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支撑件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显示产品的多元化,折叠显示产品凭借便携性、展开大尺寸等优点深受用户喜爱。折叠显示产品以柔性材料为基体,可使折叠显示产品实现弯折效果。目前通常在柔性显示面板的背部设置支撑件,以实现对柔性显示面板的支撑。

现有技术中的支撑件一般采用镂空设计,在保证对柔性显示面板的支撑作用的同时实现弯曲性能,但是上述镂空设计平整性较差,当将上述支撑件与柔性显示面板相贴合时,在柔性显示面板的正面可以清晰观察到模印、压痕等外观不良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件以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支撑件与柔性显示面板相贴合时,在柔性显示面板的正面可以清晰观察到模印、压痕等外观不良的问题。

(一)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支撑件,包括:至少一个弯折区,至少一个所述弯折区设有多个盲孔,所述盲孔的开口背离待支撑部件的一侧,多个所述盲孔呈阵列排布;每个所述盲孔的孔长方向与所述弯折区的弯折方向相同;所述盲孔的孔深与所述支撑件的厚度之间比值范围为1/3-2/3。

可选的,所述弯折区沿着应力增强的方向依次包括:平坦区、平缓区以及陡峭区。

可选的,多个所述盲孔分为第一盲孔部、第二盲孔部和第三盲孔部,所述第一盲孔部、第二盲孔部和第三盲孔部为并排设置或交错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盲孔部内盲孔的阵列范围至少包括所述平坦区。

可选的,所述第二盲孔部内盲孔的阵列范围至少包括所述平缓区。

可选的,所述第三盲孔部内盲孔的阵列范围至少包括所述陡峭区。

可选的,多个所述盲孔的尺寸可以相同或不同。

可选的,每相邻两个所述盲孔之间的间距可以相等或不等。

可选的,多个所述盲孔的设置数量或孔深沿着所述平坦区至陡峭区的方向依次增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柔性显示面板以及如前述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件,所述柔性显示面板与所述支撑件的盲孔闭合端所在的壁面相贴合。

可选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设置为可折叠结构,所述支撑件的弯折区设置于可折叠处。

可选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设置为曲面结构,所述支撑件的弯折区设置于两端。

(二)有益效果

本公开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支撑件以及显示装置,该支撑件包括:至少一个弯折区,至少一个所述弯折区设有多个盲孔,所述盲孔的开口背离待支撑部件的一侧,多个所述盲孔呈阵列排布;每个所述盲孔的孔长方向与所述弯折区的弯折方向相同;所述盲孔的孔深与所述支撑件的厚度之间比值范围为1/3-2/3;以及,该显示装置包括:柔性显示面板以及如前述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件,所述柔性显示面板与所述支撑件的盲孔闭合端所在的壁面相贴合;本方案采用矩形阵列排布的盲孔代替现有技术中镂空的设计,在保证弯曲性能的前提下,保留了加强筋的设计,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对柔性显示面板的支撑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弯折后恢复形变的能力,并且保证当与柔性显示面板相配合时在贴合面处的平整性,有效避免出现模印、压痕等外观不良的情况。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当柔性显示面板设置为可折叠结构时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在右视图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3是在俯视图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4是图1中A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当柔性显示面板设置为曲面结构时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现有技术中柔性显示面板与支撑件相贴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中柔性显示面板与支撑件相贴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中支撑件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本公开中显示面板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1、弯折区;2、平坦区;3、平缓区;4、陡峭区;5、盲孔;6、第一盲孔部;7、第二盲孔部;8、第三盲孔部;9、显示面板;10、支撑件;11、镂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支撑件与柔性显示面板相贴合时,在柔性显示面板的正面可以清晰观察到模印、压痕等外观不良的问题。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9以及支撑件10,支撑件10安装于显示面板9的一侧,用于为显示面板9提供支撑,其中,显示面板9设置为柔性显示面板9,优选的,柔性面板设置为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柔性显示面板9;具体的,支撑件10与柔性显示面板9之间通过光学胶等粘合胶进行连接。

下面结合附图对支撑件1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支撑件10,是采用设置多个镂空11的设计,在保证对柔性显示面板9的支撑作用的同时实现可以弯曲,但是上述镂空11设计平整性较差,当将上述支撑件10与柔性显示面板9相贴合后,由于各个镂空11的局部对于柔性显示面板9没有支撑,柔性显示面板9局部受到的支撑力不同,较大可能在柔性显示面板9的正面可以清晰观察到模印、压痕等外观不良的问题。

如图8所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支撑件10,包括:至少一个弯折区1,如图2和图3所示,至少一个弯折区1,至少一个弯折区1设有多个盲孔5,盲孔5的开口背离待支撑部件的一侧,多个盲孔5呈阵列排布,优选的,呈矩形阵列排布,且每个所盲孔5的孔长方向与所述弯折区1的弯折方向相同,并且,盲孔5的孔深与支撑件10的厚度之间比值范围为1/3-2/3;以便进一步增强弯折区的弯折性能;理论上,盲孔5开设于应力集中的位置,且应力越集中对应开设盲孔5的数量则越多;本实施例通过开设盲孔5的方式分散应力,提高应力集中位置的弯折性能。

具体的,支撑件10具有弯折区1和非弯折区,且每个弯折区1的两侧均设置有非弯折区,以保证弯折区1的弯折性能。弯折区1用于适应待支撑部件进行折叠或弯曲形变,而非弯折区是用于对待支撑部件起到支撑作用,当待支撑部件的弯折区1进行折叠或弯曲形变时,支撑件10的非弯折区将对待支撑部件的非弯折区起到支撑作用。其中,弯折区1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两个或多个,理论上,弯折区1设置的数量越多,对应支撑件10可折叠或弯曲形变种类越多,具体的弯折区1的设置数量与待支撑部件上对应弯折区1的数量一一对应。优选的,支撑件10的非弯折区由硬质材料制成,从而为支撑部件的非弯折区起到稳定支撑作用,而支撑件10的弯折区1由柔性材料制成,从而保证弯折区1跟随待支撑部件进行折叠或弯曲形变程度;为了便于加工,优选的,弯折区1和非弯折区为一体成型设计,且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该种材料具有一定刚性且可弯折。

在本实施例中,待支撑部件为显示面板9,优选的选用柔性显示面板9,其中,如图8所示,支撑件10包括相对的支撑面与开孔面,多个盲孔5在开孔面这一侧向外开放,而支撑面是一个齐整平坦的平面。柔性显示面板9与支撑件10的支撑面相贴合;且支撑件10的弯折区1与显示面板9的弯折区1位置相对应,示例性的,当显示面板9为可折叠结构,且仅有中心线位置设置一个弯折区1时,对应的,如图1所示,支撑件10亦在中心线位置设置有一个弯折区1,当显示面板9进行向内折叠或向外展开时,支撑件10将跟随显示面板9同步进行向内折叠或向外展开;同理的,当可折叠的显示面板9为两折结构时,也就是说显示面板9上设有两个弯折区1,且两个弯折区1将显示面板9分成三份,其中设置于两端的一份可向中心份进行折叠;对应的,支撑件10上亦设有两个弯折区1,且两个弯折区1将支撑件10分成三份,其中设置于两端的一份可向中心份进行折叠;当显示面板9设置于两端的一份向中心份进行向内折叠或向外展开时,支撑件10将跟随显示面板9同步进行向内折叠或向外展开,依次类推,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具体结构不在此做过多赘述。

当显示面板9为曲面结构时,则弯折区1对应设置为至少两个,以手机显示面板9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当显示面板9设置为手机曲面显示面板9上,弯折区1对应设置为两个,两个弯折区1对称设置于支撑件10的两端,对应的,如图5所示,在支撑件10上为了保证对显示面板9的支撑能力,支撑件10上的弯折区1亦设置为两个,两个弯折区1对称设置于支撑件10的两端。

综上,如图2和图3所示,本方案未将支撑件10打穿,而是采用矩形阵列排布的盲孔5代替现有技术中镂空11的设计,以在支撑件10上应力集中的位置通过开设盲孔5的方式图案化;如图7和图8所示,支撑件10与显示面板9贴合时的叠层结构,从图中可以清晰看出,支撑件10与显示面板9之间贴合面比较平坦,具有较好的平整性;而相比之下,如图7所示,由于现有技术中采用贯穿式的镂空11设计,使得支撑件10对显示面板9的压力不均,使得贴合后会产生一定的压痕,造成外观不良;因此,该设计在保证弯曲性能的前提下,保留了加强筋的设计,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对柔性显示面板9的支撑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弯折后恢复形变的能力,并且保证当与柔性显示面板9相配合时在贴合面处的平整性,有效避免出现模印、压痕等外观不良的情况。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采用的盲孔5设计不仅可以应用于现有折叠产品或者曲面产品,同样亦适用于降低支撑件10上局部区域的硬度,或者在实现支撑件10局部性能差异化的同时,亦可以起到降低产品整体重量的作用。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盲孔5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者其他多边形,具体的形状设计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预先设计。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弯折区1沿着应力增强的方向依次包括:平坦区2、平缓区3以及陡峭区4;如图1和图4所示,当显示面板9为可折叠结构,且仅有中心线位置设置一个弯折区时,对应的,如图1所示,支撑件10亦在中心线位置设置有一个弯折区1,其中,支撑件10的折叠线,即应力最集中的位置所在的区域为陡峭区4,临近折叠线,与折叠线处应力相比应力较集中的位置所在的区域为平缓区3,同理的,弯折区1与非弯折区交界线所在的区域为平坦区2;如图5和图6所示,当显示面板9为曲面结构时,则弯折区1对应设置为至少两个,以手机显示面板9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当显示面板9设置为手机曲面显示面板9上,弯折区1对应设置为两个,两个弯折区1对称设置于支撑件10的两端,其中,弯折程度最大的区域,即应力最集中的区域为陡峭区4,弯折程度较大所在的区域为平缓区3,同理的,弯折区1与非弯折区交界线所在的区域为平坦区2。

具体的,多个盲孔5分为第一盲孔部、第二盲孔部和第三盲孔部,其中,第一盲孔部内盲孔5的阵列范围至少包括平坦区2,第二盲孔部内盲孔5的阵列范围至少包括平缓区3,第三盲孔部内盲孔5的阵列范围包括陡峭区4。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第一盲孔部、第二盲孔部和第三盲孔部为并排设置,且第一盲孔部内盲孔5的阵列范围为平坦区2,第二盲孔部内盲孔5的阵列范围为平缓区3,第三盲孔部内盲孔5的阵列范围为陡峭区4,其中,由于平坦区2、平缓区3以及陡峭区4均为依次相连,因此,相对应的,第一盲孔部、第二盲孔部和第三盲孔部均为依次连接;具体的,由于平坦区2、平缓区3以及陡峭区4的应力强度依次增加,因此,为了保证应力集中位置对应具有良好的弯折性能,优选的,当多个盲孔5的尺寸均相同,且每相邻两个盲孔5的间距相等时,多个盲孔5的设置数量沿着平坦区2至陡峭区4的方向依次增加,其中,盲孔5的孔深与支撑件10的厚度之间比值范围为1/3-2/3,而每个盲孔5的宽度设置为0.3mm,相邻两个盲孔5的间距为0.3mm,每个盲孔5的孔长为4mm。

同理的,当每相邻两个盲孔5的间距相等,而多个盲孔5的尺寸不同时,多个盲孔5的孔深沿着平坦区2至陡峭区4的方向依次增加;或者,多个盲孔5的孔长沿着平坦区2至陡峭区4的方向依次增加;或者,多个盲孔5的孔宽沿着平坦区2至陡峭区4的方向依次增加;其中,每个盲孔5的宽度设置为0.3mm,相邻两个盲孔5的间距为0.3mm,每个盲孔5的孔长为4mm;当多个盲孔5的尺寸相同,而每相邻两个盲孔5的间距不等时,多个盲孔5的间距沿着平坦区2至陡峭区4的方向依次减小。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例,第一盲孔部、第二盲孔部和第三盲孔部为并排设置,且第一盲孔部内盲孔5的阵列范围为平坦区2,第二盲孔部内盲孔5的阵列范围为平缓区3,第三盲孔部内盲孔5的阵列范围为陡峭区4,其中,由于平坦区2、平缓区3以及陡峭区4均为依次相连,因此,相对应的,第一盲孔部、第二盲孔部和第三盲孔部均为依次连接;具体的,由于平坦区2、平缓区3以及陡峭区4的应力强度依次增加,因此,为了保证应力集中位置对应具有良好的弯折性能,其中,每个盲孔5部内每个盲孔5的尺寸均相同,且每个盲孔5部内每相邻两个盲孔5的间距相等,优选的,第一盲孔部内阵列后形成的盲孔5数量小于第二盲孔部内内阵列后形成的盲孔5数量小于第三盲孔部内阵列后形成的盲孔5数量,当然,还可以设置为第一盲孔部内阵列后形成的盲孔5孔深小于第二盲孔部内内阵列后形成的盲孔5孔深小于第三盲孔部内阵列后形成的盲孔5孔深,或者,第一盲孔部内阵列后形成的盲孔5孔长小于第二盲孔部内内阵列后形成的盲孔5孔长小于第三盲孔部内阵列后形成的盲孔5孔长,或者,第一盲孔部内阵列后形成的每个盲孔5间距大于第二盲孔部内内阵列后形成的每个盲孔5间距大于第三盲孔部内阵列后形成的每个盲孔5间距,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设计方式,只要可以实现沿着平坦区向陡峭区的方向依次增加弯折性能的设计,均属于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具体不在此做过多赘述。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例,如图1、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一盲孔部、第二盲孔部和第三盲孔部为交错设置,且第一盲孔部内盲孔5的阵列范围至少包括平坦区2和平缓区3,第二盲孔部内盲孔5的阵列范围至少包括平缓区3和陡峭区4,第三盲孔部内盲孔5的阵列范围至少包括陡峭区4,其中,每个盲孔5部内每个盲孔5的尺寸均相同,且每个盲孔5部内每相邻两个盲孔5的间距相等,示例性的,第一盲孔部、第二盲孔部以及第三盲孔部面积相等,当交错设置时,平坦区2内设置的盲孔5数量小于平缓区3内设置的盲孔5数量小于陡峭区4内设置的盲孔5数量,因此,对应的,平坦区2的弯折性能小于平缓区3的弯折性能小于陡峭区4的弯折性能。

优选的,第一盲孔部内阵列后形成的盲孔5数量小于第二盲孔部内内阵列后形成的盲孔5数量小于第三盲孔部内阵列后形成的盲孔5数量,当然,还可以设置为第一盲孔部内阵列后形成的盲孔5孔深小于第二盲孔部内内阵列后形成的盲孔5孔深小于第三盲孔部内阵列后形成的盲孔5孔深,或者,第一盲孔部内阵列后形成的盲孔5孔长小于第二盲孔部内内阵列后形成的盲孔5孔长小于第三盲孔部内阵列后形成的盲孔5孔长,或者,第一盲孔部内阵列后形成的每个盲孔5间距大于第二盲孔部内内阵列后形成的每个盲孔5间距大于第三盲孔部内阵列后形成的每个盲孔5间距。

在本公开一个优选的实施例,第一盲孔部、第二盲孔部和第三盲孔部为交错设置,且第一盲孔部内盲孔5的阵列范围包括平坦区2、平缓区3以及陡峭区4;第二盲孔部内盲孔5的阵列范围包括平坦区2、平缓区3以及陡峭区4,第三盲孔部内盲孔5的阵列范围包括平坦区2、平缓区3以及陡峭区4,综上所述,采用该本实施例的设计方式,保证平坦区内盲孔设置数量最少,平缓区次之,陡峭区最多,相对应的,平坦区的弯折性能小于平缓区的弯折性能小于陡峭区的弯折性能。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如图9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支撑件10的制备方法,方法包括:

S1:在应力集中的位置形成至少一个弯折区1;

具体的,待支撑部件弯折区1对应的位置即为应力集中的位置,支撑件10弯折区1具体设置的数量与待支撑部件上弯折区1设置的数量相对应;

S2:通过构图工艺在弯折区1背离待支撑部件的壁面上开设多个盲孔5。

优选的,构图工艺为激光切割或化学蚀刻。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方法包括:

在应力集中的位置形成至少一个弯折区1;

通过化学蚀刻工艺在弯折区1背离待支撑部件的壁面上开设多个盲孔5,其中,盲孔5的蚀刻深度为支撑件10的厚度的1/3-2/3,具体的蚀刻深度根据需要进行预先设计;另外,每个盲孔5部内每个盲孔5的尺寸均相同,且每个盲孔5部内每相邻两个盲孔5的间距相等,示例性的,盲孔5的蚀刻宽度为0.3mm,相邻两个盲孔5的间距为0.3mm,每个盲孔5蚀刻孔长为4mm,为了保证平坦区2的弯折性能小于平缓区3的弯折性能小于陡峭区4的弯折性能,优选的,第一盲孔部内阵列形成盲孔5蚀刻深度小于第二盲孔部内阵列形成盲孔5蚀刻深度小于第三盲孔部内阵列形成盲孔5蚀刻深度。

综上,与化学蚀刻形成镂空11设计相比,本实施例采用化学蚀刻形成盲孔5的设计,以在支撑件10上应力集中的位置通过开设盲孔5的方式图案化;该设计在保证弯曲性能的前提下,保留了加强筋的设计,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对待支撑部件的支撑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弯折后恢复形变的能力,并且保证当与待支撑部件相配合时在贴合面处的平整性,有效避免出现模印、压痕等外观不良的情况。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加工,方法包括:

在应力集中的位置形成至少一个弯折区1;

通过激光切割工艺在弯折区1背离待支撑部件的壁面上开设多个盲孔5,其中,盲孔5的激光切割深度为支撑件10的厚度的1/3-2/3,具体的激光切割深度根据需要进行预先设计;另外,每个盲孔5部内每个盲孔5的尺寸均相同,且每个盲孔5部内每相邻两个盲孔5的间距相等,示例性的,盲孔5的激光切割宽度为0.3mm,相邻两个盲孔5的间距为0.3mm,每个盲孔5激光切割孔长为4mm,为了保证平坦区2的弯折性能小于平缓区3的弯折性能小于陡峭区4的弯折性能,优选的,第一盲孔部内阵列形成盲孔5激光切割深度小于第二盲孔部内阵列形成盲孔5激光切割深度小于第三盲孔部内阵列形成盲孔5激光切割深度。

综上,与化学蚀刻相对比,采用激光切割形成盲孔5的方式无需模具开模,可缩短产品制作周期,并且可以灵活对应大量差异化设计,弥补支撑件10化学蚀刻上的不足,可实现的产品形态更加多样。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柔性显示面板9以及如前述中任一项的支撑件10,柔性显示面板9与支撑件10的盲孔5闭合端所在的壁面相贴合;具体的,当显示面板9为可折叠结构,支撑件10的弯折区1设置于可折叠处;而当显示面板9为曲面结构,以手机显示面板9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当显示面板9设置为手机曲面显示面板9上,弯折区1对应设置为两个,两个弯折区1对称设置于支撑件10的两端,盲孔5的设计不仅可以降低弯折区1的硬度,从而有效防止SUS反弹现象发生,而且还可以确保显示面板9与支撑件10之间贴合面的平整性。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如图10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方法包括:

S1:完成柔性显示面板9的组装;

S2:采用如前述中任一项方法制备出支撑件10;

S3:将柔性显示面板9贴合于支撑件10的盲孔5闭合端所在的壁面上。

综上,如图2和图3所示,本方案未将支撑件10打穿,而是采用矩形阵列排布的盲孔5代替现有技术中镂空11的设计,以在支撑件10上应力集中的位置通过开设盲孔5的方式图案化;如图7和图8所示,支撑件10与显示面板9贴合时的叠层结构,从图中可以清晰看出,支撑件10与显示面板9之间贴合面比较平坦,具有较好的平整性;而相比之下,如图7所示,由于现有技术中采用贯穿式的镂空11设计,使得支撑件10对显示面板9的压力不均,使得贴合后会产生一定的压痕,造成外观不良;因此,该设计在保证弯曲性能的前提下,保留了加强筋的设计,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对柔性显示面板9的支撑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弯折后恢复形变的能力,并且保证当与柔性显示面板9相配合时在贴合面处的平整性,有效避免出现模印、压痕等外观不良的情况。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采用的盲孔5设计不仅可以应用于现有折叠产品或者曲面产品,同样亦适用于降低支撑件10上局部区域的硬度,或者在实现支撑件10局部性能差异化的同时,亦可以起到降低产品整体重量的作用。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若干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重要性;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方向。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通”、“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通,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供支撑导光板用的支撑件,以及使用此支撑件制成的背光模块、显示模块及显示装置
  • 一种支撑件、显示装置以及支撑件的制备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93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