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卫星装配用气浮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7:28


卫星装配用气浮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卫星装配的领域,尤其是涉及卫星装配用气浮装置。

背景技术

卫星的装配是卫星在完成从预研到研制设计,从仿真分析到加工生产之后所必须要进行的一系列总装工作,任何卫星都必须要经历此阶段才能顺利出厂和成功发射;卫星整体设计完成后,需要在车间中完成装配,最终运输到发射位置。在装配过程中,需要对卫星主体以及太阳翼之间进行装配连接。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现有装配是一般是吊装安装,在安装的过程中,由于卫星的安装精度要求较大,现有的调节装置不易对高精度位置进行细微调节。

发明内容

为了对卫星主体和太阳翼进行支撑,增加卫星主体和太阳翼的悬浮程度,使得卫星主体和太阳翼方便调节角度,且调节时减少卫星主体与太阳翼和其他设备的接触,减少影响装配精度。本申请提供卫星装配用气浮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卫星装配用气浮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卫星装配用气浮装置,包括有底板,所述底板的底端设置有供气结构,所述底板上转动连接有调节球,所述调节球的一侧设置有调节所述调节球转动的第一驱动结构,所述调节球的表面开设有气道,所述气道与所述供气结构相对连通,所述气道的内部设置有调节气体流量大小的调节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调节结构能够将供气结构对气道内部的气体的流量进行调节,进而根据不同的要求排出不同流量的气体,通过第一驱动结构带动调节球转动,进而带动位于调节球上的气道转动,进而通过气道对排气的方向进行调节,朝向不同的方位进行吹气,对卫星主体和太阳翼进行支撑,增加卫星主体和太阳翼的悬浮程度,使得卫星主体和太阳翼方便调节角度,且调节时减少卫星主体与太阳翼和其他设备的接触,减少影响装配精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包括有位于所述调节球一侧的驱动杆,所述调节球的表面开设有第一涡轮槽,所述驱动杆的表面开设有第二涡轮槽,所述第一涡轮槽和所述第二涡轮槽相对啮合,所述驱动杆的一侧设置有驱动所述驱动杆转动的第二驱动结构,所述驱动杆的一侧还设置有驱动所述驱动杆转动的转动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驱动结构带动驱动杆转动,且通过第一涡轮槽和第二涡轮槽相对啮合,进而通过驱动杆带动调节球转动,从而带动气道的方向进行调节,且通过转动结构带动驱动杆转动,增加驱动杆带动调节球进行多方位转动。

可选的,所述第二驱动结构包括有与所述驱动杆同轴设置的内杆,所述内杆和所述驱动杆固定连接,所述内杆同轴套设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上同轴固定连接有联动杆,所述联动杆上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三锥齿轮,所述第三锥齿轮上的一侧设置有驱动所述第三锥齿轮转动的第三驱动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驱动结构带动第三锥齿轮转动,第三锥齿轮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且第二锥齿轮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使得第一锥齿轮带动内杆转动,进而调动驱动杆转动。

可选的,所述转动结构包括有与所述驱动杆转动连接的驱动框,所述驱动框上固定连接有第四锥齿轮,所述第四锥齿轮与所述第三锥齿轮的轴线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三锥齿轮和所述第四锥齿轮之间相对设置,所述第三驱动结构能够带动所述第四锥齿轮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三驱动结构带动第四锥齿轮转动,使得第四锥齿轮带动驱动框转动,进而驱动框带动驱动杆转动。

可选的,所述第三驱动结构包括有位于所述第三锥齿轮和所述第四锥齿轮之间的驱动套,所述驱动套靠近所述第三锥齿轮的一侧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五锥齿轮,所述驱动套靠近所述第四锥齿轮的一侧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五锥齿轮,所述驱动套的内部同轴滑动连接有换向轴,所述换向轴的一端设置有带动所述换向轴转动的第一驱动件,所述换向轴上固定连接有插销,所述驱动套相对于所述插销的位置开设有插槽,所述插销伸入到所述插槽的内部且相对滑动连接,所述驱动套的一侧设置有带动所述驱动套沿着所述换向轴的长度方向移动的换向结构,所述第三锥齿轮和所述第五锥齿轮之间能够相对啮合,所述第四锥齿轮和所述第六锥齿轮之间能够相对啮合,所述第四锥齿轮和所述换向轴之间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套在换向轴上相对滑动来控制驱动杆沿着驱动杆的轴线方向转动或者驱动杆沿着其中心点转动的情况,当驱动套位于靠近第三锥齿轮的一侧时,第三锥齿轮和第五锥齿轮相对啮合,使得第一驱动件带动换向轴转动,且换向轴带动驱动套转动,进而第五锥齿轮带动第三锥齿轮转动;当驱动套位于靠近第四锥齿轮的一侧时,第四锥齿轮和第六锥齿轮相对啮合,使得第一驱动件带动换向轴转动,且换向轴带动驱动套转动,进而第六锥齿轮带动第四锥齿轮转动。

可选的,所述换向结构包括有位于所述第五锥齿轮和所述第六锥齿轮之间的换向杆,所述换向杆的一侧设置有换向圆板,所述换向圆板的下方设置有驱动所述换向圆板转动的第二驱动件,所述换向杆与所述换向圆板偏心连接,且所述换向杆与所述换向圆板之间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驱动件带动换向圆板转动,进而换向圆板带动换向杆移动,且由于换向板和换向圆板呈偏心连接,从而换向板带动驱动套移动。

可选的,所述调节结构包括有位于所述气道内部的调节块,所述调节块的下方设置有驱动所述调节块移动的第三驱动结构,所述气道的开口沿着自上而下的高度方向逐渐扩口设置,所述调节块的侧壁与所述气道的侧壁平行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驱动结构带动调节块上下移动,位于气道内部的气流通过调节块和气道的内壁之间的缝隙位置排出,且当调节块向上移动时,位于调节块和气道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变小,减少气体的排出;当调节块向下移动时,位于调节块和气道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变大,增大气体的排出。

可选的,所述气道包括有背离所述调节球中心一端的稳流部以及位于所述靠近所述调节球中心一端的聚集部,所述聚集部和所述稳流部之间相对连通,所述调节块位于所述聚集部的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位于气道内部的气体通过聚集部的导向自位于调节块和气道的内壁之间缝隙位置流出,且通过稳流部对气体进行稳流,提高气体流出后的导向。

可选的,所述调节块上固定连接有示意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示意灯自气道的开口位置照射,便于对气道的角度进行观察,便于操作人员的操作。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调节结构能够将供气结构对气道内部的气体的流量进行调节,进而根据不同的要求排出不同流量的气体,通过第一驱动结构带动调节球转动,进而带动位于调节球上的气道转动,进而通过气道对排气的方向进行调节,朝向不同的方位进行吹气,对卫星主体和太阳翼进行支撑,增加卫星主体和太阳翼的悬浮程度,使得卫星主体和太阳翼方便调节角度,且调节时减少卫星主体与太阳翼和其他设备的接触,减少影响装配精度。

2.通过驱动套在换向轴上相对滑动来控制驱动杆沿着驱动杆的轴线方向转动或者驱动杆沿着其中心点转动的情况,当驱动套位于靠近第三锥齿轮的一侧时,第三锥齿轮和第五锥齿轮相对啮合,使得第一驱动件带动换向轴转动,且换向轴带动驱动套转动,进而第五锥齿轮带动第三锥齿轮转动;当驱动套位于靠近第四锥齿轮的一侧时,第四锥齿轮和第六锥齿轮相对啮合,使得第一驱动件带动换向轴转动,且换向轴带动驱动套转动,进而第六锥齿轮带动第四锥齿轮转动。

3.第三驱动结构带动调节块上下移动,位于气道内部的气流通过调节块和气道的内壁之间的缝隙位置排出,且当调节块向上移动时,位于调节块和气道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变小,减少气体的排出;当调节块向下移动时,位于调节块和气道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变大,增大气体的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卫星装配用气浮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卫星装配用气浮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卫星装配用气浮装置的第一驱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卫星装配用气浮装置的第一驱动结构示意图的连接位置;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卫星装配用气浮装置的调节球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底板;11、外壳;12、空腔;2、供气结构;3、调节球;31、气道;311、稳流部;312、聚集部;32、第一涡轮槽;4、第一驱动结构;41、驱动杆;411、第二涡轮槽;412、内杆;42、第一锥齿轮;43、第二锥齿轮;431、联动杆;432、第三锥齿轮;44、第四锥齿轮;45、驱动套;451、第五锥齿轮;452、第六锥齿轮;453、换向轴;454、插销;455、插槽;46、第一转动电机;47、换向杆;471、横杆;472、竖杆;48、换向圆板;49、驱动框;5、调节结构;51、调节块;52、液压缸;53、示意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卫星装配用气浮装置。参照图1、图2,卫星装配用气浮装置包括有底板1,位于底板1的内部设置有供气结构2,且位于底板1的上方转动连接有调节球3,调节球3的内部开设有气道31,通过气道31将供气结构2与外界相对连通。底板1上还设置有驱动调节球3转动的第一驱动结构4,通过第一驱动结构4带动调节球3转动,进而带动气道31转动,对不同的位置进行喷气。调节球3的气道31内部设置有调节结构5,调节结构5能够对气道31内部气体的流量进行控制。

底板1上固定连接有外壳11,调节球3的顶端自外壳11的内部露出,且调节球3与外壳11之间转动连接,气道31自外壳11的顶端伸出,将位于气道31内部的气体喷出到外壳11的外侧。

参照图3、图4,第一驱动结构4包括有位于调节球3一侧的驱动杆41,调节球3的表面开设有第一涡轮槽32,且驱动杆41的表面开设有第二涡轮槽411,第一涡轮槽32和第二涡轮槽411相对啮合。驱动杆41上同轴固定连接有内杆412,驱动框49与内杆412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框架结构,且驱动框49与内杆412之间转动连接。

参照图4、图5,内杆412上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42,第一锥齿轮42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43,且第二锥齿轮43背离第一锥齿轮42的一侧同轴固定连接有联动杆431,联动杆431背离第二锥齿轮43的一侧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三锥齿轮432,第三锥齿轮432位于驱动框49背离内杆412的一侧,且联动杆431和驱动框49之间转动连接。

驱动框49背离内杆412的一侧的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第四锥齿轮44,第四锥齿轮44与第三锥齿轮432之间相对设置,且第三锥齿轮432和第四锥齿轮44的轴线平行设置。位于第三锥齿轮432和第四锥齿轮44之间设置有驱动套45,驱动套45的轴线水平设置,且驱动套45的轴线与第三锥齿轮432的轴线垂直设置。驱动套45靠近第三锥齿轮432的一侧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五锥齿轮451,且驱动套45靠近第四锥齿轮44的一侧同轴固定连接有第六锥齿轮452。

驱动套45上同轴穿设有换向轴453,换向轴453与驱动套45之间滑动连接,且换向轴453的侧壁沿着换向轴453的轴线方向固定连接有插销454,驱动套45相对于插销454的位置开设有插槽455,插销454位于插槽455的内部且相对滑动连接,换向轴453的一端设置有驱动换向轴453转动的第一转动电机46。通过插销454在插槽455的内部相对滑动,且通过第一转动电机46带动换向轴453转动,且换向轴453带动驱动套45相对转动,驱动套45带动第五锥齿轮451和第六锥齿轮452转动。

位于第五锥齿轮451和第六锥齿轮452之间设置有换向杆47,换向杆47为“L”形结构,且换向杆47包括有横杆471和与横杆471固定连接的竖杆472,横杆471为可伸缩结构,且横杆471伸入到第五锥齿轮451和第六锥齿轮452之间。

位于竖杆472背离横杆471的一端设置有换向圆板48,换向圆板48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转动电机,第二转动电机的电机轴与换向圆板48同轴且固定连接,通过第二转动电机带动换向圆板48转动,竖杆472背离横杆471的一端与换向圆板48偏心设置,且竖杆472与换向圆板48之间转动连接。

通过第二转动电机带动换向圆板48转动,进而换向圆板48带动竖杆472移动,进而带动横杆471沿着换向轴453的轴线方向移动,当竖杆472与换向圆板48的连接位置处位于换向圆板48背离横板的一端时,第三锥齿轮432与第五锥齿轮451相对啮合,且第四锥齿轮44和第六锥齿轮452相对脱离;当竖杆472与换向圆板48的连接位置处位于换向圆板48靠近横板的一端时,第三锥齿轮432与第五锥齿轮451相对脱离,且第四锥齿轮44和第六锥齿轮452相对啮合。

参照图3、图5,供气结构2包括有开设在底板1内部的空腔12,空腔12的底部设置有为空腔12内部供气的气泵,且空腔12与气道31相对连通。气道31包括有位于上方的稳流部311和位于稳流部311下方的聚集部312,稳流部311和聚集部312相对连通,且聚集部312沿着自上而下的高度方向逐渐朝向相对背离的方向张开。

调节结构5包括有位于聚集部312的内部竖直设置的调节块51,调节块51的侧壁沿着自上而下的高度方向逐渐的直径逐渐变大,且位于调节块51的下方竖直设置有液压缸52,液压缸52的液压杆与调节块51之间固定连接。调节块5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示意灯53,示意灯53能够自气道31的顶端将光照出,进而提示操作人员风向的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卫星装配用气浮装置的实施原理为:通过供气结构2将气体供到气道31的内部,且通过气道31将气体排出,通过第一转动电机46带动驱动套45转动,进而驱动套45带动第五锥齿轮451和第六锥齿轮452转动,且当第五锥齿轮451和第三锥齿轮432啮合时,第三锥齿轮432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43转动,进而第二锥齿轮43带动第一锥齿轮42转动,进而带动驱动杆41转动,驱动杆41带动调节球3转动,进而带动调节球3对气道31的方向进行调节。

当第六锥齿轮452和第四锥齿轮44啮合时,第五锥齿轮451带动驱动框49转动,进而驱动框49带动驱动杆41以第四锥齿轮44的轴线为轴进行转动。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63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