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对显示面板各方面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现有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较差,已难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以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区和非显示区,其中,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子区和第二子区,所述第一子区和所述第二子区沿第一方向排列,且所述第二子区位于所述第一子区与所述非显示区之间;

电源线,位于所述显示区,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同层设置的第一电源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电源总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其中,所述第一电源线包括第一子电源线和第二子电源线,所述第一子电源线与所述电源总线连接,所述第二子电源线与所述电源总线之间具有断口,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子电源线位于所述第一子区。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在设计第一电源线与电源总线的连接方式时,并未将全部的第一电源线均连到电源总线上,而是将中间显示区域中的至少部分第一电源线与电源总线断开。如此一来,中间显示区域中断开的这部分第一电源线不直接从电源总线中获取第一电源电压,而是从显示区中的第一结构获取,这样可以延长第一电源电压的传输路径,平衡中间显示区域内的这部分第一电源线上传输的第一电源电压的大小,改善因连接进线位于中间显示区域下方而导致中间显示区域局部过亮的问题,进而有效弱化中间显示区域和边缘显示区域的亮度差异,改善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区域划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一种亮度分布示意图;

图6为图5对应的135个子像素点的一种亮度分布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亮度分布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亮度分布示意图;

图10为图9对应的135个子像素点的一种亮度分布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侧视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像素电路的一种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对应的一种部分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2对应的另一种部分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5对应的一种部分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复位线和电源线的一种排布示意图;

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复位线和电源线的另一种排布示意图;

图29为图22对应的再一种部分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复位线、电源线和电源总线的一种示意图;

图3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像素电路的另一种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复位线和电源线的再一种排布示意图;

图33为图22沿A1-A2方向的一种剖视图;

图3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部分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3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部分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3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37为图36对应的一种部分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38为图36沿B1-B2方向的一种剖视图;

图3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40为图39对应的一种部分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41为图38沿C1-C2方向的一种剖视图;

图4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4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阐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之前,本发明首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

显示面板利用电源总线向电源线传输第一电源电压,电源线上传输着的第一电源电压写入像素电路,进而使像素电路在第一电源电压和数据电压的共同作用下驱动发光元件发光。

在现有显示面板的结构设计中,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101和非显示区102,显示区101包括中间显示区域103和边缘显示区域104。其中,非显示区102中通常设有第一总线106和第二总线107两条电源总线,第一总线106靠近显示区101且与显示区101中的电源线105电连接,第二总线107靠近衬垫(图中未示意)且与衬垫连接,第一总线106与第二总线107之间通过连接进线108连接,以此来实现衬垫与电源线105之间的信号传输。

但因第二总线107所处的下台阶109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较短,因此,第二总线107的长度也较短,第二总线107一般仅位于中间显示区域103的下方,进而使得第二总线107和第一总线106之间的连接进线108也只能位于中间显示区域103的下方。如此一来,中间显示区域103中的部分电源线105在获取电压时电压的传输路径较短,进而导致中间显示区域103亮度偏高,中间显示区域103与边缘显示区域104存在亮度差异,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图2和图3所示,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区域划分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1和非显示区2,其中,显示区1包括第一子区3和第二子区4,第一子区3和第二子区4沿第一方向x排列,且第二子区4位于第一子区3与非显示区2之间。即,第一子区3为中间显示区域,第二子区4为边缘显示区域,第二子区4位于第一子区3与非显示区2的左边框和/或左边框之间。在一种设置方式中,第二子区4具有拐角,第二子区4的至少部分边缘为弧形边缘。

参见图3,显示面板还包括电源线5和电源总线6。其中,电源线5位于显示区1,电源线5包括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同层设置的第一电源线7,电源总线6位于非显示区2,电源线5和电源总线6均用于传输第一电源电压,该第一电源电压可为正性电源电压,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

其中,第一电源线7包括第一子电源线8和第二子电源线9,第一子电源线8与电源总线6连接,第二子电源线9与电源总线6之间存在断口18,至少部分第二子电源线9位于第一子区3。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子电源线9与电源总线6之间存在断口18,是指第二子电源线9与电源总线6之间彼此断开,第二子电源线9并不与电源总线6直接相连。但参见图22和图23,显示面板包括像素电路22,像素电路22包括存储电容C,存储电容C包括第一极板c1。在目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设计中,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像素电路22中的第一极板c1是彼此连通的,彼此连通的这多个第一极板c1所构成的第一结构23会与第一电源线7连接形成网格,以降低电源线5的整体负载。因此,虽然第二子电源线9不与电源总线6直接相连,但电源总线6传输的第一电源电压仍能经由第一子电源线8传输至第一结构23,进而再经由第一结构23传输至第二子电源线9,以使第二子电源线9仍能接收到第一电源电压。

本发明实施例在设计第一电源线7与电源总线6的连接方式时,并未将全部的第一电源线7均连到电源总线6上,而是将中间显示区域中的至少部分第一电源线7与电源总线6断开。如此一来,中间显示区域中断开的这部分第一电源线7不直接从电源总线6中获取第一电源电压,而是从显示区1中的第一结构23获取,这样可以延长第一电源电压的传输路径,平衡中间显示区域内的这部分第一电源线7上传输的第一电源电压的大小,改善因连接进线位于中间显示区域下方而导致中间显示区域局部区域过亮的问题,改善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具体可以为采用低温多晶硅技术LTPS(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LTPS)、低温多晶氧化物技术(Low TemperaturePolycrystalline Oxide,LTPO)、直面屏技术、折叠屏技术等任意类型的OLED显示面板。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再次参见图3,电源总线6包括第一总线10和第二总线11,第一总线10位于显示区1与第二总线11之间,第一总线10和第二总线11之间通过连接进线12电连接。其中,至少部分断口18位于连接进线12在第二方向y上的一侧,即,至少部分断口18位于连接进线12的上方。

对于连接进线12上方的第一电源线7,如若这部分第一电源线7与第一总线10连接,那么这部分第一电源线7会在进线位置处直接获取电压,电压传输路径短,电压偏大程度也就更明显。对此,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至少部分断口18设置在连接进线12在第二方向y上的一侧,也就是将连接进线12上方的至少部分第一电源线7设计为第二子电源线9,使其与第一总线10之间断开,这样可以消除中间显示区域中部分第一电源线7上的电压过分偏大的情况,进一步弱化中间显示区域的偏亮程度。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电源总线6包括第一总线10和第二总线11,第一总线10位于显示区1与第二总线11之间,第一总线10和第二总线11之间通过至少两个进线组40电连接,进线组40包括至少一条连接进线12。

显示区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子区3,一个第一子区3对应一个进线组40,并且,第一子区3位于其对应的进线组40在第二方向y上的一侧,即,第一子区3位于其对应的进线组40的上方。

示例性的,参见图4,第一总线10和第二总线11之间通过两个进线组40电连接,进线组40包括至少两条连接进线12,其中,两个进线组40之间的距离大于进线组40中相邻连接进线12之间的距离。此时,显示区包括两个第一子区3,两个第一子区3分别位于两个进线组40在第二方向y上的一侧。

在该种设置方式中,可以基于进线组40的位置而在显示区1中划分出至少两个第一分区4,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设计第二子电源线9的位置,避免进线位置处亮度明显偏亮。

此外,关于连接进线,发明人还研究发现,基于现有技术中连接进线的设置方式,显示面板的底部显示区域会存在较为明显的“M形”的亮度不均,会加重整体的亮度不均程度,导致显示面板的亮度不均现象更易被人眼发现。

具体地,再次参见图1,现有显示面板中一般设有4条连接进线108,且这4条连接进线108两两位于中间显示区域下方的左右两侧,因进线位置处的电压会直接经由连接进线108和第一总线106向上传输至电源线105,因而进线位置上方的电源线105上传输的电压的偏大程度会更高一些。

如图5和图6所示,图5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一种亮度分布示意图,图6为图5对应的135个子像素点的一种亮度分布示意图,发明人在显示区101中选取了135个子像素点,这135个子像素点呈15行9列排列,结合图6和表1,通过对这135个子像素点的亮度进行检测可以看出,连接进线108的上方区域,如第1行的第3列和第7列、第2行的第3列和第7列处的子像素点的发光亮度明显偏大,导致底部显示区域出现明显的“M形”亮度不均。

表1

为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电源总线6包括第一总线10和第二总线11,第一总线10位于显示区1与第二总线11之间,第一子电源线8与第一总线10连接,第二子电源线9与第一总线10之间具有断口18,以实现第二子电源线9与电源总线6之间不直接相连。其中,第一总线10和第二总线11之间通过至少六条连接进线12电连接。

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仅在中间显示区域下方左右两侧采用4条连接进线的方式,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第一总线10和第二总线11之间设置了至少6个连接进线12,如图8所示,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亮度分布示意图,通过增大连接进线12的数量,可以提高中间显示区域不同位置处第一电源线7的电压分布均匀性,弱化“M”的外形轮廓,避免在中间显示区域底部出现仅两个局部区域明显偏亮的情况。

尤其地,结合前述第一子区3包括第二子电源线9的方案,当第一子区3中设置有第二子电源线9以及在第一总线10和第二总线11之间设置了至少6个连接进线12时,还可以利用第二子电源线9将底部中间显示区域的整体亮度拉低,因而可使整个底部中间显示区域的亮度差异更小。如图9和图10所示,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亮度分布示意图,图10为图9对应的135个子像素点的一种亮度分布示意图,发明人在显示面板中选取了同样的135个子像素点,并对这135个子像素点的亮度进行了检测,结合图10和表2可以看出,整个底部显示区域不同位置处的亮度差异均减小了,显示区域的亮度均一性更优。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可提升0.9%左右。

表2

当第一总线10和第二总线11之间设置有至少六条连接进线12时,进一步地,再次参见图7,可以将这至少六条连接进线12设置为等间距排列,此时,多个进线位置均匀分散排布,可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底部显示区域的亮度分布均匀性。和/或,还可以将这至少六条连接进线12的线宽设置为相同,此时,多个连接进线12负载趋于一致,不同连接进线12对第一电源电压压降的作用程度趋于一致,可以提高不同连接进线12所传输的第一电源电压的一致性,同样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底部显示区域的亮度分布均匀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再次参见图3,在第一子区3中,第二子电源线9的数量大于第一子电源线8的数量,即,将第一子区3中更多的第一电源线7与电源总线6之间的连接断开,以更大程度地弱化第一子区3的偏亮程度,进而降低两侧的第二子区4和中间的第一子区3之间的亮度差异。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第一子区3包括多个第一走线组13,第一走线组13包括m1条第一子电源线8和n1条第二子电源线9,其中,m1≥1,m1+n1≥10。

上述设置方式中,第一子区3中的第一子电源线8和第二子电源线9以走线组的方式重复规则排布,此时,与电源总线6连接的第一子电源线8在整个第一子区3中可视为是均匀分散排布的,这部分第一子电源线8可在多个位置处同时接收电源总线6传输的第一电源电压,进而可更加快速地使第一电源电压能够通过第一结构23传输至与电源总线6断开的第二子电源线9中。

而且,第一走线组13中所包含的第一电源线7的数量大于或等于10,可以保证单个第一走线组13中所包含有足够数量的第一电源线7,进而能够保证第一走线组13中能够设置足够数量的第二子电源线9,以显著弱化中间显示区域的偏亮程度。

进一步地,2≤m1≤4,在一种设置方式中,m=2。

若将m1设计为1,那么一个第一走线组13中仅有一条第一电源线7与电源总线6连接,这样会导致该第一电源线7上的电流集中,电流密度大,进而增大该第一电源线7被静电击伤的风险,影响电源总线6与该第一电源线7的连接可靠性。而若将m1设计为5以上,又会导致一个第一走线组13中与电源总线6断开的第一电源线7的数量较少,对中间显示区域处亮度的弱化程度不明显。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将m1设置为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4,既可以提高电源总线6与第一子电源线8的连接可靠性,还可以对中间显示区域处的亮度进行有效调控。

进一步地,m1+n1≤20,在一种设置方式中,m1+n1=20。

通过进一步将m1+n1设置为小于或等于20,可以避免单个第一走线组13中所包含的第一电源线7的数量过多,进而保证能够在第一子区3中划分出较多数量的第一走线组13,使与电源总线6连接的第一子电源线8在整个第一子区3内的排布更加分散。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参见图12~图14,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扇出线50,一部分扇出线50连接在第一子电源线8与第一总线10之间,一部分扇出线50与第二子电源线9和/或第一总线10之间具有断口18,这部分断口18即为在第二子电源线9与第一总线10之间形成的断口18。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第二子区4仅包括第一子电源线8,即,第二子区4中全部的第一电源线7均与电源总线6直接连接。

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一些面板结构中,第二分区4中第一电源线7所对应的扇出线50的延伸长度更长。例如,在图12所示的面板结构中,第一总线10在第一分区3下方沿第一方向x延伸,此时,第二分区4中的第一电源线7所对应的扇出线50需要弯折或斜向延伸连接至第一总线10处,或者,在图13所示的面板结构中,第一总线10还延伸至第二分区4下侧,但第二分区4中第一电源线7所对应的扇出线50沿第一方向x横向延伸至第一总线10处。

在这类面板结构中,第二分区4中第一电源线7所对应的扇出线50的延伸长度较长,当第二分区4和第一分区3中的第一电源线7均通过扇出线50与第一总线10连接时,会因扇出线50的原因而导致第二分区4偏暗一些。对此,本发明实施例提出可以将第二子区4中全部的第一电源线7均设计为第一子电源线8,也就是不在第二子区4中设置与第一总线10断开的第二子电源线9,进而避免第二子区4存在第二子电源线9而加重第二分区4的偏暗程度,有助于更好的实现第一分区3和第二分区4的亮度一致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第二子区4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走线组13,即,第二子区4和第一子区3中的第一电源线7采用相同的规律进行排布。

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在另一些面板结构中,第二分区4和第一分区3中第一电源线7所对应的扇出线50的延伸长度差别不大。例如,在图14所示的面板结构中,第一总线10还延伸至第二分区4下侧,但第二分区4中第一电源线7所对应的扇出线50仍沿第二方向y纵向延伸至第一总线10处,此时,整个显示区1中第一电源线7所对应的扇出线50的长度近似。

在这类面板结构中,第二分区4和第一分区3中的第一电源线7均通过扇出线50与第一总线10连接时,不会存在因扇出线50的原因所导致的第二分区4偏暗的情况。对此,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也可以将第二子区4设计为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走线组13,以使整个显示区1中的第一电源线7采用相同的周期排布。这样的话,对于第一电源线7数量一致的显示面板来说,第一电源线7都可套用相同的排布方式,设计更加简单。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子区4仅包括第一子电源线8的设计不仅局限于应用在图12和图13所示意的面板结构中,也可以应用在其它面板结构中,例如也可以应用在图14所示意的第一总线10还延伸至第二分区4下侧,但第二分区4中第一电源线7所对应的扇出线50仍沿第二方向y纵向延伸至第一总线10处的面板结构中。同理,上述第二子区4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走线组13的设计也不仅局限于应用在图14所示意的面板结构中,也可以应用在其它面板结构中,例如也可以应用在图12所示意的第一总线10在第一分区3下方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分区4中的第一电源线7所对应的扇出线50需要弯折或斜向延伸连接至第一总线10处的面板结构中,或者,也可以应用于图13所示意的第一总线10还延伸至第二分区4下侧,第二分区4中第一电源线7所对应的扇出线50沿第一方向x横向延伸至第一总线10处的面板结构中。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第二子区4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走线组14,第二走线组14包括m2条第一子电源线8和n2条第二子电源线9,其中,m2+n2=m1+n1,m2>m1。

在该种设置方式中,对于第一子区3和第二子区4中同样数量的第一电源线7,第二子区4中的这部分第一电源线7包含的第一子电源线8的数量更多,也就是包含的与电源总线6直接连接的第一电源线7的数量更多,这样无论第一子区3和第二子区4中第一电源线7对应的扇出线50的长度差异是否较大,都可以避免第二子区4中因存在大量第二子电源线9而对边缘显示区域的亮度进行大幅降低。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第二子区4包括第一子电源线8和第二子电源线9,并且,在第二子区4中,为避免第二子区4中因存在大量第二子电源线9而对边缘显示区域的亮度进行大幅降低,可以将第二子区4中第一子电源线8的数量设置为大于第二子电源线9的数量。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再次参见图16,第二子区4包括第一子电源线8和第二子电源线9,并且,在第二子区4中,第二子电源线9位于第一子电源线8靠近第一子区3的一侧,以利用第二子区4中的第二子电源线9来避免中间显示区域附近过分偏亮。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再次参见图12~图16,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非显示区2的扇出线50,部分扇出线50与第二子电源线9和/或第一总线10之间具有断口18,这部分断口18即为在第二子电源线9与第一总线10之间形成的断口18。

虽然第二子电源线9不需与电源总线6直接连接,但本发明实施例仍对应第二子电源线9设置了扇出线50,以使扇出线50的整体图案在下边框中均匀分布,有助于提高工艺制程中的刻蚀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中,参见图16,部分扇出线50仅对应第二子电源线9,这部分扇出线50和与其对应的第二子电源线9和/或第一总线10之间具有断口18,其余部分扇出线50仅第一子电源线8,这部分扇出线50与第一子电源线8和第一总线10连接。

或者,在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中,如图17所示,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一部分扇出线50同时对应第二子电源线9和第一子电源线8,这部分扇出线50和与其对应的第一子电源线8和第一总线10连接,以及和与其对应的第二子电源线9之间具有断口18。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8和图19所示,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侧视图,非显示区2包括第一非显示区19、第二非显示区20和第三非显示区21,其中,第一非显示区19为显示面板的下边框,第二非显示区20为弯折区,第二非显示区20带动第三非显示区21弯折至显示面板的背光侧。

在一种设置方式中,扇出线50的至少部分和第一总线10可位于第一非显示区19,连接接线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非显示区20,第二总线11位于第三非显示区21。因第三非显示区21弯折至显示面板的背光侧,因此,用户在正视显示面板时,第三非显示区21不会被人眼可见,对此,可以增大第二总线11的宽度,使其大于第一总线10的宽度,以使第二总线11在接收衬垫提供的电压时可减小第二总线11上的电流密度,降低其被电流击伤的风险。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相邻排列的第二子电源线9之间还通过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连接线段60电连接,以降低第二子电源线9的负载,避免第二子电源线9导致第一子区3亮度过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种设置方式中,连接线段60可以与第二子电源线9同层设置,并且,第二子电源线9和与其同向延伸的其它信号线,如数据线异层设置。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1~图23,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像素电路22的一种电路结构示意图,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图23为图22对应的一种部分膜层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电路22,像素电路22包括存储电容C,存储电容C包括第一极板c1和第二极板c2。

其中,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像素电路22中的第一极板c1彼此连通构成第一结构23,第一结构23与第一电源线7电连接形成网格,用以降低电源线5的整体负载。此时,第一电源线7中的第二子电源线9虽未与电源总线6直接连接,但仍能从第一结构23中获取到第一电源电压。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结合图21、图22和图24,图24为图22对应的另一种部分膜层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电路22,像素电路22分别与用于提供第一复位电压的第一复位线Ref1和用于提供第二复位电压的第二复位线Ref2电连接。

其中,第一复位线Ref1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子复位线Ref11,第二复位线Ref2包括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子复位线Ref21。

电源线5还包括第二电源线24,第二电源线24与第一电源线7电连接,第二电源线24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与第一子复位线Ref11同层设置。其中,显示面板包括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像素行25,像素行25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像素电路22,像素行25对应同层且相邻的第一走线26和第二走线27,其中,像素行25对应的第一走线26为第一子复位线Ref11,至少部分像素行25对应的第二走线27为第二电源线24。

和/或,电源线5还包括第三电源线28,第三电源线28与第一电源线7电连接,第三电源线28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与第二子复位线Ref21同层设置。其中,显示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像素列29,像素列29包括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像素电路22,像素列29对应一条第三走线30,其中,部分像素列29对应的第三走线30为第二子复位线Ref21,部分像素列29对应的第三走线30为第三电源线28。

可以理解的是,像素电路22需要接收复位电压以对驱动管T0的栅极和发光元件D的阳极进行复位。在上述设置方式中,像素电路22可以利用两个不同的复位电压分别对驱动管T0的栅极和对发光元件D的阳极进行复位,此时对驱动管T0和发光元件D的复位程度更加灵活。例如,可以将对发光元件D的阳极进行复位的电压设置的更低一些,以更大程度地防止出现子像素透亮的现象。

基于该种利用不同复位电压分别对驱动管T0的栅极和对发光元件D的阳极进行复位的设计,若采用现有对双复位线的设计,如图25和图26所示,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图26为图25对应的一种部分膜层结构示意图,第一复位线Ref1包括第一子复位线Ref11和第四子复位线Ref12,第二复位线Ref2包括第二子复位线Ref21和第三子复位线Ref22。其中,一个像素行25分别对应一条第一子复位线Ref11和一条第三子复位线Ref22,一个像素列29对应一条第四子复位线Ref12或一条第二子复位线Ref21,第二子复位线Ref21和第三子复位线Ref22交叉形成网格结构。并且,第一子复位线Ref11和第三子复位线Ref22同层设置,第四子复位线Ref12和第二子复位线Ref21同层设置。

对比图24和图26可知,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则是在至少部分原本用于设置第三子复位线Ref22的位置,不再设置第三子复位线Ref22,而是改为设置第二电源线24,和/或,在至少部分原本用于设置第四子复位线Ref12的位置,不再设置第四子复位线Ref12,而是改为设置第三电源线28。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利用第二电源线24和/或第三电源线28来降低电源线5的整体负载,进而减小电源线5上传输的第一电源电压的压降,提高不同位置像素电路22所接收到的第一电源电压的一致性,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而且,还不需要额外增设其它金属层来容纳第二电源线24和/或第三电源线28,并且也不会增多显示面板中所需设置的整体走线的数量,此外,还能保证仍存在两种复位线来向像素电路22正常提供两种复位电压。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再次参见图21和图24,第二复位线Ref2还包括第三子复位线Ref22,第三子复位线Ref22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与第一子复位线Ref11同层设置,部分像素行25对应的第二走线27为第三子复位线Ref22。

该种设置方式是仅将一部分原本用于设置第三子复位线Ref22的位置改为设置第二电源线24,另一部分原本用于设置第三子复位线Ref22的位置仍正常设置第三子复位线Ref22,这样可以保留一部分横向延伸的第三子复位线Ref22与横向延伸的第二子复位线Ref21交叉形成网格结构,可以保证第二复位线Ref2仍具有较小的负载。

进一步地,如图27所示,图2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复位线和电源线的一种排布示意图,可以使相邻第二电源线24之间间隔有至少一条第三子复位线Ref22,以在显示面板中保留足够数量的第三子复位线Ref22,优化第二复位线Ref2的负载性能。

进一步地,再次参见图27,为使显示面板中的第二电源线24和第三子复位线Ref22规则排布,可以使第二电源线24和第三子复位线Ref22交替排列。

当然,在本发明其它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8所示,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复位线和电源线的另一种排布示意图,为更大程度的降低电源线5的负载,也可以将全部的原本原本用于设置第三子复位线Ref22的位置均改为设置第二电源线24,即,全部像素行25对应的第二走线27均为第二电源线24。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再次参见图21和图24,第一复位线Ref1还包括第四子复位线Ref12,第四子复位线Ref12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与第二子复位线Ref21同层设置,部分像素列29对应的第三走线30为第四子复位线Ref12。

该种设置方式是仅将一部分原本用于设置第四子复位线Ref12的位置改为设置第三电源线28,另一部分原本用于设置第四子复位线Ref12的位置仍正常设置第四子复位线Ref12,这样可以在显示面板中仍保留一部分纵向延伸的第四子复位线Ref12与横向延伸的第一子复位线Ref11交叉形成网格结构,可以保证第一复位线Ref1仍具有较小的负载。

进一步地,再次参见图27,可以使相邻第三电源线28之间间隔有至少一条第四子复位线Ref12,以在显示面板中保留足够数量的第四子复位线Ref12,优化第一复位线Ref1的负载性能。

当然,在本发明其它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再次参见图28,为更大程度的降低电源线5的负载,也可以将全部的原本原本用于设置第四子复位线Ref12的位置均改为设置第三电源线28,即,像素列29对应的第三走线30要么为第三电源线28,要么为第二子复位线Ref21。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9所示,图29为图22对应的再一种部分膜层结构示意图,像素电路22包括第二复位管T2,第二复位管T2与第二复位线Ref2电连接。

在像素行25中,至少部分相邻像素电路22中的第二复位管T2通过半导体连接线32连接,第二子复位线Ref21与半导体连接线32电连接。

在该种设置方式中,可以将至少部分相邻像素电路22中的第二复位管T2利用半导体连接线32连接在一起,进而在设计第二子复位线Ref21时,使第二子复位线Ref21直接与半导体连接线32连接,就可以实现相邻像素电路22中的第二复位管T2与第二子复位线Ref21连接,可以简化第二子复位线Ref21与第二复位管T2的连接方式。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0所示,图3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复位线、电源线5和电源总线6的一种示意图,电源总线6包括第一总线10和第二总线11,第一总线10位于显示区1与第二总线11之间。其中,第一子电源线8与第一总线10连接,第二子电源线9与第一总线10之间具有断口18,第三电源线28与第一总线10同层设置且电连接,此时,第三电源线28可以从第一总线10处直接接收第一电源电压,进而使得第二子电源线9还能从第三电源线28中获取第一电源电压,加快第二子电源线9获取第一电源电压的速度。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21、图22和图24,像素电路22包括驱动管T0、第一复位管T1和第二复位管T2,第一复位管T1可以与第一复位线Ref1和驱动管T0的栅极电连接,第二复位管T2可以与第二复位线Ref2和发光元件D电连接。即,第一复位管T1为栅极复位管,第一复位线Ref1用于提供栅极复位电压,第二复位管T2为阳极复位管,第二复位线Ref2用于提供阳极复位电压。

或者,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1和图32所示,图3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像素电路22的另一种电路结构示意图,图3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复位线和电源线5的再一种排布示意图,像素电路22包括驱动管T0、第一复位管T1和第二复位管T2,其中,第一复位管T1分别与第一复位线Ref1和发光元件D电连接,第二复位管T2分别与第二复位线Ref2和驱动管T0的栅极电连接。即,第一复位管T1为阳极复位管,第一复位线Ref1用于提供阳极复位电压,第二复位管T2为栅极复位管,第二复位线Ref2用于提供栅极复位电压。

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相较于栅极复位,阳极复位直接影响发光元件D的阳极电压,进而影响发光元件D的发光亮度,因而阳极复位对显示面板整体亮度均一性的影响会更加直接,也更加明显一些。

结合图26可以看出,在采用现有双复位线的设计中,每一个像素行25均对应一条第一子复位线Ref11和一条第三子复位线Ref22,但每一个像素列29仅对应一条第二子复位线Ref21或第四子复位线Ref12,因而对于传输同一复位电压的复位线来说,其包括的横向子复位线的数量一般会大于其包括的纵向子复位线的数量。为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复位管T1设定为与发光元件D电连接的阳极复位管,以及将第一复位线Ref1设定为用于提供阳极复位电压的复位线,这样可以不改动原有横向延伸的第一子复位线Ref11,而是将一部分第三子复位线Ref22替换为第二电源线24,这样可以使阳极复位线中所包括的横向子复位线的数量更多,阳极复位线的负载性能也就更优。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第四子复位线Ref12和第二子复位线Ref21沿第二方向y延伸指的是第四子复位线Ref12和第二子复位线Ref21的一个整体延伸趋势是第二方向y,第四子复位线Ref12和第二子复位线Ref21中虽有局部弯折位置,但仍将其视为整体是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结合图21和图22,如图33所示,图33为图22沿A1-A2方向的一种剖视图,像素电路22还与数据线Data电连接,数据线Data沿第二方向y延伸。其中,第二子复位线Ref21所在膜层位于第一子复位线Ref11所在膜层靠近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数据线Data所在膜层位于第二子复位线Ref21所在膜层靠近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此时,数据线Data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相距较近,可以增大数据线Data与第一扫描线Scan1、第二扫描线Scan2和发光控制线Emit等信号线之间的纵向间距,进而减小数据线Data与这部分信号线之间的耦合。

可以理解的是,再次参见图33,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33及多个绝缘层34,此处不再赘述,上述靠近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即为远离衬底的一侧。

进一步地,再次参见图22,为增大像素电路22的充电时间,可以使一个像素列29中的像素电路22分别与两条数据线Data电连接,具体地,像素列29中偶数行的像素电路22与一条数据线Data电连接,像素列29中奇数行的像素电路22与一条数据线Data电连接。

该种设置方式中,显示面板中所需设置的数据线数量较多,即,数据线所在膜层布线较多。若直接在显示面板的原有膜层中增设第二电源线24和第三电源线28的布线,会导致布线空间不足。而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第二电源线24设置在原本用于设置第三子复位线Ref22的位置,以及将第三电源线28设置在原本用于设置第四子复位线Ref12的位置,可以很好的解决双数据线Data设计下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第二电源线24和第三电源线28的问题,有助于优化双数据线Data结构的显示面板的显示性能及版图设计。

若数据线Data所在膜层存在一定的布线空间的话,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4所示,图3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部分膜层结构示意图,电源线5也可以包括第四电源线35,第四电源线35与第一电源线7电连接,第四电源线35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与数据线Data同层设置,以进一步降低电源线5的负载。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5所示,图3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部分膜层结构示意图,为进一步降低电源线5的负载,相邻第一电源线7之间通过连接线36电连接,连接线36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y相交。在一种设置方式中,连接线36可以与第一子复位线Ref11同层设置,或者,连接线36可以与第一扫描线Scan1同层设置,或者,连接线36所在膜层也可以位于第一扫描线Scan1所在膜层与衬底之间。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6~图38所示,图3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图37为图36对应的一种部分膜层结构示意图,图38为图36沿B1-B2方向的一种剖视图,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电路22,像素电路22与数据线Data电连接,数据线Data沿第二方向y延伸。

电源线5还包括第五电源线37,第五电源线37与第一电源线7电连接,第五电源线37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五电源线37与数据线Data同层设置,第五电源线37所在膜层位于第一电源线7所在膜层靠近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

电源线5还包括第六电源线38,第六电源线38与第一电源线7电连接,第六电源线38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y相交,第六电源线38所在膜层位于第五电源线37所在膜层远离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

在该种设置方式中,一方面,可以利用第五电源线37和第六电源线38来降低电源线5的整体负载,另一方面,在设计第五电源线37、第六电源线38和数据线Data所在膜层的相对位置关系时,通过将第五电源线37和数据线Data设计在更靠近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可以增大数据线Data与第一扫描线Scan1、第二扫描线Scan2和发光控制线Emit等信号线之间的纵向间距,进而减小数据线Data与这部分信号线之间的耦合。

第六电源线38所在膜层位于第五电源线37所在膜层远离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时,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再次参见图36~图38,第六电源线38与第一电源线7同层设置,此时,第六电源线38与第一电源线7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二者直接连通来实现连接,无需再在二者之间进行打孔连接,连接工艺较为简单。

第六电源线38所在膜层位于第五电源线37所在膜层远离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时,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9~图41所示,图3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图40为图39对应的一种部分膜层结构示意图,图41为图39沿C1-C2方向的一种剖视图,第六电源线38所在膜层位于第一电源线7所在膜层远离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

示例性的,第六电源线38可以与第一子复位线Ref11同层设置,或者,第六电源线38也可以与第一扫描线Scan1同层设置,再或者,第六电源线38所在膜层也可以位于第一扫描线Scan1所在膜层与衬底之间一侧。

在该种设置方式中,第六电源线38未与第一电源线7同层设置,因而可以避免第六电源线38与第四子复位线Ref12和第二子复位线Ref21冲突,第四子复位线Ref12和第二子复位线Ref21无需为了避让第六电源线38而设置跨桥,降低了工艺难度。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2所示,图4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像素电路22还包括驱动管T0,驱动管T0的栅极与第一节点N1电连接,具体地,第一节点N1可以连接在驱动管T0的栅极与第二复位管T2之间。

第五电源线37包括凸出部39,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凸出部39与第一节点N1至少部分交叠,以利用凸出部39稳定第一节点N1的电位,提高驱动管T0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再次参见图42,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五电源线37与第一电源线7至少部分交叠,一是可以减小二者在第一方向x上所需占用的整体空间,有助于优化显示面板的膜层设计,二是第五电源线37和第一电源线7之间可以直接打孔连接,连接方式也更加简单。

此外,参见图21和图31,像素电路22还可以包括:

数据写入管T3,数据写入管T3的栅极与第二扫描线Scan2电连接,数据写入管T3的第一极与数据线Data电连接,数据写入管T3的第二极与驱动管T0的第一极电连接。

补偿管T4,补偿管T4的栅极与第二扫描线Scan2电连接,补偿管T4的第一极与驱动管T0的第二极电连接,补偿管T4的第二极与驱动管T0的栅极电连接。

第一发光控制管T5,第一发光控制管T5的栅极与发光控制线Emit电连接,第一发光控制管T5的第一极与电源线5电连接,第一发光控制管T5的第二极与驱动管T0的第一极电连接。

第二发光控制管T6,第二发光控制管T6的栅极与发光控制线Emit电连接,第二发光控制管T6的第一极与驱动管T0的第二极电连接,第二发光控制管T6的第二极与发光元件D的阳极电连接。

像素电路22的工作原理与现有技术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43所示,图4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100。其中,显示面板100的具体结构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当然,图43所示的显示装置仅仅为示意说明,该显示装置可以是例如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纸书或电视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656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