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半分割轴承以及滑动轴承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13:14


半分割轴承以及滑动轴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成对内燃机的曲柄轴进行支承的滑动轴承的半分割轴承。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半分割轴承且对内燃机的曲柄轴进行支承的圆筒状的滑动轴承。

背景技术

内燃机的曲柄轴在其轴颈部通过由一对半分割轴承构成的主轴承而被支承于内燃机的缸体下部。对于主轴承而言,通过油泵排出的润滑油从形成在缸体壁内的油道经由形成于主轴承的壁的贯穿口而被送入沿着主轴承的内周面形成的润滑油槽内。此外,在轴颈部的直径方向上贯穿地形成有第一润滑油路,该第一润滑油路的两端开口与主轴承的润滑油槽连通。此外,从轴颈部的第一润滑油路分岔地形成有穿过曲柄臂部的第二润滑油路,该第二润滑油路与沿着曲柄销的直径方向贯穿地形成的第三润滑油路连通。这样,从缸体壁内的油道经由贯穿口被送入形成于主轴承的内周面的润滑油槽内的润滑油,经由第一润滑油路、第二润滑油路以及第三润滑油路,从开口于第三润滑油路的末端的排出口供给至曲柄销与由一对半分割轴承构成的连杆轴承的滑动面之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曲柄轴的表面与主轴承及连杆轴承的滑动面之间供给有油。

由一对半分割轴承构成的主轴承及连杆轴承被保持在轴承外壳的圆筒状的轴承保持孔中。轴承外壳由一对外壳分割体构成,各外壳分割体具有组合时成为轴承保持孔的半圆筒面。半分割轴承被保持于该半圆筒面。半分割轴承包括从周向端面附近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在突起与周向端面之间形成有从外周面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矩形截面形状的凹部。外壳分割体的轴承保持孔(半圆筒面)形成有从半圆筒面的周向端部沿周向延伸的槽(凹部)。通过将半分割轴承的突起收纳在轴承保持孔的槽中,半分割轴承在轴承外壳的轴承保持孔之中配置于轴线方向的规定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3、4)。

但是,在近年来的内燃机中,由于以低油耗化为目的而谋求轻量化,因此,存在连杆、发动机体等轴承外壳部的刚性变低的倾向。因此,在内燃机运转时,由于施加于轴承外壳的惯性力或来自曲柄轴的动载荷负荷,圆筒状的轴承外壳的轴承保持孔会发生反复进行垂直方向内径变得比水平方向的内径大的弹性变形和恢复至圆筒状的弹性变形的现象(闭合现象(日文:クローズイン現象))(在此,水平方向是指从轴承保持孔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将轴承外壳的外壳分割体的两分割面连接的方向。另外,垂直方向是指与将分割型轴承外壳的两分割面连接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当轴承外壳的轴承保持孔的内径在垂直方向上变大时,有时在轴承外壳的一对外壳分割体的分割面彼此之间瞬间地形成间隙。当外壳分割体的分割面彼此再次接触时,保持于各外壳分割体的半分割轴承的周向端面彼此被强力地推挤,在半分割轴承的周向端面附近施加较大的负荷。

如上述专利文献2至专利文献4所记载那样的、形成有用于相对于轴承外壳的定位的突起和凹部的以往的半分割轴承,在内燃机运转时在轴承外壳发生闭合现象时,由于施加于半分割轴承的周向端面的负荷,容易在周向端面的凹部附近容易发生损伤(开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8-2778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昭59-5022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19-19055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2013-113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构成在内燃机运转时不易发生这样的损伤的内燃机的曲柄轴的滑动轴承的半分割轴承以及包括该半分割轴承的滑动轴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分割轴承,上述半分割轴承构成对内燃机的曲柄轴进行支承的滑动轴承,其特征是,半分割轴承具有半圆筒状,并且具有内周面以及外周面,

半分割轴承包括至少一个突起,突起从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

在突起与半分割轴承的周向端面之间的周向长度整体的范围内,形成有从外周面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

突起位于半分割轴承的轴线方向两端面之间,

在通过与周向端面平行的截面观察时,凹部具有:凹部底面,所述凹部底面与半分割轴承的轴线方向平行;两个凹部侧面,两个所述凹部侧面在半分割轴承的轴线方向上的凹部的两端处与半分割轴承的轴线方向正交;以及两个凹部曲面,两个所述凹部曲面对各个凹部侧面以及凹部底面进行连接,

相对于突起,在半分割轴承的周向端面形成有两个径向槽,两个径向槽分别与各个凹部侧面相邻,

径向槽的延伸长度L3大于凹部的深度D1,

径向槽从半分割轴承的外周面朝向内周面,沿着凹部侧面在径向上延伸,径向槽在延伸的中途与凹部分开。

径向槽的延伸方向的内周面侧端部位于凹部底面与半分割轴承的内周面之间,

径向槽的槽宽度W3以及槽深度D2从与凹部分开的位置朝向内周面侧端部变小,并在内周面侧端部处变为零。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径向槽在与凹部分开的位置处的槽深度D2为0.03~0.15mm。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径向槽在与凹部分开的位置处的槽宽度W3为0.1~0.3mm。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径向槽的延伸长度L3比凹部的深度D1大0.05~0.8mm。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滑动轴承,所述滑动轴承呈圆筒状,包括上述半分割轴承,并且对内燃机的曲柄轴进行支承。

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滑动轴承是由上述半分割轴承的对组合而构成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曲柄轴的轴承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具体例的半分割轴承的立体图。

图2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突起、凹部以及径向槽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与周向端面垂直的方向(图2的Y1箭头方向)观察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突起、凹部及径向槽的图。

图4是从轴线方向(图2的Y2箭头方向)观察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突起、凹部及径向槽的图。

图5是从外周面侧(图2的Y3箭头方向)观察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突起、凹部及径向槽的图。

图6是在半分割轴承的轴线方向的截面处观察到的、与凹部分开的位置处的径向槽的图。

图7是示出轴承外壳的图。

图8是示出弹性变形时的轴承外壳的图。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作用的图。

图10是现有技术的凹部的图。

图11是比较例的凹部的图。

图12是另一比较例的凹部的图。

图13是另一比较例的凹部的图。

图14是另一比较例的凹部的图。

符号说明

1 轴承装置;

2 连杆;

3 连杆轴承;

4 主轴承;

5 曲柄销;

5a、5b 润滑油路;

5c 排出口;

6 轴颈部;

6a 润滑油路;

6c 入口开口;

10 轴承外壳;

101 外壳分割体;

102 外壳分割体;

21 轴承外壳

22 外壳分割体;

23 外壳分割体;

25 分割面;

26 轴承保持孔;

27 半圆筒面;

31、32 半分割轴承;

41、42 半分割轴承;

41a 油槽;

70 内周面;

71 外周面;

72 突起;

721 突起周向面;

722 突起侧面;

76 周向端面

77 轴线方向端面;

8 凹部;

81 凹部底面;

82 凹部侧面;

83 凹部曲面;

9 径向槽;

91 径向槽的内周面侧端部;

D1 凹部的深度;

D2 径向槽的槽深度;

DH 轴承保持孔的水平方向的内径;

DV 轴承保持孔的垂直方向的内径;

P 分开位置;

W1 突起的宽度;

W2 凹部的宽度;

W3 径向槽的槽宽度;

L1 突起的高度;

L2 凹部的长度;

L3 径向槽的延伸长度;

L4 突起和凹部的长度;

T 半分割轴承的周向端面处的厚度;

Z 曲柄销的旋转方向;

X 轴颈部的旋转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例进行说明。

图1中示意性地示出内燃机的轴承装置1。该轴承装置1包括:轴颈部6,该轴颈部6支承于缸体的下部;曲柄销5,该曲柄销5与轴颈部6一体地形成并且以轴颈部6为中心旋转;以及连杆2,该连杆2将往复运动从内燃机传递至曲柄销5。此外,轴承装置1还包括主轴承4和连杆轴承3以作为支承曲柄轴的滑动轴承,上述主轴承4是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轴颈部6,上述连杆轴承3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曲柄销5。

另外,虽然曲柄轴具有多个轴颈部6和多个曲柄销5,但此处,为了便于说明,针对一个轴颈部6和一个曲柄销5进行图示和说明。在图1中,关于纸面纵深方向的位置关系,轴颈部6位于纸面的里侧,曲柄销5位于跟前侧。

轴颈部6通过由一对半分割轴承41、42构成的主轴承4而被轴支承于内燃机的缸体下部的轴承外壳10(缸体101及盖102)。在图1中位于上侧的半分割轴承41中,遍及其内周面全长地形成有油槽41a。此外,轴颈部6具有在直径方向上贯穿的润滑油路6a,若轴颈部6沿箭头X方向旋转,则润滑油路6a的两端的入口开口6c交替地与主轴承4的油槽41a连通。

曲柄销5通过由一对半分割轴承31、32构成的连杆轴承3而被轴支承于连杆2的轴承外壳21(杆侧大端部外壳22及盖侧大端部外壳23)。

轴承外壳10由一对外壳分割体101、102构成。外壳分割体101、102具有半圆筒面27,半圆筒面27在使一对外壳分割体101、102的分割面25对接时成为圆筒状的轴承保持孔26。半分割轴承41、42被保持于各半圆筒面27。

同样地,轴承外壳21由一对外壳分割体22、23构成。外壳分割体22、23具有半圆筒面27,半圆筒面27在使一对外壳分割体22、23的分割面25对接时成为圆筒状的轴承保持孔26。半分割轴承31、32被保持于各半圆筒面27。

如上所述,对于主轴承4而言,由油泵排出的润滑油从形成于缸体壁内的油道,穿过形成于主轴承4的壁的贯穿口而被送入到沿主轴承4的内周面形成的油槽41a内。

此外,第一润滑油路6a沿着轴颈部6的直径方向贯穿形成,第一润滑油路6a的入口开口6c形成为能与润滑油槽41a连通,从轴颈部6的第一润滑油路6a分岔地形成有贯穿曲柄臂部(未图示)的第二润滑油路5a,第二润滑油路5a与沿着曲柄销5的直径方向贯穿形成的第三润滑油路5b连通。

这样,润滑油经过第一润滑油路6a、第二润滑油路5a以及第三润滑油路5b,从第三润滑油路5b的端部的排出口5c供给至在曲柄销5与连杆轴承3之间形成的间隙。

在近年来的内燃机中,由于以低燃耗化为目的而谋求轻量化,因此,存在连杆2、发动机体101等轴承外壳部的刚性变低的倾向。因此,在内燃机运转时,由于施加于轴承外壳10、21的惯性力或来自曲柄轴的动载荷负荷,圆筒状的轴承外壳10、21的轴承保持孔26会发生反复进行垂直方向内径DV变得比水平方向的内径DH大的弹性变形(参照图8)和恢复至圆筒状的弹性变形(参照图7)的现象(闭合现象)。在此,水平方向是指,从轴承保持孔26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将轴承外壳10、21的外壳分割体101、102、22、23的两分割面25连接的方向。另外,垂直方向是指,从轴承保持孔26的轴线方向观察时与将轴承外壳10、21的外壳分割体101、102、22、23的两分割面25连接的方向正交的方向。

在轴承外壳10、21的轴承保持孔26的内径在垂直方向上变大时,有时在轴承外壳10、21的一对外壳分割体101、102、22、23的分割面25彼此之间瞬间地形成间隙。当外壳分割体101、102、22、23的分割面25彼此再次接触时,保持于各外壳分割体101、102、22、23的半分割轴承41、42、31、32的周向端面76彼此被强力地推挤,在半分割轴承41、42、31、32的周向端面76附近施加较大的负荷。

现有技术的半分割轴承包括从周向端面76附近的外周面7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72A。在突起72A与周向端面76之间形成有从外周面71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矩形截面形状的凹部8A。在外壳分割体的轴承保持孔(半圆筒面)中形成有从半圆筒面的周向端部沿周向延伸的槽(凹部)。通过将半分割轴承的突起72A收纳在轴承保持孔的槽中,半分割轴承在轴承保持孔之中配置于轴线方向的规定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3、4)。

图10表示从与周向端面76垂直的方向观察的、现有技术的半分割轴承的突起72A和具有矩形截面形状的凹部8A的图。在轴承外壳10、21中发生闭合现象,半分割轴承的周向端面76彼此被强力地推挤,在半分割轴承的周向端面76附近施加较大的负荷时,在现有技术的半分割轴承的凹部8A中,应力会集中于由凹部底面81A及凹部侧面82A形成的角部(参照图10的虚线的圆形)而使角部容易发生损伤(开裂)。

本发明用于应对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

以下,对将本发明的半分割轴承应用于连杆轴承3的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连杆轴承3,也可以适用于构成主轴承4的半分割轴承。

也可以将构成连杆轴承3或主轴承4的一对半分割轴承中的两个半分割轴承作为本发明的半分割轴承。或者,也可以是一方的半分割轴承是本发明的半分割轴承,另一方是在外周面上不具有突起和凹部的现有的半分割轴承。

图2表示本发明的半分割轴承(连杆轴承3)的具体例。连杆轴承3通过将一对半分割轴承31、32的周向端面76对接而整体地组合成圆筒状的方式形成。形成圆筒状的内周面70的面是滑动面。

另外,半分割轴承31、32的厚度在周向上是恒定的。但是,也可以是在周向中央部处厚度最大且朝向周向的两端面76侧连续地减少。另外,内周面70也可以在周向的两端部具有挤压缓和部。

另外,挤压缓和部是在半分割轴承31、32的圆周方向端部区域处通过将壁部的厚度从原本的内周面70沿半径方向减小的方式形成的面,其被形成为例如用于对将一对半分割轴承31、32组装至连杆2时可能产生的半分割轴承的周向端面76的位置偏移及变形进行吸收。因而,挤压缓冲部72的表面的曲率中心位置与其他区域的内周面70的曲率中心位置不同(参照SAE J506(条目3.26以及条目6.4)、DIN 1497、3.2小节、JISD 3102)。一般而言,在乘用车用的小型内燃机用轴承的情况下,半分割轴承的圆周方向端面处的挤压缓和部的深度(从原本的内周面直到周向端面76处的挤压缓和部为止的距离)是0.01~0.05mm左右。

图2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突起、凹部及径向槽的立体图。图3是从与周向端面76垂直的方向(图2的Y1箭头方向)观察到的突起、凹部及径向槽的图。图4是从轴线方向(图2的Y2箭头方向)观察到的突起、凹部及径向槽的图。图5是从外周面侧(图2的Y3箭头方向)观察到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突起、凹部及径向槽的图。当然,本发明不限定于该方式。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在各附图中,突起72、凹部8及径向槽9被夸张化地描绘。

半分割轴承31、32包括至少一个突起72,突起72在一个周向端面76一侧从外周面71向径向外侧突出。突起72形成在半分割轴承31、32的轴线方向两端面77、77之间。但是,突起72以不与轴线方向端面77接触的方式形成。即,突起72以与轴线方向端面77空开间隔的方式形成。突起72在宽度方向(半分割轴承31、32的轴线方向)的两端部具有与半分割轴承31、32的周向平行的突起侧面722。另外,突起72在半分割轴承31、32的周向端面76侧的周向端部具有与半分割轴承31、32的周向端面76平行的突起周向面721。

另外,突起侧面722也可以相对于半分割轴承31、32的周向倾斜。另外,突起周向面721也可以相对于半分割轴承31、32的周向端面76倾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半分割轴承31、32的一方的周向端面侧设置有一个突起72及一个凹部8。但是,不限定于此,一个以上的突起72及凹部8也可以设置于半分割轴承31、32的各周向端面侧。

在乘用车用的小型内燃机的情况下,突起72的宽度W1为1.5~5.5mm,突起72的高度L1为0.5~3mm。此外,突起72的高度L1被定义为半分割轴承31、32的周向端面76的外周面71与突起72在径向上最远的位置之间的径向长度(参照图4)。半分割轴承31、32的周向端面76与半分割轴承31、32的周向中央部侧的突起72的端部之间的与周向端面76垂直的方向的长度L4为2~7mm。另外,突起72不限定于上述尺寸,也可以是其他尺寸。

在突起72(突起周向面721)与半分割轴承31、32的周向端面76之间的周向长度整体的范围内,形成有从外周面71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8。在通过与周向端面76平行的截面观察时,凹部8具有:凹部底面81,所述凹部底面81与半分割轴承31、32的轴线方向平行;两个凹部侧面82,两个所述凹部侧面82在半分割轴承31、32的轴线方向上的凹部8的两端处与半分割轴承31、32的轴线方向正交;以及两个凹部曲面83(朝向半分割轴承31、32的内径侧的凸形曲面),两个所述凹部曲面83对各个凹部侧面82及凹部底面81进行连接。另外,凹部8在半分割轴承31、32的周向端面76开口。

凹部8的凹部底面81、凹部侧面82及凹部曲面83相对于半分割轴承31、32的周向端面76在垂直方向上延伸。凹部8的突起72侧的端面与突起周向面721处于同一平面内。在图3中,单点划线表示突起周向面721中的外周面71也存在于突起72中时的突起周向面721中的外周面71的位置。在图3中,由该单点划线、凹部底面81、凹部侧面82及凹部曲面83包围的面是凹部8的突起72侧的端面。

凹部8的宽度W2与突起72的宽度W1相同。凹部8的宽度W2也可以比突起72的宽度W1稍小。在乘用车用的小型内燃机的情况下,凹部8的长度L2为0.5~3mm,凹部8的深度D1为0.3~2mm(其中,凹部8的深度D1为半分割轴承31、32的周向端面76的厚度T的60%以下(D1≤T×0.6))。凹部8的长度L2被定义为与半分割轴承31、32的周向端面76与凹部8的突起72侧的端面之间的与周向端面76垂直的方向的长度(参照图4)。凹部的深度D1被定义为半分割轴承31、32的周向端面76的外周面71与凹部底面81之间的径向长度(参照图4)。另外,凹部8不限定于上述尺寸,也可以是其他尺寸。

相对于突起72,在半分割轴承31、32的周向端面76形成有两个径向槽9。两个径向槽9分别与各个凹部侧面82相邻。径向槽9从半分割轴承31、32的外周面71朝向内周面70,沿着凹部侧面82在径向上延伸。此外,在半分割轴承31、32中设置两个以上的突起72的情况下,相对于各个突起72,在半分割轴承31、32的周向端面76形成有两个径向槽9。径向槽9的延伸长度L3大于凹部8的深度D1。径向槽9在延伸的途中与凹部8(凹部曲面83)分开。径向槽9的延伸方向的内周面侧端部91位于凹部底面81与半分割轴承31、32的内周面70之间。

径向槽9的槽深度从外周面71朝向与凹部8(凹部曲面83)分开的位置P变小。另外,径向槽9的槽宽度W3及槽深度D2从与凹部8(凹部曲面83)分开的位置P朝向内周面侧端部91变小,在内周面侧端部91处变为零。图6是在半分割轴承31、32的轴线方向的截面处观察到的、与凹部8分开的位置P(图3的A-A部)处的径向槽9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径向槽9的截面形状为V形状,但是也可以为圆角形状。另外,径向槽9的延伸方向也可以相对于半分割轴承31、32的径向倾斜。

在乘用车用的小型内燃机的情况下,与凹部8分开的位置P处的径向槽9的槽深度D2能够设为0.03~0.15mm。与凹部8分开的位置P处的径向槽9的槽宽度W3能够设为0.1~0.3mm。另外,径向槽9的延伸长度L3能够比凹部8的深度D1大0.05~0.8mm。但是,理想的是,径向槽9的延伸长度L3小于半分割轴承的周向端面76的厚度(壁厚)T的75%。即,理想的是,不形成径向槽,而是在内周面侧端部91与内周面70之间确保半分割轴承的厚度T的25%以上的周向端面。

另外,与凹部8分开的位置P处的径向槽9的槽深度D2被定义为从周向端面76到径向槽9的最深位置为止的与周向端面76垂直的方向的长度。与凹部8分开的位置P处的径向槽9的槽宽度W3被定义为与周向端面76中的径向槽9的与半分割轴承31、32的轴线方向平行的方向的长度。径向槽9的延伸长度L3被定义为从周向端面76处的外周面71到径向槽9的内周面侧端部91之间的径向长度。另外,径向槽9不限定于上述尺寸,也可以是其他尺寸。

本实施例的连杆轴承3通过将一对半分割轴承31、32的周向端面76对接而整体地组合成圆筒状的方式形成。在仅在一方的周向端面76侧形成有突起72及凹部8的情况下,一般而言,通过使形成有突起72及凹部8的周向端面76彼此对接,以对一对半分割轴承31、32进行组合。此时,一方的半分割轴承31(32)的周向端面76的凹部8不与另一方的半分割轴承32(31)的周向端面76的凹部8接触(与未形成有凹部8的部位的周向端面76接触)。半分割轴承31、32能够具有作为Cu轴承合金或Al轴承合金的滑动层。或者,能够在Fe合金制的背面金属层上具有Cu轴承合金或Al轴承合金的滑动层。此外,也可以在圆筒状的内周面70即滑动面和外周面71具有由比轴承合金更软的Bi、Sn、Pb中的任意一种构成或是由以上述金属为主体的合金构成的表面部、或者由以合成树脂为主体的树脂组合物构成的表面部。

以下,通过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半分割轴承31、32,对在周向端面76的凹部8附近不易发生损伤(开裂)的理由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内燃机运转时,如果在轴承外壳21中发生闭合现象,则半分割轴承31、32的周向端面76彼此会被强力地推挤。但是,由于本发明的凹部8在凹部底面81与凹部侧面82之间具有凹部曲面83,因此,不会形成现有技术的角部那样的应力集中的部位,应力会分散于凹部曲面83的整体。此外,由于施加于凹部曲面83附近的负荷,凹部曲面83附近的轴承材料朝向由径向槽9产生的空间弹性变形,由此,施加于凹部曲面83附近的轴承材料的应力被缓和。

详细而言,当在凹部曲面83附近施加负荷时,由径向槽9与凹部曲面83分开的位置P、径向槽9、凹部底面81以及凹部曲面83包围的部分的周向端面附近的轴承材料(参照图9的大致三角形状的阴影部)朝向由径向槽9产生的空间(图9的空白箭头的方向)弹性变形,由此,施加于凹部曲面83的轴承材料的应力变低。因此,在半分割轴承31、32的周向端面的凹部附近不易发生损伤。

图11是从与周向端面垂直的方向观察到的、比较例的半分割轴承的周向端面的凹部8A附近的图。该比较例的凹部8A具有径向槽9A,但是凹部8A的凹部底面81A与凹部侧面82A直接地连接,不具有凹部曲面83。因此,在轴承外壳21中发生闭合现象,半分割轴承的周向端面76彼此被强力地推挤,在半分割轴承的周向端面76附近施加较大的负荷时,在凹部8A处,应力会集中于由凹部底面81A及凹部侧面82A形成的角部(参照图11的虚线的圆形)而使角部容易发生损伤。

图12是从与周向端面垂直的方向观察到的、另一比较例的半分割轴承的周向端面的凹部8A附近的图。该比较例的凹部8A在凹部8A的凹部底面81A与凹部侧面82A之间具有凹部曲面83A,但是不具有径向槽9。因此,在轴承外壳21中发生闭合现象,半分割轴承的周向端面76彼此被强力地推挤,在半分割轴承的周向端面76附近施加较大的负荷时,无法获得凹部曲面83A附近的轴承材料向由径向槽9产生的空间弹性变形的作用,因此,应力会集中于凹部曲面83A(参照图12的虚线的圆形)而容易使凹部曲面83A发生损伤。

图13是从与周向端面垂直的方向观察到的、另一比较例的半分割轴承的周向端面的凹部8A附近的图。该比较例的凹部8A在凹部8A的凹部底面81A与凹部侧面82A之间具有凹部曲面83A,并且具有两个径向槽9A。但是,径向槽9A的延伸长度L3小于凹部8A的深度D1。因此,在轴承外壳21中发生闭合现象,半分割轴承的周向端面76彼此被强力地推挤,在半分割轴承的周向端面76附近施加较大的负荷时,曲面83A附近的轴承材料向由径向槽9A产生的空间弹性变形的作用变得不充分或完全得不到,因此,应力会集中于曲面83A(参照图13的虚线的圆形)而使曲面83A容易发生损伤。

图14表示另一比较例的半分割轴承的周向端面的凹部8A附近的立体图。在该比较例的凹部8A中,凹部8A的凹部底面81A与凹部侧面82A直接地连接,不具有凹部曲面83。另外,存在一个径向槽9A,径向槽9A具有比凹部8A的宽度大的宽度,截面为梯形形状。径向槽9A的槽宽度及槽深度在外周面处最大,并且朝向内周面侧变小。径向槽9A在内周面侧的端部处具有与半分割轴承的轴线方向平行的端部91A。在该比较例的半分割轴承中,在轴承外壳21中发生闭合现象,半分割轴承的周向端面76彼此被强力地推挤,在半分割轴承的周向端面76附近施加较大的负荷时,应力会集中于由凹部底面81A及凹部侧面82A形成的角部而容易在角部处发生损伤。此外,应力也会集中于将径向槽9A的内周面侧的端部91A与径向槽9A的宽度方向的端面92A连接的角部(参照图14的虚线的圆形)而容易发生损伤。

上述说明采用了将本发明的半分割轴承应用于对内燃机的曲柄轴的曲柄销进行支承的连杆轴承的示例,但是本发明的半分割轴承也能够应用于构成对曲柄轴的轴颈部进行支承的主轴承的一对半分割轴承中的一方或两方。此外,半分割轴承也可以具有油孔、油槽。

相关技术
  • 半分割轴承以及滑动轴承
  • 半分割轴承以及滑动轴承
技术分类

0612011583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