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方便操作的电连接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32:16


一种方便操作的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方便操作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或者称接线端子)是电力领域经常用到的一种器件。现有的电连接器包括相互组装在一起的第一绝缘壳体和第二绝缘壳体,第一绝缘壳体上设置有供导电线插入的接线孔,第二绝缘壳体上设置有导电体,在第一绝缘壳体和第二绝缘壳体组装后所形成的空间内还设置有夹紧弹片,该夹紧弹片的一端固定在导电体上。需要接线时,利用外部工具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给夹紧弹片施加下压力,使得夹紧弹片受力后发生弹性形变而做下移运动,然后将导电线穿过接线孔以及夹紧弹片因下移后所形成的空间内,解除给夹紧弹片的下压力后,再由夹紧弹片在弹性恢复力下上移,夹紧导电线,从而实现了所接入导电线与导电体之间的电性连接。

中国发明专利CN101562282B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至少两个相互拼接于一起的绝缘基座、焊片、弹片和按钮,基座上开设有可供导电线插入的接线孔,焊片固定设置在基座内,弹片连接在焊片上,该弹片包括有一自由端以及一固定端,所述自由端具有始终与所述焊片相抵的趋势,所述固定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焊片上;按钮连接在基座的上部,该按钮的底端与所述弹片的自由端相抵,并且焊片还包括有一载流主板,载流主板的下部突伸有一可与固定端底部相抵的支撑片,载流主板的上边沿向外翻折形成一可与自由端顶部相抵的挡边,焊片的载流主板、支撑片和挡边形成一C型横截面,焊片的底部还一体成型有两分别位于支撑片的两侧且前后错开而设的焊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焊片载流面积更大,提高了焊片的导电性能;焊脚前后错开设置,增大了爬电距离,使得电连接器的耐电压值提高,进而提高了产品的电气强度。

但是,上述发明专利CN101562282B中的电连接器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当弹片在按钮的作用力下经过移动发生形变而处于打开状态时,即便此时的弹片已经给接入的导电线形成了足够的插入空隙,此时的弹片却无法保持在当前打开状态所对应的位置,即弹片无法在打开位置停顿,必须继续由用户通过按钮给弹片施力,这样就不方便针对导电线的接线操作。

中国发明专利CN107078414B公开了一种接线端子,其具有如下特征:a)至少一个绝缘材料壳体,b)至少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绝缘材料壳体中的接触插件,所述接触插件具有至少一个接触件和至少一个夹紧弹簧,c)其中接触件与夹紧弹簧形成用于要借助于接线端子接触的电导电线的至少一个导电线夹紧部位,电导电线在导电线夹紧部位处能够被加载有夹紧弹簧的弹簧力,d)至少一个可在绝缘材料壳体中枢转地支承的操纵杆,所述操纵杆用于操纵夹紧弹簧,操纵杆能够相对于绝缘材料壳体和/或接触件从闭合位置枢转到打开位置中并且相反地枢转,并且至少在打开位置中,引入到接线端子中的电导电线在导电线夹紧部位处不加载有夹紧弹簧的弹簧力,e)其中操纵杆浮动地支承并且至少在打开位置中至少部分地支撑在接触件上。

然而,在上述发明专利CN107078414B的接线端子中,如果用户手动对操纵杆进行操作时,操纵杆在复位时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力,这样就非常容易伤到用户的手部,不方便接线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方便操作的电连接器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方便操作的电连接器,包括:

第一绝缘壳体,具有供导电线插入的接线孔;

第二绝缘壳体,与第一绝缘壳体组装在一起;

至少一个操作件,设置在第一绝缘壳体上;

至少一个电导体,位于第一绝缘壳体和第二绝缘壳体组装后所形成的空间内,且与接线孔相对应;

以及至少一个弹性夹紧件,位于第一绝缘壳体和第二绝缘壳体组装后所形成的空间内;其中,该弹性夹紧件具有衔接在一起的固定部和弹性自由部,固定部固定在电导体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绝缘壳体上,该操作件在受力发生移动时,所述操作件顶压弹性夹紧件的弹性自由部,使得弹性自由部与电导体之间形成供穿过接线孔的导电线通过的间隙;其中,该电连接器具有对操作件的最大移动行程做出限位的限位结构;所述操作件移动至最大移动行程时,该操作件在第一绝缘壳体、第二绝缘壳体和弹性夹紧件的作用下维持打开状态。

需要对该发明的电连接器做接线操作时,用户给操作件施力,使得操作件相对于第一绝缘壳体发生移动,移动的操作件会给弹性夹紧件的弹性自由部施加顶压力,使得弹性夹紧件的弹性自由部受力下移,且伴随着操作件移动至其最大移动行程处,弹性夹紧件的弹性自由部与电导体之间形成的间隙也变化为最大,此时的电连接器处于打开,并且操作件被电连接器的所述限位结构限定在当前的最大移动行程状态,且此时的操作件在第一绝缘壳体、第二绝缘壳体和弹性夹紧件的作用下维持打开状态,用户不需要再给操作件施力就可以使得电连接器处于打开状态,从而方便了用户把外部的导电线接入到电连接器的内部或者将已接入到电连接器内部的导电线取出。

具体地,在该发明的电连接器中,所述操作件包括:

受力部,位于第一绝缘壳体的外侧;

转动部,转动地设置在第一绝缘壳体上;

顶压部,位于第一绝缘壳体的内侧,且在操作件未受操作力时抵触到弹性夹紧件的弹性自由部。

另外,作为实现转动部在第一绝缘壳体上的转动设置方式,在该发明的电连接器中,所述受力部的一端延伸形成有至少一个施力臂,所述施力臂的末端具有所述的顶压部,该施力臂上具有运动轴,所述第一绝缘壳体上形成有供运动轴放置以做移动和转动的轨迹槽;其中,所述运动轴即为所述的转动部。

为了便于用户对操作件做手动扳动操作,在该发明的电连接器中,所述轨迹槽形成于第一绝缘壳体的顶部。

另外,在该发明的电连接器中,所述第二绝缘壳体与所述第一绝缘壳体上的轨迹槽相互配合以形成对操作件的最大移动行程做出限位的所述限位结构。这样,在操作件因受力发生移动时,该运动轴沿着轨迹槽移动,并且在被该限位结构限位后,此时的操作件正好在扳动力作用下移动至其最大移动行程,而弹性夹紧件的弹性自由部也正好被操作件施力顶压至最大下移位置处,此时的电连接器处于打开状态,用户就可以不需要借助操作工具,把外部的导电线接入到电连接器的内部或者将已接入到电连接器内部的导电线取出。

另外,在该发明的电连接器中,所述电导体包括:

电导体本体,竖直地设置在第一绝缘壳体和第二绝缘壳体组装后所形成的空间内;

电性接触部,形成于电导体本体的上端,该电性接触部位于弹性夹紧件的弹性自由部的上端;

对插装配部,形成于电导体本体上且位于电性接触部的下方,该对插装配部设置在第二绝缘壳体内;其中,所述弹性夹紧件的固定部固定在该对插装配部上。

为了便于两个绝缘壳体之间的组装以及组装后的牢固效果,在该发明中,所述第一绝缘壳体与第二绝缘壳体通过相互配合的卡扣结构组装在一起。例如,可以令所述第一绝缘壳体上具有第一锁扣件,所述第二绝缘壳体上形成有与锁扣件实现锁扣配合的第一卡槽;或者/和,所述第一绝缘壳体上具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绝缘壳体上形成有与卡槽实现锁扣配合的第二锁扣件。当然,第一锁扣件和第二锁扣件可以设置成同样的结构形式,相对应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也设置成同样的结构形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首先,用户需要接线或者取线时,通过给电连接器的操作件施力,使操作件发生移动,移动的操作件给弹性夹紧件的弹性自由部施加顶压力,使得弹性夹紧件的弹性自由部受力下移,且伴随着操作件移动至其最大移动行程处,此时弹性夹紧件的弹性自由部与电导体之间所形成的间隙也变化为最大,此时的电连接器处于打开以供导电线接入或者移出的状态,且操作件被限位结构限位后,该操作件在第一绝缘壳体、第二绝缘壳体和弹性夹紧件的作用下维持打开状态,用户不需要再给操作件施力就可以使得电连接器处于打开状态,而且也不需要借助任何的操作工具,从而方便用户对导电线的接入或者取出操作。

其次,用户在针对电连接器的接线操作过程中,操作件在复位时不会产生冲击力,进而也就不会因操作件的冲击力而伤到用户的手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绝缘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二绝缘壳体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操作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操作杆在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操作杆在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9为弹性夹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电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操作杆在未扳起时所对应电连接器状态的剖视图;

图12为操作杆在扳起后处于停顿时所对应电连接器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方便操作的电连接器,包括:

第一绝缘壳体1,具有供导电线插入的接线孔10;

第二绝缘壳体2,与第一绝缘壳体1通过相互配合的卡扣结构组装在一起;

操作件3,设置在第一绝缘壳体1上;

电导体4,位于第一绝缘壳体1和第二绝缘壳体2组装后所形成的空间内,且与接线孔10相对应;该电导体4包括电导体本体40、电性接触部41和对插装配部42,电导体本体40竖直地设置在第一绝缘壳体1和第二绝缘壳体2组装后所形成的空间内,电性接触部41形成于电导体本体40的上端,对插装配部42形成于电导体本体40上且位于电性接触部41的下方,该对插装配部42设置在第二绝缘壳体2内;

弹性夹紧件5,位于第一绝缘壳体1和第二绝缘壳体2组装后所形成的空间内;其中,该弹性夹紧件5具有衔接在一起的固定部51和弹性自由部52,固定部51固定在电导体4上;其中,弹性夹紧件5的固定部51固定在电导体4的对插装配部42上,电导体4的电性接触部41位于弹性夹紧件5的弹性自由部52的上端。

其中,该实施例的操作件3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绝缘壳体1上,该操作件3在受到扳动力而发生移动时,操作件3施力顶压弹性夹紧件5的弹性自由部52,使得弹性自由部52与电导体4的电性接触部41之间形成供导电线通过的间隙;第二绝缘壳体2与第一绝缘壳体2相互配合以形成对操作件3的最大移动行程做出限位的限位结构。其中,在操作件3移动至最大移动行程时,该操作件3在第一绝缘壳体1、第二绝缘壳体2和弹性夹紧件5的作用下维持打开状态。

参见图3~5所示,具体地,该实施例的第一绝缘壳体1上具有第一锁扣件6,第二绝缘壳体2上形成有与第一锁扣件6实现锁扣配合的第一卡槽7。第一绝缘壳体1与第二绝缘壳体2通过第一锁扣件6与第一卡槽7之间的锁扣配合实现相互组装在一起。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的设计需要,令第一绝缘壳体1上具有第二卡槽7’,而在第二绝缘壳体2上形成有与第二卡槽7’实现锁扣配合的第二锁扣件6’。第一锁扣件6和第二锁扣件6’优选设置成同样的结构形式,相对应的,第一卡槽7和第二卡槽7’也设置成同样的结构形式。这样,通过两组锁扣结构的配合,就可以把第一绝缘壳体1和第二绝缘壳体2牢固地组装到一起。

参见图6~11所示,该实施例的操作件3包括受力部31和顶压部32,受力部31位于第一绝缘壳体1的外侧,且该受力部31的一端形成有两个对称的施力臂33,施力臂33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绝缘壳体1上,每一个施力臂33的末端具有上述的顶压部32,顶压部32位于第一绝缘壳体1的内侧,且在操作件3未受到扳动力时抵触到弹性夹紧件5的弹性自由部52。其中,该实施例中的受力部31设置成供用户施加扳动力的扳动件结构形式。此处的施力臂33上具有运动轴331,而在第一绝缘壳体1的顶部形成有供该运动轴331放置的轨迹槽11,运动轴331能沿轨迹槽11的形成方向移动以及在该轨迹槽11内转动。如此以来,可以通过运动轴331与轨迹槽11的配合实现操作件3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绝缘壳体1上的效果,从而通过该运动轴331在轨迹槽11内的移动和转动,使得受力部31朝着第二绝缘壳体2的方向运动,进而使得顶压部32逐渐给弹性夹紧件5的弹性自由部52施加顶压力。其中,参见图11和图1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运动轴331的横截面具有形成棱角的边线以及与该边线衔接的弧边。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作为上述限位结构的一种实现方式,可以令第二绝缘壳体2上形成有对操作件3的施力臂33的移动行程做出限定的抵挡部。即,在操作件3随着运动轴331运动而朝着第二绝缘壳体2的方向移动时,一旦施力臂33抵触到了第二绝缘壳体2的抵挡部,此时的操作件3就无法继续朝着第二绝缘壳体2的方向移动,此时的操作件3被第二绝缘壳体2的该抵挡部阻挡住,操作件3被限定为当前的打开状态。其中,此处抵挡部所设置的位置为操作件3处于最大移动行程时所对应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的操作件3具有两个对称的顶压部32,通过这两个顶压部32去顶压弹性夹紧件5的弹性自由部52,可以确保操作件3能够更稳定地打开弹性自由部52与电导体4的电性接触部41之间的间隙,不必像传统电连接器那样借助工具把操作件顶在操作部上以打开弹性自由部与电导体之间的间隙,如此可以确保该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在操作时更加方便。

也就是说,在操作件3被扳动时,该运动轴331可以沿着轨迹槽11移动和转动,且在操作件3因随运动轴331运动(此处的运动包括移动和转动两种形式)而抵触到第二绝缘壳体2后,此时的第二绝缘壳体2和第一绝缘壳体1共同形成限位结构,以将运动轴331限定住,使其无法继续运动,此时的操作件3正好在扳动力作用下移动至其最大移动行程,而弹性夹紧件5的弹性自由部52也正好被操作件施力顶压至最大下移位置处,此时的电连接器处于打开状态,从而可以在不需要借助操作工具的情况下,把外部的导电线接入到该电连接器的内部或者将已接入电连接器内部的导电线移出。

另外,在传统的电连接器中,某些传统电连接器必须在电导体本体上形成一个供弹性夹紧件的弹性自由部的延伸部穿过的壁开口以及一个隔板,以在打开上述的间隙时需要操作件顶压弹性自由部,弹性自由部在下压过程中很容易与电导体本体的壁开口发生碰撞,影响上述间隙的打开效果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而且因为隔板的设置也会增加电导体本体的结构复杂度,增加电导体本体的生产复杂度。为了避免传统电连接器的上述情况发生,该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不需要在电导体本体上专门形成上述的壁开口,更不需要在电导体本体上形成上述的隔板,直接由电导体本体40、电性接触部41以及对插装配部42来形成电导体本体,这样就可以在操作件的施加顶压力作用下完成对弹性夹紧件的弹性自由部的顶压,电导体本体的实现结构和装配操作更加简单,不存在上述的碰撞情况发生,提高了上述间隙的打开效果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而且因为没有了隔板的设置,可以简化电导体本体的结构,提高电导体本体的生产效率以及整个电连接器的装配效率。

以下对该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的接线操作做出说明:

需要对该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做接线操作时,用户手动对受力部31施加扳动力时,操作件3逐渐发生相对于第一绝缘壳体1的移动,受力部31逐渐被扳起,操作件3的运动轴331会在第一绝缘壳体1的轨迹槽11内沿着该轨迹槽11形成的方向移动和转动,操作件3的顶压部32不断给弹性夹紧件5的弹性自由部52施加顶压力,使得弹性自由部52发生形变后下移,随着持续给受力部31施加扳动力,运动轴331继续沿轨迹槽11移动,弹性自由部52也继续在顶压部32的顶压力作用下进行下移;

当运动轴331在轨迹槽11内运动到被上述的限位结构限定后,此时的操作件3正好在扳动力作用下移动至其最大移动行程,大致呈竖直状态,而弹性夹紧件5的弹性自由部52也正好被操作件施力顶压至最大下移位置处,此时的电连接器处于打开状态,弹性自由部52与电导体4的电性接触部41之间形成供导电线通过的间隙,可以把外部的导电线接入到该电连接器的内部,以使导电线与电导体4的电性接触部41电性接触。

然后,用户手动给受力部31施加反向的扳动力,使得运动轴331不再被上述的限位结构限定住,此时操作件3的顶压部32不会继续给弹性夹紧件5的弹性自由部52施加向下的顶压力,弹性自由部52在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再次发生形变且挤压导电线,从而确保接入的导电线与电导体之间保持良好地电性接触。

当然,如果需要取出已经接入到电连接器内部的导电线时,则需要再次给受力部31施加扳动力,以令操作件3移动至其最大移动行程,电连接器处于打开状态,从而就可以在不需要操作工具的情况下,把已接入的导电线从电连接器的内部取出。

可见,在针对该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做接线操作时,用户不需要借助操作工具就可以使电连接器处于打开状态,而且此时不需要用户继续施加扳动力,电连接器的弹性夹紧件可以在当前打开状态所对应的位置发生停顿,以维持电连接器的打开状态,方便了用户的操作。

不仅如此,用户在针对电连接器的接线操作过程中,操作件在复位时也不会产生冲击力,进而也就不会因操作件的冲击力而伤到用户的手部。

相关技术
  • 一种方便操作的电连接器
  • 一种方便操作方便观察可旋转带排水的密封测试仪
技术分类

06120112206750