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立线装置以及缝纫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5:48


立线装置以及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立线装置、以及具备该立线装置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进行缝制的缝纫机通过上线和下线交织而形成针脚。上线卷绕于线筒,线筒载放于在缝纫机的立线装置设置的立线竿。

以往,已知如下立线装置:因具备多个立线竿而能够预先载放使用大量上线的缝制用或更换用的上线。另外,还提出了如下立线装置:构成为能够收纳立线竿,在收纳时能够使得缝纫机实现小型化。例如,专利文献1示出了如下立线装置,该立线装置具备能够安装在缝纫机的上盖的多个立线竿,在收容缝纫机时,该立线装置能够以能够关闭上盖的方式收纳立线竿。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208548号公报

不过,在专利文献1的立线装置中,为了将收纳状态的立线竿切换为能够载放线筒的使用状态(展开状态),作业人员必须将多个立线竿的每一个分别拉起,从而在操作性方面存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线装置、以及具备该立线装置的缝纫机,该立线装置能够将多个立线竿切换为收纳状态和展开状态,提高了切换时的操作性。

本发明的缝纫机的立线装置能够将多个立线竿切换为收纳状态和展开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线装置具备:与所述多个立线竿的切换相关的操作部,当使所述操作部进行动作时,所述多个立线竿能够从所述收纳状态切换为所述展开状态。

优选地,这样的立线装置具备:将所述立线竿支撑为能够摆动的基座;支撑为相对于所述基座能够滑动的滑动件;以及对所述立线竿朝向从所述收纳状态向所述展开状态切换的方向施力的弹性体,所述滑动件具有:止挡件;以及利用进行动作的所述操作部而使得所述滑动件滑动的动作部,所述立线竿具有:在所述收纳状态下与所述止挡件卡合的收纳锁止部;以及在所述展开状态下与所述止挡件卡合的展开锁止部,使所述操作部进行动作而使得所述滑动件滑动,解除所述收纳锁止部与所述止挡件的卡合并利用所述弹性体而使得维持所述收纳状态的所述立线竿摆动,并且所述展开锁止部与所述止挡件卡合而使得所述立线竿维持所述展开状态。

另外,优选地,这样的立线装置构成为:使所述操作部进行动作而使得所述多个立线竿同时从所述收纳状态切换为所述展开状态。

另外,这样的立线装置可以构成为:使所述操作部进行动作而使得所述多个立线竿依次从所述收纳状态切换为所述展开状态。

另外,本发明还是:具备上述任意一种立线装置的缝纫机。

根据本发明的立线装置以及具备立线装置的缝纫机,当使操作部进行动作时,多个立线竿从收纳状态切换为展开状态,因此,操作性得以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立线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立体图、以及表示该立线装置的立线竿的收纳状态和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立线装置的分解图。

图3是关于图1所示的立线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4是关于紧随图3之后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5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立线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动作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B:立线装置 2:缝纫机

3:台板(基座) 4:右侧轴板(基座)

5:左侧轴板(基座) 6、6B:右侧滑动件(滑动件)

6b:右侧止挡件(止挡件) 6e:右侧动作销(动作部)

7:左侧滑动件(滑动件) 7b:左侧止挡件(止挡件)

7e:左侧动作销(动作部) 10:操作扳手(操作部)

11:操作杆(操作部) 13:右侧立线竿(立线竿)

13e:展开锁止部 13g:收纳锁止部

14:左侧立线竿(立线竿) 14e:展开锁止部

14g:收纳锁止部 15:右侧展开螺旋弹簧(弹性体)

16:左侧展开螺旋弹簧(弹性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立线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以及具备该立线装置的缝纫机的一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为了便于理解,以图示的右、左、前、后、上、下、以及X、Y、Z的朝向进行说明。

图1是概要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立线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搭载有该立线装置的缝纫机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另外,图1的局部放大图是: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立线装置1,表示将后面叙述的2个立线竿(右侧立线竿13、左侧立线竿14)压倒后的收纳状态、以及扳动后面叙述的操作扳手10而使得右侧立线竿13、左侧立线竿14立起的展开状态的图。另外,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2切换为能够进行缝制的使用状态(右侧立线竿13、左侧立线竿14的展开状态)。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2中,卷绕有上线51的线筒52载放于右侧立线竿13、左侧立线竿14。另外,缝纫机2具备:支轴53a能够收纳于缝纫机2的挂线天线53,上线51经由挂线天线53等而插通于针54的针孔。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2能够按照后面叙述的顺序而将右侧立线竿13、左侧立线竿14切换为收纳状态,另外,能够将支轴53a收纳于缝纫机2进而关闭上盖55。即,当收纳缝纫机2时,能够使其实现小型化,另外,还能够抑制尘埃等的侵入。

图2是立线装置1的分解图。本实施方式的立线装置1具备台板3、右侧轴板4、左侧轴板5、右侧滑动件6、左侧滑动件7、右侧拉伸弹簧8、左侧拉伸弹簧9、操作扳手10、操作杆11、操作杆用螺旋弹簧12、右侧立线竿13、左侧立线竿14、右侧展开螺旋弹簧15以及左侧展开螺旋弹簧16。另外,这些部件利用图示的螺钉31和E型环32而安装。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台板3、右侧轴板4、左侧轴板5相当于本说明书中的“基座”。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右侧滑动件6与左侧滑动件7相当于本说明书中的“滑动件”,操作扳手10与操作杆11相当于本说明书中的“操作部”,右侧立线竿13与左侧立线竿14相当于本说明书中的“立线竿”,右侧展开螺旋弹簧15与左侧展开螺旋弹簧16相当于本说明书中的“弹性体”。

台板3具备:板状的台板主体部3a;贯穿台板主体部3a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2个长孔3b;以及从台板主体部3a向上方突出的3个滑动销3c。另外,台板3具备:位于台板主体部3a的右侧且向上方突出的操作杆旋转轴3d;以及设置于操作杆旋转轴3d附近且向上方突出的操作杆止挡件3e。另外,台板3具备:在图2中省略了附图标记而从台板主体部3a向下方突出的2个弹簧销,这2个弹簧销分别供右侧拉伸弹簧8的一端部和左侧拉伸弹簧9的一端部钩挂。本实施方式的台板3利用未图示的螺钉而安装于缝纫机2的机架。

如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侧轴板4与左侧轴板5为相同形状,具备:L字状的轴板主体部4a、5a;以及从轴板主体部4a、5a朝向后方突出的立线竿旋转轴4b、5b。如图所示,右侧轴板4与左侧轴板5利用螺钉31而安装于台板3。

右侧滑动件6具备板状的右侧滑动件主体部6a。在右侧滑动件主体部6a设置有:使得右侧滑动件主体部6a向上方弯折而形成的右侧止挡件6b。另外,右侧滑动件6具备:从右侧滑动件主体部6a向下方突出而插入于长孔3b的2个滑动销6c。在将滑动销6c插入于长孔3b之后,使得E型环32嵌入于滑动销6c,由此,能够将右侧滑动件6以相对于台板3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台板3。另外,右侧滑动件6具备:从右侧滑动件主体部6a向下方突出的弹簧销6d;以及从右侧滑动件主体部6a向上方突出的右侧动作销6e。

左侧滑动件7具备:呈板状且其长度比右侧滑动件6更长的左侧滑动件主体部7a。在左侧滑动件主体部7a设置有:使得左侧滑动件主体部7a向上方弯折而形成的左侧止挡件7b;以及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分别供滑动销3c插入的3个长孔7c。在将滑动销3c插入于长孔7c之后,使得E型环32嵌入于滑动销3c,由此,能够将左侧滑动件7以相对于台板3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台板3。另外,左侧滑动件7具备:从左侧滑动件主体部7a向下方突出的弹簧销7d;以及从左侧滑动件主体部7a向上方突出的左侧动作销7e。

另外,上述的右侧止挡件6b与左侧止挡件7b相当于本说明书中的“止挡件”,右侧动作销6e与左侧动作销7e相当于本说明书中的“动作部”。

右侧拉伸弹簧8的一端部钩挂于在上述台板3设置的未图示的弹簧销,右侧拉伸弹簧8的另一端部钩挂于右侧滑动件6的弹簧销6d。据此,从右侧朝向左侧的方向(图2所示的箭头D方向)的作用力作用于右侧滑动件6。

而且,左侧拉伸弹簧9的一端部钩挂于在上述台板3设置的弹簧销,左侧拉伸弹簧9的另一端部钩挂于左侧滑动件7的弹簧销7d。据此,从左侧朝向右侧的方向(图2所示的箭头B方向)的作用力作用于左侧滑动件7。

操作扳手10具备:位于下方且保持于操作杆11的操作扳手主体部10a;以及从操作扳手主体部10a向上方突出的捏手部10b。

操作杆11具备板状的操作杆主体部11a。在操作杆主体部11a设置有:使得操作杆主体部11a向上方弯折而形成的右侧推出部11b以及左侧推出部11c;以及供操作杆旋转轴3d插入的轴孔11d。

如图所示,上述操作扳手10利用螺钉31而安装于操作杆11。另外,如图所示,在夹着操作杆用螺旋弹簧12的状态下将操作杆旋转轴3d插入于操作杆11的轴孔11d,进而使得E型环32嵌入于操作杆旋转轴3d,由此使得操作杆11以相对于台板3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台板3。利用操作杆用螺旋弹簧12而使得俯视观察时的右转方向(图2所示的箭头A方向)的作用力作用于安装后的操作杆11。

右侧立线竿13具备:XZ平面上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的右侧棒状部13a;以及设置在右侧棒状部13a的一端部的右侧固定部13b。如图2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右侧固定部13b具备:在使得右侧棒状部13a指向左右方向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基部13c;以及从基部13c向右侧突出的(朝右侧棒状部13a的相反侧突出)突起部13d。在此,将基部13c的比突起部13d更靠上侧的右侧面称为展开锁止部13e,将突起部13d的上表面称为展开止挡件部13f,将突起部13d的下表面称为收纳锁止部13g。另外,在突起部13d的上表面与右侧面连结起来的部分具备:呈圆弧状的弯曲面。在以下说明中,将该弯曲面称为推出凸轮13h。另外,在右侧固定部13b设置有:供右侧轴板4的立线竿旋转轴4b插入的轴孔13j。

而且,左侧立线竿14具备与上述的右侧立线竿13同样结构的左侧棒状部14a、左侧固定部14b、基部14c、突起部14d、展开锁止部14e、展开止挡件部14f、收纳锁止部14g、推出凸轮14h、轴孔14j。另外,左侧立线竿14与右侧立线竿13的形状相同,左侧立线竿14是以朝向上下方向的轴为中心使得右侧立线竿13旋转180°而形成的。即,构成左侧立线竿14的各部分的形状及位置虽然与右侧立线竿13具备的各部分相同,但为了便于说明而采用不同的附图标记。

在夹着右侧展开螺旋弹簧15的状态下将立线竿旋转轴4b插入于轴孔13j,进而使得E型环32嵌入于立线竿旋转轴4b,由此使得右侧立线竿13以相对于右侧轴板4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右侧轴板4。利用右侧展开螺旋弹簧15使得从后侧朝向前侧的视角下的右转方向(图2所示的箭头E方向)的作用力作用于安装后的右侧立线竿13。

而且,在夹着左侧展开螺旋弹簧16的状态下将立线竿旋转轴5b插入于轴孔14j,进而使得E型环32嵌入于立线竿旋转轴5b,由此使得左侧立线竿14以相对于左侧轴板5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左侧轴板5。利用左侧展开螺旋弹簧16使得从后侧朝向前侧的视角下的左转方向(图2所示的箭头C方向)的作用力作用于安装后的左侧立线竿14。

由这样的部件构成的立线装置1如图3、图4所示那样进行动作。另外,在图3、图4中,为了便于说明而省略操作扳手10。

首先,在图3(a)所示的状态(收纳状态)下,操作杆11利用由操作杆用螺旋弹簧12施加的作用力(俯视观察时的右转方向的作用力)以按压抵接于操作杆止挡件3e的状态而停止。

而且,在该状态下,右侧滑动件6利用右侧拉伸弹簧8的作用力而向左侧移动,右侧动作销6e与右侧推出部11b接触。另外,左侧滑动件7利用左侧拉伸弹簧9(参照图2)的作用力而向右侧移动,左侧动作销7e与左侧推出部11c接触。

另外,在该状态下,由于右侧立线竿13的收纳锁止部13g按压抵接于右侧滑动件6的右侧止挡件6b,左侧立线竿14的收纳锁止部14g按压抵接于左侧滑动件7的左侧止挡件7b,因此,右侧立线竿13与左侧立线竿14以在横向上倾倒的姿势(右侧棒状部13a与左侧棒状部14a指向左右方向的姿势)而停止。

另外,将图3(a)所示的收纳状态下的操作杆11的旋转角度设为θ0,另外,将该状态下的右侧动作销6e与左侧动作销7e的左右方向位置设为d0。

图3(b)示出了作业人员对操作扳手10(参照图2)进行操作而使得操作杆11朝向俯视观察时的左转方向旋转的状态。图3(b)中,操作杆11从图3(a)所示的旋转角度θ0旋转至旋转角度θα。操作杆11旋转而使得右侧推出部11b将右侧动作销6e向右侧推出、且使得左侧推出部11c将左侧动作销7e向左侧推出,因此,右侧滑动件6向右侧滑动,左侧滑动件7向左侧滑动。另外,图3(b)示出了图3(a)中在位置d0停止的右侧滑动件6与左侧滑动件7滑动至位置dα的状态。

如上所述,当右侧滑动件6与左侧滑动件7滑动时,右侧止挡件6b与收纳锁止部13g分离,而且,左侧止挡件7b与收纳锁止部14g分离。由此,右侧立线竿13利用右侧展开螺旋弹簧15的作用力而向从后侧朝向前侧的视角下的右转方向旋转,左侧立线竿14利用左侧展开螺旋弹簧16的作用力而向从后侧朝向前侧的视角下的左转方向旋转。

当右侧立线竿13向右转方向旋转时,如图4(a)所示,展开锁止部13e与右侧止挡件6b接触。由此,右侧立线竿13以向上方立起的姿势而停止。另外,当左侧立线竿14向左转方向旋转时,展开锁止部14e与左侧止挡件7b接触,因此,左侧立线竿14以向上方立起的姿势而停止。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立线装置1,通过对操作扳手10进行操作而能够将图3(a)所示的收纳状态的右侧立线竿13与左侧立线竿14切换为图4(a)所示的展开状态。

另外,当作业人员使手从操作扳手10离开时,如图4(a)所示,直至操作杆11被操作杆用螺旋弹簧12按压抵接于操作杆止挡件3e为止,操作杆11朝向俯视观察时的右转方向旋转,或者,直至右侧止挡件6b与展开止挡件部13f接触、或左侧止挡件7b与展开止挡件部14f接触为止,操作杆11朝向俯视观察时的右转方向旋转。即便操作杆11旋转,展开锁止部13e也保持与右侧止挡件6b接触的状态,另外,展开锁止部14e保持与左侧止挡件7b接触的状态,因此,右侧立线竿13与左侧立线竿14维持展开状态。

图4(b)示出了将展开状态的右侧立线竿13与左侧立线竿14切换为收纳状态的中途的状态。当作业人员将右侧立线竿13按下并使其向图示的箭头的方向(从后侧朝向前侧的视角下的左转方向)旋转时,右侧固定部13b将右侧止挡件6b推出,使得右侧滑动件6向右侧滑动。而且,如图3(a)所示,若右侧立线竿13进一步旋转而变成在横向上倾倒的姿势时,右侧固定部13b对右侧止挡件6b的推出被解除,右侧滑动件6利用右侧拉伸弹簧8的作用力而向左侧移动,右侧止挡件6b与收纳锁止部13g卡合,因此,右侧立线竿13维持收纳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收纳锁止部13g的角部设置有成为弯曲面的推出凸轮13h,因此,收纳锁止部13g旋转而将右侧止挡件6b推出时的右侧滑动件6的滑动量小于未设置推出凸轮13h的情况下的滑动量。即,使右侧滑动件6向右侧滑动时被拉伸的右侧拉伸弹簧8的挠曲量减小,因此,将右侧立线竿13按下时所需的力较小。

而且,展开状态的左侧立线竿14也能够与右侧立线竿13同样地切换为收纳状态。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右侧滑动件6与左侧滑动件7在从展开状态向收纳状态切换时分别独立地进行动作。所以,在使得右侧立线竿13与左侧立线竿14从展开状态向收纳状态切换时,既可以将右侧立线竿13与左侧立线竿14同时按下,也可以在将任一方按下而使其切换为收纳状态之后再将另一方按下。

接下来,参照图5,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立线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另外,以下,对与上述的立线装置1不同之处进行说明,通用的部分则在图5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另外,关于从图4(b)所示的展开状态向收纳状态切换的动作,本实施方式的立线装置1B也与上述的立线装置1相同,因此,以下说明从收纳状态向展开状态切换的动作。

立线装置1B是代替上述的立线装置1具备的右侧滑动件6而具备右侧滑动件6B的装置。关于右侧动作销6e相对于右侧滑动件主体部6a的位置,右侧滑动件6B不同于右侧滑动件6。

在立线装置1B设置的右侧立线竿13与左侧立线竿14在图5(a)所示的收纳状态下以在横向上倾倒的姿势而停止。另外,在收纳状态下,本实施方式的立线装置1B的操作杆11以及左侧滑动件7处于:与上述的立线装置1的操作杆11以及左侧滑动件7相同的位置。即,立线装置1B的收纳状态下的操作杆11的旋转角度θ0以及设置在左侧滑动件7的左侧动作销7e的左右方向位置d0、与图3(a)所示的操作杆11的旋转角度以及左侧动作销7e的左右方向位置相同。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右侧滑动件6B设置的右侧动作销6e设置于:在图5(a)所示的收纳状态下,相对于右侧推出部11b而向右侧离开了距离δ的位置。另外,距离δ、与从图3(b)所示的位置d0至位置dα为止的距离为同等程度。

即便在本实施方式的立线装置1B中,当从收纳状态向展开状态切换时,作业人员对操作扳手10(参照图2)进行操作,如图5(b)所示,也使得操作杆11向俯视观察时的左转方向旋转。当使得操作杆11从图5(a)所示的旋转角度θ0旋转至图5(b)所示的旋转角度θα时,左侧推出部11c向左侧移动而将左侧动作销7e从位置d0推出至位置dα,因此,左侧滑动件7向左侧滑动。所以,左侧立线竿14在利用左侧展开螺旋弹簧16的作用力而旋转之后维持图5(b)所示的展开状态。

不过,在使得操作杆11旋转至旋转角度θα的状态下,右侧推出部11b向右侧移动。在此,由于右侧推出部11b与右侧动作销6e原本便离开了:与从位置d0至位置dα为止的距离同等程度的距离δ,因此,如图5(b)所示,右侧推出部11b只移动了能够与右侧动作销6e接触的程度的距离,右侧立线竿13保持收纳状态而停止。

而且,当作业人员在该状态下使手从操作扳手10离开时,左侧立线竿14保持展开状态,如图5(b)所示,进行动作的操作杆11与右侧滑动件6移动至图5(a)的位置。即,在使得操作扳手10旋转至旋转角度θα的情况下,能够使得右侧立线竿13保持收纳状态、且仅使得左侧立线竿14从收纳状态切换为展开状态。

另一方面,为了将右侧立线竿13与左侧立线竿14的双方切换为展开状态,如图5(c)所示,使操作杆11旋转至旋转角度θβ。另外,旋转角度θβ大于旋转角度θα。在使得操作杆11旋转至旋转角度θα的状态下,虽然右侧推出部11b只移动了能够与右侧动作销6e接触的程度的距离,但却使得操作杆11旋转至旋转角度θβ,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a)所示,由此在收纳状态下也能够使得左右方向位置为d0的右侧动作销6e移动至位置dα。即,右侧滑动件6向右侧滑动,右侧止挡件6b与收纳锁止部13g分离,因此,右侧立线竿13利用右侧展开螺旋弹簧15的作用力而旋转,从而形成为图5(c)所示的展开状态。另外,在使得操作杆11旋转至旋转角度θβ时,被左侧推出部11c推出的左侧动作销7e从上述的位置dα移动至与位置d0分离的位置dβ。即,如图5(c)所示,该状态的左侧止挡件7b从图5(b)所示的位置进一步向左侧移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充分确保了展开锁止部14e的长度,因此,即便在图5(c)所示的状态下,也能够使得左侧止挡件7b与展开锁止部14e接触而维持展开状态。

这样,根据立线装置1B,能够与操作扳手10的操作量相应地依次使得右侧立线竿13与左侧立线竿14从收纳状态向展开状态切换。即,作业人员可以根据缝纫机的缝制作业而选择变为展开状态的立线竿的个数,因此,能够提高操作性,且能够提高使用便利性。

以上举例示出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特定的实施方式,只要在上述说明中未特别限定,则可以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变更。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效果只不过对本发明产生的效果进行了例示而已,并不意味着本发明的效果限定于上述效果。

例如,在图5所示的立线装置1B中,构成为:与操作扳手10的操作量相应地,首先,使左侧立线竿14变为展开状态,接下来,使右侧立线竿13变为展开状态,但变为展开状态的顺序也可以相反。

另外,在上述的2个实施方式中,从收纳状态切换为展开状态的立线竿虽然是2个,但也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将3个以上的立线竿从收纳状态切换为展开状态:例如,除了右侧滑动件6与左侧滑动件7之外还追加新的滑动件,而且,除了设置在操作杆11的右侧推出部11b与左侧推出部11c之外还追加新的推出部。

技术分类

06120115623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