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发动机排温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7:33


发动机排温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排温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目前市场上有效的清除氮氧化物和微粒物多是采用SCR(选择性催化还原器)和DPF(微粒捕集器),SCR和DPF被动再生的反应效率受后处理温度的影响,合理的后处理温度有助于SCR和DPF清除氮氧化物和微粒物。

传统技术中,在对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进行调整时,一般是当SCR温度低于阈值后,启动排温管理功能,这种基于温度的排温管理方式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发动机排温控制效率的发动机排温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排温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实时催化还原效率;

基于所述实时催化还原效率,确定发动机的排温管理层级;所述排温管理层级用于表征对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进行调整的调整程度;

根据所述排温管理层级,确定与所述排温管理层级匹配的排温方式,并基于排温方式进行发动机排温处理,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催化还原效率,确定发动机的排温管理层级,包括:

确定所述催化还原效率所属的催化还原效率区间;

根据所述催化还原效率区间,确定发动机的排温管理层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催化还原效率区间分为按照理论催化还原效率的数值范围划分后从高至低进行排序的多个区间,每一区间对应有排温管理层级,各区间的排温管理层级的温度调整程度依次升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排温管理层级分为第一排温管理层级、第二排温管理层级、第三排温管理层级、第四排温管理层级、第五排温管理层级、第六排温管理层级和第七排温管理层级;

所述第一排温管理层级的排温方式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排温管理阀以及喷油器的组合排温方式;所述第二排温管理层级包括调节排温管理阀和喷油器的组合排温方式;所述第三排温管理层级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和喷油器的组合排温方式;所述第四排温管理层级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和排温管理阀的组合排温方式;所述第五排温管理层级包括调节喷油器的单排温方式;所述第六排温管理层级包括调节排温管理阀的单排温方式;所述第七排温管理层级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的单排温方式,其中,所述喷油器的调温能力大于所述排温管理阀,所述排温管理阀的调温能力大于所述进气节流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排温方式进行发动机排温处理,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包括:

若所述排温方式为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排温管理阀以及喷油器的组合排温方式,则降低进气节流阀开度、降低排温管理阀开度以及提高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若所述排温方式为包括调节排温管理阀和喷油器的组合排温方式,则降低排温管理阀开度以及提高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若所述排温方式为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和喷油器的组合排温方式,则降低进气节流阀开度以及提高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若所述排温方式为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和排温管理阀的组合排温方式,则降低进气节流阀开度以及降低排温管理阀开度,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若所述排温方式为包括调节喷油器的单排温方式,则提高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若所述排温方式为包括调节排温管理阀的单排温方式,则降低排温管理阀开度,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若所述排温方式为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的单排温方式,则降低进气节流阀开度,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实时催化还原效率,包括:

获取所述发动机的后处理入口氮氧化合物浓度、后处理出口氮氧化合物浓度以及排气质量流量;

基于所述后处理入口氮氧化合物浓度、后处理出口氮氧化合物浓度以及排气质量流量,确定实时催化还原效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排温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催化还原效率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实时催化还原效率;

排温管理层级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实时催化还原效率,确定发动机的排温管理层级;所述排温管理层级用于表征对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进行调整的调整程度;

温度调节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排温管理层级,确定与所述排温管理层级匹配的排温方式,并基于排温方式进行发动机排温处理,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确定实时催化还原效率;

基于所述实时催化还原效率,确定发动机的排温管理层级;所述排温管理层级用于表征对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进行调整的调整程度;

根据所述排温管理层级,确定与所述排温管理层级匹配的排温方式,并基于排温方式进行发动机排温处理,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确定实时催化还原效率;

基于所述实时催化还原效率,确定发动机的排温管理层级;所述排温管理层级用于表征对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进行调整的调整程度;

根据所述排温管理层级,确定与所述排温管理层级匹配的排温方式,并基于排温方式进行发动机排温处理,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第五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确定实时催化还原效率;

基于所述实时催化还原效率,确定发动机的排温管理层级;所述排温管理层级用于表征对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进行调整的调整程度;

根据所述排温管理层级,确定与所述排温管理层级匹配的排温方式,并基于排温方式进行发动机排温处理,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上述发动机排温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确定实时催化还原效率;基于实时催化还原效率,确定发动机的排温管理层级;排温管理层级用于表征对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进行调整的调整程度;根据排温管理层级,确定与排温管理层级匹配的排温方式,并基于排温方式进行发动机排温处理,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在进行发动机排温控制的过程中,通过确定实时催化还原效率,根据实时催化还原效率,确定发动机的排温管理层级,确定与排温管理层级匹配的排温方式,并基于排温方式进行发动机排温处理,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实现了多级排温管理,从而提升了发动机排温控制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发动机排温控制方法的应用环境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发动机排温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发动机排温控制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发动机排温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排温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发动机排温控制系统中。其中,图1所示的发动机排温控制系统中可以包括排温管理控制单元、排温管理驱动单元、排气质量流量测量单元、模拟信号/数字信号转换单元、后处理入口NOx(氮氧化合物)传感器、后处理出口NOx传感器、进气节流阀、排温管理阀、喷油器。模拟信号/数字信号转换单元接收排气质量流量测量单元、后处理入口NOx传感器、后处理出口NOx传感器信号,将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发送至排温管理控制单元,排温管理控制单元输出排温管理控制信号,通过排温管理驱动单元驱动进气节流阀、排温管理阀和喷油器执行排温管理功能。

其中,排温管理控制单元可以为电子设备,具体可以为设置于车辆上的控制器,控制器可采用控制主板,控制主板上可设置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MCU(Micro Control Unit,微控制单元)等器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器确定实时催化还原效率;基于实时催化还原效率,确定发动机的排温管理层级;排温管理层级用于表征对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进行调整的调整程度;根据排温管理层级,确定与排温管理层级匹配的排温方式,并基于排温方式进行发动机排温处理,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排温控制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中的排温管理控制单元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排温管理控制单元可以为车辆上的控制器,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2,确定实时催化还原效率。

其中,实时催化还原效率是指实时计算得到的发动机的催化还原效率,实时催化还原效率即为SCR(催化还原)效率,控制器可以通过获取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排气质量流量、后处理入口NOx浓度和后处理出口NOx浓度等,计算得到实时催化还原效率。

步骤204,基于实时催化还原效率,确定发动机的排温管理层级;排温管理层级用于表征对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进行调整的调整程度。

其中,排温管理层级是指设定的用于表征对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进行调整的调整程度,在实际设定时,可以设定排温管理层级越高,对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进行调整的调整程度越大,也可以设定为排温管理层级越低,对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进行调整的调整程度越大,在具体进行设定时可以结合实际的需求进行设定。排温管理层级是与实时催化还原效率对应的,在实时催化还原效率较低的时候,表示对后处理温度进行调整的调整程度需要越高,从而可以更快的提升后处理温度,以增长实时催化还原效率。

步骤206根据排温管理层级,确定与排温管理层级匹配的排温方式,并基于排温方式进行发动机排温处理,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其中,排温方式与排温管理层级对应,不同的排温管理层级,相应的,其对应的排温方式是不同的,控制器在确定出排温管理层级之后,则可以根据与排温管理层级匹配的排温方式进行发动机排温处理,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从而可以实现多级排温管理,提升了发动机排温控制效率。

上述发动机排温控制方法中,确定实时催化还原效率;基于实时催化还原效率,确定发动机的排温管理层级;排温管理层级用于表征对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进行调整的调整程度;根据排温管理层级,确定与排温管理层级匹配的排温方式,并基于排温方式进行发动机排温处理,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在进行发动机排温控制的过程中,通过确定实时催化还原效率,根据实时催化还原效率,确定发动机的排温管理层级,确定与排温管理层级匹配的排温方式,并基于排温方式进行发动机排温处理,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实现了多级排温管理,从而提升了发动机排温控制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实时催化还原效率,确定发动机的排温管理层级,包括:确定实时催化还原效率所属的催化还原效率区间;根据催化还原效率区间,确定发动机的排温管理层级。

其中,催化还原效率区间可以是指设定的催化还原效率的范围,催化还原效率区间可以与排温管理层级对应,每一个催化还原效率区间均可以对应有一个排温管理层级。控制器可以预先设定有多个催化还原效率区间,通过将催化还原效率与各催化还原效率区间进行匹配,从而确定出实时催化还原效率所属的催化还原效率区间,并根据催化还原效率区间,确定发动机的排温管理层级。

本实施例中,控制器通过确定催化还原效率所属的催化还原效率区间,并根据催化还原效率区间,确定发动机的排温管理层级,由于催化还原效率区间与排温管理层级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控制器可以高效准确的确定出排温管理层级。

在一个实施例中,催化还原效率区间分为按照理论催化还原效率的数值范围划分后从高至低进行排序的多个区间,每一区间对应有排温管理层级,各区间的排温管理层级的温度调整程度依次升高。

其中,理论催化还原效率可以是发动机在理论上可以达到的催化还原效率,理论催化还原效率的数值范围可以是指理论催化还原效率可以达到的范围。例如,理论催化还原效率的数值范围可以包括0-100%、0-90%、60%-90%以及40%-100%等。控制器可以对数值范围依次进行划分,获得连续的多个区间,并按照数值大小,即按照从高到低对各区间进行排序。每一个催化还原效率区间对应有排温管理层级,当效率越高的时候,需要对温度调整的程度相对来说是较低的,因此,当对理论催化还原效率的数值范围进行划分后,若按照数值从大到小,即按照从高到低对各个区间进行排序,则各区间的排温管理层级的温度调整程度依次升高。

具体地,理论催化还原效率的数值范围可以为0-90%,控制器可以对0-90%进行划分,得到85%~90%、80%~85%、75%~80%、70%~75%、65%~70%、60%~65%以及60%以下等多个区间,进一步控制器按照从高至低对各区间进行排序,获得有序的催化还原效率区间。其中,85%~90%、80%~85%、75%~80%、70%~75%、65%~70%、60%~65%以及60%以下等均可以对应有相应的排温管理层级,其中,85%~90%对应的温度调整程度最低,60%以下所对应的温度调整程度最高。

本实施例中,控制器通过确定多个催化还原效率区间,每一催化还原效率区间均对应有排温管理层级,从而可以实现多层级的排温管理,提升发动机排温控制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排温管理层级分为第一排温管理层级、第二排温管理层级、第三排温管理层级、第四排温管理层级、第五排温管理层级、第六排温管理层级和第七排温管理层级;第一排温管理层级的排温方式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排温管理阀以及喷油器的组合排温方式;第二排温管理层级包括调节排温管理阀和喷油器的组合排温方式;第三排温管理层级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和喷油器的组合排温方式;第四排温管理层级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和排温管理阀的组合排温方式;第五排温管理层级包括调节喷油器的单排温方式;第六排温管理层级包括调节排温管理阀的单排温方式;第七排温管理层级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的单排温方式,其中,喷油器的调温能力大于排温管理阀,排温管理阀的调温能力大于进气节流阀。

其中,排温管理层级可以包括第一排温管理层级、第二排温管理层级、第三排温管理层级、第四排温管理层级、第五排温管理层级、第六排温管理层级和第七排温管理层级等7个管理层级,不同的排温管理层级,排温方式也会存在不同,本实施例中主要包括组合排温方式以及单排温方式,组合排温方式可以是指同时调节多个结构的排温方式,单排温方式是指只调节一个结构的排温方式,组合排温方式的对后处理温度的调整程度要高于单排温方式。

其中,组合排温方式可以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排温管理阀以及喷油器的组合,也可以为进气节流阀、排温管理阀以及喷油器中,任意两个结构进行组合得到,单排温方式则可以为根据进气节流阀、排温管理阀以及喷油器中的任意一个结构确定的排温方式。其中,喷油器的调温能力大于排温管理阀,排温管理阀的调温能力大于进气节流阀,即在单独调节喷油器、排温管理阀以及进气节流阀时,喷油器在对后处理温度的影响程度相对来说是最高的,排温管理阀次之,进气节流阀相对来说是最低的。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定多种排温管理层级,且每一种排温管理层级都对应有相应的排温方式,各不同的排温方式的对后处理温度进行调整的调整程度不同,从而可以有效的提升发动机排温控制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排温方式进行发动机排温处理,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包括:若排温方式为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排温管理阀以及喷油器的组合排温方式,则降低进气节流阀开度、降低排温管理阀开度以及提高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若排温方式为包括调节排温管理阀和喷油器的组合排温方式,则降低排温管理阀开度以及提高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若排温方式为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和喷油器的组合排温方式,则降低进气节流阀开度以及提高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若排温方式为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和排温管理阀的组合排温方式,则降低进气节流阀开度以及降低排温管理阀开度,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若排温方式为包括调节喷油器的单排温方式,则提高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若排温方式为包括调节排温管理阀的单排温方式,则降低排温管理阀开度,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若排温方式为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的单排温方式,则降低进气节流阀开度,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其中,针对排温管理阀和进气节流阀,一般是通过调节开度来实现后处理温度的调整,由于排温管理阀和进气节流阀的开度越小,相应的,后处理温度也会越高,因此,在调节排温管理阀和进气节流阀时,可以是将排温管理阀和进气节流阀的开度调低,以此来提升后处理温度。针对喷油器,发动机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越多,相对来说后处理温度也会越高,因此,在调节喷油器时,会提升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其中,在具体进行排温管理阀和进气节流阀的开度调整时,也可以按照预设的开度比例展开调整,如预设的开度比例为百分之10,则每次将开度降低百分之10来提升后处理温度。在具体进行近后喷喷油量的调整时,也可以按照预设的一次需要提升的近后喷喷油量提升量进行调节,在实际设置开度比例、一次需要提升的近后喷喷油量提升量时,可以根据历史经验、调节精度需求等进行适应性设置。

具体地,控制器在控制按照不同的排温方式进行排温时,当为同时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排温管理阀以及喷油器的组合时,可以降低排温管理阀开度、降低进气节流阀开度、提高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从而提高发动机排温,进而提高后处理温度。当为同时包括排温管理阀以及喷油器的组合时,降低排温管理阀开度和提高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提高发动机排温,进而提高后处理温度。当为同时包括进气节流阀以及喷油器的组合时,降低进气节流阀开度和提高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提高发动机排温,进而提高后处理温度。当为同时包括进气节流阀以及排温管理阀的组合时,降低进气节流阀开度和排温管理阀开度,提高发动机排温,进而提高后处理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器采用任意一种排温方式进行后处理温度调节之后,可以重新计算实时催化还原效率、重新确定发动机的排温管理层级,如果排温管理层级仍然为当前的排温管理层级,则可以仍然按照该排温管理层级对应的排温方式进行排温,如果排温管理层级发生改变,则可以更新当前的排温方式,选取新的排温管理层级对应的新的排温方式展开后处理温度的调整,从而可以提升发动机排温控制的灵活性,提升了发动机排温控制效率。

本实施例中,控制器按照与排温管理层级对应的排温方式进行发动机后处理温度的调整,从而可以多层次的展开温度调节,提升了发动机排温控制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确定实时催化还原效率,包括:获取发动机的后处理入口氮氧化合物浓度、后处理出口氮氧化合物浓度以及排气质量流量;基于后处理入口氮氧化合物浓度、后处理出口氮氧化合物浓度以及排气质量流量,确定实时催化还原效率。

其中,控制器可以通过传感器测量排气质量流量、后处理入口NOx浓度和后处理出口NOx浓度,并采用如下公式,计算SCR效率,公式如下:

其中,η为SCR效率,NOxUs为后处理入口NOx浓度,NOxDs为后处理出口NOx浓度,MfExh为排气质量流量,K为比例系数。

本实施例中,通过SCR效率计算公式,可以精准的计算得到实时催化还原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为一个实施例中发动机排温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首先,控制器可以通过传感器测量排气质量流量、后处理入口NOx浓度和后处理出口NOx浓度,通过测量的排气质量流量、后处理入口NOx浓度和后处理出口NOx浓度,计算SCR效率η。

根据计算得到的SCR效率η,可以取相应的排温方式,排温方式具体可以包括如下7种:调节进气节流阀;调节排温管理阀;调节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同时调节进气节流阀和排温管理阀;同时调节进气节流阀和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同时调节排温管理阀和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同时调节进气节流阀、排温管理阀、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从而控制器可以结合SCR效率η从7种排温方式中进行选择。

当SCR效率在85%~90%之间时,采用提高后处理温度方式1提高后处理温度,即降低进气节流阀开度,提高发动机排温,进而提高后处理温度。

当SCR效率在80%~85%之间时,采用提高后处理温度方式2提高后处理温度,即降低排温管理阀开度,提高发动机排温,进而提高后处理温度。

当SCR效率在75%~80%之间时,采用提高后处理温度方式3提高后处理温度,即提高发动机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提高发动机排温,进而提高后处理温度。

当SCR效率在70%~75%之间时,采用提高后处理温度方式4提高后处理温度,即同时降低进气节流阀开度和排温管理阀开度,提高发动机排温,进而提高后处理温度。

当SCR效率在65%~70%之间时,采用提高后处理温度方式5提高后处理温度,即同时降低进气节流阀开度和提高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提高发动机排温,进而提高后处理温度。

当SCR效率在60%~65%之间时,采用提高后处理温度方式6提高后处理温度,即同时降低排温管理阀开度和提高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提高发动机排温,进而提高后处理温度。

当SCR效率在60%以下,采用提高后处理温度方式7提高后处理温度,即同时降低排温管理阀开度、降低进气节流阀开度、提高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提高发动机排温,进而提高后处理温度。本申请的发动机排温管理方法,考虑了SCR反应能力,实现多级排温管理,提升了发动机排温管理效率。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现上述所涉及的发动机排温控制方法的发动机排温控制装置。该装置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实现方案与上述方法中所记载的实现方案相似,故下面所提供的一个或多个发动机排温控制装置实施例中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发动机排温控制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排温控制装置400,包括:催化还原效率确定模块402、排温管理层级确定模块404和温度调节模块406,其中:

催化还原效率确定模块402,用于确定实时催化还原效率。

排温管理层级确定模块404,用于基于实时催化还原效率,确定发动机的排温管理层级;排温管理层级用于表征对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进行调整的调整程度。

温度调节模块406,用于根据排温管理层级,确定与排温管理层级匹配的排温方式,并基于排温方式进行发动机排温处理,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排温管理层级确定模块404,还用于确定催化还原效率所属的催化还原效率区间;根据催化还原效率区间,确定发动机的排温管理层级。

在一个实施例中,催化还原效率区间分为按照理论催化还原效率的数值范围划分后从高至低进行排序的多个区间,每一区间对应有排温管理层级,各区间的排温管理层级的温度调整程度依次升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排温管理层级分为第一排温管理层级、第二排温管理层级、第三排温管理层级、第四排温管理层级、第五排温管理层级、第六排温管理层级和第七排温管理层级;第一排温管理层级的排温方式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排温管理阀以及喷油器的组合排温方式;第二排温管理层级包括调节排温管理阀和喷油器的组合排温方式;第三排温管理层级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和喷油器的组合排温方式;第四排温管理层级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和排温管理阀的组合排温方式;第五排温管理层级包括调节喷油器的单排温方式;第六排温管理层级包括调节排温管理阀的单排温方式;第七排温管理层级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的单排温方式,其中,喷油器的调温能力大于排温管理阀,排温管理阀的调温能力大于进气节流阀。

在一个实施例中,温度调节模块406,还用于若排温方式为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排温管理阀以及喷油器的组合排温方式,则降低进气节流阀开度、降低排温管理阀开度以及提高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若排温方式为包括调节排温管理阀和喷油器的组合排温方式,则降低排温管理阀开度以及提高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若排温方式为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和喷油器的组合排温方式,则降低进气节流阀开度以及提高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若排温方式为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和排温管理阀的组合排温方式,则降低进气节流阀开度以及降低排温管理阀开度,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若排温方式为包括调节喷油器的单排温方式,则提高喷油器近后喷喷油量,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若排温方式为包括调节排温管理阀的单排温方式,则降低排温管理阀开度,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若排温方式为包括调节进气节流阀的单排温方式,则降低进气节流阀开度,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催化还原效率确定模块402,还用于获取发动机的后处理入口氮氧化合物浓度、后处理出口氮氧化合物浓度以及排气质量流量;基于后处理入口氮氧化合物浓度、后处理出口氮氧化合物浓度以及排气质量流量,确定实时催化还原效率。

上述发动机排温控制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电子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是车辆上的控制器,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5所示。

该控制器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其中,存储器与处理器连接,处理器与输入/输出接口连接。其中,该控制器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控制器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处理器的输入/输出接口用于处理器与其他的控制器之间交换信息。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发动机排温管理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5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电子设备的限定,具体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确定实时催化还原效率;

基于实时催化还原效率,确定发动机的排温管理层级;排温管理层级用于表征对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进行调整的调整程度;

根据排温管理层级,确定与排温管理层级匹配的排温方式,并基于排温方式进行发动机排温处理,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确定实时催化还原效率;

基于实时催化还原效率,确定发动机的排温管理层级;排温管理层级用于表征对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进行调整的调整程度;

根据排温管理层级,确定与排温管理层级匹配的排温方式,并基于排温方式进行发动机排温处理,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确定实时催化还原效率;

基于实时催化还原效率,确定发动机的排温管理层级;排温管理层级用于表征对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进行调整的调整程度;

根据排温管理层级,确定与排温管理层级匹配的排温方式,并基于排温方式进行发动机排温处理,以调节发动机的后处理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涉及的用户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设备信息、用户个人信息等)和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用于分析的数据、存储的数据、展示的数据等),均为经用户授权或者经过各方充分授权的信息和数据,且相关数据的收集、使用和处理需要遵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光存储器、高密度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阻变存储器(ReRAM)、磁变存储器(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MRAM)、铁电存储器(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FRAM)、相变存储器(Phase Change Memory,PCM)、石墨烯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等。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等。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数据库可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中至少一种。非关系型数据库可包括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等,不限于此。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处理器可为通用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可编程逻辑器、基于量子计算的数据处理逻辑器等,不限于此。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分类

0612011622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