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操作手柄、取样装置以及取样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3:33


操作手柄、取样装置以及取样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操作手柄、取样装置以及取样方法。

背景技术

当需要对病灶进行病理检查时,通常需要医生手持检查工具伸入病灶区域进行取样。然而,在实际临床手术过程中,往往需要多次取样检查,这就导致医生需要多次手持检查工具进出人体。例如在常规内窥镜检查时,一个病灶或者一例活检通常需要取检6块左右的样本,那么至少需要进出人体6次,且每次进入到病灶区域后都需要对内窥镜的物镜以及活检钳的钳头进行调整,导致整体操作效率较低,延长手术时间。同时,每次取样的创面在取样后会开始有少量出血,需要至少1分钟以上才能自动停止,这些出血可能会污染病灶、影响视野,导致后续取样准确性降低。此外,频繁进出人体取样,多多少少都会引起患者不适,甚至对创口磨损,反而导致创口扩大。

基于此,亟待提供一种可以分别控制远端部件独立运动的结构,使其可以连续动作,例如进行连续取样,使其在单次进出时可以快速完成对同一病灶或同一例活检的多次取样,提高操作效率,缩减手术时间,并且降低患者痛苦。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操作手柄,可以实现单次进出中的多个样本取样,无需医生频繁进出,提高操作效率、缩减手术时间,并且降低患者痛苦,提高了取样准确性。

一种操作手柄,包括手柄本体和多个两个控制件;各个所述控制件活动连接于所述手柄本体上,每个所述控制件均连接有牵引件,所述牵引件用于连接远端部件;其中,各个所述控制件均能够相对所述手柄本体沿第一方向做往复运动,且各个所述控制件具有朝向沿所述第一方向其中一侧复位的运动趋势,各个所述控制件能够带动对应的所述牵引件同步移动进而带动远端部件动作。

可以理解的是,该操作手柄利用多个控制件以及对应牵引件的设置,实现对远端部件的操作控制。在使用时,各个控制件可以相对手柄本体独立的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且各个控制件还可以具有朝向其中一侧独立复位的运动趋势;即:各个控制件独立动作且互不干涉、互不影响,进而使得各个控制件对应的远端部件可以互不干涉,以便各个控制件对应的远端部件可以持续工作。故而,当以其中一个远端部件为取样用结构时,可以在单次进入病灶区时进行多个样本的取样,从而也就无需医生频繁进出,提高操作效率,缩减手术时间。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控制件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位于靠近远端地所述控制件构造有第一贯穿孔,用于引导位于靠近近端所述控制件所对应的所述牵引件穿设。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各个所述控制件近端和/或远端连接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用于驱动对应所述控制件朝向近端或远端复位。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手柄本体上设有至少一个限位座,各个所述控制件少对应一个所述限位座,各个所述限位座和各个所述控制件均沿所述手柄本体的轴向间隔布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座构造有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二贯穿孔用于引导靠近近端控制件所对应的所述牵引件穿设。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各个所述限位座位于对应所述控制件的远端,各个所述限位座与对应的所述控制件之间连接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用于驱动对应所述控制件朝向近端移动。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限位座的端面构造有用于定位所述弹性件一端的定位槽或定位柱;或者,每个所述限位座端面构造有用于定位所述弹性件一端的定位槽和定位柱,所述定位柱设置于所述定位槽内。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手柄本体于至少一个所述控制件朝向近端的一侧均构造有释放空间。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控制件构造有连接孔,各个所述牵引件的近端部分或直接或间接地与所述连接孔的孔壁连接。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各个所述牵引件的近端部连接有杆状连接部,各个所述牵引件的近端部分通过所述杆状连接部插接于对应所述控制件的连接孔。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孔构造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弯折段,所述杆状连接部构造有钩回段,所述钩回段插设于所述弯折段;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手柄本体的轴向成角度布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手柄本体上设有能够与各个所述控制件相抵的限位座,所述杆状连接部的远端部分穿设于对应连接的所述控制件所对应的限位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手柄本体包括握持杆体,所述握持杆体构造有装配腔和连通于所述装配腔的导向开槽,所述导向开槽贯通至所述手柄本体的外周面,所述牵引件安装于所述装配腔内,各个所述控制件的部分穿过所述导向开槽伸入所述装配腔内以与对应所述牵引件连接,各个所述控制件活动连接于所述握持杆体;所述手柄本体还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构造有与所述装配腔连通的连接腔。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手柄本体包括握持杆体和连接管,所述握持杆体远端设有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内夹持有固定管,所述牵引件穿设于所述固定管,所述连接管套接于所述夹持部的外周。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管或/和所述连接管构造成可与所述控制件相抵的限位座,在所述限位座与对应所述控制件之间连接有弹性件。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操作手柄还包括鞘管,各个所述牵引件穿设于所述鞘管内;各个所述牵引件至少包括一个牵引绳;当部分所述牵引件包括多个牵引绳时,多个所述牵引绳的近端分别连接于一所述控制件,或者,在多个所述牵引绳的近端通过一结合件连接有一主绳,所述主绳的近端连接于一所述控制件。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鞘管包括弹簧管,所述弹簧管的近端通过一支撑管连接于所述手柄本体。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鞘管包括由外至内依次套设的弹簧管和润滑管,各个所述牵引件穿设于所述润滑管内。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取样装置,包括上述的操作手柄、远端部件、连接所述操作手柄与所述远端部件的牵引件;其中,所述远端部件包括:钳体机构,包括钳座和活动连接于所述钳座的钳杯,所述钳体机构构造有相邻且贯通设置的采集腔和存储腔,所述采集腔位于所述存储腔远端;伸缩件,配置在钳体机构内,所述伸缩件设有采集部和存储部,所述采集部位于所述存储部远端,所述伸缩件能够在所述采集腔和所述存储腔内往复移动,使得所述采集部采集组织、所述存储部存储组织;引导件,配置在所述伸缩件外周,用以导向所述伸缩件在远端和近端方向上相对所述钳体机构往复移动;其中,所述钳杯通过钳杯牵引件与对应的钳杯控制件连接,所述伸缩件通过伸缩牵引件与对应的伸缩控制件连接;所述伸缩件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伸缩控制件的移动而移动,所述钳杯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钳杯控制件的移动而开合;所述伸缩件能够朝向远端移动以将所述钳杯撑开,所述伸缩件上的样本组织能够在所述钳杯的止挡作用下被移动至所述伸缩件的存储部。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钳体机构包括至少两个钳杯,各个所述钳杯均构造有夹持边缘;所述夹持边缘的远端构造有引导槽,所述引导槽贯通至钳杯外表面或位于钳杯远端内表面;或/和,所述夹持边缘被配置平口型或锯齿型或两者结合。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伸缩件为取样针,包括针体和连接于所述针体的尖锥头;其中,所述针体呈圆柱状或棱柱状,且所述针体的外侧壁凸设有多个倒刺,各个所述倒刺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置,且各个所述倒刺自远端朝向近端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伸缩件的近端与所述牵引件的远端之间通过一连接套连接,或/和,所述伸缩件的近端构造有小径断离部。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伸缩件构造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能够与所述引导件抵接以限制所述伸缩件朝向近端移动。

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取样方法,基于上述的取样装置,所述取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初始状态下,伸缩件远端位于钳杯内且靠近钳杯远端处,当取样装置位于待取组织处时,驱动钳杯控制件朝向远端移动,驱动钳杯打开,使伸缩件远端的采集部进入组织;

S2:在复位的运动趋势下,钳杯控制件朝向近端移动,驱动钳杯闭合使其取下组织;

S3:驱动伸缩控制件朝向远端移动,使伸缩件远端将钳杯撑开且将S2取下的组织始终被止挡在钳杯内,进而使组织朝向伸缩件近端移动至存储部,空出采集部;

S4:在复位的运动趋势下,伸缩控制件朝向近端移动,使伸缩件回复至初始状态,同时组织跟随伸缩件朝向近端移动,使得组织离开采集腔而进入存储腔;此时,完成一次组织取样;

S5:重复S1-S4,完成N次组织取样。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完成S5之后,所述取样方法还包括:

S6:驱动伸缩控制件朝向近端移动,使伸缩件上的限位部与引导件相抵,直至释放伸缩件,用户将释放后的伸缩件上的N个样本组织依次取出并收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取样装置的第一局部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操作手柄的第一局部剖视图;

图3为图2中提供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提供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2中提供的C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取样装置的第二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操作手柄的第二局部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取样装置的第一局部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取样装置中钳杯的第一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取样装置中钳杯的第二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取样装置中钳杯的第三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取样装置中伸缩件的第一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取样装置中伸缩件的第二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操作手柄;110、手柄本体;111、握持杆体;112、连接管;1121、连接腔;113、连接套;114、握持环;1101、装配腔;1102、导向开槽;1103、释放空间;120、控制件;120a、第一控制件;120b、第二控制件;121、连接孔;122、弯折段;130、牵引件;130a、第一牵引件;130b、第二牵引件;1311、杆状连接部;1312、钩回段;131、牵引绳;132、结合件;133、主绳;140、限位座;140a、第一限位座;140b、第二限位座;141、弹性件;141a、第一弹性件;141b、第二弹性件;1401、第二贯穿孔;1402、定位槽;1403、定位柱;150、鞘管;151、弹簧管;152、支撑管;153、润滑管;200、钳体机构;210、钳杯;220、铰接轴;211、夹持边缘;212、存放腔;213、引流孔;214、固定孔;215、铰接孔;216、引导槽;230、钳座;300、伸缩件;310、限位部;320、针体;330、尖锥头;321、倒刺;322、小径断离部;400、引导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操作手柄100,包括手柄本体110和多个控制件120,多个控制件120均活动连接于手柄本体110上,每个控制件120均连接有牵引件130,牵引件130用于连接远端部件。其中,各个控制件120均能够相对手柄本体110沿第一方向做往复运动,且各个控制件120具有朝向沿第一方向其中一侧复位的运动趋势,各个控制件120能够带动对应的牵引件130同步移动进而带动远端部件动作。其中,手柄本体110的远端和近端所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称的远端和近端,以医生为基准,靠近医生的一端为近端,远离医生的一端为远端。

可以理解的是,利用多个控制件120以及对应牵引件130的设置,以满足对远端部件的动作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各个控制件120可以相对手柄本体110独立的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且各个控制件120具有朝向沿第一方向其中一侧独立复位的运动趋势,使得每次动作后的控制件120均可以独立且自动的回复初始状态;即:各个控制件120可以独立动作且互不干涉、互不影响,进而以便各个控制件120对应的远端部件可以互不干涉,以便各个控制件120对应的远端部件可以持续工作。故而,当以其中一个远端部件位于取样针时,可以在单次进入病灶区域时,进行多次操作以满足多个样本的取样,也就无需医生频繁进出人体,提高了操作效率,缩减了手术时间,并降低了患者痛苦。

请参阅图1和图2,示例性的,多个控制件120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一方面,使得多个控制件120分布在各自相对手柄本体110的移动路径上,缩减沿其他方向的分力,更便于控制;另一方面,这样的设置,充分利用手柄本体110沿第一方向的空间,缩减沿其他方向的空间;特别是当第一方向为手柄本体110的轴向时,缩减了该操作手柄100沿手柄本体110径向的空间占用。在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多个控制件120也可以沿手柄本体110的径向间隔布置。

请参阅图2和图3,进一步地,由于多个控制件120沿第一方向(即移动方向,也可以为手柄本体110的轴向),则为了降低牵引件130与控制件120之间的干涉,至少位于靠近远端地控制件120构造有第一贯穿孔,用于引导位于靠近近端地控制件120所对应的牵引件130穿设。如此,不仅确保各个控制件120对应的牵引件130沿第一方向延伸,缩减传递路径,且利用第一贯穿孔对牵引件130的移动起到导向效果。

再进一步地,每个控制件120沿第一方向的横截面呈“工”字形设置,便于医生握持操作。

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以控制件120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控制件120a和第二控制件120b,例如第一控制件120a连接钳夹,第二控制件120b连接取样针。第一控制件120a对应第一牵引件130a,以满足钳夹的张开和闭合;第二控制件120b对应第二牵引件130b,以满足取样针的伸缩。

以手柄本体110的远端和近端所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为例。第一控制件120a位于靠近远端的位置,第二控制件120b位于靠近近端的位置,此时第一控制件120a构造有第一贯穿孔,以引导第二牵引件130b穿设。第一控制件120a可以朝向远端移动,以通过第一牵引件130a带动钳夹张开;且,第一控制件120a可以具有朝向近端的运动趋势,以通过第一牵引件130a带动钳夹闭合。第二控制件120b朝向远端移动,以通过第二牵引件130b带动取样针伸出钳夹;且,第二控制件120b具有朝向近端的运动趋势,以通过第二牵引件130b带动取样针后退。此处仅做举例说明。

请继续参阅图2,进一步地,各个控制件120的远端连接有弹性件141,弹性件141用于驱动对应的控制件120朝向近端复位。其中,弹性件141连接于对应的控制件120与手柄本体110之间,控制件120向远端移动促使弹性件141形变,以便施加朝向近端的作用力,使得控制件120具有朝向近端移动复位的运动趋势;即,此时,弹性件141可以为压簧。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控制件120的近端连接有弹性件141,此时,弹性件141可以为拉簧;或者,在控制件120的近端和远端均设置有弹性件141,近端的为拉簧,远端的为压簧。

在又一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控制件120朝向近端移动以带动远端部件工作,朝向远端移动而带动远端部件复位;此时,弹性件141用于驱动对应的控制件120朝向远端复位,以满足远端部件的复位。此处仅做举例说明,具体的设置方式需要根据实际的远端部件结构进行相适应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靠近近端、靠近远端均是以多个控制件120之间的相对位置而言。比如,如图1所示,第二控制件120b相较于第一控制件120a更靠近近端,第一控制件120a相较于第二控制件120b更靠近远端,则第一控制件120a构造有第一贯穿孔,以穿设第二牵引件130b。再比如,当控制件120为三个时,分为第一控制件、第二控制件和第三控制件。其中:第二控制件和第三控制件相较第一控制件更靠近远端,第三控制件相较于第二控制件更靠近远端;反之,第二控制件和第一控制件相较第三控制件更靠近近端,且第一控制件相较第二控制件更靠近近端。此时,第二控制件和第三控制件上均设置有第一贯穿孔,第二控制件上的第一贯穿孔用于穿设第一控制件对应的牵引件,第三控制件上的第一贯穿孔用于穿设第一控制件和第二控制件对应的牵引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钳夹和取样针进入人体时,需要考虑对患者的病灶区影响,若是钳夹张开进入,则会导致创口受损,导致患者不适;且,取样针相对钳夹伸出过多,则可能导致钳夹相对病灶区域位置靠后,不便取样。故而在实际使用时以钳夹闭合,且取样针相对钳夹位于靠后的位置,可以作为初始位置。

请继续参阅图2,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手柄本体11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座140,各个控制件120至少对应一个限位座140,且各个限位座140和各个控制件120均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也就是说,一个控制件120对应一个限位座140,以便于对控制件120的移动进行限位,避免远端部件运动过多;且,正是由于限位座140的限位作用,可以避免各个控制件120之间的移动干涉。其中,各个控制件120和各个限位座140交错布置,且各个限位座140相对各自对应控制件120位于靠近远端的一侧;如此,在满足各个控制件120朝向远端移动限位的同时,避免任意相邻两个控制件120之间的移动干涉而影响各自对应的远端部件操作,确保各个远端部件独立操作。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控制件120a对应第一限位座140a,第一限位座140a位于第一控制件120a的远端,第二控制件120b对应第二限位座140b,第二限位座140b位于第二控制件120b的远端,以对第一控制件120a和第二控制件120b朝向远端的运动进行限位。如此,即可尽可能避免对应的钳夹张开角度过大而影响病灶区域,导致患者不适,同时尽可能避免取样针移动过多而此处病灶区域以外的位置;且,可以防止第一控制件120a和第二控制件120b移动干涉而影响钳夹和取样针操作。

请参阅图2、图4和图5,进一步地,由于各个限位座140相较对应的控制件120均位于靠近远端的位置,故而每个限位座140上均构造有第二贯穿孔1401,以通过第二贯穿孔1401引导对应的牵引件130穿设,以避免干涉。并且,这样的设置,还可以对各个牵引件130的移动起到移动导向。在可替换的实施例中,正是由于各个控制件120均相对手柄本体110具有沿第一方向的往复运动,限位座140也可以位于对应控制件120靠近近端的位置,或者各个控制件120的近端和远端处均设置有限位座140。此时,以位于近端的第一个控制件120为基准,位于该控制件120远端一侧的所有限位座140均需要设置第二贯穿孔1401,且剩余的控制件120均需要设置第一贯穿孔,以引导靠近近端控制件120所对应的牵引件130穿设。

请结合图4和图5,在实际使用时,当需要控制件120朝向近端复位时,则安装于控制件120的远端的限位座140可以作为安装弹性件141的基座;即,弹性件141的轴向与第一方向相同,弹性件14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控制件120和限位座140。此时,各个限位座140朝向对应控制件120的一端面构造有定位槽1402,对应的弹性件141的一端部可以深入定位槽1402内,以对弹性件141的装配起到定位作用。在可替换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在各个限位座140朝向对应控制件120的一端面构造有定位柱1403,对应的弹性件141套设于定位柱1403;或者,可以是定位槽1402与定位柱1403的组合,此时定位柱1403位于定位槽1402内,弹性件141套设于定位柱1403的外侧并部分位于定位槽1402内。

其中,第一控制件120a对应第一弹性件141a,第一弹性件141a连接于第一控制件120a与第一限位座140a之间;第二控制件120b对应第二弹性件141b,第二弹性件141b连接于第二控制件120b与第二限位座140b之间。此时,第一限位座140a上用于定位装配第一弹性件141a的结构,与第二限位座140b上用于定位装配第二弹性件141b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只要满足对应弹性件141的定位装配即可。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手柄本体110上于至少一个控制件120朝向近端的一侧构造有释放空间1103,为远端部件相对对应牵引件130的释放提供用于控制件120移动的空间。在实际使用时,以图2为例,第二控制件120b通过第二牵引件130b连接到取样针,取样针需要相对第二牵引件130b释放,便于收集取样针上的样本。此时,就需要第二控制件120b带动第二牵引件130b朝向近端移动以释放取样针,因此手柄本体110上位于第二控制件120b近端的部分区域即可作为释放空间1103。其中,具体的释放方式后续内容中会详细提出。

如图2和图3所示,示例性的,每个控制件120构造有连接孔121,各个牵引件130的近端部分可以直接与连接孔121的孔壁连接,以满足控制件120对牵引件130的带动。直接连接的方式,简化了装配步骤,提高装配效率。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各个牵引件130的近端部分可以间接的与连接孔121的孔壁连接,即可以通过一过渡部件将牵引件130与对应的控制件120连接成整体结构,实现控制件120对牵引件130的带动。这样的设置,当控制件120和牵引件130其中一者出现损坏时,可以通过拆卸过渡部件的方式,进行维修,提高保护性。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各个牵引件130的近端部分连接有杆状连接部1311,各个牵引件130的近端部分通过杆状连接部1311插接与对应的控制件120的连接孔121;即:牵引件130与对应控制件120间接连接。此外,利用杆状连接部1311的设置,因其具有一定的结构硬度,可以对牵引件130的移动起到导向效果。具体的,杆状连接部1311可以是空心结构,一端插设于连接孔121内,另一端与牵引件130连接。

请参阅图2和图3,进一步地,连接孔121构造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弯折段122,杆状连接部1311构造有钩回段1312,钩回段1312插设于弯折段122内。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成角度。此时,第二方向可以为手柄本体110的径向,即连接孔121呈“T”字形或者“L”字形设置。因此,这样的设置,相当于对杆状连接部1311与连接孔121的连接进行轴向限位,避免二者在移动过程中沿轴向脱离。其中,弯折段122可以是以圆心位于连接孔121轴线的圆弧槽,也可以是圆孔。在可替换的实施例中,杆状连接部1311的端部塞设于连接孔121,依靠杆状连接部1311的外壁与连接孔121的孔壁之间的摩擦力定位;当然,二者均可以设置互相配合的粗糙纹路,提高连接可靠性。

再进一步地,各个弹性件141可以套设于对应的杆状连接部1311外侧。

在实际使用时,以第一控制件120a为例,由于第一控制件120a位于第二控制件120b的远端,此时位于第一控制件120a的连接孔121也可以设置为沿第一方向贯穿的通孔,则连接于第二控制件120b的第二牵引件130b可以穿过连接孔121与远端部件连接。当然,也可以是第一控制件120a设置有第一贯穿孔和连接孔121,二者间隔布置。或者,就第一控制件120a而言,对应的第一贯穿孔和连接孔121连通,即该第一控制件120a构造有一沿第一方向贯穿的通孔,该通孔既用于与对应的杆状连接部1311连接,又用于第二牵引件130b的穿设。此时,对应的弯折段122位于该通孔的中部且靠近第一控制件120a近端的位置,如此形成“十”字形。

请继续参阅图4和图5,示例性的,当牵引件130以杆状连接部1311与对应控制件120连接时,就限位座140而言,杆状连接部1311远离控制件120的一端穿设于对应的限位座140。由于限位座140构造有用于引导牵引件130穿设的第二贯穿孔1401,此时,杆状连接部1311可以穿设于第二贯穿孔1401。如此,杆状连接部1311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孔121的孔壁以及第二贯穿孔1401的孔壁约束,不仅对杆状连接部1311随控制件120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并能够对杆状连接部1311的装配进行限位,尽可能避免杆状连接部1311晃动或偏移,提高操作准确性。

请结合图1和图2,作为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手柄本体110包括握持杆体111,握持杆体111构造有装配腔1101和连通于装配腔1101的导向开槽1102,导向开槽1102贯通至手柄本体110的外周面,牵引件130安装于装配腔1101内,各个控制件120的部分穿过导向开槽1102伸入装配腔1101内以与对应的牵引件130连接,各个控制件120活动连接于握持杆体111。

当控制件120在外力作用下相对手柄本体110移动时,控制件120位于导向开槽1102内的部分可以在导向开槽1102内移动,以对控制件120的移动起到导向效果。同时,装配腔1101的布置可以对牵引件130起到防护效果,避免牵引件130受损而影响远端部件。就握持杆体111而言,上述的限位座140可以安装于装配腔1101内,限位座140的部分也可以从导向开槽1102伸出;且,杆状连接部1311位于装配腔1101内,实现与控制件120及牵引件130的连接。

如图1、图2、图4和图7,进一步地,手柄本体110还包括连接于握持杆体111远端的连接管112,连接管112构造有与装配腔1101连通的连接腔1121。各个牵引件130能够从装配腔1101、连接腔1121伸出以便于连接远端部件。连接管112的设置,不仅便于该手柄本体110与其他结构配合,且相当于延长了手柄本体110的长度,更便于牵引件130与控制件120的配合,甚至可以设置更多组。此外,在连接管112朝向握持杆体111的一端可以设置成限位座140,以便于进行弹性件141的装配,或者便于对远端的控制件120移动限位。例如,此处的限位座140可以作为与第一控制件120a相适配的第一限位座140a。

在实际使用时,手柄本体110还包括握持环114,用于用户手握,便于对各个控制件120施加作用力。

请参阅图4,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握持杆体111远端设置有夹持部,连接管112套设于夹持部的外周。可以理解的是,利用夹持部的设置以便于与该手柄本体110与其他结构相适配,便于组装、拆卸。其中,夹持部包括多个绕握持杆体111轴线间隔布置的夹持片,任意相邻的两个夹持片之间构造有缺口,以便于各个夹持片形变而与其他结构配合。具体的,在夹持部的内部固定有固定管,以通过固定管与其他结构相适配,牵引件130穿过固定管以与远端部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固定管在满足与其他结构连接的同时,还可以用于对远端控制件120(例如第一控制件120a)的远端运动进行限位,此时,固定管便可以作为限位座140,满足连接与限位的双重效果,简化该操作手柄100的内部结构。例如,可以在固定管与第一控制件120a之间连接弹性件141(即第一弹性件141a),以确保第一控制件120a正常复位,此时,固定管作为第一限位座140a。为了满足第一弹性件141a的稳定装配,固定管的近端凸设定位柱1403,第一弹性件141a的端部部分套设于定位柱1403的外侧。

请结合图1、图2和图7,示例性的,操作手柄100远端连接有鞘管150,各个牵引件130穿设于鞘管150内。也就是说,以利用鞘管150的设置,可以对各个牵引件130的径向进行限位,使得每个牵引件130尽可能的只能沿轴向移动以作用于对应的远端部件。

请结合图2和图8,在实际使用时,各个牵引件130包括一个牵引绳131,此时每个牵引绳131的一端连接于对应的控制件120,另一端连接于对应的远端部件,且远端部件只有一个操作头,例如取样针,只需要驱动取样针沿自身轴向伸出或缩回。当部分牵引件130包括多个牵引绳131时,多个牵引绳131的近端分别连接于一控制件120,或者在多个牵引绳131的近端通过一结合件132连接有一主绳133,主绳133的近端连接于一控制件120。这样的设置,不仅简化结构,并降低各个牵引件130之间的移动干涉。

如图7所示,例如,部分牵引件130包括两个牵引绳131,此时每个牵引绳131的一端可以汇聚于一个杆状连接部1311,连接对应的一个控制件120,每个牵引绳131的另一端可以分别连接于远端部件的两个操作头,例如钳夹包括两个钳杯210,每个牵引绳131分别连接一个钳杯210,以满足钳夹的张开和闭合。如图8所示,在可替换的实施例中,两个牵引绳131可以通过结合件132汇聚至一根主绳133,通过主绳133连接对应的一个控制件120。

如图7所示,在可选的实施例中,鞘管150包括弹簧管151,弹簧管151的近端通过一支撑管152连接于手柄本体110。可以理解的是,利用弹簧管151自身的柔软性,可以深入人体,便于取样操作;且,弹簧管151可以对牵引件130的径向起到限位作用,以防止牵引件130移动过程中出现径向歪斜,保证各个牵引件130的移动准确性。其中,支撑管152套设于弹簧管151的外侧,并位于弹簧管151的近端,当弹簧管151的近端伸入固定管进行装配时,支撑管152伸入连接管112的连接腔1121,并与连接管112配合。在实际装配时,弹簧管151的一端经连接管112的连接腔1121伸入装配腔1101内,并穿设于固定管内,实现鞘管150与手柄本体110的连接。

进一步地,鞘管150还包括润滑管153,润滑管153和弹簧管151由内至外依次套设,即润滑管153位于弹簧管151的内侧,弹簧管151位于润滑管153的外侧。各个牵引件130穿设于润滑管153内。利用润滑管153的设置,以确保各个牵引件130沿轴向移动顺畅,降低移动堵塞的问题。

请参阅图1至图13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取样装置,包括上述的操作手柄100、远端部件以及连接于操作手柄100与远端部件的牵引件130。其中,远端部件包括钳体机构200、伸缩件300和引导件400。具体的,钳体机构200包括钳座230和活动连接于钳座230的钳杯210,钳体机构200内部形成有相邻且贯通设置的采集腔和存储腔,采集腔位于存储腔的远端;伸缩件300配置在钳体机构200内部,伸缩件300设置有采集部和存储部,采集部位于存储部的远端,伸缩件300能够在采集腔和存储腔内往复移动,以使采集部采集组织且存储部存储组织。引导件400配置在伸缩件300的外周,用于导引伸缩件300在远端和近端方向上相对钳体机构200的往复移动。

其中,钳杯210通过钳杯牵引件与对应的钳杯控制件连接,伸缩件300通过伸缩牵引件130与对应的伸缩控制件120连接。伸缩件300被配置为响应于伸缩控制件120的移动而移动,钳杯210被配置为响应于钳杯控制件的移动而开合。同时,伸缩件300能够朝向远端移动以将钳杯210撑开,伸缩件300上的样本组织能够在钳杯210的止挡作用下被移动至伸缩件300的存储部。

需要补充的是,为满足描述的统一性,上述中的钳杯牵引件即为第一牵引件130a,钳杯控制件即为即为第一控制件120a,伸缩牵引件130即为第二牵引件130b,伸缩控制件120即为第二控制件120b。此外,上述中的开合,即为打开和闭合。

在实际使用时,在伸缩件300朝向远端移动时,伸缩件300的远端可突出于钳杯210远端,以将钳杯210撑开,伸缩件300上采集部处采集的组织会被止挡在钳杯210内;且,随着伸缩件300继续朝向远端移动,伸缩件300上的组织会在钳杯210的止挡作用下朝向伸缩件300的近端移动至钳体机构200的存储部,进行存储。如此,可以通过伸缩件300的多次移动以及钳杯210的多次张合,实现多个样本组织的取样,且每次取样的样本组织均存储在伸缩件300的存储部和钳体机构200的存储腔内。

如图8至图11所示,示例性的,钳体机构200包括至少两个钳杯210,至少两个钳杯210铰接于钳座230,且各个钳杯210均构造有夹持边缘211。夹持边缘211的远端构造有引导槽216,引导槽216贯通至钳杯210外表面或位于钳杯210远端内表面。由于伸缩件300在移动时需要撑开钳杯210,故而利用引导槽216的设置,以对伸缩件300相对钳杯210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更便于伸缩件300施力。

进一步地,夹持边缘211被配置为平口型或锯齿型或两者结构。根据不同的病灶区域,可以选择相适配的钳杯210,更便于钳杯210夹持咬合以将样本分离。

其中,钳杯210构造有铰接孔215,以便于利用铰接轴220与钳座230铰接配合;且,每个钳杯210的近端均设置有固定孔214,对应连接有一个牵引绳131,以便于驱动钳杯210相对钳座230转动,实现张开和关闭。钳杯210凹设有存放腔212,以便于限定出采集腔;且,钳座230呈中空设置,以便于与钳杯210配合形成存储腔。钳杯210还设置有引流孔213,引流孔213与采集腔连通,以使取样时留在采集腔内的血液流出。

如图8、图12和图13所示,在可选的实施例中,伸缩件300为取样针,包括针体320和位于针体320远端的尖锥头330,其中,针体320呈圆柱状或棱柱状,且针体320的外侧壁凸设有多个倒刺321,各个倒刺321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且各个倒刺321自远端朝向近端倾斜设置。其中,尖锥头330作为采集部,以用于刺入病灶区域,存储部设置在针体320上,并设置有多个倒刺321。具体的,沿针体320的轴向,任意相邻的两个倒刺321之间的区域可以用于存储样本。由于各个倒刺321倾斜布置的设置,以便于样本可以自远端向近端移动,而对样本自近端向远端的移动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伸缩件300的近端与第二牵引件130b的远端之间通过一连接套113连接,在满足伸缩件300与第二牵引件130b连接而同动的基础上,便于伸缩件300相对第二牵引件130b拆除;且,连接套113可以与引导件400抵接,以进行伸缩件300朝向远端的移动限位。在一些实施例中,伸缩件300近端处构造有小径断离部322。当取样完成后,可以通过小径断离部322断裂,以将伸缩件300相对第二牵引件130b拆除。

再进一步地,伸缩件300位于存储部近端的一侧构造有限位部310,限位部310能够抵接于引导件400的远端端面,以对伸缩件300起到定位装配和移动限位的效果,确保伸缩件300具有充足的空间可以作为存储部;且,当限位部310与引导件400抵接后,可以用于对伸缩件300相对牵引件130进行释放。其中,限位部310可以是沿伸缩件300径向向外凸设的限位凸台。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部310位于引导件400朝向远端一侧,连接套113设置在引导件400朝向近端一侧。此时,限位部310可以与引导件400抵接以对伸缩件300朝向近端的移动进行限位,连接套113可以与引导件400抵接以对伸缩件300朝向远端的移动进行限位。同时,当需要进行伸缩件300释放时,可以驱动第二控制件120b朝向近端移动,使得限位部310抵接于引导件400而被限制;随着施加至第二控制件120b的作用力逐渐增大,因为引导件400对限位部310的限位作用,使得伸缩件300可以相对第二牵引件130b脱离,实现伸缩件300的释放。此时,上述的释放空间1103即为满足第二控制件120b朝向近端移动的区域。

在释放时,由于小径断离部322的设置,可以削弱伸缩件300于此处的强度,在较大的拉力作用下,伸缩件300可以从小径断离部322相对第二牵引件130b断离而释放。或者,也可以是随着驱动第二控制件120b的作用力增大,使得伸缩件300和第二牵引件130b在连接套113处断离而释放。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取样方法,基于上述的取样装置进行取样操作。其中,该取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初始状态下,伸缩件300远端位于钳杯210且靠近钳杯210远端处,当取样装置位于待取组织处时,驱动钳杯控制件朝向远端移动,驱动钳杯210打开,以使伸缩件300远端的采集部进入组织;

S2:在复位的运动趋势下,钳杯控制件朝向近端移动,驱动钳杯210闭合以取下组织;

S3:驱动伸缩控制件120朝向远端移动,使伸缩件300远端将钳杯210撑开且将S2中取下的组织始终被止挡在钳杯210内,进而使组织朝向伸缩件300近端移动至存储部,空出采集部;

S4:在复位的运动趋势下,伸缩控制件120朝向近端移动,使伸缩件300回复至初始状态,同时组织跟随伸缩件300朝向近端移动,使得组织离开采集腔而进入存储腔;此时,完成一次组织取样;

S5:重复S1-S4,完成N次组织取样;

S6:驱动伸缩控制件120朝向近端移动,使得伸缩件300上的限位部310与引导件400抵接,直至释放伸缩件300,用户将释放后的伸缩件300上的N个样本组织依次取出并收集。

需要提前说明的是,以弹性件141驱动控制件120朝向近端移动为复位,则控制件120朝向远端移动时可以是医生手推。

其中,上述初始状态,为第一控制件120a和第二控制件120b对应的第一弹性件141a和第二弹性件141b均处于自然状态,以该状态下用户促使鞘管150伸入至病灶区域,伸缩件300位于钳杯210内以避免在伸入过程中刺破其他区域。待钳体结构在鞘管150的作用下伸入至特定的待取样区域时,即可推动第一控制件120a朝向远端移动,第一控制件120a通过第一牵引件130a驱动两个钳杯210相对钳座230转动而打开,暴露出位于钳杯210内的伸缩件300,且伸缩件300远端的采集部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刺入组织。待刺入一定程度后,作用于第一控制件120a的推动力撤销,第一控制件120a在第一弹性件141a的复位作用下朝向近端移动,第一牵引件130a驱动两个钳杯210再次转动而闭合,两个钳杯210的夹持边缘211互相配合以将组织分离,使得组织留存在伸缩件300上。

而后,推动第二控制件120b朝向远端移动,使得伸缩件300的远端经导引槽伸出而将闭合的两个钳杯210撑开;但是此时第一控制件120a仅承受第一弹性件141a的作用力,因此两个钳杯210仍然具有朝向伸缩件300夹持的作用力;如此,即可随着伸缩件300朝向远端的移动,以将伸缩件300上的组织被钳杯210止挡在采集腔内,且会移动至伸缩件300的存储部,以使采集部空出而便于下次操作。接着,撤销作用于第二控制件120b的推动力,第二控制件120b在第二弹性件141b的作用下朝向近端移动,以便伸缩件300回复至初始状态;同时,位于存储部的组织随伸缩件300同步朝向近端移动,以进入存储腔内。

按照上述的步骤进行多次操作,即可满足多次组织取样。

当完成多次组织取样后,朝向近端拉动第二控制件120b,第二控制件120b通过第二牵引件130b带动伸缩件300朝向近端移动,并在拉动的过程中缓慢增大拉力,直至伸缩件300上的限位部310与钳座230内的引导件400抵接;再进一步增大拉力,直至伸缩件300相对第二牵引件130b释放。而后用户可以取下伸缩件300,以便将伸缩件300上的N个样本组件一次取下并收集。

这样的操作,无需多次进出人体,只需一次进入即可进行多个样本的连续取样,提高操作效率,缩减手术时间,降低患者痛感和不适。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分类

06120116337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