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基于井下与露头的资料对台地-海槽相区等时地层格架的构建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6:26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勘探和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井下与露头资料结合对台地-海槽相区等时地层格架的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等时地层格架是油气田开发各项地质研究的基础,更是对沉积认识和储层预测具有重要的实际勘探指导意义。台地-海槽相区不仅是礁、滩岩性油气藏圈闭的有利区带,而且也是沉积相过渡区,受复杂的地质背景的控制而表现出明显的相变特征,由此,对台地-海槽相区的等时地层格架的准确构建,直接关乎着对沉积认识的深化和未来油气勘探方向的决策。目前,台地-海槽相区等时地层格架主要基于地震和钻井资料,但存在地震精度有限且识别程度较低,而钻井钻遇该过渡相的资料相对较少,致使等时界面类型及划分方案存在分歧,甚至对两个相带是否发育提出质疑,因此,急需补充新的资料,构建台地-海槽相区等时地层格架,明确等时界面类型及划分方案,以解决当前认识存在的争议与质疑。前人对台地-海槽相区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其在多个野外剖面出露,且保存较为完整,这不仅解决和弥补资料不足的问题,使所构建的台地-海槽相区等时地层格架愈加准确,而且也为研究台地-海槽相区的勘探与地质认识的提供了新思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基于井下与露头的资料对台地-海槽相区等时地层格架的构建方法。

为了实现以上发明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井下与露头的资料对台地-海槽相区等时地层格架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选取地层顶底出露完整且具有相变特征的台地-海槽野外露头,进行剖面详细观察与实测,包括:野外典型岩性界面识别、沉积特征、岩石类型、地层真厚度的测量、高精度且密集采样;依据岩石类型发育特征及自然伽马仪测定间隔的要求,结合剖面发育特征,垂直于剖面画测线,对剖面进行测点标定及编号,并做记录;

2)、按野外露头已标定的测点,利用自然伽马仪,测定GR、U、TH、K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按照层号及深度,建立露头GR曲线与U/TH曲线,测量精度0.2m,并与周缘井位的测井的GR曲线与U/TH曲线进行对比,分析数值、纵向变化的差异;

3)、依据测点分布特征,选取岩石样品,磨制岩石薄片,利用单偏光显微镜,采用微观组构分析技术,对岩石薄片进行观察鉴定,按照岩石分类标准,结合岩石宏观特征,明确岩石类型及发育特征;依据岩石沉积特征,选用宏微观结合的手段,厘定沉积微相类型,确定岩石相序组合。

4)、基于野外露头资料、岩石薄片资料与GR和U/TH曲线,进行野外露头层序界面识别,确定不同界面特征及识别标志,并划分单剖面纵向地层层序。

5)、依据野外剖面的分布位置,结合取心完整率及发育特征,优选出该剖面周缘的取心井,进行详细的岩心观察及采样磨片,利用微观组构分析、宏微观结合的技术手段,总结岩石类型,将其与野外剖面的岩石类型进行对比,明确其相互间的差异。

6)、基于测井曲线、成像测井资料,结合岩石宏微观发育特征及其岩石-电性对应关系,采用频谱分析和宏微观结合的技术手段,对取心与测井进行岩心归位,建立岩石与测井曲线、成像测井的匹配关系。

7)、基于岩石与测井曲线的匹配关系,以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岩心宏微观特征,利用频谱分析法,进行单井层序界面识别,明确不同层序与测井曲线、成像测井发育特征,并划分单井纵向地层层序。

8)、基于已有的单井、单剖面层序格架,依据平面分布位置,采用频谱分析技术,构建地表地腹跨相区等时地层格架。

进一步地,步骤4)单剖面纵向地层层序包括:

典型层序界面在台地相区的野外特征为:

界面之上以含泥质薄层状碳酸盐岩为主,若相变为海槽相则以较深水的薄层状含泥质碳酸盐岩、泥页岩、硅质岩为主;

界面之下为厚层-块状碳酸盐岩,有时可见岩溶系统与角砾发育;

典型层序界面在台地相区的曲线特征为:

界面之上GR曲线正偏移,如果界线上地层转变为海槽相,则U/TH曲线正偏移正偏移,代表GR曲线的偏移主要由U贡献,U代表有机质,TH代表黏土成分,界面之下GR值较小,多呈箱装低值。

进一步地,步骤7)单井纵向地层层序包括:

典型层序界面在台地相区的曲线特征为:

界面之上GR正偏移,如果界线上地层转变为海槽相,U/TH曲线明显正偏移,GR正偏移主要由U贡献;

界面之下GR值较小,多呈箱装低值。成像测井上可见,层序界面是典型的岩性岩相转换面,界面之下多为亮色高阻块状碳酸盐岩,可见斑状暗色低阻岩溶系统,界面之上为薄层状沉积,泥质含量较高,电阻整体较低,呈暗色。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不仅解决和弥补资料不足的问题,而且能够为地震分辨率较低、地层厚度较薄的碳酸盐岩地层构建等时地层格架,为古地貌恢复、岩相古地理恢复提供资料支撑,进而提升勘探认识和降低勘探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野外剖面测量与岩心宏微观观察示意图;A为露头剖面,B为露头剖面实测,C为钻井岩心;D为单偏光显微镜下微观照片;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野外剖面放射性数据与其临近钻井测井数据对比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栖霞组-茅口组(SQ1)野外界线曲线特征与岩性特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SQ1-SQ2地腹测井曲线特征与岩性特征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SQ2-SQ3野外界线曲线特征与岩性特征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茅口组(SQ3)-吴家坪组野外界线GR曲线特征与岩性特征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建立单剖面层序地层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栖霞组-茅口组(SQ1)地腹测井曲线与成像测井特征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SQ1-SQ2地腹测井曲线特征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SQ2-SQ3地腹测井曲线特征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茅口组(SQ3)-吴家坪组地腹测井曲线特征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钻井各个层序界面成像测井特征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建立单井层序地层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建立地表地腹跨相区等时地层格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根据附图并列举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基于井下与露头的资料对台地-海槽相区等时地层格架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选取地层顶底出露完整且具有相变特征的(台地、海槽)野外露头,进行剖面详细观察与实测,包括野外典型岩性界面识别、沉积特征、岩石类型、地层真厚度的测量、高精度且密集采样等;依据岩石类型发育特征及自然伽马仪测定间隔的要求(每岩石单元厚度不少于3个点),结合剖面发育特征,垂直于剖面画测线,对剖面进行测点标定及编号,并做记录。

2)、按野外露头已标定的测点,利用自然伽马仪,主要测定GR、U、TH、K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按照层号及深度,建立露头GR曲线与U/TH曲线,测量精度0.2m,并与周缘井位的测井的GR曲线与U/TH曲线进行对比,分析数值、纵向变化的差异(附图2);

3)、依据测点分布特征,选取岩石样品,磨制岩石薄片,利用单偏光显微镜,采用微观组构分析技术,对岩石薄片进行观察鉴定,按照岩石分类标准,结合岩石宏观特征,明确岩石类型及发育特征(附图3;依据岩石沉积特征,选用宏微观结合的手段,厘定沉积微相类型,确定岩石相序组合。

4)、基于野外露头资料、岩石薄片资料与GR和U/TH曲线,进行野外露头层序界面识别,确定不同界面特征及识别标志(图4至7),并划分单剖面纵向地层层序(附图8)。典型层序界面在台地相区的野外特征为界面之上以含泥质薄层状碳酸盐岩为主,若相变为海槽相则以较深水的薄层状含泥质碳酸盐岩、泥页岩、硅质岩为主,界面之下为厚层-块状碳酸盐岩,有时可见岩溶系统与角砾发育;典型层序界面在台地相区的曲线特征为:界面之上GR曲线正偏移,如果界线上地层转变为海槽相,则U/TH曲线正偏移正偏移,代表GR曲线的偏移主要由U贡献(U代表有机质,TH代表黏土成分),界面之下GR值较小,多呈箱装低值。

5)、依据野外剖面的分布位置,结合取心完整率及发育特征,优选出该剖面周缘的取心井,进行详细的岩心观察及采样磨片,利用微观组构分析、宏微观结合的技术手段,总结岩石类型,将其与野外剖面的岩石类型进行对比,明确其相互间的差异。

6)、基于测井曲线、成像测井资料,结合岩石宏微观发育特征及其岩石-电性对应关系,采用频谱分析和宏微观结合的技术手段,对取心与测井进行岩心归位,建立岩石与测井曲线、成像测井的匹配关系。

7)、基于岩石与测井曲线的匹配关系,以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岩心宏微观特征,利用频谱分析法,进行单井层序界面识别,明确不同层序与测井曲线、成像测井发育特征(图9至13),并划分单井纵向地层层序(图14)。典型层序界面在台地相区的曲线特征为:界面之上GR正偏移,如果界线上地层转变为海槽相,U/TH曲线明显正偏移,GR正偏移主要由U贡献,界面之下GR值较小,多呈箱装低值。成像测井上可见,层序界面是典型的岩性岩相转换面,界面之下多为亮色高阻块状碳酸盐岩,可见斑状暗色低阻岩溶系统,界面之上为薄层状沉积,泥质含量较高,电阻整体较低,呈暗色。

8)、基于已有的单井、单剖面层序格架,依据平面分布位置,采用频谱分析技术,构建地表地腹跨相区等时地层格架(图15)。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意识到,这里所述的实施例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法,应被理解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特别陈述和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发明公开的这些技术启示做出各种不脱离本发明实质的其它各种具体变形和组合,这些变形和组合仍然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47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