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药物缓释制剂的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46:07


一种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药物缓释制剂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生物医药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药物缓释制剂的方法。

背景技术

药物缓释制剂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减缓用药后药物的释放、降解和代谢速率,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达到长效治疗目的的制剂。缓释制剂可以减少短半衰期药物的给药次数,并使血药浓度趋于平稳以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对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微纳米颗粒是常用的药物缓释载体之一。微纳米颗粒是线度在数百纳米之内的微小颗粒结构,它不仅可以作为普通的药物缓释载体,还能够通过对药物的包被防止体内酶类的降解作用。目前,微纳米颗粒在生物医药领域已有许多应用,例如:具有缓释效果的唑来膦酸锌微纳米颗粒,可作为疫苗佐剂应用于疫苗的制备中;基于液态金属和壳聚糖制备的抗菌喷剂,能够加速皮肤生长,加快伤口愈合。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药物突释和不可控释的缺点。

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1510918623.1”公开介绍了一种用于药物控释的丝素-载药纳微米颗粒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将药物溶解于丝素蛋白或聚乙二醇溶液,再将丝素蛋白与聚乙二醇溶液混合所得的共混液孵育后离心洗涤得到用于药物控释的丝素-载药纳微米颗粒。但此发明所制备的颗粒药物释放周期短暂,且需要对丝素蛋白和聚乙二醇共混液进行成膜、溶解、洗涤等操作,流程繁琐。

再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1811383059.8”公开介绍了利用液态金属和壳聚糖制备的可缓释纳米材料抗菌喷剂,具有比现有抗菌敷料更强的抗菌效果,但需要经过抗菌喷剂喷涂、水凝胶涂抹及覆盖水凝胶敷料的步骤,应用过程繁琐,且难以维持较长时间的抗菌作用。

以及专利申请号为“CN201911227556.3”公开介绍了一种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缓释制剂,该制剂利用聚乙二醇诱导丝素蛋白形成微纳米颗粒,可包裹疏水性药物,但载药率仅有5.99±0.28%,无法实现有效的药物递送。

层层自组装技术是一种简便、经济且多功能的表面修饰方法,最初将带电荷的底物浸入与之带相反电荷的聚电解质中,利用静电吸附力制备自组装多层膜结构。经过多年发展改进,该技术的适用材料已由最初的小部分的聚电解质发展到聚合物刷及无机带电纳米粒子如MMT、CNT、胶体等,介质则由水发展到有机溶剂及离子液体。物质间作用力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范德瓦尔斯力、氢键、离子键和配位键。

目前层层自组装技术已被应用于制造传感器、分离膜、超疏水表面等多个领域。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并未将层层自组装技术用于核壳颗粒表面修饰以实现局部长期缓释用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药物缓释制剂的方法,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对微纳米颗粒进行表面修饰的应用,结合层层自组装技术改变吸附药物的层数来改变其释放的药物浓度,在缓释、控释的基础上以显示出不同的治疗效果,解决了现有背景技术提出的药物突释和不可控释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药物缓释制剂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tp1、将药物包裹在具有相反电荷的高分子药物载体内部形成核壳颗粒;

Stp2、将带有与核壳颗粒相反电荷的药物和高分子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组装在核壳颗粒表面得到微纳米颗粒;

Stp3、通过CCK-8试验、扫描电镜拍摄、药物缓释试验、抑菌试验评估其缓释效果,并经过多次实验评估其具有最佳临床作用效果的组装层数。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层层自组装技术为溶液浸泡法。更进一步地,所述层层自组装技术包括:将所得微纳米颗粒装入透析袋中,并浸没于具有相反电荷的电解质溶液体系中进行静电自组装,继而再置于另一种电荷的电解质溶液中,如此反复,直到获得理想的组装层数。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药物选自盐酸强力霉素、米诺环素、阿奇霉素、阿霉素等多种抗生素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高分子药物载体选自丝素蛋白、壳聚糖、聚乙二醇、白蛋白、明胶、聚天冬氨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Stp1包括制备丝素蛋白水溶液和盐酸强力霉素溶液,将盐酸强力霉素溶液缓慢加入丝素蛋白水溶液中;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Stp2包括以2%醋酸水溶液为介质,加入壳聚糖和盐酸强力霉素,搅拌至完全溶解,制备成盐酸强力霉素-壳聚糖-醋酸溶液,并用氢氧化钾和冰醋酸调节pH为5.5;

以丝素蛋白-盐酸强力霉素壳核颗粒为底物,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将带相反电荷的丝素蛋白和盐酸强力霉素-壳聚糖复合物层层包封在底物表面,得到不同包封层数的载药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丝素蛋白水溶液浓度为20mg/mL,所述盐酸强力霉素溶液的浓度为2mg/mL;且所述核壳颗粒中丝素蛋白和盐酸强力霉素的质量比为200:2-200:3。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Stp2中,组装层数为0.5-10层。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利用静电层层自组装技术在载药核壳微纳米颗粒外部进行药物组装,可以通过调节吸附药物的层数来改变其释放的药物浓度,在缓释、控释的基础上以显示出不同的治疗效果;这种新型的药物缓释系统能够改善传统核壳微纳米颗粒缓释系统药物突释弊端、生物利用度低、有效浓度持续时间短的缺点,并对现有的药物缓释系统作出改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本发明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为这种新的缓释系统提供了简易、多功能的制备方式,并且制备出的微纳米颗粒可以吸附多层药物,提高了单个微球的载药量与载药种类,延长了其缓释时间,扩大其治疗范围;成本更低,适用于量化生产。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1中每一组壳核微纳米颗粒的载药率和包封率结果;

图2为实施例1中每一组层层自组装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显微结构;

图3为实施例1中包封5.0层的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1.5%的微纳米颗粒、包封5.0层的质量比为1%的核壳微纳米颗粒、包封4.5层的质量比为1.5%的核壳微纳米颗粒和包封5.0层的质量比为1.5%的核壳微纳米颗粒的药物缓释试验结果;

图4为实施例1中每一组层层自组装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的抑菌试验结果,受试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图5为实施例1中每一组层层自组装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的CCK-8试验结果,受试细胞为MC3T3-E1;

图6为实施例1中每一组层层自组装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的茜素红成骨诱导染色试验结果,受试细胞为MC3T3-E1;

图7为实施例2中每一组层层自组装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的CCK-8试验结果,受试细胞为MC3T3-E1;

图8为实施例2中每一组层层自组装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的茜素红成骨诱导染色试验结果,受试细胞为MC3T3-E1。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通过测定多组具有不同比例的丝素蛋白和盐酸强力霉素核壳颗粒的载药率和包封率,选取其中较高的组别,即2mg/mL1mL的盐酸强力霉素水溶液与20mg/mL10mL的丝素蛋白水溶液形成的核壳颗粒,以及2mg/mL1.5mL的盐酸强力霉素水溶液与20mg/mL10mL的丝素蛋白水溶液形成的核壳颗粒两组。

药物缓释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制备浓度分别为1.5mg/mL、20mg/mL的丝素蛋白水溶液和2mg/mL的盐酸强力霉素水溶液;

以2%醋酸水溶液为介质,加入壳聚糖和盐酸强力霉素,搅拌至完全溶解,制备成为1.5mg/mL的盐酸强力霉素-壳聚糖-醋酸溶液,并用氢氧化钾和冰醋酸调节pH为5.5;

分别取2mg/mL盐酸强力霉素水溶液1mL和1.5mL,分别分次(200μL/次)缓慢滴加至10mL20mg/mL的丝素蛋白水溶液并充分振荡,再各自缓慢加入3.3mL和3.45mL的无水乙醇,充分吹打;将混合溶液-20℃处理24小时后,12500rpm离心并冷冻干燥得到丝素蛋白-盐酸强力霉素核壳颗粒;两种丝素蛋白-盐酸强力霉素核壳颗粒中丝素蛋白和盐酸强力霉素质量比分别为200:2以及200:3;

将所得丝素蛋白-盐酸强力霉素核壳颗粒交替浸没于1.5mg/mL丝素蛋白水溶液和1.5mg/mL盐酸强力霉素-壳聚糖-醋酸溶液中,每次以37℃、100rpm处理20分钟,每次实现包封一层;重复上述操作得到具有4.5层和5层包封层数的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将所得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冷冻干燥;拍摄扫描电镜,比较层层自组装处理前后的颗粒形态及尺寸变化;

在上述中,仅将所得丝素蛋白-盐酸强力霉素核壳颗粒浸没于1.5mg/mL丝素蛋白水溶液处理视为包封0.5层。

CCK-8试验:将培养的在对数生长期的小鼠胚胎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稀释成密度为3×10

药物缓释试验和抑菌试验:

将所得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装入透析袋中,并浸没于PBS溶液体系中,使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在体系中的浓度为0.5mg/mL;同时将PBS溶液体系放置在37℃、100rpm转速的恒温摇床内,在第1、2、3、5天收集缓释液并经0.22μm的细菌过滤器过滤除菌;然后在均匀涂布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菌培养平板上放置直径为6mm的无菌滤纸片,每片滴加20μL的前述无菌缓释液,设置3次重复和对照组;于37℃、5%CO

茜素红成骨诱导染色试验:

将培养的在对数生长期的小鼠胚胎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稀释成密度为1×10

图1中a为1mg/mL1mL的盐酸强力霉素水溶液和20mg/mL10mL的丝素蛋白水溶液形成的核壳颗粒、2mg/mL1mL的盐酸强力霉素水溶液和20mg/mL10mL的丝素蛋白水溶液形成的核壳颗粒、3mg/mL1mL的盐酸强力霉素水溶液和20mg/mL10mL的丝素蛋白水溶液形成的核壳颗粒、2mg/mL1mL的盐酸强力霉素水溶液和20mg/mL10mL的丝素蛋白水溶液形成的核壳颗粒和2mg/mL1.5mL的盐酸强力霉素水溶液和20mg/mL10mL的丝素蛋白水溶液形成的核壳颗粒的载药率结果;

图1中b为1mg/mL1mL的盐酸强力霉素水溶液和20mg/mL10mL的丝素蛋白水溶液形成的核壳颗粒、2mg/mL1mL的盐酸强力霉素水溶液和20mg/mL10mL的丝素蛋白水溶液形成的核壳颗粒、3mg/mL1mL的盐酸强力霉素水溶液和20mg/mL10mL的丝素蛋白水溶液形成的核壳颗粒、2mg/mL1mL的盐酸强力霉素水溶液和20mg/mL10mL的丝素蛋白水溶液形成的核壳颗粒和2mg/mL1.5mL的盐酸强力霉素水溶液和20mg/mL10mL的丝素蛋白水溶液形成的核壳颗粒的包封率结果。

从上附图1可知,2mg/mL1mL的盐酸强力霉素水溶液和20mg/mL10mL的丝素蛋白水溶液形成的核壳颗粒和2mg/mL1.5mL的盐酸强力霉素水溶液和20mg/mL10mL的丝素蛋白水溶液形成的核壳颗粒具有较高的载药率和包封率。

在上述中,不含药物的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命名为SFNPs;

定义当丝素蛋白-盐酸强力霉素核壳颗粒中丝素蛋白和盐酸强力霉素质量为200:2时为1%的核壳微纳米颗粒,命名为1%DOX@SFNPs;

定义当丝素蛋白-盐酸强力霉素核壳颗粒中丝素蛋白和盐酸强力霉素质量为200:3时为1.5%的核壳微纳米颗粒,命名为1.5%DOX@SFNPs;

定义当在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外组装n个正负双分子层时,命名为SF

图2中a-f分别为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SFNPs)、包封5.0层的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SF

从上附图2可知,经层层自组装处理后,微纳米颗粒表面粗糙,其直径较核壳颗粒略有增加。

图3是实施例1中包封5.0层的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SF

图4是实施例1中每一组的抑菌试验结果,受试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图4中a和b所示分别为用第1、2、3、5天缓释液培养后抑菌圈的结果和抑菌圈直径统计图;从上附图4可知,在抑菌试验中抑菌环的直径随缓释天数的变化应证了药物可持续释放的特点。

图5是实施例1中每一组的CCK-8试验结果,受试细胞为MC3T3-E1;

图5中a和b分别为用第1、2天缓释液培养后细胞增殖活力的结果;从上附图5可知,在CCK-8试验中,各组样品均未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性。

图6是实施例1中每一组的茜素红成骨诱导染色试验结果,受试细胞为MC3T3-E1;

图6中a-g分别为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SFNPs)、包封5.0层的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SF

图6中h-n分别为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SFNPs)、包封5.0层的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SF

从上图6可知,茜素红染色证明,细胞在微纳米颗粒的诱导下能够形成大量的矿化结节,并与颗粒中丝素蛋白含量成正关系,具有显著的组间差异。

综上图1-图6分析可知,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的负载盐酸强力霉素-壳聚糖的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能够达到分层释放,具有良好的缓释、控释效果,并对常见的细菌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

实施例2

通过测定多组具有不同比例的丝素蛋白和米诺环素核壳颗粒的载药率和包封率,选取其中较高的组别;

药物缓释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制备浓度分别为1.5mg/mL、2mg/mL的丝素蛋白水溶液,以及浓度分别为1.5mg/mL、20mg/mL的米诺环素水溶液;

取2mg/mL米诺环素水溶液1.5mL,分次(200μL/次)缓慢滴加至10mL20mg/mL的丝素蛋白水溶液并充分振荡,再缓慢加入3.45mL的无水乙醇,充分振荡;将混合溶液-20℃处理24小时后,12500rpm离心并冷冻干燥得到丝素蛋白-米诺环素核壳颗粒;

将所得丝素蛋白-米诺环素核壳颗粒加入1.5mg/mL的米诺环素水溶液中、在4℃、12500rpm下离心20分钟,然后将离心产物加入到1.5mg/mL的丝素蛋白水溶液中,在4℃、12500rpm下离心20分钟,至此完成包封1层;重复上述操作即可完成具有不同包封层数的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将所得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冷冻干燥。拍摄扫描电镜,比较层层自组装处理前后的颗粒形态及尺寸变化;

CCK-8试验:

将培养的在对数生长期的小鼠胚胎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稀释成密度为3×10

药物缓释试验和抑菌试验:

将所得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装入透析袋中,并浸没于PBS溶液体系中,使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在体系中的浓度为0.5mg/mL;同时将PBS溶液体系放置在37℃、100rpm转速的恒温摇床内,在第1、2、3、5天收集缓释液并经0.22μm的细菌过滤器过滤除菌;然后在均匀涂布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菌培养平板上放置直径为6mm的无菌滤纸片,每片滴加20μL的前述无菌缓释液,设置3次重复和对照组;于37℃、5%CO

茜素红成骨诱导染色试验:

将培养的在对数生长期的小鼠胚胎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稀释成密度为1×10

在上述中,定义当丝素蛋白-米诺环素核壳颗粒中丝素蛋白和米诺环素质量为200:2时为1%的核壳微纳米颗粒(1%MC@SFNPs);

当丝素蛋白-米诺环素核壳颗粒中丝素蛋白和米诺环素质量为200:3时为1.5%的核壳微纳米颗粒(1.5%MC@SFNPs);

层层自组装后各组命名方式同实施例1。

扫描电子显微镜示经层层自组装处理后,微纳米颗粒表面粗糙,其直径较核壳颗粒略有增加。

抑菌试验中抑菌环的直径随缓释天数的变化应证了药物可持续释放的特点;

图7是实施例2中每一组的CCK-8试验结果,受试细胞为MC3T3-E1;图7中a和b分别为用第1、2天缓释液培养后细胞增殖活力的结果;从上附图7可知,在CCK-8试验中,各组样品均未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性;

图8是实施例2中每一组的茜素红成骨诱导染色试验结果,受试细胞为MC3T3-E1;

图8中a-d分别为包封5.0层的质量比为1%的核壳微纳米颗粒(1%MC@SF NPs)、包封4.5层的质量比为1.5%的核壳微纳米颗粒(1.5%MC@SF

图8中e-h分别为包封5.0层的质量比为1%的核壳微纳米颗粒(1%MC@SF NPs)、包封4.5层的质量比为1.5%的核壳微纳米颗粒(1.5%MC@SF

从上图8可知,茜素红染色证明,细胞在微纳米颗粒的诱导下能够形成大量的矿化结节,并与颗粒中丝素蛋白含量成正关系,具有显著的组间差异。

上述结果表明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的负载米诺环素的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能够达到分层释放,具有良好的缓释、控释效果,并对常见的细菌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

实施例3

通过测定多组具有不同比例的明胶和克林霉素核壳颗粒的载药率和包封率,选取其中较高的组别;

药物缓释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制备浓度为1.5mg/mL的丝素蛋白、1.5mg/mL和2mg/mL的克林霉素水溶液以及20mg/mL的明胶水溶液;

取2mg/mL克林霉素水溶液1.5mL,分次(200μL/次)缓慢滴加至10mL20mg/mL的明胶水溶液并充分振荡,再缓慢加入3.45mL的无水乙醇,充分振荡;将混合溶液-20℃处理24小时后,12500rpm离心并梯度脱水得到明胶-克林霉素核壳颗粒;

将所得胶-克林霉素核壳颗粒依次加入1.5mg/mL的克林霉素水溶液中、在4℃、12500rpm下离心20分钟,然后加工后将离心产物加入到1.5mg/mL的丝素蛋白水溶液,在4℃、12500rpm下离心20分钟,至此完成包封1层;重复上述操作即可完成具有不同包封层数的明胶-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将所得明胶-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冷冻干燥;拍摄扫描电镜,比较层层自组装处理前后的颗粒形态及尺寸变化

CCK-8试验:

将培养的在对数生长期的小鼠胚胎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稀释成密度为3×10

药物缓释试验和抑菌试验:

将所得明胶-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装入透析袋中,并浸没于PBS溶液体系中,使明胶-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在体系中的浓度为0.5mg/mL;同时将PBS溶液体系放置在37℃、100rpm转速的恒温摇床内,在第1、2、3、5天收集缓释液并经0.22μm的细菌过滤器过滤除菌;然后在均匀涂布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菌培养平板上放置直径为6mm的无菌滤纸片,每片滴加20μL的前述无菌缓释液,设置3次重复和对照组;于37℃、5%CO

茜素红成骨诱导染色试验:

将培养的在对数生长期的小鼠胚胎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稀释成密度为1×10

扫描电子显微镜示经层层自组装处理后,微纳米颗粒表面粗糙,其直径较核壳颗粒略有增加;抑菌试验中抑菌环的直径随缓释天数的变化应证了药物可持续释放的特点;CCK-8试验中,各组样品均未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性;茜素红染色证明,细胞在微纳米颗粒的诱导下能够形成大量的矿化结节,并与颗粒中丝素蛋白含量成正关系,具有显著的组间差异。上述结果表明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的负载克林霉素的明胶-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能够达到分层释放,具有良好的缓释、控释效果,并对常见的细菌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

实施例4

药物缓释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通过测定多组具有不同比例的丝素蛋白和氨苄西林核壳颗粒的载药率和包封率,选取其中较高的组别;

制备浓度分别为1.5mg/mL、2mg/mL的丝素蛋白水溶液,浓度分别为1.5mg/mL、20mg/mL的氨苄西林水溶液,以及1.5mg/mL的Chemerin水溶液;

取2mg/mL氨苄西林水溶液1.5mL,分次(200μL/次)缓慢滴加至10mL20mg/mL丝素蛋白水溶液并充分振荡,再缓慢加入3.45mL的无水乙醇,充分振荡;将混合溶液-20℃处理24小时后,12500rpm离心并梯度脱水得到丝素蛋白-氨苄西林核壳颗粒;

将所得丝素蛋白-氨苄西林核壳颗粒加入1.5mg/mLChemerin水溶液、在4℃、12500rpm下离心20分钟,然后将离心产物加入到1.5mg/mL丝素蛋白水溶液、在4℃、12500rpm下离心20分钟,接着将离心产物再次加入到1.5mg/mLChemerin水溶液中、在4℃、12500rpm下离心20分钟,最后再将离心产物加入到1.5mg/mL丝素蛋白水溶液、在4℃、12500rpm下离心20分钟,至此完成包封1层;重复上述操作即可完成具有不同包封层数的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将所得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冷冻干燥。拍摄扫描电镜,比较层层自组装处理前后的颗粒形态及尺寸变化;

CCK-8试验:

将培养的在对数生长期的小鼠胚胎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稀释成密度为3×10

药物缓释试验和抑菌试验:

将所得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装入透析袋中,并浸没于PBS溶液体系中,使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在体系中的浓度为0.5mg/mL;同时将PBS溶液体系放置在37℃、100rpm转速的恒温摇床内,在第1、2、3、5天收集缓释液并经0.22μm的细菌过滤器过滤除菌;然后在均匀涂布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菌培养平板上放置直径为6mm的无菌滤纸片,每片滴加20μL的前述无菌缓释液,设置3次重复和对照组;于37℃、5%CO

茜素红成骨诱导染色试验:

将培养的在对数生长期的小鼠胚胎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稀释成密度为1×10

扫描电子显微镜示经层层自组装处理后,微纳米颗粒表面粗糙,其直径较核壳颗粒略有增加;抑菌试验中抑菌环的直径随缓释天数的变化应证了药物可持续释放的特点;CCK-8试验中,各组样品均未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性;茜素红染色证明,细胞在微纳米颗粒的诱导下能够形成大量的矿化结节,并与颗粒中丝素蛋白含量成正关系,具有显著的组间差异。上述结果表明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的负载氨苄西林-Chemerin的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能够达到分层释放,具有良好的缓释、控释效果,并对常见的细菌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技术分类

06120115686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