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离心风机及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所谓的离心风机,其用于输送以空气为代表的气体或制冷剂之类的液体。该离心风机具备多个沿圆周方向配置的叶片,在该叶片的轴向一端具有圆盘状或碗状的轮毂,在与轮毂相反的一端具有圆环状的护罩。

专利文献1中,碗状的轮毂与叶片的连接部位被设计成平滑的凹状曲线,并使该连接部的切线朝向旋转中心倾斜,从而能够实现离心风机的高效化和低噪化。由此,以往的离心风机通过改变叶片的形状或叶片的间隔来实现风量性能的提高和低噪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908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现有构造中,尤其是在以低速旋转为中心的旋转区域中,能够抑制叶片的负压面所发生的空气剥离,能够减小离心风机所产生的风声。

然而,当现有构造的离心风机在低速旋转区域到高速旋转区域很宽的旋转区域内进行动作时,尤其是高速旋转区域中的风声会增大,从而存在会带来强烈不适感的问题。尤其是在旋转电机中,从低速旋转区域到高速旋转区域有着很宽的动作范围。低速旋转区域中的风声会被机械摩擦声、电磁声和发动机声音掩盖,因此并不明显。而在高速旋转区域中,由于风量增加,因此尤其会产生风声带来的不适感很强烈的问题。而且,还存在如下问题:如果为了冷却发热的元器件而使风量增加,则在高速旋转区域中风声带来的不适感会加剧。

本申请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其在高速旋转区域中使离心风机产生的风量减少,而不减少低速旋转区域中的风量,从而能够减小风声(噪声等级值)。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申请公开的离心风机包括:具有旋转中心的主板;以及从所述主板向穿过所述旋转中心的旋转轴的方向延伸的多个叶片,所述叶片的长边方向从所述主板的内周侧向外周侧延伸,在将所述叶片的前缘到所述旋转中心的距离记为RA,所述前缘与所述叶片的后缘之间的点C到所述旋转中心的距离记为RC时,多个所述叶片中的至少一个叶片具有满足RC<RA的所述点C。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公开的离心风机,其在高速旋转区域中使离心风机产生的风量减少,而不减少低速旋转区域中的风量,从而能够减小噪声值。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风机的概况的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风机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风机的风声减小效果的图。

图4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离心风机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离心风机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离心风机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离心风机的风声减小效果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离心风机的风声减小效果的图。

图9是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说明在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风机安装到车载用交流发电机上的情况下的外壳进气部的口径与叶片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1是表示安装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风机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的风声减小效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图中,同一标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以空气作为流体的示例来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它气体或制冷剂之类的液体。

实施方式1

下面,利用附图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风机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风机1的整体情况的简要结构图。其包括主板2、从主板2延伸出的多个腕状板3以及多个叶片4。

主板2安装在会旋转的物体上,例如安装在后述的旋转电机的转子上。主板2可以是大致板状的形状(例如圆板等)、在板上设有肋条等突起的形状、甚至是旋转中心O鼓起呈碗状的形状。另外,相邻的叶片4之间可以设置切口。另外,如图1所示,在板的中央设有供旋转电机等的作为旋转轴的轴34(参照后述的实施方式9)穿过的孔,因此成为环状。主板2中央的孔的周围可以隆起,也可以为了提高强度而设置突起。另外,还可以设置切口等用于进行和转子的定位。

腕状板3是从主板2的局部向外侧延伸的部分,和主板2的外周处于同一平面。腕状板3上可以设置肋条等用于增强强度。相邻的两块腕状板3之间可以是主板2的外周部,也可以是相邻的腕状板3彼此连接而不出现主板2的外周部的形状。

主板2的环状部分的中央附近存在旋转中心O,如前文所述,穿过该旋转中心O设有与主板2的主面正交的旋转轴即轴34(将在后文阐述)。

主板2或从主板2延伸出的腕状板3上可以设置冷却孔5。该冷却孔5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近似多边形。冷却孔5也可以设置多个。此外,在设有多个冷却孔5的情况下,各个冷却孔5的形状可以是不同的形状。另外,也可以在叶片4侧的冷却孔5的端部设置倒圆角或倒角,以在冷却孔5中减小对被吸引到后述的转子8内部的流体的通风阻力。

利用上述结构,当主板2向旋转方向RO方向旋转时,产生沿着叶片4向外侧送出的风,从而构成使流入主板2的中心部分的空气向外周侧送出的离心风机。叶片4的内侧(旋转中心O侧)为负压面,叶片4的外侧为送出空气流的正压面。另外,叶片4在旋转轴方向上的高度是在旋转方向的前缘较低,而在后缘较高,从而形成在前缘处削弱风的碰撞的形状。另外,也可以在形成有叶片4的主板2的相反侧设置圆环状的护罩。

冷却孔5可以设置在所有腕状板3上,但也可以仅设置在一块腕状板3上。不单单是设置冷却孔5,还可以使腕状板3的径向局部变细,以使轴向上流过的空气流增加。例如,在没有设置冷却孔5的腕状板3的旋转方向前缘或后缘设置切口,能够使轴向上流过的空气流增加。希望将离心风机1设置成空气在通过冷却孔5后容易流向与叶片4弯曲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通过冷却孔5后的空气将跑向旋转轴方向,并且随着主板2的旋转,有一部分空气流向离心方向。另外,通过在主板2或腕状板3上设置冷却孔,也能够减轻重量。另外,通过在腕状板3的设置密度高的部位设置更多的冷却孔5,能够使离心风机1的重心接近旋转中心O,从而具有使不平衡得以修正的效果。

叶片4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延伸,靠近旋转中心O的内周侧位于旋转方向前方,外周侧位于旋转方向后方。这样的叶片4一般称为后向式叶片,也被称为涡轮风扇。这样的叶片4构成从轴向吸入空气并向全周吹出空气的离心风机1。

图2是表示从旋转轴方向进气侧观察时的离心风机1的局部的图,是示出叶片4的形状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叶片4的内周侧是向旋转方向凹入的凹形,外周侧是向旋转方向凸出的凸形,内周侧的凹形和外周侧的凸形具有如图2的拐点D那样平滑连接的形状。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风机1中,对于多个叶片4中的至少一个叶片4,在将叶片4的前缘A到旋转中心O的距离记为RA,叶片4的后缘B到旋转中心O的距离记为RB,叶片4的曲面上位于前缘A与后缘B之间的点记为C,点C到旋转中心O的距离记为RC时,该叶片4具有满足RC<RA的点C。其它叶片设定为满足RA≤RC。由此,能够减小离心风机1在高速旋转区域产生的流量,能够减小风声。由于至少一个叶片4具有满足RC<RA的点C,因此,能够减小在高速旋转区域产生的流量,能够减小风声。即,从旋转轴方向吸入的流体在沿着叶片4流动并向离心方向改变流动方向时,其在内周侧的点C附近从叶片4上剥离,而此时具有满足RC<RA的点C的叶片能够促进剥离,因此,流量大幅减少,从而能够减小风声。

这里,点C是叶片到旋转中心O的距离最短的点,前缘A与点C之间的叶片形状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图2中,将拐点D以点的形式来呈现,但也可以是与内周侧的凹形和外周侧的凸形双方均相连的直线。尤其是在离心风机1的转速较高的情况下,通过减小流量,与所有叶片都满足RA≤RC而不具有RC<RA的点C的现有的离心风机相比,能够大幅减小风声。

图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风机1的风声减小效果的图,横轴表示转速,纵轴表示相对于不具有满足RC<RA的点C的比较例的离心风机的风声增减情况。由图可知,在流体容易发生剥离的高速旋转区域,风声减小了。

所示的是离心风机1的一个叶片具有满足RC<RA的点C的例子,但也可以是多个叶片具有满足RC<RA的点C。从而可以在成本不会增加太多的情况下形成叶片。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1,在包括具有旋转中心O的主板2、以及从主板2向穿过旋转中心O的旋转轴的方向延伸的多个叶片4的离心风机1中,叶片4的长边方向从主板2的内周侧向外周侧延伸,在将叶片4的前缘到旋转中心O的距离记为RA,叶片4的前缘与后缘之间的点C到旋转中心O的距离记为RC时,多个叶片4中的至少一个叶片4具有满足RC<RA的点C,因此,在该点C附近能够促进空气流从叶片4剥离,从而在高速旋转区域中减少离心风机所产生的风量,能够减小风声(噪声等级值)。

叶片4可以不是平面的,例如图1中示出了从外侧观察时,内周侧可视作为凹面,外周侧可视作为凸面,两者平滑连接从而由曲面构成叶片4的例子,但也可以进行变更。叶片4的形状是从腕状板3的外周侧近似直角地竖起。因此,与旋转轴大致平行。然而,叶片4的竖起方式可以不与主板2垂直,而是与主板2形成一定的角度。即,叶片4可以是一部分或者全部相对于旋转轴倾斜适当角度的形状,从轴向观察时,叶片4的形状可以是直线形、圆弧形或S字形。

另外,叶片4在旋转方向上可以等间隔,也可以不等间隔,叶片4的叶片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是多种叶片形状相组合。在不等间隔的情况下,腕状板3的位置在旋转方向上的间隔也不再均等,相邻的两块腕状板3之间也可以采用不露出主板2的环状部分的配置。即,两块腕状板3的与主板2相连的基部部分可以是局部相连的形状。不等间隔是指从旋转轴方向观察时相邻叶片的外周端夹着旋转中心O所成的角度在各叶片之间不固定的情况。

此外,由于叶片4形成为从沿径向延伸的腕状板3的外周弯折并沿轴向竖起的形状,因此,成为通过例如连续的板材弯曲加工(板金加工)就能容易地形成的构造,但也不一定要形成在主板2的外周端。

实施方式2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离心风机。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至少一个叶片设定了内周侧的叶片形状有满足RC<RA的点C,但也可以在前缘A和点C之间,将连接叶片4与旋转中心O的距离设定为从前缘A开始单调减少。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叶片4的前缘A到点C之间在叶片4的负压面上的流体稳定,抑制前缘A与点C之间的空气流发生剥离。由此,容易控制在点C附近发生的剥离,能够控制产生风声减小效果的转速。

实施方式3

下面,利用附图对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离心风机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离心风机1的局部的图。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用内周侧的叶片形状的到旋转中心O的距离进行了规定,而在本实施方式3中,用曲率半径来规定。如图4所示,在将前缘A处的叶片的曲率半径记为SA,点C处的叶片的曲率半径记为SC时,可以设定叶片的曲率半径使其随着从前缘A朝向点C而逐渐变小,即从前缘A到点C之间满足SC<SA。具有这样设定的点C的叶片4中,从叶片4的前缘A到点C之间在叶片4负压面上的流体变稳定,能够抑制前缘A与点C之间发生剥离。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3,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和2相同的效果。即,在离心风机1中,至少一个叶片的内周侧的叶片形状满足在前缘与后缘之间的点C处,点C的曲率半径SC小于前缘A处的叶片的曲率半径SA,并且随着从前缘A朝向点C,叶片的曲率半径逐渐变小,因此,叶片4的前缘A到点C之间在叶片4负压面上的流体变稳定,能够抑制前缘A与点C之间发生空气流的剥离。由此,容易控制在点C附近发生的剥离,能够控制产生风声减小效果的转速。

实施方式4

下面,利用附图对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离心风机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离心风机1的局部的图。上述实施方式1中,对于一部分叶片的内周侧的叶片形状规定了到旋转中心O的距离,但如图5所示,对于离心风机1中设置的多个(m个:m为自然数且表示叶片的总数)叶片4,可以用相邻叶片4的间隔来进一步规定。

图5中,将构成离心风机1的多个叶片4的各个叶片上离旋转中心O最近的点记为Cn(n为满足1≤n≤m的自然数,当n超过m时,n回到1),在只有一个叶片4具有满足RC<RA的点C,其它叶片4满足RA≤RC的情况下,将满足RC<RA的点C记为C1。从具有点C1的叶片4起沿着反向旋转方向依次将各叶片4的离旋转中心O最近的点记为C1、C2、……、Cn、……、Cm,将第n个叶片的点Cn、旋转中心O、以及在反向旋转方向上相邻的叶片的点C(n+1)相连接后得到的角度记为相邻叶片间隔θPn。此时,以使θPn中θP1为最大的方式配置叶片4。即,设定只有θPn为最大的叶片的旋转方向前侧的叶片、即具有点C1的叶片4满足RC<RA。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尤其能够有效地减小离心风机1在高速旋转区域产生的流量,能够减小风声。即,在具有点C1的叶片4处发生了剥离的流体若与相邻的具有点C2的叶片4碰撞而再次附着,则将导致风声变大,但在具有点C1的叶片4处发生了剥离的流体很容易沿圆周方向排出,从而能够防止风声变大。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4,构成离心风机1的多个叶片4中,将构成相邻叶片间隔θPn为最大的叶片间隔θP1的叶片的旋转方向前侧的叶片4设定为满足RC<RA,并将其它叶片设定为满足RA≤RC,因此,除了实施方式1的效果之外,还能使在满足RC<RA的叶片4上发生了剥离的空气流容易地沿圆周方向排出。而且,能够抑制在满足RC<RA的叶片4上发生了剥离的流体与旋转方向后侧的叶片4碰撞而再次附着,因此,能够抑制因再次附着导致的风声增大。

实施方式5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离心风机。

上述实施方式4中,将相邻叶片间隔θP1为最大的叶片的旋转方向前侧的叶片设定为满足RC<RA,并将其它叶片4设定为满足RA≤RC,但设定为满足RC<RA的叶片4的数量并不限于一个。

也可以具备如下的叶片:将θPn的旋转方向前侧的叶片、即对于Cn按照θPn从大到小的顺序的多个叶片4设定为满足RC<RA,并将其它叶片设定为满足RA≤RC。例如,在叶片间隔第二大的为θP4,叶片间隔第三大的为θP7的情况下,只要设定从具有点C1的叶片4起的第4个叶片4具有点C4,从具有点C1的叶片4起的第7个叶片4具有满足RC<RA的点C7,并将其它叶片设定为满足RA≤RC即可。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更加有效地减小离心风机1在高速旋转区域产生的流量,从而减小风声。

此外,在将多个叶片4设定为满足RC<RA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各个叶片4的距离RC设定为不相同。由此,通过改变多个叶片4的距离RC,能够使具有噪声减小效果的高速旋转区域错开,能够在更宽的旋转区域中减小风声。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5,在构成离心风机1的多个叶片4中,具有满足RC<RA的点C的所述叶片有多个,将构成相邻叶片间隔θPn为最大的叶片间隔θP1的叶片的旋转方向前侧的叶片4设定为满足RC<RA,按照叶片间隔θPn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将旋转方向前侧的叶片4设定为满足RC<RA,并将其它叶片4设定为满足RA≤RC,因此,相比于实施方式4,具有能够进一步减少离心风机1在高速旋转区域产生的流量,能够进一步减小风声的效果。

实施方式6

下面,利用附图对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离心风机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离心风机1的局部的图。上述实施方式1中,对一部分叶片4的内周侧的叶片形状的到旋转中心O的距离进行了规定,但可以如图6所示地,利用内周侧叶片形状中连接旋转中心O与叶片4的前缘A的射线和叶片4的前缘A处的切线所成的角度θA来进行规定。

对于多个叶片4中的至少一个叶片4,通过设定θA<90°,使其在前缘与后缘之间具有到旋转中心O的距离小于旋转中心O到叶片4的前缘A的距离RA的点C,从而,前缘与后缘之间在叶片4的负压面上的流体变稳定,能够抑制前缘A与点C之间发生空气流的剥离。由此,容易控制在点C附近发生的剥离,能够控制产生风声减小效果的转速。

另外,规定θA<90°的叶片4的数量不限于一个。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6,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即,在离心风机1中,对于至少一个叶片,将连接旋转中心O与叶片4的前缘A的射线和叶片4的前缘A处的切线所成的角度θA规定为θA<90°,因此,叶片4的前缘A到点C之间在叶片4负压面上的流体变稳定,能够抑制前缘A与点C之间发生空气流的剥离。由此,容易控制在点C附近发生的剥离,能够控制产生风声减小效果的转速。

实施方式7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离心风机。

上述实施方式6中,在离心风机1中,对于至少一个叶片,将连接旋转中心O与叶片4的前缘A的射线和叶片4的前缘4处的切线所成的角度θA规定为θA<90°,但当θA满足65°<θA<90°时,能够更加有效地减小风声。即,能够减小离心风机1在高速旋转区域产生的流量,能够减小风声。此外,若具备满足70°<θA<80°的叶片4,则能特别有效地减少离心风机1在高速旋转区域产生的流量,从而减小风声。

图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离心风机1的风声减小效果的图,横轴表示θA,纵轴表示相对于具有θA全为90°的叶片、即不具有满足RC<RA的点C的比较例的离心风机的风声增减情况。由图可知,当θA在65°<θA<90°的范围内时,风声减小,尤其是在70°<θA<80°的范围内效果明显。这是因为叶片4的点C附近发生的流体剥离在叶片4的外周侧再次附着而导致风声减小效果变小的情况被抑制。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在θA满足65°<θA<90°的叶片4上,能够防止在点C附近发生的流体剥离与旋转方向后侧的叶片碰撞并再次附着而导致风声增大,能够有效地减小高速旋转区域的风声。满足70°<θA<80°的叶片4的上述效果更加明显。

实施方式8

下面,利用附图对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离心风机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在离心风机1中,针对至少一个叶片的内周侧的叶片形状设定了满足RC<RA的点C,但也可以如图2所示地,用θY来规定连接前缘A和旋转中心O的射线与连接叶片上的到旋转中心O的距离最短的点C和旋转中心O的射线所成的角度。即,对于具有满足RC<RA的点C的叶片4,使θY满足0°<θY<10°,能够有效地减少离心风机1在高速旋转区域产生的流量,能够减小风声。

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离心风机1的风声减小效果的图,横轴表示θY,纵轴表示相对于具有θY全为0°的叶片、即不具有满足RC<RA的点C的比较例的离心风机的风声增减情况。由图可知,若θY在0°<θY<10°的范围内,则风声减小了。可知将θY规定为3°≤θY≤8°时,其效果尤其明显。这是因为当θY超过10°时,即点C离前缘太远时,抑制空气流剥离的效果下降。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8,在离心风机1中,对于具有满足RC<RA的点C的叶片4,使θY满足0°<θY<10°,能够有效地减少离心风机1在高速旋转区域产生的流量,能够减小风声。另外,在规定为3°≤θY≤8°的叶片4中,上述效果更为明显。

实施方式9

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8的离心风机安装到交流发电机、电动机或驱动装置等旋转电机的转子上使用。本实施方式9中,作为一例,示出安装到车辆用交流发电机上的例子。

图9是表示应用了上述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8所公开的离心风机1的车辆用交流发电机的概况的剖视图。图中,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包括:外壳32,其由近似碗状的铝制的前侧壳体31和后侧壳体30构成;轴34,其经由一对轴承33可自由旋转地被支承在所述外壳32上;滑轮7,其固接在轴34的向外壳32的前侧延伸的端部;转子8,其与轴34一体地旋转并配置在外壳32内;定子9,其与转子8的外周相对配置并固定于外壳32;一对滑环10,其固定于轴34的向外壳32的后侧延伸的延伸部并向转子8提供电流;一对电刷11,其在各滑环10的表面滑动;刷架17,其收容所述电刷11;电压调节器12,其与所述电刷11邻接并调节定子9中产生的交流电压的大小;整流装置13,其将定子9中产生的交流电压整流为直流电压;散热器18;连接器20,其与电压调节器12和外部装置(未图示)进行信号的输入输出;以及保护罩27,其覆盖刷架17和整流装置13。

转子8是伦德尔型转子,包括:励磁绕组81,其由经过绝缘处理后的铜丝卷绕成圆筒状且同心状,流过励磁电流而产生磁通;以及励磁铁芯82,其设置成覆盖励磁绕组81,利用励磁绕组81产生的磁通而形成磁极,各励磁铁芯82分别具有6个、8个、或10个以上的2的倍数个爪部。

离心风机1配置成使轴34穿过离心风机1的主板2中央部的孔,并通过焊接等安装到转子8上。离心风机1具备上述实施方式1至8的特征,利用转子的旋转将外部气体吸到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内,并在对车辆用交流发电机内的结构元器件进行了冷却后排出。具体而言,转子8中设有用于冷却励磁绕组81的通风路径,通过转子8和离心风机1的旋转使流体沿轴向流过,从而冷却励磁绕组81。通过将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特征的离心风机1设置在转子内,来提高冷却性能。

图10是说明将例如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风机1安装到车载用交流发电机上的情况下的外壳进气部的口径与叶片之间的关系的图,示出了从穿过旋转中心O的轴34的滑轮7方向观察离心风机1时的图。图中,将外壳32的进气部的外径设为r时,对于离心风机1的叶片4,通过设定叶片4使其满足RC<r,从而能够减小风声,并且通过设定满足RC<RA<r的叶片,能够提高风声减小效果。这里,外壳32的进气部的口径r是从滑轮7侧观察前侧壳体31时看到的离心风机1的进气部的外径。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小因外壳32的吸入部产生的干扰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容易控制在叶片4的到旋转中心O的距离最小的点C附近发生的剥离,能够抑制因点C附近发生了剥离的流体再次附着而导致的风声增大。

图11是表示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风机1安装到车辆用交流发电机上的情况下的风声减小效果的图。图中,横轴表示RC/r,即旋转中心到点C的距离RC同外壳32的进气部的外径r之比,纵轴表示离心风机的转速,用实线表示风声减小效果达到下限的转速,用实线表示风声减小效果达到上限的转速。在该实线和虚线之间的转速下,可以得到风声减小效果。如图11所示,随着RC/r变大,产生风声减小效果的转速可以提高。即,可知即使是在为了冷却而增大风量的高转速区域,通过恰当地设定RC/r,也可以减小风声。

在上述实施方式9中,针对离心风机1和外壳32的前侧壳体31进行了描述,但也适用于设置于后侧的离心风机1a和外壳32的后侧壳体30的进气部的外径,或者也可以适用于离心风机1和离心风机1a双方。在应用于后侧风机的情况下,进气部的口径r是从电刷11侧观察时的后侧壳体30的进气部的外径。

本公开记载了各种例示性的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但1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种特征、形态及功能并不限于特定实施方式的应用,可单独或以各种组合来应用于实施方式。

因此,可以认为未例示的无数变形例也包含在本申请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例如,设为包括对至少一个构成要素进行变形、添加或省略的情况,以及提取至少一个构成要素并与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进行组合的情况。

标号说明

1、1a:离心风机;2:主板;3:腕状板;4:叶片;5:冷却孔;7:滑轮;8:转子;9:定子;10:滑环;11:电刷;12:电压调节器;13:整流装置;17:刷架;18:散热器;20:连接器;27:保护罩;30:后侧壳体;31:前侧壳体;32:外壳;33:齿轮;34:轴;81:励磁绕组;82:励磁铁芯。

技术分类

06120115627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