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0:30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数据库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提供了云服务。云服务指将各类数据库(例如,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NewSQL数据库)等基础设施设置在云服务器上进行服务,允许用户以个人或组织形式申请使用这些数据库。相比于用户自己搭建更快捷、安全稳定性更高,且可以随业务规模按需申请,不同用户之间可以共享使用数据库,进而节约了成本。

在将数据库设置在云服务器上时,数据库中数据的迁移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目前的数据库引擎提供的将数据从源数据库导出再导入到目标数据库的方案中,受限于数据库的种类差异等,容易导致迁移失败。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能够保障不同种类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迁移成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包括:接收来自消息队列服务器的元数据信息,该元数据信息为应用服务器执行业务时新增的第一增量数据对应的数据标识;在元数据信息存在于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中的情况下,从源数据库的服务器获取元数据信息对应的第一增量数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用于源数据库的服务器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转换;根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将第一增量数据转换为适用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为异构数据库;向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对应的第二增量数据。

在第一方面中,通过消息队列服务器记录应用服务器执行业务时新增的第一增量数据对应的数据标识信息元数据信息,基于元数据信息,能够确定需迁移的第一增量数据都有哪些,即使进行数据在线数据迁移也不会造成数据遗漏,能够保证元数据库和目标数据库的数据一致性,进而可以实现数据在线迁移。并且,由于可以进行在线迁移,相较于目前累计到一定程度的数据再进行迁移的数据迁移方案,生成多少第一增量数据则迁移多少第一增量数据,不必累积,对数据迁移时的数据迁移量进行了分化,使得单位时间内待迁移数据的数据量较小,导入导出时间也会较短,减小了因网络抖动或其他异常导致的迁移失败的概率,进而提升数据迁移的成功率。并且,通过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进行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之间的第一增量数据域第二增量数据的转换,可以实现将一个源数据库内的数据迁移至多个目标数据库的目的,以及保障异构数据迁移成功(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为异构数据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方法还包括:

向第二设备发送用于请求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的第一请求;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

在该实现中,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请求以请求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第二设备在接收到第一请求后进行响应,向第一设备发送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能够及时为第一设备提供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方法还包括:

从本地缓存中调用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

在该实现中,第一设备从本地缓存中调用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调用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的效率较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在接收来自消息队列服务器的元数据信息之前,方法还包括:

从源数据库的服务器获取源数据库的服务器存储的第一存量数据;根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将第一存量数据转换为适用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存量数据;向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对应的第二存量数据。

在该实现中,第一设备从源数据库的服务器获取第一存量数据,并根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将第一存量数据转换为适用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存量数据,再向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第二存量数据,实现了源数据库中第一存量数据的迁移。由于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源数据库与多类目标数据库之间的第一字段与第二字段的转换关系,进而可以实现将一个源数据库内的存量数据迁移至多个目标数据库的目的,以及实现异构数据迁移的目的(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为异构数据库),进而保障数据迁移成功。并且,先进行第一存量数据的迁移再进行第一增量数据的迁移,能够保障源数据库的服务器存储的数据和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存储的数据一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包括源数据库中的数据对应的第一字段与目标数据库中的数据对应的第二字段的转换关系;第一字段与第二字段表征的信息含义相同,且字段结构不同;根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将第一增量数据转换为适用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包括:根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中的转换关系,将第一增量数据中的第一字段转换为第二字段,得到适用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

在该实现中,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源数据库与多类目标数据库之间的第一字段与第二字段的转换关系,进而可以实现将一个源数据库内的数据迁移至多个目标数据库的目的,以及实现异构数据迁移的目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二设备包括一个第二设备或多个第二设备,一个第二设备对应一个目标数据库;或者,一个第二设备对应多个目标数据库。

在该实现中,设计有一个或多个第二设备,能够为第一设备提供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方法应用于应用服务器,包括:

在业务执行过程中生成第一增量数据的情况下,向源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第一增量数据、以及向消息队列服务器发送第一增量数据对应的元数据信息;其中,元数据信息用于:在元数据信息存在于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中的情况下,第一设备从消息队列服务器获取到元数据信息后,根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将第一增量数据转换为适用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以及向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对应的第二增量数据。

在第二方面中,通过应用服务器向消息队列服务器发送应用服务器执行业务时新增的第一增量数据对应的数据标识信息元数据信息,基于元数据信息,能够确定需迁移的第一增量数据都有哪些,即使进行数据在线数据迁移也不会造成数据遗漏,能够保证元数据库和目标数据库的数据一致性,进而可以实现数据在线迁移。并且,由于可以进行在线迁移,相较于目前累计到一定程度的数据再进行迁移的数据迁移方案,生成多少第一增量数据则迁移多少第一增量数据,不必累积,对数据迁移时的数据迁移量进行了分化,使得单位时间内待迁移数据的数据量较小,导入导出时间也会较短,减小了因网络抖动或其他异常导致的迁移失败的概率,进而提升数据迁移的成功率。并且,通过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进行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之间的第一增量数据域第二增量数据的转换,可以实现将一个源数据库内的数据迁移至多个目标数据库的目的,以及保障异构数据迁移成功(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为异构数据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方法还包括:

在源数据库的服务器故障的情况下,向任意一个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数据获取请求;数据获取请求用于请求第二增量数据;接收来自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

在该实现中,在源数据库的服务器故障的情况下,应用服务器向任意一个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存量数据获取请求以获取第二存量数据,确保应用服务器的业务能够正常执行。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方法应用于消息队列服务器,包括:

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的元数据信息,该元数据信息为应用服务器执行业务时新增的第一增量数据对应的数据标识;向第一设备发送元数据信息;其中,元数据信息用于:在元数据信息存在于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中的情况下,第一设备根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将第一增量数据转换为适用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以及向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对应的第二增量数据。

在第三方面中,通过消息队列服务器接收应用服务器执行业务时新增的第一增量数据对应的数据标识信息元数据信息,基于元数据信息,能够确定需迁移的第一增量数据都有哪些,即使进行数据在线数据迁移也不会造成数据遗漏,能够保证元数据库和目标数据库的数据一致性,进而可以实现数据在线迁移。并且,由于可以进行在线迁移,相较于目前累计到一定程度的数据再进行迁移的数据迁移方案,生成多少第一增量数据则迁移多少第一增量数据,不必累积,对数据迁移时的数据迁移量进行了分化,使得单位时间内待迁移数据的数据量较小,导入导出时间也会较短,减小了因网络抖动或其他异常导致的迁移失败的概率,进而提升数据迁移的成功率。并且,通过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进行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之间的第一增量数据域第二增量数据的转换,可以实现将一个源数据库内的数据迁移至多个目标数据库的目的,以及保障异构数据迁移成功(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为异构数据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一设备包括一个第一设备或多个第一设备,一个第一设备对应一个目标数据库;或者,一个第一设备对应多个目标数据库。

在该实现中,设计有多个第一设备同时执行第一增量数据的迁移,能够提升数据迁移效率。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装置,该数据处理装置可以为第一设备或者第一设备中的芯片或者片上系统。该数据处理装置可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中第一设备所执行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上述功能相应的模块。如,该数据处理装置包括:收发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消息队列服务器的元数据信息,该元数据信息为应用服务器执行业务时新增的第一增量数据对应的数据标识;收发模块,还用于在元数据信息存在于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中的情况下,从源数据库的服务器获取元数据信息对应的第一增量数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用于源数据库的服务器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转换;处理模块,用于根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将第一增量数据转换为适用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为异构数据库;收发模块,还用于向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对应的第二增量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收发模块,还用于: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请求,第一请求用于请求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以及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处理模块还用于:从本地缓存中调用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收发模块,还用于在接收来自消息队列服务器的元数据信息之前,从源数据库的服务器获取源数据库的服务器存储的第一存量数据;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将第一存量数据转换为适用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存量数据;收发模块,还用于向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对应的第二存量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包括源数据库中的数据对应的第一字段与目标数据库中的数据对应的第二字段的转换关系;第一字段与第二字段表征的信息含义相同,且字段结构不同;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中的转换关系,将第一增量数据中的第一字段转换为第二字段,得到适用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二设备包括一个第二设备或多个第二设备,一个第二设备对应一个目标数据库;或者,一个第二设备对应多个目标数据库。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装置,该数据处理装置可以为应用服务器或者应用服务器中的芯片或者片上系统。该数据处理装置可以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者第二面可能的实现中应用服务器所执行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上述功能相应的模块。如,该数据处理装置包括:收发模块,用于在业务执行过程中生成第一增量数据的情况下,向源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第一增量数据、以及向消息队列服务器发送第一增量数据对应的元数据信息;其中,元数据信息用于:在元数据信息存在于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中的情况下,第一设备从消息队列服务器获取到元数据信息后,根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将第一增量数据转换为适用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以及向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对应的第二增量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收发模块,还用于:在源数据库的服务器故障的情况下,向任意一个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数据获取请求;数据获取请求用于请求第二增量数据;以及接收来自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装置,该数据处理装置可以为消息队列服务器或者消息队列服务器中的芯片或者片上系统。该数据处理装置可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中消息队列服务器所执行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上述功能相应的模块。如,该数据处理装置包括:收发模块,用于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的元数据信息,该元数据信息为应用服务器执行业务时新增的第一增量数据对应的数据标识;收发模块,还用于向第一设备发送元数据信息;其中,元数据信息用于:在元数据信息存在于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中的情况下,第一设备根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将第一增量数据转换为适用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以及向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对应的第二增量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一设备包括一个第一设备或多个第一设备,一个第一设备对应一个目标数据库;或者,一个第一设备对应多个目标数据库。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装置,数据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处理器和收发器用于支持数据处理装置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以及第三方面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运行时,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以及第三方面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系统,该数据处理系统包括:应用服务器、消息队列服务器、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应用服务器用于:在业务执行过程中生成第一增量数据的情况下,向源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应用服务器执行业务时新增的第一增量数据、以及向消息队列服务器发送第一增量数据对应的元数据信息;元数据信息为应用服务器执行业务时新增的第一增量数据对应的数据标识;消息队列服务器,用于: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的元数据信息;并向第一设备发送元数据信息; 第一设备,用于:接收来自消息队列服务器的元数据信息;在元数据信息存在于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中的情况下,从源数据库的服务器获取元数据信息对应的第一增量数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用于源数据库的服务器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转换;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为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根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将第一增量数据转换为适用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为异构数据库;向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对应的第二增量数据。

第十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以及第三方面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处理器和收发器用于支持数据处理装置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以及第三方面的方法。

其中,本申请中第四方面至第十一方面描述的有益效果,可以对应参考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的有益效果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四;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五;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六;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七;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下面首先对本申请涉及到的专业名词进行说明:

异构数据库(Heterogeneous Data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system,DBMS)不同的数据库。比如,可以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种类相同,而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型号不同。例如,同为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的Oracle、 SQL Server等之间互为异构数据库。也可以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种类不同的数据库,如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中的Oracle与非关系型数据库(not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NoSQL)系统中的Cassandra也互为异构数据库。或者,也可以是不同数据模型的数据库,如关系、模式、层次、网络、面向对象不同的数据库。本申请实施例中,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互为异构数据库。

数据库迁移(Database Migration):将源数据库中的数据,迁移至目标数据库;数据库在线迁移包括存量数据迁移和增量数据迁移两个过程。

存量数据迁移(Full Data Migration):截止一个数据迁移任务开始时,已经存在于源数据库中的全量数据。

增量数据迁移(Incremental Data Migration):一个数据迁移任务开始后,程序在源数据库修改(含新写入、更新、删除等)的数据。

在线迁移(Zero-Downtime Database Migration):即不停止业务对应的新数据的写入,可在数据库迁移的过程中持续对外提供业务。

主题/话题(Topic):消息队列中,区分不同消息管道。

目前的数据迁移方案中,通过源数据库的导出命令(例如:Dump、Copy),在源数据库存储的数据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将源数据库中的数据导出到一台服务器的磁盘中,作为文件存储(比如csv格式,sql格式等)。然后再通过执行源数据库的导入命令(例如:Source),将文件中的数据导入目标数据库中。导出、导入数据的过程中,为了保障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的数据一致性,源数据库必须停止新数据库写入,必须对外停止服务,无法做到在线迁移。并且,目前的数据迁移方案中,通常是一对一完成的迁移,即一个源数据库迁移至一个目标数据库,且绝大部分的迁移方案都是同构数据库迁移,无法应用于异构数据迁移、以及数据库一对多迁移的场景。

此外,如果迁移的数据中有一些特殊字符,很容易在导入目标数据库时失败。如果迁移的数据量较大(例如,部分数据存储量巨大的非关系型数据库中,可能有几十T甚至几百T的数据),数据的导入导出时间也会较长,一旦有网络抖动或其他异常,需要重新开始,容易导致数据迁移失败。如果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异构,则源数据库的导出文件可能无法直接导入目标数据库,无法完成异构迁移。

可见,目前的数据迁移方案容易导致数据迁移失败。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描述。

下面以图1所示数据处理系统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描述。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系统的示意图一, 如图1所示,该数据处理系统可以包括如下四个节点:

应用服务器、消息队列服务器、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以是计算机、服务器等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电子设备。其中,服务器可以是单独的一个服务器,或者,也可以是由多个服务器构成的服务器集群。部分实施方式中,服务器集群还可以是分布式集群。

具体的,应用服务器与源数据库的服务器建立有通信连接、应用服务器与消息队列服务器也建立有通信连接。基于该通信连接,应用服务器在业务执行过程中生成第一增量数据的情况下,向源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第一增量数据、以及向消息队列服务器发送第一增量数据对应的元数据信息。应用服务器可以安装DB Migrate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DK),通过DB Migrate SDK执行上述步骤。

消息队列服务器与应用服务器建立有通信连接、与第一设备也建立有通信连接。消息队列服务器安装有消息队列,消息队列属于一种具有短暂存储消息的组件,该消息队列具备同一个分区内有序的特点,通过Topic有序管理接收到的数据。示例性的,对于第一设备的数量为多个的场景,一个Topic对应一个第一设备。以有两个第一设备为例,则消息队列可以维护有Topic A和Topic B,其中一个第一设备订阅Topic A,另一个设备订阅Topic B。消息队列也可称为消息中间件,用于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的元数据信息,并向第一设备发送元数据信息。本申请实施例中仅将第一增量数据对应的元数据信息写入消息队列服务器,能够避免将全部的第一增量数据写入造成消息队列的存储容量不足。

第一设备,与源数据库的服务器之间建立有通信连接、也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之间建立有通信连接、还与消息队列服务器之间建立有通信连接。基于上述通信连接,接收来自消息队列服务器的元数据信息,并在元数据信息存在于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从第二设备获取)中的情况下,从源数据库的服务器获取元数据信息对应的第一增量数据,例如,通过分布式资源调度程序(distributed resource scheduler,DRS)中的SELECT查询方式以获取第一增量数据;然后根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将第一增量数据转换为适用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再向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对应的第二增量数据。

第二设备,配置有异构数据库之间的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该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记录有异构数据库之间的含义相同、但是字段结构不同的字段之间转换关系。并将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提供给第一设备。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可以集成在同一电子设备,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电子设备上。

进一步地,第一设备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一个第一设备可以对应一个目标数据库,还可以对应多个目标数据库;第二设备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一个第二设备可以对应一个目标数据库,还可以对应多个目标数据库。如图2所示,示出了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为不同电子设备的场景下,数据处理系统的示意图二,在该场景中一个第一设备对应一个目标数据库,且具备多个目标数据库。

上面主要从系统组成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下面从数据处理系统中各个节点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介绍。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如图3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301,应用服务器在业务执行过程中生成第一增量数据的情况下,向源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应用服务器执行业务时新增的第一增量数据。相应的,源数据库的服务器接收第一增量数据。

其中,参考本申请实施例对数据处理系统的说明,应用服务器与源数据库的服务器建立有通信连接。基于该通信连接,应用服务器与源数据库可以传输第一增量数据。该第一增量数据为应用服务器在业务执行过程中在线生成的数据。示例性的,该第一增量数据可以如表1所示,包含有雇员身份标识employee_id、雇员名称employee_name、雇员标签employee_label、雇员性别employee_sex四个字段。

表1

S302,应用服务器向消息队列服务器发送第一增量数据对应的元数据信息。相应的,消息队列服务器接收元数据信息。

其中,参考本申请实施例对数据处理系统的说明,应用服务器与消息队列服务器建立有通信连接。基于该通信连接,应用服务器与消息队列服务器可以传输第一增量数据对应的元数据信息。例如,该元数据信息为应用服务器执行业务时新增的第一增量数据对应的数据标识,具备指示第一增量数据的功能。示例性的,元数据信息可以是包括了第一增量数据对应的库名(database)、表名(table)、操作(operation)、以及主键(primarykey)的一组信息。具体的,元数据信息可以是表1所示第一增量数据对应的:库名:“company_system”、 “表名”: “employee”、 “操作”: “INSERT”、 “主键”: “1025”。

S303,消息队列服务器向第一设备发送元数据信息。相应的,第一设备接收来自消息队列服务器的元数据信息。

其中,第一设备与消息队列服务器建立有通信连接,能够传输元数据信息。消息队列服务器向第一设备发送元数据信息的模式可以灵活设置。示例性的,消息队列服务器向第一设备发送元数据信息的模式可以是订阅模式,即一旦消息队列服务器接收到元数据信息,则马上向第一设备发送元数据信息。或者,在消息队列服务器接收到元数据信息符合一定条件时(例如积累元数据信息的信息量到达某一阈值或者积累元数据信息的时长到达某一阈值),再向第一设备发送元数据信息。

S304,第一设备在元数据信息存在于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中的情况下,从源数据库的服务器获取元数据信息对应的第一增量数据。

其中,第一设备与源数据库的服务器之间建立有通信连接。基于该通信连接,第一设备与源数据库的服务器之间能够交互第一增量数据。

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用于源数据库的服务器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转换。比如,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包括源数据库中的数据对应的第一字段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中的数据对应的第二字段的转换关系,该第一字段与第二字段表征的信息含义相同,且字段结构不同。数据库的数据模型包括了数据库中的字段结构。对于源数据库而言,数据模型包括了第一字段;而对于目标数据库而言,数据模型包括了第二字段。示例性的,以源数据库为MySQL,目标数据库为Cassandra为例,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可以如表2所示。则第一字段可以为company_system,相应的第二字段为user_system;第一字段可以为employee,相应的第二字段为user;第一字段可以为employee_id,相应的第二字段为user_id等。

第一字段可以包括特殊字符,通过将第一字段转换为第二字段,可以克服特殊字符导致的数据迁移失败,保障数据迁移成功。

表2

在另一个示例中,源数据库为MySQL,而目标数据库有两个,分别为Cassandra和openGauss,则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可以如表3所示。

表3

S305,第一设备根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将第一增量数据转换为适用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

其中,将第一增量数据转换为适用于至少几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取决于本申请实施例应用的数据迁移场景。示例性的,如果在数据迁移场景需要将源数据库的数据转换成多个目标数据库中,则将第一增量数据转换为适用于多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如果在数据迁移场景需要将源数据库的数据转换成一个目标数据库中,则将第一增量数据转换为适用于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

具体的,S305可以包括:根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中的转换关系,将第一增量数据中的第一字段转换为第二字段,得到适用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

示例性的,对于表1所示第一增量数据,目标数据库为Cassandra,则转换后的第二增量数据可以包括: INSERT INTO user_system.user (user_id, user_name, user_label, user_gender) VALUES(‘1025’, ‘王五’, ‘狂拽酷炫’, ‘男’)。

S306,第一设备向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对应的第二增量数据。

其中,第一设备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之间建立有通信连接,基于该通信连接,在S305中转换出第二增量数据之后,即可将其发往相应的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接收到第二增量数据,即可读取第二增量数据以实现存储。

本申请实施例中,应用服务器在业务执行过程中生成第一增量数据的情况下,向源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第一增量数据,并向消息队列服务器发送第一增量数据对应的元数据信息。然后消息队列服务器向第一设备发送元数据信息。并且,第一设备在元数据信息存在于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中的情况下,从源数据库的服务器获取元数据信息对应的第一增量数据。第一设备再根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将第一增量数据转换为适用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第一设备最后向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对应的第二增量数据,进而实现异构数据库迁移、源数据库拆分、源数据库备份等目的。

其中,通过消息队列服务器记录应用服务器执行业务时新增的第一增量数据对应的数据标识信息元数据信息,基于元数据信息,能够确定需迁移的第一增量数据都有哪些,即使进行数据在线数据迁移也不会造成数据遗漏,能够保证元数据库和目标数据库的数据一致性,进而可以实现数据在线迁移。并且,由于可以进行在线迁移,相较于目前累计到一定程度的数据再进行迁移的数据迁移方案,生成多少第一增量数据则迁移多少第一增量数据,不必累积,对数据迁移时的数据迁移量进行了分化,使得单位时间内待迁移数据的数据量较小,导入导出时间也会较短,减小了因网络抖动或其他异常导致的迁移失败的概率,进而提升数据迁移的成功率。并且,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源数据库与多类目标数据库之间的第一字段与第二字段的转换关系,进而可以实现将一个源数据库内的数据迁移至多个目标数据库的目的,以及实现异构数据迁移的目的(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为异构数据库)。而且,第一字段与第二字段的转换关系也可以包括特殊字符的转换关系,避免目标数据库无法读取特殊字符的情形,进而保障数据迁移成功。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设备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多个,如图4所示,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则多个第一设备分别执行S303-S306,具体过程可参考图3的说明,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设计有多个第一设备同时执行第一增量数据的迁移,能够提升数据迁移效率。

下面对S305中,对第一设备可能获取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的途径进行介绍: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本地缓存有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如图5所示,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S510,第一设备从本地缓存中调用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从本地缓存中调用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调用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的效率较高。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本地缓存中没有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如图6所示,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四,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S610,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请求,相应的,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请求。

其中,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建立有通信连接,基于该通信连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能够传输第一请求,该第一请求用于请求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

S620,第二设备响应于第一请求,向第一设备发送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相应的,第一设备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

其中,第一设备在接收到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后可以存储到本地缓存中,以便在图4相应的应用场景中进行应用。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请求以请求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第二设备在接收到第一请求后进行响应,向第一设备发送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能够及时为第一设备提供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

在S306完成之后,可以将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中的第二增量数据用于数据库容灾、异构数据库恢复等场景,相应的,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五,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S710,应用服务器在源数据库的服务器故障的情况下,向任意一个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数据获取请求。相应的,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接收数据获取请求。

其中,数据获取请求用于请求第二增量数据。

S720,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接收并响应于数据获取请求,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第二增量数据,相应的,应用服务器接收来自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

其中,应用服务器在接收到第二增量数据后,可以将其用于数据库容灾、异构数据库恢复等场景中。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源数据库的服务器故障的情况下,应用服务器向任意一个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数据获取请求以获取第二增量数据,确保应用服务器的业务能够正常执行。

上面介绍了应用服务器在业务执行过程中生成的第一增量数据从源数据库到目标数据库的迁移过程。而在实际应用当中,源数据库还存储有应用服务器在业务历史执行过程中生成的第一存量数据,下面介绍该第一存量数据的迁移过程。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六,在接收来自消息队列服务器的元数据信息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S810,第一设备从源数据库的服务器获取源数据库的服务器存储的第一存量数据。

其中,第一设备可以向源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存量数据请求以获取第一存量数据。示例性的,如表4所示,此时源数据库中包括两条第一存量数据:

表4

S820,第一设备根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将第一存量数据转换为适用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存量数据。

其中,参考S304的介绍,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包括源数据库中的数据对应的第一字段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中的数据对应的第二字段的转换关系。基于该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能够将第一存量数据转换为适用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存量数据。

示例性的,对于表4所示第一存量数据,转换后的第二存量数据包括:

INSERT INTO user_system.user (user_id, user_name, user_label, user_gender) VALUES (‘1023’, ‘张三’, ‘高大威猛’, ‘男’);

INSERT INTO user_system.user (user_id, user_name, user_label, user_gender) VALUES (‘1024’, ‘李四’, ‘英俊潇洒’, ‘男’)。

在另一个示例中,对于表4所示第一存量数据,转换后的第二存量数据还可以包括:

INSERT INTO organization_system.staff (staff_id, staff_name, staff_gender) VALUES (‘1023’, ‘张三’, ‘男’);

INSERT INTO organization_system.staff (staff_id, staff_name, staff_gender) VALUES (‘1024’, ‘李四’, ‘英俊潇洒’, ‘男’)。

S830,第一设备向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对应的第二存量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从源数据库的服务器获取第一存量数据,并根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将第一存量数据转换为适用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存量数据,再向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第二存量数据,实现了源数据库中第一存量数据的迁移。由于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源数据库与多类目标数据库之间的第一字段与第二字段的转换关系,进而可以实现将一个源数据库内的存量数据迁移至多个目标数据库的目的,以及实现异构数据迁移的目的(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为异构数据库),进而保障数据迁移成功。并且,先进行第一存量数据的迁移再进行第一增量数据的迁移,能够保障源数据库的服务器存储的数据和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存储的数据一致。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S830完成之后,可以将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中的第二存量数据用于数据库容灾、异构数据库恢复等场景,相应的,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七,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S910,应用服务器在源数据库的服务器故障的情况下,向任意一个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存量数据获取请求。相应的,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接收存量数据获取请求。

其中,存量数据获取请求用于请求第二存量数据。

S920,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接收并响应于存量数据获取请求,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第二存量数据,相应的,应用服务器接收来自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存量数据。

其中,应用服务器在接收到第二存量数据后,可以将其用于数据库容灾、异构数据库恢复等场景中。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源数据库的服务器故障的情况下,应用服务器向任意一个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存量数据获取请求以获取第二存量数据,确保应用服务器的业务能够正常执行。

上述主要从各个节点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各个节点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算法步骤,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能够以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各个节点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具体实现时,本申请所示各节点,如:第一设备可采用图10所示的组成结构或者包括图10所示的部件。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当该数据处理装置具有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设备的功能时,该数据处理装置可以为第一设备或第一设备中的芯片或片上系统。

如图10所示,该数据处理装置可以包括处理器101,通信线路102、收发器103、以及存储器104。其中,处理器101,存储器104以及收发器103之间可以通过通信线路102连接。在一种示例中,处理器1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10中的CPU0和CPU1。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数据处理装置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除图10中的处理器101之外,还可以包括处理器107。

其中,处理器101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通用处理器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它们的任意组合。处理器101还可以是其它具有处理功能的装置,如电路、器件或软件模块等。

通信线路102,用于在数据处理装置所包括的各部件之间传送信息。

收发器103,用于与其他设备或其它通信网络进行通信。该其它通信网络可以为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s,WLAN)等。收发器103可以是接口电路、管脚、射频模块、收发器或者任何能够实现通信的装置。

进一步的,该数据处理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04。存储器104,用于存储指令。其中,指令可以是计算机程序。

其中,存储器104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_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或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或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还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_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_only memory,CD_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磁盘存储介质或其他磁存储设备,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或蓝光光碟等。

需要说明的是,存储器104可以独立于处理器101存在,也可以和处理器101集成在一起。存储器104可以用于存储指令或者程序代码或者一些数据等。存储器104可以位于数据处理装置内,也可以位于数据处理装置外,不予限制。处理器101执行存储器104中存储的指令时,可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数据处理装置还包括输出设备105和输入设备106。示例性地,输入设备106是键盘、鼠标、麦克风或操作杆等设备,输出设备105是显示屏、扬声器(speaker)等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数据处理装置可以是台式机、便携式电脑、网络服务器、移动手机、平板电脑、无线终端、嵌入式设备、芯片系统或有图10中类似结构的设备。此外,图10中示出的组成结构并不构成对该数据处理装置的限定,除图10所示部件之外,该数据处理装置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该数据处理装置应用于第一设备。图11所示装置中各模块具有实现图3-图9中对应步骤的功能,并能达到其相应技术效果。各模块执行步骤相应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考图3-图9对应步骤的说明,不再赘述。该数据处理装置可以为第一设备或者第一设备中的芯片或者片上系统。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上述功能相应的模块。如,该数据处理装置包括:

收发模块111,用于接收来自消息队列服务器的元数据信息,该元数据信息为应用服务器执行业务时新增的第一增量数据对应的数据标识;收发模块111,还用于在元数据信息存在于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中的情况下,从源数据库的服务器获取元数据信息对应的第一增量数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用于源数据库的服务器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转换;处理模块112,用于根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将第一增量数据转换为适用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为异构数据库;收发模块111,还用于向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对应的第二增量数据。

在一种实施例中,收发模块111,还用于: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请求,第一请求用于请求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以及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

在一种实施例中,处理模块112还用于:从本地缓存中调用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

在一种实施例中,收发模块111,还用于在接收来自消息队列服务器的元数据信息之前,从源数据库的服务器获取源数据库的服务器存储的第一存量数据;处理模块112,还用于根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将第一存量数据转换为适用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存量数据;收发模块111,还用于向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对应的第二存量数据。

在一种实施例中,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包括源数据库中的数据对应的第一字段与目标数据库中的数据对应的第二字段的转换关系;第一字段与第二字段表征的信息含义相同,且字段结构不同;处理模块112,具体用于根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中的转换关系,将第一增量数据中的第一字段转换为第二字段,得到适用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包括一个第二设备或多个第二设备,一个第二设备对应一个目标数据库;或者,一个第二设备对应多个目标数据库。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数据处理装置,该数据处理装置应用于应用服务器。该装置中各模块具有实现图3-图9中对应步骤的功能,并能达到其相应技术效果。各模块执行步骤相应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考图3-图9对应步骤的说明,不再赘述。该数据处理装置可以为应用服务器或者应用服务器中的芯片或者片上系统。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上述功能相应的模块。如,该数据处理装置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在业务执行过程中生成第一增量数据的情况下,向源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第一增量数据、以及向消息队列服务器发送第一增量数据对应的元数据信息;其中,元数据信息用于:在元数据信息存在于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中的情况下,第一设备从消息队列服务器获取到元数据信息后,根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将第一增量数据转换为适用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以及向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对应的第二增量数据。

在一种实施例中,收发模块,还用于:在源数据库的服务器故障的情况下,向任意一个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数据获取请求;数据获取请求用于请求第二增量数据;以及接收来自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数据处理装置,该数据处理装置应用于消息队列服务器。该装置中各模块具有实现图3-图9中对应步骤的功能,并能达到其相应技术效果。各模块执行步骤相应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考图3-图9对应步骤的说明,不再赘述。该数据处理装置可以为消息队列服务器或者消息队列服务器中的芯片或者片上系统。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上述功能相应的模块。如,该数据处理装置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的元数据信息,该元数据信息为应用服务器执行业务时新增的第一增量数据对应的数据标识;收发模块,还用于向第一设备发送元数据信息;其中,元数据信息用于:在元数据信息存在于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中的情况下,第一设备根据预设数据转换配置信息,将第一增量数据转换为适用于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的第二增量数据,以及向至少一类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发送与目标数据库的服务器对应的第二增量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一设备包括一个第一设备或多个第一设备,一个第一设备对应一个目标数据库;或者,一个第一设备对应多个目标数据库。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流程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该程序可存储于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流程。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前述任一实施例的终端装置,如:包括数据发送端和/或数据接收端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终端装置的硬盘或内存。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是上述终端装置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上述终端装置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进一步地,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还可以既包括上述终端装置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上述计算机程序以及上述终端装置所需的其他程序和数据。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指令。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流程可以由计算机指令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如计算机、处理器、网络设备、和终端等)完成。该程序可被存储于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不予限制。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以及收发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流程可以由该芯片系统完成,如该芯片系统可以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各节点所执行的功能,或者,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各节点所执行的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保存程序指令和/或数据,当该芯片系统运行时,该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该程序指令,以使该芯片系统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各节点所执行的功能或者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各节点所执行的功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储器可以是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等,还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 RAM)。存储器是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还可以是电路或者其它任意能够实现存储功能的装置,用于存储指令和/或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一个(项)”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至少两个(项)”是指两个或三个及三个以上,“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只存在A,只存在B以及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与A对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例如,可以根据A可以确定B。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出现的“连接”是指直接连接或者间接连接等各种连接方式,以实现设备间的通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出现的“传输”(transmit/transmission)如无特别说明,是指双向传输,包含发送和/或接收的动作。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传输”包含数据的发送,数据的接收,或者数据的发送和数据的接收。或者说,这里的数据传输包括上行和/或下行数据传输。数据可以包括信道和/或信号,上行数据传输即上行信道和/或上行信号传输,下行数据传输即下行信道和/或下行信号传输。本申请实施例中出现的“网络”与“系统”表达的是同一概念,数据处理系统即为通信网络。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如: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分类

0612011593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