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拼插连接的凹岸复合生态护坡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8:38


一种拼插连接的凹岸复合生态护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阶梯式生态护坡结构领域,特别是一种拼插连接的凹岸复合生态护坡。

背景技术

河流在流经弯道时,由于重力和离心力的共同作用,断面内形成横向环流,也称为副流,横向环流与纵向主流运动的叠加,使弯道水流呈螺旋流运动状态。弯道横向环流运动,加剧了泥沙在横断面上的输移,使得凹岸不断被冲刷、凸岸不断发生淤积,增加了河道的弯曲程度,危及堤岸的稳定与安全。

现有技术对于弯道水流的治理工程措施主要是:渠底超高法、复曲线法、斜槛法等。复曲线法,其布置对水流条件变化的适应性较广,但对于已建工程,由于不允许在弯道前后再加设复曲线段,工程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渠底超高法,要求渠底超高逐渐引入,以免发生突然的强烈扰动,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只有在一种流量下得到平衡,在其他流量下仍会发生扰动;斜槛法,多用于已成渠道的补救,但设置斜槛可能会引发气蚀现象。

因此最好在凹岸设置护坡,能够维护岸坡结构稳定和防止水土流失。但是传统的护坡结构工程造价较高,施工难度大,不便于安装,部分护坡形式仍需水下施工,维护难度大。更重要的是,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对景观、环境和生态产生了不利影响,造成了水土环境的恶化,破坏了原有的平衡,甚至严重威胁到人们生产生活所依赖的生态环境。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的护坡结构工程造价较高,施工难度大,不便于安装,部分护坡形式仍需水下施工,维护难度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拼插连接的凹岸复合生态护坡,其包括护坡生态框,所述护坡生态框一面连接第一滑槽,护坡生态框远离第一滑槽一面连接滑柱,护坡生态框一端嵌入连接护坡;拼插机构,所述拼插机构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一面固定连接所述护坡生态框一面,所述第一壳体开设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第一锁止组件,所述第二壳体一面固定连接所述护坡生态框远离所述第一壳体一面,所述第二壳体开设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内设置第二锁止组件;以及,消能机构,所述消能机构设置在所述护坡生态框一面。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拼插连接的凹岸复合生态护坡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和第一壳体连接处开设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二壳体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凸块和第二壳体连接处开设第二容置槽。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拼插连接的凹岸复合生态护坡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锁止组件包括第一圆块和第一拨杆,所述第一圆块外壁活动连接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拨杆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圆块,所述第二锁止组件包括第二圆块和第二拨杆,所述第二圆块外壁活动连接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拨杆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圆块。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拼插连接的凹岸复合生态护坡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腔体内壁固定连接第一拉簧,所述第一拉簧一端固定连接第一拨杆,所述第一腔体内壁固定连接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一端连接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壳体开设第一转动槽,所述第一转动槽内壁活动连接第一拨杆。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拼插连接的凹岸复合生态护坡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腔体内壁固定连接第二拉簧,所述第二拉簧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拨杆,所述第二腔体内壁固定连接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一端连接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壳体开设第二转动槽,所述第二转动槽内壁活动连接第二拨杆。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拼插连接的凹岸复合生态护坡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一面开设第一活动槽,所述第一活动槽内壁活动连接第一拨杆,所述第二壳体一面开设第二活动槽,所述第二活动槽内壁活动连接第二拨杆。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拼插连接的凹岸复合生态护坡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护坡生态框靠近第一拨杆一面固定连接第一箱体,所述第一箱体一面开设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体内壁设置第一底座,所述第一底座一面开设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一面滑动连接第一齿条杆,第一滑槽一面开设第一插槽,滑柱一面开设第一止槽,所述第一箱体靠近第一滑槽一面开设第一锁槽,所述第一止槽和第一锁槽同心设置,所述第三腔体内壁转动连接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啮合连接第一齿条杆,所述第一齿轮外壁固定连接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一端活动连接第一拨片;

所述护坡生态框靠近第二拨杆一面固定连接第二箱体,所述第二箱体一面开设第四腔体,所述第四腔体内壁设置第二底座,所述第二底座一面开设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一面滑动连接第二齿条杆,第一滑槽一面开设第二插槽滑柱一面开设第二止槽,所述第二箱体靠近第一滑槽一面开设第二锁槽,所述第二止槽和第二锁槽同心设置,所述第四腔体内壁转动连接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啮合连接第二齿条杆,所述第二齿轮外壁固定连接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一端活动连接第二拨片。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拼插连接的凹岸复合生态护坡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护坡生态框一面固定连接第一水管,所述第一水管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水管,所述第二水管沿护坡坡度布置。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拼插连接的凹岸复合生态护坡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消能机构包括第一消能墙和第二消能墙,所述第一消能墙一面连接护坡生态框靠近第一滑槽一面,所述第一消能墙一面贯穿另一面开设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消能墙一面连接护坡生态框靠近滑柱一面,所述第二消能墙一面贯穿另一面开设第二通孔。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拼插连接的凹岸复合生态护坡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通孔内壁连接第一支撑条,所述第一支撑条一端固定连接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开设内腔,所述内腔内壁设置弹簧,所述弹簧一端固定连接管道,所述管道外壁滑动连接内腔,所述第二通孔内壁连接第二支撑条,所述第二支撑条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柱,所述第一支撑条圆周阵列分布在连接块外壁,所述第二支撑条圆周阵列分布在连接柱外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该种凹岸复合生态护坡通过在护坡生态框外壁设置拼插机构,通过拼插机构可以将两个护坡生态框快速连接安装在一起,使生态护坡更牢固,通过方便的拼插卡接既能降低施工难度,又够快速固定护坡生态框,不会被流水轻易冲散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壳体203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箱体109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消能机构侧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消能机构整体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消能机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实施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单个护坡生态框的整体示意。

图10为本发明的实施俯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单个护坡生态框排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2、图8~10,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拼插连接的凹岸复合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包括,护坡生态框100,护坡生态框100一面连接第一滑槽101,护坡生态框100远离第一滑槽101一面连接滑柱102,第一滑槽101和滑柱102设置不少于一个,护坡生态框100一端嵌入连接护坡,通过第一滑槽101和滑柱102将两个护坡生态框100连接在一起。

本发明设置在水流转弯的凹岸a处,每层阶梯的整体高度由岸边向河流方向逐级递减。护坡整体长度是从河流开始转弯处开始,到河流结束转弯处为止。当相对水深z/h≤0.2时,弯道的横向环流方向是冲击凸岸6的,所以在凹岸a相对水深z/h=0.2以上设置直角阶梯,在相对水深z/h<0.2以下,不设置护坡,保持河岸原有土体,留下天然空间以便水中生物筑巢及生长,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阶梯的个数根据工程实际高度设置,考虑到护坡的强度与稳定性,台阶的个数不宜过多。台阶的宽与高相等。在每个台阶上铺设土工布g,土工布g有良好的透水性,能够将弯道水流冲击凹岸a的多余水流排出,又能有效地截流土颗粒,保持整个护坡的稳定。同时,当弯道水流对护坡冲刷时,能有效的将集中应力扩散、传递或分解,防止护坡的土体受外力作用而破坏。

如图8、9所示,在每个台阶上设置护坡生态框100。护坡生态框100的宽度是单个台阶宽度的3/2倍,将多出台阶宽度的部分嵌入到护坡内,护坡生态框100的高度是单个台阶高度2/3,在每个台阶的高处预留一定的空间填充土壤d,用以保护植被b的根部。并根据凹岸a护坡的长度确定护坡生态框100的个数,为了护坡生态框100的整体连接强度和抗冲刷能力考虑,护坡生态框100的个数不宜过多。若是护坡的长度较长或者定制护坡生态框100的长度有限制,需要将两个护坡生态框100并排放置时,为了增加相邻两个护坡生态框100的整体联结强度,在护坡生态框100的对立面面都设置了拼插机构200。

拼插机构200,拼插机构200包括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3,第一壳体201一面固定连接护坡生态框100一面,第一壳体201开设第一腔体201a,第一腔体201a内设置第一锁止组件202,第二壳体203一面固定连接护坡生态框100远离第一壳体201一面,第二壳体203开设第二腔体203a,第二腔体203a内设置第二锁止组件204,相邻两个护坡生态框100通过拼插机构200,将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3端口对齐,第一滑槽101起到导向作用,将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3拼插到一起后,第一锁止组件202和第二锁止组件204顺势锁住,使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3无法分开,增强了相邻护坡生态框100的整体联结强度。

当水流冲刷凹岸a时,凹岸a上设置的由高到低的台阶可以使水流能量逐级递减和减小水流向下的流速,从而减小了对表层种植的植物的冲刷。

护坡生态框100的四周结构框架为长方体结构,但是底面要设置成空槽e结构形式,用以排出护坡生态框100内多余水分。护坡生态框100可以采用混凝土材质,框架厚度为0.5m。护坡生态框100的内部水平放置一半高度的碎石填充物c,增加护坡生态框100的重量,从而增加整个护坡结构的稳定性。在碎石填充物c上铺设剩下一半高度的土壤d,用以种植植被b,植被b的植物一般选择能够固土护坡、防治水土流失的植物,可根据当地土质和气候选择具体的种类,例如狼尾草、蒲苇、石竹、芒草、马鞭草、坡地毛冠草等等,这些植物适应性强,具有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的作用,都是良好的环保树种,还具有坡地观赏价值和护坡的作用。

消能机构300,消能机构300设置在护坡生态框100一面;由于凹岸a处的横向环流能量大部分已通过阶梯状的护坡形式消除,但是凹岸a处的生态护坡对于弯道纵向主流的抗冲刷能力很差,所以需在凹岸a的护坡上设置消能机构300,如图10所示,根据河流实际年平均流量,按照一定的距离,在每隔一段护坡阶梯长度上设置一段消能机构300,每一竖列的消能机构300间隔的距离不宜过长,从而影响消能效果。按照水流方向,从护坡开始处到凹岸a曲率最大的一点处,消能机构300的高度是逐级递增的,从凹岸a曲率最大的一点处到护坡结束段,消能机构300的高度是逐级递减的。逐级变化的消能机构300高度,使得纵向主流的能量减小,同时也能减少水流对于坡面的冲刷。

实施例2

参照图1~图4,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该实施例基于上一个实施例。

第一壳体201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凸块205,第一凸块205和第一壳体201连接处开设第一容置槽205a,第二壳体203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凸块206,第二凸块206和第二壳体203连接处开设第二容置槽206a(如图3所示)。

其中,第一凸块205和第二凸块206起到导向和推动作用,第一容置槽205a和第二容置槽206a均设置为半圆球形槽。

进一步的,第一锁止组件202包括第一圆块202a和第一拨杆202b,第一圆块202a外壁活动连接第一容置槽205a,第一拨杆202b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圆块202a,第二锁止组件204包括第二圆块204a和第二拨杆204b,第二圆块204a外壁活动连接第二容置槽206a,第二拨杆204b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圆块204a;第一锁止组件202是以第一圆块202a为圆心在第一容置槽205a内转动,第二锁止组件204是以第二圆块204a为圆心在第二容置槽206a内转动。

进一步的,第一腔体201a内壁固定连接第一拉簧207,第一拉簧207一端固定连接第一拨杆202b,第一腔体201a内壁固定连接第一挡板208,第一挡板208一端连接第一容置槽205a,第一容置槽205a壳体开设第一转动槽205a-1,第一转动槽205a-1内壁活动连接第一拨杆202b。

较佳的,第一锁止组件202的起始状态是部分第一圆块202a在第一容置槽205a外,第一拨杆202b被第一拉簧207拉住停靠在第一挡板208一面。

进一步的,第二腔体203a内壁固定连接第二拉簧209,第二拉簧209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拨杆204b,第二腔体203a内壁固定连接第二挡板210,第二挡板210一端连接第二容置槽206a,第二容置槽206a壳体开设第二转动槽206a-1,第二转动槽206a-1内壁活动连接第二拨杆204b。

较佳的,第二锁止组件204的起始状态是部分第二圆块204a在第二容置槽206a外,第二拨杆204b被第二拉簧209拉住停靠在第二挡板210一面。

第一壳体201一面开设第一活动槽201b,第一活动槽201b内壁活动连接第一拨杆202b,第二壳体203一面开设第二活动槽203b,第二活动槽203b内壁活动连接第二拨杆204b。

其中,当第二凸块206进入到第一腔体201a内,第二凸块206推动第一圆块202a,带动第一拨杆202b在第一活动槽201b内壁活动;第一凸块205进入到第二腔体203a内,第一凸块205推动第二圆块204a,带动第二拨杆204b在第二活动槽203b内壁活动。

护坡生态框100靠近第一拨杆202b一面固定连接第一箱体103,第一箱体103一面开设第三腔体103a,第一箱体103靠近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3的一面为空,第三腔体103a内壁设置第一底座104,第一底座104一面开设第二滑槽104a,第二滑槽104a一面滑动连接第一齿条杆105,第一滑槽101一面开设第一插槽101a,滑柱102一面开设第一止槽102a,第一箱体103靠近第一滑槽101一面开设第一锁槽103b,第一止槽102a和第一锁槽103b同心设置,第三腔体103a内壁转动连接第一齿轮106,第一齿轮106啮合连接第一齿条杆105,第一齿轮106外壁固定连接第一连杆107,第一连杆107一端活动连接第一拨片108,第一拨片108连接第一连杆107连接处开口向第一齿条杆105(如图2所示),拨动第一拨片108,第一连杆107带动第一齿轮106,第一齿轮106转动推动第一齿条杆105,将第一齿条杆105从第一锁槽103b推入第一滑槽101进入第一止槽102a;

护坡生态框100靠近第二拨杆204b一面固定连接第二箱体109,第二箱体109一面开设第四腔体109a,第二箱体109靠近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3的一面为空,第四腔体109a内壁设置第二底座110,第二底座110一面开设第三滑槽110a,第三滑槽110a一面滑动连接第二齿条杆111,第一滑槽101一面开设第二插槽101b,滑柱102一面开设第二止槽102b,第二箱体109靠近第一滑槽101一面开设第二锁槽109b,第二止槽102b和第二锁槽109b同心设置,第四腔体109a内壁转动连接第二齿轮112,第二齿轮112啮合连接第二齿条杆111,第二齿轮112外壁固定连接第二连杆113,第二连杆113一端活动连接第二拨片114,第二拨片114连接第二连杆113连接处开口向第二齿条杆111(如图4所示),拨动第二拨片114,第二连杆113带动第二齿轮112,第二齿轮112转动推动第二齿条杆111,将第二齿条杆111从第二锁槽109b推入第一滑槽101进入第二止槽102b。

综上,为了将两个护坡生态框100连接的更加牢固,将护坡生态框100嵌入凹岸a,护坡生态框100一面的第一壳体201与另一护坡生态框100一面的第二壳体203拼插连接,第一凸块205进入第二腔体203a,第一凸块205推动第一圆块202a在第一容置槽205a转动,同时第一拨杆202b将第一拉簧207拉起,第一圆块202a和第一凸块205一面平齐;第二凸块206进入到第一腔体201a内,第二凸块206推动第二圆块204a在第二容置槽206a转动,同时,第二拨杆204b将第二拉簧209拉起,第二圆块204a一面和第二凸块206一面平齐,当第一容置槽205a和第二容置槽206a两面完全对齐时,第一圆块202a和第二圆块204a形成一个整圆块,两个容置槽路径相通,此时,第一拉簧207拉回第一拨杆202b并带动第一圆块202a运动至第二容置槽206a内,第一拨杆202b停靠在第一挡板208一面;第二拉簧209拉回并带动第二圆块204a运动至第一容置槽205a内,第二拨杆204b停靠在第二挡板210一面,第一圆块202a和第二圆块204a分别在第二容置槽206a和第一容置槽205a内,此时将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3互相卡住锁紧;

在第一拨杆202b和第二拨杆204b在运动的时候,第一拨杆202b向下拨动第一拨片108(如图2所示),第一拨片108带动第一齿轮106,第一齿轮106在齿轮齿条的配合下,将第一齿条杆105推送至第一止槽102a和第一插槽101a内,将第一滑槽101和滑柱102锁住;第二拨杆204b向下拨动第二拨片114(如图4所示),第二拨片114带动第二齿轮112,第二齿轮112在齿轮齿条的配合下,将第二齿条杆111推送至第二止槽102b和第二插槽101b内,将第一滑槽101和滑柱102锁住;通过这一单元设计,第一滑槽101和滑柱102又会在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3方向上锁住,使相邻两个护坡生态框100紧密连接。

实施例3

参照图5~图7、图11,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该实施例基于上一个实施例。

护坡生态框100一面固定连接第一水管115,第一水管115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水管116,第二水管116沿护坡坡度布置。

消能机构300包括第一消能墙301和第二消能墙302,第一消能墙301一面连接护坡生态框100靠近第一滑槽101一面,第一消能墙301一面贯穿另一面开设第一通孔301a,第二消能墙302一面连接护坡生态框100靠近滑柱102一面,第二消能墙302一面贯穿另一面开设第二通孔302a,开设第一通孔301a和第二通孔302a可以使水流流通。

第一通孔301a内壁连接第一支撑条303,第一支撑条303一端固定连接连接块304,连接块304开设内腔304a,内腔304a内壁设置弹簧304b,弹簧304b一端固定连接管道305,管道305外壁滑动连接内腔304a,管道305通过弹簧304b在内腔304a滑动,管道305远离连接块304一面设置圆角,第二通孔302a内壁连接第二支撑条306,第二支撑条306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柱307,第一支撑条303圆周阵列分布在连接块304外壁,第二支撑条306圆周阵列分布在连接柱307外壁。

综上,将相邻的两个护坡生态框100连接在一起,第一消能墙301和第二消能墙302通过管道305和连接柱307连在一起;将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3拼插连接的时候,连接柱307通过管道305一面的圆角将管道305向内挤压,挤压到一定位置时,连接柱307进入管道305内,此时弹簧304b将管道305顶出,连接柱307正好卡接在管道305内,更进一步的将相邻的两个护坡生态框100连接在一起,不会轻易被流水冲刷分散开。

按照水流方向,在砌筑第一竖列的消能机构300时,要每隔1/5单个阶梯宽度的距离砌筑消能机构300,使弯道纵向主流能够水平通过预留的间隔,若是设置连续消能机构300,容易造成纵向水流壅高从而对相邻的护坡生态框100造成冲刷,而且两个消能机构300之间的间隔形成了突扩口的结构形式,能对纵向主流进行一定的消能。在砌筑第二竖列的消能机构300时,第二竖列消能机构300的中心位于第一竖列消能机构300形成的间隔中间,第二竖列消能机构300的长度是第一竖列消能机构300间隔距离的3倍长。砌筑的第三竖列的消能机构300的布置形式与第一竖列的消能机构300的布置形式一样,砌筑的第四竖列的消能机构300的布置形式与第二竖列的消能机构300的布置形式一样,两个竖列的消能机构300的布置形式为一组,接下来的消能机构300的布置形式以此类推。这样使得弯道的纵向主流经过消能机构300的布置结构时,像入了迷宫一样,使得水流相互碰撞,从而达到消能的目的。单个消能机构300的长度、宽度和高度都根据实际水流条件确定,消能机构300的材料为混凝土结构,能够很好抵抗弯道水流的冲刷。

在单个消能机构300的迎水流一侧上可采用轮胎等橡胶材料,能够有一定的缓冲和减小水流的能量作用。同时当弯道水流经过消能机构300的通孔时,水流的流态会变得非常复杂,水流相互碰撞,从而达到消能的目的。而且轮胎采用废弃轮胎,使得护坡结构成本低,对废弃轮胎起到重复利用的目的。消能机构300本身的设置也能够将弯道水流进行一定的消能。

当弯道纵向主流撞击到消能机构300或者下雨时,会有一部分水流被反弹或者下雨积留在护坡生态框100内,所以需要在护坡上设置排水装置,防止水积留造成护坡结构的松动和表层土壤的流失。为了快速排出撞击到消能机构300进行反弹的那部分水流,需在消能机构300的迎水流一侧下端设置斜坡排水槽j,第一水管115是用混凝土进行浇筑的半圆柱状排水槽,出口设置在相对水深z/h<0.2不设置护坡段的中心处,利用护坡的坡度,将水流快速排出到河流中。由于每个护坡生态框100的底部都设置了空槽e,所以在空槽e处安装第一水管115。第一水管115的长度一直到与第二水管116相接,第二水管116一直沿着护坡的坡度布置,能够将弯道水流冲刷护坡余留下的水或者雨水及时排出护坡外。将第二水管116出口设置在相对水深z/h<0.2不设置护坡段的中心处,并在第二水管116出口的外侧安装转块k,转块k的直径是第二水管116出口直径的1.3倍,所以即使弯道水流由于水位差的影响,水流从第二水管116出口处流入护坡,但是由于转块k的直径大于第二水管116的直径,外部水流无法从第二水管116出口处流入到护坡内,但是护坡内部的水流冲击转块k,使得转块k旋转,可以将护坡内部水流排出护坡外。第一水管115、第二水管116和转块k的材质可采用PVC硬塑料,可以有效抗水流侵蚀,使用寿命较长。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发明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分类

06120115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