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座椅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稳定性座椅。

背景技术

现有的座椅通常是用于使用者能舒适的坐着,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水平的提升,普通的座椅已经难以满足普通使用者的需求了,从而在市场上出现了躺椅,既可以当做常规的椅子使用,也可以当做单人床使用,使用起来非常的舒适。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现有的这种躺椅,稳定性较差,使用者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侧翻。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少侧翻现象,增强现有躺椅使用的稳定性,本申请提供一种高稳定性座椅。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高稳定性座椅,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高稳定性座椅,包括基架、转动在基架上的椅背和设置在基架以及椅背上的椅布,所述基架远离椅背一端设置有用于支撑基架前端的前支撑部,所述基架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支撑基架后端且与前支撑部联动的后支撑部,所述前支撑部包括转动连接在基架上的前支撑杆、固定在前支撑杆两端侧壁上的支撑块、设置在椅背与前支撑杆之间的手持杆,所述支撑块呈三角状,其中两角均于前支撑杆固定连接,其余一角抵接在地面上,所述手持杆一端转动连接于椅背,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前支撑杆远离支撑块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座椅的基架通过前支撑杆以及与前支撑杆联动的椅背和后支撑部,从而使得整个座椅的基架支撑在地面上,通过在前支撑杆侧壁上固定两个支撑块,支撑块最优设置为三角块,其中两个角均于前支撑杆固定连接,其余一角朝向背离前支撑杆的方向,通过设置支撑块增大了前支撑杆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了整个基架的稳定性,使用者在使用座椅的过程中,重心朝向基架一侧偏移时,支撑块的尖端抵接在地面上使得整个座椅难以侧翻。

可选的,所述后支撑部包括转动连接在基架上的后支撑杆、转动连接在后支撑杆两端侧壁上的第一连接片、转动连接在两个第一连接片之间的连接杆、设置在连接杆与椅背之间的背部支撑杆,所述连接杆抵接在基架的侧壁上,所述背部支撑杆一端固定在连接杆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椅背侧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初始状态下为座椅模式,此时第一连接片远离后支撑杆的一端位于基架的端部,连接杆位于基架的上方,且连接杆的两端抵接在基架的侧壁上,后支撑杆与基架之间的夹角呈钝角设置,后支撑杆远离机架的端部抵接在地面上,背部支撑杆与椅背之前的夹角呈锐角设置,背部支撑杆与椅背和基架之间三者呈锐角三角形设置,手持杆与基架呈平行设置,当需要将座椅调整为躺椅模式时,拉动连接杆,使得第一连接片反向转动,连接杆的两端抵接在后支撑杆的侧壁上,从而背部支撑杆拉动着椅背,使得椅背与基架之间的夹角进一步增大至近一百八十度,前支撑杆与基架之间的夹角进一步增大,使得将座椅调节成躺椅模式。

可选的,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外壁上均固定有第一塑胶套,所述第一塑胶套与基架接触的侧壁上间隔均匀的开设有若干个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塑胶套相比于金属的连接杆具有一定的弹性,当连接杆的两端抵接在基架的侧壁上时,增大了连接杆与基架之间的摩擦力,当连接杆的两端抵接在后支撑杆的侧壁上时,增大了连接杆与后支撑杆之间的摩擦力,提升了整个座椅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基架靠近椅背一端呈弯折设置,所述后支撑杆转动连接在基架的弯折端侧壁上,所述后支撑杆的侧壁上固定有用于限制后支撑杆转动的第一卡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无论是座椅模式或躺椅模式,后支杆与机架之间的夹角无须变动,通常状况下,基架的弯折端侧壁直接与后支撑杆的侧壁进行抵接,通过设置第一卡套,减少了基架与后支撑杆之间的磨损,由于第一卡套为弧形塑形卡套,通过第一卡套卡接在基架的侧壁上,从而将座椅模式调至成躺椅模式的过程中,使得基架与后支撑杆之间更加难以发生转动,从而提升了整个座椅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后支撑杆的两端侧壁上均固定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呈弯折设置,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均固定连接在后支撑杆的侧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筋与后支撑杆之间呈三角形,增大了后支撑杆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提升了整个座椅的稳定性,使得整个座椅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难以发生侧翻。

可选的,所述基架远离椅背一端转动连接有脚部支撑杆,所述脚部支撑杆与前支撑杆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一端转动连接在脚部支撑杆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前支撑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左右调节至躺椅模式时,由于前支撑杆与基架之间的夹角进一步增大,从而在第二连接片的作用下,使得转动在基架上的脚部支撑杆发生转动,直至脚部支撑杆与基架呈平行设置为止,从而更加便使用者将角部放置在脚部支撑杆的位置处,提升了使用者的舒适性。

可选的,所述脚部支撑杆的外壁转动连接有加强杆,所述脚部支撑杆的外壁上固定有用于限制加强杆转动角度的挡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躺椅模式下,转动加强杆,使得加强杆与脚部支撑杆呈九十度设置,在挡套的作用下,使得加强杆难以继续转动至大于九十度,从而提升了脚部支撑杆处的支撑强度。

可选的,所述加强杆的侧壁上固定有用于限制加强杆转动的第二卡套,所述第二卡套卡接在脚部支撑杆的侧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不需要使用加强杆时,使得加强杆反向转动,第二卡套卡接在脚部支撑杆的侧壁上,从而使得加强杆难以在脚部支撑杆上转动。

可选的,所述手持杆的侧壁上固定有第二塑胶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塑胶套增大了使用者手掌与手持杆之间的摩擦力,躺在椅布上的使用者起身的过程中,更加便于使用者抓持着第二塑胶套进行起身。

可选的,所述椅背的壁上绑扎有用于支撑使用者颈部的头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躺椅模式下,使得使用者的颈部或头部抵接在头枕上,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舒适性。

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设置支撑块增大了前支撑杆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了整个基架的稳定性,使用者在使用座椅的过程中,重心朝向基架一侧偏移时,支撑块的尖端抵接在地面上使得整个座椅难以侧翻;

2.通过设置加强筋,加强筋与后支撑杆之间呈三角形,增大了后支撑杆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提升了整个座椅的稳定性,使得整个座椅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难以发生侧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座椅模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躺椅模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基架;2、椅背;3、椅布;4、前支撑部;5、后支撑部;6、前支撑杆;7、支撑块;8、手持杆;9、后支撑杆;10、第一连接片;11、连接杆;12、背部支撑杆;13、第一塑胶套;14、第一卡套;15、加强筋;16、脚部支撑杆;17、第二连接片;18、加强杆;19、挡套;20、第二卡套;21、第二塑胶套;22、头枕。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高稳定性座椅。

参照图1,一种高稳定性座椅,包括基架1、椅背2和椅布3,椅背2转动连接在基架1的一端,椅背2为U型杆,基架1位于椅背2的两端之间,椅布3通过绑扎或缝合的方式铺设在基架1和椅背2上,椅布3位于椅背2处的侧壁上缝合或绑扎有头枕22,基架1远离椅背2的一端设置有前支撑部4,基架1的另一端设置有后支撑部5。

参照图1,前支撑部4用于支撑基架1的前端,前支撑部4包括前支撑杆6、支撑块7和手持杆8,前支撑杆6为U型杆,前支撑杆6的两端均与基架1转动连接,基架1位于前支撑杆6的两端之间,支撑块7设置有两个,两个支撑块7分别位于前支撑杆6的两侧,支撑块7固定在前支撑杆6与地面接触的弯折处,支撑块7可以为圆块、方块等各种形状的块状物,支撑块7最优设置为三角块,支撑块7其中的两个角与前支撑杆6固定连接,剩余的一角抵接在地面上。

参照图1,手持杆8设置有两个,两个手持杆8分别位于基架1的两侧,手持杆8一端转动连接在椅背2的侧壁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前支撑杆6远离支撑块7的端部侧壁上,手持杆8的侧壁上固定有第二塑胶套21,第二塑胶套21更加便于使用者在躺椅上起身。

参照图1,基架1靠近前支撑杆6的一端转动有脚部支撑杆16,脚部支撑杆16为U型杆,脚部支撑杆16与前支撑杆6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片17,第二连接片17一端转动连接在脚部支撑杆16的侧壁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前支撑杆6的侧壁上,躺椅状态模式下,脚部支撑杆16与基架1位于同一个高度,第二连接片17与脚部支撑杆16之间的夹角呈锐角设置,第二连接片17与前支撑杆6之间的夹角呈钝角设置,前支撑杆6、脚部支撑杆16和第二连接片17三者之间呈三角形稳定结构。

参照图1,脚部支撑杆16远离机架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加强杆18,加强杆18为U型杆,加强杆18的两端均转动连接在脚部支撑杆16的侧壁上,脚部支撑杆16的侧壁上固定有挡套19,加强杆18转动至九十度时,加强杆18的外壁抵接在挡套19上,使得加强杆18难以继续转动,此时加强杆18与脚部支撑杆16呈垂直设置,加强杆18的两端侧壁上均固定有第二卡套20,第二卡套20可卡接在脚部支撑杆16的侧壁上,第二卡套20为塑胶卡套,不使用加强杆18时,将第二卡套20卡接在脚部支撑杆16的侧壁上,从而使得加强杆18与脚部支撑杆16呈平行设置,加强杆18难以自由转动。

参照图1和图2,后支撑部5包括后支撑杆9、第一连接片10、连接杆11和背部支撑杆12,后支撑杆9为U型杆,基架1靠近椅背2的一端呈弯折设置,后支撑杆9的两端均转动连接在基架1的弯折处侧壁上,后支撑杆9的两端侧壁上均固定有第一卡套14,初始状态下,第一卡套14卡接在基架1的弯折处侧壁上,基架1的弯折端与后支撑杆9呈平行设置,在第一卡套14的作用下,使得基架1弯折端与后支撑杆9纸之间保持固定的间距,后支撑杆9的弯折处侧壁上均固定有加强筋15,加强筋15呈弯折设置,加强筋15的两端均于后支撑杆9焊接固定。

参照图2,第一连接片10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连接片10分别位于基架1的两侧,第一连接片10转动连接在后支撑杆9的侧壁上,连接杆11转动连接在两个第一连接片10之间,连接杆11的两端侧壁上均同轴固定有第一塑胶套13,第一塑胶套13的外壁上间隔均匀的开设有若干个凹槽,座椅状态下,连接杆11位于基架1的上方,且连接杆11的两端抵接在基架1的侧壁上,后支撑杆9与基架1之间的夹角呈钝角设置,后支撑杆9远离机架的端部抵接在地面上,背部支撑杆12设置有两个,两个背部支撑杆12分别位于连接杆11的两端,背部支撑杆12位于连接杆11与椅背2之间,背部支撑杆12一端固定在连接杆11的侧壁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椅背2的侧壁上。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高稳定性座椅的实施原理为:基架1通过前支撑杆6与后支撑杆9支撑在地面上,座椅模式下,连接杆11位于基架1的上方,且连接杆11的两端抵接在基架1的侧壁上,后支撑杆9与基架1之间的夹角呈钝角设置,后支撑杆9远离机架的端部抵接抵接在地面上,背部支撑杆12与椅背2之前的夹角呈锐角设置,背部支撑杆12与椅背2和基架1之间三者呈锐角三角形设置,手持杆8与基架1呈平行设置,使用者靠动椅背2时,背部支撑杆12抵接着连接杆11,使得连接杆11的两端牢牢的抵接在基架1的弯折端。

躺椅模式下,拉动连接杆11,使得第一连接片10反向转动,连接杆11的两端抵接在后支撑杆9的侧壁上,从而背部支撑杆12拉动着椅背2,使得椅背2与基架1之间的夹角进一步增大至近一百八十度,前支撑杆6与基架1之间的夹角进一步增大,使得将座椅调节成躺椅模式。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高稳定性座椅底盘
  • 一种具有高稳定性的座椅调角器
技术分类

06120112977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