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材料带体系、材料带体系组件、用于制造材料带体系组件的方法和材料带体系的用途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53


材料带体系、材料带体系组件、用于制造材料带体系组件的方法和材料带体系的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带体系、材料带体系组件、用于制造材料带体系组件的方法以及材料带体系的用途。

背景技术

材料带体系从现有技术中已知。材料带体系具有载体带,所述载体带具有第一端部段和第二端部段并从第一端部段延伸至第二端部段。例如,可将自粘冲压件布置在载体带上,并且可在自动化方法中将它们相继地与载体带分离并施加至产品的表面。

US 3,127,303 A公开了用于拼接金属箔条的带,其包括箔层;由胶粘剂组成的涂层,其在室温下具有粘性并且居中地布置在箔层上且沿带的纵向方向延伸;和在中心涂层两侧的箔层上的第二胶粘剂的间隔带。

US2008/0090053 A1描述了用于将涂料施加至表面的制品,该制品包括具有边缘、前箔表面和与前箔表面相对的后箔表面的由干燥的涂料组分组成的箔,以及在后箔表面上用于将箔连接到表面的胶粘剂。

US2019/0185722 A1描述了通过可分离的拼接带连接包装部段以形成整个连续的自动化包装箔的构思。

JP 2008 297 027A还公开了借助于拼接件将两种幅材彼此连接。

一般期望提供如下的材料带体系:其简化处理,确保时间高效和节省资源的方法,并提高加工(工艺)稳定性和加工可靠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简化处理、确保时间高效和节省资源的方法、以及提高加工稳定性和加工可靠性。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材料带体系来实现。所述材料带体系具有载体带。载体带具有第一端部段和第二端部段。载体带从第一端部段延伸至第二端部段。材料带体系具有固定胶带。固定胶带体系具有固定胶粘面。借助于固定胶粘面,固定胶带在载体带的第一侧可分离地连接到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材料带体系具有第一连接胶带。第一连接胶带具有连接部段。借助于连接部段,第一连接胶带在载体带的与载体带的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连接到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固定胶带和第一连接胶带如此连接到载体带,使得当固定胶带连接到载体带时,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被覆盖,并且,当固定胶带与载体带分离时,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被暴露。

材料带体系具有载体带。载体带具有第一端部段和第二端部段,并且从第一端部段延伸至第二端部段。第一端部段优选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部段优选具有第二端面。特别地,载体带在载体带延伸方向上从第一端部段延伸至第二端部段。第一端面优选如此在载体带延伸方向上与第二端面相对地布置。使得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面向相反的方向。载体带可具有剥离层(分离层),该剥离层可为剥离纸。此外,载体带可具有连接至剥离层的背衬层。剥离层优选具有背对背衬层的表面,该表面具有特别地压敏胶粘性的表面可连接至其并且这些压敏胶粘性的表面可特别容易地与其分离的部段。例如,可在剥离层的表面的该部段上布置多个、特别是自粘的冲压件。背衬层确保载体带在其主延伸平面中是机械稳固的,特别是相对于主延伸平面中的拉伸载荷。剥离层可布置在载体带的第一侧。替代地,剥离层也可布置在载体带的第二侧。在另一种替代方式中,载体带仅具有剥离层,且特别地没有背衬层。背衬层可布置在载体带的第二侧。替代地,背衬层也可布置在载体带的第一侧。在提供剥离层和背衬层二者的情况下,当剥离层布置在载体带的第一侧并且背衬层布置在载体带的第二侧时,载体带可在第一侧提供剥离层的功能并且在第二侧提供背衬层的功能。当剥离层布置在载体带的第二侧并且背衬层布置在载体带的第一侧时,载体带可在第二侧提供剥离层的功能并且在第一侧提供背衬层的功能。载体带可缠绕在材料带体系的卷芯上。

材料带体系具有固定胶带。固定胶带优选具有背衬层和胶粘剂层。背衬层确保固定胶带在其主延伸平面中是机械稳固的,特别是相对于主延伸平面中的拉伸载荷。胶粘剂层优选连接到背衬层。胶粘剂层优选为压敏胶粘性的。胶粘剂层的压敏胶粘性确保了固定胶带可连接到其它元件,例如连接到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或连接到剥离带(分离带、离型带),或连接到第一端部段和剥离带二者。固定胶带具有固定胶粘面。借助于固定胶粘面,固定胶带在载体带的第一侧可分离地连接到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固定胶带的固定胶粘面和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之间的可分离连接确保固定胶带连接到载体带并且可与其分离。固定胶带优选通过载体带的第一侧上的固定胶粘面在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处可分离地连接至载体带的剥离层的部段。特别地,固定胶带的固定胶粘面和载体带的剥离层的部段之间的可分离连接在此确保了固定胶带和载体带可特别容易地彼此分离,特别是当意图取消固定胶带的固定胶粘面和载体带的剥离层的部段之间的连接。

固定胶带和载体带之间的连接确保载体带可借助于固定胶带连接到例如材料带体系的卷芯或载体带的部段,特别是在载体带的第一侧上,特别是当载体带缠绕在卷芯上时。因此,在缠绕状态下,载体带可借助于固定胶带与其自身连接,从而确保载体带保持在缠绕状态。固定胶带与载体带的分离确保了载体带可与材料带体系的卷芯或与载体带的部段分开(脱离,entkoppelt),特别是在载体带的第一侧上,并且在该过程中或随后可将固定胶带与载体带分离。固定胶带和载体带之间的可分离连接确保了可通过固定胶带来实现载体带例如连接至材料带体系的卷芯或连接至载体带的部段的功能,特别是在载体带的第一侧上,并且载体带的结构构成可独立于该功能来选择。

固定胶带的胶粘剂层可形成具有多个部段的胶粘面。固定胶带的胶粘剂层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一部段可形成固定胶粘面,固定胶带通过该固定胶粘面可分离地连接到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固定胶带的胶粘剂层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二部段优选形成胶粘面,固定胶带可通过该胶粘面可分离地连接到例如材料带体系的卷芯或载体带的部段,特别是在载体带的第一侧上。第二部段可被暴露,特别是当固定胶带没有可分离地连接到材料带体系的卷芯或载体带的部段时,特别是在载体带的第一侧上。此外,优选提供固定胶带的胶粘剂层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三部段。第三部段优选布置在第一部段和第二部段之间。第三部段优选被剥离带覆盖。固定胶带可具有连接部段。

材料带体系具有第一连接胶带。第一连接胶带优选地具有背衬层和胶粘剂层。背衬层确保第一连接胶带在其主延伸平面中是机械稳固的,特别是相对于主延伸平面中的拉伸载荷。胶粘剂层可连接到背衬层。胶粘剂层优选为压敏胶粘性的。胶粘剂层的压敏胶粘性确保第一连接胶带可连接到其它元件,例如连接到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或连接到剥离带,或连接到第一端部段和剥离带二者。

第一连接胶带的胶粘剂层优选形成具有多个部段的胶粘面。第一连接胶带的胶粘剂层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一部段优选形成第一连接胶带的可被剥离带覆盖的连接胶粘面。第一连接胶带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与所述第一部段相邻的第二部段优选形成胶粘面,第一连接胶带通过该胶粘面连接到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

第一连接胶带具有连接部段。通过该连接部段,第一连接胶带在载体带的第二侧连接到载体带的与载体带的第一侧相对的第一端部段。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部段和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之间的连接确保,当第一连接胶带连接到另外的元件时,载体带经由第一连接胶带连接到该另外的元件。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部段和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之间的连接可通过由第一连接胶带的胶粘剂层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二部段形成的胶粘面来确保,第一连接胶带通过该胶粘面连接到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

固定胶带和第一连接胶带如此连接到载体带,使得当固定胶带连接到载体带时,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被覆盖。在这种情况下,连接胶粘面可被剥离带覆盖。因此,当固定胶带连接到载体带时,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被覆盖,从而确保当使用材料带体系时,第一连接胶带不通过该连接胶粘面粘附到其不意图粘附的物体。此外,当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被覆盖时,在使用材料带体系时保护连接胶粘面不受污染。

固定胶带和第一连接胶带如此连接到载体带,使得当固定胶带与载体带分离时,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被暴露。由于当固定胶带与载体带分离时,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被暴露的事实,因此通过将固定胶带与载体带分离可针对性地暴露连接胶粘面,以便针对性地将其连接到其它元件,例如,连接到其它材料带体系的第二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或在其它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的第二侧连接到其它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的第二端部段,或连接到其它材料带体系的第二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以及在其它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的第二侧连接到其它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的第二端部段二者。

特别地,材料带体系凭借其构造并且特别是凭借固定胶带以及固定胶带与材料带体系的其它元件的相互作用而确保了多种功能。首先,载体带可借助于固定胶带可分离地附接到另外的元件,例如,附接到材料带体系的卷芯。此外,载体带的结构构成可独立于载体带的可分离地附接到其它元件的功能来选择。这使得载体带能够在其预期用途方面具有特别灵活的设计。例如,载体带可被设计为特别轻,并且同时机械稳固、特别是抗撕裂的。此外,通过材料带体系的构造并且特别是通过固定胶带来确保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的针对性覆盖和暴露,使得一方面确保其被保护免受污染,另一方面确保其可在需要时被暴露。因此,材料带体系确保载体带可为机械稳固的,并且材料带体系的使用是特别用户友好的。特别地,通过如下事实确保了用户友好性:可以简单的方式通过将固定胶带与载体带分离来暴露连接胶粘面。

如已经指出的,也可被称为第一材料带体系的材料带体系可连接到也可被称为第二材料带体系的另外的材料带体系。当至少两个材料带体系彼此连接时,该组件也可被称为材料带体系组件。特别地设想,在第一材料带体系中,固定胶带首先与载体带分离,使得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被暴露,并且然后第一材料带体系连接到第二材料带体系。因此,在材料带体系组件中,至少第一材料带体系具有与载体带分离的固定胶带。这种情况也可被描述为,材料带体系组件中的第一材料带体系没有固定胶带。特别地,第一材料带体系和第二材料带体系如此相互连接,使得第一材料带体系的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在第二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的第二侧连接到第二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的第二端部段。将第一材料带体系连接到第二材料带体系也可称为拼接。特别地,第一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可通过将第一材料带体系连接到第二材料带体系而连接到第二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

由于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的构造、特别是由于固定胶带以及第一连接胶带与载体带的特定连接,材料带体系可被以简单且省时的方式用于材料带体系组件中,因为为了连接两个材料带体系仅必须固定胶带与载体带分离,并且由此通过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提供简单的连接可能性。特别是当多个材料带体系在材料带体系组件中彼此连接,使得每对相邻材料带体系具有第一材料带体系和第二材料带体系(其中第一材料带体系的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在第二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的第二侧连接到第二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的第二端部段)时,材料带体系的简单连接是特别有利的,并且节省时间的潜力特别显著。凭借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的构造,也可特别快速地将尤其是多个载体带彼此连接。特别地,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确保了简单的处理,因为不必提供用于连接多个载体带的另外的材料,因为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已经由材料带体系提供。这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材料带体系相比特别有利,因为现有技术已知的材料带体系具有载体带但没有根据本发明的连接胶带,在这种情况下经常必须提供另外的胶带来连接载体带。

特别是当在自动化机器人施加器中使用材料带体系时,已经发现如下优点。

凭借多个材料带体系的简单处理和节省时间的连接,材料更换时间、特别是在使用第一材料带体系和第二材料带体系之间的时间段,已经显著减少,因为当第一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从第一材料带体系的卷芯展开(解绕)时,可将第一材料带体系的卷芯从机器人施加器去除,可将第二材料带体系的卷芯插入到机器人施加器中,并且可简单且快速地将第一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连接到第二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由此可使用自动化机器人施加器来加速和提高自动化过程的效率。

此外,已经证明,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可显著提高加工稳定性,特别是当在自动化机器人施加器中使用时,因为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特别是在材料带体系组件中,可被随时间一致地和可预测地引导通过自动化机器人施加器的引导件。特别地,通过如下事实确保了高的加工稳定性:材料带体系组件的两个相邻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可以特别精确的方式相对于彼此定位。特别是通过第一连接胶带来确保载体带的特别精确的定位,该第一连接胶带已经附接到背衬的端部并且仅必须连接到第二载体带。已经发现,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材料带体系的情况相比,自动化机器人施加器的操作者将根据本发明的两个材料带体系的两个载体带相对于彼此更为精确地定位。

此外,已经发现,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工艺可靠性,特别是在自动化机器人施加器中使用时,可被显著提高,因为两个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的两个载体带的连接在机械上比现有技术中的情况稳固得多。特别地,已经发现两个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的两个载体带比现有技术中的情况更难彼此分离。

此外,已经发现,当具有卷芯的多个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在机器人施加器中使用时,当多个材料带体系中的第一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已经从卷芯展开但仍连接到其上时,可停止机器人施加器,可将第一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连接到多个材料带体系中的第二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然后可再次启动机器人施加器,从而确保第二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从卷芯展开。凭借该程序,当使用多个材料带体系时,可生产具有多个载体带的连续载体带。在每次连接两个载体带以制造连续载体带的情况下,可使用每个载体带的总长度,并且因此例如还可使用布置在载体带上的冲压件的总数,由此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方法相比可节省材料,特别是通过使用所有的冲压件。因此,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可实现特别节省资源的方法。此外,在每次连接两个载体带来制造连续载体带的情况下,可省去将材料带体系重新穿进机器人施加器,从而可实现特别时间高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因此可以说,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简化了处理,确保了时间高效和节约资源的方法,并增加了加工稳定性和加工可靠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材料带体系具有拥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的剥离带,其中,当固定胶带连接到载体带时,如此将剥离带布置在固定胶带和第一连接胶带之间,使得固定胶粘面面向剥离带的第一侧,并且连接胶粘面面向剥离带的第二侧。剥离带优选具有剥离层。剥离层可为剥离纸。此外,剥离带可具有背衬层。背衬层优选连接到剥离层。剥离层优选具有背离背衬层的表面,可将特别地为压敏胶粘性的表面例如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连接到该表面,并且这些压敏胶粘性的表面可特别容易地与该表面分离。特别地,背衬层确保剥离带在其主延伸平面中是机械稳固的,特别是相对于主延伸平面中的拉伸载荷。此外,剥离带优选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背衬层优选布置在载体带的第一侧。剥离层优选布置在剥离带的第二侧。特别地,剥离带布置在固定胶带和第一连接胶带之间。剥离带优选抵靠第一端部段的第一端面并由此覆盖后者,从而确保保护第一端面免受机械影响,例如第一端面的弹性或塑性变形,例如第一端面中的裂纹。如前所述,固定胶带连接到载体带。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如此将剥离带布置在固定胶带和第一连接胶带之间,使得固定胶带的胶粘剂层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一部段(其形成固定胶带的固定胶粘面)、第二部段和第三部段面向剥离带的第一侧。这里,固定胶带的胶粘剂层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三部段优选被剥离带覆盖。特别地,如此将剥离带布置在固定胶带和第一连接胶带之间,使得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面向剥离带的第二侧。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优选被剥离带覆盖。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剥离带以这样的方式在其第一侧连接到固定胶带,并且在其第二侧可分离地连接到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使得当固定胶带与载体带分离时,剥离带与连接胶粘面分离。由于剥离带以这样的方式在其第一侧连接到固定胶带,并且在其第二侧可分离地连接到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使得当固定胶带与载体带分离时,剥离带与连接胶粘面分离,因此可通过移除固定胶带并与此相关地移除剥离带来暴露连接胶粘面。因此,在其中提供剥离带的情况下,也可确保连接胶粘面的暴露。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被剥离带覆盖。通过剥离带覆盖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确保了借助于剥离带保护连接胶粘面、特别是免受污染。剥离带优选如此设计、布置和连接到固定胶带,使得当固定胶带连接到载体带时,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被剥离带直接覆盖,即,后者抵靠连接胶粘面并完全覆盖它。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从固定胶粘面作用在载体带上的第一粘附力小于从固定胶带的连接部段作用在剥离带上的第二粘附力。第二粘附力优选从固定胶带的胶粘剂层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三部段作用在剥离带上。第一和第二粘附力在各自的情况下优选被理解为意指必须被克服以在垂直于各元件的连接面的载荷下将相应的元件彼此分离的力阈值。第一粘附力优选为将载体带和固定胶带彼此分离而必须克服的力阈值,并且第二粘附力为将固定胶带和剥离带彼此分离而必须克服的力阈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从固定胶带的连接部段作用在剥离带上的第二粘附力大于从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作用在剥离带上的第三粘附力。第三粘附力优选被理解为意指必须被克服以在垂直于各元件的连接面的载荷下将相应的元件彼此分离的力阈值。第三粘附力优选为必须克服以将第一连接胶带和剥离带彼此分离的力阈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从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作用在剥离带上的第三粘附力小于从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部段作用在载体带上的第一端部段的第四粘附力。第四粘附力优选被理解为意指必须被克服以在垂直于各元件的连接面的载荷下将相应的元件彼此分离的力阈值。第四粘附力优选为必须克服以将第一连接胶带和载体带彼此分离的力阈值。

材料带体系优选如此设计,使得当材料带体系经受垂直于各元件的连接面的拉伸载荷(方式是拉力作用在固定胶带上和相反作用的拉力作用在第一连接胶带上)时,载体带和固定胶带二者彼此分离,并且连接胶带和剥离带彼此分离,其中固定胶带和剥离带以及载体带和第一连接胶带都保持彼此连接。特别地,这可通过将不同压敏胶粘性的表面的压敏胶粘性彼此匹配来实现。

特别地,不同压敏胶粘性的表面的压敏胶粘性彼此匹配如下。固定胶粘面和载体带之间的连接的第一强度阈值优选低于固定胶带的连接部段和剥离带之间的连接的第二强度阈值。特别地,第二强度阈值涉及固定胶带的胶粘剂层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三部段和剥离带之间的连接。此外,固定胶带的连接部段和剥离带之间的连接的第二强度阈值优选高于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和剥离带之间的连接的第三强度阈值。此外,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和剥离带之间的连接的第三强度阈值优选低于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部段和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之间的连接的第四强度阈值。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强度阈值优选各自被理解为意指必须被克服以在垂直于各元件的连接面并且垂直于第一连接胶带的延伸方向的载荷下将相应元件彼此分离的强度阈值。第一强度阈值优选为使载体带和固定胶带彼此分离而必须克服的强度阈值,第二强度阈值优选为使固定胶带和剥离带彼此分离而必须克服的强度阈值,第三强度阈值优选为使第一连接胶带和剥离带彼此分离而必须克服的强度阈值,以及第四强度阈值为使第一连接胶带和载体带彼此分离而必须克服的强度阈值。

结合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粘附力以及结合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强度阈值描述的特征、技术效果和/或优点优选地也至少以类似的方式适用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剥离力,其描述了为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拉开而必须克服的力阈值。例如,设想,当固定胶带的最外端首先垂直于各元件的连接面并垂直于第一连接胶带的延伸方向向上拉动,并且然后向上并与第一连接胶带的延伸方向相反地拉动时,由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剥离力相对于彼此的比例,载体带和固定胶带以及连接胶带和剥离带都彼此分离,其中固定胶带和剥离带以及载体带和第一连接胶带都保持彼此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固定胶带连接到载体带时,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布置在载体带的第一侧。第一连接胶带优选围绕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折叠。第一连接胶带可布置为U形。第一连接胶带优选包围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使得第一端面被第一连接胶带覆盖,从而确保第一端面被第一连接胶带保护。优选提供固定胶带的胶粘剂层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三部段。特别地,第三部段形成压敏胶粘性的表面,固定胶带通过该压敏胶粘性的表面在第一连接胶带的背衬层侧连接到第一连接胶带的背衬层的部段的表面。第一连接胶带的背衬层的部段的表面本身可不具有压敏胶粘性。然而,与剥离层的部段的表面相比,第一连接胶带的背衬层的部段的表面优选如下设计,使得固定胶带和第一连接胶带之间的材料配合(材料粘合)在机械上比固定胶带和载体带之间的材料配合更稳固。当固定胶带连接到载体带并且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布置在载体带的第一侧时,材料带体系优选不具有剥离带。因此,可提供实现特别节省使用资源的材料带体系。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胶带在第一连接胶带的延伸方向上延伸远离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其中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部段在连接胶带延伸方向上的延伸对应于第一连接胶带在连接胶带延伸方向上的延伸的20%和40%之间、优选30%和35%之间。由于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部段在连接胶带延伸方向上的延伸可对应于第一连接胶带在连接胶带延伸方向上的延伸的20%和40%之间、优选30%和35%之间的事实,可确保载体带和第一连接胶带之间机械稳固的重叠连接以及第一连接胶带的对于机械稳固的连接来说足够大的连接胶粘面。这种影响在20%至40%的总范围内是可观察到的,并且在30%至35%的范围内是特别明显的。已经出人意料地发现,当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部段在第一连接胶带延伸方向上的延伸对应于第一连接胶带在第一连接胶带延伸方向上的延伸的33%时,载体带和第一连接胶带之间的重叠连接以及借助于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的机械稳固的连接可以特别有利的方式彼此匹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材料带体系具有拥有圆周外表面的卷芯,其中固定胶带具有连接部段,固定胶带通过该连接部段特别地可分离地连接到外表面。由于固定胶带具有连接部段(固定胶带通过该连接部段特别地可分离地连接到外表面)的事实,载体带可通过其第一端部段如此连接到卷芯,使得在卷起的状态下,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相比于载体带的第二端部段径向向内布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材料带体系具有第二连接胶带,其具有:连接部段,第二连接胶带通过该连接部段在载体带的第一侧连接到载体带的第二端部段;并且具有连接胶粘面。第二连接胶带优选具有连接部段和连接胶粘面。通过连接部段,第二连接胶带优选地在载体带的第一侧连接到载体带的第二端部段。第二连接胶带的连接部段和载体带的第二端部段之间的连接确保,当第二连接胶带连接到另外的元件时,载体带经由第二连接胶带连接到该另外的元件。第二连接胶带的连接部段和载体带的第二端部段之间的连接可例如确保,载体带可借助于第二连接胶带连接到例如材料带体系的卷芯或载体带的部段,特别是在载体带的第一侧上,特别是当载体带缠绕在卷芯上时。第二连接胶带优选具有背衬层和胶粘剂层。背衬层确保第二连接胶带在其主延伸平面中是机械稳固的,特别是相对于主延伸平面中的拉伸载荷。胶粘剂层特别地连接到背衬层。胶粘剂层优选为压敏胶粘性的,并且因此确保第二连接胶带可连接到其它元件。第二连接胶带的胶粘剂层优选形成具有多个部段的胶粘面。第二连接胶带的胶粘剂层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一部段优选形成第二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第二连接胶带的胶粘剂层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与第一部段相邻的第二部段优选形成胶粘面,第二连接胶带通过该胶粘面连接到载体带的第二端部段。优选地,第二连接胶带在第二连接胶带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第二连接胶带优选在第二连接胶带延伸方向上延伸远离载体带的第二端部段。已经证明特别有利的是,第二连接胶带的连接部段在第二连接胶带延伸方向上的延伸可对应于第二连接胶带在第二连接胶带延伸方向上的延伸的20%和40%之间、优选30%和35%之间,因为这确保了载体带和第二连接胶带之间的机械稳固的重叠连接以及第二连接胶带的对于机械稳固的连接来说足够大的连接胶粘面。这种影响在20%至40%的总范围内是可观察到的,并且在30%至35%的范围内特别明显。作为特别优选,第二连接胶带的连接部段在第二连接胶带延伸方向上的延伸对应于第二连接胶带在第二连接胶带延伸方向上的延伸的33%。已经出人意料地发现,在33%的情况下,载体带和第二连接胶带之间的重叠连接以及借助于第二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的机械稳固的连接可以特别有利的方式彼此匹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材料带体系具有拥有圆周外表面的卷芯,其中第二连接胶带通过连接胶粘面特别地可分离地连接到外表面。由于第二连接胶带通过连接胶粘面特别地可分离地连接到外表面的事实,载体带可如此通过其第二端部段连接到卷芯,使得在卷起的状态下,载体带的第二端部段相比于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径向向内地布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多个冲压件被布置在载体带的第一侧和/或多个冲压件被布置在载体带的第二侧。因此,材料带体系可用于提供冲压件。特别地,已经发现,与本发明相关联的有利效果特别适用于其中多个冲压件被布置在载体带的第一侧和/或多个冲压件被布置在载体带的第二侧的情况。特别地,可将多个冲压件专门布置在载体带的第一侧。替代地,可将多个冲压件专门布置在载体带的第二侧。此外,可将多个冲压件布置在载体带的第一侧,并且将多个冲孔零件布置在载体带的第二侧。以这种方式,可在载体带上提供不同布置的冲孔零件。通过冲压件在载体带上的不同布置,可以最佳方式布置相应应用的冲压件。由此可提供可灵活使用的材料带体系。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开始时所述的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4的特征的材料带体系组件来实现。材料带体系组件具有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第一材料带体系。材料带体系组件具有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第二材料带体系。第一材料带体系的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在第二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的第二侧连接到第二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的第二端部段。由此可在第一材料带体系和第二材料带体系之间提供机械稳固的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材料带体系的第二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在第一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的第一侧连接到第一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由此可进一步增加第一材料带体系和第二材料带体系之间的连接的机械稳固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和第二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如此布置,使得垂直于第一材料带体系的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延伸的第一切向表面沿着第一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的第一边缘区域以及沿着第二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的第二端部段的第一边缘区域延伸,并且平行于第一切向表面延伸的第二切向表面沿着第一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的第二边缘区域以及沿着第二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的第二端部段的第二边缘区域延伸。凭借这种布置,第一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和第二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对齐,这特别地在材料带体系组件被用于自动化机器人施加器中的情况下是有利的,因为特别地由此提高加工稳定性和加工可靠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材料带的体系的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的第一端面和第二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的第二端部段的第二端面彼此抵靠。由于第一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的第一端面和第二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的第二端部段的第二端面彼此抵靠的事实,第一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和第二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可相对于彼此特别精确地定位。特别是当材料带体系组件被用于自动化机器人施加器中时,载体带相对于彼此的精确定位是有利的,因为简化了机器人施加器对材料带体系组件的引导,并且特别是显著降低了材料带体系组件卡在机器人施加器中的可能性。

结合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材料带体系描述的特征、技术效果和/或优点也至少以类似的方式适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材料带体系组件,并且因此在这点上省去了相应的重复。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开始时所述的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8的特征的方法来实现。提供用于制造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材料带体系组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具有如下步骤:提供第一材料带体系;提供第二材料带体系;将固定胶带与第一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分离;以及将第一材料带体系的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在第二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的第二侧连接到第二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的第二端部段。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具有如下步骤:将第二材料带体系的第二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在第一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的第一侧连接到第一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

即使以特定顺序描述方法步骤,本发明也不限于该顺序。相反,各方法步骤可以任意适当的顺序进行,特别是也可至少部分地(分段地)、时间上彼此平行地进行。

结合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材料带体系以及结合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材料带体系组件描述的特征、技术效果和/或优点也至少以类似的方式适用于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方法,并且因此在这点上省去了相应的重复。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开始时所述的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20的特征的用途来实现。该用途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材料带体系在自动化机器人施加器中的用途。结合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材料带体系、结合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材料带体系组件以及结合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方法描述的特征、技术效果和/或优点也至少以类似的方式适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用途,从而在这点上省去了相应的重复。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优点和应用可能性将在示例性实施方式和附图的如下描述中找到。附图中描述和/或示出的所有特征单独地和以任意组合形成本发明的主题,而不管它们在独立权利要求或其从属引用中的组合如何。此外,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物体。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3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和

图4以俯视图(图4a)和以仰视图(图4b)显示了图3中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组件的实施方式的两个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材料带体系1具有载体带3、固定胶带5、第一连接胶带7、第二连接胶带9和剥离带11。

载体带3具有第一端部段13和第二端部段15。载体带3从第一端部段13延伸至第二端部段15。载体带3具有第一侧17以及与第一侧17相对的第二侧19。第一端部段13具有第一端面21,在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该第一端面21以图1中显示的状态被剥离带11覆盖。第二端部段15具有第二端面23,在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该第二端面以图1中显示的状态暴露。第一端面21在载体带延伸方向上如此与第二端面23相对地布置,使得第一端面21和第二端面23指向相反方向。载体带3具有剥离层25(在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其为剥离纸)和连接到剥离层25的背衬层27。剥离层25具有背向背衬层27的表面,该表面具有特别地压敏胶粘性的表面可连接至其并且这些压敏胶粘性的表面可特别容易地与其分离的部段。背衬层27确保载体带3在其主延伸平面中是机械稳固的,特别是相对于主延伸平面中的拉伸载荷。剥离层25布置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背衬层27布置在载体带3的第二侧19。由于剥离层25布置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并且背衬层27布置在载体带3的第二侧19的事实,载体带3可在第一侧17提供剥离层25的功能并且在第二侧19提供背衬层27的功能。载体带可缠绕在材料带体系1的卷芯(图1中未示出)上。

固定胶带5具有连接部段29和固定胶粘面31。固定胶带5通过固定胶粘面31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可分离地连接到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更具体地连接到载体带3的剥离层25的部段。固定胶带5的固定胶粘面31和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之间的可分离连接确保了固定胶带5连接到载体带3并且可与其分离。特别地,固定胶带5的固定胶粘面31和载体带3的剥离层25的部段之间的可分离连接在此确保了固定胶带5和载体带3可特别容易地彼此分离,特别是当意图消除固定胶带5的固定胶粘面31和载体带3的剥离层25的部段之间的连接时。固定胶带5和载体带3之间的连接确保了载体带3可借助于固定胶带5连接到例如材料带体系1的卷芯或连接到载体带3的部段,特别是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特别是当载体带3缠绕在卷芯上时。固定胶带5与载体带3的分离确保了载体带3可与材料带体系1的卷芯或载体带3的部段分离,特别是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上,方式是固定胶带5可在该过程期间或随后与载体带3分离。固定胶带5和载体带3之间的可分离连接确保了可通过固定胶带5来实现将载体带3连接到例如材料带体系1的卷芯或载体带3的部段的功能,特别是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上,并且载体带3的结构构成可独立于该功能来选择。

固定胶带5具有背衬层33和胶粘剂层35。背衬层33确保固定胶带5在其主延伸平面中是机械稳固的,特别是相对于主延伸平面中的拉伸载荷。胶粘剂层35连接到背衬层33。胶粘剂层35表现出压敏胶粘性,并因此确保固定胶带5可连接到其它元件例如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或连接到剥离带11,或连接到第一端部段13和剥离带11二者。固定胶带5的胶粘剂层35形成具有多个部段的胶粘面。固定胶带5的胶粘剂层35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一部段形成固定胶粘面31,固定胶带5通过该固定胶粘面31可分离地连接到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固定胶带5的胶粘剂层35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二部段形成胶粘面,固定胶带5可通过该胶粘面可分离地连接到例如材料带体系1的卷芯或连接到载体带3的部段,特别是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上。在图1中,第二部段被暴露。此外,提供固定胶带5的胶粘剂层35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三部段。第三部段布置在第一部段和第二部段之间,并且在图1中被剥离带11覆盖。

第一连接胶带7具有连接部段37和连接胶粘面39。通过连接部段37,第一连接胶带7在载体带3的与载体带3的第一侧17相对的第二侧19连接到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部段37和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之间的连接确保,当第一连接胶带7连接到另外的元件时,载体带3经由第一连接胶带7连接到该另外的元件。在图1中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连接胶粘面39被剥离带11覆盖。

第一连接胶带7具有背衬层41和胶粘剂层43。背衬层41确保第一连接胶带7在其主延伸平面中是机械稳固的,特别是相对于主延伸平面中的拉伸载荷。胶粘剂层43连接到背衬层41。胶粘剂层43表现出压敏胶粘性,并因此确保第一连接胶带7可连接到其它元件例如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或连接到剥离带11,或连接到第一端部段13和剥离带11二者。第一连接胶带7的胶粘剂层43形成具有多个部段的胶粘面。第一连接胶带7的胶粘剂层43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一部段形成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在图1中连接胶粘面39被剥离带11覆盖。第一连接胶带7的胶粘剂层43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与第一部段相邻的第二部段形成胶粘面,第一连接胶带7通过该胶粘面连接到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

第一连接胶带7在第一连接胶带延伸方向45上延伸,该延伸方向45的矢量表示布置在第一连接胶带7的主延伸平面中。第一连接胶带7在第一连接胶带延伸方向45上延伸远离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已经证明特别有利的是,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部段37在第一连接胶带延伸方向45上的延伸可对应于第一连接胶带7在第一连接胶带延伸方向45上的延伸的20%和40%之间、优选30和35%之间,因为由此可确保载体带3和第一连接胶带7之间的机械稳固重叠连接以及第一连接胶带7的对于机械稳固的连接来说足够大的连接胶粘面39。这种影响在20%至40%的总范围内是可观察到的,并且在30%至35%的范围内特别明显。在图1中显示的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部段37在第一连接胶带延伸方向45上的延伸对应于第一连接胶带7在第一连接胶带延伸方向45上的延伸的33%。已经出人意料地发现,在33%的情况下,载体带3和第一连接胶带7之间的重叠连接以及借助于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的机械稳固的连接可以特别有利的方式彼此匹配。

第二连接胶带9具有连接部段47和连接胶粘面49。通过连接部段47,第二连接胶带9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连接到载体带3的第二端部段15。第二连接胶带9的连接部段47和载体带3的第二端部段15之间的连接确保了,当第二连接胶带9连接到另外的元件时,载体带3经由第二连接胶带9连接到该另外的元件。第二连接胶带9的连接部段47和载体带3的第二端部段15之间的连接可确保例如载体带3可借助于第二连接胶带9连接到例如材料带体系1的卷芯,或连接到载体带3的部段,特别是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上,特别地当载体带3缠绕在卷芯上时。在图1中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连接胶粘面49是暴露的。

第二连接胶带9具有背衬层51和胶粘剂层53。背衬层51确保第二连接胶带9在其主延伸平面中是机械稳固的,特别是相对于主延伸平面中的拉伸载荷。胶粘剂层53连接到背衬层51。胶粘剂层53为压敏胶粘性的并且因此确保第二连接胶带9可连接到其它元件。第二连接胶带9的胶粘剂层53形成具有多个部段的胶粘面。第二连接胶带9的胶粘剂层53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一部段形成第二连接胶带9的连接胶粘面49。第二连接胶带9的胶粘剂层53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与第一部段相邻的第二部段形成胶粘面,第二连接胶带9通过该胶粘面连接到载体带3的第二端部段15。

第二连接胶带9在第二连接胶带延伸方向55上延伸,延伸方向55的矢量表示布置在第二连接胶带9的主延伸平面中。第二连接胶带9在第二连接胶带延伸方向55上延伸远离载体带3的第二端部段15。已经证明特别有利的是,第二连接胶带9的连接部段47在第二连接胶带延伸方向55上的延伸可对应于第二连接胶带9在第二连接胶带延伸方向55上的延伸的20%和40%之间、优选30和35%之间,因为这确保了载体带3和第二连接胶带9之间的机械稳固的重叠连接以及第二连接胶带9的对于机械稳固的连接来说足够大的连接胶粘面49。这种影响在20%至40%的总范围内是可观察到的,并且在30%至35%的范围内特别明显。在图1中显示的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胶带9的连接部段47在第二连接胶带延伸方向55上的延伸对应于第二连接胶带9在第二连接胶带延伸方向55上的延伸的33%。已经出人意料地发现,在33%的情况下,载体带3和第二连接胶带9之间的重叠连接以及借助于第二连接胶带9的连接胶粘面49的机械稳固的连接可以特别有利的方式彼此匹配。

如已经描述的,载体带3可借助于第二连接胶带9连接到材料带体系1的卷芯或连接到载体带3的部段,特别是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上,特别是当载体带3缠绕在卷芯3上时。特别地,当载体带3缠绕在卷芯上并且载体带3借助于固定胶带5连接到材料带体系1的卷芯时,载体带3可借助于第二连接胶带9连接到载体带3的部段,特别是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上。替代地,特别是当载体带3缠绕在卷芯上并且载体带3借助于第二连接胶带9连接到材料带体系1的卷芯时,载体带3可借助于固定胶带5连接到载体带3的部段,特别是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上。这两种替代方式确保了载体带3可连接到卷芯并同时连接到其自身,特别是通过载体带3的第一侧17的部段,从而确保载体带3保持在其缠绕在卷芯上的状态。当载体带3处于其缠绕在卷芯上的状态时,材料带体系1可以特别节省空间的方式储存。为使用材料带体系1,当载体带3借助于第二连接胶带9连接到载体带3的部段,特别是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上时,可将第二连接胶带9与载体带3的部段分离,然后将载体带3从卷芯展开。当载体带3借助于固定胶带5连接到载体带3的部段,特别是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上时,固定胶带5可与载体带3的部段分离以便使用材料带体系1,然后载体带3可从卷芯展开。关于这两种替代方式,特别地剥离层25已被证明是有利的,因为这可具有部段,特别地压敏胶粘性的表面例如固定胶带5的胶粘面(固定胶带5可通过该胶粘面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可分离地连接到载体带3的部段,即固定胶带5的胶粘剂层35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二部段)或连接胶粘面49可连接到该部段,并且这些压敏胶粘性的表面可特别容易地与该部段分离。

剥离带11具有剥离层57(在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其为剥离纸)和连接到剥离层57的背衬层59。剥离层57优选具有背向背衬层59的表面,特别地,可将压敏胶粘性的表面例如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连接到该表面,并且这些压敏胶粘性的表面可特别容易地与该表面分离。背衬层59确保剥离带11在其主延伸平面中是机械稳固的、特别是相对于主延伸平面中的拉伸载荷。此外,剥离带11具有第一侧61和第二侧63。背衬层59布置在剥离带11的第一侧61。背衬层57布置在剥离带11的第二侧63。剥离带11布置在固定胶带5和第一连接胶带7之间。剥离带11抵靠第一端部段13的第一端面21,并且覆盖后者,从而确保保护第一端面21免受机械影响,例如第一端面21的弹性或塑性变形,例如第一端面21中的裂纹。如已经描述的,在图1中显示的构造中,固定胶带5连接到载体带3。在这种情况下,剥离带11如此布置在固定胶带5和第一连接胶带7之间,使得形成固定胶带5的固定胶粘面31的第一部段、第二部段以及固定胶带5的胶粘剂层35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三部段面向剥离带11的第一侧61。这里,固定胶带5的胶粘剂层35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三部段被剥离带11覆盖。此外,剥离带11如此布置在固定胶带5和第一连接胶带7之间,使得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面向剥离带11的第二侧63。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在此优选被剥离带11覆盖。

在图1中显示的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特别地,有利的是,固定胶带5和第一连接胶带7各自以特定方式连接到载体带3。具体地,固定胶带5和第一连接胶带7如此连接到载体带3,使得当固定胶带5连接到载体带3时,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被覆盖。此外,固定胶带5和第一连接胶带7以如下方式连接到载体带3:当固定胶带5与载体带3分离时,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被暴露。

因此,当固定胶带5连接到载体带3时,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被覆盖,从而确保当使用材料带体系1时,第一连结胶带7不会通过连接胶粘面39粘附到其不意图粘附的物体。此外,当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被覆盖时,在使用材料带体系1时保护连接胶粘面39不受污染。

此外,当固定胶带5与载体带3分离时,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被暴露,从而可通过将固定胶带5与载体带3分离而针对性地暴露连接胶粘面39,以便将其针对性地连接到其它元件,例如,连接到另一材料带体系1的第二连接胶带9的连接胶粘面49,或在其它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的第二侧19连接到其它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的第二端部段15,或连接到其它材料带体系1的第二连接胶带9的连接胶粘面49以及在其它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的第二侧19连接到其它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的第二端部段15。

综上所述,材料带体系1凭借其构造并且特别是凭借固定胶带5以及固定胶带5与材料带体系1的其它元件的相互作用而确保了多种功能。首先,载体带3可借助于固定胶带5可分离地附接到另外的元件,例如,附接到材料带体系1的卷芯。此外,载体带3的结构构成可独立于载体带3可分离地附接到另外的元件的功能来选择。这使得载体带3在其预期用途方面具有特别灵活的设计。例如,载体带3可被设计为特别轻,并且同时机械稳固、特别是抗撕裂的。此外,材料带体系1的构造并且特别是固定胶带5确保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的针对性覆盖和暴露,从而一方面确保其被保护免受污染,另一方面确保其可在需要时被暴露。因此,材料带体系1确保载体带3可是机械稳固的,并且材料带体系1的使用是特别用户友好的。特别地,通过如下事实确保了用户友好性:可以简单的方式通过将固定胶带5与载体带3分离来暴露连接胶粘面39。

如已经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一实施方式具有剥离带11。剥离带11如此设计、布置并连接到固定胶带5,使得当固定胶带5连接到载体带3时,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被剥离带11直接覆盖,即,后者抵靠连接胶粘面39并完全覆盖它。此外,剥离带11如此设计、布置并连接到固定胶带5,使得当固定胶带5与载体带3分离时,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被暴露,即剥离带11不抵靠连接胶粘面39并且也不覆盖后者。剥离带11以这样的方式在其第一侧61连接到固定胶带5,并且在其第二侧63可分离地连接到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使得当固定胶带5与载体带3分离时,剥离带11与连接胶粘面39分离。因此,可通过移除固定胶带5并与此相关地移除剥离带11来暴露连接胶粘面39。

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一实施方式是有利的,特别是由于载体带3、固定胶带5、连接胶带7和剥离带11相对于彼此的布置以及由于它们彼此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由于压敏胶粘性彼此匹配的不同压敏胶粘性的表面的相互作用。

固定胶带5具有压敏胶粘剂层35,该压敏胶粘剂层35具有拥有多个部段的胶粘面。胶粘剂层35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一部段形成压敏胶粘性的固定胶粘面5,固定胶带5通过该胶粘面5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可分离地连接到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在这种情况下,压敏胶粘性的固定胶粘面31连接到载体带3的剥离层25的部段,其中剥离层25的该部段的表面不具有压敏胶粘性,使得压敏胶粘性的固定胶粘面31可特别容易地与剥离层25的部段的该表面分离。

在固定胶带5的胶粘剂层35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的第一部段和第二部段(在图1中其被暴露)之间,提供固定胶带5的胶粘剂层35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三部段。第三部段形成压敏胶粘性的表面,固定胶带5通过该压敏胶粘性的表面在剥离带11的第一侧61连接到剥离带11的背衬层59的表面。剥离带11的背衬层59的表面本身不具有压敏胶粘性。然而,相比于剥离层25的部段的表面,剥离带11的背衬层59的表面如此设计,使得固定胶带5和剥离带11之间的材料配合在机械上比固定胶带5与载体带3之间的材料配合更稳固。

第一连接胶带7具有压敏胶粘性的胶粘剂层43,该压敏胶粘性的胶粘剂层43具有拥有多个部段的胶粘面。胶粘剂层43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一部段形成压敏胶粘性的连接胶粘面39,其在图1中被剥离带11覆盖。在这种情况下,压敏胶粘性的连接胶粘面39在剥离带11的第二侧63连接到剥离带11的剥离层57的表面。剥离带11的剥离层57的表面本身不具有压敏胶粘性。然而,相比于剥离带11的背衬层59的表面,剥离带11的背衬层57的表面如此设计,使得固定胶带5和剥离带11之间的材料配合在机械上比剥离带5和第一连接胶带7之间的材料配合更稳固。

在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不同压敏胶粘性的表面的压敏胶粘性彼此匹配如下。从固定胶粘面31作用在载体带3上的第一粘附力小于从固定胶带5的连接部段29作用在剥离带11上的第二粘附力。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粘附力从固定胶带5的胶粘剂层35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三部段作用在剥离带11上。此外,从固定胶带5的连接部段29作用在剥离带11上的第二粘附力大于从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作用在剥离带11上的第三粘附力。此外,从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作用在剥离带11上的第三粘附力小于从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部段37作用在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上的第四粘附力。

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粘附力各自理解意指必须被克服以在图1的图像平面中并且垂直于第一连接胶带延伸方向45的载荷下将相应的元件彼此分离的力阈值。第一粘附力为使载体带3和固定胶带5彼此分离而必须克服的力阈值,第二粘附力为使固定胶带5和剥离带11彼此分离而必须克服的力阀值,第三粘附力为使第一连接胶带7和剥离带11彼此分离而必须克服的力阈值,以及第四粘附力为使第一连接胶带7和载体带3彼此分离而必须克服的力阀值。

当材料带体系1然后经受在图1的图像平面中并且垂直于第一连接胶带延伸方向45的拉伸载荷(方式是拉伸力作用在固定胶带5上并且相反作用的拉伸力作用在第一连接胶带7上)时,载体带3和固定胶带5彼此分离,并且连接胶带7和剥离带11彼此分离,其中固定胶带5和剥离带11以及载体带3和第一连接胶带7保持彼此连接。

由于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几何构造,粘附力相对于彼此的比例确保所描述的各元件的分离的期望结果。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一实施方式如此构建,使得不同压敏胶粘性的表面的压敏胶粘性彼此匹配如下。固定胶粘面31和载体带3之间的连接的第一强度阈值低于固定胶带5的连接部段29和剥离带11之间的连接的第二强度阈值。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强度阈值涉及固定胶带5的胶粘剂层35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三部段与剥离带11之间的连接。此外,固定胶带5的连接部段29和剥离带11之间的连接的第二强度阈值高于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和剥离带11之间的连接的第三强度阈值。此外,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和剥离带11之间的连接的第三强度阈值低于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部段37和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之间的连接的第四强度阈值。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强度阈值各自理解为意指必须被克服以便在图1的图像平面中并且垂直于第一连接胶带延伸方向45的载荷下使相应元件彼此分离的强度阈值。第一强度阈值为使载体带3和固定胶带5彼此分离而必须克服的强度阈值,第二强度阈值为使固定胶带5和剥离带11彼此分离而必须克服的强度阀值,第三强度阈值为使第一连接胶带7和剥离带11彼此分离而必须克服的强度阈值,以及第四强度阈值为使第一连接胶带7和载体带3彼此分离而必须克服的强度阀值。

结合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粘附力以及结合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强度阈值描述的特征、技术效果和/或优点也至少以类似的方式适用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剥离力,剥离力描述了为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拉开而必须克服的力阈值。例如,当在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在图1中左外侧的固定胶带5的端部首先垂直于第一连接胶带延伸方向45向上拉动,然后向上并与第一连接胶带延伸方向45相反地拉动时,由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剥离力相对于彼此的比例,载体带3和固定胶带5以及连接胶带7和剥离带11都彼此分离,其中固定胶带5和剥离带11以及载体带3和第一连接胶带7都保持彼此连接。

如已经描述的,材料带体系1可具有拥有圆周外表面的卷芯。固定胶带5可通过连接部段29、特别是通过固定胶带5的胶粘剂层35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二部段连接到外表面。替代地,第二连接胶带9可通过连接胶粘面49可分离地连接到卷芯的圆周外表面。

图2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图。材料带体系1具有载体带3、固定胶带5、第一连接胶带7和第二连接胶带9。与图1中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一实施方式相比,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材料带体系1不具有剥离带11。特别地,在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载体带3、固定胶带5和第一连接胶带7的布置确保了可省去如在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剥离带11。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二实施方式代表了特别节省资源的替代方式。如在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一实施方式中那样,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载体带3的剥离层25为剥离纸。

同样在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固定胶带5和第一连接胶带7如此连接到载体带3,使得当固定胶带5连接到载体带3时,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被覆盖,并且,当固定胶带5与载体带3分离时,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被暴露。如图2中显示的,当固定胶带5连接到载体带3时,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布置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的布置可如图2中显示的那样通过缠绕在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13的第一连接胶带7来实现。第一连接胶带7布置成U形,并且如此包围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使得第一端面21被第一连接胶带7覆盖。

固定胶带5具有压敏胶粘剂层35,其具有拥有多个部段的胶粘面。胶粘剂层35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一部段形成压敏胶粘性的固定胶粘面5,固定胶带5通过该胶粘面5在载体带的第一侧17可分离地连接到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在这种情况下,压敏胶粘性的固定胶粘面31连接到载体带3的剥离层25的部段,其中剥离层25的该部段的表面不具有压敏胶粘性,从而压敏胶粘性的固定胶粘面31可特别容易地与剥离层25的部段的该表面分离。

在固定胶带5的胶粘剂层35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的第一部段和第二部段(在图2中其被暴露)之间,提供固定胶带5的胶粘剂层35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三部段。第三部段形成压敏胶粘性的表面,固定胶带5通过该压敏胶粘性的表面在第一连接胶带7的背衬层41侧连接到第一连接胶带7的背衬层41的部段的表面。第一连接胶带7的背衬层41的部段的表面本身不具有压敏胶粘性。然而,相比于剥离层25的部段的表面,第一连接胶带7的背衬层41的部段的表面如此设计,使得固定胶带5和第一连接胶带7之间的材料配合在机械上比固定胶带5和载体带3之间的材料配合更稳固。

第一连接胶带7具有压敏胶粘性的胶粘剂层43,其具有拥有多个部段的胶粘面。胶粘剂层43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一部段形成压敏胶粘性的连接胶粘面39,其在图2中被载体带3的剥离层25的部段的表面覆盖。在这种情况下,压敏胶粘性的连接胶粘面39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连接到载体带3的剥离层25的部段的表面,剥离层25布置在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处。剥离层25的部段的表面不具有压敏胶粘性。相比于面向固定胶带5的第一连接胶带7的背衬层41的部段的表面,背衬层25在第一端部段13处的部段的表面如此设计,使得固定胶带5和第一连接胶带7之间的材料配合在机械上比第一连接胶带7和载体带3之间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的材料配合更稳固。第一连接胶带7的胶粘剂层43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二部段布置在载体带3的第二侧19,并且形成压敏胶胶粘性的表面,第一连接胶带7通过该压敏胶粘性的表面在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处连接到载体带3的背衬层27的部段的表面。

相比于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上的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处的载体带3的剥离层25的部段的表面,在载体带3的第二侧19上的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处的载体带3的背衬层27的部段的表面如此设计,使得载体带3和第一连接胶带7之间的在载体带3的第二侧19的材料配合在机械上比载体带3和第一连接胶带7之间的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的材料配合更稳固。

在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不同压敏胶粘性的表面的压敏胶粘性彼此匹配如下。从固定胶粘面31作用在载体带3上的第一粘附力小于从固定胶带5的连接部段29作用在第一连接胶带7上的第二粘附力。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粘附力从固定胶带5的胶粘剂层35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三部段作用在第一连接胶带7上。此外,从固定胶带5的连接部段29作用在第一连接胶带7上的第二粘附力大于从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作用在载体带13的第一端部段13上的第三粘附力。此外,从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作用在载体带13的第一端部段13上的第三粘附力小于从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部段37作用在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上的第四粘附力。

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粘附力各自理解为意指必须被克服以便在图2的图像平面中并且垂直于第一连接胶带延伸方向45的载荷下将相应的元件彼此分离的力阈值。第一粘附力为使载体带3和固定胶带5彼此分离而必须克服的力阈值,第二粘附力为使固定胶带5和第一连接胶带7彼此分离而必须克服的力阈值,第三粘附力为使第一连接胶带7和载体带3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彼此分离而必须克服的力阈值,以及第四粘附力为使第一连接胶带7和载体带3在载体带3的第二侧19彼此分离而必须克服的力阈值。

当材料带体系1然后经受在图1的图像平面中并且垂直于第一连接胶带延伸方向45的拉伸载荷(方式是拉伸力作用在固定胶带5上并且相反作用的拉伸力在载体带3的第二侧19作用在第一连接胶带7上)时,载体带3和固定胶带5彼此分离,并且第一连接胶带7和载体带3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彼此分离,其中首先,固定胶带5和第一连接胶带7以及载体带3和第一连接胶带7都在载体带3的第二侧19保持彼此连接。随后,可将固定胶带5与第一连接胶带7分离,并且可将图2中布置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的第一连接胶带7的部段在第一连接胶带延伸方向45上折叠,使得第一连接胶带7沿着第一连接胶带延伸方向45延伸。通过移除固定胶带5并折叠第一连接胶带7,可暴露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

由于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几何构造,粘附力对彼此的比例确保了各元件的分离的期望结果。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二实施方式如此构建,使得不同压敏胶粘性的表面的压敏胶粘性彼此匹配如下。固定胶粘面31和载体带3之间的连接的第一强度阈值低于固定胶带5的连接部段29和第一连接胶带7之间的连接的第二强度阈值。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强度阈值涉及固定胶带5的胶粘剂层35的胶粘面的多个部段中的第三部段与第一连接胶带7之间的连接。此外,固定胶带5的连接部段29和第一连接胶带11之间的连接的第二强度阈值高于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和载体带13的第一端部段13之间的连接的第三强度阈值。此外,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和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之间的连接的第三强度阈值低于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部段37和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之间的连接的第四强度阈值。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强度阈值各自理解为意指必须被克服以在图2的图像平面中并且垂直于第一连接胶带延伸方向45的载荷下将相应的元件彼此分离的强度阈值。第一强度阈值为使载体带3和固定胶带5彼此分离而必须克服的强度阈值,第二强度阈值为使固定胶带5和第一连接胶带7彼此分离而必须克服的强度阀值,第三强度阈值为使第一连接胶带7和载体带3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彼此分离而必须克服的强度阈值,以及第四强度阈值为使第一连接胶带7和载体带3在载体带3的第二侧19彼此分离而必须克服的强度阈值。

结合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粘附力以及结合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强度阈值描述的特征、技术效果和/或优点也至少以类似的方式适用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剥离力,剥离力描述了为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拉开而必须克服的力阈值。例如,当在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将在图2中右外侧的固定胶带5的端部首先垂直于第一连接胶带延伸方向45向上拉动,然后向上并与第一连接胶带延伸方向45相反地拉动时,由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剥离力相对于彼此的比例,固定胶带5和第一连接胶带7首先彼此分离,并且与此一起,特别是与此同时,第一连接胶带7和载体带3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彼此分离,然后固定胶带5和载体带3彼此分离,其中第一连接胶带7和载体带3在载体带3的第二侧19保持彼此连接。

结合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一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征、技术效果和/或优点也至少以类似的方式适用于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3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组件65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4以俯视图(图4a)和以仰视图(图4b)显示了图3中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组件65的实施方式的两个示意图。材料带体系组件65具有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材料带体系1和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材料带体系1。第一材料带体系1的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在第二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的第二侧19连接到第二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的第二端部段15。第二材料带体系1的第二连接胶带9的连接胶粘面49在第一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的第一侧17连接到第一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

如已经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三实施方式,图3中显示的材料带体系组件65各自具有第一材料带体系1和第二材料带体系1。当使用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三实施方式时,第一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布置在第二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的第二端部段15和第二连接胶带9的连接胶粘面49之间,并且第二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的第二端部段15布置在第一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和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之间。通过这种方式,提供了特别节省空间的材料带体系组件65。当使用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时,第一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的第一端面21和第二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的第二端部段15的第二端面23可彼此抵靠。结果是,第一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和第二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对齐,这是有利的,特别是在将材料带体系组件65用于自动化机器人施加器中的情况下,因为简化了机器人施加器对材料带体系组件65的引导,并且特别是显著降低了材料带体系组件65卡在机器人施加器中的可能性。

载体带11的第一端部段13具有第一边缘区域67和第二边缘区域69。载体带11的第二端部段15具有第一边缘区域71和第二边缘区域73。第一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和第二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如此布置。使得垂直于第一材料带体系1的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延伸的第一切向表面沿着第一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的第一边缘区域67以及沿着第二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的第二端部段15的第一边缘区域71延伸,并且平行于第一切向表面延伸的第二切向表面沿着第一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的第二边缘区域69以及沿着第二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的第二端部段15的第二边缘区域73延伸。凭借这种布置,第一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和第二材料带体系的载体带3对齐,这特别是在将材料带体系组件65用于自动化机器人施加器的情况下是有利的。

在图3和4中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组件65的实施方式中,多个冲压件75布置在每个载体带3的第一侧17。在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组件65的其它实施方式(未示出)中,多个冲压件75可仅布置在载体带3的第二侧19。在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组件65的其它实施方式(未示出)中,多个冲压件75可布置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多个冲压件75也可布置在载体带3的第二侧19。因此,可在载体带3上提供不同布置的冲压件75。通过在载体带3不同布置的冲压件75,可以最佳方式布置相应应用的冲压件75。由此可提供可以灵活方式使用的材料带体系1和材料带体系组件65。

如已经描述的,固定胶带5和载体带3之间的可分离连接确保了,可通过固定胶带5来实现载体带3的连接功能,例如连接到材料带体系1的卷芯或连接到载体带3的部段,特别是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上,并且载体带3的结构构成可独立于该功能来选择。已经发现,这在其中多个冲压件75布置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和/或多个冲压件75布置在载体带3的第二侧19的情况下特别有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载体带3可以在结构上适应于多个冲压件75的方式构造。

特别地,已经发现剥离层25是有利的,因为它可具有部段,特别地,压敏胶粘性的表面例如固定胶带5的胶粘面(固定胶带5可通过该胶粘面在载体带3的第一侧17可分离地连接到载体带3的部段)或连接胶粘面49可连接到该部段,并且这些压敏胶粘性的表面可特别容易地与该部段分离,特别是当要使用材料带体系1时,例如在用于施加多个冲压件75的自动化机器人施加器中。

材料带体系组件65如下制造。提供第一材料带体系1和第二材料带体系1。然后将固定胶带5与第一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分离。此后,将第一材料带体系1的第一连接胶带7的连接胶粘面39在第二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的第二侧19连接到第二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的第二端部段15。然后将第二材料带体系1的第二连接胶带9的连接胶粘面49在第一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的第一侧17连接到第一材料带体系1的载体带3的第一端部段13。

结合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一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征、技术效果和/或优点以及结合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二实施方式描述的技术效果和/或优点也至少以类似的方式适用于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1的第三实施方式和根据本发明的材料带体系组件65的实施方式。

此外,应当注意,“具有”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一个(种)(one)”或“一个(种)(a)”不排除多重性。还注意的事实是,已经参考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一种描述的特征也可与上述其它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其它特征结合使用。声明中的附图标记不应当被视为限制。

附图标记

1材料带体系

3载体带

5固定胶带

7第一连接胶带

9第二连接胶带

11 剥离带

13 载体带的第一端部段

15 载体带的第二端部段

17 载体带的第一侧

19 载体带的第二侧

21 第一端部段的第一端面

23 第二端部段的第二端面

25 载体带的剥离层

27 载体带的背衬层

29 固定胶带的连接部段

31 固定胶带的固定胶粘面

33 固定胶带的背衬层

35 固定胶带的胶粘剂层

37 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部段

39 第一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

41 第一连接胶带的背衬层

43 第一连接胶带的胶粘剂层

45 第一连接胶带延伸方向

47 第二连接胶带的连接部段

49 第二连接胶带的连接胶粘面

51 第二连接胶带的背衬层

53 第二连接胶带的胶粘剂层

55 第二连接胶带延伸方向

57 剥离带的剥离层

59 剥离带的背衬层

61 剥离带的第一侧

63 剥离带的第二侧

65 材料带体系组件

67 第一端部段的第一边缘区域

69 第一端部段的第二边缘区域

71 第二端部段的第一边缘区域

73 第二端部段的第二边缘区域

75 冲压件

技术分类

0612011651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