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用于腔镜下缝合的自调整持针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25:57


一种用于腔镜下缝合的自调整持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腔镜下缝合的自调整持针器。

背景技术

腔镜下手术通常为二维平面成像,所有操作需要借助杠杆运动完成,同时受到操作空间的限制。而腔镜下缝合是一项具有极高技术含量的操作,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动作有机衔接完成,并且需要有经验的助手配合实施。对于腔镜手术学习曲线短的操作者,完成一次缝合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且有时根本无法使缝合针达到满意的夹持姿态从而影响缝合效果。在整个过程中,缝合针的精准夹持是关键,包括缝合针传递和夹持方向调整。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腔镜下缝合的自调整持针器,以期简化腔镜手术缝合时缝合针的夹持过程,降低操作难度,使腔镜下缝合更随心,并提高缝合效率,节约手术时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腔镜下缝合的自调整持针器,包括操纵杆2以及连接在操纵杆2两端的夹持部1和手柄3,其中夹持部1由两个咬合头4铰接而成,其特征在于,每个咬合头4为一个带咬合面的咬合基体,所述咬合面为顺磁材料或抗磁材料,以免与局部磁场相互产生影响,通过电磁或永磁方式作用于两个咬合头4使得两个咬合面之间产生磁场,且至少一个咬合头4的磁场强度可调。

所述咬合头4为直头或弯头,两个咬合头4的咬合面在空间上相互平行或呈一定角度。

两个咬合头4中,至少有一个咬合头4由电磁线圈6提供磁场(即电磁方式),另一个咬合头4通过电磁线圈6(即电磁方式)或永磁体(即永磁方式)提供磁场;通过改变电磁线圈6的电流大小可实时调整相应咬合头4的磁场强度。

所述电磁线圈6位于咬合基体的深处,缠绕于铁芯周围,形成电磁铁组件,铁芯为条形、圆柱形,但不限于上述形状。

所述咬合头4上除咬合面之外,其余各表面均以磁屏蔽壳7包裹,所述磁屏蔽壳7由高磁导率的软磁材料制备。

在一个或者两个所述咬合面上设置有能够沿咬合面长轴方向水平滑动的微调带5。

所述微调带5位于咬合面的中央部位,其尾端通过线传动装置等连接微调旋钮9,所述线传动装置包括传动杆10,传动杆10的前端连接微调带5的尾端,传动杆10的尾端连接内螺纹管11,内螺纹管11中有一体化螺栓12,所述微调旋钮9连接一体化螺栓12调控内螺纹管11的行程。

所述电磁线圈6的电流大小调节装置为通电控制/电流调节旋钮8,通电控制/电流调节旋钮8和微调旋钮9均设置在手柄3处。

所述操纵杆2为中空管体,管腔内走行控制微调带5滑动和调节电磁线圈6电流大小的机械组件和电子元件。

与传统腔镜下所使用的持针器相比,本发明借助电磁场的优势,应用其对缝合针所产生的磁力作用以及这种磁力作用的可调节性,同时巧妙利用针体自身重力,使得夹持部具有接针和调针功能,并通过微调带提供外部机械作用力,进一步调整缝合针的姿态,最终通过手柄端的控制,可完成腔镜下缝合针的精准夹持,化繁为简,降低操作难度,提高缝合效率,节约手术时间,并使腔镜下缝合更随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自调整持针器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自调整持针器夹持部组件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线传动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用于腔镜下缝合的自调整持针器,包括依次连接的夹持部1、操纵杆2和手柄3,整体上,夹持部1位于持针器头端,手柄3位于持针器尾端。

夹持部1由两个咬合头4铰接而成,参考图2,每个咬合头4为一个咬合基体,可为直头或弯头,咬合基体的咬合面为顺磁材料或抗磁材料,两个咬合面在空间上相互平行或呈一定角度,通过咬合面的机械性咬合可达到固定缝合针的目的。

本发明通过电磁方式或永磁方式使夹持部1在咬合面之间形成磁场,且至少一个咬合头4的磁场强度可调。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实现方案中,一个咬合头4需通过电磁线圈6产生磁场(即电磁方式),该侧的磁场强度可调,可命名为“可调节磁场强度面”,即“W面”,即通过改变电磁线圈6的电流大小实时调整相应咬合头4的磁场强度。另一个咬合头4通过电磁线圈6(即电磁方式)或永磁体产生磁场(即永磁方式),可命名为“固定磁场强度面”,即“Q面”,在Q面,采用电磁方式时,电磁线圈6的电流大小可恒定,也可变化,Q面磁场强度一般应落于W面磁场强度的可调区间内。

再次参考图2,电磁线圈6或永磁体位于咬合基体深处,其表面被咬合面覆盖;当采用电磁方式产生磁场时,电磁线圈6以特定绕匝方式缠绕于铁芯周围,两者形成电磁铁组件。铁芯可为条形、圆柱形,但不限于上述形状。

电磁线圈6的电流大小调节装置为通电控制/电流调节旋钮8,通电控制/电流调节旋钮8可设置在手柄3处,也可设于其它便于操作的位置。此时,通电控制/电流调节旋钮8构成了持针控制装置,执行自调整操作。其中,通电控制/电流调节旋钮8用来控制夹持部1电磁线圈6电流的开关和电流的大小,完成持针前的接针、调针动作。

为了防止操作过程中,夹持部1的非咬合面对缝合针的吸引,咬合头4除咬合面之外,其余各表面均以磁屏蔽壳7包裹,磁屏蔽壳7由高磁导率的软磁材料制备,如电磁纯铁、球墨铸铁、坡莫合金、硅钢、软磁铁氧体等,其作用在于引导缝合针吸附于咬合面。

本发明的另一个改进之处在于,在夹持部1的“Q面”上设置有能够沿咬合面长轴方向水平滑动的微调带5。微调带5一般应位于咬合面的中央部位,材料及形状不限,独立发挥功能,实现后期对缝合针姿态的微调。具体地,其尾端通过线传动装置连接微调旋钮9;微调旋钮9可设置在手柄3处,也可设于其它便于操作的位置。

此时,通电控制/电流调节旋钮8和微调旋钮9共同构成了持针控制装置,执行自调整操作;微调旋钮9用来控制微调带5滑动,以此校正持针时针体方向。

为便于制造和使用,操纵杆2可为中空管体,管腔内走行控制微调带5滑动和调节电磁线圈6电流大小的机械组件和电子元件,形成有机组合整体。

在本发明的一种结构中,线传动装置采用简单的螺纹传动方式,参考图3,其包括传动杆10,传动杆10的前端连接微调带5的尾端,传动杆10的尾端连接内螺纹管11,内螺纹管11中有一体化螺栓12,微调旋钮9连接一体化螺栓12,通过控制微调旋钮9的动作,即可利用一体化螺栓12带动内螺纹管11与传动杆10的一体运动,进而实现微调带5在直线方向上的微调。本发明线传动装置还可采用其它现有成熟机构实现,例如螺杆机构等。

基于以上结构,本发明通过通电控制/电流调节旋钮8进行体外操控,当接通电源时,位于体内的W面产生电磁场,吸引缝合针靠近持针器头端,之后调节电流大小,对缝合针产生可调节磁力,从而完成持针前的接针、调针动作;然后,使用微调旋钮9调节微调带5,校正持针时缝合针至缝合姿态,再通过夹持部1的机械咬合固定缝合针,随即切断电源,实现腔镜缝合时缝合针的自调整,化繁为简,使腔镜下对缝合针的夹持更加便捷,以此降低腔镜手术缝合时的操作难度,有效提高缝合效率,这对于缩短腔镜手术时间和提高腔镜手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更具体地,在整个过程中,自调整持针器需要完成接、调、固、正、持五个步骤,介绍如下:

1、接:即接针,在持针器到达操作区域后,通过通电控制/电流调节旋钮8接通位于“Q面”深处的电磁线圈6的电流,使之产生磁场;或打开夹持部使位于“Q面”的永磁体磁场发挥作用。受到磁场的作用,缝合针逐渐靠近夹持部1,并最终固定于“Q面”。

2、调:即调整针体位置,通过通电控制/电流调节旋钮8调节“W面”的电磁线圈6的电流强度,后者产生强度逐渐增强的磁场,与“Q面”产生的磁场叠加,同时借助缝合针自身重力,使针体悬浮于两咬合面之间。

3、固:即固针,当缝合针调整至悬浮位置时,通过握持手柄操作,完成对缝合针的初步夹固,此时,微调带5抵触在“W面”上。

4、正:即校正,通过微调旋钮9,促使微调带5相对滑动,旋转缝合针,完成对缝合针姿态的校正。

5、持:即持针,当缝合针达到缝合姿态时,通过握紧手柄,使两个咬合面对缝合针形成机械咬合,稳定夹持缝合针。

至此,完成缝合前的一系列持针操作。

相关技术
  • 一种用于腔镜下缝合的自调整持针器
  • 一种用于腔镜下连续缝合人字形吻合口的缝合针
技术分类

0612011329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