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旨在固定至容器的颈部的封闭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44:28


旨在固定至容器的颈部的封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封闭装置,该封闭装置配备有盖并且允许所述盖保持附接至容器的颈部,由此避免盖在自然环境中丢失。

背景技术

文献ES1232089U公开了一种封闭装置,该封闭装置包括下部环、盖和铰接装置,下部环旨在轴向地固定在容器的颈部上,盖包括旨在与形成于容器的颈部上的互补螺纹接合的螺纹,铰接件将盖连接至下部环。下部环包括旨在使下部环保持在容器的颈部上的附接器件。下部环的通过铰接装置连接至盖的部段没有附接器件,从而允许所述部段在降低位置与升高位置之间枢转,特别地以便允许盖被旋开。此外,盖包括夹紧固器件,该夹紧固器件旨在与形成于下部环中的互补夹紧固器件协作,并且因此允许盖保持处于翻转打开位置。

该封闭装置不是完全令人满意的。具体地,尽管在下部环的通过铰接装置连接至盖的部段中不存在附接器件,但是当盖从翻转打开位置移动至闭合位置时,为了允许下部环的连接至盖的部段枢转至升高位置所需的盖操作不容易执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背后的一个构思是提出一种封闭装置,该封闭装置允许盖保持附接至容器的颈部,该封闭装置可靠且易于生产和使用。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封闭装置,该封闭装置旨在固定至容器的颈部,该颈部包括孔口、颈部环和附接凸缘,该封闭装置包括:

-下部环,该下部环轴向地固定至颈部并且能够在颈部上绕所述轴线X旋转,所述下部环包括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第一区段包括附接元件,这些附接元件朝向下部环的内部径向地突出并且旨在定位在附接凸缘的下方,以便将下部环轴向地保持在容器的颈部上,下部环的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彼此铰接,使得第二区段相对于第一区段在降低位置与升高位置之间枢转,在降低位置中,第二区段定位在附接凸缘的下方,在升高位置中,第二区段至少部分地定位在附接凸缘的上方,

·盖,该盖包括上部壁和外周缘裙状部,外周缘裙状部具有螺旋状螺纹,该螺旋状螺纹旨在与颈部的螺旋状螺纹配合,以便允许盖在闭合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在释放位置中,盖的螺旋状螺纹不再与颈部的螺旋状螺纹接合;

-铰接装置,该铰接装置将盖连接至下部环的第二区段并且构造成允许盖在释放位置与翻转打开位置之间枢转,在翻转打开位置中,盖远离颈部的孔口;

下部环的第二区段包括具有至少一个凹部的内部面。

因此,由于这种凹部的存在,下部环的厚度局部地减小,并且第二区段使得第二区段更容易通过附接凸缘的任一侧,特别是在盖从翻转打开位置移动至闭合位置时更容易通过附接凸缘的任一侧。

根据其他有利实施方式,这种封闭装置可以具有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特征。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第二区段没有附接元件。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附接元件是朝向内侧径向突出的突起部。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第二区段在90°与180°之间的角度范围内延伸。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第二区段的内部面包括两个凹部,这两个凹部分别从第二区段的中央区域延伸远至第二区段的两个端部中的每个端部。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第二区段的中央区域没有凹部。这允许第二区段在固定装置的区域中维持足够的刚度,以便确保所述固定装置的可靠操作。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至少一个凹部从第二区段的下部边缘延伸远至第二区段的上部部分,该上部部分旨在当第二区段处于降低位置时定位成面向附接凸缘。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每个凹部在大于30°、有利地大于45°、并且例如为大约60°的角度范围延伸。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第一区段包括前部区域和两个附接区域,前部区域与第二区段径向相对,附接元件定位在两个附接区域中,并且两个附接区域定位成各一个附接区域位于前部区域的每一侧而在所述前部区域与第二区段之间。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第一区段的前部区域没有附接元件。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附接元件仅定位在两个附接区域中。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第一区段的前部区域在40°与150°之间、并且优选在90°与150°之间的角度范围内延伸。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两个附接区域中的每个附接区域在10°与90°的角度范围内延伸。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第一区段的前部区域的高度小于第一区段的两个附接区域的高度并且小于第二区段的高度,并且第一区段的前部区域能够且旨在当第二区段于降低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动时变得卡住在颈部环与附接凸缘之间,以便允许下部环径向地移动。因此,由于形成在下部环的前部区域的上部边缘处以在下部环与颈部之间形成附加的径向间隙的切口的存在,第二区段的一部分可以更容易通过附接凸缘的任一侧。这也使得封闭装置更容易使用,特别是在盖需要从翻转打开位置移动至闭合位置时,因为下述张力较小:施加至下部环以便允许第二区段在降低位置与升高位置之间移动的张力。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组件,该组件包括上述封闭装置和包括颈部的容器,该颈部包括孔口、颈部环和附接凸缘,其轴向地定位在颈部环与附接凸缘之间,下部环的两个附接区域的附接元件定位在附接凸缘的下方,以便将下部环轴向地保持在容器的颈部上。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第一区段的前部区域的高度小于颈部环与附接凸缘之间的间距。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铰接装置包括两个片状件,这两个片状件连接外周缘裙状部和第二区段,封闭装置还包括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构造成在盖处于翻转打开位置时固定盖,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凸起,该凸起在铰接装置的两个片状件之间从外周缘裙状部轴向地突出,并且凸起包括朝向外侧径向突出的柱状部;以及突出部分,该突出部分在铰接装置的两个片状件之间从下部环的第二区段轴向地突出;

·柱状部和突出部分构造成使得:在盖处于翻转打开位置并且下部环的第二区段处于降低位置时,突出部分夹紧在柱状部与附接凸缘之间。由于这种布置,固定装置确保盖在盖的翻转打开位置以大角度牢固的固定。此外,与构造成抵靠容器的颈部的包括柱状部的固定装置相比,所提出的布置使得可以限制柱状部的径向尺寸。这是特别有利的,因为过大径向尺寸的柱状部容易损害灌装操作的可靠性和产量,在灌装操作期间,封闭装置在配装于容器上之前在传送器上被特别地运输。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e1>L–e2,其中:

L是片状件在盖处于闭合位置的初始状态中的长度;

e1是旨在当盖处于翻转打开位置时与突出部分接触的柱状部的接触区域与穿过片状件的上端部的直线和片状件相对于彼此的对称平面(P)之间的交点之间的径向距离;以及

e2是旨在当盖处于翻转打开位置时与柱状部接触的突出部分的接触区域与穿过片状件的下端部的直线和对称平面(P)之间的交点之间的径向距离。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e1>L–e2+e3+e4,其中:

e3是下部环与颈部之间在径向于轴线X的方向上的并且内接于对称平面P内的径向间隙;以及

e4是突出部分与附接凸缘之间的径向间隙。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e1=L–e2+e3+e4+Δ,其中,Δ在包括在0.05mm与2mm之间。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突出部分突出超过外周缘裙状部的下限。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片状件和固定装置构造成使得:在盖于释放位置与翻转打开位置之间的枢转运动中,片状件承受张力,该张力增加直到中间不稳定位置,并且然后从所述中间不稳定位置朝向翻转打开位置减小。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封闭装置通过模制而形成为单个件。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下部环通过易碎桥接件连接至外周缘裙状部。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当盖处于翻转打开位置并且下部环的第二区段同时处于降低位置时,盖打开的角度大于120°。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外周缘裙状部包括凹口部分,并且弹性片状件在所述凹口部分中与所述外周缘裙状部相接。这种布置使得可以产生足够长度的弹性片状件,同时限制形成在盖与下部环之间的并且易于允许灰尘进入的间隙的尺寸。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在仅通过非限制性说明给出的对本发明的几个特定实施方式的以下描述中,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细节、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图1是安装在容器的颈部上的封闭装置的四分之三后部立体图。

[图2]图2是容器的颈部的横截面的视图,该容器的颈部旨在接纳图1的封闭装置。

[图3]图3是安装在容器的颈部上的封闭装置的侧视图,并且描绘了处于释放位置的封闭装置的盖,在该释放位置中,盖不再与容器的颈部接合。

[图4]图4是安装在容器的颈部上的封闭装置的立体图,并且描绘了处于翻转打开位置的封闭装置的盖,在该翻转打开位置中,盖远离颈部中的孔口。

[图5]图5是安装在容器的颈部上的封闭装置的横截面的视图,并且描绘了处于翻转打开位置的封闭装置的盖,在该翻转打开位置中,盖远离颈部中的孔口。

[图6]图6是封闭装置的下部环在正交于轴线X的平面中的横截面的视图。

[图7]图7是封闭装置的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其图示了下部环的第二区段的内部面。

[图8]图8是封闭装置的前视图。

[图9]图9是封闭装置的侧视图。

[图10]图10是图1的放大图,其详细地图示了封闭装置。

[图11]图11是盖和柱状部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12]图12是下部环和突出部分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书和附图中,轴线X与在封闭装置的盖1旋拧在容器的颈部2上时的封闭装置的盖1的旋转轴线对应。按照惯例,“径向”取向定向成正交于轴线X,并且轴向取向定向成平行于轴线X。术语“外部”和“内部”用于参考轴线X限定一个元件相对于另一元件的相对位置;因此,与径向位于外周缘的外部元件相比,靠近轴线X的元件被称为内部元件。

术语“上”和“下”用于参照下述位置来限定一个元件相对于另一元件的相对位置:在所述位置中,颈部2的孔口3向上定向并且盖1在容器的颈部2上处于闭合位置,旨在定位得较低的元件称为下部并且旨在定位得较高的元件称为上部。术语“前”和“后”用于沿着与轴线X垂直的直径限定一个元件相对于另一元件的相对位置。

在下文中参照图1至图12对下述组件进行描述:该组件包括图1至图5中所描绘的封闭装置和配备有颈部2的容器。

如图2中明显地示出,容器的颈部2具有上端部,在该上端部中,形成有孔口3,该孔口3用于倒出容器的内含物。容器的颈部2具有径向向外突出的颈部环4和附接凸缘5,该附接凸缘也径向向外突出并且轴向定位在颈部环4与孔口3之间。在颈部环4与孔口3之间轴向地形成有筒形部分。此外,颈部2包括轴向地定位在附接凸缘5与孔口3之间的螺旋状螺纹6,螺旋状螺纹6由从颈部2的外表面向外径向地突出的一系列螺旋肋部形成。螺旋状螺纹6旨在与互补的螺旋状螺纹7配合,如图4中明显地描绘,螺旋状螺纹7由形成在封闭装置的盖1中的一系列螺旋肋部形成。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形成在颈部2中的螺旋状螺纹6和形成在盖1中的螺旋状螺纹7是中断的螺纹。换言之,相邻的螺旋肋部被下述间隔分开:该间隔在盖1仍然接合在颈部2上时作为排气口并且特别地允许容器内部存在的气体排出。

封闭装置包括:下部环9,下部环9保持在容器的颈部2上;盖1,盖1旨在覆盖容器的孔口3以便塞住孔口3;以及铰接装置10,如图1中明显地描绘的,铰接装置10将盖1连接至下部环9。盖1能够在图1中所描绘的闭合位置与图3中所描绘的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在释放位置中,盖1不再与颈部2接合。盖1还能够从释放位置朝向如图4和图5中所描绘的翻转打开位置翻转,在该翻转打开位置中,盖1远离颈部2的孔口3,使得盖1不会阻碍容器的内容物的倒出。封闭装置还包括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设计成将盖1固定在翻转打开位置中。

如图1中明显地示出的,盖1包括上部壁13,上部壁13旨在定位成在所述盖1处于闭合位置时大致上正交于轴线X从而面向颈部2的孔口3。盖1还包括外周缘裙状部14,该外周缘裙状部14旨在当盖1处于闭合位置时围绕容器的颈部2。外周缘裙状部14从所述上部壁13的外周缘向下、垂直于上部壁13延伸。螺旋状螺纹7形成在外周缘裙状部14的内部面上。

如图4中明显地示出的,盖1包括内裙部8,内裙部8从盖1的上部壁13垂直向下延伸,并且定尺寸成插入到颈部2的孔口3中。盖1还包括环形唇部15,环形唇部15从上部壁13延伸、径向地位于在内裙部8与外周缘裙状部14之间。内裙部8和环形唇部15定尺寸成使得当盖1在容器的颈部2上处于闭合位置时,内裙部8与颈部2的内部面接触,同时环形唇部15与颈部2的外部面接触。因此,内裙部8和环形唇部15使得可以确保封闭的密封性。

有利地,在第一次打开容器之前,下部环9经由例如在图7至图9中可见的易碎桥接件30连接至盖1,易碎桥接件30旨在当盖1打开时断裂。这些易碎的桥30因此构成篡改的指示器。

下部环9轴向地保持在容器的颈部2上,同时仍能够相对于容器的颈部2绕轴线X旋转。如图1、图3和图4中所描绘的,下部环9具有彼此铰接的两个部分、具体地第一区段16和第二区段17,下部环9经由第一区段16和第二区段17借助于铰接装置10连接至盖1。

如图3中所描绘的,第二区段17能够相对于第一区段16在降低位置与升高位置之间向上枢转,在降低位置中,第二区段17的至少大部分旨在定位于附接凸缘5的下方,在升高位置中,第二区段17的至少大部分定位在附接凸缘5的上方。这允许盖1相对于容器的颈部2向上移动,直到盖1的螺旋状螺纹7与形成在容器的颈部2上的螺旋状螺纹6脱离为止。换言之,当盖1被旋开时,下部环9绕轴线X被旋转地驱动,同时下部环9的第二区段17相对于第一区段16枢转直至升高位置,以便允许盖1从闭合位置向上轴向移动至图3中所示的释放位置。当盖1从释放位置枢转至翻转打开位置时,下部环9的第二区段17相对于第一区段16沿相反方向枢转,并且然后处于降低位置。此外,当盖1从翻转打开位置枢转至释放位置时,第二区段17也相对于第一区段16从降低位置枢转至升高位置。

下部环9借助于附接凸缘5轴向地保持在容器的颈部2上。如图2中所示,附接凸缘5具有截头锥形的外表面,该截头锥形的外表面朝向顶部渐缩,也就是说在朝向容器的孔口3的方向上渐缩。附接凸缘5朝向底部界定肩部,也就是说在与孔口3相反的方向上界定肩部。

如图6中所示,下部环9的第一区段16包括附接元件18,附接元件18旨在与形成容器上的附接凸缘5配合,以便将下部环9轴向地保持在容器的颈部2上。附接元件18是从下部环9的第一区段16径向向内突出的突起部。有利地,附接元件18具有径向尺寸,该径向尺寸从底部向上、也就是说在下部环9的上部边缘的方向上增加。当封闭装置被组装在容器的颈部2上时,附接元件18抵靠附接凸缘5的截头锥形表面滑动,并且然后通过在附接凸缘5后面弹性返回而锁定。

下部环9的第一区段16包括前部区域19和两个附接区域20,如图6中所描绘的,前部区域19与下部环9的第二区段17径向相对,两个附接区域20定位成各一个附接区域20位于前部区域19的每一侧,并且各自定位在所述前部区域19与下部环9的第二区段17之间。附接元件18专门定位在两个附接区域20、21中。因此,因为在第一区段16的前部区域19中没有附接元件18,所以在下部环9与颈部2之间存在径向间隙,这允许下部环9向前和向后移动。这使得当第二区段17在降低位置与升高位置之间移动时,第二区段17的一部分更容易通过附接凸缘5的任一侧。换言之,下述张力较小:施加至下部环9以便允许第二区段17通过附接凸缘5的任一侧的张力。

有利地,第二区段17在90°与150°之间的、并且例如大约120°的角度范围内延伸,第一区段16的前部区域在90°与150°之间的、例如大约120°的角度范围内延伸,而两个附接区域20、21中的每个附接区域都在30°与90°之间的、例如大约60°的角度范围内延伸。

如图8和图9中明显地描绘的,第一区段16的前部区域19具有形成在下部环9的上部边缘处的切口31。因此,前部区域19具有平行于轴线X测量的高度,该高度小于下部环9的在前部区域19之外的高度并且小于颈部环4与附接凸缘5之间的间距。这使得可以仍然进一步增加下部环9与颈部2之间的径向间隙,因为如图5中所图示的,所述切口31允许第一区段16的前部区域19将其自身轴向定位在颈部环4与附接凸缘5之间,而在没有这种切口31的情况下,前部区域将抵靠附接凸缘5。

这种布置也是有利的,在于这种布置使得更容易注意到易碎桥接件30是否已经通过盖1的第一次打开而断裂,因为一旦易碎桥接件30已经断裂并且因此下部环9然后仅借助于铰接装置10连接至盖9,下部环9变得向前倾斜,从而更容易注意到开口已经被篡改。此外,下部环9因此可以在所述前部区域之外具有比颈部环4与附接凸缘5之间的间隔大的高度,由此使得可以限制形成在盖1与下部环9之间的并且易于允许灰尘进入的间隙的尺寸。

此外,作为上文所述切口31的替代方案或者除了上文所述切口31以外,下部环9的第二区段17还具有特定特征,该特定特征使得在第二区段17于降低位置与升高位置之间移动时,第二区段17的一部分更容易通过附接凸缘5的任一侧。如图6和图7中所描绘的,下部环的第二区段17具有形成在所述第二区段17的内部面中的两个凹部32。凹部32分别从第二区段17的中央区域延伸远至所述第二区段17的两个端部中每个端部。

此外,凹部31从下部环的下部边缘延伸远至下部环9的第二区段17的上部部分,该部分旨在当第二区段17处于降低位置时面向附接凸缘5。这些凹部31旨在局部减小第二区段17的厚度,以便使得第二区段17更容易通过附接凸缘5的任一侧,而同时维持足够的拉脱阻力。

第二区段17的中央区域本身没有凹部,由此允许下部环9的第二区段17维持足够的刚度,以允许下文所述固定装置的可靠操作。

在所描绘的实施方式中,铰接装置10包括两个片状件11、12,如图1和图4中明显可见,这两个片状件将盖1、并且更特别地是将盖1的外周缘裙状部14连接至下部环9、并且更特别地连接至下部环9的第二区段17。如图11和图12所示,片状件11、12关于对称平面P彼此对称,该平面是垂直的并穿过轴线X。

片状件11、12在凹口部分中与外周缘裙状部14相接。同样,片状件11、12有利地在凹口部分中与下部环2的第二区段17相接。换言之,片状件11、12基本上在外周缘裙状部9的下限之上延伸并且基本上在下部环3的上限之下延伸。

固定装置包括在图1中明显可见的凸起22,凸起22形成在盖1的外周缘裙状部14中。凸起22从盖1的外周缘裙状部14轴向向下突出,也就是说在下部环9的方向上突出。凸起22在两个片状件11、12之间突出。凸起22包括柱状部23,柱状部23在两个片状件11、12之间周向延伸并且从凸起22径向向外突出。

固定装置还包括突出部分24,突出部分24从下部环9的第二区段17轴向向上突出,也就是说朝向盖1的外周缘裙状部14突出。突出部分24也在两个片状件11、12之间突出。

如图4和图5所描绘的,柱状部23和突出部分24布置成使得:当盖1处于翻转打开位置时,突出部分24夹置在柱状部23与附接凸缘5之间。换言之,当盖处于翻转打开位置时,柱状部23和突出部分24在位于附接凸缘5的平面内的区域中彼此接触,并且突出部分24也与附接凸缘5接触。

如分别在图11和图12中所描绘的,柱状部23与突出部分24的接触区域距穿过片状件11、12的上端部的直线与对称平面P之间的交点定位在径向距离e1处,并且突出部分24与柱状部23的接触区域距穿过片状件11、12的下端部的直线与对称平面P之间的交点定位在径向距离e2处。

尺寸e1使得e1>L–e2,其中,L为片状件11、12在盖处于闭合位置的初始状态中的长度。这确保了柱状部23与突出部分24接触,并且当盖1处于翻转打开位置时,片状件11、12在张紧中受力。

此外,e1>L–e2+e3+e4,其中,e3为突出部分24与附接凸缘5之间的径向间隙,并且e4为下部环9与颈部2之间沿前/后方向、也就是说在径向于轴线X的方向上并且内接于对称平面P内的径向间隙。作为优选方案,e1=L–e2+e3+e4+Δ,其中Δ包括在0.05mm与2mm之间,并且被确定成使得当盖1处于翻转打开位置时,突出部分24与附接凸缘5接触。

此外,如图10中所描绘的,当盖1处于闭合位置时,柱状部23的接触表面的上部边缘在片状件11、12的上端部的下方轴向延伸距离d1,突出部分24的上部边缘在片状件11、12的下端部的上方轴向延伸距离d2,并且附接凸缘5的上部边缘在片状件11、12的下端部的上方轴向延伸距离d3。有利地,距离d1小于d2且小于d3。

盖1的动力学如下。在第一次旋开时,盖1离开闭合位置并远离下部环9移动远至图3中所图示的释放位置。易碎桥接件在这个运动期间断裂。此外,在旋开盖1的这种运动期间,下部环9绕轴线X旋转,并且下部环9的第二区段17在盖1远离附接凸缘5移动时朝向升高位置枢转。

此后,盖1然后可以沿翻转打开位置的方向向后枢转,在翻转打开位置中,外周缘裙状部14从上部壁13向上延伸。由于盖1沿其翻转打开位置的方向向后移动,柱状部23抵靠突出部分24被支承,并且因此致使下部环9的第二区段17从升高位置枢转至降低位置。

片状件11、10拉伸的能力结合固定装置的上述特征使得可以在盖1于图3中所描绘的释放位置与图4、图5中所描绘的翻转打开位置之间的枢转中形成硬点。换言之,片状件11、12和固定装置构造成使得在盖4从释放位置至翻转打开位置的运动的第一部分期间,由于柱状部23在突出部分24上的压力,两个弹性片状件28、29承受张力,该张力增加直到中间不稳定位置,并且然后从所述中间不稳定位置朝向翻转打开位置减小。这允许盖1固定在翻转打开位置中。

如在图5和图6中所描绘的,当下部环9的第二区段17处于降低位置并且同时盖1处于其翻转打开位置时,柱状部23按压抵靠突出部分24,突出部分24因此夹置在所述柱状部23与附接凸缘5之间。

因此,盖1保持在其翻转打开位置,因为由于上述布置,盖1不能朝向释放位置枢转,在释放位置中,盖1面向分配孔口3而下部环9的第二区段17保持处于降低位置。

有利地,当盖1处于其翻转打开位置并且同时下部环9的第二区段17处于降低位置时,盖1打开的角度大于120°、并且有利地大于或等于145°、并且例如为大约180°。打开的角度对应于下述凸出的角度区段:该凸出的角度区段形成在和盖1的上部壁13平行的平面与水平平面之间的相交处。

为了重新关闭盖1,使用者将盖1向前翻转直至释放位置。在这种翻转期间,柱状部23与突出部分24之间的接触消失,并且这允许下部环9的第二区段17朝向升高位置移动。

当第二区段17处于升高位置并且同时盖1处于释放位置时,所述盖1可以旋回到容器的颈部2上。在旋回期间,下部环9绕轴线X旋转并且下部环9的第二区段17在盖1接近附接凸缘5时朝向降低位置枢转。

有利地,封闭装置的整体由合成材料、比如聚乙烯、并且有利地由高密度聚乙烯模制为单个件。有利地,封闭装置以图1的结构、也就是说处于闭合位置的构型来模制,在该闭合位置中,封闭装置可以直接安装在容器的颈部2上。

尽管已经结合若干特定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明显的是,本发明绝不仅限于此,并且在所述器件的所有技术等同物及其组合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本发明包括所述器件的所有技术等同物及其组合。

动词“具有”、“包括”或“包含”及其变形形式的使用不排除权利要求中所陈述的那些元件或步骤以外的元件或步骤的存在。

在权利要求中,括号内的任何附图标记不应解释为限制权利要求。

相关技术
  • 一种封闭容器内壁自动清洗装置
  • 压力容器半封闭罐驱烟除尘装置
  • 旨在固定至容器的颈部的封闭装置
  • 旨在固定在容器的颈部上的封盖装置以及包括容器和所述封盖装置的组件
技术分类

06120116303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