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浮床水稻育苗方法、稻鳖共生种养系统及其种养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一种浮床水稻育苗方法、稻鳖共生种养系统及其种养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20年04月24日、申请号为202010333200.4、发明名称为《一种浮床式稻鳖共生种养系统及其种养方法》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种养系统及其种养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浮床水稻育苗方法、稻鳖共生种养系统及其种养方法。

背景技术

稻鳖共生是稻渔综合种养的重要模式,但是现有的稻鳖共生种养系统常常出现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情况,水中的COD、氮和磷的含量超标。目前也有在农村或城市的水道中利用生态浮床种植水生植物来降解水中的COD、氮和磷的措施,但是这种方式投入大、维护成本高,经济效益较低。如公开日为20180921,公开号为CN108551996A的中国专利中公布了一种稻鳖共生田及其建造方法,该发明中的稻鳖共生田未能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设计合理,产量高,能够分解和利用养殖尾水的浮床水稻育苗方法、浮床式稻鳖共生种养系统及其种养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浮床水稻育苗方法,选取长到高度为0.15m的水稻秧苗移栽到生态浮床中,所述生态浮床中的每个种植孔中放置5~8棵水稻秧苗,所述该生态浮床上还预留部分种植孔不放秧苗,而插入竹桩来固定生态浮床的位置;

所述水稻秧苗移栽后7天内,补充少量氮肥,之后不投放肥料;水稻秸秆长到1m高度时,用软绳将水稻秸秆和竹桩进行捆扎固定;所述生态浮床的面积为越冬池塘面积的45%~55%;

所述生态浮床的水位通过越冬池塘水位进行调节;

所述生态浮床上每隔3m预留一个不进行插秧的种植孔。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浮床式稻鳖共生种养系统,该浮床式稻鳖共生种养系统包括水渠、稻鳖共生区块和若干个越冬池塘;所述若干个越冬池塘沿水渠方向排列设置;所述相邻两个越冬池塘之间设有农机通道;所述越冬池塘和稻鳖共生区块之间设有深水沟;所述深水沟的深度大于越冬池塘的深度;所述深水沟上还设有若干条浅水沟;所述浅水沟垂直于深水沟;所述越冬池塘和稻鳖共生区块之间通过深水沟和浅水沟连接;所述越冬池塘与水渠之间通过进水通道连接;所述越冬池塘上还设有出水通道;所述越冬池塘上靠近进水通道的一侧还设有用于给中华鳖投食的浮式投料框;所述越冬池塘上还设有若干个生态浮床;所述生态浮床由若干个聚乙烯板拼接而成;所述聚乙烯板上设有数个用于种植水稻的种植孔;所述生态浮床的面积为越冬池塘面积的45%~55%。

作为优选,本发明中所述越冬池塘的四周设有水泥墙;所述越冬池塘靠近稻鳖共生区块一侧的水泥墙的高度低于越冬池塘其余三侧的水泥墙的高度。

作为优选,本发明中所述越冬池塘的面积不超过稻鳖共生区块面积的8%。

作为优选,本发明中所述深水沟与稻鳖共生区块平行;所述深水沟的面积不超过稻鳖共生区块面积的1%。

作为优选,本发明中所述稻鳖共生区块的四周设有防逃混凝土墙。

作为优选,本发明中所述生态浮床的面积为越冬池塘面积的45%~55%。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浮床式稻鳖共生种养系统的种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浮床水稻育苗:选取抗病能力强、抗倒伏、分穗强的水稻品种,采取叠盘暗出苗的方式进行出苗,秧苗统一放至育苗田进行培育,等秧苗长到0.15m高度再进行人工移栽到生态浮床中;

浮床水稻种植:生态浮床中的每个种植孔中放置5~8棵秧苗;该生态浮床上还预留部分种植孔不放秧苗,而插入竹桩来固定生态浮床的位置;

共生区水稻播种:5月中旬播种育秧,6月初插秧,按直距40cm,行距30cm进行机插,亩插秧5500丛;

中华鳖放养:在浮床水稻育苗期间将中华鳖种苗放入越冬池塘中,放养10天且不投喂;10天后在越冬池塘的浮式投料框投喂膨化颗粒饲料,训练中华鳖定点、定时觅食;稻鳖共生区块的秧苗返青后,加高越冬池塘的水位,使中华鳖在越冬池塘和稻鳖共生区块中自由爬行;

浮床水稻管理:水稻移栽后7天内,补充少量氮肥,之后不投放肥料;水稻秸秆长到1m高度时,用软绳将水稻秸秆和竹桩进行捆扎固定;生态浮床水位通过越冬池塘水位进行调节;

共生区水稻管理:插秧前,每亩施过磷酸钙和碳酸氢铵各20kg作为基肥;插秧后,每亩使用菜籽饼20kg和尿素10kg;插秧20天后,每亩使用氯化钾10kg追肥;

中华鳖养殖管理:在越冬池塘的浮式投料框处用膨化颗粒饲料投喂中华鳖,控制投喂时间在1h之内;

产品收获:浮床水稻收割:10月中旬稻穗成熟后,拔除竹桩,依次将生态浮床拉近靠堤坝边进行收割作业,再进行脱粒、烘干、加工、仓储;共生区水稻收割: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进行收割、烘干、加工、仓储;中华鳖的捕捞:浮床水稻收割期间降低越冬池塘水位,使越冬池塘的中华鳖只进不出,10月底安装铝塑板隔断越冬池塘与稻鳖共生区块;稻鳖共生区块的水稻收割后,将稻鳖共生区块中的中华鳖人工抓捕至越冬池塘中暂养。

作为优选,本发明中所述浮床水稻种植步骤中,生态浮床上每隔3m预留一个不进行插秧的种植孔。

作为优选,本发明中所述中华鳖养殖管理步骤还包括:及时清理残饵,定期消毒和改水。

作为优选,本发明中所述共生区水稻管理还包括:插秧后前期以浅水勤灌为主,田间水层高度不超过3cm~4cm;分孽后,逐步提高水位高度并保持在10cm~15cm;8月中旬后以灌满深水为主;9月后逐步排水拷田,将水缓缓放出,使中华鳖爬入越冬池塘。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发明以稻鳖共生模式为基础,通过在稻鳖共生区块中配置越冬池塘,在越冬池塘中设置若干个用于种植水稻的生态浮床,既解决越冬池塘中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减少环境污染,又能增加水稻种植面积、产量和收益;本发明中浮床式稻鳖共生种养系统的建造设计合理,稻鳖共生区块和越冬池塘的灌溉和排水都较为方便,深水沟和浅水沟的设计使得越冬池塘的水能充分对稻鳖共生区块进行灌溉,水产养殖用水养分综合利用不外排,实现循环利用,生态效益明显;本发明形成了稻鳖共生互补的生态系统,生产出的水稻和中华鳖品质较高,并且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稻田生态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浮床式稻鳖共生种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越冬池塘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生态浮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水渠1、越冬池塘2、深水沟3、浅水沟4、稻鳖共生区块5、生态浮床6、农机通道7、进水通道21、浮式投料框22、出水通道23、聚乙烯板61、种植孔6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中的浮床式稻鳖共生种养系统包括水渠1、稻鳖共生区块5和若干个越冬池塘2;越冬池塘2的面积不超过稻鳖共生区块5面积的8%;稻鳖共生区块5的四周设有防逃混凝土墙。

本实施例中的若干个越冬池塘2沿水渠1方向排列设置;相邻两个越冬池塘2之间设有农机通道7;越冬池塘2和稻鳖共生区块5之间设有深水沟3;深水沟3的深度大于越冬池塘2的深度;深水沟3上还设有若干条浅水沟4;浅水沟4垂直于深水沟3;越冬池塘2和稻鳖共生区块5之间通过深水沟3和浅水沟4连接;越冬池塘2与水渠1之间通过进水通道21连接;越冬池塘2上还设有出水通道23;越冬池塘2上靠近进水通道21的一侧还设有用于给中华鳖投食的浮式投料框22;越冬池塘2上还设有若干个生态浮床6;生态浮床6由若干个聚乙烯板61拼接而成;聚乙烯板61上设有数个用于种植水稻的种植孔62。

本实施例中的越冬池塘2的四周设有水泥墙24;越冬池塘2靠近稻鳖共生区块5一侧的水泥墙24的高度低于越冬池塘2其余三侧的水泥墙24的高度;生态浮床6的面积为越冬池塘2面积的45%~55%;深水沟3与稻鳖共生区块5平行;深水沟3的面积不超过稻鳖共生区块5面积的1%。

本实施例中的浮床式稻鳖共生种养系统的种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浮床水稻育苗:选取抗病能力强、抗倒伏、分穗强的水稻品种,采取叠盘暗出苗的方式进行出苗,秧苗统一放至育苗田进行培育,等秧苗长到0.15m高度再进行人工移栽到生态浮床6中;

浮床水稻种植:生态浮床6中的每个种植孔62中放置5~8棵秧苗;该生态浮床6上生态浮床6上每隔3m预留一个种植孔62不进行插秧,而插入竹桩来固定生态浮床6的位置;

共生区水稻播种:5月中旬播种育秧,6月初插秧,按直距40cm,行距30cm进行机插,亩插秧5500丛;

中华鳖放养:在浮床水稻育苗期间将中华鳖种苗放入越冬池塘2中,放养10天且不投喂;10天后在越冬池塘2的浮式投料框22投喂膨化颗粒饲料,训练中华鳖定点、定时觅食;稻鳖共生区块5的秧苗返青后,加高越冬池塘2的水位,使中华鳖在越冬池塘2和稻鳖共生区块5中自由爬行;

浮床水稻管理:水稻移栽后7天内,补充少量氮肥,之后不投放肥料;水稻秸秆长到1m高度时,用软绳将水稻秸秆和竹桩进行捆扎固定;生态浮床6水位通过越冬池塘2水位进行调节;

共生区水稻管理:插秧前,每亩施过磷酸钙和碳酸氢铵各20kg作为基肥;插秧后,每亩使用菜籽饼20kg和尿素10kg;插秧20天后,每亩使用氯化钾10kg追肥;插秧后前期以浅水勤灌为主,田间水层高度不超过3cm~4cm;分孽后,逐步提高水位高度并保持在10cm~15cm;8月中旬后以灌满深水为主;9月后逐步排水拷田,将水缓缓放出,使中华鳖爬入越冬池塘2;

中华鳖养殖管理:在越冬池塘2的浮式投料框22处用膨化颗粒饲料投喂中华鳖,控制投喂时间在1h之内;及时清理残饵,定期消毒和改水;

产品收获:浮床水稻收割:10月中旬稻穗成熟后,拔除竹桩,依次将生态浮床6拉近靠堤坝边进行收割作业,再进行脱粒、烘干、加工、仓储;共生区水稻收割: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进行收割、烘干、加工、仓储;中华鳖的捕捞:浮床水稻收割期间降低越冬池塘2水位,使越冬池塘2的中华鳖只进不出,10月底安装铝塑板隔断越冬池塘2与稻鳖共生区块5;稻鳖共生区块5的水稻收割后,将稻鳖共生区块5中的中华鳖人工抓捕至越冬池塘2中暂养。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凡依据本发明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者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发明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绿色高效虾稻综合种养的方法
  • 一种稻虾共养的种养殖方法
  • 稻渔综合种养系统中农药影响水产品安全的风险评估方法
  • 一种浮床式稻鳖共生种养系统及其种养方法
  • 一种稻鳖共生的新型综合种养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48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