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出风结构及空调器室内机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53


一种出风结构及空调器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出风结构及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家用电器,为用户带来了极大的舒适感。因此,用户对空调器的综合性能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室内机的送风体验和送风质量,都是用户十分关注的问题。空调器容易直吹用户,特别是在空调器运行制冷工况时,室内机吹出的冷风直吹人体很容易引起用户不适。

为了避免空调出风直吹用户,空调的导风板上设置多个出风孔,利用出风孔对出风气流进行散流,降低风感。但是气流出风角度有限,会导致送风气流传递至室内各处的速度较慢。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出风结构及空调器室内机,以解决出风气流在风感降低时出风角度有限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出风结构,所述出风结构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和出风口,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均设置于出风口处,且第二导风板设置于第一导风板的外侧下方,所述第一导风板设置多个第一出风孔,所述第二导风板为弧形,并设置多个第二出风孔。空调器的出风气流经过第一出风孔打散分流,然后经过第二出风孔进一步打散分流,从而减弱风感,避免出风气流直吹用户,造成用户的不适感。弧形的第二导风板使气流到达第二导风板的面积更广,不仅有助于提高气流的出风面积,使气流出风角度更广,而且经过弧形第二导风板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为垂直于该处的切线方向,使出风气流向第二导风板的各处散开,用户站在室内不同地方也能感受到柔和的出风。

进一步的,定义所述第二导风板的最低点和第一导风板之间的距离为L1,定义第二导风板左右两侧的最大距离为L2,L1/L2=0.45-0.60。通过该设置,使第二导风板的弧度更合理,确保出风气流在散开程度最大的同时,减少出风气流从第二导风板的前后端面处流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风孔在第一导风板上阵列分布,所述第二出风孔在第二导风板上阵列分布,有利于合理布局利用第一导风板及第二导风板的空间,提高出风均匀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风孔为正六边形,所述第一出风孔的外边缘为外环。相比于圆形的第一出风孔,正六边形的第一出风孔能增加外环的数量,有利于提高第一导风板的结构稳定性和总体强度,且出风气流流经外环时,多个外环将气流打散并分散,使得出风更加柔和。相比与其他多边形的第一出风孔,正六边形的第一出风孔能在增加出风面积的同时,节省材料,且使第一出风孔均匀分布,从而保证均匀出风,提升用户的舒适感。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风板包括板体和连接板,所述板体的左右两侧分别为连接板,所述板体上设置多个第二出风孔,所述连接板沿着第二导风板的宽度方向延伸形成。通过连接板增大了第二导风板和第一导风板的接触面积,能提高连接稳定性,防止第二导风板从第一导风板上松动脱落。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结构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设置于第一导风板上,且所述第二导风板和支架移动连接。通过可移动的第二导风板,改变第二导风板和第一导风板的相对位置,相应改变第一出风孔的受遮挡情况,从而调节出风情况,以满足多个用户的不同需求。

进一步的,每个第一导风板和每个第二导风板为一个出风模块,所述出风结构包括多个出风模块,所述多个出风模块设置于出风口处,所述每个出风模块的第二导风板都可以独立移动,用于使多个出风模块具有不同的出风情况,以满足多个用户的不同需求。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容纳槽,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板位于支架的左侧,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支架的右侧,所述第三侧板位于支架的下侧,所述第一侧板朝向第一导风板的一端为第一上端部,所述第一侧板远离第一导风板的一端为第一下端部,所述第二侧板朝向第一导风板的一端为第二上端部,所述第二侧板远离第一导风板的一端为第二下端部,所述第三侧板的一端和第一下端部连接,所述第三侧板的另一端和第二下端部连接,所述第一上端部和第一导风板连接,用于将支架安装至第一导风板上,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围成的空间为容纳槽。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远离第二出风孔的一端向下弯折形成插接部,所述插接部插入容纳槽内。插接部在容纳槽内移动,从而改变第二导风板的位置。所述第三侧板用于承托插接部,所述第二上端部用于承托连接板,防止第二导风板掉落。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对插接部进行限位,防止移动时插接部左右晃动,造成第二导风板的不平稳。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出风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1)空调器的出风气流经过第一出风孔打散分流,然后经过第二出风孔进一步打散分流,从而减弱风感。弧形的第二导风板使气流到达第二导风板的面积更广,且出风气流向第二导风板的各处散开,用户站在室内不同地方也能感受到柔和的出风;

(2)第二导风板可移动,改变第二导风板和第一导风板的相对位置,相应改变第一出风孔的受遮挡情况,从而调节出风情况,以满足多个用户的不同需求。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包括以上所述的出风结构。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壳体、换热器和风机,所述出风结构设置于壳体的下方。所述空调器室内机与上述出风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出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第一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出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正视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导风板;11、第一出风孔;12、外环;2、第二导风板;21、板体;22、连接板;23、第二出风孔;24、插接部;3、支架;31、第一侧板;311、第一上端部;312、第一下端部;32、第二侧板;321、第二上端部;322、第二下端部;33、第三侧板;34、容纳槽;4、出风口;5、风机;6、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本发明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5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出风结构包括第一导风板1、第二导风板2和出风口4,所述第一导风板1和第二导风板2均设置于出风口4处,且第二导风板2设置于第一导风板1的外侧下方,所述第一导风板1设置多个第一出风孔11,所述第二导风板2为弧形,并设置多个第二出风孔23。本发明的出风结构设置于空调器上,空调器的出风气流经过第一出风孔11打散分流,然后经过第二出风孔23进一步打散分流,从而减弱风感,避免出风气流直吹用户,造成用户的不适感。弧形的第二导风板2使气流到达第二导风板2的面积更广,不仅有助于提高气流的出风面积,使气流出风角度更广,而且经过弧形第二导风板2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为垂直于该处的切线方向,使出风气流向第二导风板的各处散开,用户站在室内不同地方也能感受到柔和的出风。本申请通过将第二导风板2设置成弧形,在降低风感的同时提高气流的出风面积。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在上下方向上定义弧形第二导风板2的最低点和第一导风板1之间的距离为L1,定义第二导风板2左右两侧的最大距离为L2,L1/L2=0.45-0.60。通过该设置,使第二导风板2的弧度更合理,确保出风气流在散开程度最大的同时,减少出风气流从第二导风板2的前后端面处流出。优选的,L1/L2=0.5。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风孔11在第一导风板1上阵列分布,所述第二出风孔23在第二导风板2上阵列分布,有利于合理布局利用第一导风板1及第二导风板2的空间,提高出风均匀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风孔11为正六边形,所述第一出风孔11的外边缘为外环12。相比于圆形的第一出风孔11,正六边形的第一出风孔11能增加外环12的数量,有利于提高第一导风板1的结构稳定性和总体强度,且出风气流流经外环12时,多个外环12将气流打散并分散,使得出风更加柔和。相比与其他多边形的第一出风孔11,正六边形的第一出风孔11能在增加出风面积的同时,节省材料,且使第一出风孔11均匀分布,从而保证均匀出风,提升用户的舒适感。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风板2包括板体21和连接板22,所述板体21的左右两侧分别为连接板22,所述板体21上设置多个第二出风孔23,所述连接板22沿着第二导风板2的宽度方向延伸形成。通过连接板22增大了第二导风板2和第一导风板1的接触面积,能提高连接稳定性,防止第二导风板2从第一导风板1上松动脱落。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结构还包括支架3,所述支架3设置于第一导风板1上,且第二导风板2和支架3移动连接。第二导风板2移动,改变第二导风板2和第一导风板1的相对位置,从而改变出风情况。具体的,第二导风板2移动至第一位置,第二导风板2笼罩全部第一出风孔11,出风气流经第一出风孔11一次散流后流向第二出风孔23,并利用第二出风孔23进行二次散流后吹出。第二导风板2移动至第二位置,第二导风板2笼罩部分第一出风孔11,另一部分第一出风孔11不受第二导风板2遮挡的暴露在室内环境,在第二导风板2笼罩第一出风孔11处,出风气流经第一出风孔11一次散流、经第二出风孔23二次散流后吹出,在不受第二导风板2遮挡的第一出风孔11处,出风气流经第一出风孔11一次散流后吹出。第二导风板2移动至第三位置时,第一出风孔11全部不受第二导风板2遮挡并暴露在室内环境,出风气流经第一出风孔11一次散流后吹出。通过可移动设置的第二导风板2,改变第二导风板2和第一导风板1的相对位置,相应改变第一出风孔11的受遮挡情况,从而调节出风情况,以满足多个用户的不同需求。更进一步的,每个第一导风板1和每个第二导风板2为一个出风模块,所述出风结构包括多个出风模块,所述多个出风模块设置于出风口4处。每个出风模块的第二导风板2都可以独立移动,用于使多个出风模块具有不同的出风情况,以满足多个用户的不同需求。用户家里一般有多个家庭成员,每个家庭成员对出风强度的要求不同,例如成人承受风感的能力较强,需要快速实现降温或升温,而老年及小孩对出风气流比较敏感,需要将出风气流以较大强度打散后吹出。由于每个出风模块的第二导风板2都可以独立移动,可以分别调节每个出风模块的出风情况,不同用户可以站在不同出风模块的下方,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

具体的,所述支架3包括第一侧板31、第二侧板32、第三侧板33和容纳槽34,所述第一侧板31和第二侧板3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板31位于支架3的左侧,所述第二侧板32位于支架3的右侧,所述第三侧板33位于支架3的下侧。所述第一侧板31朝向第一导风板1的一端为第一上端部311,所述第一侧板31远离第一导风板1的一端为第一下端部312,所述第二侧板32朝向第一导风板1的一端为第二上端部321,所述第二侧板32远离第一导风板1的一端为第二下端部322,所述第三侧板33的一端和第一下端部312连接,所述第三侧板33的另一端和第二下端部322连接,所述第一上端部311和第一导风板1连接,用于将支架3安装至第一导风板1上。第一侧板31、第二侧板32和第三侧板33围成的空间为容纳槽34。支架3为一体成型结构,便于支架3的整体强度及加工成型。

所述连接板22远离第二出风孔23的一端向下弯折形成插接部24,所述插接部24插入容纳槽34内,插接部24在容纳槽34内移动,从而改变第二导风板2的位置。所述第三侧板33用于承托插接部24,所述第二上端部321用于承托连接板22,防止第二导风板2掉落。所述第一侧板31和第二侧板32对插接部24进行限位,防止移动时插接部24左右晃动,造成第二导风板2的不平稳。

在本发明中,对于任意空调器室内机而言,可以包括本申请中所述的出风结构,且在本申请提供的出风结构的相关结构及装配关系的基础上,如图6所示,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壳体6、换热器和风机5,所述出风结构设置于壳体6的下方。壳体6的主体呈长方形状,出风口4设置为长方形,以增大空调器室内机的送风量,提高制冷或制热效率。所述第一导风板1为平板状,便于第一导风板1和出风口4相匹配,同时也便于将第二导风板2安装于第一导风板1上。外界空气进入壳体6的内部,并在壳体6内和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经过风机5的作用从出风口4送至第一导风板1和第二导风板2散流后吹出,从而改变室内的温度,并降低风感,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感。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进风口等空调器常规部件,鉴于其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出风装置和空调器室内机
  • 一种空调器的导风组件、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 一种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和出风控制方法
  • 一种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和出风控制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50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