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双梁定厚自动进出料转角板热压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8:50


一种双梁定厚自动进出料转角板热压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压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梁定厚自动进出料转角板热压机。

背景技术

目前相关转角板的生产过程是人工将面底板、边框、龙骨、玻镁板等原材料施胶、组坯后,放入特制的模具中,压上重量适当的重物。或是将组坯好的转角板(直角)成对背靠背放置在平台上,两个竖直面用C型卡固定,两个水平面放重物压制。

现有的转角板在制作时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转角板材的转角为直角,板材型号固定,使用范围有限,当需要非直角的转角板材时,无法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梁定厚自动进出料转角板热压机,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梁定厚自动进出料转角板热压机,包括上横梁、下横梁、驱动单元和热压单元;

上横梁和下横梁相对设置,驱动单元连接上横梁和下横梁并能够驱动上横梁升降;

热压单元设有两个,两个热压单元分别设置在上横梁和下横梁上;

每个热压单元均包括第一热压板、第二热压板和转角块,第一热压板和第二热压板均倾斜设置并连接上横梁或下横梁,第一热压板和第二热压板的端部通过转角块相连,转角块可拆卸连接上横梁或下横梁,且转角块与转角板接触的加工面构造为直角或圆角;

相应地,上横梁的底面和下横梁的顶面均构造为V型面;两个转角块中的一者构造为阴角,另一者构造为适配于阴角的阳角。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热压单元包括第一隔热层和第二隔热层,第一隔热层与第一热压板相连,第二隔热层与第二热压板相连;

对固定在上横梁上的热压单元,第一隔热层用于隔开第一热压板与上横梁,第二隔热层用于隔开第二热压板与上横梁;

对固定在下横梁上的热压单元,第一隔热层用于隔开第一热压板与下横梁,第二隔热层用于隔开第二热压板与下横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隔热层和第二隔热层均选用均热型隔热层,均热型隔热层包括若干个间隔设置的承载条,相邻承载条之间形成隔热空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横梁上设有防粘布及其张紧装置;下横梁上设有用于移动物料的传送机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驱动单元包括由上至下依次相连的上支座、杆体、驱动部和下支座,上支座固定连接上横梁,杆体能够导引上横梁的升降方向,下支座固定连接下横梁,驱动部选用油缸、升降机或电动缸,油缸和升降机连接有恒压液压站。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横梁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组驱动组,每个驱动组包括若干个间隔设置的所述驱动单元,相邻驱动单元之间设有导向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横梁和下横梁之间设有限位器,限位器用于控制转角板的厚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转角板热压机的进料口设有进料机构,所述转角板热压机的出料口设有出料机构。

有益效果:

所述转角板热压机用于制造转角板,热压单元提供合适的压力和热量,促进制品内部胶水的固化成型,缩短了制品成型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热压单元包括转角块,转角块可拆卸连接以便于更换为不同型号,转角块包括直角型和圆角型,直角型用于生产直角转角板,圆角型用于生产圆角转角板,增加了所能生产的转角板的种类,拓展了生产范围,提高了实用性。

进料机构、转角板热压机和出料机构组成热加工系统,通过进料机构实现原材料的自动上料,通过出料机构实现制品的自动出料,通过进料机构、出料机构和所述的转角板热压机配合,实现了进料、压制、出料的自动化,降低了人工作业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双梁定厚自动进出料转角板热压机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双梁定厚自动进出料转角板热压机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上横梁;2、下横梁;3、驱动单元;31、上支座;32、杆体;33、驱动部;34、下支座;4、热压单元;41、第一热压板;42、第二热压板;43、转角块;44、第一隔热层;45、第二隔热层;6、防粘布及其张紧装置;7、传送机构;8、导向装置;9、限位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对本发明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关于附图结构的描述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

针对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陷,本发明在此提出一种双梁定厚自动进出料转角板热压机,所述转角板热压机用于制造转角板,热压单元4提供合适的压力和热量,促进制品内部胶水的固化成型,缩短了制品成型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热压单元4包括转角块43,转角块43可拆卸连接以便于更换为不同型号,转角块43包括直角型和圆角型,直角型用于生产直角转角板,圆角型用于生产圆角转角板,增加了所能生产的转角板的种类,拓展了生产范围,提高了实用性。

进料机构、转角板热压机和出料机构组成热加工系统,通过进料机构实现原材料的自动上料,通过出料机构实现制品的自动出料,通过进料机构、出料机构和所述的转角板热压机配合,实现了进料、压制、出料的自动化,降低了人工作业的劳动强度。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双梁定厚自动进出料转角板热压机,包括上横梁1、下横梁2、驱动单元3和热压单元4;

上横梁1和下横梁2相对设置,驱动单元3连接上横梁1和下横梁2并能够驱动上横梁1升降;

热压单元4设有两个,两个热压单元4分别设置在上横梁1和下横梁2上;

每个热压单元4均包括第一热压板41、第二热压板42和转角块43,第一热压板41和第二热压板42均倾斜设置并连接上横梁1或下横梁2,第一热压板41和第二热压板42的端部通过转角块43相连,转角块43可拆卸连接上横梁1或下横梁2,且转角块43与转角板接触的加工面构造为直角或圆角;

相应地,上横梁1的底面和下横梁2的顶面均构造为V型面;两个转角块43中的一者构造为阴角,另一者构造为适配于阴角的阳角。

其中,上横梁1和下横梁2相对设置并组成双梁结构,二者之间具有一定间隙,该间隙用于放置热压制品;上横梁1和下横梁2之间通过驱动单元3相连,驱动单元3在起到连接作用的同时能够驱动上横梁1升降,下横梁2保持相对静止,具体来说,上横梁1下降以使间隙缩小,同时向制品施压以加工制品,上横梁1上移以使间隙扩大,以便于完成未加工制品进料和已加工制品出料。下横梁2通过任意合适的连接方式固定在场地上,在此不再赘述。

鉴于所加工的制品为转角板,故热压单元4分为第一热压板41和第二热压板42,二者均倾斜设置并相交于转角块43,具体来说,第一热压板41和第二热压板42之间的夹角可以构造为任意合适的角度,包括但不限于60度、90度和120度。相应地,上横梁1和下横梁2均构造为V型面,以在形状上适配于所要加工的转角板。

优选地,生产不同转角类型的转角板时,更换适配种类的转角块43即可,故转角块43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也减少热压单元4拆装的工作量,降低了劳动强度。

工作时,驱动单元3抬升上横梁1,未加工的制品被传送入间隙内,启动驱动单元3以使上横梁1下移并压紧制品。热压单元4同时启动并加热制品,在压力和高温作用下制品迅速成型。制品加工完成后,驱动单元3抬升上横梁1以松开制品,将已加工的制品从所述转角热压机中送出,将未加工的制品传送入所述转角板热压机,以便于进行下一次热压加工。

相比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冷压加工工艺,通过热压单元4供热实现热压加工,有效缩短了压制时间,压制时间从3-6小时缩短是1.5-10分钟,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解决了压制时间长的问题。

优选地,热压单元4设有两个,且两个热压单元4分别设置在上横梁1和下横梁2上。基于上述设计方案,增加了热压单元4的数量,两个热压单元4同时分别接触制品的上下表面,供给制品的热量更多,且制品的导热面积更大,制品成型时间更短,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热压单元4包括第一隔热层44和第二隔热层45,第一隔热层44与第一热压板41相连,第二隔热层45与第二热压板42相连。基于上述设计方案,第一隔热层44和第二隔热层45的作用、结构等均相同,在此以第一隔热层44为例进行说明,第一热压板41在压制成型过程中保持相对高温状态,热量不仅会传递给制品,也将传递至上横梁1或下横梁2,上横梁1或下横梁2将出现高温变形现象,影响到制品质量和上横梁1的升降,故通过第一隔热层44进行隔热。

第一隔热层44减少了热量向上横梁1或下横梁2的传递,不仅起到了保护上横梁1或下横梁2的作用,也使得第一热压板41的热量更加集中作用在制品上,使得第一热压板41在热平衡的状态下工作,有助于降低能耗。

对于第一隔热层44和第二隔热层45的设置,具体来说:对固定在上横梁1上的热压单元4,第一隔热层44用于隔开第一热压板41与上横梁1,第二隔热层45用于隔开第二热压板42与上横梁1;对固定在下横梁2上的热压单元4,第一隔热层44用于隔开第一热压板41与下横梁2,第二隔热层45用于隔开第二热压板42与下横梁2。

现有技术中所使用到的隔热措施为保温型隔热层(包括但不限于木板和纤维板),以上横梁1为例进行说明:保温型隔热层导热效率低,但依旧可以传热,鉴于上横梁1具有一定厚度,则热量从上横梁1接触恒温型隔热层的部分逐渐沿上横梁1厚度方向传导,上横梁1沿厚度方向出现受热不均现象,进而导致上横梁1出现热变形。

基于此,第一隔热层44和第二隔热层45均选用均热型隔热层,均热型隔热层包括若干个间隔设置的承载条,相邻承载条之间形成隔热空间。其中,承载条减小了第一热压板41和第二热压板42各自与上横梁1之间的接触面积,热传导的传热减少;隔热空间通过热对流导热,导热效率降低,热量集中在制品上;隔热空间的两端连通外界,则空气沿隔热空间流动并形成热空气流,热空气流沿上横梁1流动并使得上横梁1受热更均匀,有效解决了上横梁1热变形的问题。

容易理解的,在保证抗压强度的基础上,承载条可以选用任意合适的材料制成。且均热型隔热层作用于下横梁2时的效果与其作用于上横梁1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热压单元4还包括温控模块,温控模块分别通讯连接第一热压板41和第二热压板42。温控模块用于实时监控并调整第一热压板41和第二热压板42各自的温度,以保证热压温度符合工艺要求。当上横梁1和下横梁2上均设有热压单元4时,温控模块可以同步控制两个热压单元4的温度,也可以异步控制,以满足不同材料产品的工艺要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横梁1上设有防粘布及其张紧装置6。基于上述设计方案,制品内包括用于粘接的胶水,压制时通过上横梁1提供压力,通过热压单元4提供热量,以使胶水固化并起到粘接作用。但涂胶量大时,容易出现胶水溢出的现象,溢出后的胶水将固化成块并附着在热压单元4上,下一个制品加工时胶水块随热压单元4压制制品,造成制品表面出现缺陷。因此,通过所述防粘布及其张紧装置6除去热压单元4上的胶水块,以保证制品的表面质量,提高生产的良率,减少了制品的浪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下横梁2上设有用于移动物料的传送机构7。基于上述设计方案,利用传送机构7驱动制品在所述转角板热压机上移动,以使制品均匀分布在幅面内,无需工作人员拉动。相适应地,上横梁1、下横梁2、热压单元4和传送机构7中与原材料接触的部分均设有减磨层,减磨层通过气浮、油浮、磁浮或涂覆减磨涂层等减磨措施制成,以降低摩擦系数,降低原材料移动所需的驱动力。

如图1所示,驱动单元3包括由上至下依次相连的上支座31、杆体32、驱动部33和下支座34,上支座31固定连接上横梁1,杆体32能够导引上横梁1的升降方向,下支座34固定连接下横梁2,驱动部33选用油缸、升降机或电动缸,油缸和升降机连接有恒压液压站。

基于上述设计方案,驱动部33能够驱动杆体32升降,通过杆体32的升降带动上横梁1升降,从而为制品的压制提供压制力,同时,杆体32起到导向作用。同时,驱动部33、上横梁1和下横梁2组成封闭力系,压制力的大小可根据工艺要求进行精确调节,制品粘接质量更好,有助于提高制品的质量。

此外,驱动部33具有多种选择,包括但不限于油缸、升降机和电动缸,可以根据实际加工条件选择任意合适的其他市售设备。同时,油缸和升降机连接有恒压液压站,通过恒压液压站确保压制力恒定,规避了由于压制力波动导致的压制质量下降的问题。

如图2所示,上横梁1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组驱动组,每个驱动组包括若干个间隔设置的所述驱动单元3,相邻驱动单元3之间设有导向装置8。基于上述设计方案,驱动单元3多点对称布置,压制力均匀作用在制品上,避免出现制品厚度不一致的情况,有助于提高制品加工的合格率。

同时,利用导向装置8为上横梁1的升降导向,提高上横梁1升降的准确性,导向装置8也增强了下横梁2在加压过程中的稳定性,保证了产品压制的精度。容易理解的,导向装置8可以选用任意合适的市售型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横梁1和下横梁2之间设有限位器9,限位器9用于控制转角板的厚度。基于上述设计方案,通过限位器9控制上横梁1下降的下极限位置,一方面达到控制转角板厚度的目的,另一方面避免出现压制力过大导致制品损坏的情况。容易理解的,限位器9可以选用任意合适的市售型号。

可选地,所述转角板热压机还包括控制模块和通信模块,控制模块通过通信模块通讯连接驱动单元3、传送机构7和温控模块。基于此,通过控制模块实现所述转角板热压机的自动工作,实现时间、温度、压力的闭环控制,任何参数的实测值和设定值有偏差时,都会有相应的提示或执行相应的纠偏程序,所有参数均满足设定值时,所述转角板热压机会自动执行进料、闭合、加压、排气、保压、开启、出料等动作,实现智能化生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介绍一种热压加工系统,所述转角板热压机的进料口设有进料机构,所述转角板热压机的出料口设有出料机构。

基于此,通过进料机构和出料机构进一步提高了加工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了人工作业的强度,也有助于提高生产的效率。配合上设置在所述转角板热压机上的传送机构7,实现了进料、压制、出料的自动化,大幅降低了人工作业的劳动强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92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