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安全座椅及其底座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6:26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座椅以及安全座椅的底座。

背景技术

安全座椅,例如儿童安全座椅,用于安装在车辆座椅上供儿童乘坐,以提高儿童乘车安全性。安全座椅在车辆发生例如碰撞或急减速等紧急情况下,通过减缓对儿童的冲击力以及限制儿童的身体移动来减少对他们的伤害,确保儿童的乘车安全。安全座椅可以固定在车辆座椅上,但现有的安全座椅在车辆座椅上的位置无法调节或调节后稳定性不足。此外,由于儿童的活动,可能会导致系扣安全座椅的安全带松动,继而导致安全座椅活动,使车内儿童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安全座椅的底座,底座包括底座本体及安装在底座本体上用以将安全座椅支撑在车辆座椅上的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包括伸出底座本体并可相对于底座本体前后运动的支撑杆以及用以调节支撑杆与底座本体相对位置的调节组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杆包括用以抵靠车辆座椅靠背的支撑部以及与支撑部相连的连接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部包括多个定位孔,调节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卡合杆,至少一个卡合杆插入到定位孔中以固定支撑杆相对于底座本体的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调节组件更包括驱动件和操作件,驱动件可转动地设置在底座本体上,且驱动件和操作件位于一操作平面,驱动件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操作件,另一端连接卡合杆,当操作件沿操作平面的前后方向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会带动驱动件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并驱动卡合杆从定位孔中脱离,以及当操作件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时带动驱动件反向旋转并驱动卡合杆插入至定位孔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底座本体上设有约束驱动件转动行程的限位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底座本体上设有供卡合杆穿过并于其中滑动的限位槽。

在一个实施例中,调节组件包括操作件以及与操作件连接的驱动件,驱动件上设有导引槽,卡合杆的一端约束在导引槽中,导引槽构造为当操作件沿安全座椅的前后方向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驱动卡合杆从定位孔中脱离,以及当操作件沿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时驱动卡合杆插入定位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调节组件包括操作件和卡合杆,卡合杆与连接部相固定,操作件上设有多个定位槽,操作件构造为在安全座椅的高度方向上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于第一位置,卡合杆卡入在定位槽中,于第二位置,卡合杆从定位槽中脱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调节组件进一步包括驱使操作件复位的弹性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调节组件包括驱动支撑杆运动的线性致动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装置还包括向支撑杆提供持续弹性推力的弹性组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部沿与安全座椅的前后方向垂直的横向方向延伸,连接部具有两个,分别位于支撑部的两侧沿安全座椅的前后方向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部与支撑部之间具有折弯部,折弯部构造为使得支撑部的长度大于两个连接部之间的距离。

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安全座椅,安全座椅包括上面的各个实施例中的安全座椅的底座以及支撑在底座上的座椅本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座椅本体构造为可以改变相对于底座的倾斜角度。

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细节在下面的附图和描述中提出。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从说明书、附图以及权利要求书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安全座椅的侧视图;

图2为图1中安全座椅另一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3为图1中安全座椅的立体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安全座椅的底座的立体图;

图5为图4中底座的正视示意图;

图6为图4中底座另一状态下的正视示意图;

图7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安全座椅的支撑杆的立体图;

图8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安全座椅的支撑杆的立体图;

图9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安全座椅的底座的正视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底座另一状态下的正视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安全座椅的底座的立体图;

图12为图11中底座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3为图11中底座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可能存在的术语如“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例如“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又比如,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安全座椅,安全座椅包括座椅本体以及用以支撑座椅本体的底座。底座包括底座本体及安装在底座本体上用以将安全座椅支撑在车辆座椅上的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包括伸出底座本体并可相对于底座本体前后运动的支撑杆以及用以调节支撑杆与底座本体相对位置的调节组件。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安全座椅的底座,底座包括底座本体及安装在底座本体上用以将安全座椅支撑在车辆座椅上的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包括伸出底座本体并可相对于底座本体前后运动的支撑杆以及用以调节支撑杆与底座本体相对位置的调节组件。

在安全座椅的使用过程中可能需要调节安全座椅在车辆座椅上的位置。例如,由于调节了安全座椅的座椅本体的倾斜角度,安全座椅的底座可能需要相应地在车辆座椅上移动位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可调节的支撑杆,在安全座椅底座位置变动时,支撑杆对应调节以抵靠到车辆座椅的靠背上,以更好地将安全座椅支撑在车辆座椅上。

以下结合本申请的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各实施例的安全座椅以及安全座椅的底座。

根据图1-7所示的实施例,安全座椅10包括座椅本体20以及用于支撑座椅本体20的底座30。其中,底座30进一步包括底座本体40及安装在底座本体40上的支撑装置50。支撑装置50用以将安全座椅10稳定地支撑在车辆座椅上。支撑装置50包括支撑杆51以及调节组件52。支撑杆51伸出底座本体40,调节组件52用以调节和固定支撑杆51与底座本体40的相对位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座椅本体20构造为可以改变相对于底座30的倾斜角度。当调节座椅本体20的倾斜角度时,需要对应的调节底座本体40在车辆座椅上的位置,此时可以同步调节支撑杆51相对于底座本体40相对位置,即调节支撑杆51伸出底座本体40的长度,使支撑杆51可以维持抵靠在座椅靠背上,从而将安全座椅10稳定的支撑和固定在车辆座椅上。参图1和图2,其中图1显示为支撑杆51处于第一位置,图2显示为支撑杆51处于第二位置。在该第二位置中,支撑杆51伸出底座本体40较长的长度。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以上或后面关于支撑杆用以抵靠车辆座椅靠背的描述并不意味着在常规状态下支撑杆必然与车辆座椅靠背接触,而是包括二者相间隔一较小距离且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发生抵靠的情形。例如,当安全座椅发生较小的位置移动时,支撑杆抵靠到车辆座椅靠背上,以此来限制安全座椅移动。

参图4至图6,底座本体40由上壳体和下壳体41组合而成(为便于显示支撑装置50的结构,图4至图6中未示出上壳体)。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底座本体40可以是一体结构。

参照图7,支撑杆51呈管状结构,包括支撑部510以及与位于支撑部510两侧与支撑部510相连的连接部511。支撑部510可用于抵靠在车辆座椅的靠背上。在一改进的结构中,支撑部510连同连接部511还可以一同支撑在车辆座椅的椅面上。连接部511与支撑部510之间还可以设有折弯部512,折弯部512构造为使得支撑部510的长度大于两个连接部511之间的距离。更长的支撑部510可以实现更好的支撑效果。当然,如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连接部511可以直接从支撑部510延伸出,而不设置折弯部。此时,支撑部510的长度等于两个连接部511之间的距离。连接部511上分别设有沿安全座椅10的前后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定位孔513,定位孔513与调节组件52相配合以调节和固定支撑杆51相对于底座本体40的位置。定位孔513的数量越多,排列的越紧密,则支撑杆51调节的范围越大,调节的精度越高。

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个连接部511可以单独对应连接一个支撑部,即于底座30的两侧各设置一个支撑杆,以此两个支撑杆可以相对独立调节。

继续参图4至图6,支撑杆51的连接部511插入至底座本体40中。对应于连接部511,底座本体40两侧设有导轨42。优选地,导轨42设置在下壳体41的两侧。连接部511容纳在导轨42中,并在支撑杆51的调节过程中于导轨42中滑动。

参图4至图6,调节组件52包括操作件520、与操作件520连接的驱动件521以及与驱动件521连接的至少一个卡合杆522。在图4至图6所示实施例中,调节组件52具有一对卡合杆522,分别位于驱动件521的两侧。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调节组件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于两个的卡合杆。卡合杆522可插入到支撑杆51的定位孔513中以固定支撑杆51相对于底座本体40的位置。驱动件521与操作件520位于同一操作平面(未标示),当操作件520沿操作平面的前后方向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会带动驱动件521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并驱动卡合杆522从定位孔513中脱离,以及当操作件520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时带动驱动件521反向旋转并驱动卡合杆522插入至定位孔513中。根据图示实施例所示的具体结构,驱动件521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操作件520,驱动件521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卡合杆522。驱动件521通过一个枢转点与下壳体41相枢接而可转动地设置在底座本体40上。该枢转点也因此将驱动件521分为分别连接操作件520与卡合杆522的两段,从而基于杠杆原理,实现通过操作件520来控制卡合杆522的往复移动。图5所示的操作件520位于第一位置,此时卡合杆522插入在定位孔513中,支撑杆51的位置被固定。图6所示的操作件520位于第二位置,在该第二位置,卡合杆522从定位孔513中脱离,此时可以自由调节支撑杆51至期望位置。当操作件520,例如通过使用者的操作,沿操作平面的前后方向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操作件520带动驱动件521旋转并驱动卡合杆522从定位孔513中脱离。当操作件520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时驱动件521逆向旋转并驱动卡合杆522插入到定位孔513中。

调节组件52还可以包括弹性件,例如弹簧523。弹簧523与操作件520抵接以向操作件520提供弹性力。当操作件520从第二位置释放时,弹簧523可以驱使操作件520自动复位至第一位置。此外,在底座本体40上设有约束驱动件521行程的限位件43。优选地,限位件43设置在下壳体41上。当驱动件521转动时可与限位件43干涉从而限制其旋转行程。

对应于卡合杆522,底座本体40上设有供卡合杆522穿过的限位槽44,卡合杆522可于限位槽44中于横向方向上滑动,但被限位槽44约束无法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优选地,限位槽44设置在下壳体41上。此外,为进一步将支撑杆51的连接部511稳定在导轨42中,防止连接部511从导轨42中脱离,底座本体上40中进一步包括一安装在导轨42上方的挡盖45,以约束支撑杆51的连接部511。优选的,挡盖45可以通过螺丝固定在导轨42上方。

图9和图10所示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与图4至图6所示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调节组件的结构变化。具体来说,调节组件62包括操作件620、与操作件620连接的驱动件621以及与驱动件621连接的卡合杆622。图9所示的操作件620处于第一位置,此时卡合杆622插入在定位孔513中,使得支撑杆51的位置被固定。图10所示的操作件620处于第二位置,在该第二位置,卡合杆622从定位孔513中脱离,此时可以自由调节支撑杆51至期望位置。驱动件621设有导引槽624,卡合杆622的一端可移动地约束在导引槽624中。导引槽624构造为当操作件620沿安全座椅10的前后方向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驱动卡合杆622从定位孔513中脱离,以及当操作件620沿安全座椅10的前后方向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时驱动卡合杆622插入到定位孔513中。在一个更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导引槽624的延伸方向与安全座椅10的前后方向之间具有一倾斜角度,以此可将操作件620在前后方向上的运动转换为卡合杆622在与前后方向垂直的横向方向上的运动。

调节组件62可以包括弹性件,如弹簧623,其与驱动件621抵接以向驱动件621及操作件620提供弹性力。当操作件620从第二位置释放时,弹簧623可以驱使操作件620自动复位至第一位置。

在以上描述的两种调节组件52、62的实施方式中,操作件520、620位于底座本体40前端,并暴露于底座本体40之外,以此使用者可以便利地直接操作该操作件520、620以调节支撑杆51,而无需将安全座椅10从车辆座椅上取下。

在以上描述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杆51在调节组件52、62解除对其锁定后,可由使用者手动操作调节支撑杆51伸出底座本体40的长度。此外,在一个改进的实施方式中,支撑装置50进一步包括与支撑杆51配合的弹性组件(未图示),该弹性组件向支撑杆51提供持续的弹性推力,使得支撑杆51在被解除锁定时可以自动朝向座椅本体40外伸出以调节至期望位置。例如,当安全座椅10在车辆座椅上前移而需要拉长支撑杆51时,支撑杆51在解除锁定后自动向后伸出直至抵靠到车辆座椅靠背。

图11至图13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其中操作组件72包括操作件720及卡合杆722。卡合杆722与支撑杆51相固定。操作件720上设有多个沿安全座椅10前后方向排列的定位槽725。定位槽725的数量越多,排列的越紧密,则撑杆51调节的范围越大,调节的精度越高。操作件720构造为在安全座椅10的高度方向上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图13显示操作件720处于第一位置,此时卡合杆722卡入在定位槽725中以固定支撑杆51的位置。当操作件720位于第二位置时,卡合杆722从定位槽725中脱离,此时可以自由调节支撑杆51至期望位置。例如,当操作件720被使用者向下拉动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时,操作件720的定位槽725释放对卡合杆722的约束,也即释放对支撑杆51的约束,此时可以自由调节支撑杆51。

调节组件72还可以包括弹性件,如弹簧723,与操作件720抵接以向操作件720提供弹性力。当操作件720从第二位置释放时,弹簧723可以驱使操作件720自动复位至第一位置。

与前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不同的是,在图11至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可以仅设置单个定位孔513将卡合杆722与支撑杆51固定即可。

在其他实施例中,调节组件可以包括驱动支撑杆51的线性致动器(未图示),例如线性致动器可以包括气缸、液压缸、滚珠丝杠等。线性致动器可以可基于操作指令驱动支撑杆51,例如直接驱动支撑杆51的连接部511,以使得支撑杆51在前后方向上运动,实现支撑杆51相对于底座本体40的位置调节,从而在需要调节安全座椅10位置的情况下保持支撑杆51抵靠车辆座椅靠背,保证安全座椅10的稳定。线性致动器还可以同时将支撑杆51锁定在所调节的位置。与前述实施例相比,采用致动器作为调节组件的方式可以省去利用人力推拉支撑杆的操作或提供更为省力的操作的方式,从而便于使用者操作。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除了以上所描述的各种调节组件的结构形式,还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调节组件,只要该调节组件能够实现在前后方向上调节和锁定支撑杆位置即可。这些调节组件的具体结构和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悉知,因此在此不一一作详细描述。

根据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提供的安全座椅以及安全座椅的底座,当安全座椅在车辆座椅上的位置需要调整时,例如在安全座椅底座需要前移远离车辆座椅靠背时,可以增大支撑装置的支撑杆伸出底座本体的长度,维持支撑杆抵靠至或接近车辆座椅靠背,从而可以更好的将安全座椅稳定在车辆座椅上。而当需要安全座椅底座后移靠近车辆座椅靠背时,仅需缩短支撑杆伸出座椅本体的长度即可。又例如,当因为儿童的活动导致系扣安全座椅的安全带松动时,可以通过调节支撑杆使其抵靠至车辆座椅靠背,并使得安全带处于张紧状态,从而保证儿童乘车安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分类

0612011470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