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离心式除湿机及除湿方法。

背景技术

空气除湿是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同的生产环境对湿度的要求也不同。在热带亚热带以及我国南方地区,空气相对湿度较高,如何保证所需要的低湿度环境,对改善居住条件、保护生产活动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常用的空气除湿方法有冷冻法除湿、液体吸收剂除湿、固体吸附剂除湿、转轮法除湿等。

这些传统的除湿方法虽然应用广泛,但都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冷冻除湿法能耗较大,使用成本高;液体吸附剂腐蚀性强;固体干燥剂的再生过程复杂能耗高等。随着人们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等方面的意识和需求不断增强的今天,传统除湿技术的弊端的日益显现,研究并提出新型除湿技术便成为关键。虽然近些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除湿方法,如膜法除湿、HVAC除湿、热电冷凝除湿和电化学除湿等,但它们在除湿效率、运行能耗以及初期投资成本上仍存在着诸多不足。

为此,专利公开号为CN103696986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套筒式离心除湿净化通风机,其能实现离心除湿,其已经具有进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上述专利的离心风机叶轮采用360°全角度排风,通过倾斜设置的导向板将风沿轴向输送,并被多个来复板进行分隔。这种方式将离心风机叶轮产生的气流进行了分散扩容并减速,与传统蜗壳式离心风机相比,所获得的离心力更小,气液分离效率降低,而且来复板对附面层进行割裂,阻止了附面层的连续形成,气液分离效率降低。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为:

一种离心式除湿机,包括蜗壳,蜗壳内部固定离心风机机体,离心风机机体的径向方向固定多个叶片,蜗壳的径向方式设有出风口,蜗壳包括固定在两端的端面板,其中一个端面板为“C”状,端面板的开口方向面对出风口,“C”状的端面板的中心区域为进风口,蜗壳的柱状面内壁为摩擦壁,距离摩擦壁较近的空气层为附面层,附面层的最前部设有附面层挡板,附面层挡板固定在摩擦壁上,附面层挡板后方的蜗壳的壳壁上固定湿风通道,湿风通道能使附面层联通蜗壳的外界。

附面层挡板上固定导流板,导流板向后延伸,使附面层挡板与导流板构成L状,附面层挡板设在蜗壳的下壳壁上,湿风通道上下设置,附面层扫过的离心风机机体的弧度在240-300°的闭区间内。

位于附面层区别的蜗壳的柱状面内壁上固定吸水层,吸水层内部设有多个储水腔,该多个储水腔彼此联通。

吸水层内壁上设有排湿槽。

排湿槽设有至少三条且平行设置,排湿槽沿吸水层的轴线设置。

排湿槽为T型槽,T型槽的窄处在靠近离心风机机体一侧,T型槽的宽处在靠近蜗壳一侧。

排湿槽包括一个排湿主槽,排湿主槽的一侧分布设有多个左排湿支槽,另一侧分布设有多个右排湿支槽,排湿主槽居中设置,沿吸水层的轴线分布,左排湿支槽与右排湿支槽均倾斜分布,且靠近排湿主槽的端部位置在前,靠近边缘的端部位置在后,边缘且二者均联通排湿主槽,左排湿支槽与右排湿支槽沿排湿主槽对称分布,左排湿支槽或者右排湿支槽与排湿主槽的夹角在30-60°的闭区间内。

吸水层内表面设有多个盲孔。

离心式除湿机为内循环式,具体为:湿风通道的出口联通收集水箱,收集水箱联通回风管道的入口,回风管道的出口联通附面层,湿风通道上设有控制阀,收集水箱在回风管道的入口处设有过滤网,回风管道的出口处设有导风板,导风板与回风管道1的出口处的附面层风速方向的夹角在0-30°的闭区间内。

一种上述离心式除湿机的除湿方法,通过离心风机机体及叶片的作用,蜗壳内会形成环形风,从进风口进风,从出风口出风;环形风运动后,蜗壳内的小液滴逐渐向摩擦壁一侧偏离、进入附面层,有更多的小液滴进入该区域、汇聚为大液滴,大液滴被吸水层捕捉,当附面层外表面及内部的液滴运动到附面层挡板后,受到附面层挡板、导流板的阻挡、导流,被迫进入湿风通道内,湿风通道内的液滴与风的混合物来到外界进行除湿。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技术效果为,本发明仅仅在附面层的尾部设有一组附面层挡板及排湿通道,维系了附面层的连续性,方便将空气中的小液滴汇聚到排湿通道,提高了除湿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工作原理的示意图。

图3为附面层的示意图。

图4为附面层扫过的弧度的示意图。

图5为附面层的截面示意图(一)。

图6为附面层的截面示意图(二)。

图7为附面层的展开示意图(一)。

图8为附面层的截面示意图(三)。

图9为附面层的展开示意图(二)。

图10为附面层的展开示意图(三)。

图11是本发明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需要说明的是,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此外,在本发明中需要理解的是“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 “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展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此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进行操作,以此不能理解为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及其具体实施方式详细介绍本发明。

本说明书中,风的前进方向为前,反方向为后。

如图1-4,一种离心式除湿机,包括蜗壳10,蜗壳10内部固定离心风机机体20,离心风机机体20的径向方向固定多个叶片21,蜗壳10的径向方式设有出风口11,蜗壳10包括固定在两端的端面板12,其中一个端面板12为“C”状,“C”状的端面板12的开口方向面对出风口11,“C”状的端面板12的中心区域为进风口16。

蜗壳10的柱状面内壁为摩擦壁101,距离摩擦壁101较近的空气层为附面层90,附面层90的最前部设有附面层挡板31,附面层挡板31固定在摩擦壁101上,附面层挡板31后方的蜗壳10的壳壁上固定湿风通道30,湿风通道30能使附面层90联通蜗壳10的外界。

为了使附面层90更多的空气进入湿风通道30,附面层挡板31上固定导流板32,导流板32向后延伸,使附面层挡板31与导流板32构成L状。

为了方便借用重力,附面层挡板31设在蜗壳10的下壳壁111上,湿风通道30上下设置。

为了方便除湿,参见图4的附图标记81,附面层90扫过的离心风机机体20的弧度(附面层90从端面板12的最前端计算至导流板32的最前端)在240-300°的闭区间内。

参见图5,为了方便吸水,位于附面层90区别的蜗壳10的柱状面内壁上固定吸水层102,吸水层102内部设有多个储水腔,该多个储水腔彼此联通,比如海绵。此时,吸水层102的内表面为摩擦壁101,受到离心力的影响,蜗壳10内的小液滴逐渐向摩擦壁101偏离,设有吸水层102后,小液滴有较大概率会进入吸水层102内部,在环形风及重力作用下,吸水层102内部的小液滴会逐渐向湿风通道30出汇聚,直到从湿风通道30流出。

为了方便吸水,吸水层102内壁上设有排湿槽。

参见图6-7,排湿槽(参见附图标记103)设有至少三条且平行设置,排湿槽沿吸水层102的轴线设置。设有排湿槽后,有几个好处:S1、排湿槽内的空间也成为附面层90的一部分,增加了附面层90的空间,能使更多液滴被附面层挡板31阻挡而进入湿风通道30,增大了除湿几率;S2、排湿槽内的空间也促使更多的液滴被吸水层102捕捉到,减小越过附面层挡板31或者导流板32而发生逃逸的危险,为除湿提供方便。

排湿槽的截面形状有多种,比如为方槽(参见附图标记103),比如为T型槽104。

参见图8,当排湿槽为T型槽104时,T型槽104的窄处1041在靠近离心风机机体20一侧,T型槽104的宽处1042在靠近蜗壳10一侧,这种情况下,液滴从T型槽104的窄处1041进入T型槽104的宽处1042后,有更大概率被吸水层102捕获。

参见图9,为了方便吸水,吸水层102内表面设有多个盲孔105,盲孔105也将加速排湿,其作用没有排湿槽类似看,但是没有排湿槽效果后。

参见图10,排湿槽包括一个排湿主槽106,排湿主槽106的一侧分布设有多个左排湿支槽108,另一侧分布设有多个右排湿支槽107,排湿主槽106居中设置,沿吸水层102的轴线分布,左排湿支槽108与右排湿支槽107均倾斜分布,且靠近排湿主槽106的端部位置在前,靠近边缘的端部位置在后,边缘且二者均联通排湿主槽106,倾斜设置的排湿支槽既能增大液滴被吸水层102捕捉到的概率,也能在环形风及重力作用下,左排湿支槽108与右排湿支槽107内的小液滴也更容易向湿风通道30出汇聚。

参见图10,左排湿支槽108与右排湿支槽107沿排湿主槽106对称分布,左排湿支槽108或者右排湿支槽107与排湿主槽106的夹角在30-60°的闭区间内(参见附图标记82)。

参见图11,离心式除湿机为内循环式,具体为:湿风通道30的出口联通收集水箱50,收集水箱50联通回风管道51的入口,回风管道51的出口联通附面层90。湿风通道30内的液滴与风的混合物进入收集水箱50后,风速变缓,液滴受到重力作用汇聚到收集水箱50的下部,剩下的风经过回风管道51重新回到附面层90,完成一个内循环。

参见图11,为了方便控制流速,湿风通道30上设有控制阀53。

参见图11,为了将湿风通道30内携带的颗粒状杂物留在收集水箱50内,收集水箱50在回风管道51的入口处设有过滤网52。

参见图11,为了尽量减小回风管道51的回风对附面层90的影响,回风管道51的出口处设有导风板54,导风板54与回风管道51的出口处的附面层风速方向的夹角在0-30°的闭区间内。

其工作原理为:

通过离心风机机体20及叶片21的作用,蜗壳10内会形成环形风,从进风口16进风,从出风口11出风,这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环形风运动后,受到离心力的影响,蜗壳10内的小液滴逐渐向摩擦壁101一侧偏离、进入附面层90,而且在蜗壳10内的全部环形风中附面层90的风速最低,这样,附面层90有几个特点:S1、有更多的小液滴进入该区域导致小液滴的数量变多,增加了其汇聚为大液滴的概率,大液滴受风的影响较小会更容易被吸水层102捕捉到;S2、大液滴因为其重量原因,越过附面层挡板31或者导流板32而发生逃逸的危险变小。

这样,当附面层90外表面及内部的液滴运动到附面层挡板31后,受到附面层挡板31、导流板32的阻挡、导流,被迫进入湿风通道30内,湿风通道30内的液滴与风的混合物来到外界,进行除湿。

这样,现对于将全部环形风进行除湿,虽然其湿风通道30内的含水总量较小,但是湿风通道30内单位体积内的含水总量较大,单位能耗对应的除水量反而较高,性价比较好,适合推广。

另外,吸水层102、排湿槽、盲孔105的设置更利于排水,参见前文。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仅仅对空气中的液态水(比如小液滴、水雾等)的除湿有帮助,对空气中的气态水的除湿效果不明显。

其他内容参见现有技术。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整体构思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变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除湿机用离心式风机及除湿机
  • 一种离心式除湿机及其除湿方法与应用
技术分类

06120113069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