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勾线组件、旋梭机构及缝纫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3:34


勾线组件、旋梭机构及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缝纫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勾线组件、旋梭机构及缝纫机。

背景技术

缝纫机内通常设置有勾线组件,当面线在机针作用下,穿过布料、针板,从下死点回升一定距离时形成线环,勾线组件用于勾住线环,线环与底线交织形成线迹单元,一条线迹,即包含多个线迹单元。

目前缝纫机所用的勾线组件如平缝机、绣花机、模板机等都使用360°旋梭机构旋转实现勾线作用。旋梭机构能够顺时针正向勾线,也能逆时针反向勾线。但在同一台缝纫机上的同一勾线组件的勾线方向是单向的,形成的多个针迹均是同向倾斜的,使得同向勾线形成的两相邻的针迹于缝料上缝纫形成歪斜的线迹单元,即线迹单元不平行于送料方向,形成的锁式线迹具有明显的缺陷,导致缝纫机正缝形成的线迹与倒回缝形成的线迹倾斜方向是相反的,极其影响缝料的美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勾线组件、旋梭机构及缝纫机。该勾线组件通过设置不同勾线方向的第一勾线部及第二勾线部,以克服原有单一方向的勾线组件所带来的弊端,从而使得勾线组件在正缝和倒缝时能够获得两条重合性较好的缝纫线迹,大大提升了缝纫线迹的美观程度。

一种勾线组件,包括梭床,所述梭床转动安装于缝纫机内,所述梭床能够以轴线为中心转动,所述梭床包括沿周向布设的第一勾线部和第二勾线部,且所述第一勾线部及所述第二勾线部勾线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勾线部正向勾线,所述第二勾线部反向勾线;当所述第一勾线部或所述第二勾线部的其中一者为勾线部时,另一者为脱线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勾线部包括第一勾线面,且所述第一勾线面位于所述梭床其中一个端面上的尖端处;

所述第二勾线部包括第二勾线面,所述第二勾线面位于所述梭床另一个端面上的尖端处,且所述第二勾线面与所述第一勾线面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梭床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勾线部部对应设置的第一引线部,所述第一引线部自所述梭床的第一勾线面分别沿所述梭床第一勾线部的径向及轴向平滑延伸至所述梭床的另一端面,且所述第一引线部与所述第一勾线部连接;及/或,

所述梭床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勾线部对应设置的第二引线部,所述第二引线部自所述梭床的第二勾线面分别沿所述梭床第二勾线面的径向及轴向平滑延伸至所述梭床的另一端面,且所述第二引线部与所述第二勾线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勾线部与所述第二勾线部相对于所述梭床的中心面呈镜像对称设置,且所述梭床的轴线位于所述中心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梭床还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配重安装部,所述配重安装部位于所述梭床相对远离所述第一勾线部或所述第二勾线部的端面处。

进一步地,所述勾线组件还包括梭皮,所述梭皮沿所述梭床的周向包覆于所述梭床的外周,且所述梭皮包括与所述第一勾线部及所述第二勾线部对应设置的两个缝线引导部,以及设置于两个所述缝线引导部之间的线环拨动部;

所述线环拨动部沿所述梭床的轴向朝远离第一勾线部及第二勾线部的方向凸设,且与两个所述缝线引导部平滑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梭床还包括梭床本体,所述第一勾线部及所述第二勾线部分别位于所述梭床本体环向的两端,且朝向缝纫机机针机构的一侧,所述梭床本体局部沿径向延伸并形成两个安装部,且两个所述安装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勾线部及所述第二勾线部对应设置,所述梭皮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所述安装部。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安装部包括与线环相接触的引线面,所述引线面能够引导所述线环运动;及/或,

所述安装部包括引线面,所述引线面设置于所述梭床本体与所述梭皮之间,且为所述安装部朝向对应的所述第一勾线部或第二勾线的侧面,所述引线面为平滑的曲面;及/或,

两个所述安装部以所述梭床的轴线为中心呈镜像对称设置。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旋梭机构,所述旋梭机构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勾线组件及梭架,所述勾线组件与所述梭架同轴设置,且所述梭架设置于所述梭床内,所述勾线组件绕所述梭架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梭架设有两个分线钩,所述分线钩与所述第一勾线部及所述第二勾线部对应设置,并用于将线环分拨与所述梭架轴线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旋梭机构还包括梭壳,所述梭壳固定并安装于所述梭架内,所述梭壳的端面设有扳手部,所述扳手部垂直于所述梭壳端面的投影位于所述梭壳的端面区域内。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缝纫机,所述缝纫机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勾线组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旋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旋梭机构中梭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梭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旋梭机构中梭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旋梭机构的勾线组件中梭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梭床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旋梭机构的勾线组件中梭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梭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旋梭机构的勾线组件中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梭板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所示旋梭机构的拆解示意图;

图12为图1所示的旋梭机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旋梭机构中梭床相对于梭架转动一定角度后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00、旋梭机构;

10、梭架;11、底线过线槽;12、梭壳定位槽;13、导轨;131、开环段;14、导轨排线槽;15、分线钩;16、梭架定位槽;

20、勾线组件;

21、梭床;211、开口;212、梭床本体;213、安装部;2131、引线面;214、第一勾线部;2141、第一勾线面;215、第二勾线部;2151、第二勾线面;216、导轨槽;217、第一引线部;218、第二引线部;219、配重安装部;

22、梭皮;221、缝线引导部;222、线环拨动部;

23、梭板;231、装配部;232、导线部;2321、曲面部;

30、梭壳;31、定位部;32、扳手部;

40、梭芯;

50、环形空间;

200、机针机构。

以上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安装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旋梭机构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旋梭机构100中梭架10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梭架10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旋梭机构100中梭壳30的结构示意图。

旋梭机构100包括梭架10及勾线组件20。

勾线组件20环绕设置于梭架10的外周,并与旋梭驱动轴连接。梭架10用于安装带有底线的梭芯40;勾线组件20用于勾住机针机构200的面线,并带动面线形成线环。勾线组件20勾住面线并形成线环;当线环随勾线组件20的转动而逐步扩大时,梭架10上的底线被线环围绕;线环收紧后与底线交织并在布料上形成一个针迹。随着缝纫机送布机构的作用,布料沿送布方向移动;旋梭机构100及机针机构200在布料的下一个位置又形成一个针迹;多个连续的针迹在布料上形成线迹。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旋梭机构100还包括梭壳30。梭壳30用于安装梭芯40,并与梭架10相固定。梭芯40通过梭壳30安装于梭架10内,便于梭芯40的取放。在本实施方式中,梭芯40与梭架10相互固定,并设置于勾线组件20围设形成的空间内。当带有底线的梭芯40通过梭壳30安装于梭架10内时,勾线组件20在驱动轴的作用下进行旋转,将面线线环套过带有底线的梭芯40,以使底线穿过面线线环,并在布料上形成交织的针迹。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若不考虑梭芯40取放的便捷性,则梭壳30可相应省略,只要使带有底线的梭芯40能够相对于梭架10固定即可。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梭壳30上设有定位部31。梭壳30通过径向延伸的定位部31与梭架10进行旋转定位。梭架10对应开设梭壳定位槽12。定位部31伸入梭壳定位槽12内并实现梭壳30与梭架10之间的相对固定,此处的固定是指梭壳30不能相对于梭架10转动,且不能沿梭架10的轴向移动。

进一步地,梭壳30的定位部31上设有扳手部32。扳手部32与定位部31连接,并能够相对于定位部31转动。扳手部32相对于定位部31的转动,其目的在于转出梭壳30的端面或平贴于梭壳30的端面。当扳手部32转动至梭壳30端面外部时,扳手部32便于用户的抓取。扳手部32转动的同时,能够带动定位部31在梭壳30的安装槽内移动,从而使定位部31移出定位槽,以解除梭壳30与梭架10之间的相对固定关系;通过扳手部32取出梭壳30整体的同时,梭壳30整体沿轴向抽离梭架10的时候能够一并取出安装于梭壳30内的梭芯40。扳手部32的设置不仅能够相应解除梭壳30与梭架10之间的锁合关系,也能够便于取出梭壳30。

优选地,扳手部32垂直于梭壳30端面的投影位于梭壳30的端面区域内,即扳手部32不突出于梭壳30端面的外轮廓,从而避免勾线组件20在正向或反向勾取线环时缠绕于扳手部32。

现有的勾线组件在布料上形成线迹时,由于其单一的勾线方向,使得缝纫机往往不能适用于多种缝纫机所遇到的复杂工况。在形成锁式线迹时,现有的勾线组件无法克服锁式线迹总朝向一边歪斜的情况。在其他一些具体的工况下,例如布料需要在某一处通过倒缝进行加固时,经由现有的勾线组件形成的锁式线迹往往由于同一方向的勾线,而形成多个朝向同一方向歪斜的针迹;且正缝和倒缝所形成的锁式线迹其歪斜方向恰巧不一致;正缝的锁式线迹与倒缝的锁式线迹形成于布料同一加固的位置处,往往由于锁式线迹歪斜的方向不同,会出现两条不同缝纫线迹。如此便会导致布料每一个需要进行加固的位置,倒缝时加固的缝线不能够重合的弊端,即会出现一左一右的“八”字形线迹,线迹难看,缝纫效果不佳。因此,缝纫机通过单一勾线方向的勾线组件在布料上所形成的锁式线迹,其美观程度大打折扣。

为了克服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改进的勾线组件20。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10,图5为图1所示旋梭机构100的勾线组件20中梭床21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梭床21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所示旋梭机构100的勾线组件20中梭皮22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梭皮22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1所示旋梭机构100的勾线组件20中梭板23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梭板23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所示旋梭机构100的拆解示意图。

该勾线组件20设有能够从不同勾线方向进行勾线的第一勾线部214及第二勾线部215,并在不同的位置处选择性地控制第一勾线部214或第二勾线部215进行勾线,以形成不同勾线方向的针迹;例如在一些情况下,通过第一勾线部214正向勾线,再形成下一针迹时通过第二勾线部215反向勾线,从而形成一正一反勾线的针迹;在倒缝情况时,勾线组件20恰好能够完全反向进行勾线,从而得到正缝与倒缝所形成的两条完全相同的锁式线迹。线迹美观是缝纫行业内的长期诉求;现有锁式线迹,表现为一种连续的、同向的线迹歪斜,即单针线迹歪斜,特别是在薄料上缝纫时,线迹难看,是不可解决的行业性难题,本申请设计的勾线组件20解决了一个缝纫设备行业的一个重大难题。

但是从锁式线迹歪斜的状况出发联想到通过改良勾线组件20的勾线方向来校正锁式线迹歪斜的情况、并形成一种新型的锁式线迹,现有缝纫机的技术中并未存在这样的技术启示。甚至,从现有单一勾线方向的勾线组件出发,很难想到通过下一个线迹的反向勾线来校正歪斜锁式线迹的这样一个发明构思;因此,通过设置能够反向勾线的第二勾线部215来克服上述的问题,以形成能够一正一反勾线的勾线组件20,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难以想到的一个技术手段。

勾线方向定义:通常以梭架10内梭芯40取出方向视角观察勾线组件20的旋转方向,简称旋向,就是勾线组件20的勾线方向。如图1所示,当勾线组件20沿顺时针方向F1旋转,第一勾线部214对面线进行勾线,此时勾线组件20为正向勾线;反之,当勾线组件20沿逆时针反方向旋转时,第二勾线部215对面线进行勾线,此时勾线组件20为反向勾线。

需要解释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只要确定了勾线组件20的旋向,即可确定勾线组件20的勾线方向,而同一勾线方向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勾线,在此不做限定。本实施方式中,勾线组件20能够从不同方向进行勾线是指勾线组件20在驱动轴的作用下进行旋转,勾线组件20从不同的旋向上对面线进行勾线,例如上述的正向勾线与反向勾线即为不同方向的勾线。由于勾线组件20能够从不同方向进行勾线,还能够对应缓解容易断线的问题,例如模板机需要进行360°方向的缝纫,且当进行某些角度方向缝纫时,容易产生断线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勾线组件20适用于旋梭机构100中。由于现有旋梭的转动一直是处于连续同向的转动,因此将上述能够分别从正向或反向勾线的第一勾线部214及第二勾线部215同时设置于旋梭机构100的勾线组件20中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难以想到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勾线组件20还可以应用于摆梭机构中,只要通过将摆梭机构的勾线部设置为能够从不同方向进行勾线即可。

需要解释的是:本申请中的勾线组件20虽然能够分别从不同方向进行勾线,但是由勾线组件20所形成的线迹不仅限于一正一反间隔形成的新型锁式线迹。通过本申请勾线组件20形成的线迹可以是多个连续且正向勾线针迹形成的线迹,也可以是多个连续且反向勾线针迹形成的线迹,或者是多个正向勾线针迹以及多个反向勾线针迹组合形成的线迹。

如图1所示,勾线组件20包括梭床21及梭皮22。梭床21转动安装于驱动轴上,并在驱动轴的作用下绕驱动轴的轴线转动。梭皮22用于引导线环运动并将线环拨向远离梭壳30端面的位置,以防止线环缠绕于梭壳30的端面。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若不考虑线环的缠线问题,则梭皮22可相应省略。

如图5及图6所示,梭床21大致呈具有开口211的环状结构。梭床21包括梭床本体212、第一勾线部214及第二勾线部215。梭床本体212为具有上述开口211的环状梭床本体212;且开口211位于梭床本体212的侧面。梭床本体212开口211处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勾线部214及第二勾线部215;且第一勾线部214及第二勾线部215相对设置。梭床本体212用于连接驱动轴,并作为梭床21承载功能部件的一个载体。第一勾线部214及第二勾线部215分别用于正向勾线及反向勾线。第一勾线部214能够随梭床本体212的顺时针转动并对面线进行正向勾线;第二勾线部215能够随梭床21的逆时针转动并对面线进行反向勾线。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若不考虑其他部件的安装,则梭床本体212可相应省略,只要能够实现第一勾线部214及第二勾线部215沿不同方向勾线即可;若不考虑梭床21转动时的动态平衡,则梭床本体212的形状还可以设置为其他结构,只要能够实现第一勾线部214及第二勾线部215从不同方向勾线的功能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勾线部214正向勾线时,第二勾线部215为对应的脱线部;第二勾线部215反向勾线时,第一勾线部214为对应的脱线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梭床本体212朝向梭架10的一侧开设有导轨槽216。对应地,如图2所示,梭架10的外周设有能够伸入导轨槽216的导轨13。导轨13凸出于梭架10的外周,并沿梭架10的周向局部环设,即梭架10的导轨13设有一段开环段131。导轨13与导轨槽216相互配合,并用于使梭床21能够沿梭架10的周向转动沿导轨13的预定路径转动。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轨13和导轨槽216的设置位置可以互换,即梭床上设有导轨13以及梭架10开设导轨槽216,只要能够实现梭床21沿梭架10外周的预定路径转动即可。

当然,本实施方式中的梭床21还设有油孔(未标号)、润滑部油槽(未标号)等,但并非本申请的重点改进,在此不做赘述。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梭架10的外轮廓上分别设有与第一勾线部214及第二勾线部215相对应的分线钩15。分线钩15为梭架10导轨13端部收缩形成的尖勾部,且设置于梭架10的相对两侧。分线钩15能够用于第一勾线部214或第二勾线部215勾线时对线环进行分线或对应地脱线。如此设置,使得梭架10上的分线部能够分别与两个勾线部对应设置。

与现有技术基本的相同是:如图5所示,梭床本体212的梭床导轨槽216是一种两段开口的结构,梭床本体212与梭板23组合在一起后,形成一段C形的导轨槽,用以安装且轴向固定梭架10于梭床21内。并且由于,如图2所示,旋梭定位钩(图11中未标号)卡入梭架10的梭架定位槽16内,将梭架10进行径向定位。

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梭架10的导轨13两端均设有分线钩15,其位置沿梭架10中心面呈镜像对称,并且两个分线钩15同时具有分开/脱出面线线环的功能;以此具有双向勾线/双向脱线的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分线钩15与导轨13两端之间需要间隔一定的距离。

而现有旋梭,其梭架的分线钩不具有脱出面线线环的功能;同样的,现有旋梭梭架的导轨末端不具有分开面线线环的功能。

优选地,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梭架10的导轨13中部设置有若干个导轨排线槽14,同样的,其位置沿梭架中心面呈镜像对称。

最靠近分线钩15的导轨排线槽14槽口,与分线钩15、梭架10轴心连线的角度θ,以至少90°为优选:如若导轨排线槽14槽口与分线钩15过近,面线线环脱出时,可能会挂在导轨排线槽14槽口上,造成断线。

梭架10还设置有一梭壳定位槽12。

请参阅图12及图13,图12为图1所示的旋梭机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13为图12所示的旋梭机构中梭床21相对于梭架10转动一定角度后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12及图13所示,梭架10导轨13的开环段131与导轨槽216的内壁之间形成一段随着梭床21转动而变化的环形空间50,以供面线线环活动。图12为勾线组件20在一角度时,梭架10导轨13的开环段131与导轨槽216组成的环形空间50的剖面示意图。图13为勾线组件20转动后在另一角度时,梭架导轨13的开环段131与导轨槽216组成的环形空间50剖面示意图。

第一勾线部214或第二勾线部215勾住并形成的面线线环能够相应进入该环形空间50内;当线环进入环形空间50后,该环形空间50会随梭床21的转动而同时等速运动。当梭床21旋转至导轨槽216无法封闭梭架10导轨13的开环段131时,该环形空间50被开启;面线线环因梭架10的分线钩15与梭床21的引线部共同作用,进入或脱出该环形空间50;当梭床21旋转至导轨槽216封闭导轨13的开环段131时,该环形空间50封闭;此时面线线环只能随着梭床21旋转而沿着梭架10本体表面滑行而无法脱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梭床本体212局部沿径向延伸并形成两个安装部213。两个安装部213分别与第一勾线部214及第二勾线部215对应设置,即安装部213沿上述梭床21的中心面呈镜像对称设置。安装部213开设有沉槽(未标号);安装部213通过紧固件将梭床21与梭皮22相互固定。两个安装部213的对称设置能够使梭床21在转动是不容易偏离轴心,以确保梭床21的动态平衡。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若不考虑其他部件的安装,则安装部213可相应省略,只要能够实现第一勾线部214及第二勾线部215沿不同方向勾线即可。

进一步地,每个安装部213包括与线环相接触的引线面2131。引线面2131能够引导线环扩大并勾线。引线面2131是在通过形状特征引导面线线环运动,引线面2131能够用于阻挡位于分线钩15其中一侧的面线划入分线钩15的另一侧。在第一勾线部214或第二勾线部215将面线线环勾住时,引线面2131起到阻挡线环继续朝远离第一勾线部214或第二勾线部215的方向运动,而是将线环随着第一勾线部214或第二勾线部215的运动继续扩大并形成大的面线线环。

优选地,且引线面2131为安装部213朝向对应的第一勾线部214及第二勾线的侧面,且引线面2131为平滑连接的曲面。如此设置,能够避免面线线环的挂线或缠线问题。

第一勾线部214大致为环状梭床21开口211处的一个尖部结构,且第一勾线部214位于梭床21的其中一个端面处。机针机构200大致设置于梭床21的上方,且与梭床21设有第一勾线部214的端面大致对齐。机针机构200带动面线朝向梭床21运动至最低处、再带动面线回升至原位的过程中,形成面线线环;梭床21的第一勾线部214或第二勾线部215与机针机构200交会,勾住面线线环;面线线环在第一勾线部214或第二勾线部215的作用下随梭床21的转动并扩大,在梭床21转动大半圈后,面线线环在缝纫机挑线机构的作用下收紧并脱离梭床21。由此,面线线环与位于梭架10内的底线交织,并在布料上形成一个针迹。

此处,由第一勾线部214或第二勾线部215勾线其中任意一个进行勾线,并使面线线环与底线交织形成针迹的过程大致与现有技术相同,在此不做具体赘述。但需要强调的是,第一勾线部214与第二勾线部215能够分别作为对方的脱线部,例如在第一勾线部214勾线时,此时形成的面线线环经由第二勾线部215脱出,即第二勾线部215能够作为第一勾线部214勾线时对应的脱线部;反之,第一勾线部214能够作为第二勾线部215勾线时对应的脱线部。再者,本申请中提及的“上方”或“最低处”均是针对缝纫机在使用时其摆放的空间位置进行描述。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勾线部214包括设置于梭床21转动平面的第一勾线面2141。第一勾线面2141位于梭床21与机针机构200相对应的端面上的尖端处。第一勾线面2141的设置能够增大第一勾线部214用于与面线接触的位置,并进行准确的勾线动作,也能够避免与机针机构200碰撞的问题发生。

需要解释的是:梭床21的转动平面是指垂直于梭床21转动轴线的其中一个平面。

进一步地,第二勾线部215包括设置于梭床21转动平面的第二勾线面2151。第二勾线面2151位于梭床21与机针机构200相对应的端面上的尖端处,且与第一勾线部214相对设置。第二勾线面2151的作用及效果参照第一勾线面2141,在此不做赘述。

当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勾线面2141及第二勾线面2151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也可以仅设置一个或均不设置,只要能够实现第一勾线部214及第二勾线部215的勾线功能即可。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勾线部214与第二勾线部215相对于梭床21的中心面呈镜像对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心面是指能够延伸至梭床21轴线的一个平面。如此设置,在第一勾线部214及第二勾线部215形状及结构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由两者勾线并形成的针迹均匀,不会造成针迹松紧不一致的问题,对应形成的线迹美观。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梭床21还包括与第一勾线部214部对应设置的第一引线部217。第一引线部217自梭床21的第一勾线面2141分别沿梭床21第一勾线部214的径向及轴向平滑延伸至梭床本体212的另一端面,且第一引线部217与第一勾线部214连接。第一引线部217与第一勾线部214对应设置,因此第一引线部217同样位于开口211的一侧。第一引线部217为梭床21内表面上沿径向及轴向延伸的一条斜线以及梭床本体212外表面上沿径向及轴向延伸的一条斜线共同连接形成的一个切斜面。第一引线部217的外表面的斜线用于将面线线环扩大;第一引线部217的内表面的斜线用于将线环向旋梭轴心扩大。第一引线部217用于与第一勾线部214配合并勾线,并使线环进一步沿梭床21的轴向扩大至梭床21轴向的两侧。

进一步地,第一引线部217与第一勾线部214平滑连接。如此设置,能够避免第一引线部217与线环之间发生勾线现象。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梭床21还包括与第二勾线部215部对应设置的第二引线部218。第二勾线部215的结构及作用大致与第一勾线部214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可以理解,第一引线部217及第二引线部218可相应省略或设置为其中一者,只要能够使第一勾线部214及第二勾线部215顺利勾线即可。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由于梭床本体212上设置了两个勾线部,梭床21整体的重量分布有所变化。考虑到梭床21整体的动态平衡,以防止梭床21因旋转的偏心旋转而造成梭床21的磨损、噪音等问题,为了克服上述的问题,梭床本体212设有配重安装部219。配重安装部219位于梭床本体212相对远离第一勾线部214或第二勾线部215的端面处。每个配重安装部219能够安装至少一个配重件或者切除本体上一定实体。如此设置,梭床21能够根据其重量分布情况而相应设置对应的配重设置,从而使得梭床21在转动时,不易发生偏心等问题。

进一步地,配重安装部219为梭床本体212远离勾线部的位置开设的两个缺口位置,且两个配重安装部219之间夹设梭床本体212用于与驱动轴连接的连接部。如此设置,便于梭床21与驱动轴的连接及驱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7及图8所示,梭皮22大致呈具有侧向开口(未标号)的环状结构,且梭皮22包覆于梭床21外周。在安装时,梭皮22的开口211与梭床21的开口211对应设置,即两者安装后具有重合的开口211空间,以使得线环能够从重合的开口211处进入或脱出环形空间50。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梭皮22沿轴向的其中一个侧部平齐,另一个侧部为连续弯曲的波浪面;且两个侧部结合并形成沿梭皮22周向两端的尖状结构,即为梭皮22的缝线引导部221。缝线引导部221用于引导缝线;当勾线组件20进行任一方向的勾线时,两个缝线引导部221的其中一个会挡住线环,然后引导线环沿梭皮22波浪面滑行。

优选地,梭皮22呈波浪面的侧部在中间段形成高于两侧的线环拨动部222。两个缝线引导部221相对于线环拨动部222对称设置。线环拨动部222最高点的位置形成梭皮22的最宽处。如此设置,让线环随梭床21运动至最大线环处的位置时,此时梭皮22的线环拨动部222恰好接触该线环,并将线环位于梭壳30端面侧的面线沿远离梭壳30端面的方向拨离,从而使线环环绕并套设梭壳30内的底线,并避免面线与梭壳30之间的缠绕现象。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9及图10所示,梭床21在与梭床21开口211对侧的位置处设有梭板23。梭板23包括相互固定的装配部231及导线部232。装配部231大致呈弯曲的板状结构,且对应设置在梭床21两个安装部213之间;导线部232自装配部231的其中一个端面处沿径向收缩形成。装配部231用于固定并贴合于梭床21的两个安装部213之间,以将引线部固定于梭床21。当线环在第一勾线部214或第二勾线部215的作用下进入环形空间50时,线环依次通过梭板23的导线部232引导线环在环形空间50内运动,避免出现挂线或缠线的问题。

优选地,装配部231与导线部232一体成型。如此设置,便于梭板23的加工与安装。

进一步地,环形的导线部232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且用于引导线环的曲面部2321。

以下具体通过旋梭机构100的三个工作状态来详细阐述其工作原理:

第一种工作状态:结合图1及图11,驱动轴驱动勾线组件20进行顺时针旋转;同时,带有面线的机针机构200穿过布料到达最低点,并回升一定距离后,形成面线线环;正向勾线的第一勾线部214的第一勾线面2141与机针机构200交会,并勾住面线线环。第一引线部217的外表面的斜线将面线线环向右扩大,第一引线部217的内表面的斜线将线环向旋梭轴心扩大;勾线组件20继续顺时针转,梭架10导轨13上与第一勾线部214对应设置的分线钩15与第一引线部217的内表面的斜线交会,由于线环被第一引线部217的内表面的斜线拉向旋梭轴心方向,因此在交会时,线环位于该分线钩15的根部,从而保证线环能被准确的完成分线动作;该分线钩15将线环分开至梭架10本体的左右两侧。

此时,面线线进入梭架10导轨13的开环段131与导轨槽216形成的环形空间50内,并开始围绕梭架10/梭壳30组合体不规则的扁球状表面滑行;在滑行的过程中,由于梭床21进一步旋转,面线线环被逐渐扩大;面线线环越过梭板23导线部232滑行;旋梭继续顺时针转,梭皮22相对靠近第一勾线部214的缝线引导部221及安装部213的引线面2131两者共同作用将线环挡住;两者开始将面线线环向右旋转一定角度,以防止线环沿梭床21的轴向被拉至梭床21相对远离第一勾线部214的一侧;线环继续绕梭架10/梭壳30组合体表面滑行;勾线组件20继续顺时针转,面线线环到达梭皮22的线环拨动部222,线环拨动部222将线环逐渐沿梭架10的轴向且相对远离梭壳30端面的方向拨动;线环越过梭架10的端面及外轮廓、并越过梭壳30的扳手部32,线环继续梭床21的转动而相应扩大;梭皮22的缝线引导部221,推动面线线环继续向右旋转。当勾线组件20旋转至180°位置时,梭皮22的线环拨动部222的最高点,将线环推向梭架10的最左侧,线环越过梭架10定位槽、梭架10轮廓以及梭壳30左侧的最大轮廓处;此时,面线线环随梭床21的转动扩大成最大线环;勾线组件20继续顺时针转,线环继续向右旋转,线环在挑线机构的作用下开始逐渐收紧;此时线环从环形空间50一端滑向其另一端,线环越过梭板23的导线部232。

勾线组件20继续顺时针转,环形空间50不再封闭;线环彻底绕过梭架10/梭壳30组合,并与其脱离,线环套设底线并与底线形成交织。勾线组件20继续顺时针转,面线继续被收紧,面线环与底线再继续向右旋转,送料机构将被布料推送一个针距,直至线迹被完全收紧,此时形成一个锁式线迹中的右旋针迹。

第二种工作状态:与上述过程恰巧相反,旋梭机构100反向勾线,形成左旋的锁式线迹。具体过程大致与第一工作状态相同,但梭床21及梭皮22的旋向相反,在此不做赘述。

第三种工作状态:旋梭机构100往复旋转运动勾线,并使梭床21的第一勾线部214及第二勾线部215进行一正一反的勾线,过程大致与上述的第一工作状态及第二工作状态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不同的是,当驱动轴驱动旋梭机构100运行,顺时针旋转一周360°,完成顺时针方向勾线形成的右旋线迹以后,勾线组件20不必再旋转一周360°;而是可以在完成脱线动作后,执行比较慢的转动速度和较短旋转距离,或逐渐接近于零度的旋转,或直接停留在脱线位置,等待下一个线环的出现并开始旋转;当机针机构200与送料机构进入下一个周期后,机针机构200到达最低点并回升形成线环时,勾线组件20进行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360°,从而完成反向勾线形成的左旋针迹;

本技术方案,旋梭以往复式的,正向勾线一次/反向勾线一次的交替旋转运动,形成的针迹,连续的右旋针迹或左旋针迹交替形成新型的锁式线迹。其中新型锁式线迹可以有如下多种排列方式:一右一左一右一左……n……一右一左;一左一右一左一右……n……一左一右。但新型锁式线迹还可以由左旋线迹及右旋线迹其他排列组合的方式形成。在被缝布料上,一左一右所形成的左右旋交替锁式线迹,其每一个针迹的线迹方向,均于线迹总体方向平等,单针线迹不再歪斜。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勾线组件,通过设置不同勾线方向的第一勾线部及第二勾线部,以克服原有单一方向的勾线组件所带来的弊端,从而使得勾线组件在正缝和倒缝时能够获得两条重合性较好的缝纫线迹,大大提升了缝纫线迹的美观程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分类

06120115889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