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眼镜片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多个微型离焦区域的眼科镜片、以及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背景技术

人眼的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等,其中近视是最常见的屈光不正,尤其在青少年中多发。当眼睛处于调节静止状态时,外界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睛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前而不是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上,导致患者看不清远处物体,即发生近视;也就是说,当眼睛的轴向长度大于眼睛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时,即发生近视。

通常使用框架镜片或接触镜片等眼科装置来矫正或提高患者视力,例如使用负镜片矫正近视,使用正透镜矫正远视。常规用于近视矫正的眼科镜片是单光(单焦点)球镜,即眼镜中心到边缘的屈光度是相同的。通过单光球镜产生的最佳聚焦面Petzval面为球形,而眼球一般为椭球形,因此导致周边Petzval面位于视网膜后,形成远视离焦。远视离焦促进眼轴生长,因此促进近视的进展。

目前已经存在多种用于近视防控的眼科镜片,其中一种涉及在单光球镜上布置多个微透镜,通过使用这些微透镜在视网膜前方形成物体的像来抑制近视进展,参见CN104678572A。

然而,对于能够有效抑制眼睛轴向长度增长,又不显著影响视觉质量,同时能够提高患者配戴依从性并减小不同个体间差异的近视防控镜片,还存在着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本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眼科镜片,包括中心区域、多个第一屈光区域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被布置在包围所述中心区域的第一区中,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被布置在相比于所述第一区更远离所述中心区域的第二区中,所述中心区域具有基于人眼的处方的处方屈光力,所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与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均具有与所述处方屈光力不同的屈光力,以及在所述第一区内所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大于在所述第二区内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

可选地,所述中心区域的最大尺寸选自3.0~11.0mm;并且/或者所述中心区域为以所述眼科镜片的中心为中心的圆形区域,所述圆形区域的直径选自3.0~11.0mm;并且/或者所述第一区为以所述眼科镜片的中心为中心的环形区域,所述环形区域的内缘直径选自3.0~11.0mm且外缘直径选自15.0~28.6mm;并且/或者所述第二区为以所述眼科镜片的中心为中心的环形区域。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区内所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大于等于60%且小于等于78.5%,或者大于63%且小于等于78.5%,或者大于66%且小于等于78.5%;并且/或者在所述第二区内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小于60%,或者小于57%,或者小于54%。

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所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排列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中;并且/或者所述第二区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排列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图案和所述第二图案均为与所述眼科镜片的中心同中心地设置的环形图案。

可选地,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图案之间的间距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图案之间的间距相等,并且/或者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图案之间的间距等于相邻的第一图案与第二图案之间的间距,或者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图案之间的间距、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图案之间的间距和/或相邻的第一图案与第二图案之间的间距均为零。

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中的每个以及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中的每个在所述眼科镜片上的投影的最大尺寸各自独立地选自0.5~2.2mm;并且/或者所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中的每个以及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中的每个在所述眼科镜片上的投影为圆形;并且/或者所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和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各自具有选自球面、非球面或复曲面的表面形状。

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分布在以所述眼科镜片的中心为起点的多条射线或多条曲线上,并且/或者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分布在以所述眼科镜片的中心为起点的多条射线或多条曲线上。

可选地,每条射线或曲线上均分布有第一屈光区域和第二屈光区域,并且所述多条射线或多条曲线均匀地分布在所述眼科镜片上。

可选地,在同一条射线或曲线上,所述第一屈光区域的加光度统一,并且/或者所述第二屈光区域的加光度统一,并且/或者所述第一屈光区域与第二屈光区域的加光度统一;或者在同一条射线或曲线上,沿着远离所述眼科镜片的中心的方向,所述第一屈光区域的加光度的变化方向与其尺寸的变化方向相反,并且/或者所述第二屈光区域的加光度的变化方向与其尺寸的变化方向相反;或者在同一条射线或曲线上,沿着远离所述眼科镜片的中心的方向,所述第一屈光区域和所述第二屈光区域的尺寸逐渐增大,并且/或者,在同一条射线或曲线上,沿着远离所述眼科镜片的中心的方向,所述第一屈光区域和所述第二屈光区域的加光度呈阶梯式减小。

可选地,同一条射线或曲线上相邻的第一屈光区域和/或相邻的第二屈光区域彼此相接。

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图案内的总面积占比大于等于60%且小于等于78.5%,或者大于等于70%且小于等于78.5%;并且/或者在所述第一区包括多个第一图案的情况下,每个第一图案中的第一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均大于等于60%且小于等于78.5%;并且/或者在所述第一区包括多个第一图案的情况下,至少两个第一图案中的第一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大于等于70%且小于等于78.5%;并且/或者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在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图案内的总面积占比小于60%且大于等于30%,或者小于60%且大于等于35%,或者小于60%且大于等于40%;并且/或者在所述第二区包括多个第二图案的情况下,每个第二图案中的第二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均小于60%且大于等于30%。

可选地,在至少一个第一图案内,相邻的所述第一屈光区域的边缘彼此相接;并且/或者在所述第一区包括多个第一图案的情况下,相比于离所述眼科镜片的中心更远的第一图案中的第一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离所述眼科镜片的中心更近的第一图案中的第一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更大;并且/或者在所述第二区包括多个第二图案的情况下,相比于离所述眼科镜片的中心更远的第二图案中的第二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离所述眼科镜片的中心更近的第二图案中的第二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更大;并且/或者每个第一图案中的第一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比每个第二图案中的第二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大。

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所述第一区的至少部分为以所述眼科镜片的中心为中心的、内缘直径为9mm、外缘直径为15mm的第一环形区域,并且在所述第一环形区域内的任一单个第一图案内的第一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大于70%且小于78.5%,或者大于72%且小于78.5%。

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和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被配置为能够在整个第一区和第二区的范围内维持基本恒定的像跳。

可选地,在整个第一区和第二区的范围内,所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中的每一个的加光度与其在所述眼科镜片上的投影的最大尺寸的乘积以及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中的每一个的加光度与其在所述眼科镜片上的投影的最大尺寸的乘积的离散系数小于20%。

可选地,在整个所述第二区的范围内,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中的每一个的加光度与其在所述眼科镜片上的投影的最大尺寸的乘积的离散系数小于15%,或者小于12%,或者小于10%。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区的颞侧设置的第一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与在所述第一区的鼻侧设置的第一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不同;并且/或者所述第一屈光区域的加光度在所述第一区的颞侧与鼻侧不对称地设置;并且/或者在所述第二区的颞侧设置的第二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与在所述第二区的鼻侧设置的第二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不同;并且/或者所述第二屈光区域的加光度在所述第二区的颞侧与鼻侧不对称地设置。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区的颞侧设置的第一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大于在所述第一区的鼻侧设置的第一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并且/或者在所述第一区的颞侧设置的第一屈光区域的平均加光度大于在所述第一区的鼻侧设置的第一屈光区域的平均加光度;并且/或者在所述第二区的颞侧设置的第二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大于在所述第二区的鼻侧设置的第二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并且/或者在所述第二区的颞侧设置的第二屈光区域的平均加光度大于在所述第二区的鼻侧设置的第二屈光区域的平均加光度。

可选地,所述眼科镜片被分成以所述眼科镜片的中心作为原点的多个扇形区,在所述多个扇形区中,以各扇形区彼此独立的方式来设置第一屈光区域并且以各扇形区彼此独立的方式来设置第二屈光区域。

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通过向所述处方屈光力增加正的屈光力而获得的屈光力;并且/或者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通过向所述处方屈光力增加正的屈光力而获得的屈光力。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框架眼镜,在所述框架眼镜上设有根据本公开第一个方面及其各种可选实施例所述的眼科镜片。

应理解,本公开中的表述“选自……”意指能够选择其后数值范围中的任意值,包括该数值范围的两个端点值。

应理解,本公开中所说的图案或环的中心线意指通过该图案或环的径向宽度上的中点的连线。另外,本公开中所述的第一/第二屈光区域等的中心意指该屈光区域在镜片主视图上的投影的图形的几何中心。

在申请内容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内容部分并不是限定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是限定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申请。附图中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申请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眼科镜片的主视图;

图2为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眼科镜片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根据本申请的再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眼科镜片的主视图;

图5为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眼科镜片的主视图;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眼科镜片与对照例做对比的数据图表;

图8A-8E分别为根据本申请的不同实施例的眼科镜片的简化示意图,它们分别示出了屈光区域的不同分布,其中为了清楚地示出微透镜的排布规律而未画出所有微透镜的外轮廓;以及

图9为根据本申请的还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眼科镜片的主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眼科镜片;2、第一屈光区域;2a、内侧的第一图案;2b、外侧的第一图案;3、第二屈光区域;4、射线;41、附加图案;42、曲线;43、复合线;5、中心区域;6、外围区域;7、中间区域;21、第一环;31、第二环。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提供了大量的细节以便能够彻底地理解本申请。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如下描述仅示例性地示出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本申请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样的细节而得以实施。此外,为了避免与本申请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细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申请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申请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为了尽可能地防控近视,还能满足戴镜后的清晰视力,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眼科镜片。

下面将结合图1对本申请的眼科镜片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眼科镜片1包括中心区域5、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心区域5设计为使用者配戴眼镜后平视前方时瞳孔正对的位置,其具有基于人眼(使用者的眼睛)的处方的处方屈光力,这样,经过中心区域5校正后,正好成像在黄斑中心凹上,以保证视力清晰。处方屈光力为视力验光机构所开处方中的屈光力,可以理解为常规说的度数。

在中心区域5外围设置具有不同于处方屈光力的其他屈光力的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第一屈光区域2与第二屈光区域3均能够将光线聚焦在眼睛的视网膜以外的位置,从而抑制眼睛的屈光不正的发展。

如图1所示,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形成最靠近镜片中心的第一环21,包围中心区域5,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形成较远离镜片中心的多个第二环31。换句话说,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被布置在包围中心区域5的第一区(在图1即为第一环21表示的环形区域)中,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被布置在相比于第一区更远离中心区域5的第二区(包括多个第二环31及其之间间隔的区域)中,并且第一屈光区域2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二屈光区域3之间的间距。也就是说,第一屈光区域2的密度可以大于第二屈光区域3的密度。屈光区域的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屈光区域的个数。通常情况下,每个屈光区域的尺寸都较小,而且不同的屈光区域的尺寸相差不是很大,因此可以利用密度来描述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的密集程度。当然,也可以利用间距来衡量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的密集程度。当然,还可以利用面积占比来衡量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的密集程度。换句话说,在第一区内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的总面积占比大于在第二区内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的总面积占比。在本公开中,表述“总面积占比”意指在一个区域内的所有屈光区域(第一屈光区域2或第二屈光区域3)的面积之和与该区域总面积的比值。

由此,如稍后将更详细描述的,通过在中央光学区(例如中心区域5)附近(例如前述第一区,对应于视网膜较敏感区域)设置较高密度(即较高面积占比)的近视离焦区域,实现了更好的近视控制效果。另外,在较远离中央光学区的区域(例如前述第二区)中在第二屈光区域3之间保留适当的间隔(例如在第二区设置较低面积占比)不仅可以提高近视患者的依从度,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不同患者的近视防控效果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利于防控近视。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公开中讨论的眼科镜片的各区域等的形状、间距及其它尺寸等指的是在眼科镜片上或者说在例如附图所示的眼科镜片的主视图上的平面投影的形状及尺寸。在本公开中,因为眼科镜片的表面的曲率半径远远大于各屈光区域的尺寸,所以在各屈光区域布置的局部可以被视为基本平坦的,从而在本公开中所述的各屈光区域在眼科镜片上的投影可以视为其在眼科镜片的主视图上的投影。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可以被布置在眼科镜片的外侧表面(即远离眼睛的表面)上,并且如附图所示的眼科镜片的主视图是该外侧表面的平面投影。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可以被布置在眼科镜片的内侧表面(即靠近眼睛的表面)上,并且如附图所示的眼科镜片的主视图是该内侧表面的平面投影。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排列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中,例如2个、3个、4个、或5个第一图案中。换句话说,第一区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例如在图1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区包括1个第一图案,即第一环21,而在稍后讨论的其它图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区可以包括2个第一图案。类似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区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所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排列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中,例如2个、3个、4个、5个、6个、7个或8个第二图案中。例如在图1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二区包括5个第二图案,即第二环31,而在稍后讨论的其它图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二区可以包括6个第二图案。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图1及稍后讨论的一些图中所示,第一图案和第二图案均为与眼科镜片1的中心同中心地设置的环形图案,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的中心分布在该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第一环21)的中心线上,并且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的中心分布在该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第二环31)的中心线上。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图案之间的间距可以等于相邻的第一图案与第二图案之间的间距,并且/或者等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图案之间的间距(如果有的话)。或者,任意相邻的两个图案之间的间距可以均为零。例如,如后面图5所示的,相邻的第一图案与第二图案之间的间距、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图案之间的间距、以及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图案之间的间距均为零。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为了简单方便图示起见,在本申请的各个图中,环形图案(例如第一环21、第二环31以及后述的第一图案2a、2b)均被简化显示为该圆环的中心线。例如,在图1中,作为环形图案的第一环21意指以眼科镜片1的中心为中心、以图1中标号21所指的圆为中心线、内缘和外缘分别与第一屈光区域2相切的环形图案。可以看出,第一屈光区域2的中心位于第一环21的中心线上。另外,同样,在图1中,第二屈光区域3的中心位于第二环31的中心线上。作为环形图案的各个第二环31意指以眼科镜片1的中心为中心、以图1中标号31所指的相应的圆为中心线、内缘和外缘分别与位于相应中心线上的第二屈光区域3相切的环形图案。由此,在图1中,上述的第一区就是内缘和外缘分别与第一屈光区域2相切的第一环21,上述的第二区包括多个第二环31及其之间间隔的区域,即为在最靠近镜片中心的那个第二环31的内缘与最远离镜片中心的那个第二环31的外缘之间的环形区域。稍后描述的图2、图4-5、图8A-8E中的各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第一区和第二区均与图1类似地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稍后描述的,第一图案和第二图案可以不是环形,而可以呈类环形、多边形或者沿所述镜片的中心旋转对称的其他图形等等。在这些情况下,第一区和第二区也可以不是环形,而是与第一图案和第二图案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例如,第一区或第二区可以分别为包含所有第一图案或所有第二图案而形成的一个最小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本公开的附图中的各个主视图所示,中心区域5为以眼科镜片1的中心为中心的圆形区域,其外缘与第一区的内缘相同,均与最内侧一环内的第一屈光区域2相切。在一些实施例中,作为圆形区域的中心区域5的直径选自3.0~11.0mm,并且第一区的内缘直径选自3.0~11.0mm且外缘直径选自15.0~28.6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区内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的总面积占比可以大于等于60%且小于等于78.5%,优选地大于63%且小于等于78.5%,更优选地大于66%且小于等于78.5%。在第二区内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的总面积占比小于60%,优选地小于57%,更优选地小于54%。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区包括一个第一图案,其中相邻的第一屈光区域2的边缘彼此相接。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图案。优选地,在至少一个第一图案或者每个第一图案内可以设置第一屈光区域2的总面积占比大于等于60%且小于等于78.5%。优选地,在至少两个第一图案内设置第一屈光区域2的总面积占比大于等于70%且小于等于78.5%。如上所述,第二区也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在至少一个第二图案内或者每个第二图案内可以设置第二屈光区域3的总面积占比小于60%且大于等于30%,优选地小于60%且大于等于35%,更优选地小于60%且大于等于40%。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图案中的第一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均比每个第二图案中的第二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大。在包含多个图案的情况下,各图案内所包含的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可以沿着远离镜片中心的方向逐渐变小。例如,在第一区包括多个第一图案的情况下,相比于离眼科镜片的中心更远的第一图案中的第一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离眼科镜片的中心更近的第一图案中的第一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更大。例如,在第二区包括多个第二图案的情况下,相比于离眼科镜片的中心更远的第二图案中的第二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离眼科镜片的中心更近的第二图案中的第二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更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图1、图2、图4-5、图8A-8E所示地,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可以与眼科镜片1的中心同中心地设置。尽管图中示出的第一图案为环形,但是所述第一图案可以是环形、类环形或沿所述镜片的中心旋转对称的任何形状。出于简单考虑,每个第一图案仅包括能够大致排列出该图案的最少数量的第一屈光区域,例如图1总共示出6个环形图案,其中包括一个第一图案,即第一环21。所述多个第一图案可以彼此相同或不同。类环形是指大部分第一屈光区域2排列在一个或多个圆周上,而其余的第一屈光区域2处于圆周之外,示例性地,按照一定规律(例如等间隔地)排列在圆周的内侧且与圆周紧邻的位置处,和/或按照一定规律(例如等间隔地)排列在圆周的外侧且与圆周紧邻的位置处,例如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排布成类似太阳花的外轮廓的形状。

眼科镜片1上还设置有相对远离眼科镜片1的中心的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其被形成为排布在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上的多个彼此间隔开的岛形区域。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可以与眼科镜片1的中心同中心地设置,对于第二图案的最大尺寸没有明确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范围。与第一图案类似,出于简单考虑,每个第二图案仅包括能够大致排列出该图案的最少数量的第二屈光区域。所述第二图案可以是环形、类环形或沿所述镜片的中心旋转对称的任何形状。所述多个第二图案可以彼此相同或不同。第一屈光区域2与第二屈光区域3均具有与处方屈光力不同的屈光力。眼科镜片1上的中心区域5、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之外的外围区域6、以及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之间的中间区域7都可以具有处方屈光力。眼科镜片1的中心区域5设计为使用者配戴眼镜后平视前方时瞳孔正对的位置。这样,经过中心区域5校正后,正好成像在黄斑中心凹上,以保证视力清晰。处方屈光力为视力验光机构所开处方中的屈光力,可以理解为常规说的度数。第一屈光区域2是具有不同于处方屈光力的其他屈光力的区域。示例性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在眼科镜片1上沿第一图案彼此相接。每个第一屈光区域2在镜片上的投影可以呈正圆形、扁圆形、多边形等。对于多边形来说,边数可以大于或等于6。当第一屈光区域2为圆形时,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中的任意相邻的两个可以是沿第一图案彼此相切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本公开中,表述“相切”、“相接”、或“间距为零”等应包含由例如测量或加工等导致的存在一定误差量的实际情况。

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用于在中心区域5的外围形成密集加光(所述加光即向处方屈光力增加正的屈光力)。本申请通过在中央光学区附近设置高密度近视离焦区域,实现了更好的近视控制效果,发明人发现,在以所述眼科镜片中心为中心内环直径3.0mm(例如4.0mm、5.0mm、6.0mm、7.0mm、8.0mm、9.0mm、10.0mm、11.0mm或其间任意值)至外环直径28.6mm(例如15.0mm、19.8mm、24.2mm或其间任意值)形成的环形区域内进行密集加光(例如至少在以所述眼科镜片中心为中心内环直径9.0mm至外环直径15.0mm形成的环形区域内进行密集加光)形成的近视离焦能够给予视网膜更多刺激,从而抑制眼轴的伸长,穿过所述环形区域的入射光束大致投射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旁10度至20度之间的区域。与此相一致的是,有研究表明施加在靠近视网膜黄斑中心凹的竞争性近视离焦信号对减缓眼轴的轴向生长具有更强且更一致的作用(E.L.Smith III等,Eccentricity-dependent effects ofsimultaneous competing defocus on emmetropization in infant rhesus monkeys,Vision Research,17(3):32-40,2020)。

优选地,可以在以所述眼科镜片中心为中心内环直径3.0mm至外环直径28.6mm形成的环形区域内进行密集加光,例如至少在以所述眼科镜片中心为中心内环直径9.0mm至外环直径15.0mm形成的环形区域内进行密集加光,例如所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至少被设置在以所述眼科镜片中心为中心内环直径9.0mm至外环直径15.0mm的环形区域内,或者在以所述眼科镜片中心为中心内环直径9.0mm至外环直径15.0mm的环形区域内至少包含部分所述第一屈光区域2。也就是说所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中的至少部分需要被设置在该环形区域内,而其他部分可以设置在该环形区域以外,而且为了达到在该区域内密集加光的效果,优选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的部分或全部能够布满该环形区域。整体而言,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被设置在内环直径3.0mm至外环直径28.6mm的环形区域内,例如全部被设置在该环形区域内。示例性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被设置在内环直径3.0mm至外环直径24.2mm的环形区域内,例如全部被设置在该环形区域内。示例性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被设置在内环直径3.0mm至外环直径19.8mm的环形区域内,例如全部被设置在该环形区域内。优选地,在上述内环直径9.0mm至外环直径15.0mm的环形区域内的任一单个第一图案内的第一屈光区域2的总面积占比大于70%且小于78.5%,优选地大于72%且小于78.5%。因为考虑到镜片在配戴中会存在上下移动的情况,为了确保覆盖视网膜离焦敏感区域,需要在具有额外宽度的环形区域内进行密集加光。图7是通过光学模拟软件Optic StudioZemax,对具有不同微透镜排列的镜片放置在模型眼Liou&Brenna表面时,计算得到的场曲积分(负场曲绝对值)。如图7所示,本发明的镜片通过在对应视网膜离焦敏感区域的部分设置密集加光的微透镜,参见优选例(其密集加光的微透镜大体上位于内径为9.5mm且外径为14mm的环形区域),能够给视网膜提供更多离焦刺激。在一项小规模实验中,发现本申请眼科镜片能够有效促进脉络膜增厚(2周平均脉络膜增厚(6±6)%),目前认为短期脉络膜增厚与长期眼轴增长控制效果相关。

当然,在每个第一图案内,第一屈光区域2之间也可以具有较小的间距,也就是说在沿着第一图案延伸的方向上,相邻第一屈光区域2之间也可以具有较小的间距(例如小于0.5mm的间距,例如0.4mm、0.3mm、0.2mm、0.1mm)。但无论如何,第一屈光区域2之间的间距可以小于第二屈光区域3之间的间距,例如沿着第一图案延伸的方向上的第一屈光区域2之间的间距小于沿着第二图案延伸的方向上的第二屈光区域3之间的间距,但在某些方向上(例如径向上),第一屈光区域2之间的间距也可以小于、等于或者甚至大于同一方向上的第二屈光区域3之间的间距。也可以认为第一屈光区域2的密度可以大于第二屈光区域3的密度,也就是说整体而言第一屈光区域2之间排列的更加紧密,例如整体而言第一屈光区域2与其周围第一或第二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的平均值小于第二屈光区域3与其周围第一或第二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的平均值。屈光区域的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屈光区域的个数。通常情况下,每个屈光区域的尺寸都较小,而且不同的屈光区域的尺寸相差不是很大,因此可以利用密度来描述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的密集程度。当然,也可以利用间距来衡量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的密集程度。当然,如前所述,还可以用面积占比来衡量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的密集程度。

第二屈光区域3也具有与处方屈光力不同的屈光力。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可以彼此间隔开,形成岛形区域。发明人发现,在第二屈光区域3之间保留适当的间隔不仅可以提高戴镜患者的依从性和视觉舒适度,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不同患者的近视防控效果之间的差异。不希望受限于任何理论,发明人相信,如果近视离焦范围过大,视网膜上聚焦光线不足,可能导致眼睛难以判断该调节视网膜向前还是向后寻找聚焦点,从而导致不同患者之间较大的效果差异,所以在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之间保留足够的间距很重要。

在本申请中,通过在第一屈光区域和第二屈光区域中进行加光,使得中心区域5外围的特定微型区域中的屈光力(例如-0.75D)相比于中心区域5的屈光力(例如-3.5D)更正,从而在周边视网膜上形成视网膜能感知而大脑感知不到的近视离焦,由此在不影响或不显著影响视觉质量的情况下控制眼轴增长,从而起到阻止或延缓近视加深的作用。

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排布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上,其中图1示出了第一屈光区域2排布在一个第一图案上的情况;图2示出了第一屈光区域2排布在多个第一图案上的情况。参见图3示出的图2中的局部,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排布在靠近中心区域5的第一图案2a(为了描述方便,后文将其称为内侧的第一图案2a)上和远离中心区域5且与第一图案2a相邻的第一图案2b(为了描述方便,后文将其称为外侧的第一图案2a)上。内侧的第一图案2a中的第一屈光区域之间可以相接或者紧邻。紧邻是指这些第一屈光区域之间具有较小的间距,例如比第二屈光区域3的间距小。外侧的第一图案2b中的第一屈光区域之间可以相接或者紧邻。内侧的第一图案2a和外侧的第一图案2b之间可以相接或者紧邻。为了增大第一屈光区域2的密集加光作用,可以使内侧的第一图案2a中的第一屈光区域和外侧的第一图案2b中的第一屈光区域无论在图案内还是在图案之间都相接。在此情况下,可以将内侧的第一图案2a中的第一屈光区域的直径设置得比外侧的第一图案2b中的第一屈光区域的直径略小些,这样,内侧的第一图案2a中的第一屈光区域和外侧的第一图案2b中的第一屈光区域的数量可以相当。当然,内侧的第一图案2a中的第一屈光区域和外侧的第一图案2b中的第一屈光区域也可以设置成直径是一样大的,这样的话,内侧的第一图案2a中的第一屈光区域的数量可以少于外侧的第一图案2b中的第一屈光区域的数量。虽然图2至图3描述了第一屈光区域2排列成2个第一图案的实施例,但是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屈光区域2也可以排列成更多个第一图案。

虽然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屈光区域2被图示为沿着第一图案的延伸方向均匀地设置,但是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屈光区域2沿着第一图案的延伸方向也可以非均匀地设置。第一图案的延伸方向是指第一图案大体形成的线条的延伸方向。在图1至图2中,第一图案均形成为圆环(21),那么第一图案的延伸方向可以理解为形成该圆环的线条的延伸方向,也就是圆周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对于一个第一图案来说,除了均匀排布的这些第一屈光区域之外,其还可以包括非均匀地排布的一些第一屈光区域。非均匀地排布的第一屈光区域沿着第一图案的延伸方向离散地分布,它们之间可以具有较大的间距,但是它们与沿第一图案的延伸方向相接或者紧密排列的那些第一屈光区域2相接或者紧邻。可选地,相邻的第一图案之间可以不相接(即不像图2中那样)或者不紧邻,而是具有稍微大一些的间距。相邻的图案之间的间距(简称图案间距)是指沿着镜片的径向方向、一个图案内的屈光区域与相邻的另一个图案内的屈光区域之间的距离。当不同图案上的屈光区域均沿着径向方向呈放射状分布时,图案间距可以由沿径向方向相邻的两个屈光区域来确定。当不同图案上的屈光区域未沿着径向方向呈放射状分布时,图案间距可以是外侧图案的最内轮廓的在预定径向方向上的尺寸与内侧图案的最外轮廓的在该预定径向方向上的尺寸之差的一半。

第二屈光区域3可以排布在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上,如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均示出了第二屈光区域3排列成多个第二图案。在此情况下,越靠外的第二图案上的第二屈光区域3之间的间距可以越大。当然,也可以将每个第二图案上的第二屈光区域3都设置成间距一样大,例如不同第二图案内的第二屈光区域3之间的间距可以是相等的,这样会表现为越靠近外侧的第二图案上的第二屈光区域3的数量越多,或者尺寸越大。此外,相邻的第二图案之间的间距可以是相等的。当然,也可以设置为越靠近外侧的第二图案的图案间距越大。

示例性地,从整体上看,包括第一图案和第二图案的所有图案,对于越远离眼科镜片的中心的图案,该图案内相邻两个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越大,参见图1、4和5。也就是说,任意两个相邻的图案中,相对来说靠近眼科镜片的中心的那个图案内的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小于远离眼科镜片的中心的那个图案内的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当然,也可以仅针对第二图案存在上述规律。具体地,当存在多个第一图案时,为了保证在对应视网膜离焦敏感区域的部分进行密集加光,每个第一图案内的第一屈光区域之间可以相接或者紧邻,参见图2。在此情况下,越远离眼科镜片的中心的第二图案内的第二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可以越大。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从最内侧的一个图案到最外侧的一个图案,单个图案内相邻的两个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从零逐渐增大,但不超过2.00mm,优选不超过1.90mm,更优选不超过1.80mm,例如逐渐增大到1.20mm。

虽然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二屈光区域3被图示为沿着第二图案的延伸方向均匀地设置,但是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二屈光区域3沿着第二图案的延伸方向也可以非均匀地设置。第二图案的延伸方向是指第二图案大体形成的线条的延伸方向。在图1至图6中,第二图案均形成为圆环(31),那么第二图案的延伸方向可以理解为形成该圆环的线条的延伸方向,也就是圆周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对于一个第二图案来说,除了均匀排布的这些第二屈光区域之外,其还可以包括非均匀地排布的一些第二屈光区域。非均匀地排布的第二屈光区域沿着第二图案的延伸方向离散地分布,它们之间可以具有较大的间距,但是它们与沿第二图案的延伸方向排列的那些第二屈光区域3相接或者紧邻。可选地,相邻的第二图案之间可以不相接(即不像图5中那样)或者不紧邻,而是具有稍微大一些的间距(例如图1和2所示)。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图案都可以呈环状。返回参见图1,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排列在第一环21上。当然,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图案也可以呈多边形或者旋转对称的其他图形等等。第一环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当第一环21的数量为多个时,相邻的两个第一环21之间可以相接或者紧邻或者具有稍微大一些的间距。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可以排列在一个或多个第二环31上。第二环31与第一环21同心设置。多个第二环31之间也可以设置间隔。将第一环21和第二环31统称为环的情况下,相邻的环之间的间隔可以是相等的。当然,也可以沿着远离中心区域5的方向,相邻的环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大,也就是说,可以使图案间距逐渐变大。或者第一环21之间具有相等的第一间距,而第二环31之间具有相等或者不等的第二间距。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图案之间(如果有的话)、第二图案之间、以及第一图案和第二图案之间都可以是相接或者紧邻的。如附图5至图6所示,第一环21与第二环31之间可以相接或者紧邻,相邻的第二环31之间也可以相接或者紧邻。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能那么清晰地分辨哪些是第一环,哪些是第二环。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能够清晰地看出外侧的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明显大于内侧的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出于清楚考虑,将同一图案内至少两个相邻的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小于0.5mm的图案称为“第一图案”。在一个实施例中,由于最内侧的一个图案上以及与之相邻的一个图案上的屈光区域之间几乎没有间隔或者间隔较小(小于0.5mm),因此可以认为第一环21的数量为2个,第二环31的数量为6个。第二环31之间的间距为零,且第一环21和第二环31之间的间距也为零。越靠近外侧,每个第二环31内的第二屈光区域3的间距较大。

当然,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也可以不分布在环上,例如可以只分布在中心区域5的一侧,比如图中的上侧、下侧、左侧或者右侧,也可为环绕中心区域5的外围的部分区域。它们可以关于中心区域5对称设置,也可以非对称地设置。至于具体怎么分布可以根据配戴人的视力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如图4所示,在图中的B区域内可以不设置第一或第二屈光区域。该区域B用于供配戴者在视远(例如看黑板)和视近(例如看桌上书本)之间切换时可以不用大幅度移动头部,因此该区域可以任选具有用于视近任务的不同于处方屈光力的屈光力。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区可以为内缘与最靠近镜片中心的那个第二环31内的第二屈光区域3的内侧相切、外缘与最远离镜片中心的那个第二环31内的第二屈光区域3的外侧相切的环形区域减去B区域。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以镜片的中心作为原点,将镜片分成多个扇形区,例如2~36个扇形区,例如2~18个、例如2~4个、例如3、4、5、6、7、8、9、10、11、12、13、14、15、16、17或18个扇形区。可以在这些扇形区中以各扇形区彼此独立的方式来设置第一屈光区域2并且以各扇形区彼此独立的方式来设置第二屈光区域3。也就是说,在不同扇形区中的第一屈光区域2的设置可以相同或不同;在不同扇形区中的第二屈光区域3的设置可以相同或不同。示例性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扇形区中的至少一个中的第一屈光区域2和/或第二屈光区域3的设置(例如形状、尺寸、密度、间距、面积占比和/或加光度)与其他扇形区中的设置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至少一个扇形区中按照如前所述的例如图1-6和8A-8E中的任意一个的方式来设置第一屈光区域2和/或第二屈光区域3,或者可以在至少一些扇形区中分别使用如前所述的例如图1-6和8A-8E中的多个的方式来设置第一屈光区域2和/或第二屈光区域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多个扇形区中的比如至少20%-60%(例如20%、30%、40%、50%、60%)的扇形区中,在第一区(或至少一个第一图案)内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的总面积占比大于等于60%且小于等于78.5%,优选地大于63%且小于等于78.5%,更优选地大于66%且小于等于78.5%,再优选地大于等于70%且小于等于78.5%,并且在第二区内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的总面积占比小于60%,优选地小于57%,更优选地小于54%,而在第二区包含的至少一个第二图案内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的总面积占比小于60%且大于等于30%,优选地小于60%且大于等于35%,更优选地小于60%且大于等于40%。另外,在第一区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且第一区的至少部分为以眼科镜片的中心为中心的、内缘直径为9mm、外缘直径为15mm的第一环形区域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多个扇形区中的比如至少20%-60%(例如20%、30%、40%、50%、60%)的扇形区中,在第一环形区域内的任一单个第一图案内的第一屈光区域的总面积占比大于70%且小于78.5%,优选地大于72%且小于78.5%。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在镜片的鼻侧和颞侧这两侧不对称地设置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例如图9所示的那样。应理解,本公开中的“鼻侧”和“颞侧”指的是以穿过镜片中心的垂直线(例如图9所示的穿过中心的垂直虚线)划分的左右两侧,其中当配戴时靠近鼻子的一侧为“鼻侧”,远离鼻子的一侧为“颞侧”。人眼的鼻侧和颞侧并非对称,有大量研究测量了人眼的离轴像差,在这些研究中,大多数是在水平视野中进行测量。研究发现,随着水平视角的增加,离焦、散光都会发生变化(AtchisonDA.Recent advances inmeasurement of monochromatic aberrations of human eyes.Clin ExpOptom.2005Jan;88(1):5-27)。由于人眼的不对称性,水平视野中不同方向人眼自身的离焦并不相同,鼻侧和颞侧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区(或各个第一图案)和/或第二区(或各个第二图案)内在鼻侧和颞侧不对称地设置第一屈光区域2和/或第二屈光区域3的形状、尺寸、密度、间距、面积占比和/或加光度。例如,可以如图9所示地不对称地设置鼻侧(左侧)和颞侧(右侧)的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的个数,使得在第一区(第一图案21)的颞侧设置的第一屈光区域2的总面积占比大于在鼻侧设置的第一屈光区域2的总面积占比,而且在第二区(各第二图案31)的颞侧设置的第二屈光区域3的总面积占比大于在鼻侧设置的第二屈光区域3的总面积占比。又例如,可以根据配戴者的眼球屈光力分布(例如鼻颞侧外周视网膜的屈光状态)和/或眼长轮廓(例如通过Shin Nippon自动屈光仪,或者多光谱屈光地形图仪器(MRT),或者IOLMaster,或者LensStar,或者超声或磁共振成像等测量得到)来确定鼻侧和颞侧的第一屈光区域2和/或第二屈光区域3的形状、尺寸、密度、间距、面积占比和/或加光度。本申请的发明人相信,通过不对称地设置鼻侧和颞侧地屈光区域,可以补偿人眼的不对称性,使得配戴者在不同方向上均可获得足够的近视离焦,从而更好地防控近视。

优选地,在第一区或第一图案的颞侧设置的第一屈光区域的密度或总面积占比与在第一区或第一图案的鼻侧设置的第一屈光区域的密度或总面积占比不同。优选地,第一屈光区域的加光度在第一区或单个第一图案的颞侧与鼻侧不对称地设置。例如,关于穿过镜片中心的垂直线基本对称的两个第一屈光区域的加光度不同。或者,分别设置在第一区或各第一图案的颞侧与鼻侧的第一屈光区域的加光度各自为一统一值,但两侧的统一值不同。又或者,设置在第一区或各第一图案的颞侧的第一屈光区域的加光度沿以镜片中心为中心的径向方向上或沿环向方向上的变化方式(改变的趋势和/或数值等)与鼻侧不同。优选地,在第二区或第二图案的颞侧设置的第二屈光区域的密度或总面积占比与在第二区或第二图案的鼻侧设置的第二屈光区域的密度或总面积占比不同。优选地,第二屈光区域的加光度在第二区或单个第二图案的颞侧与鼻侧不对称地设置。例如,关于穿过镜片中心的垂直线基本对称的两个第二屈光区域的加光度不同。或者,分别设置在第二区或各第二图案的颞侧与鼻侧的第二屈光区域的加光度各自为一统一值,但两侧的统一值不同。又或者,设置在第二区或各第二图案的颞侧的第二屈光区域的加光度沿以镜片中心为中心的径向方向上或沿环向方向上的变化方式(改变的趋势和/或数值等)与鼻侧不同。

在一些情况下,在鼻侧更容易出现远视离焦,因此,增大在颞侧的第一屈光区域2和/或第二屈光区域3的加光度、密度和/或面积占比,以平衡两侧的近视离焦程度。因此,优选地,在第一区或至少一个第一图案的颞侧设置的第一屈光区域的密度或总面积占比大于在所述第一区或至少一个第一图案的鼻侧设置的第一屈光区域的密度或总面积占比。优选地,在第一区或至少一个第一图案的颞侧设置的第一屈光区域的平均加光度大于在所述第一区或至少一个第一图案的鼻侧设置的第一屈光区域的平均加光度。例如,在关于穿过镜片中心的垂直线基本对称的两个第一屈光区域之间,颞侧的第一屈光区域的加光度大于鼻侧的第一屈光区域的加光度。或者,分别设置在第一区或各第一图案的颞侧与鼻侧的第一屈光区域的加光度各自为一统一值,而颞侧的统一值大于鼻侧的统一值。优选地,在第二区或至少一个第二图案的颞侧设置的第二屈光区域的密度或总面积占比大于在所述第二区或至少一个第二图案的鼻侧设置的第二屈光区域的密度或总面积占比。优选地,在第二区或至少一个第二图案的颞侧设置的第二屈光区域的平均加光度大于在所述第二区或至少一个第二图案的鼻侧设置的第二屈光区域的平均加光度。例如,在关于穿过镜片中心的垂直线基本对称的两个第二屈光区域之间,颞侧的第二屈光区域的加光度大于鼻侧的第二屈光区域的加光度。或者,分别设置在第二区或各第二图案的颞侧与鼻侧的第二屈光区域的加光度各自为一统一值,而颞侧的统一值大于鼻侧的统一值。

根据本申请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第一屈光区域2具有通过向处方屈光力增加正的屈光力而获得的屈光力,也就是说,第一屈光区域2所对应的镜片的整体屈光力相比于处方屈光力更正。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屈光区域2所对应的镜片的整体屈光力小于除了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以外的其他区域的屈光力(即处方屈光力)。在此情况下,第一屈光区域2相当于在原镜片上附加的凸透镜。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各个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具有统一的屈光力,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屈光力。优选的实施例中,各个第一屈光区域2具有统一的屈光力。在本申请中,第一或第二屈光区域相对于中心区域5所增加的正的屈光力简单称为加光。在本申请的范围内,第一屈光区域2相对于中心区域5的加光度在+1.0D至+10.0D范围内,例如+1.0D、+1.5D、+2.5D、+3.0D、+3.5D、+4.0D、+4.5D、+5.0D、+5.5D、+6.0D、+6.5D、+7.0D、+7.5D、+8.0D、+8.5D、+9.0D、+9.5D或+10.0D。示例性地,沿着远离中心区域5的方向,第一屈光区域2的加光度可以恒定或者逐渐增大或减小,或者呈阶梯式增大或减小。所谓的阶梯式增大或减小是指相邻的若干个图案的第一屈光区域2具有第一加光度,而该若干个图案外侧的若干个图案的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具有第二加光度。第二加光度可以大于或小于第一加光度。

根据本申请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对于每个第一屈光区域2,其可以为附加在原镜片上的微透镜。例如,可以为凸透镜。可选地,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与原镜片具有一致的轮廓,即不凸出于原镜片。在此情况下,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具有不同于原镜片的折射率。例如,第一屈光区域2与原镜片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或者通过调整其中离子浓度来调整镜片材料聚合时不同区域的折射率、或者使用紫外线照射特定区域使其重聚合以改变折射率。

每个第一屈光区域2在镜片上的投影的最大尺寸可以在0.5-2.2mm之间,例如0.5mm、0.6mm、0.7mm、0.8mm、0.9mm、1.0mm、1.1mm、1.2mm、1.3mm、1.4mm、1.5mm、1.6mm、1.7mm、1.8mm、1.9mm、2.0mm、或者2.1mm,或者是它们之间的任意值。应理解,本公开中的术语“最大尺寸”指的是图形在各个方向上的尺寸中的最大尺寸。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屈光区域2在镜片上的投影为圆形时,圆形的直径即为最大尺寸,其可以在0.5-2.2mm之间。

示例性地,中心区域5可以为圆形、多边形、或者其他旋转对称的图形。中心区域5的最大尺寸可以为3.0-11.0mm,例如可以为3.0mm、4.0mm、5.0mm、6.0mm、7.0mm、8.0mm、9.0mm、10.0mm、或者11.0mm,或者是它们之间的任意值。当中心区域5为圆形时,中心区域5的直径可以在3.0-11.0mm之间。

以一个实施例做简要说明:可假设处方屈光力为-3.5D,镜片的中心区域5的直径为10mm,第一屈光区域2位于距离中心5mm左右的位置处。示例性地,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位于紧靠直径10mm的中心区域5的边界设置,则第一屈光区域2的数量可以为π×d1/d2,其中d1为中心区域5的直径,而d2为第一屈光区域2的最大尺寸。当d2为1.2mm时,可以计算出第一屈光区域2的数量为26个。当然,第一屈光区域2的数量可以为26-35个,对应地,可以搭配出第一屈光区域2的最大尺寸和中心区域5的直径。通过将第一屈光区域2密集地设置在中心区域5的周围,可以有效地延缓眼轴加长,抑制近视效果更好。

根据本申请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第二屈光区域3具有通过向处方屈光力增加正的屈光力而获得的屈光力,也就是说,第二屈光区域3所对应的镜片的整体屈光力相比于处方屈光力更正。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二屈光区域3所对应的镜片的整体屈光力小于处方屈光力。第二屈光区域3可以相当于在原镜片上附加的凸透镜。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各个第二屈光区域3可以具有统一的屈光力,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屈光力。优选的实施例中,各个第二屈光区域3具有统一的屈光力。在本申请的范围内,第二屈光区域3相对于中心区域5的加光度在+1.0D至+10.0D范围内,例如+1.0D、+1.5D、+2.5D、+3.0D、+3.5D、+4.0D、+4.5D、+5.0D、+5.5D、+6.0D、+6.5D、+7.0D、+7.5D、+8.0D、+8.5D、+9.0D、+9.5D或+10.0D。示例性地,沿着远离中心区域5的方向,第二屈光区域3的加光度可以恒定或者逐渐增大或减小,或者呈阶梯式增大或减小。示例性地,第二屈光区域3与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具有相等的加光度。示例性地,沿着远离中心区域5的方向,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可以整体上具有逐渐或阶梯式增大或者逐渐或阶梯式减小的加光度。

根据本申请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对于每个第二屈光区域3,其可以为附加在原镜片上的微透镜。例如,可以为凸透镜。可选地,第二屈光区域3可以与原镜片具有一致的轮廓,即不凸出于原镜片。在此情况下,第二屈光区域3可以具有不同于原镜片的折射率。例如,第二屈光区域3与原镜片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或者通过调整其中离子浓度来调整镜片材料聚合时不同区域的折射率、或者使用紫外线照射特定区域使其重聚合以改变折射率。

每个第二屈光区域3在镜片上的投影的最大尺寸可以在0.5-2.2mm之间,例如0.5mm、0.6mm、0.7mm、0.8mm、0.9mm、1.0mm、1.1mm、1.2mm、1.3mm、1.4mm、1.5mm、1.6mm、1.7mm、1.8mm、1.9mm、2.0mm、或者2.1mm,或者是它们之间的任意值。当第二屈光区域3在镜片上的投影为圆形时,圆形的直径可以在0.5-2.2mm之间。

如前所述地,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排列在一个或多个第一环21上,第二屈光区域3可以排列在一个或多个第二环31上。第二环31与第一环21同心设置。它们之间的间距可以是相等的。以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假设有一个第一环21和五个第二环31,最大的第二环31的直径可以为30mm(半径为15mm),中心区域5的直径为10mm(半径为5mm),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的直径均为1.2mm,则相邻的环之间的间距可以为(15-5-0.6)/5-1.2≈0.7mm,即相邻的环之间的间隔(即沿径向方向相邻环上两个屈光区域之间的间隔)大概为0.7mm。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相邻环或相邻图案之间的间距也可以不相等,例如相邻的图案之间的间隔可以等于第一屈光区域2或第二屈光区域3的直径的0.2至1.5倍,例如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或1.5倍。在又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相邻环或相邻图案之间的间距等于0。

在多个第一屈光区域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均为微透镜的情况下,可以将多个第一屈光区域认为是靠近眼科镜片的中心的微透镜,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认为是远离眼科镜片的中心的微透镜。此处所说的靠近和远离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靠近眼科镜片的中心的微透镜是所有微透镜中的一部分,而远离眼科镜片的中心的微透镜则是所有微透镜中的另一部分,前一部分相比于后一部分靠近眼科镜片的中心,而后一部分相比于前一部分远离眼科镜片的中心。

根据本申请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每个第一环21上的第一屈光区域2的数量与每个第二环3上的第二屈光区域3的数量可以是相同。优选地,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总共为170-400个;优选地,为190-300个。

示例性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分布在以眼科镜片的中心为起点的多条射线4上。设置为射线的分布是为当使用者配戴此眼镜片后,在上下鼻颞方向上均具有视物的射线状的清晰区域,兼顾了使用者在上下鼻颞的各个方向的视物清晰需求,尤其在图案间距较小的情况下。每条射线4上均分布有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的中心位于射线4上。在每条射线4上,第一屈光区域的数量小于、等于或者大于第二屈光区域的数量。示例性地,当射线4的数量为2n时,这些射线4形成n条直线。当然,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中的部分也可以不分布在射线上,例如有些环上的屈光区域可以相对于相邻环上的屈光区域交错设置。当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都分布在射线4上时,每个环上的屈光区域的数量是相等的,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心光学区以外将会形成放射状的连续空白区域,也就是放射状的连续的远用屈光矫正区域,这有助于提供良好的视觉质量。可选地,越靠近中心区域5的环上的屈光区域的数量可以越少,相应地,越远离中心区域5的环上的屈光区域的数量可以越多。可选地,沿着远离中心区域5的方向,每条射线上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可以整体上具有逐渐或阶梯式增大的尺寸,并且具有逐渐或阶梯式减小的加光度。这样的排布方式通过光学优化,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在整个镜片范围内维持基本恒定的低强度“像跳”,结合射线状且连续的远用屈光矫正区域,能够为受试者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受试者容易适应,配戴依从性高。像跳可以用单个第一或第二屈光区域的加光度与其对应的在镜片上的投影的最大尺寸(例如直径)的乘积来简单表示,在此情况下,术语“基本恒定”指的是在整个镜片范围内的第一屈光区域和第二屈光区域的该乘积的离散系数小于30%,优选小于25%,更优选小于20%。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离散系数(CV,即Coefficient of Variation)意为标准差与平均值之比。另外,为了提高周边视觉质量,可以使外侧设置的第二屈光区域的像跳变化更加恒定。单个第二屈光区域的像跳用单个第二屈光区域的加光度与其最大尺寸的乘积来表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整个第二区的范围内,多个第二屈光区域的像跳的离散系数可以小于15%,优选地小于12%,更优选地小于10%。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周边设置的第二屈光区域的近视控制效果,在整个第二区的范围内,多个第二屈光区域的像跳的离散系数可以大于1%,优选地大于2%,更优选地大于3%。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任意结合上述的上限和下限数值来设定多个第二屈光区域的像跳的离散系数的范围。

示例性地,在相邻的两条射线4之间还可以分布有额外的第二屈光区域,这些额外的第二屈光区域也可以排列成规则的图案。为了描述的清楚,本文将额外的第二屈光区域所排列的图案称为附加图案41,如图8A所示。可选地,可以在每相邻的两条射线4之间都设置附加图案41。或者,可以在一部分相邻的两条射线4之间设置附加图案41,而另外一部分相邻的两条射线4之间不设置任何图案(即形成留白)。在此情况下,附加图案41和留白可以交替设置,如图8B所示。从整体上看,所有的附加图案41可以相对于中心区域5发散地分布。对应每个附加图案41而言,其可以是图中所示的直线状的,也可以是以任何方式弯曲的曲线状的。

示例性地,代替多条射线4,多个第一屈光区域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可以分布在多条曲线42上,如图8C-8D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的中心可以位于曲线42上。这些曲线42可以相对于中心区域5发散地分布。也就是说,相邻的曲线42上、与以眼科镜片的中心为中心的相交圆(见图中的虚线)的两个交点m

另外,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以眼科镜片的中心为起点的多条射线或多条曲线(如前面图所示或与之类似的射线或曲线)中的第一部分上布置第一屈光区域2,而在第二部分上布置第二屈光区域3,第一部分的射线或曲线可以与第二部分的射线或曲线不重合或者部分重合。在一个示例中,可以将图1、图2、图4或图5所示的每个第二图案内的第二屈光区域3沿周向方向移动一定距离(也可以说是绕镜片中心移动一定角度),使得第一屈光区域2与第二屈光区域3分别分布在以眼科镜片的中心为起点的两组射线(此时射线比图中所示多出一倍)中的一组上。

无论是射线41还是曲线42,它们都是单个的线条所形成的。可选地,代替射线41还是曲线42,多个第一屈光区域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可以分布在多个复合线43上,如图8E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的中心可以位于复合线43上。多个复合线43可以相对于中心区域5发散地分布。复合线43可以由多条直线、或者由多条曲线、或者由直线和曲线的组合而成。在图示实施例中,复合线43可以包括沿眼科镜片的径向方向延伸的主线和从主线的远离眼科镜片的中心的端部向外延伸的两条支线。多条复合线43也可以沿着眼科镜片的周向方向重复排列。也就是说,以眼科镜片的中心为中心的相交圆(见图中的虚线)与多条复合线43上相应部分形成的交点m

示例性地,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具有选自球面、非球面或复曲面的表面形状。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具有一致的表面形状,也可以具有不同的表面形状。第二屈光区域3也可以具有选自球面、非球面或复曲面的表面形状。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可以具有一致的表面形状,也可以具有不同的表面形状。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本申请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申请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申请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技术分类

0612011650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