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及其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车身结构中仅通过在驾驶室顶盖的各零部件之间均涂抹密封胶进行封堵的方式解决雨水进入驾驶室内部问题。同时当天气变化、气温降低时,驾驶室内的水蒸汽易附着在顶盖上形成冷凝水,现有驾驶室为了避免冷凝水从钣金夹缝间流向前风窗玻璃,在前顶风窗止口处三层钣金之间均涂胶,所以就要涂两长条点焊密封胶,使风窗止口三层钣金焊接电阻增大、焊接困难,且止口处的胶易滴落在下部前围钣金上;同时仅在前风窗止口有胶封堵和引流使水从A柱流出,而中、后、左右侧顶则用吸水毛毡吸水,水量大的冷凝水打仍会湿内饰护板、让用户会误以为是顶盖漏雨,潮湿的吸水毛毡还会发生霉烂从而腐蚀驾驶室内表面钣金。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及其汽车,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驾驶室漏雨、驾驶室冷凝水导流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其包括:顶盖,沿车身宽度延伸方向,所述顶盖中部高于顶盖两端,沿车身长度延伸方向,所述顶盖后端高于顶盖前端,所述顶盖上形成有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所述第一导流槽长度延伸方向与车身宽度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导流槽长度延伸方向与车身长度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导流槽出水口和第二导流槽出水口均用于与A柱连通。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盖包括前顶盖板、侧顶盖板、中顶盖板和后围外板-上,所述中顶盖板与后围外板-上焊接固定,所述前顶盖板焊接于中顶盖板前端,所述侧顶盖板焊接于中顶盖板两端,所述侧顶盖板一端与前顶盖板后端焊接固定。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顶盖板高于侧顶盖板,所述中顶盖板高于前顶盖板。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盖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长度延伸方向与车身长度延伸方向相同。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盖还包括顶盖前横梁外板,所述顶盖前横梁外板与前顶盖板连接处之间形成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一导流槽内部涂装有密封胶。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盖还包括侧外上横梁和门框,所述侧外上横梁、门框与侧顶盖板连接处之间形成第二导流槽,所述第二导流槽内部涂装有密封胶,所述侧顶盖板与门框之间涂装有密封胶。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盖上开设有流水孔,所述流水孔位于第一导流槽出水口与第二导流槽出水口之间,所述流水孔用于与A柱连通。

一些实施例中,该车身结构上还设置有第三导流槽,第三导流槽长度延伸方向与车身宽度延伸方向相同。

一些实施例中,该车身结构还包括后围外板,所述后围外板设置于后围外板-上底端,所述后围外板上设置有后风窗加强板,所述后风窗加强板与后围外板之间形成第三导流槽。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身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及其汽车,沿车身宽度延伸方向,顶盖中部高于顶盖两端,沿车身长度延伸方向,顶盖后端高于顶盖前端,可以保证外部雨水流向顶盖前端、两端排下,同时该结构配合了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使驾驶室内形成的冷凝水能够流向A柱并排出驾驶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顶盖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顶盖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顶盖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施胶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凝水流动方向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流槽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流槽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A-A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中A-A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导流槽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导流槽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B-B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1中B-B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凝水流动方向示意图;

图16为第三导流槽结构及冷凝水流动方向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6中A-A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6中A-A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盖;10、前顶盖板;11、顶盖前横梁外板;12、流水孔;13、侧外上横梁;14、侧顶盖板;15、中顶盖板;16、后围外板-上;17、加强筋;18、门框;19、顶盖前横梁;

2、第一导流槽;20、第一施胶部;

3、第二导流槽;30、第二施胶部;

4、第三施胶部;

5、后围外板;50、后风窗加强板;51、第三导流槽;52、第四施胶部;

6、地板;60、排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至图1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及其汽车,其能解决相关技术中驾驶室漏雨、驾驶室冷凝水导流效果不佳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其包括:顶盖1,沿车身宽度延伸方向,顶盖1中部高于顶盖1两端,沿车身长度延伸方向,顶盖1后端高于顶盖1前端,顶盖1上形成有第一导流槽2和第二导流槽3,第一导流槽2长度延伸方向与车身宽度延伸方向相同,第二导流槽3长度延伸方向与车身长度延伸方向相同,第一导流槽2出水口和第二导流槽3出水口均用于与A柱连通。

本申请中,沿车身宽度延伸方向,顶盖1中部高于顶盖1两端,沿车身长度延伸方向,顶盖1后端高于顶盖1前端,可以保证外部雨水流向顶盖1前端、两端排下,同时该结构配合了第一导流槽2和第二导流槽3,使驾驶室内形成的冷凝水能够流向A柱并排出驾驶室。

解决驾驶室顶盖1漏雨、要保证顶盖1零部件搭接处连接缝的常态、稳定的密封。为此,除了消除车身结构自身存在的隐患、也要消除车身结构制造过程中容易造成的工艺不良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顶盖1顶部积水的问题,设置顶盖1中部高于顶盖1两端,沿车身长度延伸方向,顶盖1后端高于顶盖1前端。

其中,顶盖1包括前顶盖板10、侧顶盖板14、后围外板-上16和中顶盖板15,中顶盖板15与后围外板-上16焊接固定,前顶盖板10焊接于中顶盖板15前端,侧顶盖板14焊接于中顶盖板15两端,侧顶盖板14一端与前顶盖板10后端焊接固定。更具体的,侧顶盖板14包括左侧顶盖板和右侧顶盖板,左侧顶盖板焊接于中顶盖板15左端,右侧顶盖板焊接于中顶盖板15右端,前顶盖板10焊接于中顶盖板15前端,中顶盖板15与后围外板-上16通过点焊的方式固定。中顶盖板15由现行车的中顶板和后顶板整体冲压成型,避免了中顶板和后顶板搭接边漏水。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中顶盖板15高于侧顶盖板14,而且中顶盖板15高于前顶盖板10。本实施例中,雨水落至顶盖1顶部时,雨水可以流向顶盖1前端、两侧排下,避免雨水在顶盖1上滞留。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使顶盖1排水效果更好,设置中顶盖板15后高前低、前顶盖板10后高前低,即中顶盖板15后端高于中顶盖板15前端、前顶盖板10后端高于前顶盖板10前端,并使中顶盖板15前端高于前顶盖板10后端,顶盖1顶端形成一个坡度,使雨水落至中顶盖板15后端时,可以顺着坡度下滑至前顶盖板10前端排出;中顶盖板15中部高于中顶盖板15两侧,在顶盖1宽度方向上,左侧顶盖板靠近中顶盖板15一端高于左侧顶盖板远离中顶盖板15一端,右侧顶盖板靠近中顶盖板15一端高于右侧顶盖板远离中顶盖板15一端,顶盖1为弧形结构,雨水落至中顶盖板15时,可以顺着坡度下滑至左侧顶盖板或右侧顶盖板排出。

同时顶盖1上设置有加强筋17,加强筋17长度延伸方向与车身长度延伸方向相同,具体的,在中顶盖板15上设置加强筋17,由于在中顶盖板15上还设置有天窗,为了避免雨水经过天窗时,从天窗与中顶盖板15的连接处渗漏至驾驶室内,在中顶盖板15上,且在天窗周边设置环形闭环筋,在中顶盖板15其余位置处设置开放式加强筋17,开放式加强筋17长度延伸方向与车身长度延伸方向相同,即开放式加强筋17走向与水流方向一致,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雨水从中顶盖板15后端流向前顶盖板10时,不在顶盖1上滞留,这样可以减少顶盖1漏雨的可能。

为了防止雨水从连接缝的缝隙渗漏到驾驶室内部,现有技术中,在驾驶室顶盖1的各零部件之间均涂抹密封胶进行封堵,如在中顶盖板15与侧顶盖板14之间涂抹密封胶,中顶盖板15与前顶盖板10、后围外板-上16之间涂抹密封胶,为了避免顶盖1由于人员踩踏,导致密封胶开裂、漏雨,在前顶盖板10与中顶盖板15、中顶盖板15与后围外板-上16连接缝之间还涂抹了高粘接强度的结构胶,即使用结构胶加密封胶进行双层封堵。驾驶室顶盖1很高、胶线很长,工作人员在施胶时操作很困难;没有焊点处的结构胶、点焊密封胶经过电泳烘干炉容易产生溢胶,溢出的胶烘干固化后让后续连接缝表面的焊缝密封胶无法涂抹。

而本申请中,通过使中顶板和后顶板一体成型形成中顶盖板15,不仅杜绝了现行车中中顶板和后顶板连接缝的漏水,还能减少顶盖1涂胶密封。同时配合激光钎焊的新工艺,使整个驾驶室顶盖1的外覆盖件即前顶盖板10、左侧顶盖板、右侧顶盖板和中顶盖板15形成一个密封的整体,除了激光焊的端部用少量胶进行辅助密封外,可以取消原本顶盖1几乎所有的焊缝密封胶。

激光钎焊是利用比车身顶盖1的钢板熔点低的钎料,经过热融化后,利用液态钎料湿润车身钢板,填充搭接边之间的间隙并与车身钢板相互扩散、实现连接;采用激光钎焊的新工艺不仅使连接缝更加美观,还提高了密封性、提升了整车的安全性。由于顶盖1造型以弧面居多,因激光焊对零件的型面精度要求比较高,故其顶盖1的定位工装均采用琴键式仿型车身压紧工装结构,琴键式仿型车身压紧工装结构包括夹具基架及其架两侧的压头,其压头包含多个可调小压头,在机架的侧面间隔列成琴键式压紧机构,可调整每个可调小压头的压力。每个压头的型面与车身顶盖1的型面匹配,保证每个压块都能很好地与车身顶盖1贴合,以保证激光送丝焊接时,车身顶盖1和与车身侧围焊接处缝隙均小于0.3mm,可以更好地保证焊接质量及焊接外观。

传统点焊即电阻焊是将不同盖板的搭接边重合在一起,通过电极施加压力、利用电流通过接头的接触面及邻近区域产生的电阻热进行焊接。仅在焊点处金属有局部融合、在焊点的间隔处(50mm~200mm之间)金属均会存在一定间隙,必须用胶在搭接盖板之间进行密封,才能保证驾驶室外侧的雨水等不会进入到驾驶室内。因此激光钎焊的方式可以取消原本顶盖1几乎所有的焊缝密封胶,以及传统顶盖结构中的前顶盖与中顶盖、中顶盖与后顶盖搭接边之间的高强度点焊结构胶;如图4所示,在激光钎焊后,只在中顶盖板15、前顶盖板10、和侧顶盖板14之间的接触点处涂施密封胶,该处为激光焊的端部。具体的,中顶盖板15一端与前顶盖板10和侧顶盖板14的连接处、侧顶盖板14与前顶盖板10的连接处、前顶盖板10底端设置第三施胶部4,在第三施胶部4上涂抹密封胶。

在寒冷的冬天,用户在密闭的驾驶室内做饭、烧开水、人员呼吸的水汽,以及驾驶室内潮湿的空气被顶盖1内壁的金属钣金低温表面冷却并达到露点温度,使得空气中潮湿介质冷凝成水珠,附着在金属钣金表面上。同时,由于冬天夜晚温度很低,水珠很快结冰、一层层冰层凝聚在金属钣金上,当车辆行驶至温暖的地方,金属钣金温度上升后冰层融化,会形成大量的露水,这些露水会流向驾驶室前顶玻璃、侧顶玻璃等,会使用户误以为是驾驶室漏雨。解决驾驶室冷凝水的措施中除了通过内饰板的隔绝,就是在驾驶室内部金属钣金上粘贴吸水性材料。吸水性材料在降低室内外温差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吸水作用,可以防止水滴落下来。但这些措施一方面会造成很大的成本上涨,另一方面吸水性材料如毛毡等容易受潮发霉,还会反过来腐蚀金属钣金。所以,需要把冷凝水导出车外,进而能提升车身总成的耐腐质量。

因此,沿车身宽度延伸方向,顶盖1中部高于顶盖1两端,沿车身长度延伸方向,顶盖1后端高于顶盖1前端,配合了顶盖1上形成有第一导流槽2和第二导流槽3,第一导流槽2长度延伸方向与车身宽度延伸方向相同,第二导流槽3长度延伸方向与车身长度延伸方向相同,第一导流槽2出水口和第二导流槽3出水口均用于与A柱连通,保证冷凝水可以流向A柱,从A柱底部的排水槽排出驾驶室。

具体的,顶盖1还包括顶盖前横梁外板11,如图8所示,顶盖前横梁外板11与前顶盖板10连接处之间形成第一导流槽2;如图13所示,顶盖1还包括侧外上横梁13和门框18,侧外上横梁13、门框18与侧顶盖板14连接处之间形成第二导流槽3。

因此,如5所示,冷凝水流动路径有多种:

第一路径:前顶盖板10、中顶盖板15和后围外板-上16内壁金属钣金上凝结的冷凝水顺着金属钣金流到顶盖1上的前风窗止口处,然后顺着第一导流槽2流到左右两侧的A柱中。

第二路径:前顶盖板10、中顶盖板15内壁金属钣金上凝结的冷凝水先滴落到顶盖1上的内饰板上,沿着内饰板到顶盖1上的前顶背板再到前风窗止口处后顺着第一导流槽2流到左右两侧的A柱中。

顶盖1的顶盖前横梁总成包括顶盖前横梁外板11和顶盖前横梁19,与驾驶室总成的侧围梁总成以及后围梁总成等先焊,形成驾驶室顶部的一周圈梁;然后,顶盖1其余所有的零部件焊成顶盖总成包括剩余所有的顶盖梁,以及顶盖外覆盖件包括用激光焊成总体的前顶盖板10、左/右侧顶盖板14、中顶盖板15以及法兰边点焊的后围外板-上16;以上顶盖梁和外覆盖件都焊成一个整体以后,在驾驶室总成合焊线上从空中从上至下垂直下落,然后与顶盖前横梁总成焊接,形成驾驶室总成;因此只能在前顶盖板10与顶盖前横梁外板11之间,如图8所示,即在顶盖梁上设计出一条向内凹陷,尺寸为R5的第一导流槽2,可避免涂抹的密封胶被垂直下落的顶盖1板擦掉;沿车身结构宽度方向,第一导流槽2从左至右贯穿整个顶盖前横梁外板11。如图9所示,第一导流槽2内壁为第一施胶部20,在第一施胶部20处涂装密封胶,密封胶经涂装、烘干炉受热、发泡胀大后充满前顶盖板10和顶盖前横梁外板11,封堵从顶盖1板流下来的冷凝水,形成一条将冷凝水从前风窗止口中间最高点、引导流向左右侧A柱的第一导流结构,第一导流结构中部高于第一导流结构的两端,使冷凝水分别向左、向右流向左、右A柱。

顶盖1还包括侧外上横梁13和门框18,如图13所示,侧外上横梁13、门框18与侧顶盖板14连接处之间形成第二导流槽3。具体的,侧外上横梁13包括了左侧外上横梁13和右侧外上横梁13,门框18包括了左门框和右门框,在左侧外上横梁13、左侧顶盖板和左门框之间设计出一条第二导流槽3、在右侧外上横梁13、右侧顶盖板和右门框之间设计出一条第二导流槽3;如图14所示,第二导流槽3内壁为第二施胶部30,沿车身结构长度方向,沿着第二导流槽3从前至后打出一条密封胶条,即在第二施胶部30涂装密封胶,密封胶经涂装、烘干炉受热、发泡胀大后充满左侧外上横梁13、左门框和右侧外上横梁13、右门框,封堵从侧顶盖板14流下来的冷凝水,并且冷凝水从后端最高点沿着胶线形成的第二导流结构,沿车身结构长度方向,向顶盖1前端流向左、右A柱。同时,为了避免室外雨水从左门框、左侧顶盖板和右门框、右侧顶盖板之间的缝隙进入驾驶室内部,在左门框、左侧顶盖板和右门框、右侧顶盖板之间也涂装有密封胶。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顶盖1上开设有流水孔12,流水孔12位于第一导流槽2出水口与第二导流槽3出水口之间,流水孔12用于与A柱连通。

本实施例中,顶盖1上左侧的第二导流槽3与第一导流槽2之间和右侧的第二导流槽3与第一导流槽2之间均开设有流水孔12,冷凝水可以经过流水孔12流入A柱,然后再从A柱底部的排水槽排出驾驶室。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中,为了进一步提高驾驶室内部冷凝水排出效果,如图16、17所示,该车身结构上还设置有第三导流槽51,同时,该车身结构还包括了地板6,在地板6上开设排水孔60,第三导流槽51长度延伸方向与车身宽度延伸方向相同,通过第三导流槽51可以将水从后围外板-上16导向地板6,由地板6的排水孔60排出驾驶室。

具体的,该车身结构还包括后围外板5,后围外板5设置于后围外板-上16底端,其中后围外板5与后围外板-上16通过点焊的方式固定,在后围外板5上设置有后风窗加强板50,后风窗加强板50与后围外板5之间形成第三导流槽51。后风窗加强板50设置为中间高两端低,使冷凝水可以沿第三导流槽51流向地板6。沿车身结构宽度方向,第三导流槽51从左至右贯穿后风窗加强板50。第三导流槽51内部涂装有密封胶,第三导流槽51内壁为第四施胶部52,在第四施胶部52处涂装密封胶,密封胶经涂装、烘干炉受热、发泡胀大后充满后风窗加强板50与后围外板5之间,封堵从后围外板-上16流下来的冷凝水,形成一条将冷凝水从后风窗加强板50中间最高点、引导流向后风窗加强板50左右两侧的第三导流结构,第三导流结构中部高于第三导流结构的两端,使冷凝水分别向左、向右流向地板6的排水孔60排出驾驶室。

密封胶既要满足前顶盖板10、侧顶盖板14的冷凝水封堵、导向的要求,由于整体顶盖1上焊装总线导致密封胶不能涂抹在搭接边之间,因此密封胶还要满足开放式涂胶,同时更要满足开放式密封胶在翻滚式电泳涂装线里,跟随驾驶室在25个前处理以及电泳槽内翻滚,被25个槽体里的高温涂装液体的浸润、冲击等不能脱落、变形等。

基于以下考虑:

开放式封堵空间很大,需采用高膨胀系数的胶,初定膨胀系数要大于等于100%;

在整个前顶盖板10形成中间高、两侧走向低的导向胶条,使冷凝水从第一导流结构中部流向左/右两侧A柱,所以,密封胶的发泡倍率又不能太高,发泡倍率太高会导致局部出现高发泡凸起,会阻碍冷凝水的流动,因此最好采用发泡表面形成一层致密、光滑的密封层的密封胶;

满足开放式密封胶在随驾驶室在翻滚式涂装线,在25个高温涂装槽里翻滚,被槽液浸润、冲击不能脱落、变形等,密封胶必须要有抗冲洗性和定温度发泡的特性;即密封胶一直到烘干炉的特定温度才能发泡;在此之前,密封胶在涂装高温槽液中浸润、冲击时不发生发泡反应。

综上,采用以橡胶基的点焊密封胶比较合适,其具有50~100%之间的发泡倍率,耐老化性好、可达到与整车同寿命;而且具有最优的耐冲洗性,在驾驶室翻滚式的涂装线里经过25个涂装涂装液体浸润、冲击不能脱落、变形等。

在此基础上加入一定的发泡剂,可将发泡倍率提升至300%,便于填满开放式空间,同时为了在密封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防水、堵水层,可加入环氧树脂,在密封胶胶体表面形成闭孔。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本申请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身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对汽车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

本申请中,沿车身宽度延伸方向,顶盖1中部高于顶盖1两端,沿车身长度延伸方向,顶盖1后端高于顶盖1前端,可以保证外部雨水流向顶盖1前端、两端排下,同时该结构配合了第一导流槽2和第二导流槽3,使驾驶室内形成的冷凝水能够流向A柱并排出驾驶室。解决驾驶室顶盖1漏雨、要保证顶盖1零部件搭接处的常态、稳定的密封。为此,除了消除车身结构自身存在的隐患、也要消除制造过程中容易造成的工艺不良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顶盖1顶部积水的问题,设置顶盖1中部高于顶盖1两端,沿车身长度延伸方向,顶盖1后端高于顶盖1前端。

其中,顶盖1包括前顶盖板10、侧顶盖板14、后围外板-上16和中顶盖板15,中顶盖板15与后围外板-上16焊接固定,前顶盖板10焊接于中顶盖板15前端,侧顶盖板14焊接于中顶盖板15两端,侧顶盖板14一端与前顶盖板10后端焊接固定。更具体的,侧顶盖板14包括左侧顶盖板和右侧顶盖板,左侧顶盖板焊接于中顶盖板15左端,右侧顶盖板焊接于中顶盖板15右端,前顶盖板10焊接于中顶盖板15前端,中顶盖板15与后围外板-上16通过点焊的方式固定。中顶盖板15由现行车的中顶板和后顶板整体冲压成型,避免了中顶板和后顶板搭接边漏水。

同时顶盖1上设置有加强筋17,加强筋17长度延伸方向与车身长度延伸方向相同,具体的,在中顶盖板15上设置加强筋17,由于在中顶盖板15上还设置有天窗,为了避免雨水经过天窗时,从天窗与中顶盖板15的连接处渗漏至驾驶室内,在中顶盖板15上,且在天窗周边设置环形闭环筋,在中顶盖板15其余位置处设置开放式加强筋17,开放式加强筋17长度延伸方向与车身长度延伸方向相同,即开放式加强筋17走向与水流方向一致,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雨水从中顶盖板15后端流向前顶盖板10时,不在顶盖1上滞留,这样可以减少顶盖1漏雨的可能。

本申请中,通过使中顶板和后顶板一体成型、形成中顶盖板15,不仅杜绝了现行车中中顶板和后顶板连接缝的漏水,还能减少顶盖1涂胶密封。同时配合激光钎焊的新工艺,使整个驾驶室顶盖1形成一个密封的整体,除了激光焊的端部用少量胶进行辅助密封外,可以取消原本顶盖1几乎所有的焊缝密封胶。

激光钎焊是利用比车身顶盖1的钢板熔点低的钎料,经过热融化后,利用液态钎料湿润车身钢板,填充搭接边之间的间隙并与车身钢板相互扩散、实现连接;采用激光钎焊的新工艺不仅使连接缝更加美观,还提高了密封性、提升了整车的安全性。由于顶盖1造型以弧面居多,因激光焊对零件的型面精度要求比较高,故其顶盖1的定位工装均采用琴键式仿型车身压紧工装结构,琴键式仿型车身压紧工装结构包括夹具基架及其架两侧的压头,其压头包含多个可调小压头,在机架的侧面间隔列成琴键式压紧机构,可调整每个可调小压头的压力。每个压头的型面与车身顶盖1的型面匹配,保证每个压块都能很好地与车身顶盖1贴合,以保证激光送丝焊接时,车身顶盖1和与车身侧围焊接处缝隙均小于0.3mm,可以更好地保证焊接质量及焊接外观。

沿车身宽度延伸方向,顶盖1中部高于顶盖1两端,沿车身长度延伸方向,顶盖1后端高于顶盖1前端,配合了顶盖1上形成有第一导流槽2和第二导流槽3,第一导流槽2长度延伸方向与车身宽度延伸方向相同,第二导流槽3长度延伸方向与车身长度延伸方向相同,第一导流槽2出水口和第二导流槽3出水口均用于与A柱连通,保证冷凝水可以流向A柱,从A柱底部的排水槽排出驾驶室。

具体的,顶盖1还包括顶盖前横梁外板11,如图8所示,顶盖前横梁外板11与前顶盖板10连接处之间形成第一导流槽2;如图13所示,顶盖1还包括侧外上横梁13和门框18,侧外上横梁13、门框18与侧顶盖板14连接处之间形成第二导流槽3。

顶盖1的顶盖前横梁总成包括顶盖前横梁外板11和顶盖前横梁19,与驾驶室总成的侧围梁总成以及后围梁总成等先焊,形成驾驶室顶部的一周圈梁;然后,顶盖1其余所有的零部件焊成顶盖总成包括剩余所有的顶盖梁,以及顶盖外覆盖件包括用激光焊成总体的前顶盖板10、左/右侧顶盖板14、中顶盖板15以及法兰边点焊的后围外板-上16;以上顶盖梁和外覆盖件都焊成一个整体以后,在驾驶室总成合焊线上从空中从上至下垂直下落,然后与顶盖前横梁总成焊接,形成驾驶室总成;因此只能在前顶盖板10与顶盖前横梁外板11之间,即在顶盖梁上设计出一条向内凹陷,尺寸为R5的第一导流槽2,可避免涂抹的密封胶被垂直下落的顶盖1板擦掉;沿车身结构宽度方向,第一导流槽2从左至右贯穿整个顶盖前横梁外板11。第一导流槽2内壁为第一施胶部20,在第一施胶部20处涂装密封胶,密封胶经涂装、烘干炉受热、发泡胀大后充满前顶盖板10和顶盖前横梁外板11,封堵从顶盖1板流下来的冷凝水,形成一条将冷凝水从前风窗止口中间最高点、引导流向左右侧A柱的第一导流结构,第一导流结构中部高于第一导流结构的两端,使冷凝水分别向左、向右流向左、右A柱。

顶盖1还包括侧外上横梁13和门框18,侧外上横梁13、门框18与侧顶盖板14连接处之间形成第二导流槽3。具体的,侧外上横梁13包括了左侧外上横梁13和右侧外上横梁13,门框18包括了左门框和右门框,在左侧外上横梁13、左侧顶盖板和左门框之间设计出一条第二导流槽3、在右侧外上横梁13、右侧顶盖板和右门框之间设计出一条第二导流槽3;第二导流槽3内壁为第二施胶部30,沿车身结构长度方向,沿着第二导流槽3从前至后打出一条密封胶条,即在第二施胶部30涂装密封胶,密封胶经涂装、烘干炉受热、发泡胀大后充满左侧外上横梁13、左门框和右侧外上横梁13、右门框,封堵从侧顶盖板14流下来的冷凝水,并且冷凝水从后端最高点沿着胶线形成的第二导流结构,沿车身结构长度方向,向顶盖1前端流向左、右A柱。同时,为了避免室外雨水从左门框、左侧顶盖板和右门框、右侧顶盖板之间的缝隙进入驾驶室内部,在左门框、左侧顶盖板和右门框、右侧顶盖板之间也涂装有密封胶。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中,为了进一步提高驾驶室内部冷凝水排出效果,如图16、17所示,该车身结构上还设置有第三导流槽51,同时,该车身结构还包括了地板6,在地板6上开设排水孔60,第三导流槽51长度延伸方向与车身宽度延伸方向相同,通过第三导流槽51可以将水从后围外板-上16导向地板6,由地板6的排水孔60排出驾驶室。

具体的,该车身结构还包括后围外板5,后围外板5设置于后围外板-上16底端,其中后围外板5与后围外板-上16通过点焊的方式固定,在后围外板5上设置有后风窗加强板50,后风窗加强板50与后围外板5之间形成第三导流槽51。后风窗加强板50设置为中间高两端低,使冷凝水可以沿第三导流槽51流向地板6。沿车身结构宽度方向,第三导流槽51从左至右贯穿后风窗加强板50。第三导流槽51内部涂装有密封胶,第三导流槽51内壁为第四施胶部52,在第四施胶部52处涂装密封胶,密封胶经涂装、烘干炉受热、发泡胀大后充满后风窗加强板50与后围外板5之间,封堵从后围外板-上16流下来的冷凝水,形成一条将冷凝水从后风窗加强板50中间最高点、引导流向后风窗加强板50左右两侧的第三导流结构,第三导流结构中部高于第三导流结构的两端,使冷凝水分别向左、向右流向地板6的排水孔60排出驾驶室。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5638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