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高边坡开挖用装配式防护栏及施工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30


一种高边坡开挖用装配式防护栏及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防护栏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边坡开挖用装配式防护栏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扩容、国省干道升级改造等项目大量涌现。在道路扩建方案中,道路沿线大量边坡的二次开挖及其施工期间道路保通运营安全成为工程建设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关技术中,在道路侧边处设置有防护网,以对边坡滚落的块状物体进行防护。但边坡在二次开挖过程中,从边坡顶部开始施工,逐级向下开挖,块状物体从上向下滚落的过程中,动能逐渐增大,当块状物体滚落至坡脚处时,防护网易拦截无效而越过防护网,造成块状物体侵入路面的情况,对马路上的车辆及行人造成安全隐患。因此,采用在边坡上逐级安装防护栏的方式,对开挖点临近处的落石进行及时拦截,防护栏包括多根立柱和设置在立柱之间的拦截网,边坡的外侧面上沿边坡的高度方向设有多个平台,平台内预埋有混凝土块,混凝土块的顶面露出平台且开设有安装孔,采用将立柱底端浇筑于安装孔内的方式将防护栏对应安装于每个平台处。但在每个平台处安装防护栏会耗费大量物力,造成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为了在实现逐级防护的同时,有效节省成本,本申请提供一种既有边坡二次开挖用装配式防护栏及施工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既有边坡二次开挖用装配式防护栏,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既有边坡二次开挖用装配式防护栏,包括多根立柱和设置在立柱之间的拦截网,所述立柱的底端呈尖状设置且插设于平台内,所述立柱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位于平台上方,所述安装板的顶面上开设有相互连通的斜槽和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位于斜槽的上方且固定槽的开口大于斜槽的开口;

还包括加固柱,所述加固柱的顶端设置有连接板,所述加固柱的底端呈尖状设置,所述加固柱穿设于斜槽内且倾斜设置,所述加固柱的倾斜角度与斜槽相适配,所述加固柱插设于平台内,所述连接板通过螺钉固定于固定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防护栏时,先将各根立柱打入平台中,使拦截网呈打开状态,并将加固柱打入平台内。由于立柱插入平台中,且加固柱倾斜插入平台中,因此立柱和加固柱能够固定并加固防护栏的安装,提高防护栏安装的稳定性。

当上一级边坡开挖完成后,将防护栏拦截下的落石进行清理,而后依次拔出加固柱和立柱,转动立柱将拦截网收卷后,移动至下一级较低的平台处,将拦截网打开并重复上述安装步骤,对防护栏进行安装。通过本申请的设置,防护栏拆装方便,且安装的稳定性高,不必在多个平台处均设置防护栏,只需逐级拆装、移动防护栏即可,在实现逐级防护的同时,起到有效节省成本的作用。

可选的,所述立柱包括吸能段和固定段,所述吸能段位于固定段的上方,所述拦截网连接于吸能段上;且所述吸能段可相对于固定段沿立柱的厚度方向滑动,所述立柱存在初始状态和滑动状态,所述立柱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吸能段和固定段同轴设置,所述立柱处于滑动状态时,所述吸能段和固定段错位设置;

所述立柱上还设置有固定件和复位弹簧,所述固定件用于固定初始状态时的立柱,所述复位弹簧用于将滑动状态时的立柱自动复位至初始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固定段插设于平台内,由于落石撞击在拦截网上时,具有较大动能易将拦截网损坏。因此本申请通过吸能段能够相对于固定段滑动、复位弹簧的设置,当落石撞击至拦截网上时,驱动吸能段相较于固定段滑动,复位弹簧伸长,复位弹簧为恢复至自然状态而抵消部分落石撞击产生的动能,因此能够起到吸能作用,减小拦截网损坏的可能性。

可选的,所述固定段侧面的顶端开设有弹簧槽,所述弹簧槽贯穿固定段的顶面,所述吸能段底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位于弹簧槽侧面的开口处且与弹簧槽相适配,所述复位弹簧位于弹簧槽内,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弹簧槽的内壁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挡板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复位弹簧的安装,复位弹簧位于立柱内部,对复位弹簧起到保护作用,且提高立柱整体平整性和美观性。

可选的,所述挡板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一燕尾块,所述固定段的侧壁上开设有供第一燕尾块滑动的第一燕尾槽,所述第一燕尾槽位于弹簧槽的下方且与弹簧槽连通;所述吸能段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二燕尾块,所述固定段的顶面上开设有供第二燕尾块滑动的第二燕尾槽,所述第二燕尾槽的一端贯穿固定段远离挡板的侧壁,所述第二燕尾槽的另一端与弹簧槽连通,所述立柱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二燕尾块位于与弹簧槽相邻的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助于提高吸能段相对于固定段滑动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弹簧槽与挡板相对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连接槽,所述挡板靠近弹簧槽内部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槽远离第一连接槽的侧壁上开设有观察通槽,所述观察通槽的大小小于第二连接槽的大小;

所述复位弹簧一端的连接块嵌设于第一连接槽内并通过螺钉固定,所述复位弹簧另一端的连接块嵌设于第二连接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固定段和吸能段的连接,以及对复位弹簧进行安装时,先将复位弹簧一端的连接块嵌设于第一连接槽内并通过螺钉固定,使复位弹簧位于弹簧槽内,然后使第一燕尾块对准第一连接槽位于立柱侧壁的开口处,同时第二燕尾块对准第二连接槽与弹簧槽连通的一端,此时复位弹簧另一端的连接块嵌设于第二连接槽内,且可通过观察通槽观察复位弹簧另一端的连接块是否对准第二连接槽。固定段和吸能段的连接,以及对复位弹簧的安装一步到位,操作简单方便,且复位弹簧长期使用后,也便于复位弹簧的更换。

可选的,所述立柱的顶面上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沿吸能段的高度方向贯穿吸能段,所述固定段的顶面上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与第二燕尾槽连通;

所述固定件为连接杆,所述立柱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连通且同轴设置,且所述连接杆同时穿设于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内;所述立柱的顶面还开设有封堵孔,所述封堵孔与第一限位槽连通且封堵孔的开口大于第一连接槽的开口,所述封堵孔内螺纹连接有封堵塞,所述封堵塞的顶面与立柱的顶面齐平,所述封堵塞的底面与连接杆的顶端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向平台内打入立柱时,使立柱处于初始状态时,此时连接杆对吸能段和固定段的厚度方向进行限位固定,第一燕尾块和第一燕尾槽、第二燕尾块和第二燕尾槽对立柱的竖直方向进行限位固定,使立柱为一个稳定整体,便于将立柱的固定段打入平台中。

当固定段打入平台中后,拧开封堵塞,将连接杆取出,解除固定段和吸能段在立柱厚度方向上的限位与固定,使吸能段在受到落石冲击时能够相对于固定段滑动,进行吸能,结构简单,固定与解除固定的操作简单、方便。

可选的,所述固定段内开设有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位于第二限位槽的下方且通过穿线通道与第二限位槽连通,所述连接杆的顶端呈尖状设置,且所述连接杆顶端呈尖状设置部位的侧壁上开设有手持通孔,所述连接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绳,所述安装空间内设置有收卷机构,所述连接绳远离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收卷机构上并通过收卷机构进行收放;

当所述立柱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连接杆穿设于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内,且所述连接绳通过收卷机构进行收卷;

当所述立柱需实现由初始状态过渡至滑动状态时,所述封堵塞打开,所述连接杆从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中取出并插入边坡的斜面中,此时所述连接绳通过收卷机构放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封堵塞打开后,手持通孔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从第一连接槽和第二连接槽中取出连接杆,连接杆取出后插入边坡的斜面中,连接杆不仅起到限位固定吸能段和固定段的作用,同时与立柱、连接绳相互配合,三者构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使防护栏安装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可选的,所述收卷机构包括盘簧和固定轴,所述盘簧的宽度与安装空间的宽度相适配,所述盘簧位于内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固定轴上,所述固定轴的两端固定于安装空间相对的两个内侧壁上,所述连接绳远离连接杆的一端固定于盘簧位于外侧的一端上;

当所述立柱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盘簧处于自然状态,所述连接绳缠绕于盘簧上进行收卷;

当所述立柱需实现由初始状态过渡至滑动状态时,所述连接绳通过盘簧收缩实现放长,所述连接杆插入边坡的斜面中后,所述盘簧仍可继续收缩,所述连接绳仍有部分缠绕于盘簧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立柱处于初始状态时,盘簧处于自然状态,连接绳缠绕于盘簧上进行收卷;当立柱需实现由初始状态过渡至滑动状态时,连接绳通过盘簧收缩实现放长,连接杆插入边坡的斜面中后,盘簧仍可继续收缩,连接绳仍有部分缠绕于盘簧上,以留余量供吸能段相较于固定段滑动。吸能不仅能由复位弹簧进行,盘簧、连接绳也能配合实现,提高防护栏整体安装稳定性的同时,吸能效果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且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安装。

可选的,所述固定段远离挡板的侧面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安装空间连通,且所述安装槽的宽度大于安装空间的宽度,所述安装槽的底壁上开设有相对的两个第三燕尾槽,所述第三燕尾槽与安装空间连通,所述固定轴的两端固定连接有第三燕尾块,所述第三燕尾块穿设于第三燕尾槽内;所述安装槽内通过螺钉固定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靠近安装空间的一面上固定连接有两根燕尾杆,两根所述燕尾杆分别穿设于两个燕尾槽内且将第三燕尾块抵紧于第三燕尾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盘簧时,将盘簧两端的第三燕尾块对准第三燕尾槽,推动盘簧,使盘簧移动至安装空间内,然后将两根燕尾杆分别对准两个第三燕尾槽,向第三燕尾槽内推动燕尾杆,直至燕尾杆与第三燕尾块抵接,此时固定板移动至安装槽内,然后通过螺钉将固定板固定至安装槽内,实现盘簧的安装,操作简单方便,且便于盘簧的更换。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既有边坡二次开挖用装配式防护栏的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既有边坡二次开挖用装配式防护栏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安装立柱:使所述立柱处于初始状态,即所述连接杆同时插入于第一连接槽和第二连接槽内,所述封堵塞螺纹连接于封堵孔内的状态,将立柱的固定段垂直打入平台中,所述安装板位于平台上方且于平台抵接;

S2、安装加固柱:将所述加固柱倾斜打入平台中,并将连接板通过螺钉固定于固定槽内;

S3、安装连接杆:将所述封堵塞打开,将所述连接杆从第一连接槽和第二连接槽中取出,此时所述盘簧处于收卷状态,所述连接绳放长,且所述连接绳穿过第一连接槽和第二连接槽后从吸能段的顶端绕过,将所述连接杆打入边坡的斜坡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栏安装方便,稳定性高。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立柱和加固柱能够固定并加固防护栏的安装,提高防护栏安装的稳定性,当上一级边坡开挖完成后,将防护栏拦截下的落石进行清理,而后依次拔出加固柱和立柱,转动立柱将拦截网收卷后,移动至下一级较低的平台处,将拦截网打开并重复上述安装步骤,对防护栏进行安装,防护栏拆装方便,且安装的稳定性高,不必在多个平台处均设置防护栏,只需逐级拆装、移动防护栏即可,在实现逐级防护的同时,起到有效节省成本的作用;

2.通过吸能段能够相对于固定段滑动、复位弹簧的设置,当落石撞击至拦截网上时,驱动吸能段相较于固定段滑动,复位弹簧伸长,复位弹簧为恢复至自然状态而抵消部分落石撞击产生的动能,因此能够起到吸能作用,减小拦截网损坏的可能性;

3.连接杆取出后插入边坡的斜面中,连接杆不仅起到限位固定吸能段和固定段的作用,同时与立柱、连接绳相互配合,三者构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使防护栏安装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吸能不仅能由复位弹簧进行,盘簧、连接绳也能配合实现,提高防护栏整体安装稳定性的同时,吸能效果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且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杆插入边坡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展示防护栏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展示初始状态时立柱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处的放大图。

图6是图4中C处的放大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展示第二连接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展示收卷机构的爆炸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展示固定轴和盘簧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边坡;2、立柱;21、安装板;211、斜槽;212、固定槽;213、加固柱;214、连接板;22、吸能段;221、挡板;2211、第一燕尾块;2212、第二连接槽;2213、观察通槽;22、第二燕尾块;23、固定段;231、弹簧槽;2311、第一连接槽;232、第一燕尾槽;233、第二燕尾槽;234、安装槽;235、第三燕尾槽;24、复位弹簧;241、连接块;25、第一限位槽;26、第二限位槽;27、封堵孔;271、封堵塞;3、拦截网;4、平台;5、连接杆;51、手持通孔;52、连接绳;6、安装空间;61、穿线通道;7、收卷机构;71、盘簧;72、固定轴;721、第三燕尾块;73、固定板;731、燕尾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9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既有边坡二次开挖用装配式防护栏。参照图1-5,既有边坡1二次开挖用装配式防护栏包括多根立柱2和设置在立柱2之间的拦截网3,本实施例中,立柱2有三根,仅为展示说明防护栏结构,立柱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和调整。立柱2的底端呈尖状设置且插设于平台4内,立柱2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安装板21,安装板21位于平台4上方,安装板21的顶面上开设有相互连通的斜槽211和固定槽212,固定槽212位于斜槽211的上方且固定槽212的开口大于斜槽211的开口。还包括加固柱213,加固柱21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214,加固柱213的底端呈尖状设置,加固柱213穿设于斜槽211内且倾斜设置,加固柱213的倾斜角度与斜槽211相适配,加固柱213插设于平台4内,连接板214通过螺钉固定于固定槽212内。

安装防护栏时,先将各根立柱2打入平台4中,使拦截网3呈打开状态,并将加固柱213打入平台4内。由于立柱2插入平台4中,且加固柱213倾斜插入平台4中,因此立柱2和加固柱213能够固定并加固防护栏的安装,提高防护栏安装的稳定性。当上一级边坡1开挖完成后,将防护栏拦截下的落石进行清理,而后依次拔出加固柱213和立柱2,转动立柱2将拦截网3收卷后,移动至下一级较低的平台4处,将拦截网3打开并重复上述安装步骤,对防护栏进行安装。通过本申请的设置,防护栏拆装方便,且安装的稳定性高,不必在多个平台4处均设置防护栏,只需逐级拆装、移动防护栏即可,在实现逐级防护的同时,起到有效节省成本的作用。

参照图3-5,立柱2包括吸能段22和固定段23,吸能段22位于固定段23的上方,拦截网3连接于吸能段22上,且吸能段22可相对于固定段23沿立柱2的厚度方向滑动,立柱2存在初始状态和滑动状态,立柱2处于初始状态时,吸能段22和固定段23同轴设置,立柱2处于滑动状态时,吸能段22和固定段23错位设置。立柱2上还设置有固定件和复位弹簧24,固定件用于固定初始状态时的立柱2,复位弹簧24用于将滑动状态时的立柱2自动复位至初始状态。

使用时,固定段23插设于平台4内,由于落石撞击在拦截网3上时,具有较大动能易将拦截网3损坏。因此本申请通过吸能段22能够相对于固定段23滑动、复位弹簧24的设置,当落石撞击至拦截网3上时,驱动吸能段22相较于固定段23滑动,复位弹簧24伸长,复位弹簧24为恢复至自然状态而抵消部分落石撞击产生的动能,因此能够起到吸能作用,减小拦截网3损坏的可能性。

参照图5,固定段23侧面的顶端开设有弹簧槽231,弹簧槽231贯穿固定段23的顶面,吸能段22底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挡板221,挡板221位于弹簧槽231侧面的开口处且与弹簧槽231相适配,复位弹簧24位于弹簧槽231内,复位弹簧24的一端与弹簧槽231的内壁连接,复位弹簧24的另一端与挡板221连接。实现复位弹簧24的安装,复位弹簧24位于立柱2内部,对复位弹簧24起到保护作用,且提高立柱2整体平整性和美观性。

参照图5,挡板221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一燕尾块2211,固定段23的侧壁上开设有供第一燕尾块2211滑动的第一燕尾槽232,第一燕尾槽232位于弹簧槽231的下方且与弹簧槽231连通。吸能段22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二燕尾块22,固定段23的顶面上开设有供第二燕尾块22滑动的第二燕尾槽233,第二燕尾槽233的一端贯穿固定段23远离挡板221的侧壁,第二燕尾槽233的另一端与弹簧槽231连通,立柱2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二燕尾块22位于与弹簧槽231相邻的位置。有助于提高吸能段22相对于固定段23滑动的稳定性。

参照图5-7,复位弹簧24的两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241,弹簧槽231与挡板221相对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连接槽2311,挡板221靠近弹簧槽231内部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连接槽2212,第二连接槽2212远离第一连接槽2311的侧壁上开设有观察通槽2213,观察通槽2213的大小小于第二连接槽2212的大小。复位弹簧24一端的连接块241嵌设于第一连接槽2311内并通过螺钉固定,复位弹簧24另一端的连接块241嵌设于第二连接槽2212内。

在进行固定段23和吸能段22的连接,以及对复位弹簧24进行安装时,先将复位弹簧24一端的连接块241嵌设于第一连接槽2311内并通过螺钉固定,使复位弹簧24位于弹簧槽231内,然后使第一燕尾块2211对准第一连接槽2311位于立柱2侧壁的开口处,同时第二燕尾块22对准第二连接槽2212与弹簧槽231连通的一端,此时复位弹簧24另一端的连接块241嵌设于第二连接槽2212内,且可通过观察通槽2213观察复位弹簧24另一端的连接块241是否对准第二连接槽2212。固定段23和吸能段22的连接,以及对复位弹簧24的安装一步到位,操作简单方便,且复位弹簧24长期使用后,也便于复位弹簧24的更换。

参照图4-6,立柱2的顶面上开设有第一限位槽25,第一限位槽25沿吸能段22的高度方向贯穿吸能段22,固定段23的顶面上开设有第二限位槽26,第二限位槽26与第二燕尾槽233连通。固定件为连接杆5,立柱2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一限位槽25和第二限位槽26连通且同轴设置,且连接杆5同时穿设于第一限位槽25和第二限位槽26内;立柱2的顶面还开设有封堵孔27,封堵孔27与第一限位槽25连通且封堵孔27的开口大于第一连接槽2311的开口,封堵孔27内螺纹连接有封堵塞271,封堵塞271的顶面与立柱2的顶面齐平,封堵塞271的底面与连接杆5的顶端抵接。

在向平台4内打入立柱2时,使立柱2处于初始状态时,此时连接杆5对吸能段22和固定段23的厚度方向进行限位固定,第一燕尾块2211和第一燕尾槽232、第二燕尾块22和第二燕尾槽233对立柱2的竖直方向进行限位固定,使立柱2为一个稳定整体,便于将立柱2的固定段23打入平台4中。当固定段23打入平台4中后,拧开封堵塞271,将连接杆5取出,解除固定段23和吸能段22在立柱2厚度方向上的限位与固定,使吸能段22在受到落石冲击时能够相对于固定段23滑动,进行吸能,结构简单,固定与解除固定的操作简单、方便。

参照图5和图8,固定段23内开设有安装空间6,安装空间6位于第二限位槽26的下方且通过穿线通道61与第二限位槽26连通,连接杆5的顶端呈尖状设置,且连接杆5顶端呈尖状设置部位的侧壁上开设有手持通孔51,连接杆5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绳52,安装空间6内安装有收卷机构7,连接绳52远离连接杆5的一端连接于收卷机构7上并通过收卷机构7进行收放。当立柱2处于初始状态时,连接杆5穿设于第一限位槽25和第二限位槽26内,且连接绳52通过收卷机构7进行收卷。当立柱2需实现由初始状态过渡至滑动状态时,封堵塞271打开,连接杆5从第一限位槽25和第二限位槽26中取出并插入边坡1的斜面中,此时连接绳52通过收卷机构7放长。

封堵塞271打开后,手持通孔51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从第一限位槽25和第二限位槽26中取出连接杆5,连接杆5取出后插入边坡1的斜面中,连接杆5不仅起到限位固定吸能段22和固定段23的作用,同时与立柱2、连接绳52相互配合,三者构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使防护栏安装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照图5和图8-9,收卷机构7包括盘簧71和固定轴72,盘簧71的宽度与安装空间6的宽度相适配,盘簧71位于内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固定轴72上,固定轴72的两端固定于安装空间6相对的两个内侧壁上,连接绳52远离连接杆5的一端固定于盘簧71位于外侧的一端上。当立柱2处于初始状态时,盘簧71处于自然状态,连接绳52缠绕于盘簧71上进行收卷。当立柱2需实现由初始状态过渡至滑动状态时,连接绳52通过盘簧71收缩实现放长,连接杆5插入边坡1的斜面中后,盘簧71仍可继续收缩,连接绳52仍有部分缠绕于盘簧71上。

当立柱2处于初始状态时,盘簧71处于自然状态,连接绳52缠绕于盘簧71上进行收卷;当立柱2需实现由初始状态过渡至滑动状态时,连接绳52通过盘簧71收缩实现放长,连接杆5插入边坡1的斜面中后,盘簧71仍可继续收缩,连接绳52仍有部分缠绕于盘簧71上,以留余量供吸能段22相较于固定段23滑动。吸能不仅能由复位弹簧24进行,盘簧71、连接绳52也能配合实现,提高防护栏整体安装稳定性的同时,吸能效果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且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安装。

参照图5和图8-9,固定段23远离挡板221的侧面上开设有安装槽234,安装槽234与安装空间6连通,且安装槽234的宽度大于安装空间6的宽度,安装槽234的底壁上开设有相对的两个第三燕尾槽235,第三燕尾槽235与安装空间6连通,固定轴72的两端固定连接有第三燕尾块721,第三燕尾块721穿设于第三燕尾槽235内。安装槽234内通过螺钉固定有固定板73,固定板73靠近安装空间6的一面上固定连接有两根燕尾杆731,两根燕尾杆731分别穿设于两个燕尾槽内且将第三燕尾块721抵紧于第三燕尾槽235内。

安装盘簧71时,将盘簧71两端的第三燕尾块721对准第三燕尾槽235,推动盘簧,使盘簧移动至安装空间6内,然后将两根燕尾杆731分别对准两个第三燕尾槽235,向第三燕尾槽235内推动燕尾杆731,直至燕尾杆731与第三燕尾块721抵接,此时固定板73移动至安装槽234内,然后通过螺钉将固定板73固定至安装槽234内,实现盘簧71的安装,操作简单方便,且便于盘簧71的更换。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既有边坡二次开挖用装配式防护栏的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既有边坡二次开挖用装配式防护栏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安装立柱2:使立柱2处于初始状态,即连接杆5同时插入于第一连接槽2311和第二连接槽2212内,封堵塞271螺纹连接于封堵孔27内的状态,将立柱2的固定段23垂直打入平台4中,安装板21位于平台4上方且于平台4抵接;

S2、安装加固柱213:将加固柱213倾斜打入平台4中,并将连接板214通过螺钉固定于固定槽212内;

S3、安装连接杆5:将封堵塞271打开,将连接杆5从第一连接槽2311和第二连接槽2212中取出,此时盘簧71处于收卷状态,连接绳52放长,且连接绳52穿过第一连接槽2311和第二连接槽2212后从吸能段22的顶端绕过,将连接杆5打入边坡1的斜坡中。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既有边坡二次开挖用装配式防护栏的实施原理为:立柱2和加固柱213能够固定并加固防护栏的安装,提高防护栏安装的稳定性,当上一级边坡1开挖完成后,将防护栏拦截下的落石进行清理,而后依次拔出加固柱213和立柱2,转动立柱2将拦截网3收卷后,移动至下一级较低的平台4处,将拦截网3打开并重复上述安装步骤,对防护栏进行安装,防护栏拆装方便,且安装的稳定性高,不必在多个平台4处均设置防护栏,只需逐级拆装、移动防护栏即可,在实现逐级防护的同时,起到有效节省成本的作用。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65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