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层叠透镜、光学单元、内窥镜以及光学单元的制造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19:37


层叠透镜、光学单元、内窥镜以及光学单元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多个光学元件夹着粘接层而层叠的层叠透镜、具有所述层叠透镜的光学单元、具有所述光学单元的内窥镜以及所述光学单元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光学单元被用作摄像单元的摄像光学系统以及照明单元的照明光学系统。为了使光学单元小型化,提出了多个光学元件夹着粘接层而层叠的层叠透镜。通过将使用粘接剂粘接有多个光学晶片的层叠晶片切断来制造层叠透镜。

在国际公开第2018/087872号中公开了在前端部件配设有层叠透镜的内窥镜,该层叠透镜在侧面具有凹部。层叠透镜在插入并固定于前端部件时,通过使侧面的凹部与前端部件的凸部抵接,从而防止位置偏移。

但是,层叠透镜的处理不容易,在侧面形成凹部也不容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8/087872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容易处理的层叠透镜、规定了所述层叠透镜与框部件的相对位置的光学单元、包含所述光学单元的内窥镜以及所述光学单元的简单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层叠透镜具备:第一光学元件;第二光学元件,其配设在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的光轴上;以及第一粘接层,其将所述第一光学元件与所述第二光学元件粘接,具有比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和所述第二光学元件的沿着所述光轴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具备:层叠透镜,其具备:第一光学元件;第二光学元件,其配设在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的光轴上;以及第一粘接层,其将所述第一光学元件与所述第二光学元件粘接,具有比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和所述第二光学元件的沿着所述光轴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以及框部件,其收纳所述层叠透镜,在该框部件的内表面具有定位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定位部抵接。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具备插入部;以及在所述插入部的前端部配设的光学单元,所述光学单元具备:层叠透镜,其具备:第一光学元件;第二光学元件,其配设在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的光轴上;以及第一粘接层,其将所述第一光学元件与所述第二光学元件粘接,具有比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和所述第二光学元件的沿着所述光轴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以及框部件,其收纳所述层叠透镜,在该框部件的内表面具有定位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定位部抵接。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的制造方法中,制作包含多个第一光学元件的第一光学晶片、包含多个第二光学元件的第二光学晶片、以及在所述第一光学晶片与所述第二光学晶片之间具有粘接层的层叠晶片,使用切割刀片切断所述层叠晶片,由此制作层叠透镜,该层叠透镜具有所述第一光学元件、所述第二光学元件、以及具有比切断面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的第一粘接层,将所述层叠透镜以所述突出部与定位部抵接的状态收纳于在内表面具有所述定位部的框部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容易处理的层叠透镜、规定了所述层叠透镜与框部件的相对位置的光学单元、包含所述光学单元的内窥镜以及所述光学单元的简单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透镜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透镜的侧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透镜的俯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透镜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透镜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层叠透镜的立体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层叠透镜的立体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的立体图。

图10是沿着图9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光学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光学单元的立体图。

图14是沿着图13的XIV-XIV线的剖视图。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光学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1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外观图。

图1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层叠透镜1具有第一光学元件10、配设于第一光学元件10的光轴上的第二光学元件20、以及将第一光学元件10与第二光学元件20粘接的第一粘接层30(以下,称为“粘接层30”)。

另外,实施方式等的附图是示意图。各部分的厚度和宽度的关系、各部分的厚度的比率等与现实不同。在附图的相互之间也包含相互的尺寸的关系、比率不同的部分。另外,省略一部分构成要素的图示、标号的标注。

长方体的第一光学元件10具有第一主面10SA和4个侧面10SS。长方体的第二光学元件20具有第二主面20SB和4个侧面20SS。粘接层30是将第一光学元件10的第一主面10SA的相反面与第二光学元件20的第二主面20SB的相反面粘接的树脂层。第一主面10SA和第二主面120SB的形状大致相同且表面积大致相同。即,第一光学元件10的4个侧面10SS的每一个与第二光学元件20的4个侧面20SS的每一个分别位于同一平面上。换言之,当从层叠透镜1的第一主面10SA的方向观察时,第一光学元件10和第二光学元件20重叠。

第一光学元件10是在玻璃元件11上配设有树脂透镜12的混合透镜元件。但是,在附图中,将树脂透镜12图示为平板,粘接层30图示为无间隙地填充于第一光学元件10与第二光学元件20之间。第二光学元件20由无色透明的平面玻璃构成,但也可以是有色透明的滤光片或玻璃透镜。

粘接层30的4个侧面30SS分别从第一光学元件10的4个侧面10SS中的每一个以及第二光学元件20的4个侧面20SS中的每一个突出。即,粘接层30具有未被第一光学元件10和第二光学元件20夹着的、作为细长的突起的第一突出部31(以下,称为“突出部31”。如图3所示,当从层叠透镜1的第一主面10SA的方向观察时,突出部31包围第一光学元件10(第一主面10SA),外形为大致4边形的边框状。

换言之,粘接层30的内周区域将第一光学元件10与第二光学元件20粘接,但外周区域是比第一光学元件10的4个侧面以及第二光学元件20的4个侧面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31。即,突出部31比第一光学元件10和第二光学元件20的沿着光轴O的外周面即4个侧面10SS和4个侧面20SS向外侧突出。

粘接层30的厚度、即突出部31的厚度为50μm~100μm。另外,粘接层30由弹性模量E比第一光学元件10和第二光学元件20的弹性模量小的软性树脂构成。例如,粘接层30的弹性模量E优选为0.1MPa以上且4MPa以下。

层叠透镜1例如在使用镊子夹持时,软性的突出部31成为防滑部,因此容易处理。

弹性模量E通过拉伸动态粘弹性测定(DMA)来测定。在将试样夹于测定头之后,从载荷产生部经由探针对25℃的试样施加应力。应力以使试样的应变振幅恒定的方式设定为基于规定频率的正弦波力。使用位移检测部检测利用正弦波力产生的试样的变形量。使用施加于试样的应力和检测出的应变算出弹性模量(例如,JIS K6394)。

突出部31从侧面10SS、20SS突出的突出量如果为5μm以上,则防滑效果显著,如果为100μm以下,则层叠透镜1在与光轴O垂直的方向上的外部尺寸较小。

第一光学元件10和第二光学元件20是能够获得期望的光学特性的光学元件。例如,光学元件也可以是在玻璃元件的两侧配设有树脂透镜元件的混合透镜元件。即,粘接层也可以将树脂透镜元件与树脂透镜元件粘接。另外,粘接层也可以将玻璃元件与玻璃元件粘接。另外,层叠透镜的供光入射的入射面可以是第一主面10SA和第二主面20SB中的任意一个。

<层叠透镜的制造方法>

对层叠透镜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步骤S10>光学晶片制作

图4所示的第一光学晶片10W通过在玻璃晶片11W的一面配设包含多个树脂透镜12的树脂层12W而制作。第二光学晶片20W是玻璃晶片。

树脂层12W优选为固化型树脂。固化型树脂通过从外部接受热、紫外线、电子束等能量,进行交联反应或聚合反应。树脂透镜12例如由透明的紫外线固化型的硅酮树脂、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构成。需要说明的是,“透明”是指材料的光吸收和散射少至在使用波长范围内能够耐受使用的程度。

例如,通过将未固化树脂配设于玻璃晶片11W,并在按压模具的状态下照射紫外线而使树脂固化的模具成型法来制作树脂层12W,该模具具有呈规定的内表面形状的凹部。由于树脂透镜的外表面形状转印有模具的内表面形状,因此利用模具成型法也能够容易地制作非球面透镜。

包含树脂透镜12的树脂层12W也可以通过使用光刻法或金属掩模法将树脂层图案化后进行适当的热处理来制作。另外,树脂层12W也可以使用喷墨法来制作。

第一光学晶片10W、第二光学晶片20W可以整体为透明树脂,也可以将玻璃和树脂适当组合使用。即,第一光学晶片10W、第二光学晶片20W也可以利用由相同或不同的材料构成的多层来构成。另外,光学晶片10W、第二光学晶片20W可以是矩形晶片,也可以是圆形晶片。

第一光学晶片10W、第二光学晶片20W的光路区域具有透光性即可。例如,也可以在光路的周围配设遮光性的光圈膜。

<步骤S20>层叠晶片制作

如图4所示,在第一光学晶片10W与第二光学晶片20W之间涂敷粘接剂30W。利用通过粘接剂30W的固化而形成的粘接层30,将第一光学晶片10W和第二光学晶片20W在光轴O方向上固定,而制作层叠晶片1W。作为构成粘接层30的粘接剂30W,使用丙烯酸类树脂等规定的公知树脂。未固化的粘接剂30W的粘度η例如为400mPa·s以上且3000mPa·s以下。

另外,粘接层30由透明树脂构成。但是,不遮挡光路的位置处的粘接层30也可以是遮光性树脂。另外,由遮光性树脂构成的粘接层30也可以构成光圈。

<步骤S30>切割(层叠晶片切断)

如图5所示,使用切割刀片90对固定于切割带70的层叠晶片1W进行切割,由此单片化为层叠透镜1。

根据本发明人的迄今为止的研究,明确了若在规定条件下使用切割刀片90将层叠晶片1W单片化为层叠透镜1,则使粘接层30的突出部31从切断面突出。其原因尚不明确,但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对粘接层30向下方和外侧方向作用力。突出部31的突出量、突出部31突出的侧面的数量能够通过变更粘接剂的种类、粘接层的厚度、刀片切割的条件等来控制。

通过设定粘接层30的种类及厚度,制作在切割后粘接层30的突出部31突出的层叠透镜1。例如,使用弹性模量E为0.1MPa以上且4MPa以下的丙烯酸类树脂,构成厚度为50μm~100μm的粘接层30,由此制作突出量为5μm~100μm的具有突出部31的层叠透镜1。

作为粘接层30的种类,即使是丙烯酸类树脂以外,例如通过调整层厚和弹性模量,也能够得到与粘接层30同样的效果。

使用切割刀片90进行单片化而得到的层叠透镜1的切断面即第一光学元件10的侧面10SS以及第二光学元件20的侧面20SS具有线状痕。线状痕特别容易在切割带70等树脂上产生,但有时也在玻璃等上产生。

换言之,在侧面具有线状痕的光学元件能够视为是使用切割刀片90进行单片化而得到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通过激光切割或蚀刻将层叠晶片1W单片化的情况下,在单片化作业时粘接层30不会从侧面突出。

具有从光学元件的侧面突出的突出部的层叠透镜例如也可以如下那样制造:使用超短脉冲激光或氢氟酸类蚀刻等切断玻璃但不切断树脂的切断方法,切断由玻璃构成的玻璃晶片11W和第二光学晶片20W,然后,以比玻璃的切割量小的切割量切断粘接层30。但是,这些制造方法与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相比,工序数多,制造成本高。

具有从光学元件的侧面突出的突出部31的层叠透镜1例如在使用镊子夹持时,软性的突出部31成为防滑部,因此容易处理。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2的层叠透镜1A、1B与层叠透镜1类似,因此对相同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透镜1是2个光学元件10、20通过粘接层30粘接的3层构造。与此相对,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层叠透镜1A是具备4个光学元件10A~10D和3个粘接层30A~30C的7层构造。

光学元件10A具有玻璃元件11A和树脂透镜12A。光学元件10B具有玻璃元件11A和树脂透镜12B。配设在第一光学元件10A的光轴上的光学元件10C具有玻璃元件11C和树脂透镜12C。配设在第一光学元件10A的光轴上的光学元件10D是玻璃元件11D。光学元件10A~10D的主面的形状大致相同且表面积大致相同。

粘接层30A粘接光学元件10A和光学元件10B。粘接层30B粘接光学元件10B和光学元件10C。粘接层30C粘接光学元件10C和光学元件10D。

即,粘接层30A将光学元件10A的树脂透镜12A与光学元件10B的树脂透镜12B粘接。粘接层30B将光学元件10B的玻璃元件11B与光学元件10C的玻璃元件11C粘接。

3个粘接层30A~30C分别具有从光学元件10A~10D的4个侧面突出的边框状的突出部31A~31C。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图7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层叠透镜1B具备4个光学元件10A~10D、3个粘接层30D~30F、以及配设于第一光学元件10A的光轴上的摄像元件40。摄像元件40是接收由4个光学元件10A~10D会聚的光的CCD等。

第一粘接层30D将光学元件10A与光学元件10B粘接。第二粘接层30E将光学元件10B与光学元件10C粘接。第三粘接层30F将光学元件10C与光学元件10D粘接。光学元件10A~10D的主面的形状大致相同且表面积大致相同。

第一粘接层30D具有向Y轴方向突出的2个第一突出部31D。第二粘接层30E具有向X轴方向突出的2个第二突出部31E。第二突出部31E比第二光学元件20和第三光学元件30的沿着光轴O的外周面(侧面)向外侧突出。

即,层叠透镜1B的第一突出部31D和第二突出部31E分别包含隔着光轴O配置于对称位置的突出的2个突出部。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粘接层30不从光学部件的侧面突出。即,第三粘接层30F的4个侧面分别与光学元件10A~10D的4个侧面中的每一个位于同一平面上。

2个第一突出部31D和2个第二突出部31E的投影到与光轴垂直的面上的多个投影像不重叠。

层叠透镜1B通过对从层叠透镜1A的粘接层30A、30B的4个侧面突出的突出部的一部分进行切削加工而制作。

另外,在层叠透镜1B的制造方法中,在层叠晶片1W配设多个摄像元件40,在切断层叠晶片1W时,层叠透镜1B被切断为具有摄像元件40的状态。

层叠透镜1A、1B具有摄像元件40,具有与层叠透镜1相同的效果。

在具有3个以上的光学元件的层叠透镜的情况下,2个以上的粘接层分别粘接多个光学元件中的2个。只要2个以上的粘接层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具有从多个光学元件的侧面突出的突出部即可。另外,从光学元件的侧面突出的突出部不限于包围光学元件的边框状。

即,本发明的层叠透镜具备:多个光学元件;以及至少1个粘接层,它们分别粘接多个光学元件中的2个,至少任意一个粘接层具有比所述多个光学元件的侧面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另外,层叠透镜也可以具有发光元件来代替摄像元件40。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8~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2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透镜1、框部件50、以及填充于层叠透镜1的侧面与框部件5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的树脂60。

树脂60将层叠透镜1固定于框部件50。为了遮挡从层叠透镜1的侧面进入光路的外部光,树脂60优选为遮光性树脂。

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层叠透镜1具有第一光学元件10、第二光学元件20和粘接层30。粘接层30具有比第一光学元件10和第二光学元件20的侧面相对于光轴O方向向外侧突出的边框状的突出部31。

框部件50是具有贯通孔H50、H55的中空的方筒。贯通孔H50、H55的与光轴O垂直的截面为正方形。如图8所示,贯通孔H55的所述内部尺寸L55比贯通孔H50的与光轴O垂直的截面的内部尺寸L50小。换言之,贯通孔H50具有从内表面50SSA突出的凸部55。凸部55的壁面构成贯通孔H55的内表面。

第一光学元件10和第二光学元件20的与光轴O垂直的截面是正方形。如图8所示,与第一光学元件10和第二光学元件20的与光轴O垂直的截面的外部尺寸L1相比,粘接层30的外部尺寸L30由于包含边框状的突出部31而较大。

并且,粘接层30的所述外部尺寸L30比贯通孔H50的内部尺寸L50小,比贯通孔H55的内部尺寸L55大。

因此,收纳于框部件50的层叠透镜1的粘接层30的突出部31与框部件50的凸部55抵接。凸部55是规定层叠透镜1与框部件50的相对位置的定位部。因此,光学单元2准确地规定了层叠透镜1与框部件50在光轴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另外,凸部55还具有防止树脂60附着于层叠透镜1的入射面的效果。

另外,如图6所示的层叠透镜1A那样,层叠透镜的2个以上的粘接层具有从光学元件的侧面突出的突出部,在具备该层叠透镜的光学单元中,框部件的1个凸部与粘接层的1个突出部抵接即可。

<光学单元的制造方法>

图11表示光学单元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步骤S10~S30>

与已经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透镜1的制造方法相同。

<步骤S40>层叠透镜插入

当通过切割层叠晶片1W而制作的多个层叠透镜1分别插入到在内表面具有凸部55的框部件50时,粘接层30的突出部31与凸部55抵接。即,凸部55是规定层叠透镜1与框部件50的相对位置的定位部件。

<步骤S50>树脂填充

在层叠透镜1的外周面(4个侧面)与框部件50的内表面之间填充遮光性的树脂60。层叠透镜1以第一主面10SA与框部件50的上表面50SA位于同一平面上的方式,例如一边用平板固定第一主面10SA,一边对树脂60进行固化处理。

另外,层叠透镜1的第一主面10SA和框部件50的上表面50SA也可以不位于同一平面上。但是,为了更准确地规定层叠透镜1与框部件50的相对位置,优选在利用突出部31和凸部55进行定位之后,通过按压柔软的突出部31而使其变形,在层叠透镜1的第一主面10SA与框部件50的上表面50SA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下对树脂60进行固化处理。

光学单元2的制造方法通过利用在层叠透镜1的制造时简单地形成的粘接层30的突出部31,来准确地规定层叠透镜1与框部件50的相对位置。因此,光学单元2容易制造。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与在层叠透镜的侧面形成用于定位的凹部的以往的制造方法相比,能够容易地制造,制造成本低。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2的光学单元2A、2B与光学单元2类似,因此对相同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图12~14所示的本变形的光学单元2A具备层叠透镜1C、框部件50A和树脂60。另外,在图12中未图示树脂60。

层叠透镜1C具备第一光学元件10、第二光学元件20和粘接层30G。第一光学元件10和第二光学元件20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透镜1相同的结构。

层叠透镜1C的粘接层30G具有从光学元件的侧面突出的细长凸起即突出部31G。突出部31G包括分别隔着光轴O配置于对称位置的2个突出部31A、31B。

框部件50A由框部件51A、框部件51B构成。在框部件50A形成有从对置的2个内表面50SSA分别到外表面50SSB的2个贯通孔H51A、H51B。

2个贯通孔H51A、H51B的内部尺寸比2个突出部31A、31B的外部尺寸稍大。突出部31A、31B分别插入于贯通孔H51A、H51B。

在光学单元2A的制造方法中,在框部件51A的贯通孔H51A中插入层叠透镜1C的突出部31A。另外,在框部件51B的贯通孔H51B中插入层叠透镜1C的突出部31B。即,框部件50A通过以收纳层叠透镜1C的方式组合框部件51A和框部件51B来制作。

贯通孔H51A、H51B是规定层叠透镜1C与框部件50A的相对位置的定位部。

光学单元2A具有与光学单元2相同的效果。

另外,从光学单元2A的外表面50SSB突出的2个突出部31A、31B也可以进一步与另外的第二框部件的第二定位部抵接。光学单元2A与第二框部件的定位容易。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图15所示的本变形的光学单元2B具有层叠透镜1B和框部件50B。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层叠透镜1B具备4个光学元件10A~10D、3个粘接层30D~30F和摄像元件40。

第一粘接层30D具有向Y轴方向突出的2个第一突出部31D。第二粘接层30E具有向X轴方向突出的2个第二突出部31E。

框部件50B具有从贯通孔H50的内表面50SSA突出的作为定位部的凸部55A、55B。凸部55A隔着光轴O在Y轴方向上配置于对称位置。凸部55B隔着光轴O在X轴方向上配置于对称位置。2个突出部31D和2个突出部31E的投影到与光轴垂直的面上的多个投影像不重叠。

当层叠透镜1B收纳于框部件50B的贯通孔H50时,第一突出部31D与凸部55A抵接,第二突出部31E与凸部55B抵接。

光学单元2B的层叠透镜1B与框部件50B的相对位置由在光轴方向上位于不同位置的突出部31D、31E和在光轴方向上位于不同位置的凸部55A、55B规定,因此比光学单元2更准确地定位。

<第三实施方式>

图16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9具备插入部91、操作部92、通用软线93以及内窥镜连接器94。

细长管形状的插入部91插入于生物体的体腔内。插入部91从前端侧起依次连接设置有前端部91A、弯曲部91B、挠性管91C,作为整体具备挠性。

前端部91A具有在内部具有各种单元的硬质部件91A1。各种单元是包含光学单元2(2A、2B)的摄像单元、处置器具贯插通道、包含光学单元2(2A、2B)的照明单元等。

弯曲部91B根据用于进行弯曲操作的操作部92的弯曲旋钮的转动操作,向上下左右方向弯曲。

挠性管91C是被动地挠曲自如的具有柔软性的管状部件。在挠性管91C的内部贯插有处置器具贯插通道、各种电信号线、光导纤维束等。电信号线从内置于前端部91A的摄像单元延伸,经由操作部92向通用软线93延伸设置。光导纤维束将来自作为外部设备的光源装置的光向前端部91A的前端面引导。

操作部92与插入部91的基端部连接设置,具有多个操作部件等。通用软线93具有挠性,是从操作部92延伸出的管状部件。内窥镜连接器94是用于将通用软线93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部件。

内窥镜9具备在插入部91的前端部91A配设的光学单元2(2A、2B)。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光学单元2(2A、2B)由于层叠透镜与框部件的相对位置被准确地规定,因此光学特性良好。

需要说明的是,光学单元可以收纳于前端部91A的硬质部件91A1的孔中,可以将硬质部件91A1用作收纳层叠透镜的框部件。

例如,在图17所示的内窥镜中,硬质部件91A1(框部件)和层叠透镜1D构成光学单元2C。硬质部件91A1具有收纳层叠透镜1D的第一开口H91A和通道开口H91B。在第一开口H91A的内表面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凸部(定位部)55C。另外,凸部55为细长的堤坝状。虽未图示,但在硬质部件91A1还形成有用于收纳照明光学系统等的孔。层叠透镜1D的粘接层30G具有从光学元件的侧面突出的突出部31G。

当层叠透镜1D插入于第一开口H91A时,粘接层30G的突出部31G与凸部(定位部)55C抵接。因此,层叠透镜1D与前端部91A(与框部件的光轴方向的相对位置被准确地规定,因此,光学单元2C的光学特性良好。

另外,光学单元2C在刀片切割加工后,不需要进行用于在层叠透镜形成凹部等卡合部的加工,因此制造容易,能够期待制造成本的降低。并且,内窥镜由于在硬质部件91A1上直接安装有层叠透镜1D,因此前端部91A为细径。

另外,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可以是插入部为软性的软性镜,也可以是插入部为硬性的硬性镜。另外,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用途可以是医疗用,也可以是工业用。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改变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改变等。

标号说明

1、1A~1D...层叠透镜

2、2A~2C...光学单元

9...内窥镜

10...第一光学元件

11...玻璃元件

12...树脂透镜

20...第二光学元件

30...粘接层

31...突出部

40...摄像元件

50...框部件

55...凸部(定位部)

60...树脂

技术分类

06120116129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