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学镜头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汽车辅助驾驶系统已经发展的日渐成熟,车载激光雷达镜头在汽车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雷达激光发射后,收集反射光的能量,可准确辨别环境细节。

另外,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作为汽车眼睛的车载雷达镜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普通车载镜头的光圈较小FNO较大,无法实现更多能量的收集,亦或光学镜头无法在实现小型化的情况下,同时实现高能量的收集,或者CRA较大,导致芯片匹配后边缘能量损失的情况。所以目前市场正需要一款小型化、大光圈和小CRA,并可以实现高能量收集等特点的高解像雷达光学镜头,用于探测更远的距离,准确辨别环境细节。

一些厂家提出了一种光学镜头,但该光学镜头的解像能力较低,多数为VGA像素等级,难以满足高解像的需求。还有一些厂家提出的一种光学镜头,但该光学镜头一般光圈较小,入瞳直径小,FNO大。同时,现有技术中的光学镜头普遍光学系统总长过长,难以满足小型化的需求。另外,还有一些厂家的光学镜头的CRA较大,导致与芯片匹配差的情况。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的光学镜头存在小CRA、大光圈和小型化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镜头和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学镜头存在小CRA、大光圈和小型化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三透镜,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面为凸面;第五透镜,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面为凸面;第七透镜,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面为凸面。

进一步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进一步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进一步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进一步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还包括光阑,光阑设置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

进一步地,第二透镜为非球面透镜。

进一步地,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胶合形成胶合透镜。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即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方侧中心至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中心距离TTL、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与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之间满足:TTL/H/FOV≤0.06。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1与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2之间满足:R1/R2≥4。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通光口径D、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与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对应的弧度值θ之间满足:D/H/θ≤2。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光学后焦,即光学镜头最后一枚透镜像方侧中心到成像面的中心距离BFL与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即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方侧中心至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中心距离TTL之间满足:BFL/TTL≥0.07。

进一步地,第四透镜的焦距值F4与第五透镜的焦距值F5之间满足:|F4/F5|≤1.5。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3与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4之间满足:|R3/R4|≤1。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距离T12与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即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方侧中心至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中心距离TTL之间满足:T12/TTL≥0.1。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即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方侧中心至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中心距离TTL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TTL/F≤15。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焦距值F1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F1/F|≤4。

进一步地,第三透镜的焦距值F3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2.5≤|F3/F|≤8。

进一步地,第四透镜的焦距值F4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F4/F|≤6。

进一步地,第五透镜的焦距值F5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F5/F|≤6。

进一步地,第六透镜的焦距值F6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0≤F6/F≤15。

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焦距值F7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0≤F7/F≤16。

进一步地,第六透镜的焦距值F6与第七透镜的焦距值F7之间满足:|F6/F7|≤3。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2与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3之间满足:|(|R2|-|R3|)/(|R2|+|R3|)|≤0.3。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中厚度的最大值dn与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中厚度的最小值dm之间满足:dn/dm≤4。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视场角下的张角arctan(1/K(R2))满足:arctan(1/K(R2))≥45,其中,K为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视场角下的透镜边缘斜率,R2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与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EPD之间满足:F/EPD≤1.4。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即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方侧中心至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中心距离TTL与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中的最大半口径DMAX之间满足:TTL/DMAX≤7。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3与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4之间满足:-25≤1/(1/R3-1/R4)≤-10。

进一步地,第二透镜的焦距值F2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F2/F≥1。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3、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4、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D2与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T2之间满足:(ND2-1)*(1/R3-1/R4)+(ND2-1)2*T2/(ND1*R3*R4)≥0。

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通光孔径DL7、光学镜头的光学后焦,即光学镜头最后一枚透镜像方侧中心到成像面的中心距离BFL与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之间满足:4≤DL7*BFL/H≤15。

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通光孔径DL7与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之间满足:0.5≤DL7/H≤5。

进一步地,光阑口径DGL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2≤DGL/F。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六透镜,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中,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即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方侧中心至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中心距离TTL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TTL/F≤15。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进一步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进一步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进一步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进一步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进一步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进一步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进一步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还包括光阑,光阑设置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

进一步地,第二透镜为非球面透镜。

进一步地,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胶合形成胶合透镜。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即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方侧中心至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中心距离TTL、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与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之间满足:TTL/H/FOV≤0.06。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1与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2之间满足:R1/R2≥4。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通光口径D、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与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对应的弧度值θ之间满足:D/H/θ≤2。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光学后焦,即光学镜头最后一枚透镜像方侧中心到成像面的中心距离BFL与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即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方侧中心至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中心距离TTL之间满足:BFL/TTL≥0.07。

进一步地,第四透镜的焦距值F4与第五透镜的焦距值F5之间满足:|F4/F5|≤1.5。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3与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4之间满足:|R3/R4|≤1。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距离T12与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即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方侧中心至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中心距离TTL之间满足:T12/TTL≥0.1。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焦距值F1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F1/F|≤4。

进一步地,第三透镜的焦距值F3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2.5≤|F3/F|≤8。

进一步地,第四透镜的焦距值F4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F4/F|≤6。

进一步地,第五透镜的焦距值F5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F5/F|≤6。

进一步地,第六透镜的焦距值F6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0≤F6/F≤15。

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焦距值F7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0≤F7/F≤16。

进一步地,第六透镜的焦距值F6与第七透镜的焦距值F7之间满足:|F6/F7|≤3。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2与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3之间满足:|(|R2|-|R3|)/(|R2|+|R3|)|≤0.3。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中厚度的最大值dn与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中厚度的最小值dm之间满足:dn/dm≤4。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视场角下的张角arctan(1/K(R2))满足:arctan(1/K(R2))≥45,其中,K为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视场角下的透镜边缘斜率,R2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与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EPD之间满足:F/EPD≤1.4。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即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方侧中心至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中心距离TTL与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中的最大半口径DMAX之间满足:TTL/DMAX≤7。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3与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4之间满足:-25≤1/(1/R3-1/R4)≤-10。

进一步地,第二透镜的焦距值F2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F2/F≥1。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3、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4、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D2与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T2之间满足:(ND2-1)*(1/R3-1/R4)+(ND2-1)2*T2/(ND1*R3*R4)≥0。

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通光孔径DL7、光学镜头的光学后焦,即光学镜头最后一枚透镜像方侧中心到成像面的中心距离BFL与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之间满足:4≤DL7*BFL/H≤15。

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通光孔径DL7与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之间满足:0.5≤DL7/H≤5。

进一步地,光阑口径DGL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2≤DGL/F。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光学镜头以及用于将光学镜头形成的光学图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成像元件。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光学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面为凸面;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面为凸面;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面为凸面。

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有利于发散光线,使光线经第一透镜后走势平稳过渡,同时使大角度光线尽可能进入第一透镜,增加通光量,提升照度;更有利于后方光线光程的减小,以实现短TTL,保证小型化。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在实际应用中有利于水滴的滑落,实现更高能量的收集。第一透镜优选使用高折射率材料,有利于前端口径的减小和成像质量的提高。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使第一透镜发散的光线经第二透镜能够顺利进入后方;同时有利于校正高级像差,更有助于减轻光学镜头相对照度的衰减程度,实现高能量,由于第二透镜为正焦距,有利于光线的汇聚,有利于实现大光圈的特点。

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更加有利于第三透镜对光线进行更好汇聚,实现更高能量的收集。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有利于平衡其前后透镜的压力,使光线走势平稳过渡,顺利进入后方光学系统,缓解后方透镜压力,有利于后端口径的减小,使得透镜大小均匀,进一步使得光学镜头更加紧凑。同时第三透镜为双凸形状的透镜,可控制第二透镜和第四透透镜之间的光线走势,减小由于经第二透镜进入的大角度光线引起的像差,同时使相邻透镜之间结构紧凑,有利于保证光学镜头的小型化。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当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都为凸面时,可以补偿第四透镜前面镜片引入的球差,进一步矫正前方镜片组产生的像差,同时使光线再次汇聚,即可以增大光学镜头的光圈,又可以缩短镜头总长,实现小型化。当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的弯月透镜时,可以汇聚光束,增大镜头的光圈,又可以使得该光学系统具有相对较短的系统总长,保证小型化。

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两面张角差异较大,可以更好地出射由第四透镜出射的光线,实现更高能量的收集,且凹凸透镜在组装时,与机构平面接触面积较大,透镜倾斜更不敏感,利于组装,从而降低成本。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面为凸面,当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时,可以减小CRA,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并且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张角较小,保证了从第六透镜出射的光线入射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时,入射光线较为平缓,从而降低该光学系统的公差敏感度。当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都为凸面时,有利于减小CRA。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面为凸面,当第七透镜为物侧面为凸,像侧面为凹的弯月透镜时,有利于光线平缓进入成像面,有利于解像能力的提高,同时使得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得到充分校正,在结构紧凑的前提下,可以提高分辨率、优化畸变、CRA等光学性能。当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都为凸面时,有利于减小CRA,降低畸变等光学性能。当第七透镜为物侧面为凹,像侧面为凸的弯月透镜时,有利于光线平缓进入像面,提高解像的能力,提高分辨率,降低畸变等光学性能。

另外,本发明的光学镜头还具有高解像、广角、温度性能佳、小型化、大光圈且小FNO、小CRA、后焦长且便于组装、结构简单和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例子一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例子二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例子三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例子四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例子五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例子六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例子七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例子八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例子九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例子十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发明的例子十一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发明的例子十二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发明的例子十三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发明的例子十四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L1、第一透镜;S1、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L2、第二透镜;S3、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4、第二透镜的像侧面;L3、第三透镜;S5、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6、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TO、光阑;L4、第四透镜;S8、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9、第四透镜的像侧面;L5、第五透镜;S9、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10、第五透镜的像侧面;L6、第六透镜;S11、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2、第六透镜的像侧面;L7、第七透镜;S13、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4、第七透镜的像侧面;L8、滤光片;S15、滤光片的物侧面;S16、滤光片的像侧面;L9、保护玻璃;S17、保护玻璃的物侧面;S18、保护玻璃的像侧面;IMA、成像面。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实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每个透镜靠近物侧的表面成为该透镜的物侧面,每个透镜靠近像侧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像侧面。在近轴区域的面形的判断可依据该领域中通常知识者的判断方式,以R值,(R指近轴区域的曲率半径,通常指光学软件中的透镜数据库(lens data)上的R值)正负判断凹凸。以物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凸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凹面;以像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凹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凸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光学镜头可用作例如车载镜头。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光学镜头可用作例如投影镜头或激光雷达发射端镜头。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学镜头存在小CRA、大光圈和小型化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和电子设备。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14所示,光学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面为凸面;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面为凸面;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面为凸面。

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有利于发散光线,使光线经第一透镜后走势平稳过渡,同时使大角度光线尽可能进入第一透镜,增加通光量,提升照度;更有利于后方光线光程的减小,以实现短TTL,保证小型化。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在实际应用中有利于水滴的滑落,实现更高能量的收集。第一透镜优选使用高折射率材料,有利于前端口径的减小和成像质量的提高。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使第一透镜发散的光线经第二透镜能够顺利进入后方;同时有利于校正高级像差,更有助于减轻光学镜头相对照度的衰减程度,实现高能量,由于第二透镜为正焦距,有利于光线的汇聚,有利于实现大光圈的特点。

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更加有利于第三透镜对光线进行更好汇聚,实现更高能量的收集。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有利于平衡其前后透镜的压力,使光线走势平稳过渡,顺利进入后方光学系统,缓解后方透镜压力,有利于后端口径的减小,使得透镜大小均匀,进一步使得光学镜头更加紧凑。同时第三透镜为双凸形状的透镜,可控制第二透镜和第四透透镜之间的光线走势,减小由于经第二透镜进入的大角度光线引起的像差,同时使相邻透镜之间结构紧凑,有利于保证光学镜头的小型化。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当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都为凸面时,可以补偿第四透镜前面镜片引入的球差,进一步矫正前方镜片组产生的像差,同时使光线再次汇聚,即可以增大光学镜头的光圈,又可以缩短镜头总长,实现小型化。当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的弯月透镜时,可以汇聚光束,增大镜头的光圈,又可以使得该光学系统具有相对较短的系统总长,保证小型化。

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两面张角差异较大,可以更好地出射由第四透镜出射的光线,实现更高能量的收集,且凹凸透镜在组装时,与机构平面接触面积较大,透镜倾斜更不敏感,利于组装,从而降低成本。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面为凸面,当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时,可以减小CRA,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并且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张角较小,保证了从第六透镜出射的光线入射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时,入射光线较为平缓,从而降低该光学系统的公差敏感度。当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都为凸面时,有利于减小CRA。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面为凸面,当第七透镜为物侧面为凸,像侧面为凹的弯月透镜时,这样有利于光线平缓进入成像面,有利于解像能力的提高,同时使得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得到充分校正,在结构紧凑的前提下,可以提高分辨率、优化畸变、CRA等光学性能。当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都为凸面时,有利于减小CRA,降低畸变等光学性能。当第七透镜为物侧面为凹,像侧面为凸的弯月透镜时,有利于光线平缓进入像面,提高解像的能力,提高分辨率,降低畸变等光学性能。

另外,本发明的光学镜头还具有高解像、广角、温度性能佳、小型化、大光圈且小FNO、小CRA、后焦长且便于组装、结构简单和成本低的优点。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为双凸透镜,光焦度为正,能够补偿前面透镜引入的球差,可以进一步矫正前方透镜组产生的像差,同时使光束再次汇聚,即可以增大光学镜头的光圈,又可以缩短光学镜头总长,保证小型化。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为弯月透镜,光焦度为正,能够使光束再次汇聚,即可以增大光学镜头的光圈,又可以使得该光学系统具有相对较短的系统总长。

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为正焦距透镜,在减小CRA的同时,其具有像侧面凸向像方的镜面,并且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张角较小,保证了从第六透镜出射的光线入射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时,入射光线较为平缓,从而降低该光学系统的公差敏感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为双凸透镜,为正焦距透镜,有利于减小CRA。

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七透镜为弯月透镜,有利于光线平缓进入成像面,提高解像能力;同时使得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得到充分校正,在结构紧凑的前提下,可以提高分辨率、优化畸变、CRA等光学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为双凸透镜,有利于减小CRA,降低畸变等光学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为弯月透镜,有利于光线平缓进入成像面,提高解像能力,提高分辨率、减小CRA、降低畸变等光学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还包括光阑,光阑设置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这样设置有利于进入光学系统的光线有效收束,减小光学系统中透镜的口径。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为非球面透镜,这样可进一步提升光学镜头的解像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胶合形成胶合透镜。这样设置可以将经前方透镜的光线平缓过渡至后方的光学系统,减小光学镜头总长。使得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得到充分校正,在结构紧凑的前提下,可以提高分辨率、优化畸变、CRA等光学性能。同时,通过设置胶合透镜,能够减小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减小系统总长;同时减小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间的组立部件,减少工序,降低了成本;同时能够降低透镜单元因在组立过程中产生的倾斜或偏芯等公差敏感度问题;还能够减少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间反射引起光量损失,提升照度;另外,进一步可以减小场曲可以矫正系统的轴外点像差。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即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方侧中心至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中心距离TTL、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与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之间满足:TTL/H/FOV≤0.06。满足此条件式,在大角度下,可以有效地限制光学镜头的长度,有利于实现小型化。优选地,TTL/H/FOV≤0.05。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1与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2之间满足:R1/R2≥4。通过对第一透镜的形状的合理设置,使得两面R值弯曲方向一致,且相差较大,有利于第一透镜收集更大角度的光线进入后方光学系统,且减小镜头前端口径,减小体积,有利于提升解像的同时实现小型化。优选地,R1/R2≥5。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通光口径D、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与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对应的弧度值θ之间满足:D/H/θ≤2。满足此条件式,有利于保证光学镜头前端口径小和小型化。优选地,D/H/θ≤1.7。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光学后焦,即光学镜头最后一枚透镜像方侧中心到成像面的中心距离BFL与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即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方侧中心至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中心距离TTL之间满足:BFL/TTL≥0.07。满足此条件式,在实现小型化的基础上,保证后焦长,有利于模组的组装。优选地,BFL/TTL≥0.09。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的焦距值F4与第五透镜的焦距值F5之间满足:|F4/F5|≤1.5。满足此条件式,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焦距相近,有助于光线平缓过度,有利于矫正色差,提升像质,且有效改善镜头热补偿。优选地,|F4/F5|≤1.3。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3与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4之间满足:|R3/R4|≤1。满足此条件式,使得第二透镜的物侧面更凹向像侧面,能矫正第一透镜的两面均凹向物侧面带来的像差,提升解像能力。优选地,|R3/R4|≤0.95。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距离T12与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即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方侧中心至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中心距离TTL之间满足:T12/TTL≥0.1。满足此条件式,使得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的距离较小,使得光阑附近光线平稳过渡,有利于像质提升。优选地,T12/TTL≥0.12。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即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方侧中心至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中心距离TTL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TTL/F≤15。满足此条件式,可以有效地限制光学镜头的长度,实现小型化。优选地,TTL/F≤1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焦距值F1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F1/F|≤4。满足此条件式,限制第一透镜的焦距,使其满足长后焦需求,有利于组装。优选地,|F1/F|≤3.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焦距值F3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2.5≤|F3/F|≤8。第三透镜为双凸形状,可控制第二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的光线走势,减小由于经第二透镜进入的大角度光线引起的像差,同时使透镜间结构紧凑,有利于小型化。优选地,3≤|F3/F|≤7。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的焦距值F4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F4/F|≤6。满足此条件式,第四透镜的焦距合理,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光线汇聚,有利于实现大光圈,又可以缩短镜头总长。优选地,|F4/F|≤5。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的焦距值F5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F5/F|≤6。满足此条件式,第五透镜的焦距合理,有利于光学平稳过渡,同时与第四透镜搭配,可缩短光学镜头总长。优选地,|F5/F|≤5。

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透镜的焦距值F6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0≤F6/F≤15。这样使得第六透透镜焦距合理,保证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有利于光线汇聚,有利于实现小CRA。优选地,0≤F6/F≤1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的焦距值F7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0≤F7/F≤16。这样使得第七透透镜焦距合理,保证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有利于光线汇聚,有利于实现小CRA。优选地,0≤F7/F≤15。

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透镜的焦距值F6与第七透镜的焦距值F7之间满足:|F6/F7|≤3。满足此条件式,使得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的焦距接近,有利于降低透镜敏感度。优选地,|F6/F7|≤2.8。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2与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3之间满足:|(|R2|-|R3|)/(|R2|+|R3|)|≤0.3。满足此条件式,可以校正该光学系统的像差,并且保证从第一透镜出射的光线入射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时,入射光线较为平缓,从而降低该光学系统的公差敏感度。优选地,|(|R2|-|R3|)/(|R2|+|R3|)|≤0.2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中厚度的最大值dn与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中厚度的最小值dm之间满足:dn/dm≤4。满足此条件式,使得透镜厚度均匀,使得各个透镜的作用稳定,有助于高低温下光线变化小,保证温度性能佳的特点。优选地,dn/dm≤3.8。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视场角下的张角arctan(1/K(R2))满足:arctan(1/K(R2))≥45,其中,K为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视场角下的透镜边缘斜率,R2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张角较大,有利于经由第一透镜进入的大角度周边光线快速聚焦,提高成像质量。优选地,arctan(1/K(R2))≥48。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与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EPD之间满足:F/EPD≤1.4。满足此条件式,在保证小FNO的前提下,实现更大的通光量,保证大光圈。优选地,F/EPD≤1.3。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即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方侧中心至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中心距离TTL与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中的最大半口径DMAX之间满足:TTL/DMAX≤7。TTL/DMAX过小,使得整个光学系统更紧凑,有利于保证小型化。优选地,TTL/DMAX≤6。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3与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4之间满足:-25≤1/(1/R3-1/R4)≤-10。满足此条件式,使得第二透镜的两面R值在此范围内,有利于实现大光圈的特点。优选地,-23≤1/(1/R3-1/R4)≤-13。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的焦距值F2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F2/F≥1。第二透镜的光焦度为正,有利于光线的汇聚,有利于增大光圈。优选地,F2/F≥5。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3、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4、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D2与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T2之间满足:(ND2-1)*(1/R3-1/R4)+(ND2-1)2*T2/(ND1*R3*R4)≥0。满足该条件式,第二透镜的焦距为正,有利于汇聚光线,有利于实现大光圈。优选地,(ND2-1)*(1/R3-1/R4)+(ND2-1)2*T2/(ND2*R3*R4)≥0.00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通光孔径DL7、光学镜头的光学后焦,即光学镜头最后一枚透镜像方侧中心到成像面的中心距离BFL与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之间满足:4≤DL7*BFL/H≤15。满足此条件式,在相同成像面相同像高的条件下,保证后焦长,有利于实现小CRA。优选地,5≤DL7*BFL/H≤1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通光孔径DL7与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之间满足:0.5≤DL7/H≤5。满足此条件式,在相同成像面相同像高的情况下,第七透镜的像侧面通光口径较大时,有利于主光线平行出射到成像面上,进而有利于实现小CRA。优选地,0.8≤DL7/H≤4。

在本实施例中,光阑口径DGL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2≤DGL/F。满足此条件式,光阑口径DGL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的比值较大,则保证光学镜头的光圈越大。优选地,2.1≤DGL/F。

实施例二

如图1至图14所示,光学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中,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即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方侧中心至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中心距离TTL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TTL/F≤15。

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有利于发散光线,使光线经第一透镜后走势平稳过渡,同时使大角度光线尽可能进入第一透镜,提升照度;更有利于后方光线光程的减小,以实现短TTL,保证小型化,同时增加通光量。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使第一透镜发散的光线经第二透镜能够顺利进入后方;同时有利于校正高级像差,更有助于减轻光学镜头相对照度的衰减程度,实现高能量,由于第二透镜为正焦距,有利于光线的汇聚,有利于实现大光圈的特点。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更加有利于第三透镜对光线进行更好汇聚,实现更高能量的收集。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当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都为凸面时,可以补偿第四透镜前面镜片引入的球差,进一步矫正前方镜片组产生的像差,同时使光线再次汇聚,即可以增大光学镜头的光圈,又可以缩短镜头总长,实现小型化。当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的弯月透镜时,可以汇聚光束,增大镜头的光圈,又可以使得该光学系统具有相对较短的系统总长,保证小型化。

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两面张角差异较大,可以更好地出射由第四透镜出射的光线,实现更高能量的收集,且凹凸透镜在组装时,与机构平面接触面积较大,透镜倾斜更不敏感,利于组装,从而降低成本。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面为凸面,当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时,可以减小CRA,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并且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张角较小,保证了从第六透镜出射的光线入射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时,入射光线较为平缓,从而降低该光学系统的公差敏感度。当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都为凸面时,有利于减小CRA。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面为凸面,当第七透镜为物侧面为凸,像侧面为凹的弯月透镜时,这样有利于光线平缓进入成像面,有利于解像能力的提高,同时使得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得到充分校正,在结构紧凑的前提下,可以提高分辨率、优化畸变、CRA等光学性能。当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都为凸面时,有利于减小CRA,降低畸变等光学性能。当第七透镜为物侧面为凹,像侧面为凸的弯月透镜时,有利于光线平缓进入像面,提高解像的能力,提高分辨率,降低畸变等光学性能。通过合理约束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即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方侧中心至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中心距离TTL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的比值,可以有效地限制光学镜头的长度,实现小型化。优选地,TTL/F≤14。

另外,本发明的光学镜头还具有高解像、广角、温度性能佳、小型化、大光圈且小FNO、小CRA、后焦长且便于组装、结构简单和成本低的优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这样设置在实际应用中有利于水滴的滑落,实现更高能量的收集。第一透镜优选使用高折射率材料,有利于前端口径的减小和成像质量的提高。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同时,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使第一透镜发散的光线经第二透镜能够顺利进入后方;同时有利于校正高级像差,更有助于减轻光学镜头相对照度的衰减程度,实现高能量,由于第二透镜为正焦距,有利于光线的汇聚,有利于实现大光圈的特点。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有利于平衡其前后透镜的压力,使光线走势平稳过渡,顺利进入后方光学系统,缓解后方透镜压力,有利于后端口径的减小,使得透镜大小均匀,进一步使得光学镜头更加紧凑。同时第三透镜为双凸形状的透镜,可控制第二透镜和第四透透镜之间的光线走势,减小由于经第二透镜进入的大角度光线引起的像差,同时使相邻透镜之间结构紧凑,有利于保证光学镜头的小型化。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使光线再次汇聚,即可以增大光学镜头的光圈,又可以使得该光学系统具有相对较短的系统总长,保证小型化。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为双凸透镜,光焦度为正,能够补偿前面透镜引入的球差,可以进一步矫正前方透镜组产生的像差,同时使光束再次汇聚,即可以增大光学镜头的光圈,又可以缩短光学镜头总长,保证小型化。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为弯月透镜,光焦度为正,能够使光束再次汇聚,即可以增大光学镜头的光圈,又可以使得该光学系统具有相对较短的系统总长。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这样设置在组装上,与机构平面接触面积较大,透镜倾斜更不敏感,并且两面张角差异较大,更好地出射由第四透镜进入的光线,实现更高能量的收集。

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为正焦距透镜,在减小CRA的同时,其具有像侧面凸向像方的镜面,并且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张角较小,保证了从第六透镜出射的光线入射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时,入射光线较为平缓,从而降低该光学系统的公差敏感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为双凸透镜,为正焦距透镜,有利于减小CRA。

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七透镜为弯月透镜,有利于光线平缓进入成像面,提高解像能力;同时使得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得到充分校正,在结构紧凑的前提下,可以提高分辨率、优化畸变、CRA等光学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为双凸透镜,有利于减小CRA,降低畸变等光学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为弯月透镜,有利于光线平缓进入成像面,提高解像能力,提高分辨率、减小CRA、降低畸变等光学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还包括光阑,光阑设置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这样设置有利于进入光学系统的光线有效收束,减小光学系统中透镜的口径。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为非球面透镜,这样可进一步提升光学镜头的解像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胶合形成胶合透镜。这样设置可以将经前方透镜的光线平缓过渡至后方的光学系统,减小光学镜头总长。使得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得到充分校正,在结构紧凑的前提下,可以提高分辨率、优化畸变、CRA等光学性能。同时,通过设置胶合透镜,能够减小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减小系统总长;同时减小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间的组立部件,减少工序,降低了成本;同时能够降低透镜单元因在组立过程中产生的倾斜或偏芯等公差敏感度问题;还能够减少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间反射引起光量损失,提升照度;另外,进一步可以减小场曲可以矫正系统的轴外点像差。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即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方侧中心至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中心距离TTL、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与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之间满足:TTL/H/FOV≤0.06。满足此条件式,在大角度下,可以有效地限制光学镜头的长度,有利于实现小型化。优选地,TTL/H/FOV≤0.05。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1与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2之间满足:R1/R2≥4。通过对第一透镜的形状的合理设置,使得两面R值弯曲方向一致,且相差较大,有利于第一透镜收集更大角度的光线进入后方光学系统,且减小镜头前端口径,减小体积,有利于提升解像的同时实现小型化。优选地,R1/R2≥5。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通光口径D、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与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对应的弧度值θ之间满足:D/H/θ≤2。满足此条件式,有利于保证光学镜头前端口径小和小型化。优选地,D/H/θ≤1.7。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光学后焦,即光学镜头最后一枚透镜像方侧中心到成像面的中心距离BFL与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即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方侧中心至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中心距离TTL之间满足:BFL/TTL≥0.07。满足此条件式,在实现小型化的基础上,保证后焦长,有利于模组的组装。优选地,BFL/TTL≥0.09。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的焦距值F4与第五透镜的焦距值F5之间满足:|F4/F5|≤1.5。满足此条件式,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焦距相近,有助于光线平缓过度,有利于矫正色差,提升像质,且有效改善镜头热补偿。优选地,|F4/F5|≤1.3。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3与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4之间满足:|R3/R4|≤1。满足此条件式,使得第二透镜的物侧面更凹向像侧面,能矫正第一透镜的两面均凹向物侧面带来的像差,提升解像能力。优选地,|R3/R4|≤0.95。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距离T12与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即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方侧中心至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中心距离TTL之间满足:T12/TTL≥0.1。满足此条件式,使得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的距离较小,使得光阑附近光线平稳过渡,有利于像质提升。优选地,T12/TTL≥0.1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焦距值F1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F1/F|≤4。满足此条件式,限制第一透镜的焦距,使其满足长后焦需求,有利于组装。优选地,|F1/F|≤3.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焦距值F3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2.5≤|F3/F|≤8。第三透镜为双凸形状,可控制第二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的光线走势,减小由于经第二透镜进入的大角度光线引起的像差,同时使透镜间结构紧凑,有利于小型化。优选地,3≤|F3/F|≤7。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的焦距值F4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F4/F|≤6。满足此条件式,第四透镜的焦距合理,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光线汇聚,有利于实现大光圈,又可以缩短镜头总长。优选地,|F4/F|≤5。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的焦距值F5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F5/F|≤6。满足此条件式,第五透镜的焦距合理,有利于光学平稳过渡,同时与第四透镜搭配,可缩短光学镜头总长。优选地,|F5/F|≤5。

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透镜的焦距值F6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0≤F6/F≤15。这样使得第六透透镜焦距合理,保证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有利于光线汇聚,有利于实现小CRA。优选地,0≤F6/F≤1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的焦距值F7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0≤F7/F≤16。这样使得第七透透镜焦距合理,保证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有利于光线汇聚,有利于实现小CRA。优选地,0≤F7/F≤15。

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透镜的焦距值F6与第七透镜的焦距值F7之间满足:|F6/F7|≤3。满足此条件式,使得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的焦距接近,有利于降低透镜敏感度。优选地,|F6/F7|≤2.8。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2与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3之间满足:|(|R2|-|R3|)/(|R2|+|R3|)|≤0.3。满足此条件式,可以校正该光学系统的像差,并且保证从第一透镜出射的光线入射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时,入射光线较为平缓,从而降低该光学系统的公差敏感度。优选地,|(|R2|-|R3|)/(|R2|+|R3|)|≤0.2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中厚度的最大值dn与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中厚度的最小值dm之间满足:dn/dm≤4。满足此条件式,使得透镜厚度均匀,使得各个透镜的作用稳定,有助于高低温下光线变化小,保证温度性能佳的特点。优选地,dn/dm≤3.8。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视场角下的张角arctan(1/K(R2))满足:arctan(1/K(R2))≥45,其中,K为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视场角下的透镜边缘斜率,R2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张角较大,有利于经由第一透镜进入的大角度周边光线快速聚焦,提高成像质量。优选地,arctan(1/K(R2))≥48。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与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EPD之间满足:F/EPD≤1.4。满足此条件式,在保证小FNO的前提下,实现更大的通光量,保证大光圈。优选地,F/EPD≤1.3。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即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方侧中心至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中心距离TTL与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中的最大半口径DMAX之间满足:TTL/DMAX≤7。TTL/DMAX过小,使得整个光学系统更紧凑,有利于保证小型化。优选地,TTL/DMAX≤6。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3与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4之间满足:-25≤1/(1/R3-1/R4)≤-10。满足此条件式,使得第二透镜的两面R值在此范围内,有利于实现大光圈的特点。优选地,-23≤1/(1/R3-1/R4)≤-13。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的焦距值F2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F2/F≥1。第二透镜的光焦度为正,有利于光线的汇聚,有利于增大光圈。优选地,F2/F≥5。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3、光学镜头的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4、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D2与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T2之间满足:(ND2-1)*(1/R3-1/R4)+(ND2-1)2*T2/(ND1*R3*R4)≥0。满足该条件式,第二透镜的焦距为正,有利于汇聚光线,有利于实现大光圈。优选地,(ND2-1)*(1/R3-1/R4)+(ND2-1)2*T2/(ND2*R3*R4)≥0.00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通光孔径DL7、光学镜头的光学后焦,即光学镜头最后一枚透镜像方侧中心到成像面的中心距离BFL与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之间满足:4≤DL7*BFL/H≤15。满足此条件式,在相同成像面相同像高的条件下,保证后焦长,有利于实现小CRA。优选地,5≤DL7*BFL/H≤1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通光孔径DL7与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之间满足:0.5≤DL7/H≤5。满足此条件式,在相同成像面相同像高的情况下,第七透镜的像侧面通光口径较大时,有利于主光线平行出射到成像面上,进而有利于实现小CRA。优选地,0.8≤DL7/H≤4。

在本实施例中,光阑口径DGL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满足:2≤DGL/F。满足此条件式,光阑口径DGL与光学镜头的整组焦距值F之间的比值较大,则保证光学镜头的光圈越大。优选地,2.1≤DGL/F。

可选地上述光学镜头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光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在本申请中的光学镜头可采用多片镜片,例如上述的七片。本申请并不具体限定球面透镜和非球面透镜的具体数量,在重点体现成像质量时,可以增加非球面透镜的数量。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可均为玻璃透镜。用玻璃制成的光学透镜可抑制光学镜头后焦随温度变化的偏移,以提高系统稳定性。同时采用玻璃材质可避免因使用环境中高、低温温度变化造成的镜头成像模糊,影响到镜头的正常使用。例如,全玻璃设计的光学镜头的温度范围较广,可在-40℃~105℃范围内保持稳定的光学性能。当然在温度稳定性要求较低的应用场合中,光学镜头中的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也可均由塑料制成。用塑料制作光学透镜,可有效减小制作成本。当然,光学镜头中的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也可由塑料和玻璃搭配制成。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光学镜头以及将光学镜头形成的光学图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成像元件。成像元件可以是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电子设备可以是诸如数码相机的独立成像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诸如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的成像模块。该电子设备装配有以上描述的光学镜头。

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光学镜头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七片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光学镜头不限于包括七片透镜。如需要,该光学镜头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的具体面型、参数的举例。

需要说明的是,下述的例子一至例子十四中的任何一个例子均适用于本申请的所有实施例。

例子一

如图1所示,为例子一的光学镜头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光阑STO、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滤光片L8、保护玻璃L9和成像面IMA。

第一透镜L1具有负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8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L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凹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L7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凹面。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8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IMA上。

在本例子中,光学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为2.752mm,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为170.000°,光学镜头的总长TTL为30.109mm。

表1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Radius、厚度Thickness/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

在例子一中,第二透镜L2为非球面透镜,S2和S4为非球面,当然,考虑光学镜头的像质问题,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可均为非球面,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conic;A、B、C、D、E均为高次项系数。下表2示出了可用于例子一中非球面透镜表面S3和S4的圆锥系数k以及各高次项系数A、B、C、D、E。

表2

例子二

如图2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二的光学镜头。在本例子及以下例子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例子一相似的描述。图2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镜头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光阑STO、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滤光片L8、保护玻璃L9和成像面IMA。

第一透镜L1具有负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8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L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凹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L7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凹面。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8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IMA上。

在本例子中,光学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为2.748mm,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为170.000°,光学镜头的总长TTL为30.058mm。

表3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Radius、厚度Thickness/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3

下表4示出了可用于例子二中非球面透镜表面S3和S4的圆锥系数k以及各高次项系数A、B、C、D、E。

表4

例子三

如图3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三的光学镜头。图3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镜头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3所示,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光阑STO、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滤光片L8、保护玻璃L9和成像面IMA。

第一透镜L1具有负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8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L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L7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凹面。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8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IMA上。

在本例子中,光学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为2.750mm,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为170.000°,光学镜头的总长TTL为30.081mm。

表5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Radius、厚度Thickness/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5

下表6示出了可用于例子三中非球面透镜表面S3和S4的圆锥系数k以及各高次项系数A、B、C、D、E。

表6

例子四

如图4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四的光学镜头。图4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镜头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光阑STO、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滤光片L8、保护玻璃L9和成像面IMA。

第一透镜L1具有负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8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L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L7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凹面。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8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IMA上。

在本例子中,光学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为2.750mm,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为170.000°,光学镜头的总长TTL为30.082mm。

表7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Radius、厚度Thickness/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7

下表8示出了可用于例子四中非球面透镜表面S3和S4的圆锥系数k以及各高次项系数A、B、C、D、E。

表8

例子五

如图5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五的光学镜头。图5示出了例子五的光学镜头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5所示,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光阑STO、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滤光片L8、保护玻璃L9和成像面IMA。

第一透镜L1具有负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8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L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L7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凹面。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8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IMA上。

在本例子中,光学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为2.753mm,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为170.000°,光学镜头的总长TTL为30.090mm。

表9示出了例子五的光学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Radius、厚度Thickness/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9

下表10示出了可用于例子五中非球面透镜表面S3和S4的圆锥系数k以及各高次项系数A、B、C、D、E。

表10

例子六

如图6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六的光学镜头。图6示出了例子六的光学镜头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6所示,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光阑STO、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滤光片L8、保护玻璃L9和成像面IMA。

第一透镜L1具有负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8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L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L7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凹面。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8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IMA上。

在本例子中,光学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为2.753mm,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为170.000°,光学镜头的总长TTL为30.088mm。

表11示出了例子六的光学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Radius、厚度Thickness/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1

下表12示出了可用于例子六中非球面透镜表面S3和S4的圆锥系数k以及各高次项系数A、B、C、D、E。

表12

例子七

如图7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七的光学镜头。图7示出了例子七的光学镜头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7所示,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光阑STO、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滤光片L8、保护玻璃L9和成像面IMA。

第一透镜L1具有负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8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L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L7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凸面。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8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IMA上。

在本例子中,光学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为2.751mm,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为170.000°,光学镜头的总长TTL为32.336mm。

表13示出了例子七的光学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Radius、厚度Thickness/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3

下表14示出了可用于例子七中非球面透镜表面S3和S4的圆锥系数k以及各高次项系数A、B、C、D、E。

表14

例子八

如图8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八的光学镜头。图8示出了例子八的光学镜头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8所示,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光阑STO、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滤光片L8、保护玻璃L9和成像面IMA。

第一透镜L1具有负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8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L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L7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凸面。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8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IMA上。

在本例子中,光学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为2.750mm,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为170.000°,光学镜头的总长TTL为32.253mm。

表15示出了例子八的光学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Radius、厚度Thickness/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5

下表16示出了可用于例子八中非球面透镜表面S3和S4的圆锥系数k以及各高次项系数A、B、C、D、E。

表16

例子九

如图9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九的光学镜头。图9示出了例子九的光学镜头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9所示,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光阑STO、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滤光片L8、保护玻璃L9和成像面IMA。

第一透镜L1具有负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8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L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L7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凸面。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8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IMA上。

在本例子中,光学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为2.737mm,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为170.000°,光学镜头的总长TTL为31.844mm。

表17示出了例子九的光学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Radius、厚度Thickness/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7

下表18示出了可用于例子九中非球面透镜表面S3和S4的圆锥系数k以及各高次项系数A、B、C、D、E。

表18

例子十

如图10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十的光学镜头。图10示出了例子十的光学镜头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0所示,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光阑STO、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滤光片L8、保护玻璃L9和成像面IMA。

第一透镜L1具有负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8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L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L7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凸面。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8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IMA上。

在本例子中,光学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为2.747mm,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为170.000°,光学镜头的总长TTL为32.317mm。

表19示出了例子十的光学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Radius、厚度Thickness/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

表19

下表20示出了可用于例子十中非球面透镜表面S3和S4的圆锥系数k以及各高次项系数A、B、C、D、E。

表20

例子十一

如图11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十一的光学镜头。图11示出了例子十一的光学镜头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光阑STO、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滤光片L8、保护玻璃L9和成像面IMA。

第一透镜L1具有负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8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L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凹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L7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凸面。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8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IMA上。

在本例子中,光学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为2.763mm,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为170.000°,光学镜头的总长TTL为32.384mm。

表21示出了例子十一的光学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Radius、厚度Thickness/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

表21

下表22示出了可用于例子十一中非球面透镜表面S3和S4的圆锥系数k以及各高次项系数A、B、C、D、E。

表22

例子十二

如图12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十二的光学镜头。图12示出了例子十二的光学镜头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2所示,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光阑STO、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滤光片L8、保护玻璃L9和成像面IMA。

第一透镜L1具有负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8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L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凹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L7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凸面。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8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IMA上。

在本例子中,光学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为2.766mm,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为170.000°,光学镜头的总长TTL为32.381mm。

表23示出了例子十二的光学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Radius、厚度Thickness/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23

下表24示出了可用于例子十二中非球面透镜表面S3和S4的圆锥系数k以及各高次项系数A、B、C、D、E。

表24

例子十三

如图13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十三的光学镜头。图13示出了例子十三的光学镜头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光阑STO、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滤光片L8、保护玻璃L9和成像面IMA。

第一透镜L1具有负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8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L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凹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L7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凹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凸面。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8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IMA上。

在本例子中,光学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为3.237mm,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为170.000°,光学镜头的总长TTL为33.293mm。

表25示出了例子十三的光学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Radius、厚度Thickness/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25

下表26示出了可用于例子十三中非球面透镜表面S3和S4的圆锥系数k以及各高次项系数A、B、C、D、E。

表26

例子十四

如图14所示,描述了本申请例子十四的光学镜头。图14示出了例子十四的光学镜头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4所示,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光阑STO、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滤光片L8、保护玻璃L9和成像面IMA。

第一透镜L1具有负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8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L6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凹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L7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凹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凸面。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8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IMA上。

在本例子中,光学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为3.223mm,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为170.000°,光学镜头的总长TTL为33.175mm。

表27示出了例子十四的光学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Radius、厚度Thickness/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27

下表28示出了可用于例子十四中非球面透镜表面S3和S4的圆锥系数k以及各高次项系数A、B、C、D、E。

表28综上,例子一至例子十四分别满足表29中所示的关系。

/>

表29

表30给出了例子一至例子十四的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6等,(单位:毫米)。

/>

/>

表30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及电子设备
  • 光学成像镜头及电子设备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以及光学镜头的组装方法
  • 光学镜头的组装方法、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分类

0612011592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