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防水透气阀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水透气阀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电子设备在解决防水问题上都使用了防水透气阀,来平衡电子设备的内外气压,防止水气进入电子设备内造成电子设备的损坏。然而,经研究发现,在长期使用后,即使使用了防水透气阀,电子设备内还是会有水分子进入,且进入的水分子容易在电子设备内吸湿性较高的器件上聚集,这样,在电子设备运行时,电子设备内的器件发热会导致聚集的水分子蒸发成为蒸汽,且在蒸汽的温度高于外界环境温度时,电子设备的壳体处容易形成凝露现象,影响电子设备的使用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防水透气阀及电子设备,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电子设备内会有水分子聚集,使得电子设备在使用时产生凝露现象,影响电子设备的使用性能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防水透气阀,包括:

第一壳体,具有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防水透气膜,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第一端口处;

吸湿组件,位于所述气体通道内;

调节组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气体通道内,所述调节组件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调节组件阻断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的连通,以将所述气体通道拆分为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端口的第一子通道和靠近所述第二端口的第二子通道,所述吸湿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子通道和/或朝向所述第一端口设置,使得所述吸湿组件能够经由所述第一端口处的所述防水透气膜排湿;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端口经由所述气体通道与所述第二端口连通,使得所述吸湿组件能够吸收所述气体通道内的水分子且可经由所述防水透气膜平衡所述气体通道的内外气压。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二壳体,具有容纳腔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开口;

上述的防水透气阀,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开口处且所述防水透气阀的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本申请的防水透气阀及电子设备,通过设置吸湿组件,可以使第一壳体内以及电子设备内的水分子均聚集到吸湿组件上,降低电子设备中的水分子含量,保障电子设备的使用性能。通过设置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调节组件,可以使调节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吸湿组件能够通过第一端口处的防水透气膜将吸收的水分子释放掉。而在调节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端口经由气体通道与第二端口连通,此时防水透气膜可以起到平衡内外压的效果,且吸湿组件可以起到吸收第一壳体内及电子设备内水分子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防水透气阀在调节组件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示出的防水透气阀在调节组件处于第二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防水透气阀在调节组件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示出的防水透气阀在调节组件处于第二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防水透气阀在调节组件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防水透气阀在调节组件处于第二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7是图6示出的防水透气阀在调节组件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8是图6示出的防水透气阀在调节组件处于第三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9是图6示出的防水透气阀中调节件在一个方位下的立体图;

图10是图6示出的防水透气阀中调节件在另一个方位下的立体图;

图11是图6中沿A-A方向的立体剖视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水透气阀的电气连接框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防水透气阀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水透气阀100。请参阅图1,防水透气阀100包括第一壳体110和防水透气膜120,第一壳体110具有气体通道111,气体通道11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口1111和第二端口1112,防水透气膜120可以连接于第一壳体110的第一端口1111处。

其中,防水透气膜120具有密致的微孔结构,如,防水透气膜120的孔径可以大于或等于0.1μm且小于或等于10μm。由于空气分子直径仅有0.0004μm,因此可自由通过防水透气膜120,而水分子直径大约为400μm,远远大于防水透气膜120的孔径,将会受到防水透气膜120的阻碍。如此,防水透气阀100可以在保证液体密封性的基础上对气体进行补偿,实现气体通道111内外的气压平衡。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防水透气膜120的孔径远远小于水分子的直径,经研究发现,在长期使用后,防水透气膜120处仍然会有部分水分子透过并进入到第一壳体110的气体通道111内。如此,在防水透气阀100运用于电子设备中时,经防水透气膜120进入的水分子将进一步的进入到电子设备内,并在电子设备内吸湿性较高的器件上聚集,这样,在电子设备运行时,电子设备内的器件发热会导致聚集的水分子蒸发成为蒸汽,且在蒸汽的温度高于外界环境温度时,电子设备的壳体处容易形成凝露现象,影响电子设备的使用性能。为解决此问题,本申请实施例的防水透气阀100还可以包括位于气体通道111内且用于吸收水分子的吸湿组件130。吸湿组件130可以选用高吸湿性材料制成,以使第一壳体110内以及电子设备内的水分子均能够聚集到吸湿组件130上,便于集中处理。

可选地,防水透气阀100还可以包括至少部分位于气体通道111内的调节组件140。具体地,调节组件140可以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下调节组件140可以阻断气体通道111的第一端口1111与第二端口1112的连通,第二状态下第一端口1111可以经由气体通道111与第二端口1112连通。其中,调节组件140阻断第一端口1111与第二端口1112的连通,可以看作气体通道111经调节组件140分割成相互独立的两个子通道,如,气体通道111经调节组件140分割成包括靠近第一端口1111的第一子通道1113和靠近第二端口1112的第二子通道1114。如此,在调节组件140处于第一状态时吸湿组件130可以位于第一子通道1113内和/或朝向第一端口1111设置,以使吸湿组件130能够通过第一端口1111处的防水透气膜120将吸收的水分子释放掉,如,可通过升温使吸收的水分子蒸发并经由防水透气膜120释放,下文中将有更详细的说明。而在调节组件140处于第二状态时,请参阅图2,第一端口1111经由气体通道111与第二端口1112连通,此时防水透气膜120可以起到平衡内外压的效果,且吸湿组件130可以起到吸收第一壳体110内及电子设备内水分子的效果。

在一种示例性的方案中,参阅图1和图2,吸湿组件130可以安装于调节组件140上,使得调节组件14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切换时,吸湿组件130可以在调节组件140的带动下切换位置,进而实现排湿和吸湿。在另一种示例性的方案中,参阅图3和图4,吸湿组件130可以安装于第一壳体110上且位于第一子通道1113内,如此,调节组件140处于第一状态时吸湿组件130可以排湿,调节组件140处于第二状态时吸湿组件130可以吸湿。

在一种示例性的方案中,参阅图4,调节组件140可以包括调节件141,调节件141可以直接与第一壳体110活动连接,以实现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如,调节件141的一端可以与第一壳体110转动连接。其中,调节件141可以整体设计成弹性结构,调节件141也可以仅外周设计成弹性结构,以实现调节件141在第一壳体110内的顺利转动。

在另一种示例性的方案中,参阅图5,调节组件140可以包括调节件141及安装件142,安装件142可以位于气体通道111内且连接第一壳体110,安装件142可以将气体通道111拆分为包括第一子通道1113和第二子通道1114,安装件142上可以设置有连通第一子通道1113和第二子通道1114的通孔1421;第一状态下调节件141可以闭合通孔1421以阻断第一端口1111与第二端口1112的连通,第二状态下调节件141可以打开通孔1421以使第一端口1111与第二端口1112连通。将调节组件140设计成包括调节件141和安装件142,且将气体通道111的通断调节转换成气体通道111内安装件142上通孔1421的通断调节,由于通孔1421的孔径相较于气体通道111的孔径而言得到了缩减,因此,调节件141的结构可以做小,使得调节件141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时不会与气体通道111的内壁面接触,不会受到气体通道111内壁面的阻碍,便于调节件141的顺利运动。

进一步可选地,在一种示例性的方案中,调节件141可以通过转动方式实现通孔1421的开合。如,调节件141可以与安装件142或第一壳体110转动连接。在另一种示例性的方案中,调节件141也可以通过平动方式实现通孔1421的开合。如,调节件141可以与安装件142或第一壳体110滑动连接。具体地,调节件141可以与第一壳体110滑动连接且可沿通孔1421的孔轴线方向移动;或,调节件141可以与安装件142滑动连接且可沿垂直于通孔1421的孔轴线方向移动,本申请实施例对调节件141的运动方式以及连接方式并不作出限定。

具体地,在调节件141通过转动方式实现通孔1421的开合时,在一种示例性的方案中,调节件141可以包括第一转动板1411,第一转动板1411可以位于安装件142靠近第二端口1112的一侧且与安装件142转动连接,第一状态下第一转动板1411闭合通孔1421,第二状态下第一转动板1411打开通孔1421。此时,吸湿组件130可以设置于第一转动板1411面向安装件142的表面或第一子通道1113内。将调节件141设计成包括单个转动板,结构简单且组装方便,在实际组装过程中可结合具体使用需求灵活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调节组件140还可以具有第三状态,第三状态下调节组件140可以阻断第一端口1111与第二端口1112的连通且吸湿组件130位于第二子通道1114和/或朝向第二端口1112设置。在调节组件140处于第三状态时吸湿组件130位于第二子通道1114和/或朝向第二端口1112设置,可以使得第一壳体110内以及电子设备内的水分子快速聚集到高吸湿性的吸湿组件130上,加快第一壳体110内以及电子设备内器件上的水分子去除速度。

在调节件141通过转动方式实现通孔1421的开合,且调节组件140具有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及第三状态时,请参阅图6,调节件141可以包括第一转动板1411和连接第一转动板1411的第二转动板1412,第一转动板1411可以位于安装件142靠近第二端口1112的一侧,第二转动板1412可以位于安装件142靠近第一端口1111的一侧,第一转动板1411面向安装件142的表面和/或第二转动板1412面向安装件142的表面可以设置有吸湿组件130。第一转动板1411和/或第二转动板1412可以与安装件142转动连接,以使第一状态下第一转动板1411闭合通孔1421,可参阅图7;第二状态下第一转动板1411及第二转动板1412均打开通孔1421,可参阅图6;第三状态下第二转动板1412闭合通孔1421,可参阅图8。将调节件141设计成包括分别位于安装件142两侧的第一转动板1411和第二转动板1412,使得调节组件140具有第一转动板1411闭合通孔1421的第一状态及第二转动板1412闭合通孔1421的第三状态,而调节组件140处于第三状态时,第一端口1111和第二端口1112断开且吸湿组件130朝向第二端口1112设置,此时防水透气阀100主要用于通过吸湿组件130吸收电子设备内的水分子,相较于调节组件140处于第二状态时通过吸湿组件130吸收电子设备内的水分子而言,吸水效率更高。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7,第一状态下第一转动板1411闭合通孔1421可以为:第一转动板1411面向安装件142的表面与安装件142面向第一转动板1411的表面贴合,且第一转动板1411覆盖通孔1421。具体地,参阅图7和图9,第一转动板1411可以包括对应通孔1421的第一部分1413及绕设于第一部分1413外围的第二部分1414,第一状态下第一部分1413用于闭合通孔1421。

为提升第一转动板1411闭合通孔1421时的密封性能,第一转动板1411面向安装件142的表面和/或安装件142面向第一转动板1411的表面可以设置有第一密封件143。使得在第一转动板1411闭合通孔1421时,第一转动板1411和安装件142可以挤压第一密封件143以提升调节组件140的密封效果。可选地,第一密封件143可以大致呈环形结构,在第一转动板1411上设置有第一密封件143时,第一密封件143可以设置于第一转动板1411的第二部分1414,在安装件142上设置有第一密封件143时,第一密封件143可以环设于通孔1421的外围。

同理地,请参阅图8,第三状态下第二转动板1412闭合通孔1421可以为:第二转动板1412面向安装件142的表面与安装件142面向第二转动板1412的表面贴合,且第二转动板1412覆盖通孔1421。具体地,参阅图8和图10,第二转动板1412可以包括对应通孔1421的第三部分1415及绕设于第三部分1415外围的第四部分1416,第一状态下第三部分1415用于闭合通孔1421。

为提升第二转动板1412闭合通孔1421时的密封性能,第二转动板1412面向安装件142的表面和/或安装件142面向第二转动板1412的表面可以设置有第二密封件144。使得在第二转动板1412闭合通孔1421时,第二转动板1412和安装件142可以挤压第二密封件144以提升调节组件140的密封效果。可选地,第二密封件144可以大致呈环形结构,在第二转动板1412上设置有第二密封件144时,第二密封件144可以设置于第二转动板1412的第四部分1416,在安装件142上设置有第二密封件144时,第二密封件144可以环设于通孔1421的外围。

请参阅图9和图10,吸湿组件130可以包括安装于第一转动板1411面向安装件142的表面上的第一吸湿部131;和/或,吸湿组件130可以包括安装于第二转动板1412面向安装件142的表面上的第二吸湿部132。其中,第一吸湿部131可以对应第一转动板1411的第一部分1413设置,第二吸湿部132可以对应第二转动板1412的第三部分1415设置。优选地,吸湿组件130既包括第一吸湿部131又包括第二吸湿部132,以增大吸湿部的设计面积,提升吸湿组件130的吸湿性能。其中,吸湿组件130可以选用吸湿剂、干燥剂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作出限定。

第一转动板1411与安装件142转动连接可以为:参阅图11,第一转动板1411与安装件142中的一个上设置有第一转轴1451,第一转动板1411与安装件142的另一个上设置有第一转动槽1452,第一转轴1451位于第一转动槽1452内且可在第一转动槽1452内转动。通过第一转轴1451和第一转动槽1452的相对转动实现第一转动板1411与安装件142的转动连接,连接方式简单且制造方便。

可选地,为提升第一转动板1411与安装件142的连接稳定性,第一转动板1411与安装件142中,设置第一转动槽1452的一个上还可以设置有与第一转动槽1452连通的第一安装槽1453,设置第一转轴1451的一个上还可以设置有与第一转轴1451连接的第一安装部1454,第一安装部1454可以位于第一安装槽1453内。

例如,安装件142面向第一转动板1411的表面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安装槽1453,第一安装槽1453的内侧壁上可以设置有与第一安装槽1453连通的第一转动槽1452,第一转动板1411上可以设置有位于第一安装槽1453内的第一安装部1454及位于第一转动槽1452内的第一转轴1451。通过在安装件142上设置于第一安装槽1453,且第一转动槽1452设置于第一安装槽1453的内侧壁上,使得第一转动槽1452的结构设计更加隐蔽,不易损坏;且可以提升第一转动板1411与安装件142的连接可靠性。

第一转轴145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优选地,第一转轴145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两个第一转轴1451间隔分布,第一转动槽1452的数量可以与第一转轴1451的数量相等,且每个第一转轴1451均位于一个第一转动槽1452内。通过设置两个第一转轴1451和两个第一转动槽1452,可以在提升安装件142与第一转动板1411连接稳定性的基础上,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转轴1451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第一转轴1451可以同时设置于第一转动板1411上,也可以同时设置于安装件142上,还可以一个转轴设置于第一转动板1411上一个转轴设置于安装件142上,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作出限定。在第一转轴1451的数量为两个时,第一安装部1454的数量以及第一安装槽1453的数量均可以为两个,每个第一转轴1451均可以与一个第一安装部1454连接,每个第一安装部1454均可以位于一个第一安装槽1453内。

同理地,第二转动板1412与安装件142转动连接方式可以与第一转动板1411与安装件142的连接方式相同,如,可以通过第二转轴和第二转动槽实现转动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再进行赘述。

可选地,请再次参阅图7至图10,调节件141还可以包括连接结构146,连接结构146的一端可以连接第一转动板1411,连接结构146的另一端可以穿过通孔1421后连接第二转动板1412。将连接第一转动板1411和第二转动板1412的连接结构146设计成穿过通孔1421实现二者的连接,能够降低甚至避免在调节件141转动的过程中连接结构146与安装件142发生摩擦,保证调节件141的顺利运行。

可选地,第一转动板1411与第二转动板1412中的至少一个与连接结构146之间可以为可拆卸连接。如此,调节件141在与安装件142组装时,可以首先解除第一转动板1411与第二转动板1412中的一个与连接结构146的连接,以使连接结构146穿过通孔1421之后再完成调节件141的组装,提升组装效率。

请参阅图12,防水透气阀100还可以包括用于驱动调节件141相对安装件142转动的驱动件150。使得调节件141能够在驱动件150的作用下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或,在驱动件150的作用下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及第三状态之间切换,实现智能切换。

可选地,驱动件150可以包括第一电机,且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一转动板1411,以带动第一转动板1411相对安装件142转动。可选地,驱动件150可以包括第二电机,且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二转动板1412,以带动第二转动板1412相对安装件142转动。通过电机的输出轴带动第一转动板1411或第二转动板1412相对安装件142转动,连接方式简单且成本低廉。

可选地,驱动件150可以包括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磁铁,第一线圈可以连接第一转动板1411,第二线圈可以连接第二转动板1412,磁体可以连接安装件142。如此,在第一线圈通电时,第一线圈周围可以产生磁场,该磁场与磁体产生的磁场相互耦合,可以实现第一转动板1411与安装件142的吸合,实现调节件141处于第一状态。在第二线圈通电时,第二线圈周围可以产生磁场,该磁场与磁体产生的磁场相互耦合,可以实现第二转动板1412与安装件142的吸合,实现调节件141处于第三状态。而在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均通电时,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周围均产生磁场,通过与磁体产生的磁场相配合可以实现第一转动板1411和第二转动板1412均打开通孔1421,即,使调节件141处于第二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磁体可以为独立的器件,并通过粘接、卡接等方式安装于安装件142上。磁体也可以与安装件142形成为一体;如,安装件142的至少部分可以选用磁性材料制成以形成为磁体。

可选地,驱动件150可以包括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及磁体,第一电磁铁可以连接第一转动板1411,第二电磁铁可以连接第二转动板1412,磁体可以连接安装件142。如此,在第一电磁铁通电时,第一电磁铁可以产生磁性并与磁体相互吸合,实现调节件141处于第一状态。在第二电磁铁通电时,第二电磁铁可以产生磁性并与磁体吸合,实现调节件141处于第三状态。而在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均通电时,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以及磁体的配合可以实现第一转动板1411和第二转动板1412均打开通孔1421,即,使调节件141处于第二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磁体可以为独立的器件,并通过粘接、卡接等方式安装于安装件142上。磁体也可以与安装件142形成为一体;如,安装件142的至少部分可以选用磁性材料制成以形成为磁体。

在一种示例性的方案中,在调节组件14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时,可选地,电子设备未使用时,调节组件140可以处于第二状态,以使吸湿组件130能够吸收电子设备内的水分子,且第一端口1111与第二端口1112连通可以保持防水透气阀100的内外气压平衡,可参阅图2和图4;而在电子设备运行时,调节组件140可以切换至第一状态,可参阅图1、图3和图5,在调节组件140切换至第一状态后可通过升温等方式使吸湿组件130上的水分子蒸发并经由防水透气膜120释放。

在另一种示例性的方案中,在调节组件140具有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及第三状态时,可选地,在电子设备未使用时,调节组件140可以处于第三状态,以使吸湿组件130能够持续对电子设备内的水分子进行吸收,可参阅图8;而在电子设备运行时,调节组件140可以由第三状态快速的经过第二状态后切换至第一状态,在调节组件140经过第二状态时,电子设备内外气压可以经由防水透气膜120进行平衡,可参阅图6;在调节组件140切换至第一状态后可通过升温等方式使吸湿组件130上的水分子蒸发并经由防水透气膜120释放,可参阅图7。

其中,升温方式可以为:电子设备运行时电子设备内的部分器件的发热造成。升温方式也可以为:请参阅图12,防水透气阀100还包括加热组件160,通过控制加热组件160工作以产生热量。在通过电子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热量使吸湿组件130排湿时,无需增设其它部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且便于热量的快速散出,确保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在通过加热组件160工作产生的热量使吸湿组件130排湿时,可以将加热组件160连接调节组件140和/或第一壳体110,以使加热组件160与吸湿组件130的距离较近,热量更易传达至吸湿组件130上,利于提升吸湿组件130的排湿速度。

可选地,加热组件160可以设置于第一转动板1411和/或第二转动板1412上。在加热组件160设置于第一转动板1411和第二转动板1412中的一个上时,为便于第一转动板1411和第二转动板1412中的另一个上的吸湿部同样可以通过升温来排湿,第一转动板1411、第二转动板1412以及连接第一转动板1411和第二转动板1412的连接结构146可以选用高导热性材料制成。如,第一转动板1411、第二转动板1412和连接结构146均可以选用金属等材料制成。

可选地,在第一转动板1411上设置有第一转轴1451、第一安装部1454时,加热组件160可以设置于第一转轴1451和/或第一安装部1454上。如此,相较于将加热组件160直接设置于第一转动板1411上而言,可以避免第一转动板1411转动时引起加热组件160的线路缠绕现象。进一步可选地,加热组件160可以包括正电极和负电极,在第一转动板1411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安装部1454时,正电极和负电极可以分别安装于两个第一安装部1454上,此时第一转动板1411可以选用金属材料制成,使得加热组件160接电后第一转动板1411可以产生热量,进而使第一转动板1411上的吸湿组件130排湿。

防水透气阀100可以包括控制器170,控制器170可以与驱动件150以及加热组件160电连接,用于控制驱动件150启闭和控制加热组件160启闭。如,控制器170可以在调节组件140处于第一状态时,控制加热组件160开启以使吸湿组件130进行排湿。控制器170可以在电子设备开启时控制驱动件150驱动以使调节组件140处于第一状态,可以在电子设备关闭时控制驱动件150驱动以使调节组件140处于第二状态或第三状态。

可选地,防水透气阀100还可以包括气压检测器180,气压检测器180可以与控制器170电连接。如此,控制器170可以在气压检测器180检测到的气压值超出第一预设范围时控制驱动件150启动以使调节组件140位于第二状态,实现第一端口1111与第二端口1112的连通,使得气体通道111内的气压可以经由防水透气膜120与外界气压平衡;而在气压检测器180检测到的气压值位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时控制器170可以控制驱动件150启动以使调节组件140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三状态。可选地,气压检测器180可以位于第二子通道1114内。

可选地,防水透气阀100还可以包括第一湿度检测器191,第一湿度检测器191可以与控制器170电连接。其中,第一湿度检测器191可以位于第二子通道1114内,如此,控制器170可以在第一湿度检测器191检测到的湿度值超出第二预设范围时控制驱动件150开启以使调节组件140处于第二状态或第三状态,以对电子设备内的水分子进行吸收;而在湿度检测器检测到的湿度值位于第二预设范围内时控制器170可以控制驱动件150启动以使调节组件140处于第一状态。

可选地,防水透气阀100还可以包括第二湿度检测器192,第二湿度检测器192可以与控制器170电连接。其中,第二湿度检测器192可以位于吸湿组件130附近,如此,控制器170可以在第二湿度检测器192检测到的湿度值超出第三预设范围时控制驱动件150开启以使调节组件140处于第一状态;而在第二湿度检测器192检测到的湿度值位于第三预设范围内时控制器170可以控制驱动件150启动以使调节件141处于第二状态或第三状态。

防水透气膜120可以选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制备而成。E-PTFE具备良好的耐候性、耐化学性、结构稳定性、疏油性等。且E-PTFE膜材表面能很低,表面张力会使附着于其上的水滴变形成较大水珠,不易进入到第一壳体110的气体通道111内,提升防水透气阀100阻隔油污、灰尘等污染物质的性能。

防水透气膜120与第一壳体110之间可以通过注塑、焊接、粘接、热熔等工艺手段结合在一起。为提升防水透气膜120与第一壳体11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请再次参阅图11,第一壳体110上可以设置有容置槽112,防水透气膜120可以部分位于容置槽112内且与第一壳体110连接。如,第一壳体110的内壁面上可以设置有容置槽112。

可选地,第一壳体110的外表面上可以设置有凸沿113。防水透气阀100可以通过凸沿113与外界部件连接。其中,凸沿113可以设置于第一壳体110的中部或第一壳体110靠近第二端口1112的部位,本申请实施例对凸沿113在第一壳体110上的具体设置位置并不作出限定。

进一步地可选地,凸沿113上可以设置有密封槽1131,防水透气阀100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密封槽1131内的密封圈,以提升防水透气阀100与外界部件连接时的密封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壳体110与外界部件之间也可以通过粘接、超声波焊接或金属焊接等方式实现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作出限定。优选地,在第一壳体110及外界部件均为金属材料制成时,第一壳体110与外界部件之间可以通过金属焊接方式连接,以提升二者之间的密封性。

请参阅图13,第一壳体110可以大致呈圆柱状结构,以便于第一壳体110与外界部件的组装。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壳体110也可以大致呈棱柱形结构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作出限定。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可以包括第二壳体和防水透气阀100。第二壳体上可以设置有容纳腔及与容纳腔连通的开口,防水透气阀100可以设置于第二壳体的开口处且防水透气阀100的第二端口1112与容纳腔连通。其中,电子设备可以为传感器设备、激光雷达等任意的需要保持内外气压平衡的器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作出限定。

可选地,电子设备可以为光学传感器,通过在光学传感器上设置防水透气阀100,可以避免光学罩起雾,影响光线检测结果。

可选地,第二壳体的任意位置均可以设置开口,以安装防水透气阀100。优选地,第二壳体对应高吸湿性器件的部位可以设置开口,以使防水透气阀100安装于此开口处能够充分发挥吸湿排湿性能。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申请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申请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申请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申请所涵盖的范围。

相关技术
  • 防水透湿手感胶、防水透湿手感面料及其制作方法
  • 防水透声膜、以及具备该防水透声膜的防水透声构件、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用外壳和防水透声结构
  • 防水透声膜、以及具备该防水透声膜的防水透声构件、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用外壳和防水透声结构
技术分类

061201160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