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荔枝菌培养基、培养方法及培养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2:40


一种荔枝菌培养基、培养方法及培养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荔枝菌培养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荔枝菌培养基、培养方法及培养设备。

背景技术

荔枝菌是一种与白蚁共生的食用菌,仅生长于白蚁巢之上,必须与白蚁共生,是白蚁巢中的优势菌种。白蚁巢中的白蚁一旦死亡,荔枝菌在废巢中也将无法生存,与其他食用真菌相比,蚁巢具有高湿度、高二氧化碳浓度的特点。

而目前公开的荔枝菌培养基只能做到为菌丝生产提供与白蚁巢类似的营养物质,却无法提供一个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的生长环境,导致荔枝菌培养成功率低,出菇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所述的缺点,提供一种荔枝菌培养基、培养方法及培养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具体方案如下: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荔枝菌培养基,包括第一培养基、第二培养基和第三培养基;第一培养基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水22-30份、玉米秸15-25份、菜籽饼6-9份、豆粕5-8份、白蚁菌圃1-3份、石膏0.5-0.8份、硫酸镁0.3-0.4份和磷酸二氢钾0.1-0.15份;

第二培养基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水35-45份、葡萄糖15-20份、无水乙醇2-4份和酵母膏1-2份;

第三培养基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碳酸钙60-80份和环氧树脂2-4份。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应用上述的荔枝菌培养基的培养设备,包括具有内槽和外环槽的培养槽,以及设于培养槽的开口位置并将培养槽分隔为第一密闭空间和第二密闭空间的浓度调节装置;内槽设有位于第一密闭空间的第一培养基,外环槽设有位于第二密闭空间的第二培养基,第二密闭空间内设有刮料片;

浓度调节装置包括位于第一密闭空间的传感器和升降设于第二密闭空间的第三培养基,第三培养基与刮料片抵接。

可选地,培养槽的外侧壁设有由外界向第二密闭空间单向导通的第一阀片,浓度调节装置设有由第二密闭空间向第一密闭空间单向导通的第二阀片和由第一密封空间向外界单向导通的第三阀片。

可选地,第一阀片设于刮料片的下方。

可选地,浓度调节装置还包括盖合在培养槽上的上盖、弹性升降连接在上盖内侧的升降环架和设于上盖顶部的环状电磁铁;升降环架位于外环槽内,传感器设于上盖内侧的中心,多个第三培养基沿周向均布在升降环架的底部,多个第二阀片均布于升降环架上,第三阀片设于上盖顶部的中部;

多个刮料片沿周向均布在一个刮料环上,刮料环固定在外环槽的槽壁上并位于升降环架的下方。

可选地,第一培养基中部具有弧形凹槽。

可选地,上盖内侧凸设有多个沿周向均布的导向柱,升降环架顶部凸设有多个沿周向均布的导向筒,导向筒活动套入导向柱的外壁,导向筒外壁套设有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上盖和升降环架抵接。

可选地,刮料环对应每个第三培养基分别设置一组刮料片,每组刮料片包括两个相对分布在第三培养基两侧的刮料片。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培养设备的进行荔枝菌培养的培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将菜籽饼15-25份和豆粕5-8份制成第一混合粉;将石膏0.5-0.8份、硫酸镁0.3-0.4份、磷酸二氢钾0.1-0.15和第一混合粉制成第二混合粉;

步骤S2:取15-25份玉米秸秆与第二混合粉置于培养槽的内槽中制成第一培养基;

步骤S3:将葡萄糖15-20份、无水乙醇2-4份、35-45份水和酵母膏1-2份制成第二培养基;

步骤S4:将碳酸钙60-80份和环氧树脂2-4份制成第三培养基;

步骤S5:将白蚁菌圃1-3份置于第一培养基表面进行荔枝菌种接种。

可选地,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6:将第二培养基置于培养槽的外环槽进行醋酸杆菌的接种;

将第三培养基置于浓度调节装置,将浓度调节装置扣合于培养槽;

步骤S7:恒温避光培养,控制第一密闭空间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在0.15-0.25%范围内,开始产生菌丝后,控制第一密闭空间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在0.2-0.3%范围内,避光培养25-30天;

步骤S8:直至荔枝菌子实体生长至5-8cm,即可对符合尺寸的荔枝菌子实体进行采摘;未达尺寸的荔枝菌子实体继续培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在培养过程中,通过调整二氧化碳的浓度,能够提供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的生长环境,利于提高荔枝菌的培养成功率,出菇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培养设备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培养设备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培养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浓度调节装置的半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培养槽;11、内槽;12、外环槽;13、第一阀片;21、传感器;22、第三培养基;23、第二阀片;24、第三阀片;25、上盖;251、导向柱;26、升降环架;261、导向筒;262、连接柱;27、环状电磁铁;28、弹簧;3、第一培养基;4、第二培养基;5、刮料环;51、刮料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并不是把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局限于此。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荔枝菌培养用的培养设备,包括具有内槽11和外环槽12的培养槽1,以及设置在培养槽1的开口位置并将培养槽1分隔为第一密闭空间和第二密闭空间的浓度调节装置;内槽11设置有位于第一密闭空间的第一培养基3,外环槽12设置有位于第二密闭空间的第二培养基4,第二密闭空间内设置刮料片51;

浓度调节装置包括位于第一密闭空间的传感器21和升降设于第二密闭空间的第三培养基22,第三培养基22与刮料片51抵接,传感器21用于检测二氧化碳浓度。

本实施例中,第一培养基3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水22-30份、玉米秸15-25份、菜籽饼6-9份、豆粕5-8份、白蚁菌圃1-3份、石膏0.5-0.8份、硫酸镁0.3-0.4份和磷酸二氢钾0.1-0.15份;

第二培养基4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水35-45份、葡萄糖15-20份、无水乙醇2-4份和酵母膏1-2份;

第三培养基22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碳酸钙60-80份和环氧树脂2-4份;

第一培养基3、第二培养基4和第三培养基22共同构成荔枝菌培养基。

具体地,培养槽1的外侧壁设有由外界向第二密闭空间单向导通的第一阀片13,浓度调节装置设有由第二密闭空间向第一密闭空间单向导通的第二阀片23和由第一密封空间向外界单向导通的第三阀片24;在第二密闭空间内的压强减小时,第一阀片13开启,外界的空气经第一阀片13进入第二密闭空间内,在第二密闭空间内的压强增大、第一密闭空间的压强减小时,第一阀片13关闭,第二阀片23开启,第二密闭空间内的气体经第二阀片23进入第一密闭空间内,当第一密闭空间的压强增大时,第二阀片23关闭,第三阀片24开启,第一密闭空间的气体经第三阀片24排出至外界,实现第一密闭空间内气体的置换。

本实施例中,浓度调节装置还包括盖合在培养槽1上的上盖25、弹性升降连接在上盖25内侧的升降环架26和设于上盖25顶部的环状电磁铁27;升降环架26位于外环槽12内,传感器21设于上盖25内侧的中心,多个第三培养基22沿周向均布在升降环架26的底部,多个第二阀片23均布于升降环架26上,第三阀片24设于上盖25顶部的中部;

多个刮料片51沿周向均布在一个刮料环5上,刮料环5固定在外环槽12的槽壁上并位于升降环架26的下方。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荔枝菌培养用的培养设备,在培养过程中,当传感器21检测到二氧化碳浓度低于设定值时,设定值根据实际环境需要进行自由设定,环状电磁铁27工作产生磁场,对升降环架26产生磁场吸附力,使得升降环架26带动第三培养基22上移,刮料片51将第三培养基22上的碳酸钙粉末从第三培养基22刮下,刮下的碳酸钙粉末掉落至第二培养基4内,碳酸钙粉末与第二培养基4反应释放出二氧化碳充斥于第二密闭空间内,同时,第一阀片13打开,外界气体通过第一阀片13进入第二密闭空间内,当环状电磁铁27停止工作时,升降环架26带动第三培养基22下移,使第二密闭空间内的压强增大,第二阀片23打开,将第二密闭空间内存储的二氧化碳压入第一密闭空间内,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院空气的密度,进入第一密闭空间内的二氧化碳下沉,第一密闭空间内的压强增大,第三阀片24打开,将第一密闭空间内的气体从第三阀片24处挤出,实现第一密闭空间内气体的置换;

如此实现在培养过程中,调整二氧化碳的浓度,以提供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的生长环境,利于提高荔枝菌的培养成功率,出菇率高。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荔枝菌培养用的培养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阀片13设置在刮料片51的下方,从而可以将刮料片51刮下来的碳酸钙粉体吹散至整个第二密闭空间,使得其与第二培养基4充分接触。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荔枝菌培养用的培养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培养基3中部具有弧形凹槽;使得第一培养基3中部与边位部位存在高度,通过传感器21上不同高度的采样区监测各高度层的二氧化碳浓度,必要时,调整第一密闭空间内的二氧化碳的量,从而控制二氧化碳气团的堆积厚度,从而在靠近中部的部位形成高二氧化碳浓度区,在靠近边沿部位形成低二氧化碳浓度区,通过不同的二氧化碳浓度水平控制不同区域内荔枝菌的生长速度,达到分区控制,实现持续出菇的效果。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荔枝菌培养用的培养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盖25内侧凸设有多个沿周向均布的导向柱251,升降环架26顶部凸设有多个沿周向均布的导向筒261,导向筒261活动套入导向柱251的外壁,导向筒261外壁套设有弹簧28,弹簧28的两端分别与上盖25和升降环架26抵接。如此设置,在环状电磁铁27工作产生磁场时,升降环架26被环状电磁铁27吸附上移,弹簧28被压缩,导向柱251和导向筒261配合,为升降环架26提供导向、限位,使升降环架26移动更为稳定;在环状电磁铁27停止工作后,弹簧28恢复形变,推动升降环架26带动第三培养基22下移,从而实现升降环架26复位,以进行下一次的二氧化碳浓度的调整。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荔枝菌培养用的培养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升降环架26底部凸设有多个沿周向均布的连接柱262,第三培养基22套接在连接柱262的外壁上。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连接柱262,以便第三培养基22的固定,安装更为牢固。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荔枝菌培养用的培养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刮料环5对应每个第三培养基22分别设置一组刮料片51,每组刮料片51包括两个相对分布在第三培养基22两侧的刮料片51。本实施例两个相对分布的刮料片51对第三培养基22进行刮料,以保证在二氧化碳浓度调整过程中,能够刮下第三培养基22上的碳酸钙粉末。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培养设备进行荔枝菌培养的培养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将菜籽饼15-25份和豆粕5-8份混合后粉碎,过筛孔直径2-3mm筛,获得第一混合粉;完成后,将石膏0.5-0.8份、硫酸镁0.3-0.4份、磷酸二氢钾0.1-0.15加入第一混合粉,充分搅拌混合后形成第二混合粉;

步骤S2:将玉米秸分切段长度1-3cm,完成后喷水润湿保持65-75%密闭静置3-5天,取15-25份润湿处理后的玉米秸秆与第二混合粉充分混合,喷水调节湿度至70-75%形成培养基料,完成后,将混合后的培养基料置于培养槽1的内槽11中,采用球面压头对内槽11内的培养基料进行压制紧实,使得培养基料表面形成中部凹陷的表面状态,即形成弧形凹槽,完成后,将培养槽1放置于高压灭菌锅内118-125℃灭菌30-60min,静置冷却后获得第一培养基3;

步骤S3:将葡萄糖15-20份、无水乙醇2-4份加入35-45份水中充分搅拌,待葡萄糖溶解后加入酵母膏1-2份,搅拌溶解后获得第二培养基4;

步骤S4:将碳酸钙60-80份加入球磨机粉碎后过200目筛,完成后,将碳酸钙粉末摊铺均匀,取环氧树脂2-4份喷涂至碳酸钙粉末表面,喷涂完成后,待环氧树脂和碳酸钙粉末充分混合,对碳酸钙粉末进行润湿;完成后通过模压方式将润湿后的碳酸钙粉末压制成疏松的块状,干燥后获得第三培养基22;

步骤S5:将白蚁菌圃1-3份粉碎后均匀撒于第一培养基3的弧形凹槽内,并喷水润湿,完成荔枝菌接种;

步骤S6:荔枝菌种接种完成后,将第二培养基4置于培养槽1的外环槽12中,并向第二培养基4内滴加醋酸杆菌菌种,完成醋酸杆菌接种;

醋酸杆菌接种完成后,将第三培养基22粘接固定于浓度调节装置的升降环架26的连接柱262上,使第三培养基22与刮料片51对齐,完成后,将浓度调节装置扣合于培养槽1顶部,对培养槽1进行封闭,并将培养槽1分隔为第一密闭空间和第二密闭空间,从而形成培养设备;

步骤S7:将步骤S5中完成荔枝菌接种和醋酸杆菌接种的培养设备转入恒温室内进行恒温培养,控制恒温室内温度在24-28℃范围内,第一密闭空间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15-0.25%范围内,避光培养2-3天,第一培养基3上开始长出菌丝;

在此过程中,当传感器21检测到二氧化碳浓度低于设定值时,环状电磁铁27工作产生磁场吸引升降环架26带动第三培养基22下移,刮料片51将第三培养基22上的碳酸钙粉末从第三培养基22刮下,掉落至第二培养基4内,由于第二培养基4中的醋酸杆菌代谢作用产生了一部分二氧化碳,同时掉落的碳酸钙粉末与第二培养基4中积累的醋酸反应释放出一部分二氧化碳充斥于第二密闭空间内,在电磁铁停止工作时,升降环架26下移,将第二密闭空间内存储的二氧化碳压入第一密闭空间内,进入第一密闭空间内的二氧化碳气体下沉后将第一密闭空间内的气体从第三阀片24处挤出,对第一密闭空间内的气体进行置换;

在升降环架26上移时,外界的空气可经第一阀片13进入第二密闭空间内,以促进醋酸杆菌的发酵作用;同时,当第二密闭空间内的氧气消耗完毕后,醋酸杆菌的发酵作用也会因为缺乏足够的氧气参与而停止,因此,第二培养基4内积累的醋酸浓度在达到峰值后并不会持续增大,而是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该水平下第二培养基4内的醋酸含量始终处于过量状态,使得碳酸钙粉末与醋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量只取决于刮取的碳酸钙粉末的量;

从而通过调整电磁铁的磁场强度,从而控制第三培养基22的高度,从而控制刮取的碳酸钙粉末的量就可以实现调控第二密闭空间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在第一培养基3开始产生菌丝后,通过环状电磁铁27和传感器21共同配合,控制第一密闭空间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在0.2-0.3%范围内,继续避光培养25-30天,期间对第一密闭空间内浓度调整,直至二氧化碳浓度值恢复至设定值范围内;

步骤S8:培养过程中,每周浇水1-2次,保持第一培养基3的湿度在70-80%范围内,待第一培养基3上的荔枝菌子实体生长至5-8cm,即可对符合尺寸的荔枝菌子实体进行采摘;未达尺寸的荔枝菌子实体继续培养。

通过本实施例的培养方法进行荔枝菌培养,能够提供一个适宜的的二氧化碳浓度的生长环境,提高荔枝菌培养成功率,出菇率高。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故凡依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包含在本发明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333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