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盖开闭装置,其具有:杆,其能够在与压入盖对应的压入位置和所述盖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突出位置之间进行进退动作,其中所述盖能够开闭地支承于车体外板;限制部件,其能够在对所述盖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的所述杆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位置和解除该限制的限制解除位置之间进行动作;电动马达,其对该限制部件在所述限制位置和所述限制解除位置之间进行驱动;壳体,其固定于所述车体外板,收纳所述限制部件和所述电动马达;紧急用操作部件,其在所述电动马达出状况时能够使所述限制部件移动至所述限制解除位置,并且所述紧急用操作部件能够移动地贯通车体内板;以及护孔环,其设置在所述紧急用操作部件和所述车体内板之间,能够防止水浸入所述车体外板和所述车体内板之间,所述紧急用操作部件至少在操作状态下被向初始位置侧弹性施力。

背景技术

这样的车辆的盖开闭装置例如根据专利文献1而已知,在该装置中,在锁定基座(对应于本申请发明的车体内板)与盖线缆(对应于本申请发明的紧急用操作部件)之间设置有护孔环。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壳体内收纳有用于对紧急用操作部件向初始位置弹性施力的弹簧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53155号公报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0796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为了防止水浸入固定有壳体的车体外板和被紧急用操作部件能够移动地贯通的车体内板之间,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在车体内板上安装有护孔环,在此基础上,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那样,若构成为对紧急用操作部件向初始位置侧弹性施力的弹簧被收纳在壳体内,则存在不仅部件数量增多而且组装工时也变多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部件数量及组装工时的减少的车辆的盖开闭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盖开闭装置,其具有:杆,其能够在与压入盖对应的压入位置和所述盖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突出位置之间进行进退动作,其中所述盖能够开闭地支承于车体外板;限制部件,其能够在对所述盖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的所述杆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位置和解除该限制的限制解除位置之间进行动作;电动马达,其对该限制部件在所述限制位置和所述限制解除位置之间进行驱动;壳体,其固定于所述车体外板,收纳所述限制部件和所述电动马达;紧急用操作部件,其在所述电动马达出状况时能够使所述限制部件移动至所述限制解除位置,并且所述紧急用操作部件能够移动地贯通车体内板;以及护孔环,其设置在所述紧急用操作部件和所述车体内板之间,能够防止水浸入所述车体外板和所述车体内板之间,所述紧急用操作部件至少在操作状态下被向初始位置侧弹性施力,所述车辆的盖开闭装置的第一特征在于,所述护孔环构成为包括:护孔环主部,其液密地安装于所述车体内板,所述紧急用操作部件能够移动地贯插于该护孔环主部中;以及弹性部,其与所述护孔环主部一体地相连,能够对所述紧急用操作部件向所述初始位置侧弹性施力。

此外,本发明在第一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二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一体地具有:波状部分,其覆盖所述紧急用操作部件的一部分,形成为波纹状,并且一端部与所述护孔环主部一体地相连;以及圆筒状的压入筒部分,其形成于该波状部分的另一端部,所述紧急用操作部件被压入于该压入筒部分中。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设置在紧急用操作部件与车体内板之间的护孔环构成为包括安装于车体内板的护孔环主部和与该护孔环主部一体地相连的弹性部,因此,除了护孔环以外,不需要准备弹性部件,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且也不需要在壳体内组装弹性部件,能够减少组装工时。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护孔环的弹性部构成为包括覆盖紧急用操作部件的一部分的波状部分和与波状部分一体地相连且供紧急用操作部件压入的筒状的压入筒部分,因此,通过在车体内板上液密地安装护孔环主部,而由此完成护孔环和车体内板之间的密封,通过在覆盖紧急用操作部件的弹性部压入紧急用操作部件,而由此完成护孔环向紧急用操作部件的固定,并且完成紧急用操作部件和护孔环之间的密封,可得到可靠的防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剖开车体外板和车体内板而示出盖开闭装置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从图1的箭头2方向观察杆处于盖关闭位置时的盖开闭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门处于锁定状态时的沿图2中的3-3线的剖视图。

图4是拆下了电动马达及限制部件的状态下的与图3对应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3中的5-5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3中的6-6线的剖视图。

图7是设置有销的弹性部件及保持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沿图7中的箭头8的方向观察的视图。

图9是沿图8中的箭头9的方向观察的视图。

图10是杆处于压入位置的状态下的盖开闭装置的与图3对应的剖视图。

图11是杆处于突出位置的状态下的盖开闭装置的与图3对应的剖视图。

图12是用于示出对处于关闭位置的盖强行施加了打开侧的力时的状态的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3是沿图11中的13-13线的剖视图。

图14是在杆处于突出位置的状态下使门为锁定状态时的与图13对应的剖视图。

图15是沿图5中的箭头15的方向观察的视图。

图16是图15中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7是沿图15中的17-17线的剖视图。

图18是第1连杆部件的立体图。

图19是紧急用操作线缆的操作状态下的与图15对应的图。

图20是示出在安装于车体内板的护孔环中贯插有紧急用操作线缆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1是根据紧急用操作线缆的操作过程依次示出从与图15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盖开闭装置的图。

标号说明

15:车体外板;

17:盖;

21:杆;

22:壳体;

28:限制部件;

29:电动马达;

75:车体内板;

76:作为紧急用操作部件的紧急用操作线缆;

94:护孔环;

94a:护孔环主部;

94b:弹性部;

94ba:波状部分;

94bb:压入筒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在图1中,在车辆的车体外板15形成有面向未图示的燃料供给部的凹部16,能够开闭地关闭该凹部16的盖17的基端部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车体外板15。此外,在所述盖17的自由端侧内表面设置有卡定部18,盖开闭装置20具有杆21,所述杆21在末端部设置有能够卡合或脱开地与该卡定部18卡合的卡合部21a,盖开闭装置20的壳体22安装于所述凹部16的底壁16a。即,在所述车体外板15上能够转动地支承所述盖17,并且安装所述壳体22。

一并参照图2~图6,所述壳体22构成为包括:壳体主体23,其形成为矩形的箱状;以及罩24,其以封闭该壳体主体23的开口端的方式与该壳体主体23结合。

所述壳体主体23一体地具有:上部侧壁23a和下部侧壁23b,它们以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外侧侧壁23c,其沿上下方向延伸,连结上部侧壁23a与下部侧壁23b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之间;内侧侧壁23d,其沿上下方向延伸,连结上部侧壁23a与下部侧壁23b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之间;以及平板状的端壁23e,其与上部侧壁23a、下部侧壁23b、外侧侧壁23c及内侧侧壁23d的沿车辆前后方向的一端部共同连续设置。所述罩24以与所述端壁23e对置的方式从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方与所述壳体主体23结合。

但是,在所述凹部16的所述底壁16a上形成有矩形的插入孔25(参照图1),所述壳体22从车宽方向外侧插入到所述插入孔25中。而且,在所述壳体主体23的所述外侧侧壁23c一体地连接设置有从其外周向外侧方伸出的矩形的凸缘部23f,所述壳体22从车宽方向外侧被插入到所述插入孔25中,且使该凸缘部23f与所述插入孔25的周缘部处的所述底壁16a的外表面抵接。此外,在所述壳体主体23的所述上部侧壁23a及所述下部侧壁23b上,连接设置有在所述壳体22向所述插入孔25插入时通过挠曲而穿过插入孔25的弹性爪27的基端部,该弹性爪27的末端部与所述底壁16a的内表面抵接。即,在所述凸缘部23f和所述弹性爪27之间夹持所述底壁16a,由此所述壳体22被安装于所述车体外板15的所述底壁16a。

所述盖开闭装置20具备:所述杆21;限制部件28,其能够限制该杆21的移动;以及电动马达,其驱动该限制部件28,所述限制部件28及所述电动马达29收纳在所述壳体22内。

所述杆21在所述壳体22的上部沿车宽方向延伸地配置,且能够移动地支承于所述壳体22的所述壳体主体23。在所述壳体主体23的所述端壁23e的内表面,一体地突出设置有沿着所述杆2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承突条31,该支承突条31在突出端具有呈圆弧状凹陷的滑动接触支承面30,该滑动接触支承面30与所述杆21的横截面为圆形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滑动接触。此外,在所述壳体主体23的所述外侧侧壁23c的上部,形成有供所述杆21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贯插的贯插孔32,并且一体地突出设置有短圆筒部23g,该短圆筒部23g以形成该贯插孔32的一部分的方式从所述外侧侧壁23c向所述凹部16侧突出,在该短圆筒部23g上安装有与所述杆21的外周弹性地滑动接触的环状的外侧密封部件33。

在所述壳体22内,在所述杆21上连结有保持件35,该保持件35以不能在轴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与该杆21连结,该保持件35以不能在轴向上相对移动而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合于所述杆21。

一并参照图7~图9,所述保持件35一体地具有:上壁部35a,其与所述壳体22的所述壳体主体23的上部侧壁23a的内表面滑动接触;下壁部35b,其隔开间隔地与该上壁部34a平行地配置在该上壁部35a的下方;以及纵壁部35c,其在与所述壳体主体23的所述端壁23e隔开间隔的位置处与所述端壁23e对置,并且将所述上壁部35a和所述下壁部35b之间连结起来,该保持件35形成为具有向所述端壁23e侧开放的大致U字状的横截面形状。

在所述杆21的外周,在与所述保持件35对应的部分形成有环状槽36,在所述保持件35一体地形成有与该环状槽36卡合的卡合突部35d。由此,所述保持件35以如下方式安装于所述杆21:所述保持件35不能相对于所述杆21沿轴向相对移动,而能够绕该杆21的轴线在有限的范围内相对转动。

在所述杆21上,在所述壳体主体23的所述内侧侧壁23d的附近处,形成有环状的弹簧收纳凹部37,该弹簧收纳凹部37与所述杆21的轴线同轴且向所述内侧侧壁23d侧开放,一部分被收纳在所述弹簧收纳凹部37内的螺旋弹簧38设置在所述杆21与所述内侧侧壁23d之间。通过该螺旋弹簧38的弹性力,所述杆21的末端部的所述卡合部21a被向从车体外板15突出的方向施力,为了限制该杆21的轴向位置,在所述保持件35的下壁部35b形成有轴向位置限制槽40,在该轴向位置限制槽40中插入有销41。

在所述保持件35与所述电动马达29之间,板簧42配置成在所述杆21的长度方向上较长地延伸,贯插在该板簧42的基端部中的轴43被夹持在所述壳体主体23与所述罩24之间,所述板簧42以在所述壳体22内能够在允许的范围内转动的方式借助所述轴43支承于所述壳体22。

所述销41被固定安装于所述板簧42的靠近自由端部的位置,在所述壳体主体23突出设置有从与所述杆21相反的一侧与所述板簧42的靠近基端部的位置抵接的突部44。由此,所述板簧42发挥使所述销41与所述保持件35抵接的弹性力。

所述杆21的轴向位置被杆轴向限制机构39限制,该杆轴向限制机构39由具有所述销41的所述板簧42和所述保持件35的所述轴向位置限制槽40构成。

另外,所述杆21能够在压入位置与突出位置之间进行进退动作,所述压入位置是对应于压入处于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的所述盖17而所述杆21如图10所示克服所述螺旋弹簧38的弹性力被压入的位置,所述突出位置是在所述盖17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杆21如图11所示因所述螺旋弹簧38的弹性力而从所述壳体22大幅度突出的位置,而且,在所述盖17的关闭状态下,所述杆21如图2、图3、图4及图6所示,处于从所述压入位置向所述突出位置侧返回了规定移动量的盖关闭位置。

在所述杆21上,在靠所述壳体主体23的所述内侧侧壁23d侧的端部处,同轴且一体地突出设置有圆棒状的止挡件21b,如图10所示,当所述杆21位于所述压入位置时,该止挡件21b与所述壳体主体23的所述内侧侧壁23d抵接,限制所述杆21的压入方向上的移动端。此外,所述保持件35起到限制所述杆21的所述突出位置的作用,所述保持件35这样安装在所述杆21上:在所述杆21处于所述突出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1所示,所述保持件35与所述壳体主体23的所述外侧侧壁23c抵接来限制所述杆21的突出方向上的移动端。

着眼于图9,所述轴向位置限制槽40形成为具有:销承受部40a,在所述杆21位于所述盖关闭位置时,为了通过所述销41承受与所述杆21一同被所述螺旋弹簧38向箭头45所示的施力方向施力的所述保持件35来阻止所述杆21移动到突出位置,所述销承受部40a形成为面向所述杆21的所述突出位置侧而在沿着所述施力方向的方向上与所述销41抵接;第1及第2压入位置收容部40b、40c,它们在所述杆21及所述保持件35位于压入位置时收容所述销41;以及突出位置收容部40d,其在所述杆21及所述保持件35位于突出位置时收容所述销41。

并且,当盖17在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压入时,通过所述杆21及所述保持件35的向压入位置的移动,所述销41如箭头46所示从所述销承受部40a移位到第1压入位置收容部40b,当通过释放压入盖17的力从而所述杆21及所述保持件35移动向突出位置时,所述销41如箭头47所示从第1压入位置收容部40b移位到突出位置收容部40d。此外,当在所述盖17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将所述杆21与所述盖17一同压入时,通过所述杆21及所述保持件35的向压入位置的移动,所述销41如箭头48所示移位到第2压入位置收容部40c,当通过释放压入盖17的力从而所述杆21及所述保持件35移动到盖关闭位置时,所述销41如箭头49所示从第2压入位置收容部40c向所述销承受部40a移位,并与该销承受部40a抵接。

此外,在所述轴向位置限制槽40中形成有:第1阶差部50,其用于阻止所述销41从所述销承受部40a向所述第2压入位置收容部40c进行反向移位;第2阶差部51,其阻止所述销41从所述第1压入位置收容部40b向所述销承受部40a进行反向移位;第3阶差部52,其阻止所述销41从所述突出位置收容部40d向所述第1压入位置收容部40b进行反向移位;以及第4阶差部53,其阻止所述销41从所述第2压入位置收容部40c向所述突出位置收容部40d进行反向移位。

在所述保持件35上形成有将所述板簧42的所述销41引导向所述轴向位置限制槽40的引导部59。该引导部59形成在所述保持件35的纵壁部35c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的下部,形成为以随着靠向下方而接近所述轴向位置限制槽40的所述突出位置收容部40d的方式倾斜的斜面。该引导部59起到在所述板簧42的基端部的所述轴43组装于所述壳体22的所述壳体主体23的状态下,在将所述保持件35组装至所述壳体主体23侧时引导所述销21的作用,所述销21通过所述引导部59的引导而被插入所述轴向位置限制槽40的所述突出位置收容部40d。由此,即使在所述板簧42组装于所述壳体22的所述壳体主体23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地将所述销41插入到所述轴向位置限制槽40中,能够提高组装性。

另外,所述杆21的末端部的所述卡合部21a形成为大致T字状,该卡合部21a在所述盖17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卡定部18卡合,但在所述盖17打开时解除与所述卡定部18的卡合,通过所述杆21绕其轴线转动90度,所述卡合部21a相对于所述卡定部18的卡合及卡合解除被切换。

着眼于图6,在所述杆21的面向所述壳体主体23的所述端壁23e侧的外周形成有螺旋状的引导槽54,突入该引导槽54中的突起55一体地突出设置于所述壳体主体23的所述端壁23e。所述引导槽54形成为,在所述杆21在所述压入位置与所述突出位置之间沿轴向移动的期间,使该杆21绕其轴线转动90度。

所述电动马达29具有与所述杆21的轴线平行的旋转轴线,所述电动马达29以在所述杆21及所述保持件35的下方配置在所述壳体主体23的靠所述内侧侧壁23d的位置的方式收纳在所述壳体22内。在所述壳体主体23上一体地突出设置有大致L字形的分隔壁57,该分隔壁57与所述内侧侧壁23d及所述下部侧壁23b协作而形成收纳该电动马达29的马达收纳凹部56。并且,在所述分隔壁57上形成有能够对固定安装于所述板簧42的所述销41的一部分进行收纳的开口部58。此外,在所述内侧侧壁23d上一体地形成有与所述电动马达29相连的连接器部23h。

在所述壳体22上设有限制部60,该限制部60限制所述板簧42向使所述销41从所述轴向位置限制槽40脱离的一侧移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向所述开口部58内突出的限制部60一体地设置在所述壳体22的所述壳体主体23上,并能够从与所述保持件35相反的一侧与所述板簧42的自由端部抵接。

因此,即使向处于关闭位置的所述盖17强行作用了打开侧的力,如图12所示,所述限制部60与所述板簧42抵接,由此限制了所述板簧42向使所述销41从所述轴向位置限制槽40脱离的一侧移位,所述销41不会从所述轴向位置限制槽40脱离,能够提高防盗性。

所述限制部件28以在比所述电动马达29靠车宽方向外侧处配置在所述杆21以及保持件35的下方的方式收纳在所述壳体22内,所述限制部件28以能够在限制位置与限制解除位置之间在与所述杆21的进退方向垂直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下方向)上进行动作的方式收纳于所述壳体22中,如图3和图5中所示,在所述限制位置,所述限制部件28与位于所述盖关闭位置的所述杆21卡合来限制所述杆21的移动,如图10、图11以及图13中所示,在所述限制解除位置,所述限制部件28解除与所述杆21的卡合,向从所述杆21离开的一侧移动而解除所述杆21的限制。

在所述杆21的外周形成有卡定凹部61,在该杆21位于所述盖关闭位置时该卡定凹部61面向所述限制部件28侧,在所述限制部件28的所述杆21侧端部突出设置有在杆21位于所述盖关闭位置时嵌入并卡合于所述卡定凹部61中的卡合突起62。此外,在所述限制部件28的所述杆21侧端部一体地突出设置有止挡件63,当所述限制部件28在所述杆21位于所述盖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移动到限制位置时,如图5所示,该止挡件63与突出设置于所述端壁23e的内表面的所述支承突条31抵接,从而确定所述限制部件28的所述限制位置。

所述电动马达29的输出轴64具有与所述杆21的轴线平行、即与所述限制部件28的动作方向垂直的轴线,并以旋转自如地贯通所述分隔壁57的方式向所述限制部件28侧突出。另一方面,在所述限制部件28上设置有沿其移动方向延伸的齿条65,设置于所述输出轴64的小齿轮66与该齿条65啮合。因此,所述限制部件28通过所述电动马达29的动作而被驱动成在所述限制位置与所述限制解除位置之间进行动作。

另外,与通过车辆使用者进行的无钥匙按钮操作或智能进入系统切换车辆的门的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对应地,所述电动马达29以规定时间(例如0.6秒)进行动作,在门的锁定状态下,所述电动马达29将所述限制部件28驱动到所述限制位置,在门的解锁状态下,所述电动马达29将所述限制部件28驱动到所述限制解除位置。

但是,在杆21处于突出位置的状态、即盖17打开的状态下,若车辆使用者误将门设为锁定状态,虽然位于限制解除位置的限制部件28被电动马达29向限制位置侧驱动,但限制部件28不能与位于突出位置的杆21卡合,如图13所示,所述限制部件28的所述卡合突起62及所述止挡件63在到达所述限制位置之前与所述保持件35抵接,从而阻止了所述限制部件28向所述限制位置移动。因此,在电动马达29的动作停止时,限制部件28有可能在未到达限制位置的中途位置停止,但通过保持机构68的作用,所述限制部件28返回到限制解除位置。

所述保持机构68弹性地保持所述限制部件28的至少所述限制解除位置,所述保持机构68构成为包括:抵接部69,其一体地设置于所述罩24,所述罩24构成所述壳体22的一部分;以及弹性部件70,其与所述抵接部69抵接地安装于所述限制部件28,在所述限制部件28从所述限制解除位置向所述限制位置侧移动的中途的位置对所述限制部件28向所述限制解除位置侧施力。

在所述限制部件28上,遍及该限制部件28的沿着移动方向的全长而形成有向所述壳体主体23的所述外侧侧壁23c侧敞开的槽71,配置在该槽71内的支轴72一体地突出设置于所述限制部件28。所述弹性部件70具有围绕所述支轴72的线圈部70a和从该线圈部70a的两端延伸的第1及第2臂部70b、70c。

所述弹性部件70的所述第1臂部70b抵接并支承于所述槽71的两侧的侧壁71a、71b中的远离所述罩24的侧壁71a。此外,第2臂部70c的末端部抵接并支承于所述槽71的两侧的侧壁71a、71b中的靠所述罩24侧的侧壁71b,在该第2臂部70c的中间部形成有以向所述罩24侧鼓出的方式弯曲的山形的弹性部分73。此外,在所述限制部件28上设有供所述弹性部分73贯插的缝隙74,所述弹性部分73从所述缝隙74向所述罩24侧突出。

另一方面,突出设置于所述罩24的所述抵接部69始终与所述弹性部分73抵接,在所述限制部件28位于所述限制解除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3所示,所述弹性部分73在与其山形的顶部73a相比靠第2臂部70c的末端部侧的位置与所述抵接部69抵接,所述弹性部分73发挥对所述限制部件28向所述限制解除位置侧施力的弹性力。此外,在所述限制部件28位于所述限制位置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所述弹性部分73在与其山形的顶部73a相比靠第2臂部70c的末端部的相反侧的位置与所述抵接部69抵接,所述弹性部分73发挥对所述限制部件28向所述限制位置侧施力的弹性力。另外,如图14所示,当所述限制部件28位于所述限制位置和限制解除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时,所述抵接部69不会越过所述弹性部分73的所述顶部73a,所述弹性部分73在比其顶部73a靠第2臂部70c的末端部侧的位置与所述抵接部69抵接,所述弹性部分73发挥对所述限制部件28向所述限制解除位置侧施力的弹力。由此,当所述限制部件28被电动马达29向所述限制位置侧驱动时,在限制部件28处于未到达限制位置的中途位置时,伴随着所述电动马达29的动作停止,所述限制部件28通过所述保持机构68的作用而返回限制解除位置。

另外,当电动马达29出状况时,例如在产生该电动马达29本身的故障、或所述盖开闭装置20的所述连接器部23h的故障从而所述电动马达29不能进行动作时,如果不通过手动操作使在门关闭状态下限制杆21的限制部件28返回限制解除位置,则不能打开盖17。因此,当所述电动马达29出状况时能够使所述限制部件28移动到所述限制解除位置的紧急用操作部件即紧急用操作线缆76配设成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贯通了配置在比所述车体外板15靠内侧处的车体内板75(参照图1),该紧急用操作线缆76能够通过在比所述车体内板75靠车辆内侧的位置的手动操作而被牵引。

在图15及图16中,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能够沿着所述壳体22的所述壳体主体23的所述端壁23e的外表面移动,具有长孔状的第1连结孔77的连结部件78被设置于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的所述盖开闭装置20侧的端部。此外,在所述端壁23e的外表面一体地突出设置有引导突部79,该引导突部79与该端壁23e协同动作而形成供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移动自如地贯插的引导孔80(参照图1)。

一并参照图17,在所述限制部件28与所述连结部件78之间设置有操作力作用方向转换机构84,当牵引操作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时,所述操作力作用方向转换机构84将来自该紧急用操作线缆76的操作力转换为使所述限制部件28从所述限制位置朝向所述限制解除位置在与所述杆21的进退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进行动作的力。

所述操作力作用方向转换机构84构成为具有:受压突起82,其一体地突出设置于所述限制部件28;第1连杆部件86,其随着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的移动而转动;以及第2连杆部件87,其末端部从所述限制位置侧与所述受压突起82抵接,并且随着所述第1连杆部件86的转动而以朝向所述限制解除位置按压所述限制部件28的方式转动,所述受压突起82以使末端部与所述端壁23e的内表面接近且对置的方式一体地突出设置于所述限制部件28。

一并参照图18,所述第1连杆部件86形成为一体地具有:第1连杆部件主部86a,其沿着所述壳体22的所述壳体主体23上的所述端壁23e的外表面配置;一对第1弹性卡合爪86b,其一体地突出设置于所述第1连杆部件主部86a的一端部的与所述端壁23e相反的一侧,通过插入到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的所述连结部件78的所述第1连结孔77中而能够转动地与所述连结部76a弹性卡合;以及连结筒部86c,其一体地设置于所述第1连杆部件主部86a的另一端部。

在所述连结筒部86c形成有横截面为矩形的第2连结孔88,在该第2连结孔88的与所述端壁23e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相互对置的侧面上分别形成有卡合阶梯部88a。

此外,在所述连结筒部86c的周围,在所述第1连杆部件主部86a的外周的一部分形成有切口部90,所述切口部90在周向一端具有转动限制面89。另一方面,在所述壳体主体23上的所述端壁23e突出设置有配置于所述切口部90内的止挡件91,在该止挡件91形成有能够与所述转动限制面89抵接的止挡面92。

所述第2连杆部件87形成为一体地具有:第2连杆部件主部87a,其沿着所述壳体22的所述壳体主体23上的所述端壁23e的内表面配置,能够使末端部从所述限制位置侧与所述受压突起82抵接;轴部87b,其一体地连接设置于所述第2连杆部件主部87a的基端部,能够转动地与形成于所述端壁23e的支承孔93嵌合;以及一对第2弹性卡合爪87c,其在所述端壁23e的外侧一体地连接设置于所述轴部87b的另一端部,与所述支承孔93的内表面弹性接触的环状的密封部件96被装配在所述轴部87b的外周。

所述第2弹性卡合爪87c挠曲着插入到第1连杆部件86的第2连结孔88中,并与所述卡合阶梯部88a弹性卡合。由此,第2连杆部件87不能转动地与第1连杆部件86连结。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操作力作用方向转换机构84,在所述限制部件28处于所述限制位置而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处于初始位置时,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所述第1连杆部件86处于其转动限制面89与所述止挡件91的所述止挡面92抵接而转动被限制的状态,第2连杆部件87的第2连杆部件主部87a的末端部在从所述限制位置侧与限制部件28的受压突起82接近的状态下静止。

在所述限制部件28通过所述电动马达29的动作而从所述限制位置移动至限制解除位置侧时,第2连杆部件87也保持静止而不会跟随所述受压突起82转动。

此外,在所述限制部件28处于限制位置的状态下对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进行牵引操作时,如图19所示,所述第1以及第2连杆部件86、87转动,通过所述第2连杆部件主部87a的末端部按压所述受压突起82,所述限制部件28移动至限制解除位置。此时,所述第1连杆部件86的所述切口部90的与所述转动限制面89在周向上相反一侧的端部不会与所述止挡件91抵接,所述第1连杆部件86的转动不会被所述止挡件91限制。

一并参照图20,在能够移动地贯通所述车体内板75的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与所述车体内板75之间,设置有能够防止水浸入所述车体外板15和所述车体内板75之间的护孔环94。此外,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至少在操作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操作状态)下被向初始位置侧弹性施力。

所述护孔环94构成为包括:护孔环主部94a,其液密地安装于所述车体内板75,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能够移动地贯插于该护孔环主部94a中;以及弹性部94b,其与所述护孔环主部94a一体地相连,能够对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向所述初始位置侧弹性施力,所述护孔环94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

所述弹性部94b具有:波状部分94ba,其覆盖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的一部分,形成为波纹状,并且一端部与所述护孔环主部94a一体地相连;以及圆筒状的压入筒部分94bb,其形成于该波状部分94ba的另一端部,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被压入在压入筒部分94bb中。

而且,在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上固定有螺纹接管95,在所述弹性部94b处于自然状态的状态下,该螺纹接管95从与所述车体内板75相反的一侧与所述弹性部94b的所述压入筒部分94bb接近或抵接。该螺纹接管95起到防止所述护孔环94沿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的长度方向位置偏移的功能。

在图21中,当所述电动马达29出状况时使所述限制部件28移动到所述限制解除位置时,如图21的(a)所示,只要从紧急用操作线缆76处于初始位置的状态对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进行牵引操作即可,如果这样,则如图21的(b)所示,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以使所述操作力作用方向转换机构84的第1连杆部件86转动的方式移动,所述波状部分94ba在安装于所述车体内板75的所述护孔环主部94a与固定于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的所述压入筒部分94bb之间被压缩。利用在该紧急用操作线缆76的操作状态下被压缩的所述弹性部94b的所述波状部分94ba发挥的弹性力,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被向初始位置侧施力。通过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的牵引操作,当电动马达29出状况时能够使所述限制部件28返回限制解除位置,然后,若释放施加到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的牵引力,则如图21的(c)所示,被压缩的所述波状部分94ba伸长,所述螺纹接管95返回到原来的位置。此时,在所述螺纹接管95和第1连杆部件之间,在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上产生挠曲,而通过伴随所述电动马达29的状况消除的该电动马达29的动作,所述挠曲被消除。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紧急用操作线缆76在电动马达出状况时能够使限制部件28移动至限制解除位置,同时能够移动地贯通车体内板75,并且在操作状态下被向初始位置侧弹性施力,在紧急用操作线缆76与车体内板75之间设置有护孔环94,护孔环94构成为包括:护孔环主部94a,其液密地安装于所述车体内板75,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能够移动地贯插于该护孔环主部94a中;弹性部94b,其与所述护孔环主部94a一体地相连,能够对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向所述初始位置侧弹性施力,因此,除了所述护孔环94以外,不需要准备弹性部件,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且也不需要在壳体22内组装弹性部件,能够减少组装工时。

此外,所述弹性部94b一体地具有:波状部分94ba,其覆盖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的一部分并形成为波纹状,并且一端部与所述护孔环主部94a一体地相连;以及圆筒状的压入筒部分94bb,其形成于该波状部分94ba的另一端部,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被压入该压入筒部分94bb中,因此,通过在所述车体内板75上液密地安装护孔环主部94a,由此完成护孔环94和车体内板75之间的密封,通过在覆盖紧急用操作线缆76的弹性部94b中压入紧急用操作线缆76,由此完成了所述护孔环94向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的固定,并且完成了所述紧急用操作线缆76和护孔环94之间的密封,得到可靠的防水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了紧急用操作线缆76作为紧急用操作部件,但紧急用操作部件也可以是具有贯插到护孔环94中的杆状部分的结构。

相关技术
  • 开闭盖装置及具有开闭盖装置的事务机
  • 盖开闭机构和具备该盖开闭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3276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