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用于肿瘤光动力学治疗的瘤内注射给药的酞菁锌在位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51:08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制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肿瘤光动力学治疗的瘤内注射给药的酞菁锌在位凝胶及其制备和应用。

背景技术

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联合利用光敏剂、光和氧分子,通过光动力学反应选择性地治疗恶性病变(如实体肿瘤和癌前病变)和良性病变(如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感染等疾病)的疗法。

在特定波长光源的辐照下,潴留在病灶部位的基态光敏剂(S

目前,1988年,由Roswell Park Cancer Institute研制的卟啉型光敏剂Photofrin(Porfimer sodium)已经在光动力学治疗领域得到有限的应用。在很多国家,Photofrin被用来治疗癌症,但Photofrin有很多缺陷:(1)成分复杂;(2)来源困难;(3)体内滞留时间长,毒副作用大;(4)选择性差;(5)波长大于600nm以上可见光区吸收弱,病人接受治疗后必须在暗室避光1~2月。这些弱点极大限制了Photofrin在光动力学治疗中的应用。

随着欧洲各国对卟啉类成分的认可,光动力学治疗的前景非常乐观。在Photofrin之后,又开发出第二代光敏剂。与第一代光敏剂相比较,第二代光敏剂不仅在更长的可见光区有更强的吸收,单线态氧产率与寿命比第一代光敏剂也大得多;但缺点是,光敏剂在肿瘤组织中的选择性和富集能力有限。而第三代光敏剂则增加了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在这些光敏剂中,酞菁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因在近红外区有强吸收,表现出强的光动力学特性,是具有潜在前景的光敏剂。

酞菁锌(Zinc phthalocyanine,ZnPc)是酞菁类的光动力学物质,因其分子间π-堆砌作用(π-stacking)而在水或常见有机溶剂中难溶解,π-堆砌相互作用导致的酞菁锌在水中易聚集严重削弱其光生物活性,因此,目前酞菁锌在临床治疗领域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为了克服酞菁锌在水性介质中溶解度低和易聚集相关的缺点,目前在光动力学治疗研究中通常采用的递送方式包括:①合成酞菁锌的水溶性衍生物;②以纳米结构载体包载酞菁锌或其衍生物,如脂质体、环糊精包合物、聚合物胶束或聚合物纳米胶囊等。

通常,酞菁锌水溶性衍生物的溶解性依然有限;而用表面活性剂作为载体材料,可制备稳定的载酞菁锌纳米胶束体系,从而增强其溶解性,便于采用常规的静脉注射、或局部注射给药途径。有很多研究采用小分子或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胶束为载体获得在水性介质中稳定的酞菁锌胶束溶液,并将其用于肿瘤光动力学治疗。而用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构成聚合物胶束,则具有适宜的粒径和更好的稳定性。

胶束中的酞菁锌分子能够在光照射下产生单线态氧(

瘤内治疗(intratumoral therapy)/瘤内注射(intratumoral injection)是将治疗用活性成分直接递送至肿瘤内的一种肿瘤治疗方式。这种给药方式避开了静脉注射给药的全身分布和血浆、组织清除等效应,能更有效地实现定位药物递送和肿瘤治疗,病灶部位高药物浓度、而全身药物分布低,可有效地实现减毒和增效作用。目前,瘤内注射的抗肿瘤药在黑色素瘤、前列腺癌、肺癌、脑胶质瘤等多种实体肿瘤的治疗中得到研究和应用,如Amgen公司的瘤内注射修饰I型单纯疱疹病毒已获批准用于皮肤癌的免疫治疗。

瘤内注射治疗剂的优势与恶性实体肿瘤的病理生理特征有关,恶性实体肿瘤系统化疗的疗效大多不理想且全身不良反应严重,而瘤内注射因治疗成分在肿瘤局部高浓度而全身分布少、治疗的针对性强,可能成为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尽管目前抗肿瘤成分的瘤内注射治疗方式还无法取代传统的系统化疗方式,但作为一种替代的治疗手段,缓释型抗肿瘤药物瘤内注射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且可作为结合手术治疗的辅助治疗。如通过立体定向穿刺取得标本进行肿瘤体外培养,借助化疗药物的敏感试验后选用适当的缓释型药物植入瘤体内,或可取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光动力学治疗剂联合应用抗肿瘤药物瘤内注射给药,可望发挥协同治疗作用。

原位凝胶是指在给药过程为低黏度溶液状态,而在给药部位的生理或物理条件(温度、离子等)刺激下转变为半固体凝胶态的一种药物递送系统,其中温度刺激响应的在位凝胶在药物递送领域的应用价值更高。酞菁锌的水溶性较弱,将酞菁锌胶束分散在适宜的原位凝胶中,不仅能进一步改善制剂的稳定性,同时具有给药方便、药物局部滞留和起效时间长、全身分布少等优点,有利于降低全身不良反应,增加疗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有机溶剂中加入一种聚乙二醇修饰的甾醇作为表面活性剂,制备一种高载药浓度的酞菁锌胶束,并进一步制备一种含高浓度酞菁锌的瘤内注射给药在位凝胶。这种温度刺激响应的酞菁锌在位凝胶,在室温条件下为溶液,而瘤内注射后在体温条件下转变为凝胶,具有延长递送系统和治疗成分在瘤内滞留时间的效果,经瘤内注射后在病灶部位滞留,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药物分布少,有效增强治疗作用,最大程度避免酞菁锌在体内广泛分布可能引起的全身光毒性。

本发明所述的用于肿瘤光动力学治疗的瘤内注射给药的酞菁锌在位凝胶由酞菁锌、可用于注射给药的有机溶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以及空白在位凝胶组成。

所述的用于肿瘤光动力学治疗的瘤内注射给药的酞菁锌在位凝胶的制备方法,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1)将一种甾醇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于可用于注射给药的有机溶剂中;

(2)将酞菁锌加入到步骤(1)中得到的溶液中,超声溶解;

(3)将步骤(2)的含有酞菁锌的溶液加入到含有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及在位凝胶的水溶液中稀释,制得所述的酞菁锌在位凝胶。

如有必要,将制得的酞菁锌在位凝胶置截留分子量3000~5000的透析袋内、低温条件下以纯化水透析。

上述用于肿瘤光动力学治疗的瘤内注射给药的酞菁锌在位凝胶的制备方法,其中:

所述步骤(1)~步骤(3)中,所述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脱氧胆酸钠、胆固醇-聚乙二醇1000、脱氧胆酸-聚乙二醇500、脱氧胆酸-聚乙二醇1000、脱氧胆酸-聚乙二醇2000或植物甾醇-聚乙二醇1000,优选为脱氧胆酸-聚乙二醇1000。

所述步骤(1)中,所述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溶剂中的浓度为0.5~10%(w/v),如浓度为2%(w/v),表示2mg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于100ml有机溶剂中,优选浓度为1~5%(w/v),根据需要适当增加可以溶解更多酞菁锌;

所述的可用于注射给药的有机溶剂为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或两种有机溶剂的混合溶剂,优选为N-甲基吡咯烷酮。

所述步骤(2)中,酞菁锌与有机溶剂的质量体积比为(1~30):1(w/v),优选为(5~20):1(w/v)。

所述步骤(3)中,将步骤(2)的酞菁锌溶液加入到含有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中,则得到酞菁锌胶束;

所述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酞菁锌溶液中的浓度为0.1~10%(w/v),优选为1~5%(w/v);

所述的空白在位凝胶为温度响应的凝胶,其中所用的胶凝材料为普朗尼克F127、去乙酰结冷胶、聚(N-取代基丙烯酰胺)共聚物、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或聚己内酯-聚乙二醇共聚物;制得的酞菁锌在位凝胶中有机溶剂的最终浓度不超过15%(v/v),优选为不超过3~10%(v/v);制得的酞菁锌在位凝胶中,每1毫升在位凝胶中含酞菁锌0.01~2.5mg,优选为0.1~1mg。

酞菁锌溶液与在位凝胶水溶液混合、滤过、透析等操作需低温操作(低于室温),以免操作过程发生溶液-凝胶转变。

以上操作均需避光。

可在医学影像技术辅助下,用普通注射器将上述方法制得的用于肿瘤光动力学治疗的瘤内注射给药的酞菁锌在位凝胶单点或多点注射到身体浅表部位得实体肿瘤内,用特定波长的红外光照射肿瘤局部,发挥光动力学治疗作用。

本发明所选的有机溶剂为安全性高的可注射药用溶剂,最终的酞菁锌在位凝胶中可保留部分有机溶剂,或者可以通过透析方法将有机溶剂全部或部分除去。N-甲基吡咯烷酮或二甲基甲酰胺一般认为注射给药安全性更高、且我们发现其对酞菁锌的溶解度也更高。

由于酞菁锌在上述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仍然有限,经过筛选发现,加入某些表面活性剂可提高酞菁锌的溶解度。本发明所述的酞菁锌胶束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是脱氧胆酸钠、胆固醇-聚乙二醇1000、脱氧胆酸-聚乙二醇500、脱氧胆酸-聚乙二醇1000、脱氧胆酸-聚乙二醇2000或植物甾醇-聚乙二醇1000,其中脱氧胆酸-聚乙二醇1000增加酞菁锌溶解度的作用最明显。

酞菁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体系构成的酞菁锌溶液,在与水性介质混合或对水透析的过程,很快析出沉淀,无法形成稳定的酞菁锌胶束溶液。较高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修饰的甾醇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则可以与酞菁锌形成相对稳定的胶束溶液,因此,聚乙二醇修饰的甾醇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注射给药的有机溶剂和凝胶水溶液,是制备本发明所述的酞菁锌在位凝胶必须的组成成分,其各组分间比例与技术方案提供的比例相同。

本发明中,每1毫升酞菁锌在位凝胶中含酞菁锌0.01~2.5mg,优选为0.1~1mg。这一浓度远高于大多数文献报道的非水溶性酞菁锌制剂的浓度,可满足临床治疗的要求。更高浓度时,因容易析出或聚集,其稳定性不易保证。

本发明选择温度响应型在位凝胶作为酞菁锌胶束的载体,考虑到给药方式为注射给药,需选择生物可降解或可吸收和生物相容性胶凝材料,可以是普朗尼克F127、去乙酰结冷胶、聚(N-取代基丙烯酰胺)共聚物。普朗尼克F127同时也是一种非离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以其为胶凝剂,可进一步增加稳定性。

温度响应型在位凝胶低于室温条件下呈低黏度的溶液状态,可经0.22μm孔径微孔滤膜过滤以满足注射给药制剂的无菌要求,避免热灭菌可能引起的胶束破坏,药物不稳定、析出或聚集等对制剂稳定性的不利影响。

酞菁锌是一种第二代光敏剂,本发明所述的包含高浓度酞菁锌胶束的在位凝胶,可直接注射到瘤内,红外线贴近肿瘤部位照射,用于肿瘤光动力学治疗。

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以聚乙二醇修饰的甾醇类作为表面活性剂,优选N-甲基吡咯烷酮为有机溶剂,获得高浓度的酞菁锌溶液,保证了最终制剂中酞菁锌浓度满足临床应用,同时胶束粒径小、稳定。

2、采用温度响应型在位凝胶为载体,瘤内注射给药,酞菁锌主要滞留在肿瘤局部,光照后在肿瘤局部产生光动力学治疗作用,可有效减少全身不良反应低。

附图说明

图1为瘤内注射酞菁锌在位凝胶后荷B16黑色素瘤C57/BL小鼠肿瘤体积增长率曲线。

图2为瘤内注射酞菁锌在位凝胶后荷B16黑色素瘤C57/BL小鼠体重变化率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称取酞菁锌5mg,加入含有二甲基亚砜1ml的试管中,室温下超声振荡2分钟,转移至离心管中10000转/分钟离心5分钟,观察溶液呈浅蓝色,离心管底部有沉淀。

实施例2

称取酞菁锌5mg,加入含有二甲基甲酰胺1ml的试管中,室温下超声振荡2分钟,转移至离心管中10000转/分钟离心5分钟,观察溶液呈浅蓝色,离心管底部有沉淀。

实施例3

称取酞菁锌5mg,加入含有N-甲基吡咯烷酮1ml的试管中,室温下超声振荡2分钟,转移至离心管中10000转/分钟离心5分钟,观察溶液呈深蓝色,离心管底部无沉淀。

由上述实验可知,酞菁锌在N-甲基吡咯烷酮中有良好的溶解度。

实施例4

称取酞菁锌10mg,加入含有N-甲基吡咯烷酮1ml的试管中,室温下超声振荡2分钟,转移至离心管中10000转/分钟离心5分钟,观察溶液呈深蓝色,离心管底部有少量沉淀。

实施例5

称取酞菁锌10mg,加入含有2%(w/v)脱氧胆酸钠的N-甲基吡咯烷酮1ml试管中,室温下超声振荡2分钟,转移至离心管中10000转/分钟离心5分钟,观察溶液呈深蓝色,离心管底部有少量沉淀。

实施例6

称取酞菁锌10mg,加入含有2%(w/v)胆固醇-聚乙二醇1000的N-甲基吡咯烷酮1ml试管中,室温下超声振荡2分钟,转移至离心管中10000转/分钟离心5分钟,观察溶液呈深蓝色,离心管底部无沉淀。

实施例7

称取酞菁锌10mg,加入含有2%(w/v)脱氧胆酸-聚乙二醇1000的N-甲基吡咯烷酮1ml试管中,室温下超声振荡2分钟,转移至离心管中10000转/分钟离心5分钟,观察溶液呈深蓝色,离心管底部无沉淀。

实施例8

称取酞菁锌10mg,加入含有2%(w/v)植物甾醇-聚乙二醇1000的N-甲基吡咯烷酮1ml试管中,室温下超声振荡2分钟,转移至离心管中10000转/分钟离心5分钟,观察溶液呈深蓝色,离心管底部无沉淀。

实施例9

称取酞菁锌10mg,加入含有2%(w/v)脱氧胆酸钠的N-甲基吡咯烷酮1ml试管中,室温下超声振荡2分钟,酞菁锌全部溶解。将上述酞菁锌溶液0.5ml缓慢加入9.5ml含有2%(w/v)脱氧胆酸钠的水中,观察溶液外观,呈乳光胶束溶液,样品溶液用去离子水稀释后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粒径为32.3±1.2nm,放置24小时后出现浑浊。

实施例10

称取酞菁锌10mg,加入含有2%(w/v)胆固醇-聚乙二醇1000的N-甲基吡咯烷酮1ml试管中,室温下超声振荡2分钟,酞菁锌全部溶解。将上述酞菁锌溶液0.5ml缓慢加入9.5ml含有2%(w/v)胆固醇-聚乙二醇1000的水中,观察溶液外观,呈乳光胶束溶液,样品溶液用去离子水稀释后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粒径为28.5±1.7nm,长期放置稳定,无浑浊。

实施例11

称取酞菁锌10mg,加入含有2%(w/v)植物甾醇-聚乙二醇1000的N-甲基吡咯烷酮1ml试管中,室温下超声振荡2分钟,酞菁锌全部溶解。将上述酞菁锌溶液0.5ml缓慢加入9.5ml含有2%(w/v)胆固醇-聚乙二醇1000的水中,观察溶液外观,呈乳光胶束溶液,样品溶液用去离子水稀释后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粒径为24.3±0.6nm,长期放置稳定,无浑浊。

实施例12

称取酞菁锌10mg,加入含有2%(w/v)脱氧胆酸-聚乙二醇1000的N-甲基吡咯烷酮1ml试管中,室温下超声振荡2分钟,酞菁锌全部溶解。将上述酞菁锌溶液0.5ml缓慢加入9.5ml含有2%(w/v)胆固醇-聚乙二醇1000的水中,观察溶液外观,呈乳光胶束溶液,样品溶液用去离子水稀释后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粒径为18.8±0.7nm,长期放置稳定,无浑浊。

实施例13

称取酞菁锌10mg,加入含有2%(w/v)脱氧胆酸-聚乙二醇500的N-甲基吡咯烷酮1ml试管中,室温下超声振荡2分钟,酞菁锌全部溶解。将上述酞菁锌溶液0.5ml缓慢加入9.5ml含有2%(w/v)胆固醇-聚乙二醇1000的水中,观察溶液外观,呈乳光胶束溶液,样品溶液用去离子水稀释后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粒径为21.3±2.1nm,4℃放置7天出现浑浊。

实施例14

称取酞菁锌10mg,加入含有2%(w/v)脱氧胆酸-聚乙二醇2000的N-甲基吡咯烷酮1ml试管中,室温下超声振荡2分钟,酞菁锌全部溶解。将上述酞菁锌溶液0.5ml缓慢加入9.5ml含有2%(w/v)胆固醇-聚乙二醇1000的水中,观察溶液外观,呈乳光胶束溶液,样品溶液用去离子水稀释后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粒径为29.7±0.8nm,4℃放置14天出现浑浊。

实施例15

称取酞菁锌10mg,加入含有2%(w/v)脱氧胆酸-聚乙二醇1000的N-甲基吡咯烷酮1ml试管中,室温下超声振荡2分钟,酞菁锌全部溶解。将上述酞菁锌溶液缓慢滴加至19ml含有25%(w/v)普朗尼克F127、2%(w/v)胆固醇-聚乙二醇1000的水溶液中,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后得ZnPc在位凝胶,外观呈淡蓝至乳白色半透明状态,长期放置(大于21天)未出现浑浊现象。升温后凝胶体积无变化。

实施例16

称取酞菁锌10mg,加入含有2%(w/v)脱氧胆酸-聚乙二醇1000的N-甲基吡咯烷酮1ml试管中,室温下超声振荡2分钟,酞菁锌全部溶解。将上述酞菁锌溶液缓慢滴加至19ml含有5%(w/v)去乙酰结冷胶、2%(w/v)胆固醇-聚乙二醇1000的水溶液中,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后得ZnPc在位凝胶,外观呈乳白色半透明状,升温后凝胶体积无变化,放置7天后出现浑浊。

实施例17

称取酞菁锌10mg,加入含有2%(w/v)脱氧胆酸-聚乙二醇1000的N-甲基吡咯烷酮1ml试管中,室温下超声振荡2分钟,酞菁锌全部溶解。将上述酞菁锌溶液缓慢滴加至19ml含有10%(w/v)聚(N-取代基丙烯酰胺)共聚物、2%(w/v)胆固醇-聚乙二醇1000的水溶液中,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后得ZnPc在位凝胶,外观呈乳白色半透明状,温度升高凝胶相体积收缩,部分溶剂和酞菁锌胶束溶液被挤压到凝胶网络外。放置14天后出现浑浊。

实施例18

称取酞菁锌10mg,加入含有2%(w/v)脱氧胆酸-聚乙二醇1000的N-甲基吡咯烷酮1ml试管中,室温下超声振荡2分钟,酞菁锌全部溶解。将上述酞菁锌溶液缓慢滴加至19ml含有10%(w/v)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2%(w/v)胆固醇-聚乙二醇1000的水溶液中,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后得ZnPc在位凝胶,外观呈乳白色半透明状,温度升高凝胶相体积收缩,部分溶剂和酞菁锌胶束溶液被挤压到凝胶网络外。放置9天后出现浑浊。

实施例19

称取酞菁锌10mg,加入含有2%(w/v)脱氧胆酸-聚乙二醇1000的N-甲基吡咯烷酮1ml试管中,室温下超声振荡2分钟,酞菁锌全部溶解。将上述酞菁锌溶液缓慢滴加至19ml含有10%(w/v)聚己内酯-聚乙二醇共聚物、2%(w/v)胆固醇-聚乙二醇1000的水溶液中,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后得ZnPc在位凝胶,外观呈乳白色半透明状,温度升高凝胶相体积收缩,部分溶剂和酞菁锌胶束溶液被挤压到凝胶网络外。放置20天后出现浑浊。

实施例20

瘤内注射酞菁锌在位凝胶的光动力学药效研究

样品制备(避光、无菌操作):

(1)稀释液:25%普朗尼克F127水溶液,0.22μm微孔滤膜过滤,滤液分装,密闭冷藏放置。

(2)酞菁锌在位凝胶溶液:称取酞菁锌10mg,加入含有2%(w/v)脱氧胆酸-聚乙二醇1000的N-甲基吡咯烷酮1ml试管中,室温下超声振荡2分钟,酞菁锌全部溶解。快速搅拌下,上述溶液滴加至25%(w/v)普朗尼克F127水溶液19.0ml中,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即得(0.5mg/ml酞菁锌)。取0.5mg/ml酞菁锌在位凝胶溶液3.4ml,加稀释液6.6ml,混匀(0.17mg/ml酞菁锌)。取0.17mg/ml酞菁锌在位凝胶溶液2.9ml,加稀释液7.1ml,混匀(0.05mg/ml酞菁锌)。

(3)阿霉素在位凝胶溶液:称取8mg阿霉素,超声溶解于25%(w/v)F127水溶液2ml(4mg/ml盐酸阿霉素)。

(4)空白在位凝胶溶液:2%(w/v)脱氧胆酸-聚乙二醇1000加入到N-甲基吡咯烷酮1ml试管中,室温下超声振荡2分钟,酞菁锌全部溶解。快速搅拌下,上述溶液滴加至25%(w/v)普朗尼克F127水溶液19.0ml中,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即得(相当于酞菁锌0.5mg/ml)。

(5)酞菁锌溶液:取0.5mg/ml酞菁锌在位凝胶溶液3.4ml,加注射用水6.6ml,混匀(0.17mg/ml酞菁锌)。

细胞培养和黑色素瘤模型的建立:

B16细胞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置于CO

动物分组和给药:

瘤体积达到200cm

一组:在位凝胶空白对照组:空白在位凝胶溶液

二组:酞菁锌在位凝胶低剂量组:0.05mg/ml酞菁锌在位凝胶溶液,1μg/鼠,光照

三组:酞菁锌在位凝胶中剂量组:0.17mg/ml酞菁锌在位凝胶溶液,3.4μg/鼠,光照

四组:酞菁锌在位凝胶高剂量组:0.5mg/ml酞菁锌在位凝胶溶液,10μg/鼠,光照

五组:酞菁锌溶液对照组:0.17mg/ml酞菁锌溶液,3.4μg/鼠,光照

六组:酞菁锌在位凝胶对照组:0.17mg/ml酞菁锌在位凝胶溶液,3.4μg/鼠,不光照

七组:阿霉素在位凝胶阳性对照组:4mg/ml盐酸阿霉素在位凝胶溶液,80μg/鼠,不光照

分组后标号、称体重,每组单次瘤内注射给药20μL,给药2h后靠近肿瘤部位皮肤照射红外光(300mW)5min,停2h,反复2次(有效照射时间10min)。第1、3、5、7、9、11、13、15天,同法照射,测量瘤体积、称量小鼠体重。

实验数据均以均值±标准误(Mean±SEM)表示,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和One-Way ANOVA进行数据处理。用LSD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当方差齐时),用Dunnett’s T3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当方差不齐时)。P<0.05表示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各组小鼠体重增长率变化不大(图1);在实验过程中,高剂量组体重增长率前5天明显升高,后10天体重比较稳定;与六组(不光照组)相比,三组(中剂量组)、七组(阿霉素组)在第7、9、15天体重增长率有显著性下降(P<0.05);一组(空白对照组)、二组(低剂量组)、三组(中剂量组)、五组(酞菁锌溶液对照组)、七组(阿霉素组)体重增长率逐渐下降,在第9天达到最低,随后体重增长率又稳定升高,根据肿瘤生长特点,肿瘤给药后前9天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给药后体重有所下降,但给药9天后,肿瘤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根据剖瘤时鼠的形态观察及肿瘤称重发现,后期小鼠体重的增长主要源于肿瘤的增长;而且阳性药组的肿瘤增长率始终为负,且增长率最小,主要原因是体重下降是化疗药的副作用。给药第7天后,七组(阿霉素组)出现1只鼠死亡;给药第8天后,六组(不照光组)和七组(阿霉素组)均出现1只鼠死亡;第9天一组(空白组)和五组(酞菁锌溶液对照组)均出现1只鼠死亡,六组(不照光组)和七组(阿霉素组)均出现2只鼠死亡;第13天空白组出现1只鼠死亡,五组(溶液组)出现2只鼠死亡;

所有组的肿瘤体积从第9天后增长速度明显增高(图2);与一组(空白对照组)相比,瘤内注射给药后七组(阿霉素组)从第5、7(P<0.05),9、11、13、15(P<0.01)天,肿瘤体积均有明显降低,三组(中剂量组)在第5(P<0.05)、9、11、13、15(P<0.01)天的肿瘤体积有明显降低,二组(低剂量组)和五组(酞菁锌溶液对照组)在第11、13、15天的肿瘤体积有明显降低(P<0.01),四组(高剂量组)在第13、15天的肿瘤体积有明显降低(P<0.01);与六组(不照光组)相比,瘤内注射给药后三组(中剂量组)在第5(P<0.05)、7、9、11、13、15(P<0.01)天的肿瘤体积均有明显降低,四组(高剂量组)在5(P<0.05)、7(P<0.01)、9(P<0.05)、13、15(P<0.01)天的肿瘤体积均有明显降低,二组(低剂量组)在11、13、15(P<0.01)天的肿瘤体积均有明显降低,五组(酞菁锌溶液对照组)在9(P<0.05),11、13、15(P<0.01)天的肿瘤体积均有明显降低;与五组(酞菁锌溶液对照组)相比,三组(中剂量组)和七组(阿霉素组)在15(P<0.01)天的肿瘤体积均有明显降低。给药光照组(二组、三组、四组)的抑瘤率依次是33.42%、56.95%、31.01%,五组(酞菁锌溶液对照组)的抑瘤率21.13%,七组(阿霉素组)的抑瘤率80.94%,六组(不照光组)的抑瘤率-1.42%。

上述实验结果显示,瘤内注射酞菁锌光动力学疗法对黑色素瘤能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而且中剂量组的抑制作用最强,红外光照射是起效的必要条件,酞菁锌在位凝胶的毒副作用小。

表1:瘤内注射酞菁锌在位凝胶15天后荷B16黑色素瘤C57/BL小鼠瘤重和抑瘤率结果

相关技术
  • 用于肿瘤光动力学治疗的瘤内注射给药的酞菁锌在位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 用于局部给药非甾体抗炎药以缓解肌肉骨骼疼痛的新型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38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