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俯卧位面部支撑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6:37


一种俯卧位面部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俯卧位面部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俯卧位通气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合,降低病死率。俯卧位通气是指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帮助患者采取俯卧位,以改善其氧合状态的一种治疗性体位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氧合状态。

目前,当患者进行俯卧位进行通气治疗时,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此时患者的脸部是侧趴着的状态。当侧趴状态长时间持续时,会对患者的眼睛。耳朵进而脸部的皮肤形成压迫,容易使受压部位造成压力性损伤;而且由于患者处于镇静状态(麻醉状态),患者自己不能改变面部朝向,需要医护人员每隔2小时对患者的面部朝向进行翻转,对医务人员的体力具有较大的考验。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俯卧位面部支撑装置,解决患者进行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状态时,长时间俯卧位侧趴容易使受压部位造成压力性损伤,但需要医护人员翻转患者面部朝向时,对医务人员的体力具有较大的考验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俯卧位面部支撑装置,包括:

支撑弧板,所述支撑弧板的外侧底部通过支撑柱设有底板,支撑弧板的两端设为头端和尾端,支撑弧板头端的内侧面开设有贯通的头孔,支撑弧板中部的内侧面开设有脸孔,支撑弧板尾端的内侧面开设有贯通的尾孔,支撑弧板的一侧开设有避让口,用于插管的穿设;

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设置在支撑弧板上,用于缓解患者的头部和脸部受到的压力,缓冲机构包括头部支撑件、脸部支撑件、尾部支撑件以及驱动件,头部支撑件的顶部穿过头孔用于支撑头部位于耳朵上方的区域,脸部支撑件的顶部穿过脸孔用于支撑脸部,尾部支撑件穿过尾孔用于支撑下巴区域,驱动件设置在底板上,用于分别驱动头部支撑件、脸部支撑件和尾部支撑件的顶部升降;及

辅助支撑组件,所述辅助支撑组件用于支撑患者的肩部,从而减轻脸部受到的压力。

上述俯卧位面部支撑装置通过驱动件驱动头部支撑弧垫和尾部支撑弧垫与脸部支撑环垫交替对患者的头部和脸部进行支撑,使得患者耳朵上方区域、脸部和下巴区域交替得到缓解放松,防止患者的面部皮肤的长时间受压导致出现压力性损伤;同时使得医护人员不必将患者的头部进行翻转,减小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进一步地,头部支撑件包括头部螺管、头部螺杆和头部支撑弧垫,头部螺管的底端转动连接在底板上,头部螺杆的底端螺纹插入头部螺管的内部,头部螺杆的顶端滑动插入头孔内并与头部支撑弧垫的外底侧固定连接,头部支撑弧垫能够在头孔内上下运动。

进一步地,脸部支撑件包括第一脸部螺管、脸部螺杆和脸部支撑环垫,脸部螺杆的底端转动连接在底板上,第一脸部螺管的底端螺纹套设在脸部螺杆的顶端外侧,第一脸部螺管的顶端通过支撑架与脸部支撑环垫的底侧固定连接,且脸部支撑环垫能够在脸孔内上下滑动。

进一步地,脸部支撑件还包括第二脸部螺管、脸部连接杆和脸部支撑弧垫,第二脸部螺管的底端滑动插入第一脸部螺管顶端的内部,第二脸部螺管的顶端与脸部支撑弧垫的外底侧固定连接,且脸部支撑弧垫能够滑动穿设在脸部支撑环垫内侧,脸部连接杆的底端固定连接在脸部螺杆的顶面上,脸部连接杆的顶端插入第二脸部螺管的底端内部且螺纹连接,第一脸部螺管的相对两内壁上分别开设有两个导向槽,第二脸部螺管的相对两外壁上分别固定设有两个导向块,两个导向块分别插入两个导向槽内滑动连接,第一脸部螺管的螺纹螺距小于第二脸部螺管的螺纹螺距。

进一步地,尾部支撑件包括尾部螺管、尾部螺杆和尾部支撑弧垫,尾部螺管的底端转动连接在底板上,尾部螺杆的底端螺纹插入尾部螺管的内部,尾部螺杆的顶端滑动插入头孔内并与尾部支撑弧垫的外底侧固定连接,尾部支撑弧垫能够在尾孔内上下运动。

进一步地,驱动件包括电机、转轴、三个第一锥齿轮以及三个第二锥齿轮,转轴通过支撑座可转动的设置在底板上,电机的输出轴与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三个第一锥齿轮间隔固定套设在转轴的外侧面上,三个第二锥齿轮分别固定设置在头部螺杆、脸部螺杆和尾部螺杆的底端,且三个第一锥齿轮分别与三个第二锥齿轮啮合连接。

进一步地,辅助支撑组件包括辅助支撑块、充气阀以及两个块型气囊,辅助支撑块顶部的两端均开设有容纳槽,两个块型气囊分别设置两个容纳槽内,充气阀通过Y型气管分别连通两个块型气囊进行充气或放气。

进一步地,辅助支撑块的顶面以及顶面的四周边缘粘接有软垫。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俯卧位面部支撑装置通过电机的正转和反转,使得头部支撑弧垫和尾部支撑弧垫与脸部支撑环垫交替对患者的头部和脸部进行支撑,使得患者耳朵上方区域、脸部和下巴区域交替得到缓解放松,防止患者的面部皮肤的长时间受压导致出现压力性损伤;同时通过患者俯卧侧趴受压的皮肤交替进行放松,使得医护人员不必将患者的头部进行翻转,减小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而且通过块型气囊膨胀将患者的肩部顶起升高,减轻脸部受到的压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3为支撑弧板的俯视图;

图4为图2中B-B的剖视图;

图5为图2中C-C的剖视图;

图6为脸部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辅助支撑块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

10-支撑弧板,11-头孔,12-脸孔,13-尾孔,14-避让口;

20-缓冲机构,21-头部支撑件,211-头部螺管,212-头部螺杆,213-头部支撑弧垫;

22-脸部支撑件,221-第一脸部螺管,222-脸部螺杆,223-脸部支撑环垫,224-第二脸部螺管,225-脸部连接杆,226-脸部支撑弧垫,227-导向块,228-导向槽,229-支撑架;

23-尾部支撑件,231-尾部螺管,232-尾部螺杆,233-尾部支撑弧垫;

24-驱动件,241-电机,242-转轴,243-第一锥齿轮,244-第二锥齿轮,245-支撑座;

30-辅助支撑组件,31-辅助支撑块,32-充气阀,33-块型气囊,34-Y型气管,35-软垫,36-容纳槽;

40-底板,50-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和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式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俯卧位面部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弧板10、缓冲机构20和辅助支撑组件30,支撑弧板10的外侧底部通过支撑柱50设有底板40,支撑弧板10的两端设为头端和尾端,支撑弧板10头端的内侧面开设有贯通的头孔11,支撑弧板10中部的内侧面开设有脸孔12,支撑弧板10尾端的内侧面开设有贯通的尾孔13,支撑弧板10的一侧开设有避让口14,用于插管的穿设,缓冲机构20设置在支撑弧板10上,用于缓解患者的头部和脸部受到的压力,缓冲机构20包括头部支撑件21、脸部支撑件22、尾部支撑件23以及驱动件24,驱动件24设置在底板40上,用于分别驱动头部支撑件21、脸部支撑件22和尾部支撑件23的顶部升降;辅助支撑组件30用于支撑患者的肩部,从而减轻脸部受到的压力。

其中,当头部支撑件21和尾部支撑件23进行支撑时,脸部支撑件22下降高度减弱其支撑力,让脸部的皮肤得到放松;之后头部支撑件21和尾部支撑件23下降高度而脸部支撑件22上升,使得耳朵上方区域和下巴区域的皮肤放松,从而使得患者俯卧侧趴受压的皮肤交替进行放松,避免长时间受到压迫,

使用时,通过将患者的头部俯卧侧趴在支撑弧板10的内侧面上,使得患者的面部朝向左侧或右侧,此时将患者面部插设的插管穿设在避让口14中,避免俯卧位侧趴影响插管内气体的输送,同时将位于耳朵上方的区域放置在头孔11位置,耳朵区域放置在脸孔12位置,下巴区域放置在尾孔13位置,之后通过驱动件24驱动头部支撑件21对耳朵上方的区域进行支撑,脸部支撑件22对耳朵区域进行支撑,尾部支撑件23对下巴区域进行支撑,缓冲皮肤受到的压力,避免耳朵上方的区域、耳朵区域和下巴区域长时间受压导致压力性损伤,而且通过患者俯卧侧趴受压的皮肤交替进行放松,使得医护人员不必将患者的头部进行翻转,减小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请一并参阅图4,头部支撑件21的顶部穿过头孔11用于支撑头部位于耳朵上方的区域。具体地,头部支撑件21包括头部螺管211、头部螺杆212和头部支撑弧垫213,头部螺管211的底端转动连接在底板40上,头部螺杆212的底端螺纹插入头部螺管211的内部,头部螺杆212的顶端滑动插入头孔11内并与头部支撑弧垫213的外底侧固定连接,头部支撑弧垫213能够在头孔11内上下运动。其中,头部螺管211的外部为矩形结构,而头孔11内的底部与头部螺管211的矩形外部结构相匹配,使得头部螺管211只能进行上下运动,不能圆周转动;而且头孔11内的顶部与头部支撑弧垫213的外部形状相匹配,便于头部支撑弧垫213缩回头孔11内。

当驱动件24驱动头部螺杆212转动时,由于头部螺杆212与头部螺管211螺纹连接,使得头部螺杆212驱动头部螺管211向上移动,进而带动头部支撑弧垫213抵着患者耳朵上方的区域,将其顶起,从而支撑着患者的头部,从而缓解脸部皮肤受压的压力。

尾部支撑件23穿过尾孔13用于支撑下巴区域。具体地,尾部支撑件23包括尾部螺管231、尾部螺杆232和尾部支撑弧垫233,尾部螺管231的底端转动连接在底板40上,尾部螺杆232的底端螺纹插入尾部螺管231的内部,尾部螺杆232的顶端滑动插入头孔11内并与尾部支撑弧垫233的外底侧固定连接,尾部支撑弧垫233能够在尾孔13内上下运动。其中,尾部螺管231的外部为矩形结构,而尾孔13内的底部与尾部螺管231的矩形外部结构相匹配,使得尾部螺管231只能进行上下运动,不能圆周转动;而且尾孔13内的顶部与尾部支撑弧垫233的外部形状相匹配,便于尾部支撑弧垫233缩回尾孔13内。

当驱动件24驱动尾部螺杆232转动时,由于尾部螺杆232与尾部螺管231螺纹连接,使得尾部螺杆232驱动尾部螺管231向上移动,进而带动尾部支撑弧垫233抵着患者耳朵上方的区域,将其顶起,从而支撑着患者的下巴,从而缓解脸部皮肤受压的压力;而且头部支撑弧垫213和尾部支撑弧垫233同时对患者的耳朵上方区域和下巴区域进行支撑,使得脸部区域皮肤受到的压力得到缓解。

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6,脸部支撑件22的顶部穿过脸孔12用于支撑脸部。具体地,脸部支撑件22包括第一脸部螺管221、脸部螺杆222和脸部支撑环垫223,脸部螺杆222的底端转动连接在底板40上,第一脸部螺管221的底端螺纹套设在脸部螺杆222的顶端外侧,第一脸部螺管221的顶端通过支撑架229与脸部支撑环垫223的底侧固定连接,且脸部支撑环垫223能够在脸孔12内上下滑动。其中,第一脸部螺管221的外部为矩形结构,而脸孔12内的底部与第一脸部螺管221的矩形外部结构相匹配,使得第一脸部螺管221只能进行上下运动,不能圆周转动;而且脸孔12内的顶部与脸部支撑环垫223的外部形状相匹配,便于脸部支撑环垫223缩回脸孔12内。

当驱动件24驱动头部支撑弧垫213和尾部支撑弧垫233支撑的同时,驱动件24也会驱动脸部螺杆222转动时,由于脸部螺杆222与第一脸部螺管221螺纹连接,使得第一脸部螺管221向下移动,进而带动脸部支撑环垫223与脸部皮肤分离,使得脸部皮肤免受挤压,得到一段时间的缓解,由头部支撑弧垫213和尾部支撑弧垫233暂时进行支撑患者的头部。

优选地,脸部支撑件22还包括第二脸部螺管224、脸部连接杆225和脸部支撑弧垫226,脸部连接杆225的外侧设有外螺纹,第二脸部螺管224的底端滑动插入第一脸部螺管221顶端的内部,第二脸部螺管224的顶端与脸部支撑弧垫226的外底侧固定连接,且脸部支撑弧垫226能够滑动穿设在脸部支撑环垫223内侧,脸部连接杆225的底端固定连接在脸部螺杆222的顶面上,脸部连接杆225的顶端插入第二脸部螺管224的底端内部且螺纹连接,第一脸部螺管221的相对两内壁上分别开设有两个导向槽228,第二脸部螺管224的相对两外壁上分别固定设有两个导向块227,两个导向块227分别插入两个导向槽228内滑动连接,导向块227和导向槽228的设置使得第二脸部螺管224只能上下运动。其中,第一脸部螺管221的内螺纹与第二脸部螺管224的内螺纹相反,使得第一脸部螺管221下降的同时第二脸部螺管224上升;而且第一脸部螺管221的螺纹螺距小于第二脸部螺管224的螺纹螺距,使得同一时间内第一脸部螺管221的移动距离小于第一脸部螺管221的移动距离。

当驱动件24驱动脸部支撑环垫223向下移动的同时,脸部螺杆222带动脸部连接杆225同时转动,使得脸部连接杆225驱动第二脸部螺管224向上移动,此时脸部支撑弧垫226仅仅是贴着脸部的皮肤,使得患者脸部皮肤具有支撑感,感觉舒适;而且由于脸部支撑环垫223位于脸部支撑弧垫226的外侧,具有较大的支撑面积,增大脸部皮肤的受压面积。

本实施例中,支撑弧板10的内侧面粘接有软垫35,对头部的其它受压区域进行压力缓冲;同时头孔11、脸孔12和尾孔13所在的位置,软垫35上开设有同样的孔。头部支撑弧垫213、尾部支撑弧垫233、脸部支撑弧垫226和脸部支撑环垫223具有弹性,以便贴合患者的皮肤。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驱动件24包括电机241、转轴242、三个第一锥齿轮243以及三个第二锥齿轮244,转轴242通过支撑座245可转动的设置在底板40上,电机241的输出轴与转轴242的一端固定连接,三个第一锥齿轮243间隔固定套设在转轴242的外侧面上,三个第二锥齿轮244分别固定设置在头部螺杆212、脸部螺杆222和尾部螺杆232的底端,且三个第一锥齿轮243分别与三个第二锥齿轮244啮合连接。其中,电机241选用正反转电机。

当启动电机241正转时,通过第一锥齿轮243和第二锥齿轮244的传动,驱动头部支撑弧垫213、尾部支撑弧垫233和脸部支撑弧垫226上升,同时脸部支撑环垫223下降,当启动电机241反转转时,上述则相反;而且通过电机241的正转和反转,使得头部和脸部的区域能够交替受压,从而使得不受压的皮肤得到缓解。

如图1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辅助支撑组件30包括辅助支撑块31、充气阀32以及两个块型气囊33,辅助支撑块31顶部的两端均开设有容纳槽36,两个块型气囊33分别设置两个容纳槽36内,充气阀32通过Y型气管34分别连通两个块型气囊33进行充气或放气,辅助支撑块31的顶面以及顶面的四周边缘粘接有软垫35,软垫35能够缓冲患者与辅助支撑块31接触地方受到的压力。其中,两个块型气囊33的底面固定粘接在容纳槽36的内底壁上,两个块型气囊33未膨胀体积小于容纳槽36的体积,便于块型气囊33的膨胀变大。

当患者的头部和脸部被支撑顶起时,若肩膀处的高度过低,会使得脸部受到的压力增大,因此通过充气阀32经Y型气管34对两个块型气囊33进行充气,使得两个块型气囊33在向上膨胀,将患者的肩部顶起升高,减轻脸部受到的压力,同时通过充气阀32的充气和放气,调节肩部的顶起高度。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将患者的头部俯卧侧趴在支撑弧板10的内侧面上,使得患者的面部朝向左侧或右侧,此时将患者脸部插设的插管穿设在避让口14中,避免侧趴影响插管内气体的输送,同时将位于耳朵上方的区域放置在头孔11位置,耳朵区域放置在脸孔12位置,下巴区域放置在尾孔13位置;同时通过充气阀32经Y型气管34对两个块型气囊33进行充气,使得两个块型气囊33在向上膨胀,将患者的肩部顶起升高;

接着启动电机241正转,通过第一锥齿轮243和第二锥齿轮244的传动,带动头部螺杆212、尾部螺杆232和脸部螺杆222正向转动,使得头部支撑弧垫213、尾部支撑弧垫233和脸部支撑弧垫226上升,当电机241停止后,此时头部支撑弧垫213支撑着耳朵上方区域,尾部支撑弧垫233支撑着下巴区域,而脸部支撑弧垫226稍微贴着脸部皮肤,使得患者的脸部在一段时间内不受压力;

当过一段时间后,启动电机241反转,带动带动头部螺杆212、尾部螺杆232和脸部螺杆222反向转动,使得头部支撑弧垫213、尾部支撑弧垫233和脸部支撑弧垫226下降,同时脸部支撑环垫223上升,对耳朵周围的脸部区域进行支撑,此时头部支撑弧垫213、尾部支撑弧垫233脱离皮肤,使得耳朵上方区域和下巴区域的皮肤暂时不受压,使其皮肤得到放松。过一段时间如此反复进行电机241的正转和反转,使得患者耳朵上方区域、脸部和下巴区域交替得到缓解放松。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俯卧位面部支撑装置通过电机241的正转和反转,使得头部支撑弧垫213和尾部支撑弧垫233与脸部支撑环垫223交替对患者的头部和脸部进行支撑,使得患者耳朵上方区域、脸部和下巴区域交替得到缓解放松,防止患者的面部皮肤的长时间受压导致出现压力性损伤;同时通过患者俯卧侧趴受压的皮肤交替进行放松,使得医护人员不必将患者的头部进行翻转,减小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而且通过块型气囊33膨胀将患者的肩部顶起升高,减轻脸部受到的压力。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技术分类

06120116214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