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红螯螯虾与克氏原螯虾的生态轮养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40:10


一种红螯螯虾与克氏原螯虾的生态轮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养殖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螯螯虾与克氏原螯虾的生态轮养方法。

背景技术

红螯螯虾(

克氏原螯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红螯螯虾与克氏原螯虾的生态轮养方法,利用红螯螯虾和克氏原螯虾生产时间不一致的特点,将两种虾进行轮养,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技术改革有效避免重复期的相互残害,又能提高养殖效益,达到一田双养的目的;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的技术要求,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红螯螯虾与克氏原螯虾的生态轮养方法,其特点是包括以下操作步骤:(1)养殖前1-2个月消毒、晒塘,放苗前20-30天开始进水,进水管套80目和100目的两层过滤网袋;80目网袋套在100目网袋内,网袋长度10-50米;(2)种植水草,虾塘2-3月份,放苗前15-20天移种伊乐草、水花生或耐寒苦草,并用清塘药杀灭野杂鱼;(3)2-3月份待水温稳定在10℃以上,水草种植好,开始扎根时投放克氏原螯虾虾苗,放养密度为6000-10000只/亩,虾苗规格为3-5克/只,即虾苗规格为100-150只/斤;3-4月份投放螺蛳100-300千克/亩作为基础饵料;(4)4月份中旬以后开始捕捞35克以上规格克氏原螯虾上市,5月份捕捞25克以上规格克氏原螯虾上市;(5)待水温稳定在20℃以上后,投放规格为4克以上的红螯螯虾虾苗,按照2000-6000只/亩的密度。每天投喂1-2次饵料,以配合饲料或冰鲜鱼为饵料,日投饵量为体重的3-5%;(6)6月份以后,持续捕捞25克以上克氏原螯虾上市;8月份开始捕捞45克以上红螯螯虾上市。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消毒可以采用生石灰,亩投放量按照淤泥的厚度/10厘米×75 千克/亩;在上一轮养殖结束或下一轮养殖开始前1-2个月操作,即每年12月-1月;消毒后晒塘10天以上。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栽种水草时不要将水草成大团移栽,像类似插秧一样小团移栽,平地塘满塘插播,环沟塘在环沟中插播;采用宽窄行的模式插播,宽行间距在1米以上,作为喂虾通道;清塘采用茶籽饼、鱼藤酮或类似的特异性杀灭野杂鱼的药物进行清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一种红螯螯虾与克氏原螯虾的生态轮养方法,由于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期为3-6月,红螯螯虾的生长期主要为5-10月,生长期在不同时期,轮养可以轮换使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克氏原螯虾的上市时间是4-6月份,红螯螯虾的上市时间为8-10月,错峰上市,能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的收益;红螯螯虾放苗时间为5月底6月初,水温稳定在20℃以上,克氏原螯虾捕捞殆尽,红螯螯虾规格在4 g以上,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红螯螯虾和克氏原螯虾之间种间竞争压力较小,可以实现轮养的顺利过度。

通过本发明的养殖方法,克氏原螯虾池塘可以利用两季,效益是单养克氏原螯虾的双倍以上。克氏原螯虾和红螯螯虾均采用育养分离的模式,避免出现大小虾自相残杀,轮养模式中克氏原螯虾产量达到100-150 千克/亩,成活率70%以上;红螯螯虾产量达到150-200 千克/亩,成活率60%以上,比克氏原螯虾单养养殖效益提高240%以上,还可以避免自繁自养种质退化的问题,养殖效果十分显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轮养池塘投放收获情况表;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轮养池塘投入产出情况表;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轮养池塘投放收获情况表;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轮养池塘投入产出情况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红螯螯虾与克氏原螯虾的生态轮养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1)养殖前1-2个月消毒、晒塘,放苗前20-30天开始进水,进水管套80目和100目的两层过滤网袋;80目网袋套在100目网袋内,网袋长度10-50米;

(2)种植水草,虾塘2-3月份,放苗前15-20天移种伊乐草、水花生或耐寒苦草,并用清塘药杀灭野杂鱼;

(3)2-3月份待水温稳定在10℃以上,水草种植好,开始扎根时投放克氏原螯虾虾苗,放养密度为6000-10000只/亩,虾苗规格为3-5克/只,即虾苗规格为100-150只/斤;3-4月份投放螺蛳100-300千克/亩作为基础饵料;

(4)4月份中旬以后开始捕捞35克以上规格克氏原螯虾上市,5月份捕捞25克以上规格克氏原螯虾上市;

(5)待水温稳定在20℃以上后,投放规格为4克以上的红螯螯虾虾苗,按照2000-6000只/亩的密度。每天投喂1-2次饵料,以配合饲料或冰鲜鱼为饵料,日投饵量为体重的3-5%;

(6)6月份以后,持续捕捞25克以上克氏原螯虾上市;8月份开始捕捞45克以上红螯螯虾上市。

步骤(1)中消毒可以采用生石灰,亩投放量按照淤泥的厚度/10厘米×75 千克/亩;在上一轮养殖结束或下一轮养殖开始前1-2个月操作,即每年12月-1月;消毒后晒塘10天以上;步骤(2)中栽种水草时不要将水草成大团移栽,像类似插秧一样小团移栽,平地塘满塘插播,环沟塘在环沟中插播;采用宽窄行的模式插播,宽行间距在1米以上,作为喂虾通道;清塘采用茶籽饼、鱼藤酮或类似的特异性杀灭野杂鱼的药物进行清塘;的养殖塘设置为平底池塘或中央高四周有环沟的稻田。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实施例1

养殖池为22亩的平底池塘,配有一台功率为4 KW罗茨鼓风机的纳米增氧机,60个直径1米的增氧盘均匀分布在池塘中。12月10日用 2吨生石灰化水后均匀泼洒进行消毒处理,晒塘15天以上。2月10日,开始进水,水源来自养殖场外面河道,进水口用一个长50米、内网孔径为80目,外网孔径为100目的两层筛绢网袋过滤,第一次进水30厘米。

2月13日在池塘环沟中种植耐寒苦草、伊乐草,苦草靠边种植在水较浅的位置。水草采用小团插播的方式种植,宽窄行模式,宽行间距1米。2月18日采用商品茶籽饼和鱼藤酮的提取物进行清塘。2月25日放入克氏原螯虾虾苗429千克,均重3.1克/只,亩投放密度约6500只。每天投喂2次克氏原螯虾专用配合饲料,分别在早上8:00和下午17:00投喂,日投饵量为体重的5%,观察吃食情况,根据吃食情况适量增减。每天12:00-14:00打开增氧机改善水质,7月份以后每天22:00-6:00打开增氧机增氧。每10天一次上午9:00向养殖池中投放乳酸菌。4月16日开始下笼捕捞,捕大留小,至5月21日共捕捞出售虾2812千克。

5月22日投放红螯螯虾苗种,苗种均重4.2克,投放密度为3200只/亩。每天投喂2次克氏原螯虾专用配合饲料,分别在早上8:00和下午17:00投喂,日投饵量为体重的5%,观察吃食情况,根据吃食情况适量增减。其他管理操作和克氏原螯虾饲养期间一样。继续下笼捕捞克氏原螯虾,至6月10日以后,每日捕捞克氏原螯虾较少,停止捕捞。8月18日开始下笼捕捞红螯螯虾上市,至11月7日排水一次性捕捞所有虾。全年投放和收获情况见图1、2.

通过本发明的养殖方法,克氏原螯虾产量达到164 kg/亩,回捕率为74%;轮养了红螯螯虾产量为143 kg/亩,回捕率为61.3%,效益是单养克氏原螯虾的203.5%。

实施例2

养殖池为18亩的中央高四周有环沟的稻田,南北走向,环沟面积占总面积的10%。配有2台功率为1.5千瓦的水车增氧机。收完水稻后上水泡田。1月20日排水至10厘米深度,用 500千克生石灰兑水消毒环沟,晒塘。

2月12日,开始进水,水源来自河道,进水口用一个长40米、内网孔径为80目外网孔径为100目的两层筛绢网袋过滤,第一次进水至淹没平台。

2月15日,在环沟边上种植耐寒苦草,环沟中种植伊乐藻。加高水位,至淹没平台30厘米。2月18日,用茶籽饼200斤泡塘,捞掉浮起的死鱼。2月25日放后克氏原螯虾虾苗327.6千克,放养密度为6500只/亩,平均规格2.8克/只。3月17日投放螺蛳200千克/亩。每天投喂2次配合饲料,分别在早上7:00和下午17:00投喂,日投饵量为体重的5%,观察吃食情况,根据吃食情况适量增减。每天12:00-14:00打开增氧机改善水质,5月份以后每天22:00-6:00打开增氧机增氧。每10天于上午9:00向养殖池中投放乳酸菌。4月26日开始捕捞克氏原螯虾上市,捕大留小。6月3日降低水位露出平台,晒台,使没有捕捞完的虾进入环沟。6月5日用插秧机插秧。6月6日上水,淹没平台5厘米左右。至6月10日共捕捞出售虾2469千克。

6月11日投放红鳌鳌虾苗种,苗种均重4.3克,投放密度为2300只/亩。继续捕捞克氏原螯虾至几乎没有为止。每天12:00-14:00打开增氧机改善水质,7月份以后每天21:00-7:00打开增氧机增氧。每10天一次上午9:00向养殖池中投放5千克兑水化开的生石灰水。

8月27日开始下笼捕捞红螯螯虾上市,至11月14日排水一次性捕捞所有虾。全年投放和收获情况见图3、4.

通过本发明的养殖方法,克氏原螯虾产量达到141.2 kg/亩,回捕率为71%;轮养了红螯螯虾产量为129.4 kg/亩,回捕率为89.3%,效益比单纯种植水稻提高724.5%,是水稻和克氏原螯虾共作的229.6%。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描述,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相关技术
  • 一种红螯螯虾与克氏原螯虾的生态轮养方法
  • 一种轮种轮养的生态养猪方法及可拆迁式猪舍
技术分类

06120112635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