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内循环集成灶及其控制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5:48


内循环集成灶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循环集成灶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集成灶是一种集吸油烟装置、燃气灶、消毒柜、蒸烤箱、储藏柜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厨房电器,具有节省空间、抽油烟效果好,节能低耗环保等优点。集成灶一般采用上吸下排的吸油烟方式,集成灶包括灶柜、位于灶柜顶部的灶台以及位于灶柜的顶部后侧的机头,机头上设置进烟风道以及供外部烟气进入进烟风道中的进风口,灶台的下部设灶柜,灶柜内设有风箱,风箱内设有风机,风箱的下部设有排风管道,风箱与机头的进烟风道,排风管道外接厨房的公共烟道。

为了避免将烟气排放到公共烟道,目前出现了一种内循环的集成灶,如申请号为CN190.0(申请公开号为CN1125336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集成灶。该集成灶包括灶柜和设于灶柜顶部的集烟罩,灶柜内设有与集烟罩连通的排风管道,排风管道的出风口设过滤装置,过滤装置设于灶柜上。通过在排风管道上设过滤装置,过滤装置能够对排风管道排出的油烟进行过滤,使得排风管道能够实现将净化的风经灶柜上的排风管道的出风口直接排放至室内,净化的风重新得到集烟灶的利用,使得集烟灶实现在室内循环用风,使得排风管道无需接入公共烟道,避免排风管道排烟受阻。

上述专利申请中的集成灶通过过滤装置将油烟过滤后是直接排放到室内,没有对净化后烟气气流进行充分利用。另一方面,集成灶在吸排过程中是通过惯性碰撞等物理学原理(如设置油网)拦截油烟,将收集下来的油污导入到油杯中。煎炒炸烹饪时所产生的油污量有限,一般油杯容积可够正常使用集成灶一两个月不需要倾倒油杯。而当用户进行炖煮烹饪时,锅内汤煮沸产生的大量蒸汽进入到集成灶中,在集成灶内冷凝后被导入油杯,会出现油杯短时间内就装满冷凝水的情况,造成用户频繁倾倒油杯内废液的使用困扰。尤其是,由于集成灶的特殊结构,油杯设置在集成灶近地面处,用户清理油杯时需要弯腰,对年纪稍大或高个子用户及其不便。

故,现有集成灶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减少用户清理油杯的频率的内循环集成灶。

本发明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内循环集成灶,包括:

柜体;

吸油烟装置,包括设于所述柜体内的风箱装置以及与所述风箱装置的进风口连通的进烟风道,所述进烟风道的上部形成有供外部烟气进入其中的进烟口;

油杯,设于所述柜体上,用于盛接自所述吸油烟装置流下的油液/油水混合液;

油烟净化装置,设于所述柜体内,具有用来与所述风箱装置的出风口连通的烟气入口以及具有供净化后的气体排出的排气口;

排气风道,与所述油烟净化装置的排气口相连通,该排气风道的出风口与室内连通;

所述油杯的内部空间至少有部分区域位于所述排气风道的流动路径上,以允许经所述油烟净化装置净化后的气流经由所述油杯的内部空间而排向室内。

为了使气流能尽可能多地通过油杯的内部空间,保证油杯中水的蒸发速度,所述排气风道包括底部具有开口的风道主体,所述油杯的顶部具有敞口,所述油杯脱卸式连接在所述风道主体的底部开口处,所述油杯与所述风道主体共同构成了所述的排气风道。

为了方便油杯的安装及拆卸,所述柜体的底部具有供所述油杯前后滑动设于其中的油杯安装槽,所述柜体的前侧底部在与所述油杯安装槽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安装口,所述油杯整体呈条状,并能经所述安装口装入所述油杯安装槽中或经所述安装口从所述油杯安装槽中取出。

为了实现风道主体与油杯的安装配合,并保证油杯在装配到位状态下与风道主体的连接位置的密封性,所述风道主体的底部开口为与所述油杯的顶部敞口的形状相匹配的长条形,所述风道主体底部开口的外周边沿具有向下延伸的限位挡沿,所述限位挡沿整体呈前部开口的U型,在所述油杯在所述油杯安装槽中安装到位的状态下,所述油杯顶部敞口处的边沿与所述限位挡沿密封接触。

为了实现对地面的风干功能,所述柜体的前侧底部还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踢脚板,所述踢脚板上分布有通气孔,所述排气风道的出口与所述踢脚板上的各所述通气孔相对。

为了在适配油杯的安装以保证油杯内的水分能够有效蒸发的前提下,使得净化后的气流向踢脚板上的各通气孔导流,所述排气风道在出口处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的导流壁,两个所述导流壁之间的间距沿气流流动路径逐渐增大。

为了将汇聚的油液或油水混合液导入油杯中,所述风道主体在与所述油杯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过流口,所述柜体内还设有位于所述排气风道上方的接油盘,所述接油盘在与所述风道主体的过流口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漏油孔。

一般情况下,集成灶在运行一段时间后,油杯中收集的大多为油水混合液(蒸煮模式下水蒸气居多,煎烤及爆炒模式下,油液居多),其中,油层是在上层,而水层是在下层,这种情况下,虽然通过流动的气流将上层的油层吹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分的蒸发效果,但当,油层量比较大时,则水分蒸发效果不明显,为此,所述油杯的内部设有隔板,该隔板对应位于所述过流口的下方,并将所述油杯的内部空间分隔为沿排气风道内的气流流动方向依次布置的储水区和储油区;

所述接油盘的漏油孔处还设有能由驱动机构驱动而相对风道主体上下偏转的引流板,所述引流板在偏转过程中具有自上而下向前倾斜、以将油液向储油区导流的第一导流状态以及具有自上而下向后倾斜、以将油水混合液向储水区导流的第二导流状态。

将油杯进行油水分区后,由于储水区没有或仅有少量的油液残留,因而,排气风道吹过的气流可以与储水区中的水充分接触,提高了蒸发速度,保证了风干效果。

为了实现将油液或油水混合液(油水混合液中大部分为水)有效地引流到对应的储油区或储水区,避免在漏油孔处出现泄漏导致窜流问题,所述接油盘的漏油孔的外周边沿具有向下延伸至所述风道主体的过油口之下的环形壁,该环形壁所围合的内部空间构成了用于放置所述引流板的活动腔,所述引流板的左右两侧边的中部转动连接在所述环形壁的相对两侧壁上;

所述引流板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漏油孔的外周边沿处还具有向内延伸的环形挡沿,在所述引流板处于第一导流状态下,所述引流板的后侧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环形挡沿相抵,在所述引流板处于第二导流状态下,所述引流板的前侧的第二侧边与所述环形挡沿相抵。

为了与集成灶的不同烹饪工况对应匹配,从而实现油液或油水混合液的自动分区,还包括用于对烟气的湿度进行检测的湿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所述驱动机构与集成灶的控制系统电连接,从而使得集成灶的控制系统能根据所述湿度传感器传送的烟气湿度信号控制所述驱动机构动作,进而将所述引流板调节至与当前烟气湿度相适配的角度位置。

作为改进,所述隔板的顶部还具有沿隔板的延伸方向依次布置的溢流孔,各所述溢流孔连通所述储水区与所述储油区。上述溢流孔的设置,可用于将储水区中的浮在水层上表面的少量油液导向储油区,具体地,尽管储水区主要用来存储蒸煮模式下的水蒸汽,但是水蒸气在流经集成灶风道时不可避免的会带有部分油液,由于油液本身密度比水更大,这部分油液在静置后往往浮在上表面,此部分油液会在高速气流的带动下聚集在油杯中部挡油隔板附近,经隔板上的溢流孔流向储油区(该工况的储水腔的水达到的一定液位高度),这样,也能在气流的作用下,将储水区的少量的油液进行分离。

为了保证对油烟的净化效果,所述油烟净化装置包括净化箱以及设于净化箱体内的过滤模块,所述过滤模块为电极板静电吸附模块与活性碳隔膜吸附模块中的至少一个。

作为改进,所述吸油烟装置包括竖向设于所述柜体顶部的机头,所述机头将所述柜体的顶部区域分为分别位于机头的前后两侧的第一烹饪区域和第二烹饪区域,所述机头上限定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的上部形成朝向所述第一烹饪区域的第一进烟口,所述第二风道的上部形成朝向所述第二烹饪区域的第二进烟口。通过在机头的前后两侧设置两个烹饪区域以及在机头上设置对应的两个进烟口,有效增加了集成灶的可操作烹饪空间,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在其中一侧进行烹饪操作,也能够允许家庭中更多成员同时进行多种烹饪操作,其与现有技术中仅能在一侧进行烹饪的单一结构的集成灶相比,这种集成灶的厨房空间利用率更高,能够更好及方便地适用于现有的开放式厨房环境,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实现对油烟净化装置、排气风道以及油杯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所述柜体位于所述机头前侧的部分记作第一柜体,位于所述机头后侧的部分记作第二柜体,所述油烟净化装置设于所述第二柜体内,所述油杯设于所述第一柜体的底部,所述排气风道布置在所述柜体的底部,且自所述第二柜体所在位置延伸至所述第一柜体的底部前侧。将油杯以及油烟净化装置分别设置在第一柜体及第二柜体所在位置,可以有效避免油杯与油烟净化装置安装过于紧凑,而导致排气风道在柜体的底部转弯过多,影响排气风道的顺畅排烟。

本发明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集成灶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集成灶启动;

S2、通过湿度传感器获取当前烟气的湿度,判断当前烟气的湿度S是否大于设定湿度值S0,如果是,则判断当前烟气成分以水蒸气为主,进入步骤S3,如果否,则判断当前烟气成分以油烟为主,进入步骤S4;

S3、驱动机构动作,带动引流板偏转至第二导流状态,以将油水混合液导流至油杯的储水区;

S4、驱动机构动作,带动引流板偏转至第一导流状态,以将油液导流至油杯的储油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内循环集成灶的基础上,将经油烟净化装置排出的净化后气流对油杯中的水(油液一般都为油水混合物,且水的比例较大)进行蒸发风干,蒸发的水分被气流带走后,油杯中只剩下浓度较高的油液,因此,油杯不易满,减少了用户清理油杯的频率。在优选方案中,将油杯进行油、水分区后,可以将油液或主要成分为水的油水混合液分别导入油杯的储油区及储水区中,这样,由于储水区没有或仅有少量的油液残留,因而,排气风道吹过的气流可以与储水区中的水充分接触,提高了蒸发速度,保证了风干效果,进一步减少了用户清理油杯的频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集成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集成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集成灶的右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集成灶的底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集成灶省去部分结构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吸油烟机装置与油烟进化装置的剖视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集成灶省去部分结构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集成灶的接油盘、排气风道及踢脚板之间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分解图;

图10为图8中A-A处的剖视图(引流板处于第一导流状态);

图11为图8中A-A处的剖视图(引流板处于第二导流状态);

图12为图8中A-A处的剖视图(油杯处于向外拉出状态);

图13为图11中A-A处的剖视立体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油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油杯的剖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了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侧”、“顶”、“底”等,用来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

参见图1-图15,一种内循环集成灶包括柜体10以及竖向设于柜体10上的机头13,其中,机头13横向设于柜体10顶部的灶台的大概中央位置,从而将柜体10的顶部区域分为分别位于机头13的前后两侧的第一烹饪区域110和第二烹饪区域120。其中,柜体10的顶部灶台上在与第一烹饪区域110相对应的区域设有燃气灶181,燃气灶181 的炉头有两个,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布置。柜体10的顶部灶台上在与第二烹饪区域120 相对应的区域设有电磁灶182,电磁灶182也有两个,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布置。电磁灶 182以及燃气灶181满足了用户的不同烹饪需求。

机头13包括竖向延伸的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32。其中,第一风道131与第二风道132在前后方向上并列布置,第一风道131的顶部敞口形成了朝向第一烹饪区域 110的第一进烟口141。第二风道132的顶部敞口形成了朝向第二烹饪区域120的第二进烟口142。再具体地,机头13包括一个横向设置的立板架130,该立板架130用于将上述的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32在前后方向上隔离开。

立板架130的上部高出上述的第一进烟口141和第二进烟口142,具体地,立板架130的顶部前侧对应于第一进烟口141的上方具有朝向第一烹饪区域110一侧延伸的第一挡烟部171,立板架130的顶部后侧对应于第二进烟口142的上方具有朝向第二烹饪区域120一侧延伸的第二挡烟部172。上述对应挡烟部的设置,可以有效减少油烟在升腾过程中的逃逸,使得油烟能够迅速吸入到对应的第一进烟口141和第二进烟口142中。

参见图5及图6,柜体10内还设有用于吸排油烟的风箱装置23。具体地,风箱装置23是设于柜体10的中部区域,具体包括风箱箱体231以及设于风箱箱体231内的离心风机232。上述的第一风道131的下部和第二风道132的下部均与风箱箱体231的进风口连通,也即,上述的两个风道共用同一个风箱装置23。风箱箱体231的出口通过烟管24与油烟净化装置相连通。

本实施例的柜体10位于机头13前侧的部分(也即与第一烹饪区域110对应)记作第一柜体11,位于机头13后侧的部分(也即与第二烹饪区域120对应)记作第二柜体 12。第一柜体11的前部设有蒸箱、蒸烤箱、烤箱、洗碗机以及储藏柜中的至少一个,同样地,第二柜体12的后部设有蒸箱、蒸烤箱、烤箱、洗碗机以及储藏柜中的至少一个。如图1所示,第一柜体11的前部设有蒸烤箱183;如图2所示,第二柜体12的后部设有储物箱184。

柜体10对应于第一烹饪区域110和第二烹饪区域120采用前后两侧分区设计,意味着更大的安装空间,可以方便用户更加实际需要布置对应的蒸箱、蒸烤箱、烤箱、洗碗机以及储藏柜。

通过在机头13的前后两侧设置两个烹饪区域以及在机头13上设置对应的两个进烟口,有效增加了集成灶的可操作烹饪空间,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在其中一侧进行烹饪操作,也能够允许家庭中更多成员同时进行多种烹饪操作,其与现有技术中仅能在一侧进行烹饪的单一结构的集成灶相比,这种集成灶的厨房空间利用率更高,能够更好及方便地适用于现有的开放式厨房环境,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油烟净化装置包括净化箱20以及设于净化箱20体内的过滤模块,过滤模块为电极板静电吸附模块21与活性碳隔膜吸附模块22中的至少一个。净化箱20上具有用来与风箱装置23的出风口连通的烟气入口以及具有供净化后的气体排出的排气口。在本实施例中,电极板静电吸附模块21以及活性碳隔膜吸附模块22沿净化箱20内的流动路径依次布置。

本实施例风箱装置23的排气口通过柜体10的底部的排气风道输送至第一柜体11的前侧底部的踢脚板16位置,其中,踢脚板16沿左右方向延伸,其上分布有通气孔160,净化后的气体通过踢脚板16上的通气孔160排出后,可用于将厨房的地面风干。

在吸油烟装置运行过程中,烟气经风箱装置23排出,从净化箱20的烟气入口进入,首先经过电极板静电吸附模块21,油烟中的油滴颗粒经过电离电极的作用,颗粒变小并附带电荷,较大的带电油滴颗粒继续向上经过阴阳极板之间的间隙时,由于相邻极板之间存在电势差,颗粒发生偏转,最终被极板捕获,烟气得到初步净化。之后烟气穿过出口中间的活性碳隔膜吸附模块22,烟气中残留的小油滴颗粒以及VOCs污染物附着与活性炭表面,烟气得到二次净化,净化后的清洁空气经排气口排出到集成灶底部的排气风道,最后经踢脚板16上的通气孔160排出,吹向地面,从而实现了对柜体10底部地面以及外围地面的吹干目的。

本实施例的风箱装置23以及油烟净化装置分别位于第一柜体11及第二柜体12内。本实施例的油烟净化装置以及风箱装置23是在前后两个柜体10内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而不必挤占一个柜体10的内部空间,也使得柜体10中如蒸烤箱、洗碗机等箱体的内腔不至于太小。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一个重要的发明点在于,通过油烟净化装置净化后的气流引入油杯40内部空间,将油杯40内的水进行风干,也即,加快油杯40内的水的蒸发,减少用户的倾倒频率。具体地,参见图1,第一柜体11的底部的设有油杯40,油杯40 整体呈长条状,能以被推拉的方式设于第一柜体11的底部,具体地,第一柜体11的底部具有前后延伸的油杯安装槽15,踢脚板16的中部位置开设有与油杯安装槽15相对应的安装口150,油杯40能够经安装口150装入到油杯安装槽15中,也能够经安装口150 向外抽拉取出。

本实施例的排气风道是从第二柜体12(油烟净化装置设于第二柜体12内)的底部向第一柜体11底部的前侧延伸。具体地,排气风道包括风道主体50,风道主体50与第一柜体11相对应的部分也基本为前后延伸,且位于油杯40的上方。油杯40的顶部具有敞口,而风道主体50的底部在与油杯40对应的位置具有开口,该风道主体50的底部开口为与油杯40的顶部敞口的形状相匹配的长条形,在油杯40向后推送到位后(也即在油杯安装槽15中放置到位状态下),风道主体50与油杯40盖合从而构成了排气风道的整体结构。风道主体50底部开口的外周边沿具有向下延伸的限位挡沿51,限位挡沿51整体呈前部开口的U型,在油杯40在油杯安装槽15中安装到位的状态下,油杯 40顶部敞口处的边沿与限位挡沿51密封接触,由此可以保证油杯40在装配到位状态下与风道主体50的接触位置的密封性。U型的限位挡沿51也对油杯40的左右两侧及后侧起到了限位作用。第一柜体11的底部具有油杯支架19,其中,油杯支架19用于对油杯40提供支撑,油杯支架19上具有前后延伸、以供油杯40前后滑动约束其中的滑槽,油杯支架19连接在第一柜体11的底部后,与第一柜体11共同限定出上述的油杯安装槽15,详见图9。

为了与踢脚板16的长度适配,排气风道的出口处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的导流壁52,两个导流壁52之间的间距沿气流流动路径逐渐增大,从而使得排气风道的出口处呈水平截面呈三角形,上述排气风道的出口结构设计,在适配油杯40的安装以保证油杯40内的水分能够有效蒸发的前提下,使得净化后的气流向踢脚板16上的各通气孔160 导流。

本实施例的油杯40的安装结构,使得油杯40的内部空间尽可能地引入到排气风道的流动路径上,集成灶在运行过程中,将经油烟净化装置排出的净化后气流(此时气流的温度也相对较高)对油杯40中的水(油液一般都为油水混合物,且水的比例较大) 进行蒸发风干,蒸发的水分被气流带走后,油杯40中只剩下浓度较高的油液,因此,油杯40不易满,减少了用户清理油杯40的频率。

参见图7及图9,第一柜体11内还设有盛接吸油烟装置上滴落的油液/油水混合液的接油盘30,接油盘30的中部下凹,并在最底部开设有漏油孔31。风道主体50位于接油盘30的下方,并在与漏油孔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过流孔,而油杯40位于上述漏油孔31的下方。参见图10,接油盘30的底部与风道主体50的顶部相贴合,接油盘30 的漏油孔31的外周边沿具有向下延伸而露出风道主体50的过油口之下的环形壁32,这样,在接油盘30上汇集的油液或油水混合液可以经漏油孔及风道主体50的过流孔流入油杯40中。

一般情况下,集成灶在运行一段时间后,油杯40中收集的大多为油水混合液(蒸煮模式下水蒸气居多,煎烤及爆炒模式下,油液居多),其中,油层是在上层,而水层是在下层,这种情况下,虽然通过流动的气流将上层的油层吹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的蒸发效果,但当,油层量比较大时,则水分蒸发效果不明显,为此,油杯40的内部设有隔板43,该隔板43对应位于风道主体50的过流口53的下方,并将油杯4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沿排气风道内的气流流动方向(如图9中空心箭头所示)依次布置的储水区41和储油区42,也即位于后侧的储水区41以及位于前侧的出油区。将油杯40进行油水分区后,由于储水区41没有或仅有少量的油液残留,因而,排气风道吹过的气流可以与储水区41中的水充分接触,提高了蒸发速度,保证了风干效果。

油杯40的前部侧壁还具有先后凹陷的凹区作为把手部44,以便用户握持取放油杯40。油杯40的前部侧壁后侧顶部还具有向后延伸的挡油凸沿45,以保证油杯40中的油液不被排气风道中的气流吹出油杯40之外,详见图13。

接油盘30的漏油孔31处的环形壁32所围合的内部空间构成了一个活动腔,该活动腔内设有引流板34。一般情况下,引流板34可位于油杯40的隔板43的正上方,但考虑到气流的对下落液滴的滴落位置的影响,引流板34的所在位置可以相对油杯40的隔板43稍偏后一些。

接油盘30上还设有驱动机构,具体地,驱动机构为驱动电机35,该驱动电机35 的输出轴穿过环形壁32与引流板34的侧边中部连接,在驱动电机35正反向转动时,可带动引流板34相对风道主体50上下偏转,再具体地,引流板34在偏转过程中具有第一导流状态和第二导流状态,在第一导流状态下,引流板34自上而下向前倾斜,以将油液向储油区42导流,详见图10;在第二导流状态下,引流板34自上而下向后倾斜,从而可以将油水混合液向储水区41导流,详见图11。

引流板34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的第一侧边341和第二侧边342,其中,引流板 34的后侧边为第一侧边341,前侧边为第二侧边342,对应地,漏油孔31的外周边沿处还具有向内延伸的环形挡沿33,在引流板34处于第一导流状态下,位于引流板34的后侧的第一侧边341与环形挡沿33的底壁相抵实现密封,从而避免油液从此处泄漏而流入到油杯40的储水区41中,位于引流板34的前侧的第二侧边342与环形壁32之间形成供油液下流的间隙;同样地,在引流板34处于第二导流状态下,位于引流板34的前侧的第二侧边与环形挡沿33的底部相抵实现密封,从而避免油液从此处泄漏而流入到油杯40的储油区42中,位于引流板34后侧的第一侧边与环形壁32之间形成供油液下流的间隙。

本实施例的集成灶还包括用于对烟气的湿度进行检测的湿度传感器(未示出),其中,湿度传感器、驱动机构与集成灶的控制系统电连接。集成灶的控制系统能根据湿度传感器传送的烟气湿度信号控制驱动机构动作,进而将引流板34调节至与当前烟气湿度相适配的角度位置,由此,在集成灶处于不同烹饪工况下,可以将产生的油液或油水混合液导入油杯40对应的储油区42或储水区41中,实现自动分区。

本实施例中油杯40的储油区42及储水区41的空间大小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合理设置。本实施例的油杯40的隔板43的顶部还具有沿隔板43的延伸方向依次布置的溢流孔430。各溢流孔430前后贯通,用以连通储水区41与储油区42。尽管储水区 41主要用来存储蒸煮模式下的水蒸汽,但是水蒸气在流经集成灶风道时不可避免的会带有部分油液,由于油液本身密度比水更大,这部分油液在静置后往往浮在上表面,此部分油液会在高速气流的带动下聚集在油杯40中部挡油隔板43附近,经隔板43上的溢流孔430流向储油区42(该工况下的储水区41的水达到的一定液位高度),这样,也能在气流的作用下,将储水区41的少量的油液进行分离,保证了储水区41的水的蒸发速度。

本实施例的内循环集成灶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集成灶启动;

S2、通过湿度传感器获取当前烟气的湿度,判断当前烟气的湿度S是否大于设定湿度值S0,如果是,则判断当前烟气成分以水蒸气为主,进入步骤S3,如果否,则判断当前烟气成分以油烟为主,进入步骤S4;

S3、驱动机构动作,带动引流板偏转至第二导流状态,以将油水混合液导流至油杯40的储水区41;

S4、驱动机构动作,带动引流板偏转至第一导流状态,以将油液导流至油杯40的储油区42。

在以上实施例的基础上,对相关技术特征进行替换和改进便可得到其他实施例。如,油杯也可仅其内部空间的部分区域引入到排气风道中,如油杯的延伸方向与风道主体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其中,油杯在安装到位后,仅其储水区的空间与风道主体上下相对,也即仅油杯的储水区位于排气风道的流动路径上。

技术分类

06120115628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