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马铃薯“立体错位密植”的种植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17:49


一种马铃薯“立体错位密植”的种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马铃薯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马铃薯“立体错位密植”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是粮、菜、饲和工业原料兼用型经济作物,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应性强,抗旱耐瘠薄,在我国各生态区域大面积种植。2015年,中国实施马铃薯主粮化,主食加工型马铃薯种植面积逐步增加,亩产干物质、薯块均匀化与优质化成为主食加工型马铃薯主要评价指标,以商品薯生产为目标的马铃薯生产模式不在适用主食化加工型马铃薯栽培需要。

传统的马铃薯种植技术为垄上双行种植,该种植方式在现有垄膜覆盖和膜下滴灌栽培模式下,马铃薯植株空间占有较高,株距与行距、垄行距与沟行距的距离相差较大,导致马铃薯块茎空间占有量差异较大,导致薯块出现特大薯、畸形薯数量增大,并出现空心薯,薯块均匀度降低。

因此,探索一种高效且适宜集约管理的马铃薯错位密植种植模式极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马铃薯立体错位密植的种植方法。该方法针对以主食加工型马铃薯和全粉(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对亩产干物质含量的需要、以及马铃薯种薯对亩产薯块芽眼数量的要求为目标,本发明将传统的垄上平行双行变为立体错位排布三行,密度增大,生长有效空间基本不变,空间利用率提高;特大薯块减少,降低空心薯块和畸形薯块减少;极小薯块和大中薯块数量增加,增产提效;亩产干物质量提高,品质提升;有效芽眼数增大,种薯繁育。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马铃薯立体错位密植的种植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土地耕作:在封冻前10~20d进行深松;在播种前20d,施肥后旋耕耙耱;

S2、种薯处理:播种前10~15d,开窖通风,分拣种薯;先用生石灰粉对种薯的切块区域消毒,然后开始切块,切块时剔除病薯、烂薯和损伤薯块,保持切块大小均匀,芽眼居中,得到块茎;将所述块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旱地宝混合进行拌种,拌种后摊晾,得到待播种块茎;

S3、播种、立体错位密植:在耕层温度高于6℃时,进行起垄、将S2中得到的待播种块茎播种,并进行大垄覆膜、垄膜下设有滴灌带,在垄顶播种1行,在垄两侧以平行方式分别播种1行,从俯视看,待播种块茎以“X”网型分布,从剖面看,待播种块茎的排布为倒立的错位“V”型;播种后,垄顶的待播种块茎与垄两侧的待播种块茎的剖面高度差为3~5cm;

S4、中期管理:出苗后,进行查苗补苗;现蕾期培土,进行中耕除草;

S5、摘花打顶:在马铃薯花铃期进行摘花或打顶抑制生长;

S6、进行虫害防控;

S7、收获整地:在早霜前收获完毕,收获时在地块中晾晒后装袋。

优选地,S1中所述深松的深度为35cm~40cm;所述旋耕的深度为20~30cm;所述施肥的种类和用量为:N 120kg/hm

优选地,S2中单个所述块茎的重量为25~35g;所述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旱地宝的总重量与块茎的重量比为8~10g/kg;所述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旱地宝的重量比为1:3。

优选地,S3中所述垄顶和垄两侧的播深均为8~10cm;所述大垄覆膜的方法为:地膜的覆盖部分为从垄顶到垄侧一半,垄侧下半部分不覆膜,垄侧地膜用土压实,每隔5~6m横压土腰带,防止大风揭膜。

优选地,所述地膜为黑色聚乙烯薄膜,所述地膜的宽度为120cm,厚度为0.01mm。

优选地,S3中所述滴灌带为内镶贴片式滴灌带,管壁厚度为0.25mm,出水口距离为30cm,流量为3.0L。

优选地,S3中所述垄的高度为35cm,垄距为135cm;所述株距为25~30cm,沟行距为55cm,株行距为40cm+40cm。

优选地,S4中所述培土的厚度4~6cm

优选地,S6中所述虫害防控是对蚜虫、蛴螬、金针虫和地老虎进行防控。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立体错位密植模式,在对马铃薯植株空间占有、地下块茎生长空间和水肥利用影响较小的情况下,通过播种摆布方式改变使种植密度提高39.8%,同时提高亩产;立体错位密植对马铃薯干物质含量、营养构成和品质影响不大,通过增产提高了亩产淀粉、干物质量,对以淀粉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全粉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和主食化马铃薯生产有巨大经济前景。

2、本发明立体错位密植使种植密度提高39.8%,且垄沟行距和垄面行距基本一致,单个马铃薯植株空间占有量均匀。收获的马铃薯块茎特大薯和小薯块茎急剧减少,大中薯块茎数量大幅增加,总块茎数量提高,单个马铃薯芽眼数量因品种而异,立体错位密植使亩产芽眼个数增加,有效种用薯数量增大,在马铃薯制种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也适宜块茎数量少或生长缓慢的特色马铃薯生产。

适宜种薯和主食型商品薯生产:密度增大,生长有效空间基本不变,空间利用率提高;特大薯块减少,降低空心薯块和畸形薯块减少;极小薯块和大中薯块数量增加,增产提效;亩产干物质量提高,品质提升;有效芽眼数增大,种薯繁育。

3、本发明种植方法操作中垄上两个边行向垄两侧扩展,由垄顶移到垄侧播种,然后在垄顶中央错位增加播种一行,操作简单,实用性强,推广应用前景较好。

4、本发明立体错位密植是在垄上平行双行栽培的改进中发明,其耕作、起垄、覆膜、施肥、防控和收获等过程适宜机械化管控,适宜机械化融合种植,能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人工,实现集约化生产,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立体错位密植种植方法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立体错位密植种植方法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传统垄上双行种植方法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马铃薯淀粉积累期的图片。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马铃薯淀粉积累期的图片。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马铃薯块茎膨大期(花铃期)的图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于2018-2019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香泉村进行。

本实施例的马铃薯立体错位密植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土地耕作:在封冻前10d进行深松,深松的深度为35cm;在播种前20d,施肥后旋耕耙耱,旋耕的深度为20cm;所述施肥的种类和方法为:N 120kg/hm

S2、种薯处理:播种前10d,开窖通风,提温晾晒,新芽萌发,分拣种薯;先用生石灰粉对种薯的切块区域消毒,然后开始切块,切块时剔除病薯、烂薯和损伤薯块,保持切块大小均匀,芽眼居中,得到块茎,单个所述块茎的重量为25~35g;将所述块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旱地宝混合进行拌种,拌种后摊晾2d,得到待播种块茎;

所述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旱地宝的总重量与块茎的重量比为8~10g/kg;所述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旱地宝的重量比为1:3;切块工具用质量分数为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每30min更换一次切块工具;

S3、播种、立体错位密植(图1、2所示):在4月中旬进行起垄,将S2中得到的待播种块茎播种,并进行大垄覆膜、垄膜下设有滴灌带,在垄顶播种1行,在垄两侧以平行方式分别播种1行,从俯视看,待播种块茎以“X”网型分布,从剖面看,待播种块茎的排布为倒立的错位“V”型;播种后,垄顶的待播种块茎与垄两侧的待播种块茎的剖面高度差为4cm;垄顶和垄两侧的播深均为10cm,密度为72700株/hm

所述大垄覆膜的方法为:地膜的覆盖部分为从垄顶到垄两侧一半,垄两侧下半部分不覆膜,垄两侧地膜用土压实,每隔5m横压土腰带,防止大风揭膜;所述地膜为黑色聚乙烯薄膜,宽度为120cm,厚度为0.01mm;所述滴灌带为内镶贴片式滴灌带,管壁厚度0.25mm,出水口距离为30cm,流量为3.0L;垄的高度为35cm,垄距为135cm,垄面宽70cm;株距为30cm,沟行距为55cm,株行距为40cm+40cm;垄行距为40cm;

S4、中期管理:种植后25d出苗,进行查苗补苗,对未破膜的植株进行人工掏苗,缺苗处人工补苗,确保出苗率95%以上;现蕾期培土厚度为4cm,并进行中耕机械除草,垄上杂草人工拔除;封垄后剩余杂草被马铃薯封闭在植株下面,缺少光照而死亡或不能成熟;

S5、摘花打顶:立体错位密植后,秋季降雨增多容易引起植株徒长,不利于地下部薯块生长与干物质积累;在马铃薯花铃期进行摘花或打顶抑制生长,优化营养在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均衡分配;

S6、进行虫害防控:对蚜虫、蛴螬、金针虫和地老虎进行防治,蚜虫为地上害虫,从6月下旬开始,用60%腚虫咪乳液1000倍液防治,20d一次;如果发现蚜虫集中植株或有翅蚜虫迁飞迹象,用60%腚虫咪乳液800倍液防治,2d后用32%核苷·溴·吗啉胍700倍液+4‰磷酸二氢钾溶液喷雾,连续2次;蛴螬、金针虫和地老虎为地下害虫,用质量比为1:3的1%敌百虫粉剂和黄土混合撒施,混合后的用量为20kg/hm

S7、收获整地:早霜前收获完毕;采用机械杀秧:杀秧机割除或粉碎茎叶,地表晾晒2d后收获;收获时严格剔除病烂薯和伤薯,在地块中晾晒2h后装袋,低层堆放,晾晒4d后入窖。

将传统模式(如图3所示)在垄面上2行平行种植(密度为52000株/hm

种植后,结果显示:处理1(传统模式)种植2个月后,调查出苗,出苗率95.5%;种植4个月后,调查成苗率,成苗率91.3%,亩成苗数3165株;收获后调查薯块特性,特大薯块率:10.56%,大中薯率79.77%,特小薯率9.67%,畸形薯率0.86%,空心薯较多,产量1986.58kg,干物质含量18.66%,亩产干物质370.70kg;

处理2平行密植种植2个月后,出苗率95.3%,种植4个月后,成苗率83.8%,亩成苗数4060株,特大薯块率:4.56%,大中薯率85.22%,特小薯率10.22%,畸形薯率0.45%,空心薯较少,产量2282.46kg,干物质含量18.25,亩产干物质416.55kg;

处理3立体错位密植种植2个月后,出苗率95.6%,种植4个月后,成苗率90.7%,亩成苗数4396株,特大薯块率5.48%,大中薯率87.3%,特小薯率7.22%,畸形薯率0.34%,空心薯较少,产量2356.08kg,干物质含量19.21%,亩产干物质452.6kg。

在垄上双行的传统模式中(处理1)发现,马铃薯植株前期快速徒长匍匐,后期叶片较早枯黄,因此在改变空间排布的同时,减少基施化肥量,在基施肥料中增加有机肥和微量元素,并结合中耕。由于处理3立体错位密植后,马铃薯空间占有量较垄上双行变小,马铃薯不同块茎膨大速率与营养吸收更加均匀,大中薯块率增加,特大薯块减少,空心薯块率降低。

垄上3行平行(处理2)和立体错位3行(处理3)相比,平行3的株距、垄行距和沟行距在同一平行平面,单株空间占有量极小,出苗较迟或者部分生长过缓的植株提前死亡,降低成苗率。同样,这些出苗较迟或者部分生长过缓的植株在对光利用和营养吸收利用不均衡,导致薯块畸形数量增加。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于2020年度-2021年度,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香泉村进行,试验面积为3hm

本实施例的马铃薯立体错位密植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土地耕作:在封冻前20d进行深松,深松的深度为40cm;在播种前20d,施肥后旋耕耙耱,旋耕的深度为30cm;所述施肥的种类和用量为:N 120kg/hm

S2、种薯处理:播种前15d,开窖通风,提温晾晒,新芽萌发,分拣种薯;先用生石灰粉对种薯的切块区域消毒,然后开始切块,切块时剔除病薯、烂薯和损伤薯块,保持切块大小均匀,芽眼居中,得到块茎,单个所述块茎的重量为25~35g;将所述块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旱地宝混合进行拌种,拌种后摊晾3d,得到待播种块茎;

所述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旱地宝的总重量与块茎的重量比为8~10g/kg;所述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旱地宝的重量比为1:3;切块工具用质量分数为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每45min更换一次切块工具;

S3、播种、立体错位密植:在4月中旬进行起垄播种,并进行大垄覆膜、垄膜下设有滴灌带,在垄顶播种1行,在垄两侧以平行方式分别播种1行,从俯视看,待播种块茎以“X”网型分布,从剖面看,待播种块茎的排布为倒立的错位“V”型;播种后,垄顶的待播种块茎与垄两侧的待播种块茎的剖面高度差为3cm;垄顶和垄两侧的播种深度为9cm,密度为72700株/hm

所述大垄覆膜的方法为:地膜的覆盖部分为从垄顶到垄侧一半,垄侧下半部分不覆膜,垄侧地膜用土压实,每隔6m横压土腰带,防止大风揭膜;所述地膜为黑色聚乙烯薄膜,宽度为120cm,厚度为0.01mm;所述滴灌带为内镶贴片式滴灌带,管壁厚度为0.25mm,出水口距离为30cm,流量为3.0L;垄的高度为35cm,垄距为135cm;株距为25cm,沟行距为55cm,株行距为40cm+40cm;垄行距为40cm;

S4、中期管理:种植后31d出苗,进行查苗补苗,对未破膜的植株进行人工掏苗,缺苗处人工补苗,确保出苗率95%以上;现蕾期培土厚度为6cm,并进行中耕机械除草,垄上杂草人工拔除;封垄后剩余杂草被马铃薯封闭在植株下面,缺少光照而死亡或不能成熟;

S5、摘花打顶:立体错位密植后,秋季降雨增多容易引起植株徒长,不利于地下部薯块生长与干物质积累;在马铃薯花铃期进行摘花或打顶抑制生长,优化营养在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均衡分配;

S6、进行虫害防控:对蚜虫、蛴螬、金针虫和地老虎进行防治,蚜虫为地上害虫,从6月下旬开始,用60%腚虫咪乳液1000倍液防治,20d一次;如果发现蚜虫集中植株或有翅蚜虫迁飞迹象,用60%腚虫咪乳液800倍液防治,2d后用32%核苷·溴·吗啉胍700倍液+4‰磷酸二氢钾溶液喷雾,连续2次;蛴螬、金针虫和地老虎为地下害虫,用质量比为1:3的1%敌百虫粉剂和黄土混合撒施,混合后的用量为20kg/hm

S7、收获整地:早霜前收获完毕;采用机械杀秧:杀秧机割除或粉碎茎叶,地表晾晒2d后收获;收获时严格剔除病烂薯和伤薯,在地块中晾晒3h后装袋,低层堆放,晾晒4d入窖。

结果表明,本实施例立体错位密植长势良好,种植2个月后,平均出苗率94.9%,种植4个月后,成苗率90.6%,马铃薯收获后,亩成苗数4412株,特大薯块率:4.92%,大中薯率88.13%,特小薯率6.95%,畸形薯率0.48%,产量2426.72kg。较传统模式两年平均增产19.42%,对应资料投入增加100元,亩产值增加656元,投产比增加46.7%。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于2020年度-2021年度,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宁远镇红土窑村进行,试验面积为1hm

本实施例的马铃薯立体错位密植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土地耕作:在封冻前15d进行深松,深松的深度为37cm;在播种前20d,施肥后旋耕耙耱,旋耕的深度为25cm;所述施肥的种类和用量为:N 120kg/hm

S2、种薯处理:播种前13d,开窖通风,提温晾晒,新芽萌发,分拣种薯;先用生石灰粉对种薯的切块区域消毒,然后开始切块,切块时剔除病薯、烂薯和损伤薯块,保持切块大小均匀,芽眼居中,得到块茎,单个所述块茎的重量为25~35g;将所述块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旱地宝混合进行拌种,拌种后摊晾2.5d,得到待播种块茎;

所述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旱地宝的总重量与块茎的重量比为8~10g/kg;所述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旱地宝的重量比为1:3;切块工具用质量分数为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每37min更换一次切块工具;

S3、播种、立体错位密植:在5月初进行起垄播种,并进行大垄覆膜、垄膜下设有滴灌带,在垄顶播种1行,在垄两侧以平行方式分别播种1行,从俯视看,待播种块茎以“X”网型分布,从剖面看,待播种块茎的排布为倒立的错位“V”型;播种后,垄顶的待播种块茎与垄两侧的待播种块茎的剖面高度差为5cm;垄顶和垄侧的播种深度为8cm,密度为72700株/hm

所述大垄覆膜的方法为:地膜的覆盖部分为从垄顶到垄两侧一半,垄两侧下半部分不覆膜,垄两侧地膜用土压实,每隔5.5m横压土腰带,防止大风揭膜;所述地膜为黑色聚乙烯薄膜,宽度为120cm,厚度为0.01mm;所述滴灌带为内镶贴片式滴灌带,管壁厚度为0.25mm,出水口距离为30cm,流量为3.0L;垄的高度为35cm,垄距为135cm;株距为27cm,沟行距为55cm,株行距为40cm+40cm;垄行距为40cm;

S4、中期管理:种植后28d出苗,进行查苗补苗,对未破膜的植株进行人工掏苗,缺苗处人工补苗,确保出苗率95%以上;现蕾期培土厚度为5cm;并进行中耕机械除草,垄上杂草人工拔除;封垄后剩余杂草被马铃薯封闭在植株下面,缺少光照而死亡或不能成熟;

S6、摘花打顶:立体错位密植后,秋季降雨增多容易引起植株徒长,不利于地下部薯块生长与干物质积累;在马铃薯花铃期进行摘花或打顶抑制生长,优化营养在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均衡分配;

S5、进行虫害防控:对蚜虫、蛴螬、金针虫和地老虎进行防治,蚜虫为地上害虫,从6月下旬开始,用60%腚虫咪乳液1000倍液防治,20d一次;如果发现蚜虫集中植株或有翅蚜虫迁飞迹象,用60%腚虫咪乳液800倍液防治,2d后用32%核苷·溴·吗啉胍700倍液+4‰磷酸二氢钾溶液喷雾,连续2次;蛴螬、金针虫和地老虎为地下害虫,用质量比为1:3的1%敌百虫粉剂和黄土混合撒施,混合后的用量为20kg/hm

S7、收获整地:早霜前收获完毕;采用机械杀秧:杀秧机割除或粉碎茎叶,地表晾晒2d后收获;收获时严格剔除病烂薯和伤薯,在地块中晾晒2.5h后装袋,低层堆放,晾晒4d入窖。

结果表明,本实施例立体错位密植长势良好,种植2个月后,平均出苗率93.9%,种植4个月后,成苗率89.2%,马铃薯收获后,亩成苗数4232株,特大薯块率:4.58%,大中薯率87.87%,特小薯率7.55%,畸形薯率0.84%,产量2256.08kg。较传统模式产量增加15.62%,亩投入增加90元,亩产值增加475元,投产比增加48.2%。

实施例1-3中使用的微量元素为高产营养全能型-微量元素水溶肥料,购于恩特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使用的生物菌肥为十亿活菌土壤修复菌剂,购于雷邦斯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11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