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排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排插五孔铜件。

背景技术

排插,是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需要用到的设备。而目前的排插,其内部通常是由三根独立的铜件(即L极铜件、E极铜件、N极铜件,分别对应火线、地线、零线)组成的排插五孔铜件,三根独立的铜件并行排列,其长度略小于排插外壳的长度,以便装入排插外壳中。

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由于组成排插五孔铜件的三根独立的铜件长度均是固定的,从而使得排插五孔铜件的长度以及排插孔数被限定,因此用户无法根据实际需要任意调节排插五孔铜件的长度以及排插孔数,造成使用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插五孔铜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组成排插五孔铜件的三根独立的铜件长度均是固定的,从而使得排插五孔铜件的长度以及排插孔数被限定,因此用户无法根据实际需要任意调节排插五孔铜件的长度以及排插孔数,造成使用不便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排插五孔铜件,包括五孔铜件模块,所述五孔铜件模块的数量设为至少两个,两个所述五孔铜件模块之间沿左右分布;所述五孔铜件模块包括从前往后依次分布的第一铜件、第二铜件、第三铜件,所述第一铜件、所述第二铜件、所述第三铜件的左端均设有插入套或插入头,所述第一铜件、所述第二铜件、所述第三铜件的右端均设有插入头或插入套,其中一个所述五孔铜件模块的所述插入头插入另一个所述五孔铜件模块的所述插入套内部并形成接触配合,其中一个所述五孔铜件模块的所述插入头可在受到外力时从另一个所述五孔铜件模块的所述插入套内部向外拔出;所述第一铜件的中间设有从前往后依次分布的第一夹持端、第二夹持端,所述第二铜件的中间设有第三夹持端,所述第三铜件的中间设有从后往前依次分布的第四夹持端、第五夹持端,所述第一夹持端、所述第二夹持端、所述第三夹持端、所述第四夹持端、所述第五夹持端一起组成可供三位插头、二位插头插入的五位插孔。

进一步地,所述插入套呈轴向沿左右延伸的圆筒状。

进一步地,所述插入套的侧壁设有沿左右贯通的第一弹性开口,所述第一弹性开口的一侧壁或两侧壁形成活动壁。

进一步地,所述插入头呈轴向沿左右延伸的圆筒状。

进一步地,所述插入头的侧壁设有沿左右贯通的第二弹性开口,所述第二弹性开口的一侧壁或两侧壁形成活动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铜件、所述第二铜件、所述第三铜件的左端均有一体成型的铜皮,所述第一铜件、所述第二铜件、所述第三铜件的右端均有一体成型的铜皮,所述插入套、所述插入头均由所述铜皮卷制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插入套远离所述五孔铜件模块的一端设有从左向右直径逐渐缩小的导向孔,所述插入头远离所述五孔铜件模块的一端设有从左向右直径逐渐缩小的导向头,其中一个所述五孔铜件模块的所述插入头的所述导向头可与另一个所述五孔铜件模块的所述插入套的所述导向孔形成导向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铜件、所述第二铜件、所述第三铜件分别设为L极铜件、E极铜件、N极铜件,所述第三夹持端向前延伸并设置于所述第一夹持端与所述第五夹持端之间,所述第二夹持端与所述第四夹持端之间具有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铜件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夹持端、所述第二夹持端、所述插入套、所述插入头,所述第二铜件的两端分别水平延伸形成所述插入套、所述插入头,所述第二铜件的中间依次向下折弯、向前折弯、向上折弯形成所述第三夹持端,所述第三铜件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四夹持端、所述第五夹持端、所述插入套、所述插入头,所述第二铜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夹持端与所述第二夹持端之间的所述第一铜件上方,所述第二铜件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四夹持端与所述第五夹持端之间的所述第三铜件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端、所述第二夹持端、所述第三夹持端、所述第四夹持端、所述第五夹持端均为有弹性的夹持端;所述第一夹持端、所述第二夹持端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五夹持端、所述第四夹持端的右方。

综上所述,运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结构设计合理,(1)通过五孔铜件模块的数量设为至少两个,两个五孔铜件模块之间沿左右分布;从而为排插五孔铜件的长度以及排插孔数的任意调节提供零部件基础。(2)通过五孔铜件模块包括从前往后依次分布的第一铜件、第二铜件、第三铜件,第一铜件、第二铜件、第三铜件的左端均设有插入套或插入头,第一铜件、第二铜件、第三铜件的右端均设有插入头或插入套,其中一个五孔铜件模块的插入头插入另一个五孔铜件模块的插入套内部并形成接触配合,其中一个五孔铜件模块的插入头可在受到外力时从另一个五孔铜件模块的插入套内部向外拔出;从而不仅可以利用插入套与插入头的对插起到任意调节排插五孔铜件的长度以及排插孔数的作用,还可以实现两个或多个五孔铜件模块对插时的方便快捷。(3)通过第一铜件的中间设有从前往后依次分布的第一夹持端、第二夹持端,第二铜件的中间设有第三夹持端,第三铜件的中间设有从后往前依次分布的第四夹持端、第五夹持端,第一夹持端、第二夹持端、第三夹持端、第四夹持端、第五夹持端一起组成可供三位插头、二位插头插入的五位插孔;从而使得每一个五孔铜件模块上都形成有一组五位插孔,因此每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五孔铜件模块就相当于增加或减少一组五位插孔,因此非常方便任意调节排插五孔铜件的长度以及排插孔数。由此分析可知,本发明通过插入头与插入套的设置,使得排插五孔铜件是由至少两个五孔铜件模块的对插来组成的,且对插与脱离时均方便快捷,因此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任意调节排插五孔铜件的长度以及排插孔数,可以无限拼接,使用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左侧区域的第一种视角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左侧区域的第二种视角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右侧区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右侧区域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铜件,101-第一夹持端,102-第二夹持端,2-第二铜件,201-第三夹持端,3-第三铜件,301-第四夹持端,302-第五夹持端,4-插入套,401-第一弹性开口,402-导向孔,5-插入头,501-第二弹性开口,502-导向头,6-五位插孔,7-铜皮,8-五孔铜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为了更清楚的描述,作出如下说明:观察者面对附图1进行观察,观察者左侧设为左,观察者右侧设为右,观察者前方设为下,观察者后方设为上,观察者上面设为前,观察者下面设为后,应当指出文中的术语“前端”、“后端”、“左侧”“右侧”“中部”“上方”“下方”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清楚地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零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为了清楚或简化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数量。

参见图1到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排插五孔铜件,包括五孔铜件模块8,五孔铜件模块8的数量设为至少两个,两个五孔铜件模块8之间沿左右分布;五孔铜件模块8包括从前往后依次分布的第一铜件1、第二铜件2、第三铜件3,第一铜件1、第二铜件2、第三铜件3的左端均设有插入套4或插入头5,第一铜件1、第二铜件2、第三铜件3的右端均设有插入头5或插入套4,其中一个五孔铜件模块8的插入头5插入另一个五孔铜件模块8的插入套4内部并形成接触配合,其中一个五孔铜件模块8的插入头5可在受到外力时从另一个五孔铜件模块8的插入套4内部向外拔出;第一铜件1的中间设有从前往后依次分布的第一夹持端101、第二夹持端102,第二铜件2的中间设有第三夹持端201,第三铜件3的中间设有从后往前依次分布的第四夹持端301、第五夹持端302,第一夹持端101、第二夹持端102、第三夹持端201、第四夹持端301、第五夹持端302一起组成可供三位插头、二位插头插入的五位插孔6。作用:(1)通过五孔铜件模块的数量设为至少两个,两个五孔铜件模块之间沿左右分布;从而为排插五孔铜件的长度以及排插孔数的任意调节提供零部件基础。(2)通过五孔铜件模块包括从前往后依次分布的第一铜件、第二铜件、第三铜件,第一铜件、第二铜件、第三铜件的左端均设有插入套或插入头,第一铜件、第二铜件、第三铜件的右端均设有插入头或插入套,其中一个五孔铜件模块的插入头插入另一个五孔铜件模块的插入套内部并形成接触配合,其中一个五孔铜件模块的插入头可在受到外力时从另一个五孔铜件模块的插入套内部向外拔出;从而不仅可以利用插入套与插入头的对插起到任意调节排插五孔铜件的长度以及排插孔数的作用,还可以实现两个或多个五孔铜件模块对插时的方便快捷。(3)通过第一铜件的中间设有从前往后依次分布的第一夹持端、第二夹持端,第二铜件的中间设有第三夹持端,第三铜件的中间设有从后往前依次分布的第四夹持端、第五夹持端,第一夹持端、第二夹持端、第三夹持端、第四夹持端、第五夹持端一起组成可供三位插头、二位插头插入的五位插孔;从而使得每一个五孔铜件模块上都形成有一组五位插孔,因此每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五孔铜件模块就相当于增加或减少一组五位插孔,因此非常方便任意调节排插五孔铜件的长度以及排插孔数。由此分析可知,本发明通过插入头与插入套的设置,使得排插五孔铜件是由至少两个五孔铜件模块的对插来组成的,且对插与脱离时均方便快捷,因此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任意调节排插五孔铜件的长度以及排插孔数,可以无限拼接,使用非常方便。值得说明的是,在排插五孔铜件的长度以及排插孔数可以任意调节的情况下,排插外壳也可以根据排插五孔铜件的特点适应性的做出改变,如同样也可以做成对插式的排插外壳,并利用排插外壳更好满足电气间隙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即可,这里不再详细赘述。作为优选,第一铜件1、第二铜件2、第三铜件3的左端均设有插入套4,第一铜件1、第二铜件2、第三铜件3的右端均设有插入头5,从而使得整体结构更加整齐、方便使用。

具体地,插入套4呈轴向沿左右延伸的圆筒状。作用:通过插入套4圆筒状的结构设计,从而在多个五孔铜件模块对插时接触面积增大,不容易松动及温升升高。

具体地,插入套4的侧壁设有沿左右贯通的第一弹性开口401,第一弹性开口401的一侧壁或两侧壁形成活动壁。作用:通过设置第一弹性开口401,形成一侧或两侧活动壁,从而在保证插拔时有足够的弹力满足通电电流及温升等条件。

具体地,插入头5呈轴向沿左右延伸的圆筒状。作用:通过插入头5圆筒状的结构设计,从而在多个五孔铜件模块对插时接触面积增大,不容易松动及温升升高。

具体地,插入头5的侧壁设有沿左右贯通的第二弹性开口501,第二弹性开口501的一侧壁或两侧壁形成活动壁。作用:通过设置第二弹性开口501,形成一侧或两侧活动壁,从而在保证插拔时有足够的弹力满足通电电流及温升等条件。作为优选,插入套4、插入头5圆筒状的结构设计与第一弹性开口401、第二弹性开口501同时配合最佳,因为可以保持大接触面积的同时保持高弹性,从而更加不容易松动及温升升高,更好满足通电电流及温升等条件。

具体地,第一铜件1、第二铜件2、第三铜件3的左端均有一体成型的铜皮7,第一铜件1、第二铜件2、第三铜件3的右端均有一体成型的铜皮7,插入套4、插入头5均由铜皮7卷制形成。作用:通过第一铜件1、第二铜件2、第三铜件3设计成一体成型,从而使得排插内部没有焊接线,增加整体强度,无焊接点,避免假焊,漏焊,死焊,导电会更加的优良;使用会更加安全放心,产品的使用长时间,不过热;产品的整体寿命更久。而之所以插入套4、插入头5均由铜皮7卷制形成,除了实现一体化成型外,主要是为了配合上述的插入套4、插入头5圆筒状的结构设计与第一弹性开口401、第二弹性开口501,因为第一弹性开口401、第二弹性开口501的存在,模具利用铜皮7卷出来插入套4、插入头5会更加方便可靠,方便弹性扩张用。同时不建议第一弹性开口401、第二弹性开口501的缝隙焊接起来,因为这样里面留焊锡了,就会比较难插进去了。

具体地,插入套4远离五孔铜件模块8的一端设有从左向右直径逐渐缩小的导向孔402,插入头5远离五孔铜件模块8的一端设有从左向右直径逐渐缩小的导向头502,其中一个五孔铜件模块8的插入头5的导向头502可与另一个五孔铜件模块8的插入套4的导向孔402形成导向配合。作用:通过导向配合,从而使得插入套4与插入头5的对插更加方便。

具体地,第一铜件1、第二铜件2、第三铜件3分别设为L极铜件、E极铜件、N极铜件,第三夹持端201向前延伸并设置于第一夹持端101与第五夹持端302之间,第二夹持端102与第四夹持端301之间具有夹角。作用:这样就形成了位于后方的三位插孔与位于前方的两位插孔布局。

具体地,第一铜件1向上延伸形成第一夹持端101、第二夹持端102、插入套4、插入头5,第二铜件2的两端分别水平延伸形成插入套4、插入头5,第二铜件2的中间依次向下折弯、向前折弯、向上折弯形成第三夹持端201,第三铜件3向上延伸形成第四夹持端301、第五夹持端302、插入套4、插入头5,第二铜件2的一端设置于第一夹持端101与第二夹持端102之间的第一铜件1上方,第二铜件2的另一端设置于第四夹持端301与第五夹持端302之间的第三铜件3上方。作用:通过第一铜件1、第二铜件2、第三铜件3(即L极、E极和N极)的这种上下桥梁式结构,实现了结构上的紧凑,从而大大节省空间,满足安规。至于第一铜件1、第二铜件2、第三铜件3之间在上下方向的具体间隔大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电气间隙要求或其他实际需要进行设置,这里不再具体限定。

具体地,第一夹持端101、第二夹持端102、第三夹持端201、第四夹持端301、第五夹持端302均为有弹性的夹持端;作用:弹性的夹持端更加方便与插头配合。第一夹持端101、第二夹持端102分别设置于第五夹持端302、第四夹持端301的右方。作用:这样的位置分布更好的适应了排插的使用习惯与规定。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铜件与铜件之间可以无限拼接,无需多加其他东西(如电线、铜跳线等等)进行连接。做到节省内部空间和减少生产流程(做到节约成本的作用)。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652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