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布线模块及弹性止水构件。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适用于多芯电缆的橡胶栓。橡胶栓为如下结构:具有外嵌于多芯电缆中的护套的端部的护套外嵌部,并且具有电线贯穿部,该电线贯穿部具有被从护套的端部导出的多条电线各自贯穿的多个贯穿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03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那样,为了抑制水顺着多芯电缆侵入,而采用电线贯穿橡胶栓的贯穿孔的结构。

在此,期望使得能将布线构件容易地贯穿弹性止水构件的贯穿孔。

因此,本公开以使得能将弹性止水构件容易安装于布线构件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布线模块,具备:布线构件;和弹性止水构件,形成有贯穿收纳部,所述贯穿收纳部能收纳所述布线构件中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所述弹性止水构件包括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所述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所述第2分割止水构件是以将所述贯穿收纳部纵向分割的方式将所述弹性止水构件分割得到的构件,在所述布线构件中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收纳于所述贯穿收纳部内的状态下,所述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所述第2分割止水构件保持为合体状态。

本公开的弹性止水构件,安装于布线构件,所述弹性止水构件形成有贯穿收纳部,所述贯穿收纳部能收纳所述布线构件中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所述弹性止水构件具备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所述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所述第2分割止水构件通过所述弹性止水构件以将所述贯穿收纳部纵向分割的方式被分割而得到。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弹性止水构件可容易安装于布线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布线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布线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线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弹性止水构件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弹性止水构件的主视图。

图6是图5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图4的VII-VII线剖视图。

图8是用于示出布线模块的制造步骤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第1变形例的弹性止水构件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弹性止水构件的仰视图。

图11是示出第2变形例的弹性止水构件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第3变形例的弹性止水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布线模块如下。

(1)一种布线模块,具备:布线构件;和弹性止水构件,形成有贯穿收纳部,所述贯穿收纳部能收纳所述布线构件中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所述弹性止水构件包括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所述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所述第2分割止水构件是以将所述贯穿收纳部纵向分割的方式将所述弹性止水构件分割得到的构件,在所述布线构件中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收纳于所述贯穿收纳部内的状态下,所述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所述第2分割止水构件保持为合体状态。根据本公开,能在将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分割的状态下,在纵向分割的贯穿收纳部收纳布线构件中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然后,通过将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合体,能将弹性止水构件容易地安装于布线构件。

(2)在(1)的布线模块中,也可以为,在所述第1分割止水构件及所述第2分割止水构件的至少一个中,作为所述贯穿收纳部被纵向分割的部分,包括超出半圆的周面部分。由此,能以将布线构件所包括的线状的布线构件等临时保持于该周面部分的状态使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容易合体。

(3)在(1)或者(2)的布线模块中,也可以为,所述布线构件包括多个线状布线构件和将所述多个线状布线构件覆盖的包覆构件,所述多个线状布线构件从所述包覆构件的端部延伸出,所述贯穿收纳部包括将所述包覆构件的端部覆盖的包覆构件收纳凹部、和与所述包覆构件收纳凹部连续的多个贯穿部,所述多个贯穿部与所述多个线状布线构件对应地设置,所述弹性止水构件以将从所述包覆构件收纳凹部到达所述多个贯穿部的部分分割的方式被分割成所述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所述第2分割止水构件。在该情况下,在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分割的状态下,从所述包覆构件收纳凹部到达所述多个贯穿部的部分被分割。因此,包覆构件的端部和多个线状布线构件中的靠近包覆构件的部分容易收纳于包覆构件收纳凹部及多个贯穿部。

(4)在(1)至(3)的任一个布线模块中,也可以为,所述布线构件包括线状布线构件和里侧线状布线构件,所述贯穿收纳部包括贯穿部和里侧贯穿部,所述贯穿部能收纳所述线状布线构件中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所述里侧贯穿部能收纳所述里侧线状布线构件中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所述弹性止水构件以所述里侧贯穿部设置于所述第1分割止水构件的方式被分割,在所述第1分割止水构件形成有从所述贯穿部到达所述里侧贯穿部的狭缝。由此,能在位于比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的分割部分靠里侧的里侧贯穿部通过狭缝配置里侧线状布线构件。

(5)在(1)至(4)的任一个布线模块中,也可以为,进一步具备外装构件,所述外装构件包括能相互合体的第1外装构件和第2外装构件,在所述第1外装构件和所述第2外装构件合体的状态下,所述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所述第2分割止水构件以合体状态收纳在所述第1外装构件与所述第2外装构件之间。通过使第1外装构件和第2外装构件合体,从而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保持为合体状态。

(6)在(5)的布线模块中,也可以为,所述第1外装构件以使所述第1分割止水构件的分割面露出的状态保持所述第1分割止水构件。在该情况下,能在保持于第1外装构件的第1分割止水构件容易地临时保持布线构件。

(7)在(6)的布线模块中,也可以为,所述第2外装构件以使所述第2分割止水构件的分割面露出的状态保持所述第2分割止水构件。在该情况下,通过第1外装构件和第2外装构件的合体,能使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容易合体。

(8)在(7)的布线模块中,也可以为,在所述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所述第1外装构件的一方形成有第1装配凸部,在另一方形成有能将所述第1装配凸部以第1姿势嵌入的第1装配凹部,在所述第2分割止水构件和所述第2外装构件的一方形成有第2装配凸部,在另一方形成有将所述第2装配凸部以第2姿势嵌入的第2装配凹部。在该情况下,第1分割止水构件以预定的姿势装配于第1外装构件。另外,第2分割止水构件以预定的姿势装配于第2外装构件。因此,当使第1外装构件和第2外装构件以正确的姿势合体时,则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以正确的姿势合体。

另外,本公开的弹性止水构件如下。

(9)一种弹性止水构件,安装于布线构件,所述弹性止水构件形成有贯穿收纳部,所述贯穿收纳部能收纳所述布线构件中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所述弹性止水构件具备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所述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所述第2分割止水构件通过所述弹性止水构件以将所述贯穿收纳部纵向分割的方式被分割而得到。根据本公开,能在将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分割的状态下,在纵向分割的贯穿收纳部收纳布线构件中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然后,通过使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合体,能将弹性止水构件容易安装于布线构件。

(10)在(9)的弹性止水构件中,也可以为,在所述第1分割止水构件及所述第2分割止水构件的至少一个中,作为所述贯穿收纳部被纵向分割的部分,包括超出半圆的周面部分。因为在所述第1分割止水构件及所述第2分割止水构件的至少一个中,作为所述贯穿收纳部被纵向分割的部分,包括超出半圆的周面部分,所以能以将布线构件所包括的线状的布线构件临时保持于该周面部分的状态使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容易合体。

(11)在(9)或者(10)的弹性止水构件中,也可以为,所述贯穿收纳部包括在一方侧开口的包覆构件收纳凹部、和与所述包覆构件收纳凹部的里侧连续的多个贯穿部,所述弹性止水构件以将从所述包覆构件收纳凹部到达所述多个贯穿部的部分分割的方式被分割成所述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所述第2分割止水构件。在将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分割的状态下,从所述包覆构件收纳凹部到达所述多个贯穿部的部分被分割。因此,包覆构件的端部和多个线状布线构件中的靠近包覆构件的部分容易收纳于包覆构件收纳凹部及多个贯穿部。

(12)在(9)至(11)的任一个弹性止水构件中,也可以为,所述贯穿收纳部包括贯穿部和里侧贯穿部,所述贯穿部能收纳所述布线构件中的线状布线构件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所述里侧贯穿部能收纳所述布线构件中的所述线状布线构件除外的线状布线构件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所述弹性止水构件以所述里侧贯穿部设置于所述第1分割止水构件的方式被分割,在所述第1分割止水构件形成有从所述贯穿部到达所述里侧贯穿部的狭缝。形成有从贯穿部到达里侧贯穿部的狭缝。因此,能在位于比第1分割止水构件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的分割部分靠里侧的里侧贯穿部配置里侧线状布线构件。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布线模块及弹性止水构件的具体例。此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

以下,对实施方式的布线模块及弹性止水构件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布线模块10的立体图。图2及图3是示出布线模块10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从第2外装构件62侧观看的立体图,图3是从第1外装构件52观看的立体图。在各图中示出布线构件20的一部分。

布线模块10具备布线构件20和弹性止水构件30。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模块10进一步具备外装构件50。布线构件20贯穿弹性止水构件30。通过弹性止水构件30,可抑制水顺着布线构件20的周围侵入。弹性止水构件30收纳于外装构件50内。由此,可保持布线构件20贯穿弹性止水构件30的状态。

对各部结构进行说明。

布线构件20包括线状布线构件22。布线构件20既可以包括一个线状布线构件22,也可以包括多个线状布线构件22。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布线构件20包括多个(在此为两个)线状布线构件22的例子。布线构件20进一步包括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在此,说明布线构件20包括多个(在此为两个)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的例子。在布线构件20中,线状布线构件22及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也可以各设置一个。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也可以省略。

线状布线构件22及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是传输电的线状的媒介物,例如是具备芯线和将芯线的周围覆盖的包覆部的电线。在本实施方式中,用线状布线构件22及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是一般的电线的例子进行说明。线状布线构件及里侧线状布线构件也可以是将多条电线用护套覆盖的电缆。线状布线构件及里侧线状布线构件也可以具有编织件等电磁屏蔽层。线状布线构件及里侧线状布线构件也可以是将内部导体的周围用外部导体覆盖,将其周围进一步用护套覆盖的同轴电缆。线状布线构件及里侧线状布线构件既可以是信号线,也可以是电源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线状布线构件22包括粗细相互不同的线状布线构件。在以下说明中,说明便利起见,有时区分为粗的线状布线构件22a、细的线状布线构件22b。多个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包括粗细相互不同的里侧线状布线构件。在以下说明中,说明便利起见,有时区分为粗的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a、细的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b。此外,粗的线状布线构件22a和粗的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a为相同粗细。另外,细的线状布线构件22b和细的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b为相同粗细。各线状布线构件及各里侧线状布线构件的粗细为任意。

布线构件20包括将多个线状布线构件22的延伸方向的一部分覆盖的包覆构件24。包覆构件24进一步将多个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的延伸方向的一部分覆盖。包覆构件24例如是通过将软化熔融的树脂挤压包覆等到线状布线构件22及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的周围而形成的护套。包覆构件24只要是将线状布线构件22及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中的延伸方向的一部分局部地覆盖的构件即可。例如,包覆构件24也可以是针对线状布线构件22及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以重叠的状态螺旋缠绕的胶带。包覆构件24也可以是外装于线状布线构件22及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的波纹管、树脂管、树脂片等。线状布线构件22及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中被包覆构件24覆盖的部分保持为被该包覆构件24捆束的状态。

从包覆构件24的端部延伸出多个线状布线构件22。从包覆构件24的端部也延伸出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包覆构件24的端部延伸出两个线状布线构件22a、22b,并且延伸出两个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a、23b。

图4是示出弹性止水构件30的俯视图。图5是示出弹性止水构件30的主视图。图6是图5的VI-VI线剖视图。图7是图4的VII-VII线剖视图。图8是用于示出布线模块10的制造步骤的一例的立体图。在图5中,用双点划线示出合体前的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及第2分割止水构件38的总体形状。在图6中用双点划线示出外装构件50。在图7中图示出收纳于贯穿收纳部32内的布线构件20的截面,用双点划线示出外装构件50。

说明弹性止水构件30的整体结构。如图1至图8所示,弹性止水构件30通过硅橡胶等的弹性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止水构件30形成为圆柱状。更具体地说,弹性止水构件30包括圆柱状部分30a和延长部分30b。相对于圆柱状部分30a在线状布线构件22及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延伸出侧的部分形成有延长部分30b。延长部分30b比圆柱状部分30a细。在此,圆柱状部分30a的横截面(与其轴正交的面中的截面)形成为圆形。延长部分30b的横截面形成为两个长圆形状部分以叠置的方式相连的形状。对延长部分30b的外周面进行规定的一个长圆形状部分大于另一个长圆形状部分。弹性止水构件30除此之外也可以形成为椭圆柱状、方筒状。在弹性止水构件30形成有贯穿收纳部32(参照图6)。贯穿收纳部32沿着弹性止水构件30的轴方向贯穿。贯穿收纳部32形成为能收纳布线构件20中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构件20中的包覆构件24的端部24a和线状布线构件22及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中的从包覆构件24的端部24a延伸出的部分收纳于弹性止水构件30。

更具体地说,贯穿收纳部32包括包覆构件收纳凹部33和多个贯穿部34。在本实施方式中,贯穿收纳部32包括多个里侧贯穿部35。

包覆构件收纳凹部33形成为将包覆构件24的端部24a覆盖的形状。更具体地说,包覆构件收纳凹部33形成为从弹性止水构件30的轴方向一端部凹陷的圆柱状的空间。在包覆构件收纳凹部33的内周部形成有朝向内周侧突出的环状突部33p(参照图6)。环状突部33p是也有时称为唇的部分。环状突部33p的内部比包覆构件24的外径形成得小。在此,环状突部33p以在包覆构件收纳凹部33的轴方向分散的方式形成有多个(三个)。

当布线构件20中的包覆构件24的端部24a的部分收纳于包覆构件收纳凹部33内时,则环状突部33p的顶端部弹性变形并且与该端部24a的周围紧贴。由此,可抑制水顺着包覆构件24的外周移动。

多个贯穿部34是与包覆构件收纳凹部33连续地设置的贯穿孔。在此,多个贯穿部34是从包覆构件收纳凹部33的底朝向弹性止水构件30的另一端部贯穿的孔。多个贯穿部34与多个线状布线构件22对应地设置。在此,多个贯穿部34与两个线状布线构件22对应地以并列状态设置两个。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利用附图标记将与粗的线状布线构件22a对应的贯穿部区分为贯穿部34a,将与细的线状布线构件22b对应的贯穿部区分为贯穿部34b。贯穿部34a大于贯穿部34b。

在贯穿部34a的内周部形成有朝向内周侧突出的环状突部34ap(参照图6)。环状突部34ap是也有时称为唇的部分。环状突部34ap的内部比线状布线构件22a的外径形成得小。在此,环状突部34ap以在贯穿部34a的轴方向分散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当线状布线构件22a中的包覆构件24侧的部分收纳于贯穿部34a内时,则环状突部34ap的顶端部以弹性变形的状态与该线状布线构件22a的周围紧贴。由此,可抑制水顺着线状布线构件22a的外周移动。

同样,在贯穿部34b的内周部形成有朝向内周侧突出的环状突部34bp(参照图6)。环状突部34bp是也有时称为唇的部分。环状突部34bp的内部比线状布线构件22b的外径形成得小。在此,环状突部34bp以在贯穿部34b的轴方向分散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当线状布线构件22b中的包覆构件24侧的部分收纳于贯穿部34b内时,则环状突部34bp的顶端部以弹性变形的状态与该线状布线构件22b的周围紧贴。由此,可抑制水顺着线状布线构件22b的外周移动。

里侧贯穿部35是与包覆构件收纳凹部33连续地设置的贯穿孔。在此,多个(两个)里侧贯穿部35是从包覆构件收纳凹部33的底朝向弹性止水构件30的另一端部贯穿的孔。多个里侧贯穿部35与多个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对应地设置。在此,多个里侧贯穿部35与两个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对应地呈并列状设置两个。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与粗的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a对应的里侧贯穿部35称为里侧贯穿部35a,将与细的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b对应的里侧贯穿部35称为里侧贯穿部35b。里侧贯穿部35a大于里侧贯穿部35b。

里侧贯穿部35a与上述贯穿部34a是同样形状。里侧贯穿部35b与上述贯穿部34b是同样形状。粗的里侧贯穿部35a设置于同样为粗的贯穿部34a的旁边。细的里侧贯穿部35b设置于同样为细的贯穿部34b的旁边。因此,粗的贯穿部34a及粗的里侧贯穿部35a向弹性止水构件30的一侧偏倚地设置,细的贯穿部34b及细的里侧贯穿部35b向弹性止水构件30的另一侧偏倚地设置。

在包覆构件24的端部24a收纳于包覆构件收纳凹部33的状态下,粗的线状布线构件22a及粗的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a以贯穿上述贯穿部34a及里侧贯穿部35a的状态收纳。另外,细的线状布线构件22b及细的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b以贯穿贯穿部34b及里侧贯穿部35b的状态收纳。在该状态下,包覆构件24的端部24a、线状布线构件22及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中靠近包覆构件24的部分通过弹性止水构件30止水。因此,可抑制水顺着布线构件20侵入。另外,包覆构件24的端部24a的开口相对于包覆构件24的端部24a的止水部位(特别是基于包覆构件收纳凹部33的止水部位)和线状布线构件22及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中靠近包覆构件24的部分的止水部位(特别是基于贯穿部34a、34b及里侧贯穿部35a、35b等的止水部位)位于内侧。因此,也可抑制水从包覆构件24的端部24a的开口侵入。

上述弹性止水构件30包括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38。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38是以将贯穿收纳部32纵向分割的方式将弹性止水构件30分割得到的构件。在此,将贯穿收纳部32纵向分割是指形成贯穿收纳部32的周面沿着从其一端侧开口朝向另一端侧开口的线被分割。将形成贯穿收纳部32的周面分割的线既可以是直线,也可以在中途弯曲。

在此,弹性止水构件30以将从包覆构件收纳凹部33到达多个贯穿部34a、34b的部分分割的方式被分割成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38。另外,弹性止水构件30以里侧贯穿部35a、35b设置于第1分割止水构件36侧的方式被分割。更具体地说,将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38切断的分割面(边界面)45包括中央切断面46和外周部切断面47(参照图5、图7等)。中央切断面46将弹性止水构件30中靠近中央的部分切断。外周部切断面47与中央切断面46的两侧外侧相连,将弹性止水构件30中靠近外周的部分切断。

中央切断面46以将贯穿收纳部32纵向分割的方式将弹性止水构件30的靠近中央的部分切断。更具体地说,中央切断面46包括第1中央切断面46a和第2中央切断面46b(参照图8)。

第1中央切断面46a将弹性止水构件30中形成有包覆构件收纳凹部33的部分切断。在此,第1中央切断面46a设定在偏离将包覆构件收纳凹部33用沿着其轴方向的面二等分的面的位置。在此,第1中央切断面46a沿着比包覆构件收纳凹部33的中心轴远离里侧贯穿部35a、35b的位置设定。由此,在第1分割止水构件36,作为贯穿收纳部32中的包覆构件收纳凹部33被纵向分割的部分形成有超出半圆的周面部分33f(参照图8)。此外,也可以为,第1中央切断面46a向与上述相反的一侧偏倚,在第2分割止水构件38形成有超出半圆的周面部分。

第2中央切断面46b将弹性止水构件30中形成有贯穿部34a、34b的部分切断。在此,第2中央切断面46b以从呈并列状延伸的贯穿部34a、34b的一方到达另一方的方式形成。第2中央切断面46b设定在偏离将贯穿部34a、34b用沿着各自的轴方向的面二等分的面的位置。在此,第2中央切断面46b沿着比贯穿部34a、34b的中心轴远离里侧贯穿部35a、35b的位置设定。由此,在第1分割止水构件36,作为贯穿收纳部32中的贯穿部34a、34b被纵向分割的部分形成有超出半圆的周面部分34af、34bf(参照图5及图8)。周面部分34af、34bf以与上述周面部分33f连续并且分支的方式形成。

中央切断面46相对于弹性止水构件30的中心轴向与里侧贯穿部35a相反的一侧偏倚地设定。与此相对,外周部切断面47沿着如将弹性止水构件30沿着弹性止水构件30的中心轴二等分的面设定。因此,在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形成有在其宽度方向中央突出的突部36a(参照图5),在第2分割止水构件38形成有在其宽度方向中央凹陷的凹部38a。突部36a朝向突出方向逐渐变为窄宽度,凹部38a形成为朝向里侧逐渐变为窄宽度的形状。在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38合体时,突部36a一边被凹部38a导向一边嵌入,可抑制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38的错位。

在第1分割止水构件36中,在比作为贯穿部34a、34b的一部分的周面部分34af、34bf靠里侧设置有里侧贯穿部35a、35b。在该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形成有从周面部分34af、34bf到达里侧贯穿部35a、35b的狭缝39a、39b。在此,形成有从作为贯穿部34a的一部分的周面部分34af朝向里侧贯穿部35a且沿着与弹性止水构件30的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的狭缝39a。另外,形成有从作为贯穿部34b的一部分的周面部分34bf朝向里侧贯穿部35b且沿着与弹性止水构件30的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的狭缝39b。

并且,在第2分割止水构件38相对于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合体前的状态下,包覆构件24的端部24a收纳于作为第1分割止水构件36中包覆构件收纳凹部33的一部分的周面部分33f内。因为周面部分33f在分割面45侧开口,所以包覆构件24的端部24a通过该开口容易挤入周面部分33f内。因为周面部分33f形成为超出半圆的形状,所以其分割面45侧的开口宽度小于包覆构件24的直径。因此,在包覆构件24的端部24a收纳于周面部分33f内的状态下,包覆构件24的端部24a不易从周面部分33f脱离。

另外,粗的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a从作为贯穿部34a的一部分的周面部分34af经由狭缝39a收纳于里侧贯穿部35a内。同样,细的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b从作为贯穿部34b的一部分的周面部分34bf经由狭缝39b收纳于里侧贯穿部35b内。

另外,粗的线状布线构件22a收纳于作为贯穿部34a的一部分的周面部分34af内。因为周面部分34af在分割面45侧开口,所以粗的线状布线构件22a通过该开口容易挤入周面部分34af内。因为周面部分34af形成为超出半圆的形状,因此其分割面45侧的开口宽度小于粗的线状布线构件22a的直径。因此,在粗的线状布线构件22a收纳于周面部分34af内的状态下,粗的线状布线构件22a不易从周面部分34af脱离。

同样,细的线状布线构件22b收纳于作为贯穿部34b的一部分的周面部分34bf内。因为周面部分34bf在分割面45侧开口,所以细的线状布线构件22b通过该开口容易挤入周面部分34bf内。因为周面部分34bf形成为超出半圆的形状,所以其分割面45侧的开口宽度小于细的线状布线构件22b的直径。因此,在细的线状布线构件22b收纳于周面部分34bf内的状态下,细的线状布线构件22b不易从周面部分34bf脱离。

在弹性止水构件30的外周部形成有第1外侧环状突部42和第2外侧环状突部43。第1外侧环状突部42形成于弹性止水构件30的外周部中包覆构件收纳凹部33的外侧部分。优选地,在弹性止水构件30的轴方向上,第1外侧环状突部42和环状突部33p至少局部重叠地设置。第1外侧环状突部42形成为在弹性止水构件30中圆柱状部分30a的外周侧部分沿着其周向突出的环状形状。在此,第1外侧环状突部42形成有多个。第2外侧环状突部43形成于弹性止水构件30的外周部中贯穿部34a、34b及里侧贯穿部35a、35b的外周侧部分。优选地,在弹性止水构件30的轴方向上,第2外侧环状突部43和环状突部34ap、34bp至少局部重叠地设置。第2外侧环状突部43形成为在弹性止水构件30中圆柱状部分30a的外周部沿着其周向突出的环状形状。在此,第2外侧环状突部43形成有多个。

在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形成有第1装配凸部48。第1装配凸部48突出设置于第1分割止水构件36中与分割面45相反的一侧的部分。第1装配凸部48包括基部48a和头部48b。基部48a从第1分割止水构件36的外周部突出。头部48b从基部48a的顶端部向基部48a的外周侧突出。头部48b形成为不是圆的形状、例如长圆形状。该头部48b嵌入到外装构件50中的第1装配凹部57。

在第2分割止水构件38形成有第2装配凸部49。第2装配凸部49突出设置于第2分割止水构件38中与分割面45相反的一侧的部分。第2装配凸部49包括基部49a和头部49b。基部49a从第2分割止水构件38的外周部突出。头部49b从基部49a的顶端部向基部49a的外周侧突出。该头部49b嵌入到外装构件50中的第2装配凹部67。在此,第1装配凸部48和第2装配凸部49为相同形状。第1装配凸部48和第2装配凸部49也可以为不同形状。

在如上所述布线构件20中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收纳于第1分割止水构件36中的里侧贯穿部35a、35b、贯穿部34a、34b的周面部分34af、34bf及包覆构件收纳凹部33的周面部分33f的状态下,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38合体。这样,在布线构件20中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收纳于贯穿收纳部32内的状态下,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38保持为合体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外装构件50保持合体状态。

外装构件50是将弹性止水构件30的周围覆盖而能起到将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38保持为合体状态的作用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装构件50包括能相互合体的第1外装构件52和第2外装构件62。在第1外装构件52和第2外装构件62合体的状态下,在它们之间收纳弹性止水构件30。要将第1外装构件52和第2外装构件62保持为合体状态的力压缩弹性止水构件30,由此,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38保持为合体状态。

更具体地说,第1外装构件52和第2外装构件62分别是通过树脂等形成的构件。

第1外装构件52包括底板部53和一对侧壁部54。底板部53形成为方形板状。在底板部53的两侧部立设有一对侧壁部54。在侧壁部54的外表面形成有合体用突部54p。合体用突部54p形成为突出尺寸朝向侧壁部54的顶端侧逐渐减小的形状。在合体用突部54p的两侧方外侧形成有导向突部54q。导向突部54q形成为从侧壁部54的基端侧朝向顶端侧的细长的突部形状。

在底板部53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半圆周面状的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55f。在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55f内收纳第1分割止水构件36中与圆柱状部分30a对应的部分。

在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55f的一端部设置有第1定位部55a。第1定位部55a形成为向比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55f的内周面靠内侧突出的U字状。在第1定位部55a内形成有能配置包覆构件24的凹部。在底板部53的一端部形成有能收纳包覆构件24的半筒状保持部56a。半筒状保持部56a位于第1定位部55a的外侧。在半筒状保持部56a的内周面形成有沿着其周向的突部。从弹性止水构件30(或者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延伸出的布线构件20中包覆构件24的部分通过第1定位部55a保持于半筒状保持部56a内。

在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55f的另一端部设置有第2定位部55b。第2定位部55b形成为向比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55f的内周面靠内侧突出的U字状。在第2定位部55b内形成有能配置第1分割止水构件36中与延长部分30b对应的部分的凹部。在底板部53中第2定位部55b的外侧部分突出设置有分隔部55c,分隔部55c在第2定位部55b的宽度方向中间的位置通过。从弹性止水构件30(或者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延伸出的线状布线构件22及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中粗的线状布线构件22a及粗的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a和细的线状布线构件22b及细的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b被分隔部55c分隔并且向外方延伸出。

在底板部53中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55f形成有第1装配凹部57。第1装配凹部57形成为能将上述第1装配凸部48嵌入的形状。在此,第1装配凹部57形成为与第1装配凸部48相应的长圆形状。第1装配凹部57只要从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55f观看凹陷即可,既可以是有底的孔,也可以是贯穿的孔。在此,第1装配凹部57是从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55f朝向外侧贯穿的孔。优选第1装配凸部48是以使第1分割止水构件36不容易从第1外装构件52脱离的方式压入到第1装配凹部57的结构。

第1分割止水构件36以其第1装配凸部48嵌入到第1装配凹部57的状态装配于上述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55f。在该状态下,第1分割止水构件36中与圆柱状部分30a对应的半圆柱状部分收纳于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55f内。在该状态下,第1分割止水构件36的一端面变为与第1定位部55a接触的状态。另外,第1分割止水构件36中的与延长部分30b对应的部分收纳于第2定位部55b内,第1分割止水构件36中与圆柱状部分30a和延长部分30b的边界对应的部分的向外台阶部变为与第2定位部55b接触的状态。由此,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在其轴方向上相对于第1外装构件52定位。分割面45形成于第1分割止水构件36中与第1装配凸部48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因此,第1分割止水构件36中的分割面45形成为在与底板部53相反的一侧露出到外部的状态。这样,第1外装构件52能以使分割面45露出的状态保持第1分割止水构件36。

第2外装构件62包括顶板部63和一对侧壁部64。顶板部63形成为与上述底板部53同样的方形板状。一对侧壁部64从顶板部63的两侧部突出。在侧壁部64的外表面形成有合体用凹部64pa。在此,从侧壁部64的外表面朝向其顶端侧形成有合体用延长片64p。在合体用延长片64p的顶端部形成有能配置上述合体用突部54p的合体用凹部64pa。在第2外装构件62重叠于第1外装构件52上的状态下,一对侧壁部54的顶端缘和一对侧壁部64的顶端缘对置配置。此外,一对侧壁部64的顶端部的重叠片盖在一对侧壁部54的顶端缘的外侧。在该状态下,合体用延长片64p的顶端部跨越合体用突部54p,合体用突部54p变为进入合体用凹部64pa内的状态。由此,合体用突部54p以防脱状态钩挂于合体用凹部64pa,可维持第1外装构件52和第2外装构件62的合体状态。

在顶板部63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半圆周面状的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65f。在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65f内收纳第2分割止水构件38中与圆柱状部分30a对应的部分。在由上述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55f和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65f形成的圆柱状空间内收纳弹性止水构件30的圆柱状部分30a。

在第1外装构件52和第2外装构件62的合体状态下,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55f的底部分和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65f的底部分的距离小于圆柱状部分30a中的第1外侧环状突部42及第2外侧环状突部43的直径。另外,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55f、65f的曲率半径小于圆柱状部分30a中的第1外侧环状突部42及第2外侧环状突部43的半径。因此,在第1外侧环状突部42和第2外装构件62合体的状态下,收缩力作用于圆柱状部分30a中第1外侧环状突部42及第2外侧环状突部43。该收缩力作为将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及第2分割止水构件38向合体方向紧固的力而作用于弹性止水构件30。

在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65f的一端部设置有第1定位部65a。第1定位部65a形成为向比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65f的内周面靠内侧突出的弧状。第1定位部65a与第2分割止水构件38的一端面的环状区域接触而进行第2分割止水构件38的定位。在顶板部63的一端部形成有与半筒状保持部56a同样结构的半筒状保持部66a。在第1外装构件52和第2外装构件62合体的状态下,半筒状保持部56a、66a夹住保持包覆构件24。

在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65f的另一端部设置有分隔壁部65b。在分隔壁部65b形成有能配置上述第2定位部55b及延长部分30b的凹部。在第1外装构件52和第2外装构件62合体的状态下,第2定位部55b及延长部分30b配置于分隔壁部65b的凹部内。在该状态下,分隔壁部65b将外装构件50的内外空间分隔。分隔壁部65b从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65f突出。

在顶板部63中的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65f形成有第2装配凹部67。与第1装配凹部57相对于第1装配凸部48的关系同样,第2装配凹部67形成为能将上述第2装配凸部49嵌入的形状。

第2分割止水构件38以其第2装配凸部49嵌入到第2装配凹部67的状态装配于上述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65f。在该状态下,第2分割止水构件38中与圆柱状部分30a对应的半圆柱状部分收纳于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65f内。在该状态下,第2分割止水构件38的一端面变为与第1定位部65a接触的状态。另外,第2分割止水构件38中的与延长部分30b对应的部分收纳于分隔壁部65b,第2分割止水构件38中与圆柱状部分30a和延长部分30b的边界对应的部分的向外台阶部变为与分隔壁部65b接触的状态。由此,第2分割止水构件38在其轴方向上相对于第2外装构件62定位。分割面45形成于第2分割止水构件38中与第2装配凸部49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因此,第2分割止水构件38中的分割面45形成为在与顶板部63相反的一侧露出到外部的状态。这样,第2外装构件62能以使分割面45露出的状态保持第2分割止水构件38。

对这样构成的布线模块10的制造方法例进行说明。

准备线状布线构件22及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从包覆构件24的端部延伸出的布线构件20。

以使第1装配凸部48嵌入到第1装配凹部57的方式将第1分割止水构件36装配于第1外装构件52。在该状态下,如图8所示,第1分割止水构件36中的分割面45相对于底板部53朝向反侧。因此,分割面45中的贯穿收纳部32的狭缝状开口在与底板部53相反的一侧露出。

在上述状态下,包覆构件24的端部24a挤入到周面部分33f,收纳于该周面部分33f(参照图8的箭头P1)。另外,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a、23b挤入到周面部分34af、34bf(参照图8的箭头P2、P3),经由其里侧的狭缝39a、39b收纳于里侧贯穿部35a、35b内。然后,线状布线构件22a、22b挤入到周面部分34af、34bf,收纳于该周面部分34af、34bf内。由此,变为布线构件20的一部分收纳于贯穿收纳部32中形成于第1分割止水构件36的部分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因为周面部分33f、34af、34bf形成为超出半圆的形状,所以布线构件20不易从第1分割止水构件36脱离。

与上述独立地,以使第2装配凸部49嵌入到第2装配凹部67的方式将第2分割止水构件38装配于第2外装构件62。在该状态下,第2分割止水构件38中的分割面45相对于顶板部63朝向反侧。

然后,在第1外装构件52及第1分割止水构件36上盖上第2外装构件62及第2分割止水构件38(参照图8的箭头P4),设为合体用突部54p以防脱状态钩挂于合体用凹部64pa的状态。由此,第1外装构件52和第2外装构件62保持为合体状态。于是,圆柱状部分30a在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55f、65f内被压缩,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38保持为合体状态。

这样构成的布线模块10例如能够作为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用的布线等车辆中的行走部分用布线使用。这样的布线在车身外有可能在被浸水的环境下使用,因此如上所述提高止水性是有效的。

根据如上构成的布线模块10及弹性止水构件30,在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38分割的状态下,能在以纵向分割的方式分割的贯穿收纳部32收纳布线构件20中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然后,通过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38合体,从而弹性止水构件30容易安装于布线构件20。因此,不需要将布线构件沿着贯穿孔的轴方向插入到贯穿孔的作业等,弹性止水构件30容易地安装于布线构件20。

另外,在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及第2分割止水构件38的至少一方,作为贯穿收纳部32被纵向分割的部分包括超出半圆的周面部分33f、34af、34bf。因此,布线构件20所包括的包覆构件24的端部24a、线状布线构件22a、22b等容易临时保持于周面部分33f、34af、34bf。能在该状态下进行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38的合体作业。因此,在合体作业中途,布线构件20不易从第1分割止水构件36或者第2分割止水构件38脱离,可容易进行合体作业。此外,也可以在第1分割止水构件及第2分割止水构件两方针对各自的贯穿部形成有超出半圆的周面部分。

另外,在弹性止水构件30形成有包覆构件收纳凹部33和多个贯穿部34a、34b。弹性止水构件30以将从包覆构件收纳凹部33到达多个贯穿部34a、34b的部分分割的方式被分割成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38。因此,即使在多个线状布线构件22a、22b从包覆构件24延伸出的结构中,也能利用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38的分割结构将包覆构件24的端部24a收纳于包覆构件收纳凹部33内,并将线状布线构件22a、22b收纳于贯穿部34a、34b。由此,包覆构件24的端部24a及多个线状布线构件22a、22b各自能独立地止水。在该情况下,可有效地抑制水通过包覆构件24的端部24a的开口侵入。

另外,形成有从贯穿部34a、34b到达里侧贯穿部35a、35b的狭缝39a、39b。因此,能在位于比分割面45靠里侧的里侧贯穿部35a、35b配置里侧线状布线构件23a、23b。由此,即使不以通过多个贯穿部全部的方式形成分割面,也能对多个线状的布线构件22a、22b、23a、23b独立地进行止水。另外,关于里侧贯穿部35a、35b,因为不形成直接到达弹性止水构件30的外部的狭缝,所以能提高止水性。

另外,当将弹性止水构件30收纳于第1外装构件52与第2外装构件62之间并使其合体时,则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38保持为合体状态,所以布线模块10的制造变得容易。

另外,因为第1分割止水构件36以使分割面45露出的状态装配于第1外装构件52,所以能在保持于该第1外装构件52的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容易地临时保持布线构件20。即,考虑到由于接着叙述的多个主要原因中的至少一个而难以抓持第1分割止水构件36。例如是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小到难以抓持的程度的情况。另外,是第1分割止水构件36由硅橡胶等易滑材料形成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能以与第1外装构件52一起抓持第1分割止水构件36的状态,将布线构件20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挤入到周面部分33f、34af、34bf而临时保持于第1分割止水构件36。由此,弹性止水构件30容易安装于布线构件20。

另外,当第2分割止水构件38装配于第2外装构件62时,通过第1外装构件52和第2外装构件62的合体,能容易使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和第2分割止水构件38合体。

[变形例]

图9是示出第1变形例的弹性止水构件130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弹性止水构件130的仰视图。在图10中,第1外装构件152的总体形状用双点划线示出。

该弹性止水构件130与弹性止水构件30不同的方面是取代第1装配凸部48而具备第1装配凸部148,且取代第2装配凸部49而具备第2装配凸部149的方面。

第1装配凸部148包括基部148a和头部148b。基部148a从弹性止水构件130中与第1分割止水构件36对应的第1分割止水构件136的外周部突出。头部148b从基部148a的顶端部向基部148a的外周侧突出。头部148b形成为从弹性止水构件130的外侧观察不具有旋转对称性的形状。在此,头部148b从弹性止水构件130的外侧观察形成为呈横棒部分与纵棒部分的一端部相连的T字状。纵棒部分与弹性止水构件30的轴方向平行地延伸。横棒部分相对于纵棒部分从靠近贯穿部34a、34b的端部向弹性止水构件30的宽度方向(相对于弹性止水构件130的轴方向和将第1装配凸部148和第2装配凸部149连接的方向两方正交的方向)延伸。

在与第1外装构件52对应的第1外装构件152取代第1装配凹部57而形成有第1装配凹部157。第1装配凹部157形成为能将第1装配凸部148仅以一个第1姿势嵌入的形状。在此,第1装配凹部157与上述第1装配凸部148同样形成为呈横长的凹部分与纵长的凹部分的一端部相连的T字状。纵长的凹部分与第1外装构件152中的纵轴方向(半筒状保持部56a的轴方向,参照图2)平行地延伸。横长的凹部分相对于纵长的凹部分从靠近第1定位部55a(参照图2)的端部与第1外装构件152中的宽度方向(半筒状保持部56a的宽度方向)平行地延伸。第1装配凹部157既可以形成为与上述第1装配凸部148相同的形状及相同的大小,也可以在能将第1装配凸部148压入的范围内形成为比第1装配凸部148小的形状。

第2装配凸部149也与上述第1装配凸部148同样,从弹性止水构件130中与第2分割止水构件38对应的第2分割止水构件138的外周部突出。第2装配凸部149形成为具有与基部148a对应的基部149a及与头部148b对应的头部149b的形状。另外,在第2外装构件62取代第2装配凹部67而形成有第2装配凹部167。头部149b形成为与上述头部148b同样的形状,第2装配凹部167也形成为与上述第1装配凹部157同样的形状。因此,第2装配凸部149也以预定的第2姿势嵌入到第2装配凹部167。

根据本变形例,因为第1装配凸部148能仅以预定的第1姿势嵌入到第1装配凹部157,所以第1分割止水构件136仅以预定的正规姿势装配于第1外装构件152。同样,因为第2装配凸部149能仅以预定的第2姿势嵌入到第2装配凹部167,所以第2分割止水构件138仅以预定的正规姿势装配于第2外装构件162。因此,当一边确认第1外装构件152及第2外装构件162的外形一边使第1外装构件152和第2外装构件162以正确的姿势合体时,则它们的内部的第1分割止水构件136及第2分割止水构件138也相互以正确的姿势合体。

由此,关于隐藏在第1外装构件152和第2外装构件162的内部而难以直接视觉确认的第1分割止水构件136及第2分割止水构件138,也可担保以正确的姿势合体,可担保基于第1分割止水构件136及第2分割止水构件138的止水性。

第1装配凸部148和第1装配凹部157的形状、及第2装配凸部149和第2装配凹部167的形状不限于上述例子。例如,也可以如图11所示的第2变形例的弹性止水构件230那样,第1装配凸部248中的头部248b是箭头形状。在此,头部248b形成为三角形部分与长方形部分的一端部相连的形状。第2装配凸部249也形成为与第1装配凸部248同样的形状。在该情况下,被嵌入第1装配凸部248的第1装配凹部及被嵌入第2装配凸部249的第2装配凹部优选与上述同样形成为箭头形状。

另外,例如也可以如图12所示的第3变形例的弹性止水构件330那样,第1装配凸部348中的头部348b为L字形状。在此,头部348b形成为在纵棒部分的一端部连接有向其一侧方延伸的横棒部分的形状。纵棒部分和横棒部分的长度不同,在此,横棒部分短于纵棒部分。在该情况下,被嵌入第1装配凸部348的第1装配凹部及被嵌入第2装配凸部349的第2装配凹部优选与上述同样形成为L字状。

即使是该第2及第3变形例的情况,也可担保第1分割止水构件及第2分割止水构件在外装构件的内部以正确的姿势组合,可确保止水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第1装配凸部48、148、248、348和第2装配凸部49、149、249、349的形状也可以不同。例如,也可以在相同的弹性止水构件中适用第1装配凸部148和第2装配凸部249。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说明了在第1分割止水构件形成有第1装配凸部,在外装构件形成有第1装配凹部的例子,但是凹凸关系也可以相反。即,例如也可以为,在弹性止水构件中的第1分割止水构件取代第1装配凸部而形成有有底凹状的第1装配凹部,且在第1外装构件取代第1装配凹部而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第1装配凸部。同样,也可以为,在弹性止水构件中的第2分割止水构件取代第2装配凸部而形成有有底凹状的第2装配凹部,且在第2外装构件取代第2装配凹部而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第2装配凸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说明的各结构只要相互不矛盾就能够适当结合。

附图标记说明

10布线模块

20布线构件

22(22a、22b)线状布线构件

23(23a、23b)里侧线状布线构件

24包覆构件

24a端部

30、130、230、330弹性止水构件

30a圆柱状部分

30b延长部分

32贯穿收纳部

33包覆构件收纳凹部

33f周面部分

33p环状突部

34(34a、34b)贯穿部

34af、34bf周面部分

34ap、34bp环状突部

35(35a、35b)里侧贯穿部

36、136第1分割止水构件

36a突部

38、138第2分割止水构件

38a凹部

39a、39b狭缝

42第1外侧环状突部

43第2外侧环状突部

45分割面

46中央切断面

46a第1中央切断面

46b第2中央切断面

47外周部切断面

48、148、248、348第1装配凸部

48a、148a基部

48b、148b、248b、348b头部

49、149、249、349第2装配凸部

49a、149a基部

49b、149b头部

50外装构件

52、152第1外装构件

53底板部

54、64侧壁部

54p合体用突部

54q导向突部

55a、65a第1定位部

55b、65b第2定位部

55c分隔部

55f、65f止水构件分割保持面

56a、66a半筒状保持部

57、157第1装配凹部

62、162第2外装构件

63顶板部

64p合体用延长片

64pa合体用凹部

67、167第2装配凹部

相关技术
  • 布线模块及弹性止水构件
  • 布线模块、复合布线模块及带有布线模块的固定对象构件
技术分类

06120115607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