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花式针迹接缝的缝制方法及电子锯齿缝纫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6:26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缝纫机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花式针迹接缝的缝制方法及电子锯齿缝纫机。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的花式针迹缝制方法是通过针的左右摆动而分别在位置1、位置2、位置3和位置4进行落针,从而在左侧的布料和右侧的布料上形成花式针迹,其正向进给间距A’和正向进给间距B’大致相同,而反向进给间距C’略大于正向进给间距B’。如图2所示,显示为现有技术中正常的线迹。

但是上述的缝制方法容易存在以下问题,即当反向进给的间距错误时或漏落缝制时容易产生的针抖动,由此发生反向进给的落针变得比位置1的针前的正向进给小的落针不良现象。如图3所示,以反向进给间距C’进行落针时,正确的落针位置应当是在P1位置,但是由于反向进给的间距错误或漏落缝制,实际的落针位置变成了P2;即在实际落针时,并未按照正确的反向进给间距C’进行落针,而使是按照错误的反向进给间距C”进行落针,由此使落针位置变成了P2,正确的落针位置P1与错误的落针位置P2之间的间距为E,上述落针位置的偏差会产生花纹破裂,图4中被圈出来的两处示出了花纹破裂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花式针迹接缝的缝制方法及电子锯齿缝纫机,用于解决反向进给的间距错误或漏落缝制导致的花纹破裂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花式针迹接缝的缝制方法,其是通过能够以每一针为单位对进给布料的间距进行变更调整的布料进给装置和使所述针在与布料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针摆动的针摆动机构的协作而在布料上形成线迹的电子锯齿缝纫机所使用的花式针迹接缝方法,其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步骤1:使针一边向第一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分别按第一正向进给间距和第二正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

步骤2:以步骤1的最后一针落针位置为针摆动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的变更开始位置,使针一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按反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

步骤3:以步骤2的最后一针落针位置为布料进给方向的变更开始位置,使针一边向第二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分别按第一正向进给间距和第二正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

步骤4:以步骤3的最后一针落针位置为针摆动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的变更开始位置,使针一边向第一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按反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

步骤5:重复所述步骤1至步骤4直至结束;

其中,第一正向进给间距大于第二正向进给间距,且反向进给间距大于第二正向进给间距,从而使得在每一个步骤中,沿布料的进给方向,按反向进给间距落针的位置始终位于按第一正向进给间距落针时的位置的前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向进给间距小于所述第一正向进给间距。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使针一边向第一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按第二正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时,线迹位于基线左侧的布料上;

使针一边向第二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按第二正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时,线迹位于基线右侧的布料上;

使针一边向第一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按第一正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时,或者使针一边向第二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按反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时,落针的位置均位于基线左侧的布料和基线右侧的布料之间的无布料部分,且落针的位置靠近基线左侧的布料;

使针一边向第二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按第一正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时,或者使针一边向第一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按反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时,落针的位置均位于基线左侧的布料和基线右侧的布料之间的无布料部分,且落针的位置靠近基线右侧的布料。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步骤1分为以下子步骤:

步骤1-1:使针一边向第一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按第一正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

步骤1-2:从步骤1-1的落针位置开始,使针继续一边向第一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按第二正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步骤3分为以下子步骤:

步骤3-1:以步骤2的落针位置为布料进给方向的变更开始位置,使针一边向第二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按第一正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

步骤3-2:从步骤3-1的落针位置开始,使针继续一边向第二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按第二正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锯齿缝纫机,其具备能够以每一针为单位对进给布料的间距进行变更调整的布料进给装置和使所述针在与布料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针摆动的针摆动机构,

通过布料进给装置和针摆动机构的协作而在布料上形成线迹,其通过进行以下步骤来形成花式针迹接缝:

步骤1:使针一边向第一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分别按第一正向进给间距和第二正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

步骤2:以步骤1的最后一针落针位置为针摆动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的变更开始位置,使针一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按反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

步骤3:以步骤2的最后一针落针位置为布料进给方向的变更开始位置,使针一边向第二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分别按第一正向进给间距和第二正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

步骤4:以步骤3的最后一针落针位置为针摆动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的变更开始位置,使针一边向第一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按反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

步骤5:重复所述步骤1至步骤4直至结束;

其中,所述第一正向进给间距、所述第二正向进给间距以及所述反向进给间距能够分别变更其设定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使第一正向进给间距大于第二正向进给间距,而反向进给间距大于第二正向进给间距,从而使得在每一个步骤中,沿布料的进给方向,按反向进给间距落针的位置始终位于按第一正向进给间距落针时的位置的前方,则即使在产生与以往相同级别的进给间距错误或针抖动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花纹破裂,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反向进给的间距错误或漏落缝制导致的花纹破裂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图1是现有技术中针摆动的落针位置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形成的正确线迹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形成的错误线迹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花纹破裂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缝制方法中的线迹的示意图;

图6和图7是采用本发明的缝制方法进行缝制后形成的花纹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花式针迹接缝的缝制方法,其是通过能够以每一针(缝针)为单位对进给布料的间距进行变更调整的布料进给装置和使针在与布料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针摆动的针摆动机构的协作而在布料上形成线迹的电子锯齿缝纫机所使用的花式针迹接缝方法。

首先,对本发明的方向进行定义。可以理解地,这些方向的定义仅用于理解本发明,而不应当对本发明造成限定。

上述的布料进给方向为图5所示Y轴方向。更具体地,沿图5所示的Y轴正方向为正向进给方向,沿Y轴负方向为反向进给方向()。针摆动的方向可以是以Y轴为基准偏向X轴负方向的方向(即向左),或以Y轴为基准偏向X轴正方向的方向(即向右)。

具体来说,本发明的花式针迹接缝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首先执行步骤1,步骤1如下。

使针一边向第一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分别按第一正向进给间距和第二正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

上述步骤1可以细分为步骤1-1和步骤1-2。

具体来说,步骤1-1为使针一边向第一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按第一正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步骤1-2为从步骤1-1的落针位置开始,使针继续一边向第一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按第二正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

其中,第一方向例如可以向左。第一正向进给间距如图5所示的A,第二正给间距如图5所示的B。

如图5所示,针开始时的坐标位置(X1,Y1)。从(X1,Y1)开始,使针一边向左进行针摆动,一边按第一正向进给间距A进行落针,则此时落针位置坐标为图5所示的(X2,Y2)处。可以理解地,A=|Y2-Y1|。从(X1,Y1)至(X2,Y2)形成的线迹如图5中黑色粗实线所示。

进一步地,从(X2,Y2)处开始,使针继续一边向左进行针摆动,一边按第二正向进给间距B进行落针,则此时落针位置坐标为图5所示的(X3,Y3)处。可以理解地,B=|Y3-Y2|。从(X2,Y2)至(X3,Y3)形成的线迹如图5中黑色粗实线所示。

在上述的步骤1-1和步骤1-2中,布料的进给方向为Y轴正方向。

下面执行步骤2,步骤2如下。

以步骤1的最后一针落针位置为针摆动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的变更开始位置,使针一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按反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

其中,第二方向可以是Y轴为基准,偏向X轴正方向的方向,即:向右。反向进给间距如图5所示的C。

如图5所示,步骤1的最后一针落针位置为(X3,Y3)处,因此以(X3,Y3)为针摆动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的变更开始位置。换言之,在(X3,Y3)处开始,针摆动的方向开始变更(即从步骤1中的向左变更为向右),布料进给方向也开始变更(即从步骤1中的沿Y轴正方向变更为Y轴负方向)。

具体地,在(X3,Y3)处开始,使针一边向左进行针摆动,一边按反向进给间距C进行落针,则此时落针位置坐标为图5所示的(X4,Y4)。可以理解地,C=|Y3-Y4|。从(X3,Y3)至(X4,Y4)形成的线迹如图5中黑色粗实线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从(X3,Y3)处开始,针摆动方向发生了变更,即在步骤2中,针摆动方向变更为向右;同时布料进给方向也发生了变更,即在步骤2中,布料的进给方向变更为Y轴负方向。

下面执行步骤3,步骤3如下。

以步骤2的最后一针落针位置为布料进给方向的变更开始位置,使针一边向第二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分别按第一正向进给间距和第二正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

上述步骤3可以细分为步骤3-1和步骤3-2。

步骤3-1为以步骤2的落针位置为布料进给方向的变更开始位置,使针一边向第二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按第一正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步骤3-2为从步骤3-1的落针位置开始,使针继续一边向第二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按第二正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

由于上述步骤2中最后一针落针位置为(X3,Y3),因此从(X3,Y3)开始,为布料进给方向的变更开始位置。但是,在该步骤中,针摆动方向并未变更。

因此,在(X3,Y3)处开始,布料进给方向由步骤2中沿Y轴负方向变更为沿Y轴正方向;并且使针一边向右进行针摆动,一边按第一正向进给间距A进行落针,则此时落针位置坐标为图5所示的(X5,Y5)。可以理解地,A=|Y5-Y4|。从(X4,Y4)至(X5,Y5)形成的线迹如图5中黑色粗实线所示。

进一步地,从(X5,Y5)处开始,使针继续一边向右进行针摆动,一边按第二正向进给间距B进行落针,则此时落针位置坐标为图5所示的(X6,Y6)处。可以理解地,B=|Y6-Y5|。从(X5,Y5)至(X6,Y6)形成的线迹如图5中黑色粗实线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从(X4,Y4)处开始,针摆动方向并未发生变更,即在步骤3中(包括步骤3-1和步骤3-2),针摆动方向与步骤2中相同,均为向右;但是布料进给方向却发生了变更,即在步骤3-1和步骤3-2中,布料的进给方向均变更为Y轴正方向。

下面执行步骤4,步骤4如下。

以步骤3的最后一针落针位置为针摆动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的变更开始位置,使针一边向第一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按反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

由于上述步骤3中最后一针落针位置为(X6,Y6),因此从(X6,Y6)开始,针摆动的方向开始变更(即从步骤3中的向右变更为向左),布料进给方向也开始变更(即从步骤3中的沿Y轴正方向变更为Y轴负方向)。具体地,在(X6,Y6)处开始,使针一边向左进行针摆动,一边按反向进给间距C进行落针,则此时落针位置坐标为图5所示的(X7,Y7)。可以理解地,C=|Y7-Y6|。从(X6,Y6)至(X7,Y7)形成的线迹如图5中黑色粗实线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从(X6,Y6)处开始,针摆动方向发生了变更,即在步骤4中,针摆动方向变更为向左;同时布料进给方向也发生了变更,即在步骤4中,布料的进给方向变更为Y轴负方向。

步骤5:重复步骤1至步骤4直至结束。

如图5所示,步骤1-步骤4为一个循环,下一个循环以(X7,Y7)为针开始时的坐标位置,执行上述步骤1至步骤4,直至结束。

在上述步骤中,第一正向进给间距A大于第二正向进给间距B,而反向进给间距C大于第二正向进给间距B,从而使得在每一个步骤中,沿布料的进给方向(如图5所示的Y轴正方向),按反向进给间距C落针的位置始终位于按第一正向进给间距A落针时的位置的前方。如图5中向上的箭头表示为前方(即Y轴正方向),向下的箭头表示为后方(即Y轴负方向)。

可以理解地,反向进给间距C落针的位置始终位于按第一正向进给间距A落针时的位置的前方,是指按反向进给间距C落针的位置的Y坐标大于按第一正向进给间距A落针时的位置的Y坐标。如图5中的(X4,Y4)的Y坐标Y4=-2,而(X2,Y2)的Y坐标Y2=-4,因此(X4,Y4)落在(X2,Y2)的前方,并且(X4,Y4)和(X2,Y2)之间的间距为D,D=|Y4-Y2|。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在于,通过使反向进给间距C大于第二正向进给间距B,那么第二正向进给间距B和反向进给间距C的落针坐标之差D(请见图5)比现有技术中的坐标落针之差(即图2所示的|C’-B’|)要大,从而即使在产生与以往相同级别的进给间距错误或针抖动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花纹破裂(因为按照反向进给间距落针时的位置始终位于按第一正向进给间距A落针时的位置的前方)。

如图6所示,为采用本发明的缝制方法在左侧的布料和右侧的布料形成的花纹,可以看出,花纹紧密而均匀地排列,并未出现花纹破裂的现象。图7同样为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形成的花纹,也未出现花纹破裂的现象。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中,使针一边向第一方向(向左)进行针摆动,一边按第二正向进给间距B进行落针时,线迹位于基线左侧的布料上。如图5所示的(X3,Y3)位于基线左侧的布料上。

使针一边向第二方向(向右)进行针摆动,一边按第二正向进给间距B进行落针时,线迹位于基线右侧的布料上。如图5所示的(X6,Y6)位于基线左侧的布料上。

使针一边向第一方向(向左)进行针摆动,一边按第一正向进给间距A进行落针时,或者使针一边向第二方向(向右)进行针摆动,一边按反向进给间距C进行落针时,落针的位置均位于基线左侧的布料和基线右侧的布料之间的无布料部分,且落针的位置靠近基线左侧的布料。如图5所示的(X2,Y2)和(X4,Y4)均位于基线左侧的布料和基线右侧的布料之间的无布料部分,且落针的位置靠近基线左侧的布料。

使针一边向第二方向(向右)进行针摆动,一边按第一正向进给间距A进行落针时,或者使针一边向第一方向(向左)进行针摆动,一边按反向进给间C距进行落针时,落针的位置均位于基线左侧的布料和基线右侧的布料之间的无布料部分,且落针的位置靠近基线右侧的布料。如图5所示的(X5,Y5)和(X7,Y7)均位于基线左侧的布料和基线右侧的布料之间的无布料部分,且落针的位置靠近基线左侧的布料。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锯齿缝纫机,其具备能够以每一针为单位对进给布料的间距进行变更调整的布料进给装置和使针在与布料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针摆动的针摆动机构,通过布料进给装置和针摆动机构的协作而在布料上形成线迹,其通过进行以下步骤来形成花式针迹接缝。

步骤1:使针一边向第一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分别按第一正向进给间距和第二正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

步骤2:以步骤1的最后一针落针位置为针摆动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的变更开始位置,使针一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按反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

步骤3:以步骤2的最后一针落针位置为布料进给方向的变更开始位置,使针一边向第二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分别按第一正向进给间距和第二正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

步骤4:以步骤3的最后一针落针位置为针摆动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的变更开始位置,使针一边向第一方向进行针摆动,一边按反向进给间距进行落针。

步骤5:重复步骤1至步骤4直至结束。

其中,第一正向进给间距、第二正向进给间距以及反向进给间距能够分别变更其设定值。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布料进给装置和针摆动机构均可采用现有的装置和机构,本发明对此不再进行赘述。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正向进给间距A可以是4cm,第二正向进给间距B可以是1cm,反向进给间距C可以是3cm。

此外,针的总摆幅可以是8cm。需要说明的是,每次使针向第一方向进行针摆动时,其摆动的幅度均相同,即单次针摆动的幅度相同。同样地,每次使针向第二方向进行针摆动时,其摆动的幅度均相同。例如,使针向第一方向进行针摆动时,从(X1,Y1)摆动到(X2,Y2),并在(X2,Y2)处落针,则单次针摆动的幅度为|X2-X1|=2。使针向第一方向进行针摆动时,从(X2,Y2)摆动到(X3,Y3),并在(X3,Y3)处落针,则单次针摆动的幅度仍然为|X3-X2|=2。

可以理解地,上述数值仅用于理解本发明,不应当对本发明造成限定。在实际应用中,上述第一正向进给间距、第二正向进给间距以及反向进给间距均可根据实际需要,分别设定不同的数值,本发明并不对其数值进行限定。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电子锯齿缝纫机中的布料进给装置可以采用与中国专利CN106544793A所公开的缝纫机中记载的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形式。

具体地,本发明的布料进给装置例如可采用中国专利CN106544793A中所公开的进给装置的结构形式。布料进给装置可包括进给齿、进给台、水平进给机构以及上下进给机构。其中,进给齿将布料沿规定方向输送。进给台用于支撑进给齿。水平进给机构与缝纫机电动机相连,并被缝纫机电动机驱动,从而向进给台传递水平方向的往复动作。上下进给机构用于向进给台施加上下方向的往复动作。

水平进给机构具有进给调节电动机,该进给调节电动机对通过缝纫机电动机实现的针对进给台的水平方向的往复动作的间距进行变更调节。上下进给机构具有上下进给电动机,该上下进给电动机成为针对进给台的上下方向的往复动作的驱动源。

本发明的电子锯齿缝纫机还可包括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对进给调节电动机和上下进给电动机进行控制,进行通过进给齿实现的布料的进给动作。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技术分类

06120114708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