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既有建筑物的纠偏加固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建筑物大量兴建,由于既有建筑物的自重比较大,在遇到持续降雨或者地质变化的时候,容易导致浅层地基松软或者不均匀的沉降,进而导致既有建筑物发生倾斜,此时需要对建筑物进行纠偏,但是现有的技术中大多采用迫降法进行纠偏,迫降法主要分为取土迫降、浸水纠偏法,通过开挖或浸水的方式,对既有建筑物地基高端进行迫降,以使既有建筑物恢复到允许的偏差范围内,达到纠偏的目的,但是在迫降过程中,由于迫降的高度不好控制,容易造成二次倾斜或者纠偏不理想的现象。

因此,开发一种能够对纠偏高度进行有效控制的纠偏加固工艺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既有建筑物的纠偏加固工艺,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对既有建筑物的纠偏加固过程中容易造成二次倾斜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既有建筑物的纠偏加固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0,根据既有建筑物图纸确定原工程桩的位置以及原工程桩的长度;

S20,根据原工程桩的位置,在既有建筑物下沉一端的两侧进行竖直挖孔形成桩孔,在桩孔内构建支撑桩,支撑桩与两个桩孔之间的原工程桩位于同一直线上;

S30,在支撑桩上构建水平支撑梁,水平支撑梁距离既有建筑物底板具有一定距离,水平支撑梁与既有建筑物底板平行,且水平支撑梁的宽度大于原工程桩的直径;

S40,在水平支撑梁和既有建筑物底板之间设置多个顶撑装置,使既有建筑物在该下沉侧的重力由顶撑装置提供支撑;

S50,在水平支撑梁和既有建筑物底板之间的原工程桩上确定加注区域,在加注区域内做截断处理,将截断处两侧的加注区域做破柱处理,露出原工程桩内的钢筋;

S60,同时顶升顶撑装置,将既有建筑物下沉侧进行顶升至水平状态;

S70,将截断处两侧的加注区域所露出的钢筋通过钢筋连接,在加注区域做外包钢套处理,外包钢套以原工程桩的表面为基准;

S80,向外包钢套内浇筑混凝土,待所浇筑的混凝土凝固后,依次拆除顶撑装置;

S90,回填土方,并夯实。

进一步地,在步骤S80中,在向外包钢套内浇筑混凝土步骤前还包括设置支撑柱,所述支撑柱设置在水平支撑梁和既有建筑物底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的构建方式为:在所述既有建筑物底板的底部固定设置第一连接板,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下方的所述水平支撑梁上固定设置第二连接板,在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构建钢筋笼,在所述钢筋笼外围支模浇筑。

进一步地,在步骤S30中,水平支撑梁的构建方式是由既有建筑物两侧的桩孔向既有建筑物的中间进行施工并最终对接。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支撑梁是逐段施工构建,且相邻段内部的钢筋笼相互咬合连接。

进一步地,在步骤S50中,截断处的表面做凿除处理,凿除过程中对截断处进行冲洗,边冲边用钢丝刷清除松动的粉层,保证清理后的截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既有建筑物的纠偏加固工艺,通过在既有建筑物下沉端的两侧构建支撑桩,在在支撑桩上构建水平支撑梁,将水平支撑梁与既有建筑物水平板之间的原工程桩做截断处理,在截断处理位置浇筑与原工程桩桩体为一体的桩柱,进而能够将既有建筑物的下沉端进行顶升,使既有建筑物回复到水平状态;同时在水平支撑梁与既有建筑物水平板之间加设支撑柱,能够将既有建筑物的重量分配至原工程桩和支撑柱上,防止局部受力过大导致二次倾斜,进而实现对既有建筑物的纠偏加固,还能够对既有建筑物的纠偏高度进行有效的控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既有建筑物的纠偏加固工艺由顶撑装置支撑时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既有建筑物的纠偏加固工艺在纠偏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原工程桩;2为支撑桩;3为水平支撑梁;4为既有建筑物底板;5为顶撑装置;6为加注区域;7为支撑柱;8为第一连接板;9为第二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和2,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既有建筑物的纠偏加固工艺,该既有建筑物的纠偏加固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0,根据既有建筑物建筑时的设计图纸确定原工程桩1的位置以及原工程桩1的长度。

S20,根据原工程桩1的位置,在既有建筑物下沉一端的两侧进行竖直挖孔形成桩孔,在桩孔内构建支撑桩2,支撑桩2与位于两个桩孔之间的原工程桩1处于同一直线上;具体地,桩孔的位置距离既有建筑物2m-3m,优选为2.5m,向桩孔内插入钢筋笼并浇筑混泥土形成支撑桩2,支撑桩2的直径为原工程桩1直径的1.5-2.5倍,优选为,支撑桩2的直径为原工程桩1直径的2倍。

S30,在支撑桩2上构建水平支撑梁3,水平支撑梁3的高度为原工程桩直径的1-2倍之间,优选地,水平支撑梁3的纵截面的形状为等腰梯形结构,在水平支撑梁3构建过程中,需要对地基进行夯实,水平支撑梁3距离既有建筑物底板4具有一定距离,水平支撑梁3与既有建筑物底板4平行,且水平支撑梁3的宽度大于原工程桩1的直径,水平支撑梁3的宽度大于等于支撑桩2的直径,使得原工程桩1位于水平支撑梁3所处的直线上,原工程桩1贯穿水平支撑梁3且两者形成一体结构。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水平支撑梁3的具体施工过程为,在原工程桩1上做外包钢套处理,外包钢套通过螺栓与原工程桩1固定连接,在外包钢套上焊接有沿原工程桩1径向设置的钢筋,钢筋与水平支撑梁3内的钢筋笼通过焊接连接,使得水平支撑梁3与原工程桩1形成一个整体。

S40,在水平支撑梁3和既有建筑物底板4之间设置多个顶撑装置5,使既有建筑物在该下沉侧的重力由顶撑装置5提供支撑,其中,本实施例中的顶撑装置5为千斤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其它顶撑装置5顶撑。

S50,在水平支撑梁3和既有建筑物底板4之间的原工程桩1上确定加注区域6,在加注区域6内做截断处理,将截断处两侧的加注区域6做破柱处理,露出原工程桩1内的钢筋,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加注区域6为原工程桩1的1/3-2/3之间。

S60,同时顶升顶撑装置5,将既有建筑物下沉侧进行顶升至水平状态。

S70,将截断处两侧的加注区域6所露出的钢筋通过钢筋连接,在加注区域6做外包钢套处理,外包钢套以原工程桩1的表面为基准。

S80,向外包钢套内浇筑混凝土,待所浇筑的混凝土凝固后,形成与原工程桩1为一体结构的新工程桩,此时再依次拆除顶撑装置5。

S90,回填土方,并夯实。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在步骤S80中,在向外包钢套内浇筑混凝土步骤前还包括设置支撑柱7,支撑柱7设置在水平支撑梁3和既有建筑物底板4之间,支撑柱7的构建方式为:在既有建筑物底板4的底部固定设置第一连接板8,在第一连接板8下方的水平支撑梁3上固定设置第二连接板9,在第一连接板8和第二连接板9之间构建钢筋笼,在钢筋笼外围支模浇筑,其中,第一连接板8和第二连接板9均为钢板,第一连接板8通过螺栓与既有建筑物底板4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9也通过螺栓与水平支撑梁3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接板8和第二连接板9之间焊接有钢筋,利用第一连接板8和第二连接板9之间的钢筋构建钢筋笼,将钢筋笼的外围支模并对其进行浇筑形成支撑柱7。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步骤S30中,水平支撑梁3的构建方式是由既有建筑物两侧的桩孔向既有建筑物的中间进行逐段施工并最终对接,且水平支撑梁3内部的钢筋笼相互咬合焊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步骤S50中,对截断处的表面做凿除处理,凿除过程中对截断处进行冲洗,边冲洗边用钢丝刷清除松动的粉层,保证清理后的截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便于在加注区域6浇筑混凝土时,增大所浇筑的混凝土与原工程桩1的接触面积,便于所浇筑的混凝土与原工程桩1形成一体结构。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相关技术
  • 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与纠偏方法
  • 一种既有建筑物的组合式加固纠偏结构
  • 一种既有建筑物的加固纠偏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587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