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烹饪设备及其排湿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9:31


烹饪设备及其排湿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烹饪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烹饪设备及其排湿方法。

背景技术

以蒸箱、蒸烤箱为例的烹饪设备,具有强大的纯蒸功能,能快速实现蒸菜、蒸饭、蒸汤以及加热饭菜等烹饪,因而被广泛使用。

由于蒸箱、蒸烤箱采用发热盘(蒸发盘)将水转化为高温蒸汽对食物进行蒸汽烹饪的方式,现有技术中,在蒸箱或蒸烤箱开门时,会有大量的蒸汽从门体打开的空间中溢出,存在烫伤用户的风险。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烹饪设备开门时蒸汽外溢的问题,提供一种烹饪设备及其排湿方法。

一种烹饪设备,所述烹饪设备包括本体、门体和驱动组件,所述本体的内部设有腔体;所述门体转动连接于所述本体,且所述门体具有闭合状态和排湿状态,当所述门体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门体盖合于腔体,当所述门体处于排湿状态时,所述门体和所述本体之间设有缝隙,所述缝隙连通所述腔体和外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还包括导风板和顶板,所述导风板设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排湿通道,所述顶板设有排出口,所述排出口连通所述排湿通道和外部,且当所述门体处于所述排湿状态时,所述排湿通道与所述腔体连通;当所述门体处于所述闭合状态时,所述排湿通道与所述腔体相互独立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门体设有冷风通道和汇流口,且所述冷风通道连通所述汇流口和外部,当所述门体处于所述排湿状态时,所述汇流口分别与所述腔体及所述排湿通道相连通;当所述门体处于所述闭合状态时,所述汇流口连通于所述排湿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湿通道内设有排湿风机,且所述排湿风机配置为能够将所述排湿通道内的气流排至所述排出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板还开设有进气口,且所述顶板内还设有与所述排出口和所述进气口均相连通的散热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还包括热风进气组件,所述热风进气组件包括热风腔和进气风机,所述热风腔连通所述腔体,且所述进气风机位于所述热风腔和所述腔体的连通位置,所述进气风机配置为用于将所述热风腔和所述腔体内的气流交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风进气组件还包括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进气管连通热风源和所述热风腔,所述出气管连通所述热风腔和外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配置为能够带动所述门体转动,以由所述闭合状态切换至所述排湿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安装于所述本体且所述驱动件的输出轴抵接所述门体,所述驱动件配置为能够通过输出轴推动所述门体,以带动所述门体相对所述本体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距离检测件,所述距离检测件用于检测所述驱动件带动所述门体移动的距离。

一种排湿方法,应用于如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烹饪设备,所述排湿方法包括:检测并判断烹饪设备的状态;当烹饪完成且存在排气预约时,控制门体相对本体转动,以由闭合状态切换至排湿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当烹饪完成且存在排气预约时,控制门体相对本体转动,以由闭合状态切换至排湿状态的步骤中,还包括步骤:检测所述门体相对所述本体转动的距离;当所述门体相对所述本体转动的距离等于设定距离时,控制所述门体停止转动。

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具有排湿状态的门体,使得当烹饪完成且具有排气需求时,门体能够相对本体转动从而产生缝隙,此时大量的外部气体能够从缝隙中进入腔体,从而通过外部的冷气降低腔体内气体的温度和蒸汽含量,还能够使得腔体内的含有蒸汽的气体从缝隙溢出,从而降低腔体内的蒸汽含量和热量,其能够在烹饪完成后且用户开门前自动将蒸汽排出且降低腔体内蒸汽含量和热量,避免了用户开门而造成的蒸汽外溢,降低烫伤用户的风险,提高产品使用体验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烹饪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烹饪设备的门体处于闭合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烹饪设备的门体处于排湿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烹饪设备的门体处于排湿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烹饪设备的背部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烹饪设备的正视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的烹饪设备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排湿方法的逻辑图。

图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排湿方法的逻辑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烹饪设备;110、本体;111、腔体;120、门体;121、汇流口;122、冷风通道;123、外板;124、夹层板;125、内板;130、驱动组件;131、驱动件;132、距离检测件;140、导风板;141、排湿通道;150、顶板;151、排出口;152、进气口;153、散热通道;160、排湿风机;170、热风进气组件;171、热风腔;172、进气风机;1721、热风挡板;1722、扇叶;173、进气管;174、出气管;175、背板;180、灶具;181、旋钮;190、缝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烹饪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设备100,其可以是蒸箱、蒸烤箱等,也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顶部设有灶具180的集成灶,在本说明书中,以烹饪设备100为集成灶为例进行说明,但不作限定。

如图1所示,烹饪设备100包括本体110、门体120。结合图2所示,本体110的内部设有腔体111,腔体111用于为蒸汽加热食物提供空间。腔体111内设有用于将水转化为高温蒸汽的发热件。

门体120转动连接于本体110,且门体120具有闭合状态和排湿状态,门体120相对门体120转动以切换状态。如图2所示,当烹饪设备100处于烹饪过程中时,门体120处于闭合状态而盖合于腔体111,此时腔体111处于密封状态。如图3和图4所示,当烹饪设备100烹饪完成且需要排气时,门体120切换至排湿状态,此时门体120和本体110之间产生缝隙190,缝隙190连通腔体111和外部,一方面能够使外部的气体能够通过缝隙190进入腔体111,从而通过外部的冷气进入腔体111降低腔体111内气体的温度和蒸汽含量,还能够使得腔体111内的含有蒸汽的气体从缝隙190溢出,从而降低腔体111内的蒸汽含量和热量。

可以理解的是,门体120所具有的排湿状态与门体120完全开启的状态并不一致,排湿状态时门体120和本体110仅仅产生缝隙190,示例性地,门体120处于排湿状态时,门体120和本体110之间缝隙190的最大宽度为3-8mm。

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具有排湿状态的门体120,使得当烹饪完成且具有排气需求时,门体120能够相对本体110转动从而产生缝隙190,此时大量的外部气体能够从缝隙190中进入腔体111,从而通过外部的冷气降低腔体111内气体的温度和蒸汽含量,还能够使得腔体111内的含有蒸汽的气体从缝隙190溢出,从而降低腔体111内的蒸汽含量和热量,其能够在烹饪完成后且用户开门前自动将蒸汽排出且降低腔体111内蒸汽含量和热量,避免了用户开门而造成的蒸汽外溢,降低烫伤用户的风险,提高产品使用体验感。

如图2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体110还包括导风板140和顶板150,导风板140设有排湿通道141,顶板150设有排出口151,排出口151连通排湿通道141和外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排湿通道141内设有排湿风机160,且排湿风机160配置为能够将排湿通道141内的气流排至排出口151。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湿风机160采用离心风机,其能够增加气体压力,加速排湿通道141内的气流由排出口151排出。

如图4所示,当门体120处于排湿状态时,排湿通道141与腔体111连通,此时腔体111内的裹挟着蒸汽的气流能够通过排湿通道141后从排出口151排至外部,从而实现排湿。当门体120处于闭合状态时,排湿通道141与腔体111相对独立地设置,此时腔体111与排湿通道141不存在气流交换,以使得当烹饪设备处于烹饪状态时,腔体111内的蒸汽和热量能够用于烹饪食物而不外泄。

如图2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门体120设有冷风通道122且开设有汇流口121,汇流口121连通排湿通道141,且冷风通道122连通汇流口121和外部,以使外部的空气能够通过冷风通道122由汇流口121汇入排湿通道141。

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门体120设有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外板123、夹层板124和内板125,且外板123、夹层板124和内板125之间均设有间隔,其中外板123和夹层板124之间的间隔形成冷风通道122,冷风通道122的底端连通外部,且内板125的顶端开设汇流口121。

如图4所示,当门体120处于排湿状态时,汇流口121分别与腔体111及排湿通道141相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口121位于当门体120处于排湿状态时腔体111和排湿通道141的连通位置,以使当腔体111内的热蒸汽进入排湿通道141时,将与冷风通道122内汇入的冷风汇合,热蒸汽中的水分遇到冷风后将部分冷凝为水滴,从而降低热气的热量并减少热气中的蒸汽含量。如图2所示,当门体120处于闭合状态时,汇流口121仅连通排湿通道141。

如图2至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顶板150还开设有进气口152,且顶板150内还设有与排出口151和进气口152均相连通的散热通道153,以对位于散热通道153内部的零件及顶板150散热。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通道153通过排湿风机160与排湿通道141连通,冷气自进气口152进入,后经过散热通道153、排湿风机160和排湿通道141后,由排出口151排至外部,并在流动过程中对位于散热通道153内部的零件及顶板150散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烹饪设备100为集成灶,此时灶具180安装于顶板150,且灶具180的旋钮181安装于进气口152,灶具180和烹饪设备100的其他电气零件均安装于散热通道153,以通过散热通道153对电气零件散热。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灶具180底盘各壁面开孔及狭缝也可以与散热通道153连通,以实现多冷风流入的目的,从而优化冷却气流的流经路径。

优选地,排出口151设置于顶板150的灶具180的背部,其气流与灶具180所产生的混合烟气共同从排出口151排出,并直接被吸油烟机吸走。

结合图2和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体110还包括热风进气组件170,用于对腔体111内提供热风,并使热风与腔体111内的蒸汽混合后回流至热风进气组件170,以实现腔体111内的蒸汽含量降低,实现排湿效果。

如图2和图5所示,热风进气组件170包括热风腔171和进气风机172,热风腔171连通腔体111,且进气风机172位于热风腔171和腔体111的连通位置,进气风机172配置为用于将热风腔171和腔体111内的气流交换。

如图2和图6所示,热风进气组件170还包括背板175,进气风机172包括扇叶1722和热风挡板1721,热风挡板1721及背板175共同围合形成热风腔171,扇叶1722位于热风腔171内部,且如图6所示,热风挡板1721设有多个通风口,扇叶1722转动带动热风腔171和腔体111内的气流穿过热风挡板1721的通风口以实现气流交换。如图2至图4所示,由于扇叶1722和热风挡板1721的作用,热风腔171内的气流从扇叶1722的外周进入腔体111,后从扇叶1722的内周从腔体111流入热风腔171,从而实现腔体111和热风腔171内的气流交换。

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热风进气组件170还包括进气管173和出气管174,进气管173连通热风源和热风腔171,以向热风腔171提供热风,出气管174连通热风腔171和外部,以将热风腔171内的气流排出至外部,从而实现热风腔171与外部气流交换,避免热风腔171内的热风中蒸汽含量过高而无法实现对腔体111内的蒸汽排湿。

来自热风源的热风进入热风腔171后,由进气风机172驱动进入腔体111,并与腔体111内的裹挟着蒸汽的气流进行充分混合,后回到热风腔171内,并通过排出口151拍至外部,从而实现对腔体111内气体的置换排湿。

在本实施方式中,出气管174连通于排出口151,其通过排出口151连通外部。由于排湿通道141和出气管174均连通于排出口151,且排湿通道141内的气体在排湿风机160的作用下高速地从排出口151排出,能够对出气管174内的气流起到负压引流的效果,从而增快出气管174内气流的流速。

如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烹饪设备100还包括驱动组件130。驱动组件130配置为能够带动门体120转动,以使门体120由闭合状态切换至排湿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30包括驱动件131,驱动件131安装于本体110且驱动件131的输出轴(未示出)抵接门体120,驱动件131配置为能够通过输出轴推动门体120,以带动门体120相对本体110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件131采用电动推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驱动件131也可以是气动杆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30还包括距离检测件132,距离检测件132用于检测驱动件131带动门体120移动的距离,从而确认门体120是否到位在排湿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距离检测件132为距离传感器。

一种排湿方法,应用于如上任一实施例中的烹饪设备100,如图8所示,排湿方法包括:S10:检测并判断烹饪设备100的状态。根据烹饪设备100的程序设定,根据其预设程序、是否加热、是否烹饪完成等判断烹饪设备100的状态。

S20:当烹饪完成且存在排气预约时,控制门体120相对本体110转动,以由闭合状态切换至排湿状态。即控制驱动组件130带动门体120转动设定距离,以产生缝隙190,从而降低腔体111内气体的温度和蒸汽含量。

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20中,在控制门体120相对本体110转动的过程中,即在驱动组件130带动门体120转动设定距离时,还可以包括如图9所示的以下步骤:检测门体120相对本体110转动的距离;当门体120相对本体110转动的距离为设定距离时,控制门体120停止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门体120被顶开的距离判断门体120相对本体110转动的距离,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门体120被顶开的距离是否为设定距离,若是则结束,若否则继续运行驱动组件130直至门体120顶开距离为设定距离。

当排湿方法应用于本申请所提供的烹饪设备100时,其结合烹饪设备100的工作模式,烹饪设备100的其他部件相应于控制单元,以提高上述排湿方法的效果,示例性地,如图8和图9所示,当烹饪设备100的烹饪任务完成且存在排气预约时,控制进气风机172最高转速运行,且用于控制是否排放腔体111内蒸汽的气阀打开,从而通过进气风机172增加空气流动速度,加快热风腔171和腔体111内的空气流动,且提高腔体111内蒸汽的排出速度。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所提供的排湿方法应用于本申请所提供的烹饪设备100时,还需要烹饪设备100的工作模式非增压排气或清新换气,同时烹饪步骤已结束。

本申请所提供的烹饪设备100在蒸功能模式的烹饪过程中,即图8和图9中的烹饪步骤为倒计时或倒计时暂停,或加热正常时,当其处于蒸功能模式且不为发酵时,还会根据其是否排气预约,控制进气风机172和气阀。具体地,当烹饪设备100存在排气预约且剩余时间低于5分钟,则控制进气风机172最高转速运行,且当剩余时间低于3分钟时,气阀打开。

本申请所提供的烹饪设备100在烤功能模式的烹饪过程中,即图8和图9中的烹饪步骤为倒计时或倒计时暂停,或加热正常时,当其处于烤功能模式且不为发酵时,会根据其是否达到周期气阀打开时间,控制气阀和进气风机172。具体地,当烹饪设备100达到周期气阀打开时间时,控制气阀打开,且进气风机172根据烹饪设备100的烤功能的具体模式属性调节风速。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相关技术
  • 一种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 一种显示模组和移动终端基座匹配安装的可调装置
  • 一种显示模组的全贴合制作方法
  • 一种防窥膜及其制作方法、显示模组
  • 一种面光源及其制作方法、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一种显示模组、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及移动终端
  •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移动终端
技术分类

061201165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