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电端子、电连接器和连接器组合,尤指一种能够应用于风扇的导电端子、电连接器和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专利号为CN202021962984.9的中国专利揭露了一种散热风扇引线连接结构,其包含一PCB板、一接线公端、一接线母端和引线。接线母端设有引线,接线母端套入固定于接线公端。由于散热速度较慢,效率较低,为提高散热风扇的工作效率,现常采用一种双头散热风扇。如专利号为CN201510035822.8的中国专利所揭露的一种双头散热风扇,其包含一风扇本体,该风扇本体分为一第一散热部和一第二散热部,在该风扇本体上设有一第一连接线组和一第二连接线组,在第一散热部内设有一第一散热风扇,在第二散热部内设有一第二散热风扇。虽然大大提高了散热风扇的工作效率,节约了电能,但该双头散热风扇存在以下问题:

(1)类似于专利号为CN202021962984.9的中国专利,在该双头散热风扇中,一组引线会与一个接线母端连接,一个接线母端固定于一个接线公端。该双头散热风扇由于设有第一连接线组和一第二连接线组,相应就会设有两个接线母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线组和一第二连接线组连接,并设有两个接线公端分别固定于两个接线母端。在一个风扇本体中,接线母端、接线公端、第一连接线组和一第二连接线组数量增加,组装的效率较低,需要耗费更多人力来组装。

(2)在每一个风扇本体中,随着接线母端、接线公端、第一连接线组和一第二连接线组数量的增加,每一个风扇本体的成本也增加,当设置多个风扇本体时,成本更高。

(3)每组风扇本体中的接线母端、接线公端、第一连接线组和一第二连接线组数量增加,使风扇本体的体积增大,在有限的空间内能组装的风扇本体的数量减少,散热效果随着风扇本体数量的减少而降低。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导电端子、电连接器和连接器组合,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端子、电连接器和连接器组合,通过在不降低散热效果的前提下减少导电端子、线缆的数量,从而减少成本及减小连接器组合的占用空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一种电连接器,用以供两个对接连接器对接,所述对接连接器设有多个对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对接槽,每一所述对接槽上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而形成上下两个对接口,供两个对接连接器中一个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向下插入,另一个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向上插入;多个导电端子,分别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下设置的两个悬臂,自所述固定部的前侧延伸,两个悬臂上下之间具有一空隙,所述空隙使两个所述悬臂左右移动相互独立,每一所述悬臂收容于所述对接槽,每一所述悬臂具有左右相向凸出的一第一接触部和一第二接触部,第一接触部自所述固定部的前侧向前延伸形成;一接线部,自所述固定部另一侧延伸,用以导接线缆。

进一步,所述固定部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开设有一开槽,每一开槽的前侧和后侧连接有前后背向凸出的两个卡扣,所述对接槽设有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所述固定部上侧的卡扣位于所述上限位部上方而被所述上限位部限制向下移动,所述固定部下侧的卡扣位于所述下限位部下方而被所述下限位部限制向上移动。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为两件式而分成上下两个本体单元,所述固定部上侧的卡扣固定于在上的所述本体单元,所述固定部下侧的卡扣固定于在下的所述本体单元。

进一步,所述线缆包括线导体和线外被,所述线外被包覆所述线导体,所述接线部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弯折有一夹线部,所述夹线部夹持所述线导体而未夹持所述线外被,每一导电端子的两个夹线部一一对应收容于两个本体单元。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与对应的所述卡扣前后之间具有一开口,一连接部一体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前端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前端,所述第一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连接部向所述空隙凸出形成一凸部。

进一步,所述固定部呈竖直平板状而位于一竖直平面,所述接线部自所述固定部向后延伸形成,所述接线部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弯折有夹线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夹线部位于所述竖直平面的同一侧。

一种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固定部;上下设置的两个悬臂,自所述固定部的前侧延伸,两个悬臂上下之间具有一空隙,所述空隙使两个所述悬臂左右移动相互独立,每一所述悬臂具有左右相对凸出的一第一接触部和一第二接触部,第一接触部自所述固定部向前延伸,一连接部一体连接第一接触部的前端和第二接触部的前端;一接线部,自所述固定部另一侧延伸,用以导接线缆。

进一步,所述固定部呈竖直平板状而位于一竖直平面,所述接线部自所述固定部向后延伸形成,所述接线部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弯折有夹线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夹线部位于所述竖直平面的同一侧。

一种连接器组合,包括上下两个对接连接器和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每一所述对接连接器设有一对接本体和收容于对接本体的多个对接端子。

进一步,每一所述对接本体的后端向前凹设一凹部,两个对接连接器的凹部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绝缘本体收容于两个对接连接器的凹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每个导电端子供两个对接连接器中的对接端子对接,减少了所述导电端子的数量,线缆的数量因此也减少,减小了连接器组合的体积,减少了所述连接器组合的占用空间,在有限的空间的机壳内可置放更多的风扇,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随着所述导电端子和所述线缆的数量的减少,降低了制造成本,也提高了组装效率。

由于制造公差的存在,两个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可能无法对齐。两个悬臂上下之间具有一空隙使两个所述悬臂左右移动相互独立,即使两个对接连接器发生偏位,两个所述悬臂能够各自左右移动互不影响,从而保证所述每一导电端子与两个对接端子能够正确对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线缆、导电端子和对接端子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导电端子夹持线导体后的主视图;

图8为本发明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定义有一前后方向(如X轴)以及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一左右方向(导电端子2的排列方向,如Y轴)与一上下方向(对接连接器B的插入方向,如Z轴)。

如图1、图2所示,一种连接器组合M,包括上下两个对接连接器B和一电连接器A,上下两个对接连接器B与一个所述电连接器A对接,每一所述对接连接器B用以连接一个风扇的电路板。

如图1、图2和图8所示,每一所述对接连接器B设有一对接本体B1和收容于对接本体B1且沿左右方向排成一排的多个对接端子B2。每一所述对接本体B1的后端向前凹设一凹部B11,两个对接连接器B的凹部B11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电连接器A收容于两个对接连接器B的凹部B11,在上的对接连接器B的凹部B11限制所述电连接器A向上移动,在下的对接连接器B的凹部B11限制所述电连接器A向下移动。每一所述凹部B11的前内壁向后凸设一凸肋B12,在上的对接连接器B的所述凸肋B12与在下的对接连接器B的所述凸肋B12在上下方向上错开,所述电连接器A的前端分别抵接于两个对接连接器B的所述凸肋B12,以限制所述电连接器A向前移动。两个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本体B1的结构除了所述凸肋B12其余结构上下对称设置。

如图1和图8所示,两个所述对接连接器B的对接端子B2的结构上下对称设置。每一所述对接端子B2呈平板状且大致呈“U”形,每一所述对接端子B2具有一对接部B21,所述对接部B21进入所述凹部B11,用于对接所述导电端子2。每一所述对接端子B2具有一焊接部B22,用于焊接于风扇的电路板。所述焊接部B22与所述对接部B21上下相对设置。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电连接器A包括绝缘本体1和多个导电端子2。绝缘本体1呈两件式而分成上下两个本体单元11,在上的所述本体单元11设有一卡槽111,在下的所述本体单元11设有一突起112,所述突起112与所述卡槽111相配合,使上下两个本体单元11相固定,所述绝缘本体1呈两件式也方便所述导电端子2的组装。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对接槽12,每一所述对接槽12上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而形成上下两个对接口123,一个对接口123位于在上所述的本体单元11,供两个对接连接器B中一个对接连接器B的对接端子B2向下插入,另一个对接口123位于在下的所述本体单元11,供另一个对接连接器B的对接端子B2向上插入。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多个导电端子2沿左右方向排成一排且分别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一固定部21,所述固定部21呈竖直平板状而位于一竖直平面;上下设置的两个悬臂22,自所述固定部21的前侧向前延伸,每一所述悬臂22收容于所述对接槽12,每一所述悬臂22具有左右相向凸出的一第一接触部221和一第二接触部223,第一接触部221和一第二接触部223分别具有一平板部E及自平板部E凸伸的凸包F,第一接触部221自所述固定部21的前侧向前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接触部221的平板部F与所述固定部21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一接线部23,自所述固定部21的后侧向后延伸(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接线部23也可自所述固定部21的左侧或右侧延伸),用以导接线缆C。所述接线部23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弯折有夹线部231,每一导电端子2的两个夹线部231一一对应收容于两个本体单元11。所述第二接触部223与所述夹线部231位于所述竖直平面的同一侧,相对于所述第二接触部223与所述夹线部231位于所述竖直平面的异侧而言,所述导电端子2在左右方向上的占用空间小。如图5、图6和图7所示,所述线缆C包括线导体C2和线外被C1,所述线外被C1包覆所述线导体C2,所述夹线部231夹持所述线导体C2而未夹持所述线外被C1。

所述固定部21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开设有一开槽G1,每一开槽G1的前侧和后侧连接有前后背向凸出的两个卡扣212,所述开槽G1使所述卡扣212可以朝靠近所述开槽G1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所述对接槽12设有上限位部121和下限位部122,所述固定部21上侧的卡扣212位于所述上限位部121上方而被所述上限位部121限制向下移动,所述固定部21下侧的卡扣212位于所述下限位部122下方而被所述下限位部122限制向上移动。

每一导电端子2的两个悬臂22上下之间具有一空隙G2,所述空隙G2使对应的两个所述悬臂22左右移动相互独立(也就是说,一个悬臂22左右移动不会带动另一个悬臂22跟着一起左右移动),在两个对接连接器B的对接端子B2无法对齐时,由于两个所述悬臂22能够左右移动相互独立,保证所述每一悬臂22与对应的对接端子B2能够正确对接。

所述第一接触部221与对应的所述卡扣212前后之间具有一开口G3,使所述悬臂22的弹性增强,所述悬臂22左右移动的幅度增大,更能够应对两个所述对接连接器B的偏位问题。一连接部222一体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221的前端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3的前端,所述连接部222限制所述对接端子B2向前脱离所述第一接触部22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3。所述第一接触部221相对于所述第二接触部223和所述连接部222向所述空隙G2凸出形成一凸部2211,所述凸部2211增强了所述第一接触部221的强度,所述悬臂22发生左右移动时,所述第一接触部221也不易断裂。且相对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21,所述连接部222上下方向的宽度减小,更容易折弯。一延伸部224自所述第二接触部223的后端朝第一接触部221延伸,所述延伸部224限制所述对接端子B2向后脱离所述第一接触部22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3。

本实施例的所述电连接器A在组装应用时,首先,铆压所述夹线部231,使所述夹线部231夹持所述线导体C2;接着,将所述导电端子2的在下的所述悬臂22对准所述对接槽12并向下装进在下所述的本体单元11,至所述固定部21下侧的卡扣212位于所述下限位部122下方,使所述固定部21下侧固定于在下的所述本体单元11;然后,将在上所述的本体单元11的所述对接槽12对准在上的所述悬臂22并向下组装,至所述固定部21上侧的卡扣212位于所述上限位部121上方和所述突起112卡进所述卡槽111,使所述固定部21上侧固定于在上的所述本体单元11和上下两个本体单元11相固定;最后,将一个对接连接器B的所述对接端子B2对准在下的所述对接口123并向上插入所述电连接器A,以及将另一个对接连接器B的所述对接端子B2对准在上的所述对接口123并向下插入所述电连接器A,使所述绝缘本体1收容于两个对接连接器B的凹部B11,完成所述电连接器A与两个所述对接连接器B的对接。

本发明的电连接器A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现有技术中,一个所述电连接器A仅与一个所述对接连接器B对接,当需要对接两个所述对接连接器B时,需要用到两个电连接器A,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合M中,一个导电端子2与两个对接端子B2对接,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所述导电端子2的数量减少,所述线缆C的数量对应减少,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组装效率,且减小了所述连接器组合M的体积,减少了所述连接器组合M的占用空间,在有限的空间的机壳内可置放更多的风扇,有效提高散热效率。

(2)由于制造公差的存在,两个对接连接器B的对接端子B2可能无法对齐,两个悬臂22上下之间的所述空隙G2使两个所述悬臂22左右移动相互独立,两个所述对接连接器B分别向上和向下插接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所述对接槽12,即使两个对接连接器B发生偏位,两个所述悬臂22能够各自左右移动互不影响,从而保证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与两个对接端子B2能够正确对接。而且所述第一接触部221与对应的所述卡扣212前后之间具有所述开口G3,使所述悬臂22的弹性增强,两个所述悬臂22左右移动的幅度增大,更能够应对两个所述对接连接器B偏位问题。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221相对于所述第二接触部223和所述连接部222向所述空隙G2凸出形成所述凸部2211,所述凸部2211增强了所述第一接触部221的强度,所述悬臂22发生大幅度的左右移动时,所述第一接触部221也不易断裂。

(3)所述固定部21呈竖直平板状而位于一竖直平面,所述第二接触部223与所述夹线部231位于所述竖直平面的同一侧,相对于所述第二接触部223与所述夹线部231位于所述竖直平面的异侧而言,所述导电端子2在左右方向上的占用空间小。

以下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597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