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单鼻鼻氧管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40:48


一种单鼻鼻氧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鼻氧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单鼻鼻氧管。

背景技术

目前,儿科和新生儿科使用的鼻氧管多为耳挂式鼻氧管,由于儿童的皮肤娇细,对于长期需要使用鼻氧管的患者,会引发耳周溃疡等并发症。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鼻鼻氧管,其通过改变传统的耳挂式鼻氧管结构,采用直接插入式,既能够有效的减弱传统耳挂式对患者耳朵的压力,从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避免产生耳周溃疡等并发症,又能够提高供氧效率。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单鼻鼻氧管,包括:转接头、供氧管和输氧管,转接头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供氧管一端可同氧气供入端连通,另一端设有同第一连接头连通的第三连接头;输氧管一端设有可同第二连接头连通的第四连接头;以使氧气经供氧管、转接头和输氧管输送。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头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插入段和第一支撑段;第一支撑段远离第一插入段的一端同第二连接头连通,第一插入段同第三连接头配合,以使供氧管同转接头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插入段具有第一进气端和第一出气端,第一出气端同第一支撑段连通;第一进气端的直径小于第一出气端的直径。

进一步地,第三连接头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一卡紧段,第一连接段同氧气供入端连通,第一卡紧段同第一支撑段配合。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段具有第二进气端和第二出气端,第二进气端同氧气供入端连接,第二出气端同第一卡紧段连接;第二出气端的直径大于第二进气端的直径。

进一步地,第二出气端的直径大于第一进气端的直径,第二进气端的直径小于第一进气端的直径;以使第一连接头卡入第三连接头;

且第一卡紧段的直径等于第一支撑段的直径;以使第一连接头固定于第三连接头,保证密封。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头具有第三进气端和第三出气端,第三进气端同第一连接头连通,且第三进气端的直径大于第三出气端的直径;

第四连接头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连接段和第二卡紧段,第二连接段远离第二卡紧段的一端同输氧管连通。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段具有第四进气端和第四出气端,第四出气端同输氧管连接,第四进气端同第二卡紧段连接;第四进气端的直径大于第四出气端的直径。

进一步地,第四进气端的直径大于第三出气端的直径,小于第三进气端的直径;以使第二连接头卡入第四连接头;

且第二卡紧段的直径大于第三出气端的直径,小于第三进气端的直径;以使第二连接头固定于第四连接头,保证密封。

进一步地,输氧管远离第四连接头的一端的侧壁开设有辅助孔。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鼻鼻氧管,能够通过转接头的第一连接头与第三连接头连接,第二连接头与第四连接头连接,从而将供氧管与输氧管进行连通,从而将氧气从氧气供入端输送至输氧管中,并通过输氧管输送至患者鼻腔。

通过上述设计,能够改变传统耳挂式鼻氧管的输氧方式,采用直接插入并用胶布固定的方式,既能够对输氧管进行更好的固定,又释放了患者的耳朵,从而有效避免了长期使用,导致患者引起耳周溃疡等并发症。

总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鼻鼻氧管,其通过改变传统的耳挂式鼻氧管结构,采用直接插入式,既能够有效的减弱传统耳挂式对患者耳朵的压力,从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避免产生耳周溃疡等并发症,又能够提高供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爆炸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安装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四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供氧管、2-转接头、3-输氧管、4-第一连接头、5-第二连接头、6-第三连接头、7-第四连接头、8-第一插入段、9-第一支撑段、10-第一进气端、11-第一出气端、12-第一连接段、13-第一卡紧段、14-第二进气端、15-第二出气端、16-第三进气端、17-第三出气端、18-第二连接段、19-第二卡紧段、20-第四进气端、21-第四出气端、22-支撑凸缘、23-辅助孔、24-第五连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头分实施例,而不是全头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平行”、“垂直”等并不表示要求头件绝对平行或垂直,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平行”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垂直”而言更加平行,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平行,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头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头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照图1-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单鼻鼻氧管,包括:供氧管1、转接头2、输氧管3、第一连接头4、第二连接头5、第三连接头6和第四连接头7。

其中,转接头2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连接头4和第二连接头5;供氧管1一端可同氧气供入端连通,另一端设有同第一连接头4连通的第三连接头6;输氧管3一端设有可同第二连接头5连通的第四连接头7;以使氧气经供氧管1、转接头2和输氧管3输送。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连接头4可同第三连接头6连接并相互连通,第二连接头5可通第四连接头7连接并连通。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供氧管1采用常规现有技术的鼻氧管的材料制成(软聚氯乙烯和硅橡胶)。

本实施例中,转接头2采用常规的塑料(聚乙烯材料)制成,硬度较高。

在使用时,先将第一连接头4与第三连接头6连接,第二连接头5与第四连接头7连接,然后供氧管1与氧气供入端连接,输氧管3的一端拆入患者鼻腔中,然后利用医用胶布将输氧管3固定于患者面部即可。

能够通过转接头2的第一连接头4与第三连接头6连接,第二连接头5与第四连接头7连接,从而将供氧管1与输氧管3进行连通,从而将氧气从氧气供入端输送至输氧管3中,并通过输氧管3输送至患者鼻腔。

通过上述设计,能够改变传统耳挂式鼻氧管的输氧方式,采用直接插入并用胶布固定的方式,既能够对输氧管3进行更好的固定,又释放了患者的耳朵,从而有效避免了长期使用,导致患者引起耳周溃疡等并发症。

总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鼻鼻氧管,其通过改变传统的耳挂式鼻氧管结构,采用直接插入式,既能够有效的减弱传统耳挂式对患者耳朵的压力,从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避免产生耳周溃疡等并发症,又能够提高供氧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根据《护理学基础》鼻氧管吸氧法插入深度为鼻尖至耳垂深度的三分之一,但是传统的耳挂式鼻氧管插入深度均小于2cm,这也导致了在输氧过程中容易在成氧气泄露等问题。

因此,本实施例中,输氧管3采用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一次性插入胃管(型号:F8)进行改造,并且将输氧管3的长度设置为鼻尖至耳垂深度的三分之一。

通过此种设计,既能够保证输氧管3插入的深度,避免氧气泄露等问题的出现,又能够利用胃管柔软的特性,提高输氧管3插入后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头4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插入段8和第一支撑段9;第一支撑段9远离第一插入段8的一端同第二连接头5连通,第一插入段8同第三连接头6配合,以使供氧管1同转接头2连通。

具体的,第一插入段8具有第一进气端10和第一出气端11,第一出气端11同第一支撑段9连通;第一进气端10的直径小于第一出气端11的直径。

此外,第三连接头6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连接段12和第一卡紧段13,第一连接段12同氧气供入端连通,第一卡紧段13同第一支撑段9配合。

具体的,第一连接段12具有第二进气端14和第二出气端15,第二进气端14同氧气供入端连接,第二出气端15同第一卡紧段13连接;第二出气端15的直径大于第二进气端14的直径。

第二出气端15的直径大于第一进气端10的直径,第二进气端14的直径小于第一进气端10的直径;以使第一连接头4卡入第三连接头6;且第一卡紧段13的直径等于第一支撑段9的直径;以使第一连接头4固定于第三连接头6,保证密封。

通过将第一插入段8设置为锥形结构,并且将第一连接段12也设置为锥形结构,从而能够将第一插入段8插入第一连接部中,由于第三连接头6采用软聚氯乙烯和硅橡胶材料制成,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并且第二出气端15的直径大于第一进气端10的直径,第二进气端14的直径小于第一进气端10的直径,从而当第一插入段8插入第一连接段12时,能够撑开第一连接段12,从而使得第一插入段8能够卡入第一连接段12中,以保证第三连接头6同转接头2连通。

本实施例中,当第一连接段12插入第一连接段12时,第一支撑段9插入第一卡紧段13中,并和第一卡紧段13紧密接触,从而使得第一连接头4和第三连接头6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稳定,并且能够进一步的保证连接处的密封性,避免第一连接头4和第三连接头6的连接处出现漏气的问题。

通过上述设计,能够采用最简单的插入式连接方式,并且利用橡胶材料的弹性,保证第一连接头4和第三连接头6之间稳定的连接;第一插入段8和第一连接段12的锥形设计,能够使得在插入时更加的方便,并且整体的连接更加的稳定。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第二连接头5能够和第四连接头7能够更加稳定的配合,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头5具有第三进气端16和第三出气端17,第三进气端16同第一连接头4连通,且第三进气端16的直径大于第三出气端17的直径;

具体的,第三进气端16同第一出气段连通。

此外,第四连接头7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连接段18和第二卡紧段19,第二连接段18远离第二卡紧段19的一端同输氧管3连通。

具体的,第二连接段18具有第四进气端20和第四出气端21,第四出气端21同输氧管3连接,第四进气端20同第二卡紧段19连接;第四进气端20的直径大于第四出气端21的直径。

第四进气端20的直径大于第三出气端17的直径,小于第三进气端16的直径;以使第二连接头5卡入第四连接头7;

且第二卡紧段19的直径大于第三出气端17的直径,小于第三进气端16的直径;以使第二连接头5固定于第四连接头7,保证密封。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输氧管3采用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一次性插入胃管(型号:F8)进行改造,其采用聚氨酯或硅胶材料制成,既具有一定的弹性,又比较柔软。

通过将第二连接头5设置为锥形结构,并且将第二连接段18也设置为锥形结构,从而能够将第二连接头5插入第二连接段18中,由于第四连接头7采用聚氨酯或硅胶材料制成,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并且第四进气端20的直径大于第三出气端17的直径,小于第三进气端16的直径,从而当第二连接头5插入第二连接段18时,能够撑开第二连接段18,从而使得第二连接头5能够卡入第二连接段18中,以保证第三连接头6同转接头2连通。

本实施例中,当第二连接头5插入第二连接段18时,第二连接头5插入第二卡紧段19中,由于第二卡紧段19的直径大于第三出气端17的直径,小于第三进气端16的直径,使得第二连接头5和第四连接头7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稳定,并且能够进一步的保证连接处的密封性,避免第二连接头5和第四连接头7的连接处出现漏气的问题。

通过上述设计,能够采用最简单的插入式连接方式,并且利用橡胶材料的弹性,保证第二连接头5和第四连接头7之间稳定的连接;第二连接头5和第二连接段18的锥形设计,能够使得在插入时更加的方便,并且整体的连接更加的稳定。

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头5靠近第一连接头4一端的外壁沿其周向设于支撑凸缘22,便于在安装转接头2、供氧管1和输氧管3中,更加方便工作人员手部进行支撑,避免打滑。

进一步地,输氧管3远离第四连接头7的一端的侧壁开设有辅助孔23。此种设置,能够进行双孔输出,当输氧管3远离第四连接头7的一端端部发生堵塞时,利用辅助孔23能够继续进行输氧,不会影响正常的使用。

本实施例中,供氧管1远离第三连接头6的一端具有第五连接头24,第五连接头24采用本领域常规的输氧管3连接头的形式,这里不做赘述。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在生产过程中,供氧管1、转接头2和输氧管3均为单独生产,在最终装袋包装过程中,需要将第一连接头4卡入第三连接头6中,第二连接头5卡入第四连接头7中,然后进行包装,在使用时,直接使用即可,不需要重新继续进行组装,以免污染。

一种单鼻鼻氧管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将供氧管1的第五连接头24同氧气供入端连通,然后将输氧管3远离第四连接头7的一端插入患者的鼻腔中,插入深度为鼻尖至耳垂深度的三分之一,然后利用医用胶布固定即可。

综上所述,本发明其通过改变传统的耳挂式鼻氧管结构,采用直接插入式,既能够有效的减弱传统耳挂式对患者耳朵的压力,从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避免产生耳周溃疡等并发症,又能够提高供氧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单鼻鼻氧管
  • 一次性单鼻架鼻氧管
技术分类

0612011301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