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车轮校形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54:18


一种车轮校形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轮制造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轮校形设备。

背景技术

在铝合金车轮的热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端面变形和轮辋变形,其中车轮毛坯的端面变形会导致机加工后车轮的动平衡不合格;而轮辋的变形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外凸式,另一种是内凹式。两种变形在机加工过程中,一侧会导致车轮轮辋的过切,厚度不合格;另一侧会产生加工黑皮,即加工不到的情况。车轮变形降低生产成品率,需要一种高效自动化的校形设备能够对车轮的变形情况进行校正,以减少加工过程中的废品,提升成品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轮校形设备,可以对车轮的变形情况进行校正,以减少加工过程中的废品,提升成品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轮校形设备,包括端面校正组件、压紧组件、第一施力组件、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施力组件、第二支撑组件、定位旋转组件,所述端面校正组件包括校正头,所述校正头朝向车轮的一侧开有宽度大于车轮外轮缘厚度的槽;所述压紧组件包括压板,所述压板用于将车轮正面压紧;所述第一施力组件包括第一压头,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两个第一支撑头,所述两个第一支撑头用于从轮辋内侧支撑在轮辋的外凸变形处,所述第一压头用于从轮辋外侧对轮辋的外凸变形处施力;所述第二施力组件包括第二压头,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两个第二支撑头,所述两个第二支撑头用于从轮辋外侧支撑在轮辋的内凹变形处,所述第二压头用于从轮辋内侧对轮辋的内凹变形处施力;所述定位旋转组件包括第三伺服电机、旋转轴、过渡板、卡盘、卡爪、第四伺服电机、第二齿轮、第二齿条,第三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旋转轴的下端连接,所述旋转轴的上端与过渡板的底部连接,所述过渡板的顶部固定有卡盘,所述卡盘的顶端面为平面,并且所述卡盘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着至少两个T型槽;所述卡爪的下端为T型,与所述T型槽相配合;所述第二齿轮固定在所述第四伺服电机的输出端,所述卡爪上分别固定有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第二齿轮相互啮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面校正组件还包括第十一滑板、第十三导轨、第十三伺服电动缸、第十四伺服电动缸、滑柱、滑套,所述第十一滑板安装在所述第十三导轨上,所述第十三伺服电动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十一滑板连接,所述第十一滑板可以在所述第十三伺服电动缸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十三导轨运动;所述滑套固定在所述第十一滑板的底面,所述第十四伺服电动缸固定在所述第十一滑板的顶面,所述第十四伺服电动缸的输出端与所述滑柱的上端连接,所述滑柱的外侧与所述滑套间隙配合,所述校正头的上端与所述滑柱的下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紧组件还包括导套、导柱、压板、气缸,所述导套固定在机架的顶端,与所述导套配合的导柱固定在所述压板的顶面;所述气缸固定在机架顶端的中间位置,其输出端与所述压板的上方铰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施力组件还包括第一滑板、第一导轨、第一伺服电动缸、第一立板、第二滑板、第二导轨、第二伺服电动缸、连杆、第一翻板、第三导轨、第三滑板、第四伺服电动缸、第三伺服电动缸,所述第一滑板安装在所述第一导轨上,所述第一伺服电动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滑板连接,所述第一滑板可以在所述第一伺服电动缸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一导轨运动;所述第一立板固定在所述第一滑板的顶面,所述第二滑板安装在所述第二导轨上,所述第二导轨安装在所述第一立板的一侧;所述第二伺服电动缸固定在所述第一立板的顶端,所述第二伺服电动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滑板连接,所述第二滑板可以在所述第二伺服电动缸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二导轨运动;所述第一翻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滑板铰接,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滑板铰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端与所述第一翻板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三滑板安装在所述第三导轨上,所述第三导轨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翻板朝向轮辋的一侧;所述第四伺服电动缸固定在所述第一翻板朝向轮辋的一侧的下方,所述第四伺服电动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滑板连接,所述第三滑板可以在所述第四伺服电动缸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三导轨运动;所述第三伺服电动缸固定在所述第三滑板上,所述第三伺服电动缸的输出端固定有所述第一压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还包括第四滑板、第四导轨、第五伺服电动缸、第二翻板、第一转板、第一轴承、第二伺服电机、第五滑块、第五导轨、第六伺服电动缸、第六导轨、第一伺服电机、第一齿轮、第一齿条,所述第四滑板安装在所述第四导轨上,所述第五伺服电动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滑板连接,所述第四滑板可以在所述第五伺服电动缸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四导轨移动;所述第二翻板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滑板的顶面铰接,所述第二翻板的上端与第二固定板的下方铰接;所述第一转板通过第一轴承安装在所述第二翻板的朝向轮辋的一侧,所述第二伺服电机固定在所述第二翻板上,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转板连接,所述第一转板可以在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带动下旋转;所述第五滑板安装在所述第五导轨上,所述第五导轨固定在第一转板朝向轮辋的一侧;所述第六伺服电动缸固定在所述第一转板朝向轮辋的一侧的下方,所述第六伺服电动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五滑板连接,所述第五滑板可以在所述第六伺服电动缸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五导轨滑动;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固定在第五滑板上,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有所述第一齿轮;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头通过所述第六导轨安装在第五滑板的朝向轮辋的一侧,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头上分别固定有第一齿条,且所述第一齿条同时与第一齿轮啮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施力组件还包括第七滑板、第八导轨、第九伺服电动缸、第三翻板、第六滑板、第七导轨、第八伺服电动缸、第七伺服电动缸,所述第七滑板安装在所述第八导轨上,所述第九伺服电动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七滑板连接,所述第七滑板可以在所述第九伺服电动缸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八导轨滑动;所述第三翻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七滑板铰接,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板铰接;所述第六滑板安装在所述第七导轨上,所述第七导轨固定在所述第三翻板朝向轮辋的一侧;所述第八伺服电动缸固定在所述第三翻板朝向轮辋的一侧的下方,所述第八伺服电动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六滑板连接,所述第六滑板可以在所述第八伺服电动缸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七导轨滑动;所述第七伺服电动缸固定在所述第六滑板上,所述第七伺服电动缸的输出端固定有第二压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还包括第八滑块、第九导轨、第十伺服电动缸、第二立板、顶板、第十滑板、第十二导轨、第十二伺服电动缸、第四翻板、第二转板、第二轴承、第六伺服电机、第九滑板、第十导轨、第十一伺服电动缸、第十一导轨、第五伺服电机、第三齿轮、第三齿条,所述第八滑块安装在所述第九导轨上,所述第十伺服电动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八滑板连接,所述第八滑板可以在所述第十伺服电动缸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九导轨滑动;所述第二立板固定在所述第八滑板的顶面,所述顶板固定在所述第二立板的顶端;所述第十滑板安装在所述第十二导轨上,所述第十二导轨固定安装在所述顶板的底面;所述第十二伺服电动缸固定在所述第二立板的一侧,其输出端与所述第十滑板连接,所述第十滑板可以在所述第十二伺服电动缸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十二导轨滑动;所述第四翻板的上方与所述第十滑板铰接,下方与所述第八滑板铰接;所述第二转板通过所述第二轴承安装在第四翻板的朝向轮辋的一侧;第六伺服电机固定在所述第四翻板上,其输出端与第二转板连接,所述第二转板可以在所述第六伺服电机的带动下旋转;第九滑板安装在所述第十导轨上,所述第十导轨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转板的朝向轮辋的一侧;第十一伺服电动缸固定在第二转板朝向轮辋的一侧的下方,其输出端与所述第九滑板连接,所述第九滑板可以在所述第十一伺服电动缸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十导轨滑动;两个所述第二支撑头通过所述第十一导轨安装在第九滑板的朝向轮辋的一侧,所述第五伺服电机固定在所述第九滑板的一侧,所述第五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有第三齿轮;两个第二支撑头上分别固定有所述第三齿条,所述第三齿轮分别与第三齿条啮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施力组件、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施力组件、第二支撑组件均下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板上,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施力组件均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板上,所述第二固定板中间开设有供所述卡盘伸出的圆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中提供了一种车轮校形设备,包括端面校正组件、压紧组件、第一施力组件、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施力组件、第二支撑组件、定位旋转组件,所述端面校正组件可以对车轮外轮缘施力校正车轮的端面,所述第一施力组件和第一支撑组件可以配合对轮辋的外凸进行校正,所述第二施力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可以配合对轮辋的内凹进行校正,所述车轮校形设备不仅能够对车轮的端面变形进行校正,而且能够对外凸和内凹两种不同形式的车轮轮辋变形情况进行校正,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功能强大、工艺先进、通用性强、性能安全稳定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种校形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种校形设备的定位旋转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种校形设备的端面校正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种校形设备的第一施力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种校形设备的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施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种校形设备的第二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车轮变形情况示意图。

其中:A-轮辋外凸变形处、B-轮辋内凹变形处、1-机架、2-第一固定板、3-导套、4-导柱、5-气缸、6-压板、7-第一导轨、8-第一滑板、9-第一伺服电动缸、10-第一立板、11-第二导轨、12-第二滑板、13-连杆、14-第二伺服电动缸、15-第一翻板、16-第三导轨、17-第三伺服电动缸、18-第一压头、19-第三滑板、20-第四伺服电动缸、21-第五伺服电动缸、22-第四滑板、23-第四导轨、24-第一轴承、25-第一转板、26-第六伺服电动缸、27-第五导轨、28-第五滑板、29-第六导轨、30-第一支撑头、31-第一齿条、32-第一齿轮、33-第一伺服电机、34-第二伺服电机、35-第二翻板、36-第二固定板、37-第三翻板、38-第七导轨、39-第六滑板、40-第二压头、41-第七伺服电动缸、42-第八伺服电动缸、43-第九伺服电动缸、44-第七滑板、45-第八导轨、46-第三伺服电机、47-旋转轴、48-轴承座、49-过渡板、50-第四伺服电机、51-第二齿轮、52-第二齿条、53-卡爪、54-卡盘、55-第十伺服电动缸、56-第八滑板、57-第九导轨、58-第二轴承、59-第二转板、60-第十一伺服电动缸、61-第十导轨、62-第九滑板、63-第十一导轨、64-第二支撑头、65-第三齿条、66-第三齿轮、67-第五伺服电机、68-第六伺服电机、69-第四翻板、70-第十滑板、71-第十二导轨、72-顶板、73-第二立板、74-第十二伺服电动缸、75-校正头、76-滑柱、77-滑套、78-第十三导轨、79-第十一滑板、80-第十三伺服电动缸、81-第十四伺服电动缸。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所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在铝合金车轮的热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端面变形和轮辋变形,而轮辋的变形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外凸式,另一种是内凹式,如图7中所示,轮辋外凸变形处A和轮辋内凹变形处B。

为了对车轮的变形进行校正,以减少加工过程中的废品,提升成品率,本实施例1中提供了一种车轮端面和轮辋校形设备,结合说明书附图1-6可见,部件包括机架1、第一固定板2、导套3、导柱4、气缸5、压板6、第一导轨7、第一滑板8、第一伺服电动缸9、第一立板10、第二导轨11、第二滑板12、连杆13、第二伺服电动缸14、第一翻板15、第三导轨16、第三伺服电动缸17、第一压头18、第三滑板19、第四伺服电动缸20、第五伺服电动缸21、第四滑板22、第四导轨23、第一轴承24、第一转板25、第六伺服电动缸26、第五导轨27、第五滑板28、第六导轨29、第一支撑头30、第一齿条31、第一齿轮32、第一伺服电机33、第二伺服电机34、第二翻板35、第二固定板36、第三翻板37、第七导轨38、第六滑板39、第二压头40、第七伺服电动缸41、第八伺服电动缸42、第九伺服电动缸43、第七滑板44、第八导轨45、第三伺服电机46、旋转轴47、轴承座48、过渡板49、第四伺服电机50、第二齿轮51、第二齿条52、卡爪53、卡盘54、第十伺服电动缸55、第八滑板56、第九导轨57、第二轴承58、第二转板59、第十一伺服电动缸60、第十导轨61、第九滑板62、第十一导轨63、第二支撑头64、第三齿条65、第三齿轮66、第五伺服电机67、第六伺服电机68、第四翻板69、第十滑板70、第十二导轨71、顶板72、第二立板73、第十二伺服电动缸74、校正头75、滑柱76、滑套77、第十三导轨78、第十一滑板79、第十三伺服电动缸80以及第十四伺服电动缸81。

总体上,该校形设备包括端面校正组件、压紧组件、第一施力组件、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施力组件、第二支撑组件、定位旋转组件。所述端面校正组件包括校正头75,所述校正头75朝向车轮的一侧开有宽度大于车轮外轮缘厚度的槽,通过对校正头75施加向上或者向下的力,从而可以对车轮端面变形情况进行校正。所述压紧组件包括压板6,所述压板6用于将车轮正面压紧。所述第一施力组件包括第一压头18,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两个第一支撑头30,所述两个第一支撑头30用于从轮辋内侧支撑在轮辋的外凸变形处,所述第一压头18用于从轮辋外侧对轮辋的外凸变形处施力。所述第二施力组件包括第二压头40,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两个第二支撑头64,所述两个第二支撑头64用于从轮辋外侧支撑在轮辋的内凹变形处,所述第二压头40用于从轮辋内侧对轮辋的内凹变形处施力。所述定位旋转组件用于对车轮进行夹紧和旋转定位。

如图1中所示,该校形设备包括机架1、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36,所述第一施力组件、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施力组件、第二支撑组件均下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板2上,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施力组件均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板36上,所述第二固定板36中间开设有供所述卡盘54伸出的圆孔。

如图1中所示,压紧组件包括导套3、导柱4、压板6、气缸5。四个导套3固定在机架1的顶端,与四个导套3配合的四根导柱4固定在压板6的顶面。气缸5固定在机架1顶端的中间位置,其输出端与压板6的上方铰接。

如图4中所示,第一施力组件包括第一滑板8、第一导轨7、第一伺服电动缸9、第一立板10、第二滑板12、第二导轨11、第二伺服电动缸14、连杆13、第一翻板15、第三导轨16、第三滑板19、第四伺服电动缸20、第三伺服电动缸17、第一压头18。第一固定板2固定在机架1上,第一滑板8通过第一导轨7固定在第一固定板2上方的一侧,即第一滑板8安装在第一导轨7上,第一导轨7固定在第一固定板2上。第一伺服电动缸9固定在第一固定板2的上方,其输出端与第一滑板8连接,所述第一滑板8可以在所述第一伺服电动缸9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一导轨7运动。第一立板10固定在第一滑板8的顶面,第二滑板12通过第二导轨11安装在第一立板10的一侧,即所述第二滑板12安装在所述第二导轨11上,所述第二导轨11安装在所述第一立板10的一侧。第二伺服电动缸14固定在第一立板10的顶端,其输出端与第二滑板12连接,所述第二滑板12可以在所述第二伺服电动缸14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二导轨11运动。连杆13的下端与第二滑板12铰接,连杆13的上端与第一翻板15的上端铰接,第一翻板15的下端与第一滑板8铰接。第三滑板19通过第三导轨16安装在第一翻板15的朝向轮辋的一侧,即所述第三滑板19安装在所述第三导轨16上,所述第三导轨16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翻板15的一侧。第四伺服电动缸20固定在第一翻板15朝向轮辋的一侧的下方,其输出端与第三滑板19连接,所述第三滑板19可以在所述第四伺服电动缸20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三导轨16运动。第三伺服电动缸17固定在第三滑板19上,其输出端固定有第一压头18。

如图5中所示,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四滑板22、第四导轨23、第五伺服电动缸21、第二翻板35、第一转板25、第一轴承24、第二伺服电机34、第五滑块28、第五导轨27、第六伺服电动缸26、第六导轨29、第一伺服电机33、第一齿轮32、第一齿条31、第一支撑头30。第四滑板22通过第四导轨23固定在第一固定板2的上方,即第四滑板22安装在第四导轨23上,第四导轨23固定在第一固定板2的上方。第五伺服电动缸21固定在第一固定板2的上方,其输出端与第四滑板22连接,所述第四滑板22可以在所述第五伺服电动缸21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四导轨23移动。第二翻板35的下端与第四滑板22的顶面铰接,上端与第二固定板36的下方铰接。第一转板25通过第一轴承24安装在第二翻板35的朝向轮辋的一侧;第二伺服电机34固定在第二翻板35上,其输出端与第一转板25连接,所述第一转板25可以在所述第二伺服电机34的带动下旋转。第五滑板28通过第五导轨27安装在第一转板25的一侧,即所述第五滑板28安装在所述第五导轨27上,所述第五导轨27固定在第一转板25朝向轮辋的一侧。第六伺服电动缸26固定在第一转板25朝向轮辋的一侧的下方,其输出端与第五滑板28连接,所述第五滑板28可以在所述第六伺服电动缸26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五导轨27滑动。第一伺服电机33固定在第五滑板28上,其输出端固定有第一齿轮32。两个第一支撑头30通过第六导轨29安装在第五滑板28的一侧,两个第一支撑头30上分别固定有第一齿条31,且第一齿条31同时与第一齿轮32啮合。

如图5中所示,第二施力组件包括第七滑板44、第八导轨45、第九伺服电动缸43、第三翻板37、第六滑板39、第七导轨38、第八伺服电动缸42、第七伺服电动缸41、第二压头40。第七滑板44通过第八导轨45安装在第一固定板2的上方,即第七滑板44安装在所述第八导轨45上,第八导轨45安装在第一固定板2上。第九伺服电动缸43固定在第一固定板2的上方,其输出端与第七滑板44连接,所述第七滑板44可以在所述第九伺服电动缸43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八导轨45滑动。第三翻板37的下端与第七滑板44铰接,上端与第二固定板36铰接。第六滑板39通过第七导轨38安装在第三翻板37的一侧,即所述第六滑板39安装在所述第七导轨38上,所述第七导轨38固定在所述第三翻板37朝向轮辋的一侧。第八伺服电动缸42固定在第三翻板37朝向轮辋的一侧的下方,其输出端与第六滑板39连接,所述第六滑板39可以在所述第八伺服电动缸42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七导轨38滑动。第七伺服电动缸41固定在第六滑板39上,其输出端与固定有第二压头40。

如图2中所示,定位旋转组件包括第三伺服电机46、旋转轴47、轴承座48、过渡板49、卡盘54、卡爪53、第四伺服电机50、第二齿轮51、第二齿条52。轴承座48固定在第一固定板2的上方,旋转轴47通过轴承安装在轴承座48的内部。第三伺服电机46固定在第一固定板2的下方,其输出端与旋转轴47的下端连接。旋转轴47的上端与过渡板49的下端连接,过渡板49的上端固定有卡盘54。卡盘54的顶端的为平面,平面度为0.005mm。卡盘54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着至少两个T型槽。卡爪53的下端为T型,与卡盘54上的T型槽相配合。第四伺服电机50固定在卡盘54的下端,第二齿轮51固定在第四伺服电机50的输出端。卡爪53上分别固定有第二齿条52,第二齿条52与第二齿轮51相互啮合。

如图6中所示,第二支撑组件包括第八滑块56、第九导轨57、第十伺服电动缸55、第二立板73、顶板72、第十滑板70、第十二导轨71、第十二伺服电动缸74、第四翻板69、第二转板59、第二轴承58、第六伺服电机68、第九滑板62、第十导轨61、第十一伺服电动缸60、第十一导轨63、第五伺服电机67、第三齿轮66、第三齿条65、第二支撑头64。第八滑板56通过第九导轨57安装在第一固定板2的上方,即所述第八滑块56安装在所述第九导轨57上,第九导轨57固定安装在第一固定板2的顶面。第十伺服电动缸55固定在第一固定板2的上方,其输出端与第八滑板56连接,所述第八滑板56可以在所述第十伺服电动缸55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九导轨57滑动。第二立板73固定在第八滑板56的上方;顶板72固定在第二立板73的顶端。第十滑板70通过第十二导轨71安装在顶板72的下方,即所述第十滑板70安装在所述第十二导轨71上,所述第十二导轨71固定安装在所述顶板72的底面。第十二伺服电动缸74固定在第二立板73的一侧,其输出端与第十滑板70连接,所述第十滑板70可以在所述第十二伺服电动缸74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十二导轨71滑动。第四翻板69的上方与第十滑板70铰接,下方与第八滑板56铰接。第二转板59通过第二轴承58安装在第四翻板69的朝向轮辋的一侧,第六伺服电机68固定在第四翻板69上,其输出端与第二转板59连接,所述第二转板59可以在所述第六伺服电机68的带动下旋转。第九滑板62通过第十导轨61安装在第二转板59的一侧,即第九滑板62安装在所述第十导轨61上,所述第十导轨61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转板59的朝向轮辋的一侧。第十一伺服电动缸60固定在第二转板59下方的一侧,其输出端与第九滑板62连接,所述第九滑板62可以在所述第十一伺服电动缸60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十导轨61滑动。两个第二支撑头64通过第十一导轨63安装在第九滑板62的一侧,两个第二支撑头64上分别固定有第三齿条65。第五伺服电机67固定在第九滑板62的一侧,其输出端固定有第三齿轮66,第三齿轮66分别与第三齿条65啮合。

如图3中所示,端面校正组件包括第十一滑板79、第十三导轨78、第十三伺服电动缸80、第十四伺服电动缸81、滑柱76、滑套77。第十一滑板79通过第十三导轨78安装在机架1的顶端,即第十一滑板79安装在第十三导轨78上,第十三导轨78固定安装在机架1的顶端。第十三伺服电动缸80也固定在机架1的顶端,其输出端与第十一滑板79连接,第十一滑板79可以在所述第十三伺服电动缸80的带动下沿着所述第十三导轨78运动。滑套77固定在第十一滑板79的底面上,第十四伺服电动缸81固定在第十一滑板79的顶面,其输出端与滑柱76的上端连接。滑柱76的外侧与滑套77间隙配合,校正头75的上端与滑柱76的下端连接,校正头75朝向车轮的一侧开有U型槽,U型槽的宽度大于车轮轮缘厚度。

工作过程中,初始状态时卡盘54的上端面高于第二固定板36的上端面;将车轮放置到卡盘54上方,使车轮法兰面与卡盘54的上端面完全贴合,将各个卡爪53伸入到车轮的中心孔中;第四伺服电机50通过第二齿轮51和第二齿条52使各个卡爪53将车轮的中心孔涨紧,车轮实现完全定位;第三伺服电机46通过旋转轴47,使车轮端面需要校正的位置,转动到校正头75的下方;气缸5通过导柱4和导套3使压板6将车轮的正面压紧;第十四伺服电动缸81通过滑柱76和滑套77调整校正头75竖直方向的位置,使校正头75的U型槽对准车轮的轮缘位置;第十三伺服电动缸80通过第十三导轨78调整校正头75水平方向的位置,使车轮端面需要校正位置的轮缘置于校正头75的U型槽中间;根据车轮的端面变形量的情况,第十四伺服电动缸81通过对校正头施加向上或者向下的力,从而可以对车轮的端面变形情况进行校正。

端面校正完成后,气缸5通过导柱4和导套3使压板6抬升,使其不再将车轮压紧;第三伺服电机46通过旋转轴47使车轮旋转,将车轮轮辋的外凸变形位置转动到第一压头18所处位置;第二伺服电动缸14通过第二导轨11和连杆13,调整第一翻板15和第一压头18竖直方向的角度;第四伺服电动缸20通过第三导轨16和第三滑板19调整第一压头18竖直方向的位置;第五伺服电动缸21通过第四导轨23和第四滑板22可调整第二翻板35和两个第一支撑头30竖直方向的角度;第六伺服电动缸26通过第五导轨27和第五滑板28可调整两个第一支撑头30竖直方向的位置;第一伺服电机33通过第六导轨29、第一齿轮32和第一齿条31可调整两个第一支撑头30之间的距离;第二伺服电机34通过第一轴承24可使两个第一支撑头30旋转,调整其在水平方向的位置;当两个第一支撑头30和第一压头18根据车轮轮辋的外凸变形情况调整好位置后,第三伺服电动缸17对第一压头18施加力,可使其对车轮轮辋的外凸处进行校正。

车轮轮辋的外凸变形校正完成后,第三伺服电机46通过旋转轴47使车轮旋转,将车轮轮辋的内凹变形位置转动到第二压头40所处位置;第九伺服电动缸43通过第八导轨45和第七滑板44,调整第三翻板37和第二压头40竖直方向的角度;第八伺服电动缸42通过第七导轨38和第六滑板39调整第二压头40竖直方向的位置;第十二伺服电动缸74通过第十二导轨71和第十滑板70可调整第四翻板69和两个第二支撑头64竖直方向的角度;第十一伺服电动缸60通过第十导轨61和第九滑板62可调整两个第二支撑头64竖直方向的位置;第五伺服电机67通过第十一导轨63、第三齿轮66和第三齿条65可调整两个第二支撑头64之间的距离;第六伺服电机68通过第二轴承58可使两个第二支撑头64旋转,调整其在水平方向的位置;当两个第二支撑头64和第二压头40根据车轮轮辋的内凹变形情况调整好位置后,第七伺服电动缸41对第二压头40施加力,可使其对车轮轮辋的内凹处进行校正。

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了一种车轮端面和轮辋校形设备,在使用中不仅能够对车轮的端面变形进行校正,而且能够对外凸和内凹两种不同形式的车轮轮辋变形情况进行校正;同时,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功能强大、工艺先进、通用性强、性能安全稳定的特点。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相关技术
  • 一种用于人防门校形检测的校形设备及校形方法
  • 一种车轮校形设备
技术分类

06120112346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