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风道结构及冷暖送风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16:30


风道结构及冷暖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及冷暖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冷暖送风装置一般采用PTC电阻为发热体,通过对PTC发热体送风的形式实现暖风传递,一般来说,不论是轴流风机、离心风机、斜流风机还是贯流风机,其送风方式都是将PTC放置于出风口处,但受PTC风阻的影响,这类型的冷暖风装置吹冷风时风速、风量一般都很小,送风距离也很短,送风性能较差。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冷暖送风装置在吹冷风时送风距离较短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增大吹冷风时的送风距离的风道结构及冷暖送风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包括:

壳体,设有风道,所述风道具有进风口、冷风出口和暖风出口;

发热体,设于所述暖风出口处;

切换结构,设于所述风道上,并具有使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冷风出口连通的第一状态,及使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暖风出口连通的第二状态。

所述切换结构包括:

转轴,设于所述壳体上;

切换件,连接于所述转轴上,并可绕所述转轴转动,且所述切换结构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切换件处于隔断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暖风出口连通的出冷风位置,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冷风出口之间形成冷风通道;所述切换结构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切换件处于隔断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冷风出口连通的出暖风位置,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暖风出口之间形成暖风通道。

所述风道上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风道的出风口分隔为冷风出口和暖风出口。

所述壳体为蜗壳;所述蜗壳位于所述冷风出口一侧的侧壁为冷风侧壁,位于所述暖风出口一侧的侧壁为暖风侧壁;所述蜗壳的蜗舌位于所述冷风侧壁上,并为所述冷风通道上的冷风蜗舌。

所述切换件处于所述出暖风位置时,形成所述暖风通道的一侧面与所述蜗壳的蜗舌共同形成所述暖风通道上的暖风蜗舌。

所述蜗壳的内侧面的型线为螺旋线或半弧形线。

所述切换件形成所述冷风通道的一侧面的型线,为所述螺旋线的一部分,或为与所述蜗壳的内侧面的型线相切的直线或弧线。

所述冷风侧壁与所述隔板之间的距离为L1,所述暖风侧壁与所述隔板之间的距离为L2,则L1和L2之间满足,L2<L1≤1.2*L2。

可选地,L1和L2之间满足,L1=1.1*L2。

所述暖风侧壁的螺旋线的延长线过所述转轴的切线,与所述蜗壳的蜗舌喉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为L3,则L3与L1之间满足,0.8*L1≤L3≤1.2*L1。

可选地,L3与L1之间满足,L3=L1。

所述发热体为PTC发热体。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冷暖送风装置,包括上述的风道结构,及设于所述风道结构的所述进风口处的风轮。

所述风轮为贯流风轮。

所述冷暖送风装置为冷暖风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冷暖送风装置,包括上述的风道结构,及设于所述风道结构的所述进风口处的风轮,所述蜗壳的蜗舌喉部与所述风轮之间的距离为d,所述风轮的外径为D,则d与D之间满足,0.03*D≤d≤0.05D。

可选地,d与D之间满足,d=0.037*D。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风道结构,包括:壳体,设有风道,所述风道具有进风口、冷风出口和暖风出口;发热体,设于所述暖风出口处;切换结构,设于所述风道上,并具有使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冷风出口连通的第一状态,及使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暖风出口连通的第二状态。当需要出冷风时,使切换结构处于第一状态,进风口与冷风出口连通,冷风从冷风出口排出;当需要出暖风时,使切换结构处于第二状态,进风口与暖风出口连通,暖风从暖风出口排出,由于冷风是从冷风出口排出,而发热体设于暖风出口处,所以冷风在排出时不会经过发热体,不会受到发热体的风阻影响,可以极大地降低风阻、提升风压,所以冷风在冷风出口的风速可以大幅提高,从而使冷风的送风距离更远。

2.本发明提供的风道结构,所述切换结构包括:转轴,设于所述壳体上;切换件,连接于所述转轴上,并可绕所述转轴转动,且所述切换结构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切换件处于隔断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暖风出口连通的出冷风位置,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冷风出口之间形成冷风通道;所述切换结构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切换件处于隔断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冷风出口连通的出暖风位置,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暖风出口之间形成暖风通道。这样只需要转动切换件,便可以实现切换结构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3.本发明提供的风道结构,所述风道上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风道的出风口分隔为冷风出口和暖风出口。一方面只需要通过设置隔板,便可以同时形成冷风出口和暖风出口,另一方面,由于暖风出口的尺寸比出风口的尺寸明显减小,所以,可以使暖风的出风风速增大、风压提升,从而使暖风的送风距离更远。

4.本发明提供的风道结构,所述切换件形成所述冷风通道的一侧面的型线,为所述螺旋线的一部分,或为与所述蜗壳的内侧面的型线相切的直线或弧线。这样可以使冷风的排出更顺畅,出冷风效果更好。

5.本发明提供的风道结构,所述冷风侧壁与所述隔板之间的距离为L1,所述暖风侧壁与所述隔板之间的距离为L2,则L1和L2之间满足,L2<L1≤1.2*L2。这样可以使冷风通道和暖风通道的风向风感较为均匀。

6.本发明提供的风道结构,所述暖风侧壁12的螺旋线的延长线过所述转轴的切线,与所述蜗壳的蜗舌喉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为L3,则L3与L1之间满足,0.8*L1≤L3≤1.2*L1。这样当设于风道上的风轮为贯流风轮时,可以使贯流变化的影响较小。

7.本发明提供的冷暖送风装置,包括上述的风道结构,及设于所述风道结构的所述进风口处的风轮,所述蜗壳的蜗舌喉部与所述风轮之间的距离为d,所述风轮的外径为D,则d与D之间满足,0.03*D≤d≤0.05D。这样可以增大冷风通道的出风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风道结构在安装有贯流风轮状态下、切换件处于出冷风位置的局部剖视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风道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风道结构在切换件处于出暖风位置的局部剖视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风道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风道结构去掉切换件后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风道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蜗壳,11-冷风侧壁,12-暖风侧壁,2-PTC发热体,31-进风口,32-冷风出口,33-暖风出口,41-转轴,42-切换件,51-冷风通道,52-暖风通道,6-隔板,71-冷风蜗舌,72-暖风蜗舌,8-贯流风轮,9-出风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包括壳体、发热体和切换结构。

壳体上设有风道,风道具有进风口31、冷风出口32和暖风出口33。

发热体设于暖风出口33处。

切换结构设于风道上,并具有使进风口31与冷风出口32连通的第一状态,及使进风口31与暖风出口33连通的第二状态。

切换结构的具体结构形式不做限制,本实施例中的切换结构包括转轴41和切换件42。

转轴41设于壳体上。

切换件42连接于转轴41上,并可绕转轴41转动,且切换结构处于第一状态时,切换件42处于隔断进风口31与暖风出口33连通的出冷风位置,进风口31与冷风出口32之间形成冷风通道51;切换结构处于第二状态时,切换件42处于隔断进风口31与冷风出口32连通的出暖风位置,进风口31与暖风出口33之间形成暖风通道52。

当需要出冷风时,转动切换件42至出冷风位置,切换结构处于第一状态,此时,切换件42隔断进风口31与暖风出口33之间的连通,进风口31与冷风出口32连通形成冷风通道51,从进风口31进入的风由冷风出口32排出,风道结构出冷风;当需要出暖风时,转动切换件42至出暖风位置,切换结构处于第二状态,此时,切换件42隔断进风口31与冷风出口32之间的连通,进风口31与暖风出口33连通形成暖风通道52,从进风口31进入的风经过发热体加热成暖风,并由暖风出口33排出,风道结构出暖风。由于冷风是从冷风出口32排出,而发热体设于暖风出口33处,所以冷风在排出时不会经过发热体,不会受到发热体的风阻影响,可以极大地降低风压,所以冷风在冷风出口32的风速可以大幅提高,从而使冷风的送风距离更远。

形成冷风出口32和暖风出口33的具体方式可以有多种,在本实施例中,风道上设有隔板6,隔板6将风道的出风口分隔为冷风出口32和暖风出口33。一方面只需要通过设置隔板6,便可以同时形成冷风出口32和暖风出口33,另一方面,由于暖风出口33的尺寸比出风口的尺寸明显减小,所以,可以使暖风的出风风压提升,从而使暖风的送风距离更远。

壳体的具体形式可以有多种,本实施例中的壳体为蜗壳1。蜗壳1位于冷风出口32一侧的侧壁为冷风侧壁11,位于暖风出口33一侧的侧壁为暖风侧壁12;蜗壳1的蜗舌位于冷风侧壁11上,并为冷风通道51上的冷风蜗舌71。

切换件42处于出暖风位置时,形成暖风通道52的一侧面与蜗壳1的蜗舌共同形成暖风通道52上的暖风蜗舌72。

本实施例中的蜗壳1的内侧面的型线为螺旋线。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蜗壳1的内侧面的型线也可以为半弧形线。

为了可以使冷风的排出更顺畅,出冷风效果更好,在本实施例中,切换件42形成冷风通道51的一侧面的型线,为螺旋线的一部分。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切换件42形成冷风通道51的一侧面的型线,也可以为与蜗壳1的内侧面的型线相切的直线或弧线。

冷风侧壁11与隔板6之间的距离为L1,暖风侧壁12与隔板6之间的距离为L2,可以使冷风通道51和暖风通道52的风向风感较为均匀,优选L1和L2之间满足,L2<L1≤1.2*L2。在本实施例中,L1和L2之间满足,L1=1.1*L2。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L1=1.2*L2。

暖风侧壁的螺旋线的延长线过转轴41的切线,与蜗壳1的蜗舌喉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为L3,优选L3与L1之间满足,0.8*L1≤L3≤1.2*L1。这样当设于风道上的风轮为贯流风轮8时,可以使贯流变化的影响较小。在本实施例中,L3与L1之间满足,L3=L1,此时冷风通道51的出冷风量最大。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L3=0.8*L1,或L3=1.2*L1。

发热体的具体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本实施例中的发热体为PTC发热体2。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结构,还包括设于出风口处的出风格栅9。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冷暖风扇,包括上述的风道结构,及设于风道结构的进风口31处的风轮。其中,本实施例中的风轮为贯流风轮8。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冷暖风扇也可以替换为冷暖送风装置。

为了可以增大冷风通道51的出风量,蜗壳1的蜗舌喉部与风轮之间的距离为d,风轮的外径为D,则d与D之间满足,0.03*D≤d≤0.05D。在本实施例中,d与D之间满足,d=0.037*D。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d=0.03*D,或d=0.05*D。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进风口31与出风口相对设置,即贯流风轮8的风道采用直进直出的设计,这样可以使得冷暖风扇整体体积较小,特别是小于侧进直出的贯流风轮8的风道,而由于本实施例中将出风口通过分隔为冷风出口32和暖风出口33,发热体位于暖风出口33处,通过使切换件42在出冷风位置和出暖风位置之间切换,冷风排出时不经过发热体,暖风出口33的尺寸相对于出风口的尺寸明显减小,所以,本实施例还可以在满足通过直进直出的方式减小整机体积的情况下,增大冷风和暖风的送风距离。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相关技术
  • 风道结构及冷暖送风装置
  • 风道组件及冷暖送风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2484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