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座椅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越来越多,由此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极大地威胁着驾乘人员的健康及生命。因此,我们要求车辆上需配备一些相应的安全装置来减轻事故发生时对驾乘人员的伤害。

在相关技术中,车辆通常配备安全带、安全气囊等安全装置来减轻事故发生时对驾乘人员的伤害。但是这些安全装置的保护效果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座椅以及车辆,该座椅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溃缩吸能,减少在座椅上的驾乘人员所受的碰撞伤害,以保护座椅上的驾乘人员。

具体地,本公开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座椅,包括座椅本体、底座以及吸能装置。底座与车辆的车身底板固定连接。吸能装置连接于座椅本体与底座之间。吸能装置设有限位槽以及连接于限位槽的内壁的至少一个溃缩件,以形成限位部和至少一个溃缩部。吸能装置通过溃缩部与底座和座椅本体中的一者连接。其中,当吸能装置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溃缩件能够发生断裂响应,以使吸能装置吸收部分座椅所受的力。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将吸能装置连接在底座和座椅本体之间,使得底座能够通过吸能装置支撑座椅本体,吸能装置能够起到支撑作用。吸能装置通过溃缩部与底座和座椅本体中的一者连接,此时溃缩部能够在支撑过程中,起到限位的作用,从而限制座椅本体相对于底座移动。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吸能装置会受到由碰撞产生的力,若吸能装置的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溃缩件会发生断裂响应,且吸能装置不再通过溃缩部与底座和座椅本体中的一者连接,此过程中,吸能装置实现溃缩吸能,限位槽使得座椅本体沿着限位槽的长度方向进行溃缩,提高溃缩方向的稳定性,避免溃缩方向变化对驾乘人员造成伤害。吸收了部分座椅所受的力,也即吸收了部分由碰撞产生的能量,从而减少在座椅上的驾乘人员所受的碰撞伤害,提高了座椅的安全性。

下面进一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溃缩件包括连接限位槽的内壁的连接部以及与连接部连接的断裂部,断裂部的宽度小于连接部的宽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断裂部开设有第一凹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吸能装置受力小于预设阈值时,吸能装置通过溃缩部与底座连接。当吸能装置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溃缩件能够发生断裂响应,吸能装置切换为通过限位部与底座连接,以吸收部分座椅所受的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能装置还包括第一紧固件,当吸能装置受力小于预设阈值时,溃缩部通过第一紧固件与底座连接。当吸能装置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溃缩件能够发生断裂响应,以使第一紧固件由溃缩部移动至限位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限位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凹槽,当吸能装置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第一紧固件能够与第二凹槽的侧壁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座椅还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一支撑件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第一紧固件,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于座椅本体,底座通过第一支撑件支撑座椅本体。当吸能装置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第一支撑件的一端跟随第一紧固件移动,且与第一紧固件相对转动。第一支撑件的另一端与座椅本体相对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能装置设有第三凹槽,底座设有第二支撑件,第二支撑件能够与第三凹槽的内壁抵接,以使底座通过吸能装置支撑座椅本体。当吸能装置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第二支撑件与第三凹槽的内壁能够相对滑动,以使第二支撑件与第三凹槽脱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座椅还包括第二紧固件,吸能装置设有多个连接孔,多个连接孔之间间隔设置,底座和座椅本体中的一者能够通过第二紧固件与多个连接孔中的一个连接,以调节底座与座椅本体之间的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座椅还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设置于底座与座椅本体之间。当吸能装置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第一弹性件能够对座椅本体起到缓冲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能装置包括设有限位槽的第一连接件以及与底座和座椅本体中的另一者连接的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开设有与第一连接件适配的安装槽,第一连接件通过安装槽安设于第二连接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限位部设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能够沿限位槽的长度方向进行变形。

和/或,安装槽设有第三弹性件,第三弹性件能够沿限位槽的长度方向进行变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座椅还包括安全带以及与安全带连接的控制器件,当吸能装置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器件能够对安全带进行预紧。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以及至少一个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座椅,座椅设置于车身的底板。

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该车辆应用了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座椅,而该座椅能够减少驾乘人员所受的碰撞伤害,提高了座椅的安全性,提高了应用了该座椅的车辆的安全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附图说明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所示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车辆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车辆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座椅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座椅的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的座椅的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所示的座椅的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实施例所示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3所示的座椅的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一实施例所示的吸能装置的第一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一实施例所示的吸能装置的第二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10、座椅;100、座椅本体;200、底座;210、第二支撑件;300、吸能装置;310、限位槽;320、溃缩件;321、连接部;322、断裂部;330、限位部;331、第二凹槽;340、溃缩部;350、第一紧固件;360、第三凹槽;370、第一连接件;380、第二连接件;381、安装槽;382、连接孔;301、第一凹槽;302、第二弹性件;303、第三弹性件;400、第一支撑件;500、第二紧固件;600、第一弹性件;20、车身。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目前,轿车、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多用途汽车、越野车、公共汽车、房车等车辆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等带来诸多便利,在人们出行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而车辆的种类繁多,品牌繁多,使得可供人们选择车辆很多,如何获得人们的青睐,提升产品竞争力,成了车辆厂家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越来越多,由此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极大地威胁着驾乘人员的健康及生命。因此,我们要求汽车上需配备一些相应的安全装置来减轻事故发生时对驾乘人员的伤害。

在相关技术中,汽车通常配备安全带、安全气囊等安全装置来减轻事故发生时对车主及乘员的伤害。但是这些安全装置的保护效果并不理想。

基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座椅以及车辆,该座椅能够减少在座椅上的驾乘人员所受的碰撞伤害,提高了座椅的安全性。进而提高了应用了该座椅的车辆的安全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座椅,通过应用了该座椅的车辆进行阐述。

如图1所示,提供一种车辆1,包括座椅10,该座椅10能够用于承载驾乘人员。具体地,该车辆1该包括车身20,座椅10设置于车身20的底板。

结合图2至图5所示,座椅10包括座椅本体100、底座200以及吸能装置300。底座200与车辆1的车身20底板固定连接。吸能装置300连接于座椅本体100与底座200之间。吸能装置300设有限位槽310以及连接于限位槽310的内壁的至少一个溃缩件320,以形成限位部330和至少一个溃缩部340。吸能装置300通过溃缩部340与底座200和座椅本体100中的一者连接。其中,当吸能装置300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溃缩件320能够发生断裂响应,以使吸能装置吸收部分座椅10所受的力。

如此,将吸能装置300连接在底座200和座椅本体100之间,使得底座200能够通过吸能装置300支撑座椅本体100,吸能装置300能够起到了支撑作用。当吸能装置300受力小于预设阈值时,吸能装置300通过溃缩部340与底座200和座椅本体100中的一者连接,此时溃缩部340能够在支撑过程中,起到限位的作用,从而限制座椅本体100相对于底座200移动。当车辆1发生碰撞时,吸能装置300会受到由碰撞产生的力,若吸能装置300的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溃缩件320会发生断裂响应,使得吸能装置300由通过溃缩部340切换为通过限位部330与底座200和座椅本体100中的一者连接。在溃缩件320断裂以及由溃缩部340切换到限位部330的过程中,吸能装置300实现溃缩吸能,限位槽310使得座椅本体100沿着限位槽310的长度方向进行溃缩,提高溃缩方向的稳定性,避免溃缩方向变化对驾乘人员造成伤害。吸收了部分座椅10所受的力,也即吸收了部分由碰撞产生的能量,从而减少在座椅10上的驾乘人员所受的碰撞伤害,提高了座椅10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预设阈值为溃缩部340切换限位部330所需的力的大小,也即溃缩件320发生断裂响应所需的力的大小。

可以理解地,预设阈值的大小受由溃缩件320的材质、尺寸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根据所受预设阈值的大小,改变溃缩件320的材质或者尺寸,以达到目标预设阈值。

需要说明的是,溃缩件320与吸能装置300可以是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是分体制造后进行组装。

可以理解地,限位槽310的长度方向为图8所示的X方向。

可以理解地,当吸能装置300受力小于预设阈值时,吸能装置300通过溃缩部340与底座200和座椅本体100中的一者连接。当吸能装置300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溃缩件320能够发生断裂响应,此时吸能装置300由溃缩部340切换为通过限位部330与底座200和座椅本体100中的一者连接,以吸收部分座椅10所受的力。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溃缩件320包括连接限位槽310的内壁的连接部321以及与连接部321连接的断裂部322,断裂部322的宽度小于连接部321的宽度。如此,将断裂部322的宽度设计成小于连接部321的宽度,使得当吸能装置300的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溃缩件320能够从断裂部322处发生断裂响应,提高溃缩件320发生断裂响应的可靠性,从而提高吸能装置300的可靠性。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断裂部322开设有第一凹槽301。如此,通过在断裂部322开设第一凹槽301,使得断裂部322的宽度小于连接部321的宽度,该方式制造简单,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如图3至图5所示,一实施例中,当吸能装置300受力小于预设阈值时,吸能装置300通过溃缩部340与底座200连接。当吸能装置300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溃缩件320能够发生断裂响应,吸能装置300切换为通过限位部330与底座200连接。如此,当吸能装置300受力小于预设阈值时,吸能装置300通过溃缩部340与底座200连接,此时溃缩部340能够在支撑过程中,起到限位的作用,从而限制座椅本体100相对于底座200移动。当车辆1发生碰撞时,吸能装置300会受到由碰撞产生的力,若吸能装置300的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溃缩件320会发生断裂响应,使得吸能装置300切换为通过限位部330与底座200连接。在溃缩件320断裂以及由溃缩部340切换到限位部330的过程中,吸能装置300实现溃缩吸能,限位槽310使得座椅本体100沿着限位槽310的长度方向进行溃缩,提高溃缩方向的稳定性,避免溃缩方向变化对驾乘人员造成伤害。吸收了部分座椅10所受的力,也即吸收了部分由碰撞产生的能量,从而减少在座椅10上的驾乘人员所受的碰撞伤害,提高了座椅10的安全性。

如图4以及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吸能装置300还包括第一紧固件350,当吸能装置300受力小于预设阈值时,溃缩部340通过第一紧固件350与底座200连接。当吸能装置300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溃缩件320能够发生断裂响应,以使第一紧固件350由溃缩部340移动至限位部330。如此,当车辆1发生碰撞导致吸能装置300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第一紧固件350受力能够从溃缩部340移动至限位部330,在此过程中,吸能装置300溃缩吸能,吸收了由碰撞产生的能力。从而减少在座椅10上的驾乘人员所受的碰撞伤害,提高了座椅10的安全性。

可以理解地,第一紧固件350能够在车辆1发生碰撞导致吸能装置300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第一紧固件350受力使得对溃缩件320施力,从而导致溃缩件320断裂,使得第一紧固件350能够从溃缩部340移动至限位部33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紧固件35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多种,包括但不限于螺栓、螺钉、铆钉等等。

一示例中,溃缩部340通过螺栓与底座200连接,当吸能装置300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第一紧固件350能够移动至限位部330,以使限位部330通过第一紧固件350与底座200连接。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部330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凹槽331,当吸能装置300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第一紧固件350能够与第二凹槽331的侧壁抵接。如此,当吸能装置300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溃缩件320发生断裂响应,导致第一紧固件350由溃缩部340切换至限位部330与底座200连接时,第一紧固件350能够在限位部330与第二凹槽331的侧壁相抵接,从而保证在吸能装置300溃缩吸能后,通过第一紧固件350和第二凹槽331的侧壁相抵接,底座200仍能支撑座椅本体100,使座椅本体100能够保持稳定,避免对驾乘人员造成二次伤害。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10还包括第一支撑件400,第一支撑件400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第一紧固件350,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于座椅本体100,底座200通过第一支撑件400支撑座椅本体100。当吸能装置300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第一支撑件400的一端跟随第一紧固件350移动,且与第一紧固件350相对转动。第一支撑件400的另一端与座椅本体100相对转动。如此,当车辆1没有发生碰撞事故时,第一支撑件400能够对座椅本体100起到支撑作用,以提高座椅1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当车辆1发生碰撞导致吸能装置300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第一紧固件350由溃缩部340移动至限位部330,以使第一支撑件400跟随第一紧固件350由溃缩部340移动至限位部330。并且第一支撑件400与第一紧固件350和座椅本体100均为转动连接,当溃缩装置溃缩吸能时,第一支撑件400能够相对转动,从而不影响溃缩装置进行溃缩吸能。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吸能装置300设有第三凹槽360,底座200设有第二支撑件210,第二支撑件210能够与第三凹槽360的内壁抵接,以使底座200通过吸能装置300支撑座椅本体100;当吸能装置300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第二支撑件210与第三凹槽360的内壁能够相对滑动,以使第二支撑件210与第三凹槽360脱接。如此,当车辆1没有发生碰撞事故时,利用第二支撑件210和第三凹槽360的内壁抵接,而吸能装置300又与座椅本体100连接,使得底座200能够支撑座椅本体100,进一步保证座椅1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当车辆1发生碰撞导致吸能装置300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吸能装置300受力使得凹槽的内壁和第二支撑件210相对滑动并且脱接,不影响溃缩装置溃缩吸能。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10还包括第二紧固件500,吸能装置300设有多个连接孔382,多个连接孔382之间间隔设置,底座200和座椅本体100中的一者能够通过第二紧固件500与多个连接孔382中的一个连接,以调节底座200与座椅本体100之间的距离。如此,通过在吸能装置300设置多个连接孔382,并能够在多个连接孔382之间更换不同的连接孔382进行连接,从而实现调节座椅本体100的位置,使得座椅本体100位置更加适配驾乘人员,从而提高车辆1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孔之间间隔设置的方向在此不做过多限制,只要能实现与不同的连接孔382连接能够调节底座200与座椅本体100之间的距离即可。

如图4以及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吸能装置300包括第一连接件370以及与第一连接件370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件380。限位槽310设置于第一连接件370上。当吸能装置300受力小于预设阈值时,第一连接件370通过溃缩部340与底座200和座椅本体100中的一者连接,第二连接件380与另一者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件370与第二连接件380固定连接可以包括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以及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件370与底座200和座椅本体100中的一者连接,第二连接件380与另一者连接包括第一连接件370与底座200连接,第二连接件380与座椅本体100连接,以及第一连接件370与座椅本体100连接,第二连接件380与底座200连接。

一示例中,第一连接件370通过溃缩部340与底座200连接,第二连接件380与座椅本体100连接。当吸能装置300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溃缩件320发生断裂响应,第一连接件370切换为通过限位部330与底座200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溃缩件320与第一连接件370一体成型制造。如此,可以减少溃缩件320与第一连接件370的装配工序,提高吸能装置300的装配效率。

如图5以及图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380开设有与第一连接件370适配的安装槽381,第一连接件370通过安装槽381安设于第二连接件380。如此,将第一连接件370和第二连接件380分体制造,再通过安装槽381将两者进行安装连接。这样能够单独更换第一连接件370,便于吸能装置300的维修更换。举例而言,在吸能装置300发生溃缩吸能后,第一连接件370发生了断裂响应,需要进行更换,此时只需要更换第一连接件370即可,而无需将整个吸能装置300进行更换,从而方便吸能装置300的维修更换。降低了维修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件370与第二连接件380连接方式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卡接、磁吸配合、螺接、卡扣连接等等可拆卸连接的方式。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70和第二连接件380一体成型制造。如此,可以减少装配工序,提高吸能装置300的装配效率。

如图8所示,一示例中,第二连接件380设有多个连接孔382,多个连接孔382之间间隔设置,底座200与第一连接件370连接,座椅本体100通过第二紧固件500与多个连接孔382中的一个连接,以调节底座200与座椅本体100之间的距离。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10还包括第一弹性件600,第一弹性件600设置于底座200与座椅本体100之间。当吸能装置300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弹性件能够对座椅本体100起到缓冲作用。如此,当车辆1发生碰撞导致吸能装置300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吸能装置300会溃缩吸能,从而导致座椅本体100失去支撑,在底座200和座椅本体100之间设置弹性件,使得座椅本体100在失去支撑后,弹性件能够对座椅本体100起到缓冲作用,避免驾乘人员受到二次伤害。进一步提高了座椅10的安全性,从而提高了车辆1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弹性件60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弹簧、弹簧板、扭簧、卷簧、气弹簧、弹力带等等中的至少一者。

可以理解地,上述列举了多种可以起到缓冲作用的弹性件,只要能够对座椅本体100之间进行缓冲即可。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部330设有第二弹性件302,第二弹性件302能够沿限位槽310的长度方向进行变形。如此,当吸能装置300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溃缩件320发生断裂响应时,由溃缩部340切换到限位部330的过程中,限位部330设置的第二弹性件302可以对发生溃缩的座椅10起到缓冲作用,避免驾乘人员因座椅10溃缩造成二次伤害。

如图9以及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槽381设有第三弹性件303,第三弹性件303能够沿限位槽310的长度方向进行变形。当吸能装置300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溃缩件320发生断裂响应时,由溃缩部340切换到限位部330的过程中,安装槽381设置的第三弹性件303可以对发生溃缩的座椅10起到缓冲作用,避免驾乘人员因座椅10溃缩造成二次伤害。

可以理解地,可以是单独限位部330设有第二弹性件302或者安装槽381设有第三弹性件303,也可以是限位部330设有第二弹性件302而安装部也设有第三弹性件303。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弹性件302和第三弹性件303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弹簧、橡胶、硅胶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10还包括安全带以及与安全带连接的控制器件,当车辆1发生碰撞导致吸能装置300受力大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器件能够对安全带进行预紧。从而车辆1发生碰撞时,进一步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减少对驾乘人员的伤害。并且当吸能装置300溃缩吸能时,安全带预紧能够进一步保证驾乘人员在吸能装置300溃缩时的安全,避免因溃缩受到二次伤害。进一步提高了座椅10的安全性,从而提高了车辆1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互为补充。

本公开“组件”、“装置”、“设备”所包含的构件亦可灵活进行组合,即可根据实际进行模块化生产,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进行模块化组装;也可以分别进行组装,在本装置中构成一个模块。

本公开对上述构件的划分,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公开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构件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是本公开等同的技术方案。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进一步地,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连接”另一个元件,二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方式的固定,也可以不可拆卸连接的固定,如套接、卡接、一体成型固定、焊接等,在传统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公开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652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