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路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串口信号的防反接方法及开关切换电路。

背景技术

串口因其价格便宜、便于使用而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类电子设备中,常用于进行设备通信、设备调试、故障设备问题定位等。串口中一般有两根用于传输数据的数据线,并且均是单向传输。对于设备自身而言,其串口的两根数据线中,一个数据线专用于发送数据,而另一个数据线专用于接收数据。由此,当两个串口设备连接时,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应当与另一个串口设备的接收端连接,而不能与另一个串口设备的发送端连接(此时即为反接状态)。一旦出现接反的情况,两个串口设备之间便无法正常进行串口通信。对此,通常需要更改连接器的串口线序,或者对串口设备的内部线路进行改造,以更改其PCB板上的串口线序。线序改动工作往往费时费力,并且需要反复校对,还存在有操作失误的风险。鉴于此,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已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亟需关注的。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串口信号的防反接方法及开关切换电路,以便快捷、方便地自动实现对串口信号的防反接处理,在保障串口通信正常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人力维护成本和提高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串口信号的防反接方法,应用于开关切换电路,所述开关切换电路通过第一串口与第一串口设备连接,并通过第二串口与第二串口设备连接;所述防反接方法包括:

对所述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识别;

对所述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识别;

基于识别结果控制所述开关切换电路中的开关阵列进行开关状态切换,以使所述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与所述第二串口设备的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一串口设备的接收端与所述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连接。

可选地,对目标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识别的过程包括:

对与所述目标串口设备连接的目标串口中的两个信号端进行数据发送信号特征检测;

将符合所述数据发送信号特征的信号端识别为所述目标串口设备的发送端;

将所述目标串口中的另一信号端识别为所述目标串口设备的接收端;

其中,所述目标串口设备为所述第一串口设备时,所述目标串口为所述第一串口;所述目标串口设备为所述第二串口设备时,所述目标串口为所述第二串口。

可选地,所述对与所述目标串口设备连接的目标串口中的两个信号端进行数据发送信号特征检测,包括:

对与所述目标串口设备连接的目标串口中的两个信号端进行下降沿检测。

可选地,所述基于识别结果控制所述开关切换电路中的开关阵列进行开关状态切换,以使所述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与所述第二串口设备的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一串口设备的接收端与所述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连接,包括:

当所述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识别失败,和/或,所述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识别失败时,将所述第一串口中的两个信号端分别作为第一信号端和第二信号端,将所述第二串口中的两个信号端分别作为第三信号端和第四信号端;

将所述开关阵列切换为第一开关状态,以使所述第一信号端与所述第三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二信号端与所述第四信号端连接;

判断所述第一串口设备与所述第二串口设备是否正常通信;

若是,则判定串口接线正确;

若否,则将所述开关阵列切换为第二开关状态,以使所述第一信号端与所述第四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二信号端与所述第三信号端连接。

可选地,在所述基于识别结果控制所述开关切换电路中的开关阵列进行开关状态切换之后,还包括:

生成并输出连接成功指示信号至所述开关切换电路中的指示模块。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开关切换电路,所述开关切换电路通过第一串口与第一串口设备连接,并通过第二串口与第二串口设备连接;所述开关切换电路包括控制模块和开关阵列;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识别;对所述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识别;基于识别结果控制所述开关切换电路中的开关阵列进行开关状态切换,以使所述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与所述第二串口设备的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一串口设备的接收端与所述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控制模块在对目标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识别时具体用于:

对与所述目标串口设备连接的目标串口中的两个信号端进行数据发送信号特征检测;将符合所述数据发送信号特征的信号端识别为所述目标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将所述目标串口中的另一信号端识别为所述目标串口设备的接收端;

其中,所述目标串口设备为所述第一串口设备时,所述目标串口为所述第一串口;所述目标串口设备为所述第二串口设备时,所述目标串口为所述第二串口。

可选地,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

对与所述目标串口设备连接的目标串口中的两个信号端进行下降沿检测。

可选地,当所述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识别失败,和/或,所述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识别失败时,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

将所述第一串口中的两个信号端分别作为第一信号端和第二信号端;将所述第二串口中的两个信号端分别作为第三信号端和第四信号端;将所述开关阵列切换为第一开关状态,以使所述第一信号端与所述第三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二信号端与所述第四信号端连接;判断所述第一串口设备与所述第二串口设备是否正常通信;若是,则判定串口接线正确;若否,则将所述开关阵列切换为第二开关状态,以使所述第一信号端与所述第四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二信号端与所述第三信号端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

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的指示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模块在基于识别结果控制所述开关切换电路中的开关阵列进行开关状态切换之后所发送的连接成功指示信号。

可选地,所述开关阵列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

所述第一开关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串口的第一信号端和所述第二串口的第三信号端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串口的第一信号端和所述第二串口的第四信号端连接;

所述第三开关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串口的第二信号端和所述第二串口的第三信号端连接;

所述第四开关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串口的第二信号端和所述第二串口的第四信号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开关至所述第四开关具体为光耦或者继电器或者多路复用器。

本申请所提供的串口信号的防反接方法应用于开关切换电路,所述开关切换电路通过第一串口与第一串口设备连接,并通过第二串口与第二串口设备连接;所述防反接方法包括:对所述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识别;对所述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识别;基于识别结果控制所述开关切换电路中的开关阵列进行开关状态切换,以使所述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与所述第二串口设备的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一串口设备的接收端与所述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连接。

可见,本申请利用连接在两个串口设备之间的开关切换电路,在对两个串口设备的发送端、接收端分别进行识别后,可根据识别结果,通过控制开关切换电路的内部连接状态而令两个串口设备正确进行串口连线,便捷、高效地实现了对串口信号的防反接处理,保障了正常的串口通信。基于连接在串口设备之间的开关切换电路,本申请具备串口线序选择和更正的功能,无需对串口设备自身的接口进行更改,也避免了人工操作,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和误操作率并极大提高了效率。本申请所提供的开关切换电路同样具有上述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背景技术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背景技术和本申请实施例描述中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的介绍。当然,下面有关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描述的仅仅是本申请中的一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所获得的其他附图也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串口信号反接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串口信号的防反接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串口信号的防反接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控制开关阵列进行开关状态切换的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开关切换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开关切换电路的电路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控制模块与光耦开关的耦合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控制模块与继电器开关的耦合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开关切换电路的具体应用场景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串口信号的防反接方法及开关切换电路,以便快捷、方便地自动实现对串口信号的防反接处理,在保障串口通信正常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人力维护成本和提高效率。

为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清楚、完整地描述,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介绍。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当前,串口因其价格便宜、便于使用而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类电子设备中,常用于进行设备通信、设备调试、故障设备问题定位等。串口中一般有两根用于传输数据的数据线,并且均是单向传输。对于设备自身而言,其串口的两根数据线中,一个数据线专用于发送数据,而另一个数据线专用于接收数据。

由此,当两个串口设备连接时,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应当与另一个串口设备的接收端连接,而不能与另一个串口设备的发送端连接(此时即为反接状态)。一旦出现接反的情况,例如,图1中左侧串口设备的发送端Tx(1)与右侧串口设备的发送端Tx(2)连接,左侧串口设备的接收端Rx(1)与右侧串口设备的接收端Rx(2)连接,则此时两个串口设备之间便无法正常进行串口通信。

对此,通常需要更改连接器的串口线序,或者对串口设备的内部线路进行改造,以更改其PCB板上的串口线序。线序改动工作往往费时费力,并且需要反复校对,还存在有操作失误的风险。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串口信号的防反接方法及开关切换电路,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参见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串口信号的防反接方法,应用于开关切换电路,开关切换电路通过第一串口与第一串口设备连接,并通过第二串口与第二串口设备连接;防反接方法包括:

S101:对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识别。

S102:对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识别。

S103:基于识别结果控制开关切换电路中的开关阵列进行开关状态切换,以使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与第二串口设备的接收端连接、第一串口设备的接收端与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连接。

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串口信号的防反接方法具体利用了开关切换电路来解决串口信号的正确连接问题。具体地,开关切换电路设置在需要进行串口通信的两个串口设备之间,不妨称这两个串口设备为第一串口设备和第二串口设备,并将开关切换电路与第一串口设备的连接接口称为第一串口,将开关切换电路与第二串口设备的连接接口称为第二串口。

顾名思义,开关切换电路可用于进行开关状态切换,其包括有开关阵列。通过控制开关阵列的不同开关状态,可便捷、高效地改变开关切换电路在第一串口与第二串口间的线路连接状态,进而改变第一串口设备与第二串口设备的接线方式。

如此,即使出现第一串口设备与第二串口设备串口信号接反的情况,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改变开关阵列的开关状态来改变开关切换电路内部的线路连接状态,从而达到将第一串口设备与第二串口设备正确接线的目的。

容易理解的是,除了开关阵列以外,开关切换电路还应当包括用于控制开关阵列中各个开关通断状态的控制模块,该控制模块可基于各类MCU、FPGA、DSP等器件实现。并且,控制模块具备对串口的发送端和接收端的识别功能,从而使得开关切换电路可对连接在第一串口的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识别,并对连接在第二串口的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识别。

容易理解的是,当这四个信号端均被成功识别出时,便可直接分别控制连接在第一串口设备发送端与第二串口设备接收端之间的开关闭合,以及控制连接在第一串口设备接收端与第二串口设备发送端之间的开关闭合,而其他开关则断开,从而使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与第二串口设备的接收端连接、第一串口设备的接收端与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对应连接。

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申请对步骤S101和步骤S102的先后顺序并不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交换步骤S101与步骤S102的执行顺序。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串口信号的防反接方法应用于开关切换电路,开关切换电路通过第一串口与第一串口设备连接,并通过第二串口与第二串口设备连接;防反接方法包括:对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识别;对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识别;基于识别结果控制开关切换电路中的开关阵列进行开关状态切换,以使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与第二串口设备的接收端连接、第一串口设备的接收端与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连接。

可见,本申请利用连接在两个串口设备之间的开关切换电路,在对两个串口设备的发送端、接收端分别进行识别后,可根据识别结果,通过控制开关切换电路的内部连接状态而令两个串口设备正确进行串口连线,便捷、高效地实现了对串口信号的防反接处理,保障了正常的串口通信。基于连接在串口设备之间的开关切换电路,本申请具备串口线序选择和更正的功能,无需对串口设备自身的接口进行更改,也避免了人工操作,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和误操作率并极大提高了效率。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串口信号的防反接方法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开关切换电路在对目标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识别的过程可具体包括:

对与目标串口设备连接的目标串口中的两个信号端进行数据发送信号特征检测;将符合数据发送信号特征的信号端识别为目标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将目标串口中的另一信号端识别为目标串口设备的接收端。

其中,目标串口设备为第一串口设备时,目标串口为第一串口;目标串口设备为第二串口设备时,目标串口为第二串口。

具体地,容易理解的是,串口通信协议中为了便于设备明确对方设备所发送数据的到来,一般设置有数据发送信号特征,对于接收数据的设备而言,当识别到该数据发送信号特征后,便可确定即将有数据传输过来。

由此,可参见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串口信号的防反接方法,主要包括:

S201:对第一串口中的两个信号端进行数据发送信号特征检测。

作为一个实施例,该数据发送信号特征可具体为下降沿。因此,本步骤S201中可具体对与第一串口设备连接的第一串口中的两个信号端进行下降沿检测。

S202:将符合数据发送信号特征的信号端识别为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将第一串口中的另一信号端识别为第一串口设备的接收端。

具体地,第一串口中的两个信号端分别是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其中,检测到下降沿的信号端即为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而未检测到下降沿的信号端则为第一串口设备的接收端。

S203:对第二串口中的两个信号端进行数据发送信号特征检测。

同样地,本步骤203中可具体对与第二串口设备连接的第二串口中的两个信号端进行下降沿检测。

S204:将符合数据发送信号特征的信号端识别为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将第二串口中的另一信号端识别为第二串口设备的接收端。

同样地,第二串口中的两个信号端分别是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其中,检测到下降沿的信号端即为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而未检测到下降沿的信号端则为第二串口设备的接收端。

S205:基于识别结果控制开关切换电路中的开关阵列进行开关状态切换,以使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与第二串口设备的接收端连接、第一串口设备的接收端与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连接。

S206:生成并输出连接成功指示信号至开关切换电路中的指示模块。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开关切换电路还可以包括指示模块。当经过步骤S205成功切换开关状态进而实现正确接线后,本实施例可进一步向指示模块发送连接成功指示信号,以便利用指示模块向用户示意连接成功。

其中,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指示模块可具体为LED灯指示模块。当然,除了光显示指示模块,还可以是声音指示模块,此处,不对指示模块进行具体限制。

参见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控制开关阵列进行开关状态切换的方法流程图,主要包括:

S301:当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识别失败,和/或,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识别失败时,将第一串口中的两个信号端分别作为第一信号端和第二信号端,将第二串口中的两个信号端分别作为第三信号端和第四信号端。

具体地,在步骤103中基于识别结果控制开关阵列进行开关状态切换时,识别结果可能包括多种。其中一种,如上文所述,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接收端以及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接收端这四个信号端均被成功识别,则此时可直接通过控制开关阵列的开关状态,将第一串口设备与第二串口设备正确接线。

考虑到在实际应用中,某些串口设备可能只用于接收数据而不用发送数据,以及判断失准等因素,因此,除上述的一种识别结果之外,还可能存在有未能将四个信号端全部成功识别的情况,包括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识别失败,和/或,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识别失败。对于此种识别结果,开关切换电路可通过验证的方式来实现两个串口设备的正确接线。

具体地,可将第一串口中的两个信号端分别确定为第一信号端与第二信号端,并将第二串口中的两个信号端分别确定为第三信号端和第四信号端。在不确定哪个信号端为发送端的情况下,可先随意选择一种连接方式。由于四个信号端总共有两种不同的连接方式,因此,可先验证第一种连接方式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则再更换为第二种连接方式。

S302:将开关阵列切换为第一开关状态,以使第一信号端与第三信号端连接、第二信号端与第四信号端连接。

S303:判断第一串口设备与第二串口设备是否正常通信;若是,则进入S304;若否,则进入S305。

S304:判定串口接线正确;进入S306。

S305:将开关阵列切换为第二开关状态,以使第一信号端与第四信号端连接、第二信号端与第三信号端连接;进入S306。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默认首先采用的具体是第一信号端与第三信号端连接、第二信号端与第四信号端连接的这一种开关状态,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默认首先采用另一种开关状态,即第一信号端与第四信号端连接、第二信号端与第三信号端连接的开关状态。

S306:生成并输出连接成功指示信号至开关切换电路中的指示模块。

参见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开关切换电路,开关切换电路通过第一串口与第一串口设备连接,并通过第二串口与第二串口设备连接;开关切换电路包括控制模块401和开关阵列402;

控制模块401用于:对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识别;对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识别;基于识别结果控制开关切换电路中的开关阵列402进行开关状态切换,以使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与第二串口设备的接收端连接、第一串口设备的接收端与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开关切换电路的控制模块401和开关阵列402均具体连接在第一串口设备和第二串口设备之间,通过信号端识别和开关状态切换而起到线序选择和更换的作用。具体地,第一串口的各信号端与开关阵列402中各开关的一端对应连接,并同时与控制模块401的输入端连接;第二串口的各信号端与开关阵列402中各开关的另一端对应连接,并同时与控制模块401的输入端连接。控制模块401与开关阵列402中的各开关相耦合,可以控制各开关的通断状态,改变开关阵列402的开关状态。

关于上述开关切换电路的具体内容,可参考前述关于串口信号的防反接方法的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开关切换电路,利用连接在两个串口设备之间的开关切换电路,在对两个串口设备的发送端、接收端分别进行识别后,可根据识别结果,通过控制开关切换电路的内部连接状态而令两个串口设备正确进行串口连线,便捷、高效地实现了对串口信号的防反接处理,保障了正常的串口通信。基于连接在串口设备之间的开关切换电路,本申请具备串口线序选择和更正的功能,无需对串口设备自身的接口进行更改,也避免了人工操作,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和误操作率并极大提高了效率。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开关切换电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控制模块401在对目标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识别时具体用于:

对与目标串口设备连接的目标串口中的两个信号端进行数据发送信号特征检测;将符合数据发送信号特征的信号端识别为目标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将目标串口中的另一信号端识别为目标串口设备的接收端;

其中,目标串口设备为第一串口设备时,目标串口为第一串口;目标串口设备为第二串口设备时,目标串口为第二串口。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开关切换电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控制模块401具体用于:

对与目标串口设备连接的目标串口中的两个信号端进行下降沿检测。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开关切换电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当第一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识别失败,和/或,第二串口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识别失败时,控制模块401具体用于:

将第一串口中的两个信号端分别作为第一信号端和第二信号端;将第二串口中的两个信号端分别作为第三信号端和第四信号端;将开关阵列402切换为第一开关状态,以使第一信号端与第三信号端连接、第二信号端与第四信号端连接;判断第一串口设备与第二串口设备是否正常通信;若是,则判定串口接线正确;若否,则将开关阵列402切换为第二开关状态,以使第一信号端与第四信号端连接、第二信号端与第三信号端连接。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开关切换电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还包括:

与控制模块401连接的指示模块,用于接收控制模块401在基于识别结果控制开关切换电路中的开关阵列402进行开关状态切换之后所发送的连接成功指示信号。

参见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开关切换电路的电路结构图。

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开关切换电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开关阵列402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

第一开关S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串口的第一信号端和第二串口的第三信号端连接;

第二开关S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串口的第一信号端和第二串口的第四信号端连接;

第三开关S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串口的第二信号端和第二串口的第三信号端连接;

第四开关S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串口的第二信号端和第二串口的第四信号端连接。

具体地,由于每个串口中有两个信号端,因此如上所述,两个串口间总共有两种接线方式,这两种接线方式可基于四个开关而实现。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开关切换电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第一开关至第四开关可以具体为光耦或者继电器或者多路复用器。其中,多路复用器可具体选用MAX14662。

具体地,参见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控制模块401与光耦开关的耦合示意图。具体地,控制模块401可具体为MCU,光耦中的发光二极管D串联在电源VDD与一个MCU控制引脚之间,当该MCU控制引脚输出低电平时,该发光二极管D发光,使得光耦中的三极管T导通。

具体地,参见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控制模块401与继电器开关的耦合示意图。具体地,控制模块401可具体为MCU,继电器的控制线圈L一端通过电阻R与电源VDD连接,另一端与PMOS管Q串接后接地;该PMOS管Q的控制端与一个MCU控制引脚连接,当该MCU控制引脚输出低电平,PMOS管Q导通,继电器的控制线圈L得电产生吸合力,使得继电器的衔铁吸合,继电器开关闭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提供的以上技术方案可应用于任意需要进行串口通信的两个串口设备,例如人脸特征采集设备和人脸识别设备,再例如被调试设备和调试终端等。

还需要说明的是,串口包括多种类型,对应不同的电平标准,例如TTL/CMOS标准和RS232标准,前者多采用3.3V或5V电平,常见于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而后者多采用12V电平,常见于PC等设备。

因此,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开关切换电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当第一串口设备与第二串口设备的串口类型不同时,开关切换电路的第二串口具体可通过电平转换电路与第二串口设备连接。

例如,可具体参考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开关切换电路的具体应用场景图。

图9中,第一串口设备具体采用TTL/CMOS标准,其发送端和接收端可分别记为Tx(D)和Rx(D),第二串口设备具体采用RS232标准,其发送端和接收端可分别记为Tx(PC)和Rx(PC)。在实际应用中,可具体通过电平转换电路将第二串口设备的RS232串口转换为TTL/CMOS串口,以便与开关切换电路的第二串口连接。其中,Tx(PC)经转换后可记为Rx,以便与Rx(D)连接;Rx(PC)经转换后可记为Tx,以便与Tx(D)连接。

本申请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设备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还需说明的是,在本申请文件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者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者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294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