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袋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袋状编织物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41:38


袋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袋状编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袋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袋状编织物。

背景技术

编织被形成为筒状的编织物的一端闭合了的袋状编织物的袋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已被众所周知。袋状编织物具备包含闭口的部分的被形成为袋状的闭口端区域和除了闭口端区域以外的筒状的剩余部。闭口端区域是从成为袋状编织物的底的部分到能由环绕编织来编织筒状编织物的区域,该袋状编织物包含成为袋状编织物的编织的起点的起口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三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能立体地编织具备闭口端区域的袋状编织物。在此编织方法中,首先编织具有四个边的底面的编织物部,然后编织在该四个边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筒状的编织物部。其结果,编织成立体的袋状编织物。在此袋状编织物中,包含底面的编织物部和上述底面的在筒状的编织物部中的编织物部侧的一部分在内的袋状编织物的前端侧的部分成为闭口端区域。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8/143172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存在如下的情况,即,在编织闭口端区域的途中编织使筒径变大了的袋状编织物。作为这样的袋状编织物,例如,能举出鞋等。在鞋中,与脚的脚尖对应的部分成为闭口端区域。如果由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编织方法编织鞋,则由于在专利文献1中的底面的编织物部和筒状的编织物部的分界清楚,两编织物部的线圈的方向也不同,所以存在底面的编织物部醒目的情况。

另外,在由专利文献1的编织方法使鞋的闭口端区域的筒径变化的情况下,在筒状的编织物部的脚背侧的部分中和脚底侧的部分中都进行增加或减少。在脚背侧的部分中的进行增加或减少的部位中,线圈的方向变化,该部位看起来像意外的花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袋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该袋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在从筒径变化的闭口端区域编织袋状编织物时,能使起口部不醒目。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袋状编织物,该袋状编织物的起口部不醒目,其设置在筒径变化的闭口端区域中。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1>本发明的袋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具备前针床和后针床的横编机编织具有闭口端区域和除了上述闭口端区域以外的剩余部的袋状编织物,其特征在于,具备工序A、工序B和工序C,该工序A形成交替地被卡定在上述前针床和上述后针床上的起口部;该工序B通过以上述起口部向上述袋状编织物的筒轴方向延伸的方式从上述起口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依次反复进行将上述一端侧作为折回侧的C字状编织,形成上述闭口端区域;该工序C与上述闭口端区域的线圈纵行方向的终端连续地编织上述袋状编织物的剩余部,在上述工序B中,当反复进行上述C字状编织时,将在上述起口部中的上述前针床侧的部分和在上述起口部中的上述后针床侧的部分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并且使上述C字状编织的编织宽度变化。

<2>作为本发明的袋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可举出如下的方式:在上述工序B之前具备工序D,该工序D通过折回编织形成在上述起口部中的与被卡定在上述前针床上的线圈列连续的第一编织物部,并且通过折回编织形成在上述起口部中的与被卡定在上述后针床上的线圈列连续的第二编织物部,在上述工序B中,由上述C字状编织连接上述第一编织物部和上述第二编织物部。

<3>作为本发明的袋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可举出如下的方式:在上述工序D中,上述第一编织物部通过反复进行如下的步骤形成:折回编织;使通过该折回编织形成的线圈列向上述另一端侧移动;和在通过该移动形成的空针上形成第一加针,上述第二编织物部通过反复进行如下的步骤形成:折回编织;使通过该折回编织形成的线圈列向上述另一端侧移动;和在通过该移动形成的空针上形成第二加针,在上述工序B中,最先进行的上述C字状编织的编织范围包含在上述第一编织物部具备的全部的上述第一加针和在上述第二编织物部具备的全部的上述第二加针。

<4>本发明的袋状编织物,具有闭口端区域和除了上述闭口端区域以外的剩余部,其特征在于,上述闭口端区域具备起口部和C字状编织部,该起口部设置在上述闭口端区域中的周向的一区域中,在上述袋状编织物的筒轴方向延伸;该C字状编织部夹着上述起口部,上述C字状编织部从上述闭口端区域的前端侧依次形成,上述剩余部与上述C字状编织部的线圈纵行方向的终端连续地形成,上述C字状编织部的编织宽度在上述C字状编织物部的线圈纵行方向变化。

[发明的效果]

根据在上述<1>中记载的袋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在袋状编织物的闭口端区域中,以在袋状编织物的筒轴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袋状编织物的起口部。即,能将起口部配置在袋状编织物的周向的一区域中,而不是配置在袋状编织物的前端。因此,能容易隐藏袋状编织物的起口部。例如,在作为袋状编织物编织鞋的情况下,如果在鞋的鞋底侧配置起口部,则从外部完全看不见起口部。

另外,根据在上述<1>中记载的袋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将使闭口端区域的筒径变化的增加或减少集中在闭口端区域中的配置了起口部的一侧。因此,能将进行增加或减少的部位与起口部一起配置在袋状编织物的不醒目的位置。

根据在上述<2>中记载的袋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在进行C字状编织之前,通过与闭口端区域的筒径的增减相应地编织第一编织物部和第二编织物部,预先制作闭口端区域的一部分,能在反复进行C字状编织时减少用于使编织宽度变化的增加或减少的次数。因此,能抑制由增加或减少产生的不期望的花纹的形成。

根据在上述<3>中记载的袋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容易抑制闭口端区域的尖端,容易将闭口端领域做成宽展形状。这是因为当第一编织物部和第二编织物部从针床脱落了时,由在第一编织物部具备的第一加针构成的边和由在第二编织物部具备的第二加针构成的边在接近扁平的状态下连接。

在上述<4>中记载的袋状编织物在外观上优异。这是因为,袋状编织物的起口部以在闭口端区域中的筒轴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所以能将该起口部配置在袋状编织物中的不醒目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实施方式1所示的袋状编织物的一例的鞋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从鞋底侧观看图1的鞋的脚尖侧的部分的概要结构图。

图3是在实施方式1所示的鞋中具备的闭口端区域的编织工序图。

图4是与图3连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5是表示在编织工序的要点中的鞋的形成状态的图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1中,说明使用本发明的袋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鞋的例子。在鞋的编织中使用的横编机,既可以是前针床和后针床各具备一个的2张针床横编机,也可以是前针床和后针床各具备两个的4张针床横编机。

图1所示的鞋1(袋状编织物)具备覆盖脚底的鞋底罩2和覆盖脚的脚背侧的脚背罩3。与在鞋1中的脚尖对应的部分(闭口端区域10)具备带有圆状的形状。在除了闭口端区域10以外的剩余部19形成了鞋口、后跟罩等。作为此鞋1的特征之一,可举出如下的一点:在闭口端区域10中的鞋底罩2侧,形成了鞋1的起口部10s(图2)。

图2是从鞋底罩2侧观看图1的鞋1的闭口端区域10的附近的部分放大图。在图2中,由单点划线的箭头表示线圈横列方向,由粗线箭头表示线圈的方向。线圈横列方向等于在由横编机进行编织时的针床的长度方向。与此线圈横列方向正交的方向是线圈纵行方向。可以认为线圈纵行方向等于线圈的方向。

如图2所示,本例的闭口端区域10由起口部10s、第一编织物部11、第二编织物部12和C字状编织部13构成。鞋1的起口部10s设置在闭口端区域10中的周向的一区域中,在鞋1的筒轴方向(与闭口端区域10的筒轴方向相同)延伸。在本例中,形成了夹着此起口部10s的第一编织物部11和第二编织物部12。第一编织物部11和第二编织物部12被形成为从起口部10s分支。因此,两编织物部11、12的线圈横列方向与起口部10s的延伸方向相同,但第一编织物部11的线圈的方向和第二编织物部12的线圈的方向成为相互离开的方向。这些起口部10s、第一编织物部11及第二编织物部12,因为被形成为鞋底罩2,所以从脚背侧看不见。因为在鞋底罩2上通常安装树脂制的外部鞋底,所以起口部10s等从外部完全看不见。

第一编织物部11和第二编织物部12由C字状编织部13连接。C字状编织部13由将第一编织物部11的线圈纵行方向的端部的线圈和第二编织物部12的线圈纵行方向的端部的线圈接合的C字状编织形成。即,C字状编织部13被形成为经第一编织物部11和第二编织物部12夹着起口部10s。C字状编织部13的形成方向是从起口部10s的一端侧(鞋1的脚尖侧)朝向起口部10s的另一端侧(鞋1的脚后跟侧)的方向。因此,C字状编织部13的线圈横列方向与闭口端区域10的周向相同,C字状编织部13的线圈的方向朝向鞋1的脚后跟侧。由于C字状编织部13的线圈的方向一致,线圈的方向没有因线圈的增减而紊乱,所以鞋1的外观良好。

与C字状编织部13的线圈纵行方向的终端即闭口端区域10的终端10e连续地编织鞋1的剩余部19。剩余部19能由适当组合地进行筒状编织、C字状编织及线圈折回编织等形成。

图1、2的鞋1由本发明的袋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基于图3、4的编织工序图及图5的图像图说明本发明的袋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例。在本例中使用的横编机是相互相向的前针床和后针床被上下配置成两层的4张针床横编机。在编织工序图中,仅表示4张针床横编机中的下侧的前针床(以下称为FB)和后针床(以下称为BB)。未图示的上侧的前针床和后针床在本例中用于线圈的移动。

图3、4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黑点表示FB、BB的编织针。另外,V标记表示未封闭线圈(线圈的一种),黑圆表示由各编织工序新编织的线圈,倒三角标记表示送线器8、9,直线箭头表示移圈。另外,在各编织工序中进行的编织动作由粗线表示。

在图3的S1中,使送线器8向纸面右侧移动,形成FB和BB交替地被卡定的起口部10s(工序A)。FB和BB偏移0.5间距。作为起口部10s的形成能利用公知的形成方法。在本例中,通过由FB和BB交替地形成线圈,形成了起口部10s,但也可以当在FB或BB上形成了多个线圈之后,将那些线圈分配给FB和BB。

在S2~S6中,编织与在起口部10s中的被卡定FB上的线圈列10F的至少一部分连续的第一编织物部11,并且编织与在起口部10s中的被卡定BB上的线圈列10B的至少一部分连续的第二编织物部12(工序D)。更具体地讲,第一编织物部11在FB中通过反复进行逐渐使编织宽度变窄的折回编织形成。同样,第二编织物部12在BB中通过反复进行逐渐使编织宽度变窄的折回编织形成。下面表示两编织物部11、12的具体的编织步骤。在以后的说明中,将纸面右侧作为起口部10s的一端侧,将纸面左侧作为起口部10s的另一端侧。

在S2中,使FB的编织针和BB的编织针成为相向的状态,使被卡定在FB上的全部的线圈(线圈列10F)向另一端侧移动一针量,并且使被卡定在BB上的全部的线圈(线圈列10B)向另一端侧移动一针量。

在S3中,使送线器8向左方向移动,在通过线圈列10F的移动形成的空针上形成了未封闭线圈(第一加针4)之后,在线圈列10F中的除了另一端侧的两个线圈以外的部分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1线圈横列的第一编织物部11。另外,使另一个送线器9向左方向移动,在通过线圈列10B的移动形成的空针上形成了未封闭线圈(第二加针5)之后,在线圈列10B中的除了另一端侧的两个线圈以外的部分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编织行1线圈横列的第二编织物部12。

在S4中,使送线器8向右侧移动,在S3中形成的第一编织物部11的线圈列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1线圈横列的第一编织物部11。另外,使送线器9向右侧移动,在S3中形成的第二编织物部12的线圈列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1线圈横列的第二编织物部12。通过S3、S4的折回编织,编织成编织宽度方向的长度比起口部10s短的第一编织物部11和第二编织物部12。

S5以后,反复进行与S2~S4同样的编织。在图3中,仅图示与S2和S3对应的S5和S6,与S4对应的编织省略。在S5中,使除了加针4、5以外的全部的线圈向另一端侧移动一针量。在S6中,使送线器8(9)向左方向移动,在通过在S5中的线圈的移动形成的空针上形成了第一加针4(第二加针5)之后,对第一编织物部11(第二编织物部12)进行1线圈横列编织。在S6中的第一编织物部11(第二编织物部12)的编织宽度,比在S3中的第一编织物部11(第二编地部12)的编织宽度短。

在图4的S7中,表示第一编织物部11和第二编织物部12的编织结束了的状态。将在S7中的鞋1的形成状态表示在图5(A)中。如图5(A)所示,以夹着起口部10s的方式形成了第一编织物部11和第二编织物部12。第一编织物部11和第二编织物部12被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S7的被卡定在FB上的线圈构成第一编织物部11的长边11A,被卡定在FB上的第一加针4构成第一编织物部11的短边11B。另一方面,S7的被卡定在BB上的线圈构成第二编织物部12的长边12A,被卡定在BB上的第二加针5构成第二编织物部12的短边12B。如图5(A)所示,由加针4、5构成的短边11B、12B在从FB、BB脱落时成为接近扁平的状态。

S8以后,反复进行将起口部10s的一端侧作为折回侧的C字状编织,从起口部10s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依次将在起口部10s中的FB侧的部分和在起口部10s中的BB侧的部分连接(工序B)。在本例中,因为与起口部10s连续地编织第一编织物部11和第二编织物部12,所以在起口部10s中的FB侧的部分和在起口部10s中的BB侧的部分经第一编织物部11和第二编织物部12间接地连接。下面对具体的编织步骤进行说明。

在S8中,使送线器8往复移动,进行C字状编织。此最先进行的C字状编织的编织范围,包含在第一编织物部11具备的全部的第一加针4和在第二编织物部12具备的全部的第二加针5。通过此C字状编织,在第一加针4和第二加针5的线圈纵行方向连接的C字状编织部13被编织1线圈横列量。

在S9中,在使在S8中编织了的C字状编织部13的线圈移动到一端侧(右侧)之后,使用送线器8进行C字状编织,编织1线圈横列的C字状编织部13。此时,将C字状编织的始端作为第二编织物部12的长边12A的端部线圈的位置,将C字状编织的终端作为第一编织物部11的长边11A的端部线圈的位置。进而,在通过C字状编织部13的移动形成的空针上形成第三加针6和第四加针7。

S10以后,反复进行与S9同样的编织。在S10、S11中,例示三次量的C字状编织。在图5(B)中表示S9~S11的概要的编织图像。无论在哪一个C字状编织中,都在长边11A、12A侧的位置形成了第三加针6和第四加针7,使C字状编织部13的编织宽度增加。第三加针6和第四加针7被设置在C字状编成部13中的第一编织物部11侧和第二编织物部12侧。因此,由于加针6、7与起口部10s及编织物部11、12一起被配置在图2的鞋底罩2侧,所以加针6、7不会损害脚背罩3的外观。

通过反复进行在S9~S11中例示的C字状编织,第一编织物部11和第二编织物部12从起口部10s的一端侧依次由C字状编织部13连接下去。此C字状编织反复进行直到起口部10s的线圈列10F、10B从FB、BB脱落为止。其结果,形成了图2所示的闭口端区域10。

以后,与闭口端区域10的线圈纵行方向的终端10e连续地编织鞋1的剩余部19。剩余部19适当灵活使用筒状编织、C字状编织或折回编织进行编织。

<其他的实施方式>

图5所示的第一编织物部11和第二编织物部12的形状不被特别地限定。例如,第一编织物部11和第二编织物部12也可以是矩形、梯形或山形。也可以使线圈折回编织的编织宽度等变化,使矩形、梯形或山形的形状变形。

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3所示,当反复进行折回编织时,反复进行了线圈的移动和在起口部10s的一端侧形成加针4、5的步骤。与此相对,也可以简单地仅进行折回编织来形成第一编织物部11和第二编织物部12。此外,也可以不编织第一编织物部11和第二编织物部12,通过C字状编织直接连接起口部10s的线圈列10F和线圈列10B。

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4所示,仅说明了使C字状编织部13的编织宽度增加的例子。与此相对,也可以在反复进行C字状编织的途中进行减少。

通过本发明的袋状编织物的编织得到的袋状编织物并不被限定于鞋。例如,袋状编织物既可以是袜子、手袋等,也可以是座套、沙发套、高尔夫球杆的头套等产业物资材料。无论是哪种袋状编织物,都可以在其使用时将起口部10s配置在不醒目的位置。

符号的说明:

1:鞋(袋状编织物)

2:鞋底罩

3:脚背罩

4:第一加针

5:第二加针

6:第三加针

7:第四加针

8、9:送线器

10:闭口端区域

10e:终端

10s:起口部

11:第一编织物部

11A:长边

11B:短边

12:第二编织物部

12A:长边

12B:短边

13:C字状编织部

19:剩余部。

技术分类

06120112266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