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抗皱耐疲劳校服及其制备工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40:48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面料整理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抗皱耐疲劳校服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校服是学校为了规范管理而统一的着装,学生在上学期间一般需要穿着校服。校服的面料一般采用富含棉纤维的面料裁剪制作,以使得校服的手感柔软、舒适透气。

但富含棉纤维的面料具有容易起皱的特点,直接影响校服的美观性,为了提高校服穿着的美观性,同时使得校服在穿着前无需特意熨烫整理,校服面料通常需要进行抗皱整理,从而使得校服的抗皱效果提高。

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校服面料在整理液整理过程中,通常需要在高温下进行烘烤以提高校服抗皱整理的效果,但是,在高温下烘烤容易使得校服面料的撕裂强度下降,因此,还有改善空间。

发明内容

为了使得校服面料在抗皱整理后仍获得较佳的撕裂强度,本申请提供一种抗皱耐疲劳校服及其制备工艺。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抗皱耐疲劳校服的制备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抗皱耐疲劳校服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配制整理液:按质量份数计,将4-6份聚丙烯酸、10-12份乙二醛、10-20份甘油、2-4份渗透剂、2-5份偶联剂与100份水混合,搅拌均匀,获得整理液,所述聚丙烯酸的分子量为5000-20000;

步骤2,抗皱整理:先通过加入pH调节剂调节整理液的pH值为5.5-6.5,然后将校服面料浸入整理液中进行二浸二扎处理,接着将二浸二扎处理后的校服面料在50-60℃下预烘6-8min,然后将预烘后的服装面料在100-120℃下烘烤6-10min,之后水洗,水洗后烘干,获得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

步骤3,制衣:按照校服设计图纸对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进行裁剪、缝制,获得抗皱耐疲劳校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低分子量的聚丙烯酸为短链聚丙烯酸,其具有较佳的流动性,在渗透剂和偶联剂的作用下,能够更好地与乙二醛、甘油混合,使得整理液整体分散均匀程度较佳,使得校服面料浸渍于整理液时,整理液更好地渗入并较为均匀地附着在校服面料上,通过调节整理液的pH值为5.5-6.5,有利于聚丙烯酸和乙二醛与校服面料的纤维大分子上羟基反应,从而有利于聚丙烯酸和乙二醛与校服面料的纤维大分子之间产生较为复杂的交联反应,本申请通过加入特定含量的甘油,甘油有利于促进聚丙烯酸或者乙二醛与纤维大分子上的羟基结合,从而有利于形成具有较佳弹性的部分网络交联结构,进而提高校服面料折痕回复的能力,使得校服面料的抗皱能力提高。

另外,由于在烘烤前聚丙烯酸、乙二醛以及甘油与纤维大分子以氢键方式定向吸附在校服面料表面,其相当于在校服面料上形成了的保护膜,由于氢键会吸收热量,其定向地吸附在纤维素大分子链周围,对纤维素苷键吸收热量具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从而使得校服面料在80-120℃烘烤过程中,纤维素苷键的水解程度大大降低,从而使得校服面料的撕裂强度不易下降,进而使得校服面料的耐疲劳的效果较佳。

同时,由于聚丙烯酸和乙醛与纤维大分子的反应在酸性较弱的环境下进行,纤维素苷键在酸性较低的环境下不易水解,有利于降低校服面料中纤维素苷键的水解程度,使得校服面料的撕裂强度进一步提高,且校服面料在80-120℃烘烤处理且抗皱整理在酸性较弱的环境下进行,使得校服面料在经过抗皱整理后不易氧化黄变,从而使得校服面料在抗皱整理后得以保持较佳的白度。

综上所述,本申请获得了较佳的抗皱整理的效果,同时使得校服面料的撕裂强度不易下降,从而使得校服面料更加符合人们需求。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所述偶联剂为钛酸酯偶联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入钛酸酯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能够与水结合水解,水解后的钛酸酯偶联剂能够与校服面料以氢键方式结合,同时钛酸酯偶联剂还能与聚丙烯酸、乙二醛以及甘油分子以氢键的方式结合,从而使得校服面料的热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从而使得校服面料的撕裂强度不易降低。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所述钛酸酯偶联剂为醇胺型钛酸酯和磷酸酰氧基型钛酸酯复配,所述醇胺型钛酸酯的质量份数为2.5-3份,磷酸酰氧基型钛酸酯的质量份数为1-1.5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钛酸酯偶联剂为醇胺型钛酸酯和磷酸酰氧基型钛酸酯复配,使得预烘烤之后的烘烤温度在较低的温度下烘烤仍能获得较佳的抗皱整理效果,同时在低温烘烤下,抗皱耐疲劳校服的撕裂强度更加不易受到影响,从而使得抗皱耐疲劳校服的抗皱和耐疲劳的效果同时提高。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所述渗透剂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渗透剂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使得整理液在校服面料上的附着效果较佳,使得聚丙烯酸与乙醛与纤维分子之间的结合效果较佳,从而有利于提高校服面料的抗皱整理效果。

优选的,所述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质量份数为3-4份,所述钛酸酯偶联剂的质量份数为2-4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与钛酸酯偶联剂以特定的含量加入整理液中,有利于促进聚丙烯酸、乙二醛、甘油与纤维大分子上的羟基反应,从而使得校服面料的抗皱效果提高。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所述pH调节剂为乙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以乙酸作为pH调节剂,使得聚丙烯酸、乙二醛、甘油与纤维的羟基反应效果较佳,还使得处理后的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不易变黄,能够保持较佳的白度。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所述二浸二扎过程中,两次浸渍时间均为6-8min,两次浸渍温度均为30-4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校服面料两次浸渍时间均为6-8min,两次浸渍温度均为30-40℃,使得校服面料在整理液中的浸渍吸附效果较佳,从而使得整理液对校服面料的抗皱整理效果较佳。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所述二浸二扎过程中,校服面料的扎液率均为70-8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校服面料的扎液率均为70-80%,使得整理液在校服面料上的分布更加均匀,从而使得整理液的抗皱效果较佳。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抗皱耐疲劳校服,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抗皱耐疲劳校服,由上述制备抗皱耐疲劳校服的制备工艺制备所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上述制备抗皱耐疲劳校服的制备工艺制备所得的抗皱耐疲劳校服,该校服上形成的稳定的交联网状结构,校服上的纤维大分子之间不易产生相对滑移,使得校服具有较佳的抗皱性能,且校服抗撕裂性能提高,使得校服的耐疲劳能够较佳。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本申请采用聚丙烯酸、渗透剂和偶联剂配合,使得整理液整体分散均匀效果较佳,有利于整理液更好地渗入并较为均匀地附着在校服面料上,通过调节整理液的pH值为5.5-6.5,有利于两者间产生较为复杂的交联反应,另外,由于在烘烤前聚丙烯酸、乙二醛以及甘油与纤维大分子以氢键方式定向吸附在校服面料表面,提高了校服面料的热稳定性,由于聚丙烯酸和乙醛与纤维大分子的反应在酸性较弱的环境下也能进行,有利于降低校服面料中纤维素苷键的水解程度,从而使得校服面料在抗皱整理后得以保持较佳的白度。

2、本申请通过钛酸酯偶联剂为醇胺型钛酸酯和磷酸酰氧基型钛酸酯复配,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校服面料的抗皱效果。

3、本申请通过烷基酚聚氧乙烯膜与钛酸酯偶联剂以特定的含量加入整理液中,有利于降低烘烤温度,使得抗皱耐疲劳服装的热稳定性提高,从而使得抗皱耐疲劳的强度较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以下为本申请实施例及对比例的原料来源信息:

聚丙烯酸的分子量为5000-20000,本申请实施例中,聚丙烯酸购自湖北玖丰隆化工有限公司。

实施例1

一种抗皱耐疲劳校服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配制整理液:将聚丙烯酸、乙二醛、甘油、渗透剂、钛酸酯偶联剂与水混合,在100r/min下,搅拌12min,搅拌均匀,获得整理液。

步骤2,抗皱整理:先通过加入pH调节剂调节整理液的pH值为5.5,然后将校服面料浸入整理液中进行浸扎处理,在浸渍过程中,控制整理液的温度为25℃,浸渍为5min,在扎压时,控制校服面料的扎液率为60%,接着将浸扎处理后的面料在60℃下热风烘烤50s,再接着将烘烤完成的校服面料在整理液再次进行同样的浸扎处理,然后将两次浸扎处理后的校服面料在60℃下预烘6min,再将预烘后的服装面料在110℃下热风烘烤8min,再接着将烘烤后的校服面料在40℃下水洗,水洗之后在60℃下热风烘干,获得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

步骤3,制衣:按照校服设计图纸对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进行裁剪、缝制,获得抗皱耐疲劳校服。

其中,校服面料由95%的棉纤维以及5%的聚酯纤维组成。

步骤1中,渗透剂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钛酸酯偶联剂为四异丙基二(二辛基亚磷酸酰氧基)。

步骤2中,pH调节剂为乙酸。

实施例1中,整理液中各组分的用量(kg)详见表1。

实施例2

一种抗皱耐疲劳校服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配制整理液:将聚丙烯酸、乙二醛、甘油、渗透剂、钛酸酯偶联剂与水混合,在110r/min下,搅拌10min,搅拌均匀,获得整理液。

步骤2,抗皱整理:先通过加入pH调节剂调节整理液的pH值为6,然后将校服面料浸入整理液中进行浸扎处理,在浸渍过程中,控制整理液的温度为30℃下,浸渍6min,在扎压时,控制校服面料的扎液率为70%,接着将浸扎处理后的面料在55℃下热风烘烤60s,再接着将烘烤完成的校服面料在整理液再次进行同样的浸扎处理,然后将两次浸扎处理后的校服面料在55℃下预烘7min,再将预烘后的校服面料在100℃下热风烘烤10min,再接着将烘烤后的校服面料在43℃下水洗,水洗之后58℃下热风烘干,获得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

其中,校服面料由97%的棉纤维以及3%的聚酯纤维组成。

步骤1中,渗透剂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钛酸酯偶联剂为二(三乙醇胺)钛酸二异丙酯。

步骤2中,pH调节剂为乙酸。

实施例2中,整理液中各组分的用量(kg)详见表1。

实施例3

一种抗皱耐疲劳校服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配制整理液:将聚丙烯酸、乙二醛、甘油、渗透剂、钛酸酯偶联剂与水混合,在90r/min下,搅拌15min,搅拌均匀,获得整理液。

步骤2,抗皱整理:先通过加入pH调节剂调节整理液的pH值为6.5,然后将校服面料浸入整理液中进行浸扎处理,在浸渍过程中,控制整理液的温度为40℃下,浸渍8min,扎压时,控制校服面料的扎液率为80%,接着将浸扎处理后的面料在65℃下热风烘烤40s,再接着将烘烤完成的校服面料在整理液再次进行相同的浸扎处理,然后将两次浸扎处理后的校服面料在50℃下预烘8min,再将预烘后的校服面料在120℃下热风烘烤6min,再接着将烘烤后的校服面料在46℃下水洗,水洗之后65℃下热风烘干,获得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

步骤3,制衣:按照校服设计图纸对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进行裁剪、缝制,获得抗皱耐疲劳校服。

其中,校服面料由92%的棉纤维以及8%的聚酯纤维组成。

其中,步骤1中,渗透剂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二(三乙醇胺)钛酸二异丙酯。

步骤2中,pH调节剂为乙酸。

实施例3中,整理液中各组分的用量(kg)详见表1。

实施例4

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

步骤1中,渗透剂为磺化琥珀酸二辛酯钠盐,采用硅烷偶联剂等量替代钛酸酯偶联剂,硅烷偶联剂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步骤2中,pH调节剂为柠檬酸。

实施例4中,整理液中各组分的用量(kg)详见表1。

表1

实施例5

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

步骤1中,钛酸酯偶联剂为异丙基三(十二烷基苯磺酰基)钛酸酯。

实施例5中,整理液中各组分的用量(kg)详见表2。

实施例6

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

步骤1中,钛酸酯偶联剂为四异丙基二(二辛基亚磷酸酰氧基)。

实施例6中,整理液中各组分的用量(kg)详见表2。

实施例7

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

步骤1中,钛酸酯偶联剂为二(三乙醇胺)钛酸二异丙酯和四异丙基二(二辛基亚磷酸酰氧基)以质量比为1:3复配。

实施例7中,整理液中各组分的用量(kg)详见表2。

实施例8

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

步骤1中,钛酸酯偶联剂为二(三乙醇胺)钛酸二异丙酯和四异丙基二(二辛基亚磷酸酰氧基)以质量比为5:3复配。

实施例8中,整理液中各组分的用量(kg)详见表2。

实施例9

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

步骤1中,钛酸酯偶联剂为二(三乙醇胺)钛酸二异丙酯和四异丙基二(二辛基亚磷酸酰氧基)以质量比为3:1复配。

实施例9中,整理液中各组分的用量(kg)详见表2。

表2

实施例10

与实施例9的区别在于:

步骤2中,预烘后的校服面料的烘烤温度为90℃。

实施例11

与实施例9的区别在于:

步骤2中,预烘后的校服面料的烘烤温度为80℃。

对比例1

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

步骤1中,采用1,2,3,4-丁烷四羧酸等量替代聚丙烯酸。

对比例2

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

步骤1中,采用乙二醛等量替代聚丙烯酸。

对比例3

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

步骤1中,采用聚丙烯酸等量替代乙二醛。

对比例4

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

步骤1中,采用正丙醇等量替代甘油。

对比例5

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

步骤1中,采用丙二醇等量替代甘油。

实验1

根据GB/T 3918-1997《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性的测定回复角法》进行测试,测定各实施例及对比例制备所得的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试样的折痕回复角。

实验2

根据以AATCC124-2006《织物经多次家庭洗涤后的外观平整度测定》对各实施例及对比例制备所得的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试样的外观平整度进行测试,外观平等度越高,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试样的抗皱性能越好。

实验3

根据GB3919-83《纺织品植物撕破性能》用冲击摆锤法对各实施例及对比例制备所得的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试样的撕破强度保持率进行检测。

实验4

用上海隆拓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的WSB-3A型数显式白度仪对各实施例及对比例制备所得的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试样的白度进行测定。

实施例1-4的检测数据详见表3。

表3

根据表3中对比例1-3与实施例2的数据对比可得,通过加入采用聚丙烯酸与戊二醛配合,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试样的折痕回复角和外观平整度明显提高,证明聚丙烯酸和戊二醛同时加入后使得抗皱耐疲劳服装的纤维大分子表面产生部分交联网络,赋予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试样较佳的弹性,使得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的抗皱效果较佳,同时,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试样的撕破强度保持率较佳,证明聚丙烯酸和戊二醛同时加入后形成的氢键或者交联网络结构还能对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产生一定的补强作用,使得抗皱耐疲劳服装面料不易撕裂。

根据表3中对比例4-5与实施例2的实验数据对比可得,通过加入甘油,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试样的折痕回复角和外观平整度明显提高,由于甘油加入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聚丙烯酸或者乙二醛与纤维大分子上的羟基结合,从而形成较佳的弹性交联网络,近而使得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的抗皱效果较佳。另外,甘油还能够与聚丙烯酸以及乙二醛通过氢键定向吸附在校服面料表面,氢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热量,从而使校服面料中的纤维素苷键吸收的热量降低,使得纤维素苷键不易水解,从而使得抗皱耐疲劳校服的撕裂强度不易降低,进而使得抗皱耐疲劳校服的耐疲劳效果较佳。

根据表3中实施例2和实施例1对比可得,通过加入特定比例的二(三乙醇胺)钛酸二异丙酯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的折痕回复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证明此时二(三乙醇胺)钛酸二异丙酯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促进聚丙烯酸、乙二醛、甘油与纤维大分子上的羟基反应的效果较佳,从而使得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的抗皱效果提高。

根据表3中实施例2和实施例4对比可得,通过偶联剂选择钛酸酯偶联剂,使得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试样的白度提高,证明钛酸酯偶联剂加入后有利于提高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的抗氧化黄变性能,从而使得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试样的白度提高。

根据表3中实施例2和实施例5-10对比可得,通过四异丙基二(二辛基亚磷酸酰氧基)和二(三乙醇胺)钛酸二异丙酯特定的用量复配,使得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试样在较低温度下仍能获得较佳的抗皱整理效果,同时使得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试样获得较佳的撕裂强度和白度,从而使得抗皱耐疲劳校服面料的综合性能较佳。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相关技术
  • 一种抗皱耐疲劳校服及其制备工艺
  • 一种亲肤耐疲劳抗皱耐洗的服饰
技术分类

0612011301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