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开叉织带及其织机和编织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3:33


一种开叉织带及其织机和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织带编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开叉织带及其织机和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织带是服装中常用的配件,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同一条织带上既有单股段,也有多股段的多叉织带。例如用于女性内衣肩带上时,位于肩位的一段以单股段为宜,而在织带与杯罩缝接处为多股段,则能使受力更均匀,连接更牢固。申请人曾经申请过专利CN209975037U,其公开了一种开叉织带及其织造方法,其织带本体由至少两个编织单元首尾连接而成;每个编织单元沿织带本体长度方向依次分为闭合段、分叉段和第二闭合段。编织闭合段时,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位于所述织带的外侧,共同对织带进行收边。当进入分叉段的编织时,第一边线自外侧向分叉段起始点斜向织入织带中,最终实现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分别对分叉段的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进行收边。当进入第二闭合段的编织时,第一边线自分叉段末位点向外侧斜向织入织带中,最终与第二边线共同对织带进行收边。然而,这种采用两条边线进行斜向穿插的编织结构,通常会在织带表面的过渡区域留下明显的斜向走线印记,导致织带外观不均匀,降低了织带的美观度。同时,该织造过程中需要对两条纬线进行控制,使其在由闭合段进入分叉段时,由均织入所有经线中变为分别织入两组经线中,使得纬线的控制变得极为复杂。除此之外,现有的分叉织带也有通过割刀直接对织带中部进行切割的方式实现开叉带的织造,然而切割后由于切面未进行收边,成品织带很容易发生散线,有严重的质量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叉织带及其织机和编织方法,其具有编织控制程序简单、织带美观的优点。

一种开叉织带,包括由第一经线组、第二经线组、并列设置于所述第一经线组与第二经线组之间的第一分隔线和第二分隔线、以及一根纬线一体编织形成的织带本体,所述织带本体包括一个编织单元或由至少两个所述编织单元连接而成,每个所述编织单元沿织带本体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闭合段和分叉段;

所述闭合段由所述第一经线组、第二经线组、第一分隔线、第二分隔线与纬线编织而成,形成第一扁平管状结构;

在所述分叉段,所述纬线与所述第一经线组交织形成第一分织带,与所述第二经线组交织形成第二分织带,所述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呈扁平管状,其管腔与所述第一扁平管状结构的管腔连通,所述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的内侧分别由所述第一分隔线和第二分隔线进行绞绕收边,从而在所述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之间形成切割间隙,切断所述切割间隙中的所述纬线,实现所述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的分离。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开叉织带,对开叉织带的结构进行改进,降低了编织难度,并使成品织带结构均匀美观。

进一步地,所述纬线采用低熔点纱。这样在经染色处理后低熔点纱会溶解与每一纬的经线粘连在一起,这样织带在横向任意位置裁剪都不会散口,然后在织带开叉部分分割的位置(纬线在染整前切断,改变了纱线的稳定性)也能确保经得起热水洗都不会散口,经得起耐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的带宽相等或不相等。所述宽度可由织入经线的数量和紧密度决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传统的开叉织带若要进行这种结构的编织,即使对两条纬线的输送和编织速度进行了非常精密的调节,仍会有很大误差,无法实现。相比之下本方案在提高织带的多样性的同时,简化了编织控制方法,更具灵活性。

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线和芯纱线,所述连接线沿织带厚度方向往复穿过织带本体,将织带上下层连接,所述芯纱线对织带内部的管腔进行填充,使织带更饱满。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编织上述开叉织带的织机,包括:

提综组件,所述提综组件包括若干提综和两组绞综,分别由电子提花机驱动的若干散综丝控制,从而带动所述第一经线组、第二经线组、第一分隔线和第二分隔线进行提花编织和绞织;

钢筘件,所述钢筘件由驱动源驱动实现升降,从而推动穿设的所述第一经线组和第一分隔线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经线组和第二分隔线,并配合纬钩进行编织;

切带组件,所述切带组件对所述切割间隙中的所述纬线进行切断,实现所述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的分离。

所述一种开叉织带织机便于控制,结构简单。

进一步地,所述钢筘件包括左筘片组和右筘片组;

所述左筘片组包括若干间隔排布的左筘片,所述左筘片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一体成型的第一倾斜段和第一竖直段,所述第一倾斜段由上往下向靠近所述右筘片组的方向倾斜;

所述右筘片组包括若干间隔排布的右筘片,所述右筘片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一体成型的第二倾斜段和第二竖直段,所述第二倾斜段由上往下向靠近所述左筘片组的方向倾斜;

所述第一竖直段之间和第二竖直段之间间隔均匀,形成穿线间隙。对钢筘件的结构进行改进,实现织带编织时根据分叉段和闭合段的替换进行变换。

进一步地,所述左筘片组和右筘片组对称或不对称设置。所述结构可根据织带分叉段的结构进行设计,从而织出多种结构形式的开叉织带。

进一步地,所述切带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安装架两侧的驱动缸,设置在所述驱动缸输出端的滑块,所述滑块上转动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由驱动电机驱动旋转,所述旋转轴上滑动设置有至少一把切割刀,所述切割刀通过锁紧件与所述旋转轴锁紧定位。所述切带组件仅对分叉段进行切割,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保证闭合段的完整和美观性。

进一步地,所述提综组件还包括信号综,所述信号综由电子提花机驱动,所述信号综的升降控制所述驱动缸驱动所述滑块的升降,带动所述切割刀切入或远离所述开叉织带。所述信号综的运动可通过程序进行控制,便于对驱动缸进行准确的控制。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开叉织带编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进行闭合段和分叉段的编织,形成编织单元;

当进行所述闭合段编织时,将第一分隔线、第二分隔线与第一经线组和第二经线组一同与纬线交织,并驱动钢筘件抬升,使所述第一分隔线、第二分隔线与经线穿设于所述钢筘件的竖直段之间;

当进行所述分叉段编织时,驱动绞综使所述第一分隔线与所述第一经线组中相邻的经线进行绞织,所述第二分隔线与所述第二经线组中相邻的经线进行绞织,同时驱动所述钢筘件下降,所述第一分隔线和第一经线组、第二分隔线和第二经线组滑至所述钢筘件的倾斜段之间并相互远离,与所述纬线交织形成相互连接的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

S2、当所述开叉织带进行所述闭合段的编织时,切割刀抬升远离所述开叉织带;当所述开叉织带进行所述分叉段的编织时,所述切割刀下降并将所述纬线连接所述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的部分切断,使所述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分离。

所述编织方法操作简单,生产效率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所述开叉织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多个编织单元首尾连接的示意图;

图3为所述开叉织带的交织结构示意图;

图4为所述织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所述钢筘件的结构图;

图6为所述切带组件的结构图;

图7为实施例二中所述三叉带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开叉织带;11、第一经线组;12、第二经线组;13、第一分隔线;14、第二分隔线;15、纬线;16、边线;A、闭合段;B、分叉段;C、切割空隙;2、机架;3、提综组件;31、提综;32、绞综;33、散综丝;41、电机;42、传动杆;43、连杆;44、铰接轴;45、安装轴;46、钢筘座;47、钢筘件;471、外框架;472、左筘片;4721、第一倾斜段;4722、第一竖直段;473、右筘片;4731、第二倾斜段;4732、第二竖直段;474、穿线间隙;5、切带组件;51、安装架;52、驱动缸;53、滑块;54、旋转轴;55、驱动单元;56、切割刀。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6,图1为所述开叉织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多个编织单元首尾连接的示意图;图3为所述开叉织带的交织结构示意图;图4为所述织机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所述钢筘件的结构图;图6为所述切带组件的结构图。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开叉织带,包括沿经向同向分布的若干经线和两条分隔线,以及一根纬线15。所述经线、分隔线和纬线一体编织形成织带本体,所述织带本体形成的是二叉带。所述开叉织带还包括一条边线16,所述边线16对织带外侧进行收边。

所述分隔线并列设置在经线之间,其材质与其绞绕的经线相同,优选为包根线。所述若干经线分为第一经线组11和第二经线组12,所述分隔线位于第一经线组11和第二经线组12之间。

所述织带本体包括一个编织单元或由至少两个编织单元首尾连接而成,并根据实际产品需求在编织完成后对各编织单元进行切分。每个编织单元沿织带本体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闭合段A和分叉段B,其中:

闭合段A均由第一经线组11和第二经线组12、第一分隔线13、第二分隔线14与纬线15编织而成,形成第一扁平管状结构。

分叉段B分为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第一分织带由第一经线组11与纬线15编织而成,形成第二扁平管状结构,并由第一分隔线13进行绞绕收边。第二分织带由第二经线组12与纬线15编织而成,形成第三扁平管状结构,并由第二分隔线14进行绞绕收边。

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的带宽相等。除此之外,也可根据设计调整分隔线在经线中的位置,从而编织出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带宽不相等的分叉结构。

所述两条分隔线相互间隔形成切割空隙C,由割刀对切割空隙C中的纬线15进行切断,实现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的分离。

所述第二扁平管状结构和第三扁平管状结构分别与第一扁平管状结构连通。

作为优选地,所述纬线15采用低熔点纱,这样在经染色处理后低熔点纱会溶解与每一纬的经线粘连在一起,这样织带在横向任意位置裁剪都不会散口,然后在织带开叉部分分割的位置(纬线15在染整前切断,改变了纱线的稳定性)也能确保经得起热水洗都不会散口,经得起耐洗。

作为优选地,还包括连接线和芯纱线(图未示)。所述连接线沿织带厚度方向往复穿过织带本体,将织带上下层连接。所述芯纱线对织带内部的管腔进行填充,使织带更饱满。

现有的织带织机并不能满足上述开叉织带的编织工艺,因此需要进行改进。

这种开叉织带织机包括机架2、提综组件3、钢筘组件和切带组件5。所述提综组件3包括提综31、绞综32和信号综(图未示),分别由电子提花机驱动的若干散综丝33控制进行上下移动。提综31与所述散综丝33连接,并开设有用于穿设经线的综眼。

所述绞综32有两组并分别穿设有第一分隔线13和第二分隔线14,所述绞综32与所述散综丝33连接。作为优选地,所述绞综32为LENO综丝,包括左右两根基综和一片半综,半综向上的两脚用吊在横架上加以固定,基综与散综丝33连接,使第一分隔线13和第二分隔线14在开叉段与其相邻的经线进行绞织,防止切割后织带发生散线。其绞织原理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信号综与所述散综丝33连接,其可选用与所述提综31相同的结构,通过上下移动输出开叉织带1结构发生变化的信号,从而控制切带组件5对织带进行切割分离。

所述钢筘组件包括电机41、传动杆42、连杆43、铰接轴44、安装轴45和钢筘单元。所述电机41安装在机架2上,其输出端与传动杆42连接。连杆43铰接于机架2的铰接轴44上,其一端与传动杆42铰接,另一端与安装轴45铰接,当电机41带动传动杆42移动时,连杆43绕铰接轴44摆动,从而带动安装轴45进行高度调节。

所述钢筘单元配合纬钩和锁边结构对织带进行编织,其数量与织带一一对应,在本实施例中以编织一条开叉织带1为例,此时仅需一组钢筘单元,若同时进行两条开叉织带1的编织,则可设置两组钢筘单元,所述钢筘单元包括钢筘座46和钢筘件47,所述钢筘件47通过钢筘座46设置在所述安装轴45上。

所述钢筘件47包括外框架471和设置在外框架471中的筘片组。所述筘片组包括左筘片组和右筘片组。所述左筘片组包括若干间隔排布的左筘片472,所述左筘片472一端与外框架471顶部连接,另一端与外框架471底部连接,并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一体成型的第一倾斜段4721和第一竖直段4722,所述第一倾斜段4721由上往下向靠近所述右筘片473组的方向倾斜。所述右筘片组包括若干间隔排布的右筘片473,所述右筘片473一端与外框架471顶部连接,另一端与外框架471底部连接,并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一体成型的第二倾斜段4731和第二竖直段4732,所述第二倾斜段4731由上往下向靠近所述左筘片472组的方向倾斜。

所述第一竖直段4722之间和第二竖直段4732之间间隔均匀,形成穿线间隙474,所述经线和分隔线穿设在穿线间隙474中,随所述钢筘件47的升降在倾斜段和竖直段之间滑动,实现闭合段A和分叉段B的切换。

所述左筘片组和右筘片组沿筘片沿排布方向相贴合,从而尽量减小分隔线之间的距离,避免在织造闭合段A时织带中部发生起痕。作为优选地,所述左筘片472的数量和右筘片473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为编织出带宽相等的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所述左筘片472组和右筘片473组对称设置,即左筘片472与右筘片473的数量相等,形成Y字形结构。

所述切带组件5设置在机架2上,对编织完成的织带进行切割,包括设置在机架2上的安装架51,对称设置在安装架51两侧的驱动缸52,优选为气缸(不仅局限于气缸,但使用电机41容易因过载而导致频繁停机),设置在气缸输出端的滑块53,所述滑块53上转动设置有旋转轴54,所述旋转轴54由驱动单元55驱动旋转,所述旋转轴54上设置有至少一把切割刀56,所述切割刀56的位置可调整并通过螺丝进行锁紧定位。所述气缸的信号来源为信号综,当不进行分叉段B编织时,气缸启动驱动滑块53上移,使切割刀56刀头与织带分离,不对织带进行切割;当进行分叉段B编织时,气缸启动驱动滑块53下移,使切割刀56刀头与织带的切割间隙接触,从而将切割间隙中的纬线15切断,实现切割分离。

所述织机还包括控制单元(图未示),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操作屏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电子提花机、电机等动力源以及织机的其它系统电连接,并配合多种传感器,实现对织机的精准调节。

开叉织带1的编织方法如下:

S1、形成编织单元;

S2、对编织单元中的分叉段B进行切割。

其中,S1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1、编织闭合段A。此时将第一分隔线13、第二分隔线14与经线一同与纬线15交织,并驱动钢筘件47抬升,使第一分隔线13、第二分隔线14与经线穿设于竖直段之间。

S1.2、编织分叉段B。此时驱动钢筘件47下降,使第一分隔线13、第二分隔线14与经线穿设于倾斜段之间,此时经线左右分开,并均与纬线15交织形成相互连接的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第一分隔线13、第二分隔线14分别对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进行收边,并在所分隔线之间形成切割空隙C。

S1.3、重复进行S1.1。

其中,S2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2.1、当织带为闭合段A时,切割刀56抬升不与织带接触;

S2.2、当织带为分叉段B时,切割刀56下降并将切割空隙C中的纬线15切断,使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分离。

实施例2

请参阅图7,图7为实施例二中所述三叉带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区别仅在于:所述开叉织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三分叉,即分叉段分为第一分织带、第二分织带和第三分织带。此时需要在经线中再加入第三分隔线和第四分隔线,对第二分织带和第三分织带的分叉位进行收边,也可对各分叉位置进行调整,实现错位分叉,请参阅图7,图7为实施例二中所述三叉带的示意图。其原理与第一分隔线和第二分隔线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当进行三分叉织带结构的编织时,所述筘片组还包括夹设在左筘片组和右筘片组之间的中筘片组,其包括若干中筘片,所述中筘片可设置为一体成型的第三倾斜段和第三竖直段,也可仅设置第三竖直段。

作为优选地,也可以在织带结构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得到四分叉多分叉的织带结构。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开叉织带及其织机和编织方法,对开叉织带的结构和编织方式进行改进,降低了开叉织带的编织难度和控制难度,同时提高了开叉织带结构的多样性,成品表面无杂乱的走线痕迹,使成品织带结构均匀美观。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

技术分类

0612011633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